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为什么是宰相呢(李世民为什么叫)

今天给各位分享李世民为什么是宰相呢的知识,其中也会对李世民为什么叫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文章目录:

唐朝宰相的权力有多大,为什么唐朝有那么多的宰相?

隋唐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一体的,虽然中间经过了十年左右的动乱,但隋朝的存在基本属于为唐朝做嫁衣,唐朝的很多制度都是直接沿袭的隋制,包括官制也基本沿袭的隋朝的三省六部制。三省的长官即天然的宰相职,而唐朝时期的宰相制度大部分时期都是群相制,即在保证皇权稳固的情况下最大程度削弱相权,甚至出现了实权性质的宰相,即加授“同中书门下三品”和“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宰相。

三省六部制中的三省即为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三省的长官即中书令、侍中和尚书左右仆射,其中尚书省的最高长官原本是尚书令,武德年间,李世民曾在朝中做尚书令,因此,李世民继位之后,尚书令不再有人任职,而尚书省的最高长官变成了原本是副手的尚书左右仆射。这三省的最高长官就是唐朝的天然宰相,在武德年间到贞观前期,宰相只有天然宰相。

但到了贞观后期到高宗时期,开始出现另一种性质的宰相,即五品以上官员被加授“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或者“同中书门下三品”,这就是实权宰相,自从新型宰相诞生,就形成了一种群相制,同时有五六个以上的宰相。

高祖朝的宰相因为只有天然宰相,因此任命的也不过才十来个人,太宗朝的宰相数量也还是比较少的,宰相的任职也是比较稳定的,按照《剑桥中国隋唐史》的统计,李世民为帝的23年时间里总共任命了21位宰相,而这些宰相的平均在职时间为7年,相对比较稳定。后面的高宗一朝也算稳定,但李治之后,就是李治的媳妇武则天时期,众所周知,武则天是比较爱折腾的主,宰相出现的就比较多,李治为帝的34年里出现了40位左右的宰相,而在武则天执政的22年时间里,出现了66位宰相,最多的时候同时有十五六个宰相。

李世民在位的时候和武则天执政的时间差不多,但是就宰相数量来说,武则天时期是李世民时期的三倍不止,而且武则天时期的官员任职变动的非常频繁,每个宰相平均在职时间仅有两年。而且这些宰相大部分都没有好下场,不是被杀就是被外放贬官,可以说武则天时期官员的幸福感是最低的。

就拿我们熟知的宰相狄仁杰来说,大家都知道武则天对狄仁杰是非常信任和敬重的,但是很少有人知道狄仁杰在武则天时期不过才做了四年左右的宰相,而且还是分两次做的。第一次是在691年的9月,62岁的狄仁杰升任地官侍郎并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成为实权宰相,但这一次拜相仅仅持续了四个月,就被酷吏来俊臣诬陷入狱;第二次是在697年,68岁的狄仁杰任鸾台侍郎,并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成为实权宰相,这一次持续的时间还算长,一直到700年的九月去世。

宰相的工作简单来说就是参议政事,大体上就是辅佐皇帝,指导下级官员以及掌管政务,最开始只有天然宰相的时候,为了更有效的沟通工作,三省长官会定期在门下省的政事堂议事,也就是说宰相们定期在政事堂议政,到了高宗末期,政事堂搬到了中书省。政事堂设在何处,何处的地位即是最高的。

宰相的权力仅次于皇帝的权力,但因为宰相人数众多,因此权力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削弱。在武则天时期这种削弱更明显,因为武则天向来不按常理出牌,不仅设置了众多的宰相,而且宰相任职时间极短,即便是在这种情况下,武则天也并不完全信任宰相,她甚至更信任自己的女儿太平公主以及她的那些宠臣,武则天经常会和太平公主商议政事,但并不允许太平公主干预政事,再就是武则天设下的北门学士。北门学士相当于武则天的一个智囊团,虽为修撰,实际上也参政议政,也在一定程度上分相权,有时候武则天就会绕过宰相而通过北门学士决策政令。

武则天时期的官员制度以及后期中宗睿宗时期的卖官鬻爵现象形成了一个冗杂的官员制度,很多官员是完全没有必要设置的,但却吃着国家的俸禄,因此唐玄宗时期,这种官制就开始改变。尤其是姚崇成为宰相后,裁汰官员,禁止私授官员,而且宰相制度也有了变化。为了提高行政效率,也为了更好的决策,群相制渐渐被专任制代替。在专任制内,同一时期只有两个宰相,一个为中书令,一个为门下侍中,其中中书令为领袖,权力最大,门下侍中是其副手,为了不使宰相形成强大的势力,一般任期都是三年左右。比如姚崇和卢怀慎,姚崇就是权力最大的宰相,而卢怀慎只是姚崇的副手,全力支持、辅佐姚崇。姚崇之后就是宋璟,宋璟的副手则是苏颋,等等。

唐玄宗时期的宰相制度,实际上已经将尚书左右仆射拒之门外,而之后,这一官职也不再担任宰相职。而安史之乱后,中书令和门下侍中也渐渐成为一种摆设或者虚职,轻易不许人,许人了也只是看着好看,很多时候不再担任宰相。也就是说安史之乱后,原本的天然宰相逐步消失,活跃在宰相舞台上的是同平章事和同中书门下三品。而这两者也是有区别的,后者在唐肃宗之后不再出现,而同平章事则成为唐中后期被承认的握有实权的宰相。

但唐中晚期的宰相却并不是权力最大的官员,因为还存在一个宦官专政的问题,宦官专政起自李辅国,一直持续到唐朝灭亡。他们甚至能废立皇帝,所以很多时候,宰相也不得不被宦官压制,或者直接无所作为。即便能有所作为,还有一个问题同样成为唐朝的弊病之一,即朋党之争。因此,唐中后期的宰相,有所作为的实在没有几个。

李世民慧眼识马周:如何从杂役到一代宰相的呢?

【原文】: 茌平人马周,客游长安,舍于中郎将常何之家。六月,壬午,以旱,诏文武官极言得失。何武人不学,不知所言,周代之陈便宜二十余条。上怪其能,以问何,对曰:“此非臣所能,家客马周为臣具草耳。”上即召之;未至,遣使督促者数辈。及谒见,与语,甚悦,令直门下省,寻除监察御史,奉使称旨。上以常何为知人,赐绢三百匹。

【译文】: 茌平人马周,游历来到长安,住在中郎将常何家里。六月,壬午(十二日),天下大旱,诏令文武百官畅言得失。常何乃一介武夫,不学无术,不知道说什么,马周便代他上呈建议二十多条。太宗惊奇常何的能力。便问常何,常何答道:“这不是我能写的,而是我的客人马周代我起草的。”太宗立刻召见马周,没有来,又派人催促了几次。马周到宫中谒见太宗,太宗与他谈论,十分高兴,令其暂在门下省做事,不久又任命为监察御史,奉使出巡很合旨意。太宗认为常何知人善任,赐给绢帛三百匹。

马周身世背景: 马周,唐代山东茌平人,马周父母死的早,因此马周早期家境就很平穷。但马周勤奋好学,学识和才华都很棒,但毕竟穷苦出生,早年只能在学校当个助教。 一个小小的助教岂能满足张周的欲望,张周可是有远大抱负鸿鹄之志的人,因为自己的不得志时常借酒消愁。 张周一介平民书生,又经常爱发表一些指责时政宏言论。可乡野地方的人字都不识几个,跟他们说这些也没人爱听,于是他西游长安,到达京城后寄居于中郎将常何家为门客。

张周为何要寄居为何常门客: 何常乃一介武夫,张周寄居与何常门下,更有利于张周的发展。一个武夫不识字,更能体现张周的学识,何常能用到张周的机会更大。 如果换做是一个文臣,那张周可能会被埋没,大家都是文臣,很容易就被冒名顶替。太宗就不会发现张周这个人才,也就不可能会有后面的一切。

张周的机会: 张周只有待在一个不会墨水的领导身边,这样张周被用到的次数才回多,一但有了表现的机会,以张周的才识能力很快就会被太宗看中。 一连提了20多个建议,可以说张周也是个非常用功用心的人,以至于太宗都等不及的要见张周。 张周作为一个没有背景的百姓,如何能进入到领导视野?唯一的途径就是要找一个能发挥自己作用又离领导进的地方,这样一但时机一到张周就能凭借自己的才华征服领导。

唐朝总共才289年,为何有381个宰相?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宰相制度都是我国的封建社会官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古书上就有过“天下安,注意相”一说,这句话已经把宰相在封建社会中的地位给说的十分清楚了,基本上宰相是和国家的安危联系在一起的。

宰相这个官职并不是凭空出现的,其实最早在黄帝时期流传下来的神话之中就有关于宰相的记载,相传黄帝设置了六个相,这便是“相”这个字的由来。不过相虽然设立早,但它真正成为官职似乎还是从战国时期开始的,自此基本上各个朝代都有,虽然有些时候或许不叫宰相,但却依旧行使着宰相权力。而有唐一朝根据隋时期的制度,加以整理完善,形成了一个十分完整并且系统的宰相制度。

唐朝宰相制度的完备,我们从它表现出来的宰相规模可窥见一二。有唐一朝,宰相们的数量(宰相规模)放在历史上来比拼的话,远远多于其他朝代,山东大学的薛贻康教授就曾经在他的论文之中就统计出整个唐朝一共有宰相381人,命相498次,以唐代的皇帝数量而言,这个数字无疑是很大的,而且这个所说的宰相还没有把什么三公、使相这种光有宰相的名义、没有实权的人给算进去。

我们再来看看其他朝代的宰相,西汉比唐只少近60年,但是宰相比唐少330多个,整个宋朝一共比唐朝多近30年,但是宰相却只有132人,由此可见,唐朝的宰相数量是真的多。

那么为什么唐朝宰相数量会这么多呢?

首先,唐朝宰相的任期是不一定的。正常来说一个官员的任期应当是3-5年的样子,不过唐朝的官员考核普遍比较严苛,所以说官员的任期一般都不会有规定的这么长,而是会相应的缩短。

唐朝一共有381位宰相,如果说一个人只当了一年的宰相,那么也该用381年的时间,但是很显然唐朝并没有这么长的寿命(唐朝总共289年寿命)。而且像房玄龄、长孙无忌这样的人可是“霸占”了十多年的宰相职位的。

这样从侧面反应出,有的宰相连一年的任期都没有到就下台了,这听起来似乎有点玄幻,但是千万不要以为这是极限,其实唐朝很多宰相都只当了一个月。还有宰相最短的只有一天,这个不知道是幸运还是不幸的宰相叫做王徽,如果评官员任职时间之最的话,他肯定有名字。

除了宰相任期短而导致的宰相数量多以外,还有一个原因,而这也是导致唐朝宰相远远比其他朝代多的“罪魁祸首”,那就是唐朝诞生了一种特有的政治制度——“政事堂”。这个制度的形成,把之前的独相直接变成了“多相”,宰相不再是一个人,而是一整个组织,他们是一整个整体,一个宰相班子甚至能够达到十几个人的规模。

就拿最小的来说,唐朝的政治一直沿用的就是三省六部制度,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这一来就有了三个宰相,不过主要的还是中书令和门下侍郎这俩官比较重要,一般认为他们才是真正意义的宰相,至于尚书令真正的决策似乎是轮不到它的,其实相当于被踢出来宰相圈子,但这并不是最惨的,因为唐太宗即位之后就直接宣布这个官职不会给任何人,相当于这个职位直接被清除掉了,这里心疼尚书令一波。

这里再提下唐太宗为何清除尚书令,通常说法认为是说李世民在武德年间曾担任过尚书令,因此不设尚书令。不过后来也有一种说法是说沿隋制,毕竟不设置尚书令早在隋朝就已成为惯例,在隋仅有杨素曾任一年的尚书令,在之后尚书令似乎一直是名义上的“高尚”官职。

言归正传,宰相这个位置毕竟位高权重,相权过大很容易就会威胁到皇权,为了削弱相权保证自己的地位,仅仅是把宰相权一分为三又怎么够呢?唐朝的统治者就别出心裁的创造出了俩官职,一个叫做“同中书门下三品”,另外一个叫做“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看见这一个“同”了吧,这就代表着这俩官也是有宰相权力的,而且还有实权,就问你怕不怕,而这同时为相的人数又一多,宰相总人数自然也就多了。

第三点就要说到皇帝身上了,皇帝爱折腾,喜欢把宰相换着玩,那宰相的更新速度自然就很快,就比如说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吧,她整整换了66个宰相,而她在位的时间也不过22年,也就等于是每四个月就要换一个宰相,这更新换代的速度也是绝了。

除却这三点之外,唐朝宰相数量多的不可逃避的一个原因是来源于唐朝末期的政治动荡,上文说到的,只当了一天宰相的王徽当宰相的时间就是在黄巢军队进攻长安的前夕,政治已经动荡了,皇帝们都已经自顾不暇了,谁还去管这些宰相能够当多少日子,是不是第二日就换了一个新的宰相呢?

所以说唐朝宰相数量多的原因有四点,第一点在于唐代宰相的任期普遍比较短,第二是因为唐代宰相的“群相”制度,第三点是与皇帝本身的喜恶有关,第四则是受到唐末政治动荡而造成的不得已的频繁更换宰相的行为。

唐代宰相这么多,他们权力又有多大呢?

可能很多人都会觉得,既然皇帝想要弱化相权保住皇权,那么宰相的权力一定不会太大,其实不然,唐朝宰相权力依旧还是不小,比如《新唐书》之中就特意点名了宰相的职责——辅佐天子统领百官,要治理无数的事情。

因而这个职位依旧是是十分重要的,也因而宰相依旧能够全盘掌握国家大事,他只需要直接对皇帝负责,并且有时候甚至能够干预皇帝的决定,比如说唐德宗想要废除太子,因为当时的宰相李沁的不同意,最终还是打消了这个念头,因而在唐朝宰相的权力也绝不算弱。

宰相究竟有多重要?唐朝前期政治清明还看不出来,但是后来政治混乱,宰相的权力之大就显现出来了,比如说李林甫、杨国忠、卢杞这些人正是获得了皇帝的信任,成为了宰相,将整个朝廷弄得乌烟瘴气,甚至于一定程度上影响国家根基,如果说宰相的权力不大的话,又怎么能够做到乱国这一层次呢?

唐朝的宰相是很多,罢免或许也有些时候随皇帝的心意,甚至还被分权,但是他们的权力依旧很大,不管怎么削,其实宰相权力在任何时候都依旧不可小觑。

李世民在政治上取得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唐太宗善于用人和纳谏,是他在政治上能够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上面讲到他在翠微殿的那次谈话,一共总结了五条经验,其中前面四条都是关于怎样看待人和怎样用人的问题,足见他把善于用人放在政治活动的关键位置上。贞观年间,人才济济,绝非偶然。

尉迟敬德原是刘武周手下一员大将,武德三年(620年)他与另一将领寻相率众向秦王李世民投降。不久,寻相叛变。世民手下诸将怀疑敬德也要作乱,便把他囚禁起来,并劝世民立即把他杀掉。世民却说:“敬德有心叛变的话,难道还会落在寻相之后吗?!”他命人释放了敬德,并安慰敬德说:“大丈夫以意气相许,请你不要把这次小小的误会放在心里,我是绝不会因为旁人的几句闲话而加害良士的。”敬德对此十分感动,在历次战斗中出生入死,屡建奇功。

魏征原是太子建成属官,在建成与世民矛盾愈演愈烈的时候,曾劝说建成早下决心除去世民。玄武门事件后,魏征自然成了阶下囚。世民质问他说:“你为什么要挑拨我们兄弟之间的关系?!”在场的人都预感到魏征不会有什么好的结果。然而魏征却从容自若,他回答世民说:“如果太子早听我的话,肯定不会落到今天这样的下场。”世民向来看重魏征的才干,又十分欣赏他的这种正直,立刻改变了态度,以礼相待,并推荐他出任谏议大夫。贞观三年(629年),又命魏征“参预朝政”,贞观七年(633年),令其出任侍中,这都是宰相职位。魏征成为贞观名臣,跟唐太宗的豁达大度、知人善任是分不开的。房玄龄“善谋”,杜如晦“能断”,唐太宗以他们二人分任左、右仆射。

“二人深相得,同心徇国”,辅助唐太宗造就了贞观盛世。后人谈到唐代贤相,无不首推房、杜。

唐太宗的善于用人,跟他善于纳谏相表里。从贞观初年起,他就反复地同大臣们探讨有关进谏和纳谏的问题。他指出:“君臣相遇,有同鱼水,则海内可安”,因而希望大臣们“直言鲠议,致天下太平。”除了一般的号召以外,唐太宗还在一些具体做法上鼓励大臣进谏。当大臣奏事时,他总是和颜悦色地倾听着,希望奏事的人大胆提出批评和建议。当他和宰相们商讨国家事务时,允许谏官旁听,充分发挥谏官的作用。而他对谏诤者通常都要给予奖励。在唐太宗种种“求谏”的言论和行动的鼓励下,贞观一朝君臣确有一种进谏、纳谏的政治家风度。武德九年(626年),唐太宗即位不久,命人点兵。按唐代的制度,点兵应在年满二十一岁的丁壮中进行。可是封德彝竟提出:男子十八岁以上、身体高大壮实者,亦在应征之列。唐太宗同意这种做法。但是诏敕下达了三四次,魏征坚持认为这种做法不妥,不肯签发诏敕。唐太宗盛怒之下召见魏征,指责他为什么如此固执。魏征回答说:“您常说要以诚信统治天下。可是自您即位以来,短短几个月里,已经几次失信于民了,这难道能说是以诚信统治天下吗!”太宗听了这一席话,很高兴地说:“过去我总以为你很固执,不懂得政事。今天听你分析国家大事,都很中肯。如果号令不信,民不知所从,天下何由而治呢!看来是我错了。”于是,点兵仍限制在年满二十一岁的丁壮,魏征也因为敢于直谏而得到唐太宗奖赏的金瓮一只。

贞观四年(630年),唐太宗下诏征发劳力修复洛阳隋代乾元殿旧址,以备巡幸、享乐之用。大臣张玄素上书反对。他在上书中,从当时的经济、政治状况出发,认为修复乾元殿有“五不可”。最后指出,如果这样做,“恐甚于(隋)炀帝远矣”。唐太宗很不自在,他召见张玄素问道:“你认为我这样做还不如隋炀帝,那我比起夏桀、商纣又怎样呢?”张玄素回答:“如果您一定要修复乾元殿,那我看就是同归于乱。”唐太宗看到张玄素把这件事看得十分严重,也很动心,因而感慨地说:“我没有认真考虑,以致作出这种错误的决定。”于是,他一面指示停止修复乾元殿的工程,一面表扬张玄素的这种直谏精神,说:“众人之唯唯,不如一士之谔谔。”

唐太宗在纳谏方面,确有一种难得的诚恳和开明的精神。据史书记载说,从武德九年至贞观十七年(626—643年),仅魏征一人就进谏二百余事,而大部分都被唐太宗接受了。

唐太宗纳谏图

纵观唐太宗的一生,为什么历史上说他是一代明君?

因为唐太宗李世民是开创了贞观之治的盛世,从统治的结果来看,他完全称得上是一位好皇帝。

一、李世民逼父杀兄

后世对李世民的评价当中,肯定有人会提到玄武门之变。自古以来皇位的继承都是由第1个儿子来继承,李世民非嫡长子,所以按道理来说,李世民只能够被封为秦王,而不能够成为太子登基上位。但是李世民却拥有赫赫战功,这一点被太子李建成忌惮,就算李世民不想做什么,但是太子对这个弟弟的猜忌之心只会越来越严重。后面就爆发了历史上著名的玄武门之变,李世民杀死了自己的哥哥和弟弟,成功的当上了皇位,并且还挟持自己的父亲退位。后人评价李世民的时候,难免会提到当年的玄武门之变,很多人认为这是作为皇帝的污点,但我觉得以李世民自身立场来看的话,这件事情不一定都是他的错。皇位之争本来就是充满鲜血。

二、开创贞观之治

唐太宗李世民登上皇位之后,他能够虚心纳谏,能够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并且任用贤人做宰相。在李世民在位期间,政治清明,百姓安居乐业,让饱受战乱纷争的百姓得以休养生息。毕竟李世民还是一个懂得反思的好皇帝,常常以史为鉴,以隋朝灭亡的例子来提醒自己,开创了唐朝前所未有的盛世,史称贞观之治。而贞观之治也为后来的开元盛世奠定了一些基础。

三、从统治结果来看,这是一位贤明的君主

历史虽然是赢家的书写,但是历史当中也会展示出结果。如果把皇帝当做一份工作的话,那么李世民在当皇帝的期间做到了唯才是举,要求官吏清正廉明,开创了贞观之治,这就是李世民在位时期的最大成果。能够让百姓过上一段好日子的君主,难道不算做一位明君吗?能够广开言路的君主,难道不算作一位明君吗?

唐朝宰相的权力有多大,为什么唐朝有那么多的宰相呢?

三省六部制,始创于隋代,兴于唐代,将宰相权力一分为三。中书省(隋朝称内史省)负责起草政令,长官中书令,正三品,副长官中书侍郎,正四品上。门下省负责审核政令,长官侍中,正三品,副长官门下黄门侍郎,正四品上。

尚书省负责执行政令,长官尚书令,正二品,副长官左、右仆射,从二品,下设六部:吏部、户部(李世民继位前称民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六部长官为尚书,正三品,副长官侍郎,正四品上。

理论上,三省长官中书令、门下侍中、尚书令同为宰相。但是,由于唐太宗李世民继位前曾担任尚书令一职,他继位后此职不再授予官员下,所以尚书省长官长期缺位。

与此同时,因为尚书省官员品级高于中书、门下二省,从制衡角度考虑,尚书省在权力上反而是最小的,只有执行权,无决策权。副长官左、右仆射很多时候只是作为荣誉衔。

如此一来,真正的固定宰相实际上就只有中书令、门下侍中两人。

按照正常程序,中书省起草政令,门下省审核。

但如果中书、门下二省意见不一致,势必严重影响行政效率。

于是,李世民在位期间,在门下省设政事堂,由中书令、门下侍中及部分其他官员共同决策。

皇帝任命参与决策的其他官员,被授予“同中书门下三品”或“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不是三品官的意思,而是“同中书、门下二省的三品长官中书令、门下侍中一起处理政务”的意思)。

这只是个差遣,这些官员本身的官职品级不会受到影响。

理论上五品以上官员都能够被授予这二者,通常情况下,往往是中书侍郎、黄门侍郎、六部尚书、侍郎等最有可能以这样的身份入相。这些人都被称为宰相。

政事堂原本设在门下省,武则天称制时,将政事堂迁往中书省,由亲信中书令裴炎掌理,取消了门下省的封驳权,从此,中书令成为首席宰相。武则天又一度将各机构、官职改名,中书省改称凤阁,长官中书令改称内史;门下省改称鸾台,长官侍中改称纳言;同中书门下三品改称同凤阁鸾台三品;吏户礼兵刑工六部改称天地春夏秋冬六官。李唐复辟后改回原称呼。

玄宗在位期间,又采用中书令张说的建议,将政事堂改称“中书门下”,由原本的定期会议改为直接中书门下二省联署办公,进一步削弱门下省权力,并且下设六个堂,与尚书省六部的职权多有重叠,也削弱了尚书省的权力,是一种进一步集权的表现,原本三省分权的作用形同虚设。

综上就是 baike.aiufida.com 小编关于李世民为什么是宰相呢的知识的个人见解,如果能够提供给您解决李世民为什么叫问题时的帮助,您可以在评论区留言点赞哟。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