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鼠为什么是模式动物呢(大鼠作为实验动物的优势)
今天给各位分享大鼠为什么是模式动物呢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大鼠作为实验动物的优势进行解释,如果未能解决您的问答,可在评论区留言!
文章目录:
- 1、老鼠是什么科的动物?
- 2、小鼠和大鼠有何区别
- 3、大鼠的形态特征
老鼠是什么科的动物?
鼠,又称老鼠或耗子,即鼠总科(Muroidea),是一种属于啮齿类的总科,其中含有仓鼠、沙鼠、大鼠,以及其他亲缘动物。它们广泛分布于南极以外的各个大陆。由于难以测定各分类群之间的关系,因此也有文献将所有鼠总科皆归类在鼠科(Muridae)之下。目前依据分子种系发生学研究所作出的次分类,共有约280个属,以及至少1300个种。它们是少数与人类保持密切联系而繁盛的动物类群之一,这些动物几乎在世界各国皆可发现,其中有一部分也是重要的生物学模式生物,对人类的实验与研究有很大的帮助。除此之外,某些鼠类也是宠物鼠。
拓展资料:
中文当中的“老鼠”一词,并不是指单一一种或同属的几种动物,而是对多种鼠总科动物的总称,而英语等其他的语言,则对于不同种类的老鼠有不同的称呼。有句成语叫做“鼠技虎名”,故事说楚地人称老虎为老虫,苏州人称老鼠为老虫,有人在长洲当官,因公去太仓去办事,夜宿驿站中,门外有声响,他问看门人是什么东西。看门人说是老虫,他吓得想逃跑。但看门人说不必惊慌,只不过是区区老鼠而矣。后来指假冒盛名吓唬世人的人。因此老鼠又称为老虫。
鼠不仅种类多而且数量惊人,估计全世界鼠的总数超过人口几倍,最常见的除褐家鼠、黄胸鼠、黑家鼠、水家鼠外,还有巢鼠、田鼠、沙鼠、仓鼠、麝鼠、鼢鼠等。世界上数量最多的鼠是褐家鼠,约占全球鼠类的1/3(它们每年吃掉的粮食多达数千亿斤,还破坏草原,传染疾病,故为‘四害’之一),最少的鼠是牙买加的胡蒂亚鼠,现只有一对保存在托育园。
小鼠和大鼠有何区别
小鼠属于啮齿目,鼠科,小鼠属(Mus)动物。小鼠是由小家鼠演变而来。它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经长期人工饲养选择培育,已育成1000多个近交系和独立的远交群。早在17世纪就有人用小鼠做实验,现已成为使用量最大、研究最详尽的哺乳类实验动物。在哺乳类实验动物中,由于小鼠体小,饲养管理方便,易于控制,生产繁殖快,研究最深,有明确的质量控制标准,已拥有大量的近交系、突变系和封闭群,因此在各种实验研究中,用量最大,用途最多。大鼠属于哺乳钢,啮齿目,鼠科,大鼠属Rattusnorregicus动物。大鼠2月龄时性成熟,性周期4天左右,妊娠期20(19~22),哺乳期21天,每天产仔平均8只,为全年、多发情性动物。喜啃咬、夜间活动、肉食,白天喜欢挤在一起休息,晚上活动大,吃食多,因此白天除实验必须抓取外,一般不要抓弄它。食性广泛,喜吃各种煮熟的动物肉。对光照较敏感。性情较凶猛、抗病力强。大鼠门齿较长,激恕、袭击抓捕时易咬手,尤其是哺乳期的母鼠更凶些,常会主动咬工作人员喂饲时伸入鼠笼的手。对外环境适应性强,成年鼠很少患病。一般情况下侵袭性不强,可在一笼内大批饲养,也不会咬人。
大鼠的形态特征
1.大鼠性哺乳纲,啮齿目,鼠科,大鼠属动物。
2.繁殖快。大鼠2月龄时性成熟,性周期4天左右,妊娠期20(19~22)天,哺乳期21天,每胎产仔平均8只,为全年、多发情性动物。
3.喜啃咬、夜间活动、肉食,白天喜欢挤在一起休息,晚上活动大,吃食多,因此白天除实验必须抓取外,一般不要抓弄它。食性广泛,喜吃各种煮熟的动物肉。对光照较敏感。
4.无胆囊:大鼠、鸽、鹿、马、驴、象等动物没有胆囊,它们的总胆肝管括约肌的阻力很少,肝分泌的胆汁通过总胆管进入十二指肠,受十二指肠端括约肌的控制。
5.不能呕吐:因此药理实验时应予注意。
6.垂体一肾上腺系统功能发达,应激反应灵敏。行为表现多样,情绪敏感。
7.视觉、嗅觉较灵敏,做条件反射等实验反应良好,但对许多药物易产生耐药性。
8.大鼠血压和血管阻力对药物反应敏感,但对强心甙的作用较猫敏感性低671倍。
9.肝脏再生能力强,切除60~70%的肝叶仍有再生能力。
10.对营养、维生素、氨基酸缺乏敏感,可发生典型的缺乏症状。体内可以合成维生素C。
11.对炎症反应灵敏。它的眼角膜无血管。
12.生长发育期长,长骨长期有骨骺线存在,不骨化。
13.成年雌鼠在动情周期不同阶段,阴道粘膜可发生典型变化,采用阴道涂片法(Yaginal Smear Test)来观察性周期中阴道上皮细胞的变化,可推知性周期各个时期中卵巢、子宫状态与垂体激素的变动。
关于大鼠为什么是模式动物呢和大鼠作为实验动物的优势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