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富顺是才子之乡呢(富顺才子之乡的由来)

今天给各位分享为什么富顺是才子之乡呢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富顺才子之乡的由来进行解释,如果未能解决您的问答,可在评论区留言!

文章目录:

四川是否有个叫富顺的县?

有,在自贡富顺县地处四川盆地南部、沱江下游,位于东经104°40′~105°15′、北纬28°55′~29°28′之间。东邻隆昌,西靠沿滩,南接泸州,东北与隆昌临界,西北与自贡大安区相连,西南与宜宾接壤,距省会成都约250千米。被誉为“千年古县”、“巴蜀才子之乡” 、“中国豆花之城” 。

富顺是个什么城市哦?

1地理位置与面积

富顺县地处四川盆地南部、沱江下游,位于东经104°40′~105°15′、北纬28°55′~29°28′之间。东邻隆昌,西靠沿滩,南接泸州,东北与隆昌临界,西北与大安相连,西南与宜宾接壤,内宜高等级公路、川云中路穿境而过。陆路西北距省会成都约250公里。水路可上溯内江、资阳等县市,顺流由泸州入长江。全县幅员面积1333平方千米。2005年末,全县总人口101.55万人,农业人口82.76万人,常住人口81.72万人,全县城镇化率20.04%。

2历史沿革与行政区划

富顺县原为古江阳县治域,北周武帝天和二年(公元567年)划出富世盐井及周围地区设雒原郡及所辖设富世县。隋文帝开皇二年(公元582年)撤郡存县,隶于泸州,县域约15万公顷。唐太宗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年)更名为富义县。北宋太祖乾德四年(公元966年)升县为监,隶于梓州(潼川)府路,境域约30万公顷。太宗太平兴国元年(公元976年)改名富顺盐监。元世祖至元十二年(公元1275年)改富顺盐监为富顺安抚使司、二十年(公元1283年)升为州,隶于四川行中书省之叙州。明太祖洪武四年(公元1368年)降州为县,隶于叙州府。清代因之。民国前期先后隶于川南道、永宁道。民国17年(公元1928年)裁道,隶属四川省。民国24年(公元1935年),隶于四川省第七行政督察区,县域22.09万公顷。解放后,富顺县先后隶于泸县、隆昌、泸州、宜宾专区。1983年3月,划归自贡市管辖。1995年9月,撤城郊、狮市区,全县辖8个区、8个直属乡镇。2001年4月,撤区并镇,全县辖27个镇、4个乡。2005年7月,自贡市行政区划调整,富顺县庙坝、牛佛、回龙镇划归大安区管辖,瓦市、仙市镇划归沿滩区管辖。区划调整后,全县辖22个镇、4个乡,幅员面积由16.02万公顷减少到13.33公顷,人口由121.3万人减少到101.55万人。

 

3.富顺工农业 

富顺工业以化工、食品、建材、能源为基础,创立了富顺香辣酱、牛佛烘肘、西湖茶叶、东方变压器等名优品牌。 2002年以来,富顺工业生产紧紧抓住“两个龙头、四个产品链”,努力培育工业经济发展新增长点。一是以晨光为龙头,重点发展有机硅、有机氟、环氟树脂三大系列产品;二是以富益电力为龙头,发展机电业及其耗能产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三是发展涉农工业。利用富顺农业优势,大力开发优质农副产品——食品加工产品链,蚕桑——丝及纺织产品链,猪牛羊养殖——冷饮食品及皮革等产品链,经济林木——林化工及中成药产品链。 2006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63.1169亿元,居全省181个县(市、区)的44位,人均GDP7767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7697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434元.

4.富顺人才

富顺人杰地灵,自古享有“才子之乡”的美誉。明代,富顺人考中进士 139人、举人492人、贡生386人,著名人物有景泰十才子之首的晏锋、嘉靖八才子之一的熊过等。清代,全县考中进士31人、举人315人、贡持477人。此外,戊戌六君子之一的刘光弟、红军将领邓萍、革命烈士江竹筠、四川报业第一人宋育人、厚黑学创始人李宗吾、中央党校原常务副校长郑必坚、川南才女赖雨等,都是富顺这片热土孕育的优秀儿女。富顺二中已创建成为国家级示范高中,2003年陈汉同学一举夺得全省高考理科状元,再一次谱写了富顺才子的新篇章。

5.富顺旅游

富顺旅游资源丰富,主要有“一城(县城及环城景区)、一江(沱江)、一山(青山岭)、一镇(狮市镇)、一沟(五条沟)”,县城区内分布有文庙、西湖、刘光弟墓、五府山、钟秀山、千佛寺、读易洞、谢持故里、钟鼓楼、文光塔、锁江塔及其下面的天然石佛、牌坊等众多景点。

6.富顺名特产--富顺豆花

富顺豆花诞生至今已经有 1200年的历史了。最早发明豆腐(当时还不叫豆花)的是西汉一个叫刘安的人。当时因盐业发达,手工工人、居民和客商增多,豆腐食品供应量大增,一些等着吃早饭的客人,实在没有耐心等待豆腐成型加工成为菜肴端上桌子,有人便忍不住跑进厨房去了,见锅内还慢悠悠煮着嫩豆腐,于是急叫老板“快舀上来!”,由于没有充分凝固,无法煎炒,只得用盐水蘸着做“下饭菜”,令“饥不择食”者大为惊喜的是,这嫩豆花比起煎炒的老豆腐更加鲜美可口。富顺豆花真正扬名巴蜀,主要得力于县城东门口开豆花店的老板刘锡禄。他集全城各豆花店之长,专心研制豆花和蘸水的精妙技术,创造了一套自己的“秘方”,形成了风味与众不同的蘸水,使之成为富顺的一绝。如今的“美乐”牌香辣酱不仅畅销全国,而且远销美国、加拿大、南非、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及港、澳、台地区。其产品还荣获部、省等40余项重奖,被誉为“富顺一绝,香辣之冠”。

富顺才子,内江官是怎么由来的?

内江官的由来:赵贞吉内江最大的官 “明朝礼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明赵贞吉(1507-1576年),号大洲,内江桐梓坝人。生于明武宗正德三年,卒于神宗万历四年,年六十九岁。嘉靖十四年(公元一五三五年)进士。授翰林编修。迁冠钟司业,教士以知本率性之学、俺答薄都域,贞吉廷蘸合帝意,擢左论德、监察御史,奉旨宣谕诸军。会严嵩以事中之,廷杖谪官。后累官至户部侍郎,又忤嵩夺职。隆庆初(公元一五六七年)复起历礼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 富顺人杰地灵,自古享有“才子之乡”的美誉。明代,富顺人考中进士 139人、举人492人、贡生386人,著名人物有景泰十才子之首的晏锋、嘉靖八才子之一的熊过等。清代,全县考中进士31人、举人315人、贡持477人。此外,戊戌六君子之一的刘光弟、红军将领邓萍、革命烈士江竹筠、四川报业第一人宋育人、厚黑学创始人李宗吾、中央党校常务副校长邓必坚、川南才女赖雨等,都是富顺这片热土孕育的优秀儿女。

富顺是哪个省的哪个市

富顺一般指富顺县,隶属四川省自贡市,地处四川盆地南沿、沱江下游,介于东经104°40′—105°15′、北纬28°55′—29°28′之间,全县总面积1342平方公里。富顺县气候温和,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类型地区,雨量充沛、光照较充足、无霜期长,四季分明。

富顺县原为古代江阳县治域,北周天和二年(567年),因盐设县,划出富世盐井及周围地区,设雒原郡及所辖之富世县。太平兴国元年(976)年,因避太宗赵光义之讳,富义监改名为富顺监,富顺县名始由于此。

富顺县是“千年古县”、“巴蜀才子之乡”,有“豆花之乡”美誉。富顺县聚集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富顺文庙、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戊戌六君子”之一的刘光第墓,有西湖、五府山、钟秀山、千佛寺、回澜塔、天然石佛、福源灏清代民居等景区景点。

谁有关于四川富顺的传说?????????

1、汉武帝时,汉高祖刘邦的孙儿刘安承袭父亲封为淮南王。他喜欢招贤纳士,门下食客常有数千人。为了解决这么多人的吃饭问题,他们利用淮河流域产盐有卤水做凝固剂的条件发明了豆腐。三国时期,豆腐制作技术传到益州(含今四川和重庆)后,在江阳县(今泸州市)的金川驿地区(今富顺县)很受欢迎。因为这里也是一个重要的盐产区,有一口“出盐最多”的富世盐井。同时地处亚热带,土质肥沃,雨量光照条件好,适于大豆生长。富顺由于产盐,与邻近地区的商贸往来十分频繁,人气也就非常旺盛,餐饮业极为发达,豆腐这种新鲜食品自然摆上了人们的餐桌。到北周武帝天和二年富顺因盐设县时,这里的盐产量已列于剑南道(相当于今川东和重庆市部分地区)之冠。盐业手工工人和居民、客商增多,水陆交通便利,豆腐食品需求量大增。在一种偶然情况下,一些等着吃饭的客人实在没有耐心等豆腐成型后再加工成菜肴端上桌来,就跑到厨房,看见那锅内还慢悠悠煮着的嫩豆腐,便要店主卖给他们,因为没有充分凝固,无法煎炒,只能用盐兑水蘸着做“下饭菜”。人们惊喜地发现,这种吃法比起煎炒过的老豆腐更加鲜美可口,就一传十,十传百,“嫩豆花”即传到了民间。 2、关于富顺豆花的起源,有一段可以追溯远久的历史和一个有趣的传说:三国时期,由于当时的金川驿地区(今富顺县)有一口“盐量最多”的富顺盐井,加上适宜大豆生长的气候条件和地理环境,豆腐流传到了富顺后备受欢迎。此后,由于发达的产盐业吸引了来自四面八方的商贾,富顺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几乎成了自贡市的经济文化中心,人气异常旺盛,豆腐食品需求量自然显著上升。 发展到民国时期,一天,一位来富顺贩盐的商人来到当地有名的朱氏餐馆,由于实在没有耐心等待,就跑到厨房催厨子快点把自己点的炒豆腐端上桌来,当他看见那还没成型的豆腐正热气腾腾地在锅内慢悠悠煮着的时候,由于实在没时间再等了,便要求朱氏餐馆的店主将此“嫩豆腐”卖给他。没有充分凝固,当然就不能煎炒,于是,老先生就吩咐厨子备辣椒水让这位客人蘸着下饭。可是不仅没感到难吃,相反,他还觉得这样吃起来比起煎炒过的老豆腐更加鲜美可口。老先生受此启发,在此基础上反复研究豆花的鲜嫩程度,蘸水的配方以及最适合配豆花的米饭。后来,便有了让人百吃不厌、回味无穷的“富顺豆花”,并成为川菜里的一个经典招牌菜。 3、四川自贡富顺团标寺预言大师、法术家苗道人沱江岸海螺堆收妖的传说,流传很广,整个川南妇孺皆知。石壁“灵符”真迹成了未解之迷。 至今,苗道人在县南螺海堆收妖,用铁铲画于江岸(一碗水)石壁之灵符尚在。据当地老乡介绍,灵符很灵。上世纪九十年代有一位石匠来打石壁,头天打了几个眼,第二天又来便滚下岩去,摔断了脚杆。从此,无人敢来侵犯。 4、 北周天和二年(567年),富顺因盐设县,距今已有一千四百四十一年的历史。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富顺形成了独具魅力的地方文化内涵:一是“井盐文化”,二是“才子文化”,三是“儒学文化”。 井盐文化。公元前一百三十五年(汉武帝建元6年),由于铁器的普遍使用,手工、冶炼业的发展,雒水(即今沱江)之滨掘出了一口盐井,取名富义。自富义井开掘伊始,随着盐业的生产、交易,富义井一带聚集了大批手工业劳动者、商贩、能工巧匠和居民,围绕盐井形成了人烟稠密的集市,这就是富顺城镇的雏型。到了北周初期的富义盐井,“井深二百五十尺,俗名‘玉女泉’”,由于“盐亦久矣”(宋《东坡志林》)“出盐最大,人获厚利”,改名“富世井”。明洪武时期,富顺县因农业、盐业并举,成为四川最富庶的县份;到清朝后期,富顺县年产井盐二十万吨,人口九十万,成为四川物产最丰富、人口最多的一个县,素有“银富顺”之美誉。著名小吃“富顺豆花”,由卤水点制而成,既是富顺人聪明才智的结晶,也是千年井盐文化的附着物。千年的井盐文化也推动了现代盐业化工业的发展。 才子文化。富顺县仅宋一代,中进士达六十七人之多;明朝二百八十四年间,富顺县有举人四百七十四名、进士一百三十四名,占四川进士总数的十分之一;清代二百六十七年中,全县举人二百三十七名、进士三十七名。富顺县因人才辈出而闻名于世,自清初开始便被誉为“才子之乡”。历代著名人物有明代景泰十才子之首的晏锋、嘉靖八才子之一的熊过,清代戊戌六君子之一的刘光第,近代和当代有红军将领邓萍、革命烈士江竹筠、四川报业第一人宋育人、厚黑学创始人李宗吾、中央党校常务副校长郑必坚、川南才女赖雨等,都是富顺县这片热土孕育的优秀儿女。 儒学文化。富顺县文庙是目前我国保存最完整的二十九座文庙之一,被国务院批准为第五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富顺县文庙仅作为州、县级庙学,其大成殿却已达七开间,重檐歇山顶覆黄瓦,设计却已达“府学”的等级。同时,在富顺县文庙的主体建筑——大成殿内高空横梁上,悬挂着清朝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五代皇帝题写的御赐金扁,足以明证富顺县儒学积淀深厚,繁荣久远。 三种文化,为今天的富顺县留下了深深的印痕。它们在不同的时空中刻划并记忆着各种不同的文化符号,最有代表性的是:富顺县文庙的文化渊源、富顺县西湖的文化品位和富顺县二中的文化传承。 富顺县自北周武帝天和二年建县至北宋初年的近四百年间,由于地处边陲,僚汉杂居,盐业虽盛而文风未开。宋仁宗景佑三年(1036年),朝廷选派太常博士,著名学者周延俊到富顺县任知监,努力兴教化,办学校,培育士子。 在他任职的第六年,即庆历二年(1042年),富顺县终于出了第一个进士——李冕,全县士民无不欢欣庆幸。在周延俊的倡导下,人们集资于庆历四年(1044年),在县城中心的南门,建成一座庙宇,主供孔子,时称“文宣王庙”。并在庙内立石质“雁塔碑”,以刻全县历次中试者的名字。此后,历任富顺县的知监,均热心教育事业,亲任儒学教授,常在从政之余,到庙内为生员讲课,于是文风大开。 富顺县文庙离现在最近的一次建造,是在清道光十六年(1836年)。这一年,富顺知县邓任坤与当时富顺县第一大财主、贡生肖永升商议,为了保住富顺县的“文章风水”,由肖永升独家出资,重建文庙。于是,派专人前往山东曲阜县,取回建筑文庙的规制图纸,又从雷波、马边运回巨木,从江西景德镇定制琉璃瓦,土木大兴。历时四年,文庙建成(这一次文庙的建造,共耗银三万六千两,根据估算,这笔钱相当于现在的人民币九千万元)。新建造的富顺县文庙,上自崇圣祠、大成殿、月台、两庑、戟门、更衣祭器所,下至棂星门、名宦乡贤祠、礼门、义路、泮池、桥栏、宫墙、外贤关、圣域门,皆高广坚致,逾旧数倍。至此,文庙共占地十余亩,建筑占地三千多平方米。一百七十余年过去了,现在的文庙依然风姿卓越,丰采依然。 文庙建筑群中,最有特色的是石坊“棂星门”和“大成殿”。棂星是传说中天宫专门管文运的星宿,可能跟文曲星差不多。“棂星门”气势宏伟,仿孔庙而比孔庙石坊更排场,有三孔通入,坊宽二十二点四米,十二根龙柱中最高的有十二点六五米,十二条石龙头朝向不同的十二个方向吞云吐雾,仿佛在吮吸天地雨露。石坊上有精美的唐宋人物群雕,形象生动,栩栩如生。文庙主体建筑“大成殿”,殿高三十五米,为明清时期典型斗拱结构,画栋飞檐,精巧华美,脊龙昂首,跃然欲飞,琉璃金碧,映日生辉,壮丽凝重,古色古香。 富顺县西湖,原是钟秀、神龟、五府、玛瑙四山雨水汇流的自然洼地,早在宋代即已疏凿,砌石为堤,隧成湖泊,“湖阔六七里”。经历代培修点缀,先后修建有西湖厅、湖光亭、凌波亭、吹香亭、春风亭、醒心亭、涣乐亭、景濂亭、浩然台、超然台。湖面逶迤,亭榭呼应,曲桥钩连,荷花映日,垂柳列岸。 有一年,状元杨升庵到富顺县拜望好友熊过,应主人之邀,泛舟西湖,二人赏美景,叙友情,不知不觉间到了薄暮时分,杨升庵见熊过九岁的儿子熊敦朴聪明伶俐,一直跟随左右,便有感而发,出一联考他,上联是:“落日沉萍实”,熊敦朴略加思索,立即对道:“回风动藕船”。杨升庵大喜,高声赞道:“真翰苑才也!”后果中进士。 又一年,刘光第畅游西湖,感慨万千,曾写有一首七律《咏富顺西湖》:“天下西湖三十六,富顺西湖甲四川”。从刘光第诗中可见,富顺县西湖景色之美,四川第一。

关于为什么富顺是才子之乡呢和富顺才子之乡的由来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