身体为什么是心灵镜子呢(身体,心灵,灵魂)

百科问答网今天要给大家分享的是有关身体为什么是心灵镜子呢的知识,希望对于各位朋友学习身体,心灵,灵魂的过程中有帮助。

文章目录:

为什么说女人的身体是通往心灵的通道?

武志红老师说:“身体是心灵的镜子,心灵和身体是相互呼应的。”这句话就形象的指出了,女人的身体其实是通往心灵的通道。主要表现在男女之间的亲密关系上。

男人与女人,因为他们的逻辑思维不一样,思考方式、感知和认识事物的能力也不一样,所以他们对爱的理解也便不一样。

男人大多数渴望女人赏识和尊重他,并且要耐心倾听和体谅他们。而女人则渴望分享,她们需要关爱和理解,对方的肯定与接受。所以女人常常会要求男人去做一些事情,包括身体上的亲密接触,比如拥抱、亲吻等。

但男人有时候很想拥有自己的独立空间,尤其是已婚后的男人,所以他们常常面对妻子提出的要求,大多数是冷淡处置。

其实这种做法很不利于彼此之间感情的加深。因为男人和女人对爱的感受不一样,女人潜意识里往往需要被爱,需要温柔呵护,来不断满足自己内心的情感需求。她们往往对身体的感知有着很深的依恋,因为身体记忆,所以会在心灵中产生深深的爱意。

在一段亲密的夫妻关系中,性是男人对爱的一种表达方式。但是女人更流连身体与对方接触的美好感觉。因为她们身体被满足,所以她们的内心也得到了。所以说两个人身体的亲密程度,更能促进内心的亲密程度。

但是有些男人确实不懂,往往觉得妻子冷落他,那么肯定是他与妻子之间身体语言打开的方式不对。所以并没有达到妻子身体与心灵的愉悦程度。故而造成两个人之间关系冷淡。

所以当你明白了,女人的身体是通往心灵的通道时,就应该知道要维持一段亲密的感情,并且想要加深它,就应该走进她们的内心,真正理解和关怀她们。平时多一些爱的拥抱和心灵上的宽容。

情感修复/心理咨询|可关注微信公众号:沈万九(ID:shen-wanjiu)

阅读随笔《身体知道答案》

书名:《身体知道答案》

推荐语:

忙碌的生活总让人很容易忽略自己的内心。你可能是一个普通的上班族,在过着这样的生活,每天忙忙碌碌之后回到家,还要面对着做不完的家务,以及孩子的作业教育及辅导,等忙完这一切,匆匆忙忙,玩玩手机,就洗洗睡了。

好不容易等到周末,也不能太放松,可能还要照看孩子,还要对家里进行大扫除,还要在冰箱里储备下一个星期的菜。

忙碌的我们,离心灵的生活很遥远。那些焦虑,痛苦,与不快,只能通过日常生活的脾气来宣泄。

我们要怎样做才可以关照好自己的内心,过上心灵的生活,让自己在忙乱的生活中拥有稳定踏实的美好感觉呢?

答案是回归我们身体的感觉,通过身体的感觉,去链接我们的内心。

(一)身体是心灵的镜子

身体是心灵的镜子,是我们的潜意识和意识无法进行对话时候的表达通道,也就是说身体把我们潜意识中,被我们忽略的情绪通过身体表达出来了。

比如癌症。对于这个疑难杂症,我们常常会谈癌色变。但是,根据医生的临床观察,癌症患者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特别压抑自己某一方面的情绪。

当他们把情绪压抑到潜意识中去的时候,常常不会再受这种情绪的困扰,但是这种情绪并没有消失,而是通过身体表达出来了。所以,有时候我们会说,癌细胞其实是我们压抑的情绪。

(二)如何与自己的身体建立链接

如果你未曾与自己的身体建立链接过,那么,你只需要从以下两个简单的练习做起,就可以提高你身体的直觉力。

第一个练习是当你身体的某个部位感觉到不舒服的时候,觉察它,就只是觉察它,感受它,但不需要做任何分析和想象,更不要在网上搜索,它只会加重你的焦虑。

第二个练习是每天起床时花15分钟,细细觉察你的身体,从脚到头,或是从头到脚,慢慢觉察每一个细微的部位。

如果你想从对身体的直觉力,提升到对身体拥有觉知的能力,那么,你还需要在以上的方法上加进呼吸,增强你对身体的感受力。

具体做法是:

先从手开始,把注意力转移到手上,然后呼吸,感受呼吸,好像它是通过你的手来实现的。

接着,继续细化呼吸练习,把注意力放在一个手指上,比如大拇指,先放松,然后呼吸,感觉你就像是通过大拇指来呼吸一样。

然后,通过身体每一个部位的呼吸练习,可以从头到脚,也可以从脚到头,让注意力不断转到身体的某一个部位,注意力转移的时候配合呼吸,就好像是你通过这一部位进行呼吸似的。

这样的训练不仅可以提高你对身体的觉知能力,还可以让你拥有惊人的睡眠效果。

(三)身体知道你的答案

当然我们致力于回归身体的感觉,我们的内心会获得三种心理抚慰。

第一种,是当我们与身体全然链接时,我们才能真正地走出孤独。在观看精彩的杂技表演中,在欣赏美妙的舞蹈时,如果你仔细看,就会在那些或惊险,或精妙的动作里,看到身体与身体的呼应,这种身体呼应的美感,其实,传达出来的是两个生命的深深链接。

这种身体上的链接,传达出了表演者丰富的情感,这种丰富的情感不需要通过头脑的思辨和语言的传达,而是通过身体感觉全然呼应,全然呼应的两个生命就深深链接之后,我们就能走出彻底的孤独。

两个人身体上的呼应能够让生命链接,那么,当我们一个人的时候,我们也可以通过回归身体的感觉,链接我们的内心。著名心理咨询师武志红说,当我们与自己的身体全然链接的时候,我们也能走出真正的孤独。

第二种,是身体的链接能够让我们找到困扰我们的心灵答案。

著名催眠大师吉利根老师在一次催眠课上,让他的法国学员抱怨5分钟。五分钟后,催眠大师告诉学员说他的胸口很难受,而这位法国学员也觉得胸口很难受。

吉利根大师继续让这位法国学员带着对胸口难受的觉察,继续抱怨5分钟,但是,这位法国学员抱怨一会后,他就发不出了抱怨了。

为什么呢?因为抱怨时我们针对的是别人,而我们之所以对别人发出抱怨,是因为自己在逃避内在的痛苦。而内在的痛苦总会表现为身体的不舒服。

当我们觉察到了身体的不舒服,我们就与自己的内在建立了链接,这样,我们就会变得从容,不需要再向外寻求链接。

所以,当你感觉不好的时候,请关注自己的身体,看看自己的身体哪里不舒服,通过与身体的链接,你就能够找到心灵的答案。

第三种,是当我们与身体建立链接的时候,我们就会从容地进入当下,任何事情都不会动摇你。

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总是容易焦虑或是难受,这是因为我们把注意力放在外界,总想抓住什么东西,让自己能够从容度过这个超出自己能力的苦难。但是我们越是这样做就越容易感到焦虑。

因为当我们把注意力放在外界的时候,我们就与自己的内在切断了联系,让自己的心像浮萍一样飘来荡去。

要想摆脱这样的状态,我们可以这样做:先觉察自己身体不舒服的部位,我们就会与身体产生链接。链接之后,找到自己内心感受的重心所在,然后再带着这个链接去思考问题。这时,无论我们做什么决定,即使所做的决定和身体没有链接的之前所做的决定一样,但我们的感觉却不一样,因为通过与自己的身体链接之后所做出的决定最真实地尊重了你的内心,于是你会变得无比踏实和从容。

身体的疾病,来源于心灵

身体是心灵的一面镜子。心灵是源头,身体是河流。身体的疾病,很多时候是心灵的显化。

爸爸晚年罹患重病,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并不意外。

退休后的生活一波十折,他亲手毁掉了自己的幸福,毁掉健康是顺带的。

人类的良知是内在的天平。我们的潜意识清楚自己所有的起心动念、言行举止,如果我们做了一些不好的事情,即使无人揭发,风平浪静,但内心会不时地波涛汹涌,自我谴责。

最难原谅自己的不是别人,而是我们自己。

严厉的内在法官会使我们寝食难安,陷入愧疚,不自觉地自我惩罚。即使原本好好的生活,我们也会无意识地破坏。

在潜意识中,只有我们自己过得不好,或者身体、事业、财务、亲情、爱情出现重大危机,内心的自我惩罚才会消停,心灵的天平才会趋于平衡。

身体的疾病,90%源于潜意识中的负面情绪。

可惜,甚少有人了解这一点。

有一个女人在心理学课堂上悲泣,说自己被老公抛弃,日子过得很不好。老师说了一句话,她破涕为笑。

老师说:“那不是你一直想要的吗?”

她沉默少许,哈哈大笑——“是啊,我年轻时候就看不起老公,早就想抛弃他了。只是现在人到中年,他在外面有了女人,主动要求离开,让我不忿。凭什么是他抛弃我?他有什么资格?我之所以到处诉苦,只是为了搏得同情,争取更多的财产。其实我心里高兴得很!”

这就是人生的终极秘密。

当下所有的现状,健康、财富、权势、人际交往、亲密关系、亲子关系……都是心灵的真实呈现。

我们曾经升起一个念头,此后却假装把它忘记了。而这个念头在心中播下种子,开花,结果。最后,我们又拒绝承认。

人类小我的游戏大多是抵制、否认;攻击、防御。都是向外寻找答案,拒绝承担生命的责任。

美国心理学杂志有一篇文章,认为到医院看门诊的病人,有70%需要看的是心理医生。这一观点,在医学界获得了共识。

大量的医学案例表明,很多人的身体无法检测出疾病症状,但身体清晰地感受到疼痛或其它不适,在服用大量的药物及各种治疗无效之后,转而求诊于精神科或心理科,获得了痊愈。

身体是心灵的一面镜子。心灵是源头,身体是河流。身体上的疾病,很多时候是心灵的疾病在身体上的显化。

很多人为求长寿,精细饮食、保健疗养、求神拜佛,其实只是舍本逐末。

身体只是一具可朽之物,再保养也只能光鲜几十年。再好看的苹果放三个月,都会变成一滩污水,招惹蝇虫。

人类的身体再保养,保质期也最多100年,时间的虱子终究会爬满这张曾经华丽的地毯。

岂能将心灵的平安喜乐构筑于身体这具可朽之物?何不放弃外在,转而内求?

身体是心灵的信差,它只是如实地反映心灵的现状。只有一颗平安喜乐的心,才能带来身体的洁净安康。

心灵是因,身体是果。

红尘中人,颠倒了因果。

关于身体为什么是心灵镜子呢和身体,心灵,灵魂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