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纲常伦理是天理呢(纲理伦常是不是成语)

今天给各位分享为什么纲常伦理是天理呢的知识,其中也会对纲理伦常是不是成语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文章目录:

天理是什么意思?

天理有两层意思:

1、中国古代哲学名词。唯物主义哲学中,一般指自然法则,即自然之理;唯心主义哲学中,主要指抽象的观念或精神实体。所谓理由天授,故名。宋明理学中,与“人欲”对立的所谓“天理”,实质上是指仁、义、礼、智等纲常伦理。

2、天然的道理。

扩展资料

近义词

真理

拼音:zhēn lǐ。

释义:认识主体对客观对象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人们通过实践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检验真理、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真理具有客观性,即它的内容是不依赖于主体而存在的。

真理具有绝对性和相对性。人的认识,是由无数相对真理不断接近绝对真理的无限发展过程。真理同错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

中国人为何讲究伦理纲常?

中国古代的宗法制社会,导致中国传统文化形成伦理型范式。随之而来的“忠”“孝”观念深入民心。另外,受宗法制社会的长期熏陶,使国人养成了谦和忍耐、温良恭敬、勤劳俭朴的社会美德和尊老爱幼、夫妻相敬、兄弟相亲的社会公德。

中国人固有的文化范式就是注重伦理。一切以伦理纲常来衡量人的品格。违背伦理的认为社会所不齿,“乱伦”则更是对古人灵魂深处信仰的挑衅。自古以来,中国人乱伦现象较少的被文学艺术领域涉及。相对于伦理价值缺失的注重法律来制约人民言行的西方人,中国人的伦理性思维模式是值得推崇的。

宗法制在锻造中华民族坚毅刚强性格和美好优秀人格的同时,它本身必然的“道德专制”、“男女不平等”、“等级观念”、“自律盲从”等封建落后的东西成为两千年以来扼杀人性,迟滞民族进步和发展的瓶颈。尤其是道德专制导致了国人重人治轻法治,严重阻碍了中国近代以来的民主法制进程。宗法制还无情的剥夺女性成员的人身权利和社会地位,女人只能嫁鸡随鸡嫁狗随狗,成为生儿育女和家庭劳作的机器。如今,重男轻女观念仍在部分地区盛行。等级观念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一定程度上助成了越来越严重的国人仇富心理。

宗法意识的侵染使国人形成了“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盲目排外心理,造成了我国长期以来的粉笔与落后,是我国近代衰败没落的根源。

中国的宗法专制制度还根深蒂固的存在明显的“尚实”的思维定势,使国人缺乏科学探索精神。这妨碍了我国科学探索领域的发展和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大多数国产货都不具有核心技术,这在一方面让我们庆幸“Made in china”产品广遍全球的同时,带给我们一丝的不如意。

总而言之,宗法观念在推进国人思想与人格腾飞的同时,带来的消极影响不容忽视.我们要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二程思想体系中认为什么是天理的具体体现?

在二程思想体系中,理具有广泛的含义。首先,它是指“天理”。也就是万物存在的本原、主宰万物的精神实体。“天理云者,这一个道理,更有甚穷已?不为尧存,不为桀亡。人得之者,故大行不加,穷居不损。这上头来更怎生说得存亡加减。是他元无少欠,百理具备。”天理不生不灭,至高无上,不受人事变化的影响,是主宰一切的绝对本体。其次,它是指“物理”,即具体事物所依据的原理、原则。“天下物皆可以理照。有物必有则,一物须有一理。”每一种事物都依理而存在、变化。再次,它是指“伦理”,也就是道德规范。他们说:“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无所逃于天地之间。”二程认为物理、伦理都是天理的具体体现,把三者合而为一,将忠君、孝父的纲常观念提到普遍原理的高度,使之永恒化、绝对化,真正奠立了理学“道德形而上学”的根基。

朱熹所认为的天理指的是 三纲五常吗?

“天”指的是什么?“理” 指的是什么?“天理” 指的是什么? 朱熹认为: “天有春夏秋冬,地有金木水火,人有仁义礼智,皆以四者相为用也。”(《朱子语类》卷一)“理者有条理,仁义礼智皆有之。”“大而天地万物,小而起居食息,皆太极阴阳之理也。”(《朱子语类》卷六)“至于一草一木昆虫之微,亦各各有理。”(《朱子语类》卷十五)“天地之间,有理有气,理者也,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 《朱文公文集·答黄道夫》“天下万物当然之则便是理。”(《朱子语类》卷一一七)“世间之物,无不有理,皆须格过。”(《朱子语类》卷十五)“天下之理,终而复始,所以恒而不穷。恒,非一定之谓也,一定则不能恒矣。惟随时变异,乃常道也。天地常久之道,天下常久之理。非知道者孰能识之?”(《近思录》卷一)“有此理,便有此天地;若无此理,便亦无天地,无人无物,都无该载了!有理,便有气流行,发育万物。”(《朱子语类》卷一) “理只是这一个。道理则同,其分不同。君臣有君臣之理,父子有父子之理。” “理,只是一个理。理举著,全无欠阙。且如言著仁,则都在仁上;言著诚,则都在诚上;言著忠恕,则都在忠恕上;言著忠信,则都在忠信上。只为只是这个道理,自然血脉贯通。”(《朱子语类》卷六)……

“天理”在朱熹的哲学思想中包含道理、规律、秩序、准则、规定性,“天理”既是天之大理,又是物之小理,还是人之道理。天理是自然之理,是万物之常理,是事物本来的规律,是社会之秩序,是人的伦理、道理、情理。

“天地之心,天地之理。理是道理……心固是主宰底意,然所谓主宰者,即是理也,不是心外别有个理,理外别有个心……窃谓天地无心,仁便是天地之心。”(《朱子语类》卷一)“仁者,天下之公,善之本也。仁者,天下之正理,失正理则无序而不和。”(《近思录》卷一)可见朱熹希望留存的是人的仁爱之心。

人者,仁也。仁慈恻隐,自利利他,故名为“人”。人者,尽也。尽儒教伦常之道以敦伦,尽佛教心性之道以证心,故名为“人”。(《印光大师文选》第二章)人之所以为人就是因为有仁爱之心。这就是朱熹希望留存的“天理”。

“理是人物同得于天者。”(《朱子语类》卷四)“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莫非己也。认得为己,何所不至?”(《近思录》卷一)“存天理”就是追寻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

“天理”包含“人欲”, “大而天地万物,小而起居食息,皆太极阴阳之理也。”(《朱子语类》卷六)“天理本多,人欲便也是天理里面做出来。虽是人欲,人欲中自有天理。”(《朱子语类》卷十三)

朱熹是怎样说明“理”和“三纲五常”之间的关系的

理是宇宙万物的起源,万事万物各有 一理。物、人各自之理都源于天理。如果无法收敛私欲的扩张,则偏离了天道,不但无法成为圣人,还可能会迷失世间,所以要修养、归返、并伸展上天赋予的本性,以达致“仁”的最高境界,此时完全进入了理,即“天人合一”,存天理、灭人欲,天理构成人的本质,在人间体现为伦理道德“三纲五常”。“人欲”是超出维持人之生命的欲求和违背礼仪规范的行为,与天理相对立。换句话说,想做到”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就必须要去”人欲“,要去”人欲“,就必须要有”三纲五常“的约束才有做到。

朱熹,又称朱文公,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朱熹是唯一非孔子亲传弟子而享祀孔庙,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中,受儒教祭祀的人物。朱熹是“二程”的三传弟子李侗的学生,他的学说与二程合称“程朱学派”。朱熹的理学思想对元、明、清三朝影响很大,成为三朝的官方哲学。朱熹以”二程“理论为基础,吸取周敦颐太极说、张载的气本论以及佛教、道教的思想,形成理学理念,并进一步强化了“三纲五常”的重要性。

为什么纲常伦理是天理呢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纲理伦常是不是成语、为什么纲常伦理是天理呢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