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萨为什么是众生之王呢(菩萨是为众生受苦吗)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菩萨为什么是众生之王呢,以及菩萨是为众生受苦吗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文章目录:
- 1、文殊菩萨为何能成为佛教众菩萨之首?
- 2、菩萨也是众生之一?您要说的是不是菩萨以前算做众生得道之后就不是了。
- 3、为什么佛菩萨和众生是一体的
- 4、佛教四大菩萨分别有什么意义
- 5、为什么说阿弥陀佛是光中至尊,佛中之王
文殊菩萨为何能成为佛教众菩萨之首?
神话的大千世界49:文殊菩萨的来历
文殊菩萨金身像
文殊菩萨是佛教四大菩萨之首,在我国民间也有着崇高的威望。文殊是一个外来语,全称为“文殊师利”,是梵文Manjusa的音译,又译作“曼殊室利”,“文殊”为“妙”的意思,“师利”为“首”、“德”、“吉”等意,故又译作“妙德”、“妙首”、“妙吉祥”等。
文殊在寺庙大殿里,通常是作为如来佛的左胁侍,专司“智慧”、表“大智”,与司“理”、表“大行”的普贤并列在佛的两旁。其塑像多为“非男非女相”,模样不男不女,更像女性。早其文殊画像有的唇上画有蝌蚪形的小胡子,颇似美男子。宋以后,这些小胡子就消失不见了,文殊显得面容秀丽、腰枝窈窕,胸部丰满,完全是一个美妇人的形象。
文殊的坐骑是一头青狮,象征着智慧和威猛,他手持宝剑,象征着智慧锐利。狮子原产于非洲和亚洲西部,在南亚诸国有着许多关于狮子的民间故事和传说。狮子以威武勇猛著称,被誉为“兽中之王”,因此也被佛教所吸纳,常用来比喻佛法威猛,能摧伏一切邪魔外道,释迦牟尼也被佛教说成是“人中狮子”(《智度论》),还称佛家的说法声音能震动世界,称为“狮子吼”。《传灯录》载:“释迦佛生时,一手指天,一手指地,作狮子吼云:‘天上天下,唯我独尊!’”
所以,文殊所骑的狮子,并非仅仅只是一种动物,而是有着很深的寓意。在《西游记》七十七回,唐僧师徒在狮驼国受阻,原来却是文殊的坐骑青狮、普贤的坐骑白象与如来的“舅舅”大鹏在此兴妖作怪,孙悟空对他们是奈何不得,最终还是由他们的主人亲自降伏了他们。这当然是《西游记》的作者和佛教开的一个不大不小的玩笑。
文殊菩萨的坐骑青毛狮子
密宗的文殊造型,顶结五髻,以表大日如来(释迦的法身之一)之五智,又表童子天真之意。所以有些经书也称其为“文殊师利童子”,还有人把文殊菩萨的道场五台山的五座主峰附会成文殊五髻的象征。
文殊菩萨像
关于文殊的身世,由于造经者们的随心所欲,以至于众说纷坛,五花八门,根本无法自圆其说,大致有以下几种说法:
一是说他本为佛,因助释迦牟尼教化众生,暂时现菩萨身。《菩萨处胎经·文殊身变化品》载:“本为能仁(即释迦)师,今及为弟子??我欲现佛身,二尊不并立”,为了佛门大业,文殊便屈尊于释迦佛之下做了菩萨。
二是说文殊之三世果位皆为佛。《首楞严三昧经》卷、《宝积经》卷六十等经都说文殊过去为龙种上佛,又叫大身佛、神仙佛,现在为欢喜藏摩尼宝积佛;未来为普见佛。这样的话,与释迦一样,文殊也有所谓三身之说。
三是说他是众佛之父母。《放钵经》载:“过去无央数诸佛,皆是文殊师利弟子,当来者亦是其威神力所致。譬如世间小儿有父母,文殊才是,佛道中父母也。”
四是说释迦牟尼的师祖。《法华经》载:“时有一菩萨名妙光??八子皆以妙光为师,妙光教化之,使次第成佛。其最后之佛,名燃灯。其妙光,即文殊也。”燃灯佛为过去佛,是释迦的师父,那么文殊即为释连的师祖了。
五是说阿弥陀佛的三儿子。《悲华经》载:有转轮圣王,名无净念(即阿弥陀佛),他有一千个儿子,老大为观世音,老二是大势至,老三名王象,即文殊菩萨。第八子则是普贤菩萨。
六是说妙庄王的大女儿。《小乘经》载,妙庄王有三女一子,大女儿文殊,次女普贤,三女观音,四子即是地藏王。这样来说,四大菩萨全是妙庄王的子女,是同胞手足。
七是说释迦牟尼的大弟子。《文殊师利涅??经》称,文殊有大慈悲心,生于舍卫国一个婆罗门家庭,后投奔释迦牟尼处学道,成为释迦的弟子。小乘佛教以舍利弗为智慧第一,而大乘则以文殊为智慧第一,并推其为众菩萨之首。
这七种说法中,以第七种说法最为流行,也成了通常说法。因此,文殊也成了众菩萨之首,在佛国享有十分崇高的地位,其道场五台山也是我国佛教第一名山。
五台山——四大佛山之首,文殊菩萨道场
菩萨也是众生之一?您要说的是不是菩萨以前算做众生得道之后就不是了。
不是的,菩萨是觉有情(众生分作有情与无情,“无情也是情”)因菩萨虽已觉但心中还有怜悯众生的慈悲之心(即情还有)故还属于众生之一,但菩萨已得觉悟(觉性与佛不二)所以又称为觉悟的众生。
为什么佛菩萨和众生是一体的
这个问题其实是没了解过楞严经导致的疑惑,很多诸如此类的问题在楞严经,华严经,心经等中都有解答,只是有些是显而易见的有些要更深的智慧更真的体会才了解得了。
什么是一体?有一个偈子说“他非即我非,同体名大悲”这是教导修行者要以同体观来修行以此断除分别心,只有断除分别心才算离大道前进了一大步。所以对于初学者,这个说法是教导你修行的要诀。
但从道理上说,众生和佛菩萨一体是指众生与佛本无二,不是众生得到了什么成为佛(得到成佛的因素),也不是失去什么成为佛(失去不成佛的因素)。是众生习气太重,妄想颠倒执着障碍了本妙圆觉心所以没有圆通,没有办法解脱苦海。
实际上,修行要转化烦恼习气为菩提清净,究极元明,自然通晓何为所谓一体,因为一体,即道理到实践了知是不能语言形容不能观看等等。佛菩萨圆通,如念观世音菩萨就能闻声救苦,但是要学会念,知道怎么念。不能说一边念一边犯事破戒,那是污蔑法,想要帮助却希望吃白食,不能与菩萨相通。只有真诚精进,日久罪轻业销才会渐渐了解。修行时要耳根圆通,所谓听自己声音,源源不断,不念而念,从心里来的声音到心里去,保持不易长久修行就会这圆通耳根,自然一通全通,得到增益开悟。
以上是我所了解的看法。
摄心为戒,由戒生定,由定发慧。
佛教四大菩萨分别有什么意义
佛教中四大菩萨,指的是文殊菩萨、观音菩萨、普贤菩萨、地藏菩萨四位法力高深的菩萨。
文殊菩萨代表聪明智慧,文殊菩萨又称文殊师利、曼殊室利、法王子。文殊菩萨与普贤菩萨同为释迦牟尼佛左右胁侍,世称“华严三圣”。应化道场为山西五台山。也叫大智菩萨。
观音菩萨代表大慈大悲,观音菩萨又称观世音菩萨、观自在菩萨等名。以大悲显现、拔除一切有情苦难为本愿,循声救苦,不稍停息。观音菩萨是西方极乐世界的上首菩萨。应化道场为浙江普陀山。也叫大悲菩萨。
普贤菩萨代表菩萨行愿,普贤菩萨又称三曼多跋陀罗,意思是具足无量行愿,示现于一切诸佛刹土。普贤菩萨应化道场为四川峨眉山。也叫大行菩萨。
地藏菩萨发大愿的象征,地藏菩萨又称地藏王菩萨。因悲愿持重“地狱不空,誓不成佛”,所以佛教徒常称之为大愿地藏王菩萨。应化道场为安徽九华山。也叫大愿菩萨。
扩展资料
四大菩萨的本愿
文殊菩萨以大智慧为本愿,经中云:摄心为戒,由戒生定,由定生慧。而文殊菩萨以净行法门做为摄心的法门。净行法门中指导我们要处处为众生着想,故文殊菩萨教导我们要有无私念头,把将大众的利益放在第一,自身清净不染而利人,才能入三昧大智正定。
观世音菩萨以大悲为本愿,救苦救难为目的。经中说:救度诸末法,观世音为最。悲是拔除众生之苦。当然,必须施与众生快乐,才能离苦。故此,菩萨教导我们要有爱世精神,那里有苦难我们应尽量去帮忙,那就是观世音菩萨救度我们这个时代,最为着力的原因。
普贤菩萨以十大愿王为本愿,从一者礼敬诸佛到十者普皆回向。都体现菩萨度众生的愿力,普贤菩萨无有退转的心更是不可思议。一时做善事、利益众生、修行不难,一辈子做善事、利益众生、修行就难,而普贤菩萨指导我们正是身无疲惫地去行去做,才是普贤菩萨的度众特点。
地藏菩萨盖于阴阳之间,在阴广度幽冥世界离开黑暗苦楚,在阳广度人间疾苦。而自己发愿度尽众生而后成佛,可见度众愿望无有穷尽。地藏菩萨见证幽冥大苦,普劝我们要尽一生力量,不造罪恶,脱离苦海轮回之苦,证得涅般快乐,此为地藏菩萨大愿。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四大菩萨
为什么说阿弥陀佛是光中至尊,佛中之王
阿弥陀佛在十方一切诸佛如来之中,弥陀光明极尊,任何一尊佛,佛的光明都比不上阿弥陀佛,这是事实。佛中之王,一切诸佛如来,就他的功德来讲,也不如阿弥陀佛。
可是佛在大乘经上常说,“佛佛道同”啊,成了佛都一样,没有哪一尊佛比哪一尊佛殊胜、特别,没有。这是不是事实呢?是事实。那阿弥陀佛跟一切诸佛不一样,是不是事实呢?也是事实。这个话就有了问题了。诸佛如来从果证上、从智慧德能上完全平等,这是真的,这是无二无别,智慧德能是平等的。可是诸佛如来在因地里面发的愿不一样,这是事实啊,所以他成了佛之后,他跟一切众生法缘不一样。你要度众生,众生不听你的,那你有什么办法呢!不是你智慧德能有差别了,众生不喜欢你,不听你的嘛,这个,佛不能勉强人。
阿弥陀佛在因地当中他老人家发的愿,跟众生结的缘,那是一切诸佛如来都比不上的,是这么一桩事情。换句话说,他老人家的法缘殊胜,所以成为佛中之王,光中极尊。那么这些事情从哪里看得出来呢?诸位《无量寿经》念的多了,你自然就明了了。我们试问一问,再问问自己,问问你们这些同修道友,你们来学佛,为的是什么?你为什么到这儿来听经,为什么要学佛?你说来我们大家听听。为了些痛苦、苦难、挫折,或者是为了要求平安,求发财,求升官,总是为这个而来的,这占大多数。有几个人说,我是为求往生而来的呢?嘴巴里是这样说,实际上不是真的,心口不相应啊。由此可知,我们这个心量多小。
我过去读经,只看到一个人,我非常惊奇:读《六祖坛经》,看到惠能大师第一次见五祖的时候,五祖问他,你来干什么?他说,我来作佛。嗬!这个口气,我没听说过啊。他到这个寺庙来干什么?他要来作佛的,这个口气了不起呀。我们几个人到佛堂来,“我要来作佛的”?没听说过,我从来一个也没遇到过,只是在《坛经》里面看到六祖这么一个人。六祖以前,好像没有人有这么大的口气,六祖以后,也没有遇到。这只是“作佛”啊,我们在《无量寿经》看到法藏比丘的时候,他不但要作佛,他还要胜过一切诸佛。那六祖比他就比不上了,差很远了。六祖只是作佛,还没有敢说我要胜过一切诸佛。
阿弥陀佛就是《无量寿经》上讲的法藏比丘啊。他在世间自在王如来面前,要求的就是不仅要成佛,要胜过一切诸佛。因地所发的这个愿,到果地上就兑现了,果地上就成为事实了。他的愿非常广大,在大经里面,四十八愿,这是他老人家在因地上所发的宏愿。一尊佛,常常想到我将来成佛要度众生。度哪里众生呢?度我们这个世界的众生。这个世界与我有缘,度这个世界众生。这世界不是地球这么大,这个世界是讲的大千世界。通常我们讲,这个世界叫娑婆世界,这三千大千世界。这发愿这就了不起了,发这么大的愿哪。还有人发愿,这一个大千世界他还不满足,他还要度两个大千世界、三个大千世界,有这样的,乃至于有十几个大千世界都有的。这个范围就太大太大了。
唯独阿弥陀佛,他发的愿是要度尽虚空遍法界所有一切诸佛刹土的众生,没有一个不度的。上从等觉菩萨,下至地狱众生。这样的愿是一切诸佛如来在因地里面少见的。所以他成佛之后,称之为光中极尊,佛中之王,这个有道理的呀。我们读《无量寿经》,我们这个心量很小,希望读经,借着阿弥陀佛的大心、大愿、大行,启发我们的自性,希望我们也能跟阿弥陀佛一样,与阿弥陀佛同心同愿,这才是弥陀真正的弟子。
关于菩萨为什么是众生之王呢和菩萨是为众生受苦吗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