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亲王为什么是奴才呢(恭亲王为什么是奴才呢知乎)
今天给各位分享恭亲王为什么是奴才呢的知识,其中也会对恭亲王为什么是奴才呢知乎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文章目录:
- 1、清代的王爷见太后怎么自称的?为什么TVB宫廷剧《大太监》里恭亲王在慈禧面前自称奴才?
- 2、清朝官员为什么对皇帝自称奴才 以前朝代都自称微臣啊
- 3、慈禧太后与恭亲王的故事
- 4、清朝年间的恭亲王府到底是什么人可以称恭亲王?他又能管理什么事情呢?
清代的王爷见太后怎么自称的?为什么TVB宫廷剧《大太监》里恭亲王在慈禧面前自称奴才?
明、清时期太监面对皇帝亦会自称奴才,而清朝的满族大臣面对皇帝也会自称奴才(表示亲近),汉人却不自称奴才(清朝也禁止汉人对皇帝自称奴才,认为汉人奴才不如,只准称臣)。在清代成为皇帝奴才是特权。因为乾隆时有汉臣邀宠自称奴才,因此发圣谕满汉今后上奏折一律称臣。宁可满人降格称臣,也不能让汉人做奴才。
清朝官员为什么对皇帝自称奴才 以前朝代都自称微臣啊
因为满清带有着很强烈的奴隶社会特征。
满清入关后除了非常沉重的民族压迫外,还带来了奴隶制的残余,满清旗人还跑马圈地,把战争中掠夺的人民和被圈地农民强制为奴。在清代,旗人犯罪罪减一等,汉人犯罪如果判三年,旗人只要枷号四十天就能释放。
如果农民因为各种原因投充为奴后,“一家老少尽为奴,八旗地主可以任意奴役而不给任何代价,甚至连农民的妻女也可以任意奸淫霸占,显然这些投充八旗地主的农民和地主的关系是奴主关系”(《翦伯赞历史论文集》256页)。据《东华录》、《十朝圣训》记载,八旗贵族还时常在京城内劫掠霸占民女,攘夺汉人土地房舍,蹂躏汉人坟墓,鞭打汉人长官,种种暴行层见叠出,习以为常。
努尔哈赤(满语意为野猪皮)、皇太极、顺治,他们祖孙三个干的头等大事就是搞分裂搞满独搞恐怖主义(借用阎崇年语为之‘兴’);而他们三个最突出的“业迹”应该说是屠杀同族后更为疯狂地屠杀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用以实现殖民主义的民族压迫和奴役。如有不服攻城后将全城人斩尽杀绝(屠城);给汉人“编庄”,即是将汉人分给满族人当奴隶(比照他的祖宗金元时期有啥不同?不同也是有的,那就是努尔哈赤老贼尚未要汉人的‘出夜权’。);精神上惨无人性的催残,实施剃发易服,留猪尾巴穿马蹄袖服;强占汉人的土地(圈地);抓汉人作奴隶(投充法);不堪凌辱的汉人逃跑后被抓住要杀掉甚至祸及亲族与邻里(逃人法)…
满清入关前后除了对汉族和中国各族人民的剃发易服和血腥屠戮外,还进行了圈地、投充、文字狱、保甲连坐制等等一系列民族压迫政策。史籍记载,1644年5月满清政权入关,把燕京确定为首都后,便在京城实行了旗、民分城居住的措施,相当于今日东城、西城的内城,只许满、蒙、汉三个八旗的将士及其家眷居住,而原来住在内城的汉、回等其他民族的百姓,则全部被迫迁移至京师外城——即大致相当于今天的崇文、宣武两区。另外,多尔滚以安置满洲“东来诸王、勋臣、兵丁人等”为由,三次下令圈地,逼迫汉民“投充”旗下,强制实行落后的农奴制,原来的小农变成了奴隶。奴隶逃亡,即实行重治“窝主”的“逃人法”。容留逃人做工的,甚至住宿的均算“窝主”,加之连坐,不知有多少人为此丧家亡身。满清将被圈土地分给皇室、王公、八旗官员和旗丁,又称旗地。名义上是圈占无主荒地或明朝贵族的官庄,其实在圈占过程中常常是把民地硬指为官庄,把熟地硬说是荒地,把私田硬说成无主的荒地。同时,“凡圈田所到,田主登时逐出,室中所有皆其有也”,“圈一室,则庐舍场圃,悉皆屯有”,往往造成人民倾家荡产,无以生计。结果大量汉人沦为满人的庄客,成为供他们奴役、剥削的农奴。圈地运动持续了25年,到康熙八年才下令停止。(《世界史》近代卷,吴于廑,齐世荣主编)多尔滚不顾人民的死活,还一意孤行的下令:“凡有为剃头、圈地、衣冠、投充、逃人牵连五事具疏者,一概治罪。17世纪,在通向长城关口的大道上,经常可见数万成群衣衫褴褛的汉人男女哭哭啼啼的行走,汉*兵在挥舞鞭子驱赶。马上的满洲兵,用满语不断欢呼大叫,狂饮抢来的美酒,盘算着今天“收获”的财宝。这些磕头求饶、保住小命、被迫“谢恩”留活口的汉人,只好去当野蛮人的奴隶,没有价值的老头老太小孩子早已就地杀死。
男丁押去庄园做农奴苦工,女的分配给满人奴隶主淫乐。被满清杀害的新建人徐世溥,著有《江变纪略》,仅有抄本传世,该书于乾隆四十四年被满清禁毁。而今在北京古籍出版社重印。书中对清兵攻破南昌城的暴行进行了详细的记载,特别是清兵将妇女抓来“各旗分取之,同营者迭嬲无昼夜”轮*的兽性,更是人间罕见。
满清所谓的统一的特征是以部落制奴隶制的残余毒化以天下观大一统的理念统合在一起各族人民创造的中华文明,使中华文明停滞,从世界范围看是倒退,不但引进了战乱与杀戮,还引进了民族矛盾、压迫、种族隔离和对人权生命的轻蔑,这些东西对中华文明的破坏是巨大的,也是中国走向衰败的原因之一,美国人坦普尔根据李约瑟的《中国科技史》写了《中国:发明和发现的国度》一书,里面列举中国一百个世界第一,清朝没有占有一项
清初,通过大规模的战争和圈地,所有的八固山(八旗)贵族和普通批颊人(披甲人)阶级几乎都拥有了自己的奴隶,他们获得奴隶的途径有四条:
1、通过战争俘获的俘虏。“国初时俘掠辽沈之民,悉为满臣奴仆”;“向来血战所得人口,以供种地牧马诸役”;“俘获人口,照例给赏登城被伤之人”,这些大量的无辜各族人民被强制沦为奴隶,再加上大量的所圈土地,使满清治下的中国几乎成为一个庞大的奴隶制农庄。
2、买卖人口。入关以前就有人口买卖,入关后,贩买人口为奴仍存在。北京就有“人市”,“顺承门内大街骡马市、牛市、羊市又有人市,旗下妇女欲售者从焉”,在满清治下,汉族人民是可以与各种牲口一起自由买卖的.而且买卖人口是清政府法律所许可的,康熙二十二年规定:“旗下官兵,须用奴仆,除直隶各省大小文武官员及驻防将军、副都统,不准买所属之民外,其余仍照旧买人”,所以,文武官员竞相“买良民为奴,甚至多买馈送亲友”。
3、将罪犯及其家属没入为奴。这样的奴隶也占相当数量,凡是犯了重罪的罪犯,往往家产充公,家属发给“批颊人”(吴振臣:《宁古塔纪略》)为奴。《满清律》规定:“谋反及大逆”之家属,“男年十五以下,及母女妻妾,……给付功臣之家为奴”。所谓为奴,实际上女性被充作军*,日夜供批颊人淫乐,反复轮*(某些人所谓的融合),男人成为苦力,除去必要的生活保障外,一切产出均被无偿地侵占,以供其玩乐.
4、投充的奴隶。满清入关后,宣布“贫民无衣无食”者,准“投入满洲家为奴”。实际上,女真依靠权势,强迫大批汉民投充为奴。“距京三百里外,耕种满洲田地之处,庄头及奴仆人等,将各州县庄屯之人,逼勒投充,不愿者即以言语恐吓,威势迫胁。各色工匠,尽行搜索,务令投充”。汉人投充之后,身分降为奴隶,生活处境更为艰难.
满清就是这样为了在中国获得最大的利益而不惜开历史倒车的。这样野蛮黑暗的压迫如何不激起人民的反抗?已经成为满清奴隶的众多汉人不能忍受如此无耻血腥的压迫,自杀逃亡的现象不断发生,康熙,这个阴谋家也不得不自供说:“朕见旗下仆婢,往往轻生,投河自缢,必因家主责治过严,难以度日,情极势迫使然”,“先时,满洲往往轻毙其家人,朕乃立为差等之罚,今此风则少息矣”。奴隶主杀他的奴隶,只要受“差等之罚”就可以了,而所谓的差等之罚,实际上只不过是增加一些赋役罢了,大多也是走走过场,或者由汉人代为埋单,最后还是由汉人来承担他们犯下的罪恶,而即使是这样的惩罚,也不是满酋良心发现,而仅仅是为了巩固其统治而已。
由于汉族奴隶的大量逃亡,使满清统治者感到危机,认为奴隶逃亡将首先损害批颊人的利益,批颊人又是满清立国和维护罪恶统治的基础,于是制订出极其狡诈阴狠的《逃人法》。其具体内容是:逃人鞭一百,归还本主。隐匿之人正法,家产籍没。邻右九甲长乡的,各鞭一百,流徙边远”。用白话说就是逃跑的奴隶只给予轻量的处罚,而窝藏的人则要毫无回旋的予以抄灭,甚至株连乡邻。以严厉惩罚“窝主”为侧重点的逃人法不惜株连众多,引发公愤,也要保障其八固山统治集团的利益。
——摘自《满清倒行逆施的农奴制经济》
慈禧太后与恭亲王的故事
慈禧太后和恭亲王斗肃顺时,的确齐心协力一起发动“辛酉政变”,慈禧太后掌握政权后,给恭亲王加了一个“议政王”的头衔,还收恭亲王的长女为养女,封为固伦荣寿公主。固伦公主本是皇后生的女儿才能得到的封号,妃子生的女儿都得不到。
可是没有了肃顺这个共同的敌人,慈禧太后和恭亲王的政治联盟很快地结束了。官场上的朋友,要么有共同的敌人,要么有共同的利益。慈禧太后和恭亲王没有了共同的敌人,利益却越来越相抵。
恭亲王瞧不起慈禧太后,认为她不过是一个没文化的妇人,凭着美貌心计得到先皇的恩宠生了儿子当上太后,当个深宫的女主人还行,当国家的统治者就不够资格了。而慈禧太后看不惯恭亲王有才华有魄力。慈禧太后需要的是一个恭顺办差的奴才,而不是跟她分享权力的人。
有一次,慈禧太后和恭亲王竟发生了争吵,慈禧太后威胁恭亲王:“我撤了你的王爵!”恭亲王毫不畏惧地答道:“你撤得了我的王爵,可是撤不掉我是先皇皇子的身份!”
同治四年(1865年)三月,慈禧太后授意朝中言官发动了一场弹劾奕䜣的风潮,指使翰林院编修蔡寿祺指责奕䜣“揽权纳贿,徇私骄盈,目无君上”。
从此后,清朝的政权就归了慈禧太后,恭亲王白白帮助了慈禧太后,却被慈禧太后赶出了权势的中心。同舟共济到最后就是同室操戈,兔死狗烹,鸟尽弓藏。
扩展资料:
在恭亲王的帮助下两个月内就成功发动辛酉政变,一举除掉强大的政敌。两宫太后携恭亲王掌握了帝国最高权力。翌年,新登基的皇帝改元“同治”,开启了大清帝国“垂帘听政”时代。
这说起恭亲王不得不说他与慈禧的关系,恭亲王是慈禧太后的小叔子也就是咸丰的六弟,铲除顾命八大臣的辛酉政变被称为“叔嫂合谋”,恭亲王与慈禧,在对方的一生中彼此都扮演了重要角色。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爱新觉罗·奕欣
清朝年间的恭亲王府到底是什么人可以称恭亲王?他又能管理什么事情呢?
第一点:清朝年间的恭亲王府是之前清朝重臣和珅的府邸,后被赐予恭亲王爱新觉罗·奕欣,之后一直称之为恭亲王府。
清朝首任恭亲王是爱新觉罗·奕欣(1833年1月11日-1898年5月29日),由道光帝生前册封。爱新觉罗·奕欣,是道光帝第四子,是咸丰帝的弟弟。
后加恩和硕恭亲王,世袭罔替。有清以来恭亲王有两人,爱新觉罗·奕欣和其孙傅伟(奕诉其子患天花而死)。
第二点:恭亲王管理事务需要兼职其他差使,才能行使管理权,所很难说恭亲王的爵位能管理什么事情。
1、恭亲王本身是没有管理权利的,
更多只体现皇家地位身份的一种爵位,他仅仅只是一个亲王封号,尤其在清朝,亲王只是有爵位,有厚䘵的身份象征,如象皇五子 爱新觉罗·奕誴(1831—1889年),为惇勤亲王就是一个闲散亲王,没有管理事务的权利。
2、恭亲王如果他要管理事情就必须兼任其他职位。他兼任了什么职位就可以管理相应的事情。
恭亲王爱新觉罗·奕欣能管理什么事务
那就从他被皇帝任命职务开始计。
第一次从政:1853年奉咸丰旨意,恭亲王管理中正殿、武英殿事务。署理领侍卫内大臣,参与京城巡防事宜。在军机处行走,从此打破清代皇子不得干预政务的祖制。
那此时恭亲王的权利是来自于授权管理内廷及皇帝安全事务,同时因任命军机处行走职务,协助军机大臣处理事务。
然而1855年,因葬生母康慈太后之次日,奉旨罢免一切职务,回上书房读书,仍令内廷行走,管理中正殿等处事务。
此时恭亲王只能管理内廷事务。
第二次从政:
1858-1861奉咸丰旨管理雍和宫事务,又奉旨补授阅兵大臣。补授为内大臣(侍卫处次长官)。管宴大臣。
咸丰十年(1860年),再担任议和大臣,负责与英法联军议和。1861年清政府成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并担任总理衙门大臣,总理衙门取代理藩院,成为专门的外事机构,办理与各国换约事宜
第三次从政
1861-1865年,权力最高峰时期,奕欣被授予议政王大臣、军机处领班大臣、身兼宗人府宗令和总管内务府大臣,从而控制皇族事务和宫廷事务大权。他以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王大臣的职务主管王朝外交事务。
此一时期,奕欣总揽清朝内政外交,所有事务,权势最高时期。他促成了同治中兴,奕欣获得“贤王”美称。
其间有三次被罢
1865年第一次被罢
1865同治四年,免去议政王和其他一切职务。奕欣遭受的第一次打击。但因王公大臣求情,一个月后恢复职位,但议政王大臣职位没有恢复。此时的奕欣主要是对所有内政外交,负有军机大臣的建议权,已无决策权
1874年第二次被罢
同治十三年(1874年)七月十八日,奕欣等十重臣当面劝谏同治帝不要修治圆明园,,同治帝大怒,斥奕欣:“此位让尔,何如?”二十九日,再力谏同治帝,同治帝发朱谕革其亲王世袭罔替,为郡王,仍在军机大臣上行走,次日发布,奕欣的权利日渐衰微。
光绪十年(1884年)第三次被罢
1884年慈禧太后借口奕欣“委靡因循”,被开去一切职务。成为闲散亲王,无任何权利
第四次,光绪二十年(1894年)重新启用
奕欣又被起用为领班军机大臣,领班总理衙门大臣
并总理海军,会办军务,内廷行走。但重大事务仍听慈禧意见。
第二任恭亲王,其孙溥伟袭爵恭亲王,就没有职位,成为闲散亲王
关于恭亲王为什么是奴才呢和恭亲王为什么是奴才呢知乎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