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研究历史是为什么呢(喜欢历史原因)
今天给各位分享喜欢研究历史是为什么呢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喜欢历史原因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文章目录:
我们为什么要研究历史?
自从人类祖先用绳子系出大小不一的扭结开始,观念中的历史就诞生了,换句话说,人类就从自然的世界进入了历史的世界。历史是什么?最简单的解释就是:过去发生的一切事。对人类来说,最重要的历史是跟我们息息相关的时空信息。
由于我们的思维结构以时空观念为基础,任何有意义的事情,都必须建立在一个具体的时间点和位置坐标上,我们的一切知识、价值和态度,几乎完全来自对于历史的反思和重建。然而,当我们仔细分析“历史”概念的时候,就会发现一个问题:那些已经发生的事情,除了“我”亲身经历的事实,其他历史事件在时间上和位置上都和“我”无关,那么,“我”为什么还要研究历史呢?
我们为什么要研究历史?
从古至今,很多人都秉持这样一种想法:相较于过去,我们现在面对的局势已经太复杂,古人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变量”越来越多,“变量”所产生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因此,研究以往的历史,对当下人们所面临的种种问题已经没有太多的参考价值。
一些人由此得出结论,除了追求学术成就和满足个人求知欲外,研究历史并无多大用处,但实际上,上述观点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他们认为历史应当是一种终极知识,足以解决任何难题,如果不能直接解决麻烦,则一无是处。
这种观点没有认清历史的作用,历史与其说是个“路标”——告诉你应该走向哪里,不如说它是个“警告板”——提醒你不应该走向哪里。
如果把历史当做“路标”,它的用途是受限制的,虽然能指示我们大概的正确方向,但却不能对未知情况提供详尽的资料。当历史作为一个“警告板”的时候,其消极价值却是显而易见的,历史可以提醒我们应该避免什么,指出人类最容易犯的错误或者总是重复犯的某些错误。
打个比方,当你身处在一座陌生的森林中时,历史并不会直接给你一张详细的地图,而是提醒你先要避免犯哪些错误,然后再帮助你思考应当注意或掌握哪些关键信息,最终由你自己规划出离开森林的方法。
具体来说,历史在帮助我们思考的时候,会提供两种形式的经验,即“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历史的“直接经验”很容易理解,我们每个人都曾经参与过纷繁复杂的事件,它们总会给我们提供最直接的感受和体悟,让我们可以从中吸取教训。
相比于“直接经验”,历史的“间接经验”更有价值,因为它的范围更广泛,也更普遍,除了我们自己亲身经历的事件,历史上所有人在各种不同条件之下的经验,到头来都能够为我们提供积极的借鉴,使得我们避免重蹈前人之覆辙。从某种角度来看,历史实际上指的就是全人类“间接经验”的集合。
明白了历史的重要性之后,我们仅有研究历史的冲动还不行,还得掌握研究历史的方法。
如何研究历史?
研究历史的方法各种各样,但最重要的一点是要保持怀疑精神,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普通人虽然不是受过标准史学教育的研究者,但只要秉持着怀疑精神,就足以获得可观的历史收获。
人类的历史实际上是一部观念史,基本都是在真实事件基础上,经过加工与再创造,最终书写在文献中的“意见”,所以研究历史就必须从各种“意见”中摒弃具有迷惑性的幻觉,抓住有用的信息。
换句话说,研究历史要遵循“减法”原则,许多历史文献都是为了欺骗和掩饰的目的而写的,我们如果想要从中获得有益的“间接经验”,就必须剔除掉某些史书想要让我们相信的东西,而剩下的内容不管多么丑陋、奇怪、出乎意料,都是最接近真相的信息,也是最有指导意义的信息。这个“减法”原则,实际上就是形式逻辑中的选言推理,“P1或P2或P3……或PN,非P2且非P3……且非PN,故P1。”
大致上对于历史证据的处理,我们可以遵循一些标准,举例来说,当史书作者在撰写史书时出现了以下种种情况,则可以认定他的说法是可疑的:
如果充满了表扬的言论,缺少批评的讨论;
如果批评某种观念是“异端”;
如果认为权威总是对的;
如果把意见与事实混为一谈;
如果宣称自己的说法“毫无疑问”;
如果宣称某些事情“永远不会”出现;
如果认为某种观点必然正确。
但凡出现上述的特征,则基本上可以判断作者撰写的“历史”不可全信,充满了疑点。这几条典型的判断方法,并不是判断历史信息是否可靠的唯一标准,它们的意义,是让我们从中获得珍贵的启发——警惕某些伪造出的历史。
研究历史的作用,本来是为了让我们避免前人吃过的亏,但伪造的历史信息却让我们在幻觉的迷宫中徘徊不前,总是在“同一个门槛上绊倒两次”,不得不吃更多的亏。之所以会出现大量的假历史,一是记录者无意为之,因为他们也只是历史的转录者,有自己视野的极限和知识的缺陷,所以写在文献上的内容天生不够准确;另一种则是知道真相,却故意隐瞒事实,对历史现象进行隐藏或曲解,这无非是因为史书的撰写者出于某种信念,或者秉持某种价值观,抑或为达成某种目的,人为制造了被遮蔽的历史。
著名历史学家利奥波德·兰克曾表示,他有段时间深深着迷于英国小说家沃尔特·司各特的作品,当他发现沃尔特完全虚构了一个路易十一的形象,而自己却为之着迷时,立马被惊出一身冷汗,他开始思考:历史学家是不是也像小说家一样,善于虚构人物引起读者的共鸣?如果这样,那么任何历史学家的作品都是可疑的,必须经过检验才能相信。
兰克的醒悟,其实就是研究历史的出发点,我们在阅读历史的时候,必须时刻用怀疑精神为自己保驾护航,远离伪造的历史散发出的致命诱惑。面对史书信息的良莠不齐,我们应当主动过滤,过滤信息的那张思维之网的“网眼”可大可小,全凭科学的方法和追求客观的态度。除了上述讲述的七条标准,任何人都能找出更多的标准,用以展开自己的历史研究,不管我们是不是专业的历史学者,只要用怀疑的眼光审视历史文献,就能培养出自己的历史眼光。
历史的作用
雅各布·布克哈特(Jacob Burckhardt)在《世界史考察》中,给历史学家下了一个定义:试图确定那些恒久不变的、重复发生的、有代表性的因素,因为这样的因素能够在我们的理性和情感中引起强烈的共鸣。
其实,历史学家并不是一种职业限定的工作,而是一种思想状态,只要我们愿意,人人都可以成为历史学家,因为人类天生就有历史学家的特质:期望在变化多端的人类生活中发现永恒不变的特征,从而更好地生活。
从希罗多德到修昔底德,希腊历史逐步从神话变成史实,修昔底德是第一位观察并描述其所在时代的历史并以清晰的批判精神审视过去的思想家,他跨出了决定性的一步,让历史学家从吟游诗人变成了记录事实的人,他区分了神话传说与历史思想的不同,使得历史成为了人类不朽的财富。
历史的事实属于过去,而过去是无法重现的。我们无法重建历史,也不可能在纯粹物理和客观的意义上使其“重生”。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在史书的基础上“回忆”它,对历史进行理想化的还原,这种还原以怀疑精神为起点,以不断剥离信息中的幻觉和倾向性描述为过程,最终使得人造伪装被逐一剥掉,让杜撰程度最低的信息——真相浮出水面。
历史的价值,就在于真相的力量,因为只有真相才是符合逻辑的客观,故而能够重复出现,也只有重复出现的东西,才有参考价值。以往出现过的东西,当下或者未来还能出现,它才能充当提醒人类的“警告牌”,对我们的时代产生正面的激励作用。反之,虚假的历史从不会顺利地再次出现,它的存在目的完全就是为了蛊惑人心,让后人掉入前人编织的思维陷阱,根本不能对人们的生活产生有益影响。
我们为什么要研究历史?为了从过去获得启发,过上更好的生活,同时从真相中认识自我,建筑更加美好的人类世界。
为什么要学习研究历史??
因为历史是一个民族安身立命的基础。
1、学习历史能使我们更好了解中华民族从哪里来、将往哪里去。
马克思说过,我们只知道一门惟一的科学——历史学。中国是世界上惟一有几千年不间断历史记录的国家。浩如烟海的历史典籍记录了中华民族在创造历史中积累的各种知识、经验和智慧。
历史是现实的根源,任何一个国家的今天都来自昨天;只有了解了她的昨天,才能知道她从哪里来、将往哪里去。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国有着5000多年连续发展的文明史,观察历史的中国是观察当代的中国的一个重要角度。
不了解中国历史和文化,尤其是不了解近代以来的中国历史和文化,就很难全面把握当代中国的社会状况,很难全面把握当代中国人民的抱负和梦想,很难全面把握中国人民选择的发展道路。”认识当今中国,要从了解她的历史开始。
2、学习历史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
习近平同志强调:“要治理好今天的中国,需要对我国历史和传统文化有深入了解,也需要对我国古代治国理政的探索和智慧进行积极总结。”历史是前人的实践和智慧之书。
中国历史是中国人民、中华民族坚持不懈的创业史和发展史,蕴涵着十分丰富的治国理政经验,包含着许多对国家、社会、民族及个人成与败、兴与衰、安与危、正与邪、荣与辱、义与利、廉与贪等的思考。
今天的中国是从昨天发展而来的,今天遇到的许多事情都可以在历史中找到影子。只有认真学习总结中国历史,才能充分运用中华民族5000多年积累的伟大智慧来化解前进道路上遇到的问题与挑战。
3、学习历史能够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中国人有骨气、有底气。作为世界上惟一历史记载不曾间断的文明古国,5000多年文明史是中国人骨气和底气的精神源泉。
习近平同志强调:“对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光荣历史,要加大正面宣传力度”“引导我国人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
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光荣历史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内生力量。
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通过学习了解我们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传承祖先的成就与光荣,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使我们的优秀文化和光荣历史更好地服务于民族复兴伟大事业。
扩展资料
习近平同志强调:“重视历史、研究历史、借鉴历史,可以给人类带来很多了解昨天、把握今天、开创明天的智慧。”
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未来的历史。重视学习借鉴历史经验,是习近平同志治国理政的一个鲜明特点。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围绕学习、研究、借鉴历史多次发表重要讲话。
这些重要讲话站在开辟未来的战略高度,以历史唯物主义的深邃视野,深刻回答了以什么样的态度和方法学习、研究、借鉴历史的问题,为发展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提供了科学指南。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在学习历史中更好走向未来
为什么某些人喜欢研究中国古代历史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一个文化主题上延续至今的国家(古巴比伦早就被灭了,古埃及,古印度被外族统治时间太长,原生的文化影响已经很小了)而靠武力入侵中国的外族要不被赶走了(匈奴,小日本)要不被同化了,所以中国有5000年的文明史基本主体没有断,这其中有很多灿烂瑰宝,中国人也是基于有5000年的文明史,整个中华民族才能保持凝聚力
两千多年的儒家文化的影响。儒家文化讲究每个人积极入世,所谓“齐家治国平天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家天下”这些价值观已经深入到每个中国人的文化基因里,每个中国人受他的影响,而作为老百姓,没有实际操作政治的机会,所也就喜欢关心政治和历史,这是人们思想上内在的需求。
所以,有需求,喜欢关心,加上5000年的历史给了人们很多谈资,,主观和客观上都能满足。
我为什么喜欢读历史
其实,我喜欢历史,最初始的原因,是因为好奇心。你看,大多数人能说出自己祖父、祖母的名字,许多人还知道曾祖父母的,有人甚至能说出曾曾祖父母的名字。再向上溯源,我们便陷人了一个黑暗、神秘的王国,这便是所谓的历史了。进人其中,我们只能小心翼翼地摸索航行,感觉神秘的低语在引导我们:再以前的人们是谁?他们生活在何处?他们的生命是怎样的?
其次,我有一个很傻很天真的观点就是,我认为我能够到这个美丽的星球上来一遭是多么幸运也是多么不易的事儿啊,如果我都不清楚这个星球上曾经发生过什么,那岂不是非常遗憾吗?是啊,如果没有这些日子宅在家里的研读,我都不会知道原来西亚的两河流域才是古代人类文明的摇篮,我更不会知道《斯巴达三百勇士》是发生在希波战争时期的真实故事,而原本我以为它是魔幻片。
再者,从个人知识管理的角度来讲,历史知识属于个人知识体系的“知识面”层。理论上讲,这个层应该越宽越好。该层的主要内容是与专业技能联系较为紧密的其他相关领域,而自然地理和人文历史这些知识应该是每一个人都应该充分掌握的。我们拥有了这些知识,不仅仅是扩充了我们的知识面,更重要的是,了解自然地理,可以扩展我们的视野;熟知人文历史,可以提升我们的智慧。比“腹有诗书气自华”更惊艳的是,拥有厚重的文化底蕴给我们带来的不仅仅是外表的儒雅和谦和,更重要的是它将持续不断地给予我们提供成长所需要的人文营养,我们的人生最终能达到什么样的高度,或许正源于我们为自己所堆砌的这片肥沃的人文土壤。
当然了,人们对历史的作用有一个通用的概括:“读史使人明智”,这话一点也不假。我遇到过形形色色的人,其中有这样一种:自诩栋梁之才。这本无可厚非,但是其人在自诩的同时对他人颇有鄙夷之见,所谓“恃才傲物”,他不读史,不知道杨修为何而死,不知道项羽因何而败。真正的栋梁之才,锋芒内敛,待人融洽,唯有如此,方能左右逢源,一展才华。竹林七贤中的阮籍,不屑于在司马朝出仕,终日饮酒,甚至驾车狂奔,于无路处痛哭,名曰“放浪形骸”,许多人赞其有风骨,在我眼里,他不过是空有才华,颓废一生,于他人于国家毫无用处,还直接影响了以后的无数代人。
过去几千年的兴衰荣辱,存亡教训,足以让一个人的眼光从当前鸡毛蒜皮的小事情上移开。使得一个读历史的人,眼界更加开阔,心胸更加宽广,处理事情来,也自然豁达大度。
同时,从历史长河中,我们学到了许多为人处事的经验,很多都是生活的重复,不同的就是时间,地点以及人物。
而现在,历史更可以和我的工作结合起来了。因为常常做培训工作,我便信手拈来许多历史故事作为例子,效果自然比干巴巴的理论要好的多。比如,我在讲情商管理时,就谈到《三国演义》里司马懿的情商最高,你看,诸葛亮用激将法送女人衣服给司马懿,,意思是司马懿只能像女人一样,龟缩不敢迎战。而司马懿一点都不生气,还反问来使,“孔明寝食及事之烦简若何?”反之,周瑜的情商我们就不敢恭维了,否则,小说中就不会有“诸葛亮三气周瑜”的经典桥段了!
历史真的是非常棒的知识。要我说啊,把历史读透了,想没有智慧都难!
为什么有人喜欢研究历史,历史究竟有什么吸引人的地方?
历史是非常有趣的。从过去的历史中可以发现很多社会发展的规律,也有许多事例可以在新的情况下应用。正如鲁迅先生所说过的:战斗正未有穷期,老谱在不断袭用。有许多时候,历史上的“老谱”是会有很多的现实意义的。
历史简称史,一般指人类社会历史,它是记载和解释一系列人类活动进程的历史事件的一门学科,多数时候也是对当下时代的映射。如果仅仅只是总结和映射,那么,历史作为一个存在,就应该消失。历史的问题在于不断发现真的过去,在于用材料说话,让人如何在现实中可能成为可以讨论的问题。历史是延伸的。历史是文化的传承,积累和扩展,是人类文明的轨迹。
历史随时产生,是人们在过去自由活动的如实记录。它存在的意义是,让人们总结过去,充实未来的生活,以史为鉴,借古论今。历史也是一种经历也是自然界与社会的发展进程,而我们通常见到的历史都是对过去事件的记录和研究,又称为“历史学”,或简称“史学”。记录和研究历史的人称为历史学家,简称“史学家”,中国古代称为史官。记录历史的书籍称为史书,如《史记》、《汉书》等,粗分为“官修”与“民载”两类。
过去上中学时我的历史老师曾这么对我们说:“也许你不喜欢历史这门学科,但是没有人会很讨厌历史,即使你不喜欢但是你不能拒绝历史!”现在想想我们那位历史老师的话还言犹在耳,那个时期我是个有点不喜欢老师的人,不过我还是尊重的,当时这位老师说这些时不知道其他人如何,我还是很震撼,当时我不断的想他最后一句话:你不能拒绝历史
为什么要研究历史
以史为鉴,可以正衣冠。古人的经验教训,可以让我们少走弯路。
首先,研究历史可以满足人类的好奇心。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这不但是哲学问题,也是历史问题。如何回答这些问题,就必须研究历史。人类的好奇心是人类发展的重要动力,其中自然包括对自己过去的好奇心。
研究历史,可以避免我们重新走以前的弯路。举个例子:鸦片战争我们打败了,那么我们有没有可能打赢?结论是我们不可能打赢,因为我们已经整体落后了。可是为什么一场注定要打败的战争,我们还要打?因为当时中国人的历史局限性,他们在开战前认识不到一定会打输的结果。鸦片战争后,当时的中国人认真总结了历史教训了么?显然没有,于是才有后面的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失败、中法战争不败而败、甲午战争的惨败、八国联军之战的失败等一系列的失败。中国面对列强屡次失败,而日本则未战就屈服,然后通过明治维新奋发图强,迅速崛起。面对现代化的机遇,日本之所以能付出很小的代价就获得很大的成果,就是因为他们看到了中国的惨败,认识到反抗的后果,所以采取了貌似屈辱,实际则更积极主动的政策。
我们犯过错误,为此我们耽误了整整138年的时间(1840-1978),那么我们如何避免这种错误的再次发生?我们不研究历史行么?说句题外话,我认为中国近代的断代,与其定成1840-1949,不如改成1840-1978更恰当。
目前,中华民族正处于复兴阶段,这次复兴,我们是能再次创造一个汉、唐、康雍乾那样的强盛时代,还是只能创造一个西晋、元初那样的短暂兴盛时代?我们应该效仿汉、唐、康雍乾的什么?避免西晋、元初时代的什么?不研究这些问题,行么?
为什么马克思预言的资本主义的衰落还没有到来,反而在美国爆发了强大的生命力?为什么苏联解体并放弃了社会主义?资本主义怎么了?社会主义怎么了?为什么只有欧洲是延着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描述的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这样的发展顺序,而世界其他民族都没有完整的延着这条路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发展观,是人类发展的规律还是仅仅是在欧洲的特例?中国的封建社会和欧洲的封建社会有很大的差异,中国的(以及阿拉伯、东南亚的)封建社会真的是封建社会么?
正如我们不能因为明清还有家奴,就说明清还是奴隶社会一样,我们也不能因为宋代就有所谓“资本主义萌芽”就说中国就一定能自主产生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是我们从国外学来的,现在我们又正在学习外来的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方式和行为规范,甚至我们的法律体系、道德体系也都在向资本主义靠拢,那么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能在我们国家融合么?这两颗外来的果,嫁接在我们这五千年的老树上,最后能有什么结果?
日韩和台湾的发展现实表明,资本主义能够在有几千年传统的东亚国家取得成功,甚至比本来应该更有优势发展资本主义的印度、南美、北非更成功,原因是什么?我们应该借鉴什么?我们传统文化中的什么因素导致我们东亚国家更容易发展资本主义?
以上都是我们为什么要研究历史的原因。
喜欢研究历史是为什么呢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喜欢历史原因、喜欢研究历史是为什么呢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