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海狮是黑色的呢(海狮为什么会表演)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为什么海狮是黑色的呢,以及海狮为什么会表演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文章目录:
- 1、关于海狮和海豹的问题(烦恼了好久哦)~~大家帮忙啊~
- 2、如何区分海狗、海狮、海豹?它们有何区别?
- 3、海狮是什么动物
- 4、海象海豹海狮傻傻分不清?
- 5、海兽是什么
- 6、如何分辨海狮与海狗? (认为海狗等于海豹的不要来胡说了)
关于海狮和海豹的问题(烦恼了好久哦)~~大家帮忙啊~
海狮
海狮和海狗同属於海狮科,共有7属,14种。它们和海豹的差别为:海狮及海狗的鳍状后肢可朝向前方,所以能够在陆地上行走,而海豹则不能。此外,有如小指头般的耳朵也是海豹所久缺的特徵。因雄性颈部密生漂亮的鬃毛,故名为「海狮科」。海狮易与人类亲近,记忆力不错,可以饲养学艺。海狮的毛粗硬无绒毛,能防湿,毛皮仅可作防水用具外,没有什么价值。海狗很像海狮,全身覆有绒毛,脸很短是其特徵。海狗与海狮不同,不会学艺。但因为它们的皮毛柔软、漂亮,往往招致猎人的捕杀以获取暴利,目前在严格的国际法令保护下,族群数目正逐渐回复中。
海狮是海洋中的食肉类猛兽。海狮身体粗壮,食量大得很。在人工饲养下,一头海狮一天要吃四十公斤的鱼。一条三斤多重的大鱼,它可以一口吞下。在自然条件下,海狮的活动量大增,它们的食量还会增加一倍。海狮不但食量大,而且胆子也不小。它敢于在鱼网中钻来钻去,抢夺渔民的收获。然后撕坏鱼网逃之夭夭。因此,在渔民眼中,海狮成了过街老鼠,人人喊打。由于人们的大量捕杀,海狮的数量在不断下降。目前,有些国家已经提出保护海狮的倡议。我国已经把海狮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海狮在地球上分布广泛。种类较多。目前,人们已知的海狮有十四种。它们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个头较大,体披稀疏刚毛,没有或极少绒毛,共5种,如北海狮和南海狮;另一类个头较小,身上既有刚毛,又有厚而密的绒毛,共9种,如生活在北太平洋的海狗。因为它们吼声如狮,有的种类雄性颈部的长毛也像狮子,所以总称为海狮类。
海 狮
--------------------------------------------------------------------------------
海狮,哺乳纲,鳍足目,海狗科。四肢呈鳍状,后肢能转向前方以支持身体;有耳壳;尾甚短;体被粗毛,细毛稀少。雄的体长2.5—3.25米,随种类而异;雌的较小。有的种类颈部有长毛似狮,故名。生活在海洋中,以鱼、乌贼及贝类等为食。繁殖时期到海岛上产仔。年产一胎,每胎一仔。主要有北海狮,分布于北太平洋;南海狮,亦称黑海狮,主要分布于美国西北部沿海;南美海狮,分布于南美洲沿海;灰海狮,分布于澳大利亚西南部沿海。
生物学家认为鳍足类动物和胡狼源自同一个祖先。大约在三千万年前,海洋里的食物资源大大增加,在那时有些象犬类的肉食性动物开始慢慢转移到海洋里来寻找食物,为了能适应在水中觅食,他们的身体和生理产生了很大的变化,他的四肢演化成鳍状以方便在水中游泳,经过长时间的演变进化,就形成了现在的鳍足类动物。
海狮具有和其它的哺乳类动物一样具有用肺呼吸、胎生和恒温等特征。海狮吼声如狮,且个别种颈部长有鬃毛,又颇像狮子,因而有“海中狮王”之称。它的四脚像鳍,很适于在水中游泳。海狮的后脚能向前弯曲,使它既能在陆地上灵活行走,又能像狗那样蹲在地上。而海豹的后肢却是恒向后伸,不能朝前弯曲,故不能在陆地上步行。虽然海狮有时上陆,但海洋才是它真正的家,只有在海里它才能捕到食物、避开敌人,因此一年中的大部分时间,它们都在海上巡游觅食。
海狮的食物来源在海上,主要以鱼类和乌贼等头足类为食。它的食量很大,如身体粗壮的北海狮,在饲养条件下一天喂鱼最多达40公斤,一条1.5公斤重的大鱼它可一吞而下。若在自然条件下,每天的摄食量要比在饲养条件下增加2倍~3倍,一年中大部分时间都会在海上巡游觅食。
海狮也是一种十分聪明的海兽。经过驯养之后的海狮,能表演顶球、倒立行走以及跳越距水面1.5 米高的绳索等技艺。海狮的胡子比耳朵还灵,能辨别几十海里外的声音。
海狮对人类帮助最大的莫过于替人潜至海底打捞沉入海中的东西。自古以来,物品沉入海洋就意味着有去无还,可是在科学发达的今天,一些宝贵的试验材料必须找回来,比如从太空返回地球而又溅落于海洋里的人造卫星,以及向海域所做的发射试验的溅落物等。当水深超过一定限度,潜水员也无能为力。可是海狮却有着高超的潜水本领,人们求助它来完成一些潜水任务。例如,美国特种部队中一头训练有素的海狮,在1分钟内将沉入海底的火箭取上来,人们付给它的“报酬”却只是一点乌贼和鱼。这真是一本万利的好生意!
海豹
【海豹】
海豹体粗圆呈纺锤形,体重20~30千克。全身被短毛,背部蓝灰色,腹部乳黄色,带有蓝黑色斑点。头近圆形,眼大而圆,无外耳廓,吻短而宽,上唇触须长而粗硬,呈念珠状。四肢均具5趾,趾间有蹼,形成鳍状肢,具锋利爪。后鳍肢大,向后延伸,尾短小而扁平。毛色随年龄变化:幼兽色深,成兽色浅。
海豹是肉食性海洋动物,哺乳动物。它们的身体呈流线型,四肢变为鳍状,适于游泳。海豹有一层厚的皮下脂肪保暖,并提供食物储备,产生浮力。海豹大部分时间栖息在海中,脱毛、繁殖时才到陆地或冰块上生活。海豹分布于全世界,在寒冷的两极海域特别多,食物以鱼和贝类为主。海狮、海象是海豹的近亲,它们有耳壳,后肢能转向前方来支持身体。
海豹的前脚较后脚为短,覆有毛的鳍脚皆有指甲,指甲为5趾。耳朵变得极小或退化成只剩下两个洞,游泳时可自由开闭。游泳时大都靠后脚,但后脚不能向前弯曲,脚跟已退化与海狮及海狗等相异,不能行走,所以当它在陆地上行走时,总是拖著累赘的后肢,将身体弯曲爬行,并在地面上留下一行扭曲的痕迹。主要分布在北极、南极周围附近及温带或热带海洋中,目前所知10属,19种。海豹分布于全世界,在寒冷的两极海域都有,南极海豹生活在南极冰源,由于数量较少。南极海豹已被列为国际保护动物。
【海豹分类】
目前,在世界海洋中,现存的海豹种类很多,共有13属18种。以南极数量最多,其次是北冰洋、北大西洋、北太平洋等 地。 具体分为以下几属:
1、斑海豹属 Phoca Linnaeus
斑海豹体长1.5-2米,雄性最大体重150公斤、雌性120公斤。斑海豹分布很广,主要是北半球的高纬 度地区,在我国主要分布于渤海和黄海。主要捕食鱼类,也吃头足类和甲壳类动物。
2、髯海豹属 Erignathus Gill
髯海豹又叫胡子海豹,因其吻部密生长而粗硬的胡须而得名。最长的胡须长14厘米,上唇每侧约有 106根胡须。雄性体长2.8米,雌性体长2.6米,平均体重400公斤。全身棕灰色或灰褐色、背部中央线颜色最深, 向腹部渐浅,无斑纹。
髯海豹主要分布于北冰洋、北大西洋、北太平洋,不分布于南半球。1972年在我国浙江省平阳县海域 曾捕获一头体长 176厘米,体重71公斤的雄兽。
髯海豹主要捕食底栖动物如:虾、蟹、软体动物以及鲬、鲽等底栖鱼类,但也捕食乌贼。
3、灰海豹属 Halichoerus Nilsson
灰海豹雄性长约3米,重约300公斤,雌体约2.3米,重250公斤。雄性成兽的颈部很粗,并有3-4道皱 纹,这是它和斑海豹 的区别之一。 灰海豹的分布很广,北冰洋和大西洋都有分布,现存数量约有2.5-5万头。
灰海豹的食性很广,但主要是鱼类。
4、环斑海豹属 Pusa Scopoli
本属有:环斑海豹、贝尔加湖环斑海豹、里海环斑海豹。环斑海豹是所有海豹中,身体最小的一种。大的雄兽长1.4米,体重90公斤,面部像猫。
环斑海豹的食性相当广泛,从无脊柱动物到鱼类,总数超过75种。其主要天敌有白熊和极鲨。
环斑海豹主要在整个北冰洋、鄂霍茨克海、白令海、波罗的海、拉多加湖和贝尔加湖、里海。
5、带纹海豹属 Histriophoca Gill
该种海豹也属海豹中的小型种。雄性为暗灰蓝紫色或暗灰红紫色,围绕颈部有一条很宽的环状白带。雌兽全身淡色,基本呈深灰褐色或深棕灰色。带纹海豹仅栖息于北半球,主要分布于白令海及鄂霍茨克海,喜栖于浮冰上或远离人烟的海岛上,不成大群,食物主要是狭鳕和头足类。
6、鞍纹海豹属 Pagophilus Gray
鞍纹海豹又叫格陵兰海豹。体长1.8米左右,体重180公斤。全身白色或棕灰色,从背部两肩处斜向尾部 有一“∧”型黑色带, 形状颇似鞍故名鞍纹海豹。
仅分布于北极海域的俄罗斯北侧、格陵兰周围、及加拿大和纽芬兰北侧,主要捕食鱼类、甲壳类和软体动物。
7、僧海豹属 Monachus Fleming
僧海豹头部很圆,且被细密的短毛,看上去宛如和尚头,故名僧海豹。 该种海豹已成为一种极稀少的动物只限于分布在北纬20°至30°的夏威夷群岛的下风链岛、加勒比海、黑海。
8、威德尔海豹属 Leptonychotes Gill
威德尔海豹喜栖于与南极大陆相联的固定冰上,是哺乳动物中分布最南的种,也是南极比较常见的海豹。 它的潜水能力很 强,可潜入600多米的深处,持续43分钟,潜水能力居鳍脚勒动物之冠。
以捕食鱼类(杜父鱼)和乌贼为生。
9、罗斯海豹属 Ommatophoca Gray
罗斯海豹是南极海豹中数量最少的一种。其颈部很粗,收缩时颈部皮肤可以形成很大的皱褶,头能缩进去,几乎完全藏在颈褶中,它还能发出似鸟叫的声音。其主要分布于南极大陆周围的浮冰带附近。
10、豹型海豹 Hydrurga Gistel
豹海豹不仅具有豹一样的斑点而且性情上也像豹,是海豹中最凶残的一种。它除捕食鱼类和乌贼外,还专吃恒温动物,也吃企鹅等鸟类,甚至鲸、其它海豹。从南极洲的浮冰线到澳大利亚、新西兰、南美、非洲最南部及附近岛屿都有分布。
11、冠海豹属 Cystophora Nilsson
冠海豹当遇到恐吓或兴奋时,鼻子吻部前面可以膨胀成囊状突起,所以人们又其为囊鼻海豹。
主要分布在北大西洋和北极海域,主要食物为鱼类。
12、象形海豹属 Mirounga Gray
象形海豹是海豹科中最大的类型,其突出特点是雄兽鼻子,在兴奋或发怒时可膨胀。本属包括:
南方象型海豹和北方象型海豹.最大体长可达6.5米,体重3600公斤,是整个鳍脚目中个体最大的动物。
13、食蟹海豹属 Lobodon Gray
食蟹海豹主要以磷虾为食,食性与须鲸相似。喜群居,在冰上活动灵巧而迅速,主要分布于南极大陆周围,亦属南极沿岸的特有动物。
【生活习性】
海豹生活在寒温带海洋中,除产仔、休息和换毛季节需到冰上、沙滩或岩礁上之外,其余时间都在海中游泳、取食或嬉戏。繁殖期不集群,仔兽出生后,组成家庭群,哺乳期过后,家庭群结束。在冰上产仔,当冰融化之后,幼兽才开始独立在水中生活。少数繁殖期推后的个体则不得不在沿岸的沙滩上产仔。以鱼类为主要食物,也食甲壳类及头足类。
海豹是鳍足类中分布最广的一类动物,从南极到北极,从海水到淡水湖泊,都有海豹的足迹。南极海豹数量为最多,其次是北冰洋、北大西洋、北太平洋等地。海豹是鳍足类中的一个大家族,全世界共有19种。其中有鼻子能膨胀的象海豹;头形似和尚的僧海豹;身披白色带纹的带纹海豹;体色斑驳的斑海豹;雄兽头上具有鸡冠状黑皮囊的冠海豹。海豹的身体不大,仅有1.5米~2.0 米长,最大的个体重150公斤,雌兽略小,重约120公斤。世界上所有海豹身饮均呈纺锤形,适于游泳,头部圆圆的,貌似家犬。
在海滨公园的海豹池中,海豹整日游泳戏水生动活泼,实在逗人喜爱。若加以训练,它还会表演玩球等节目。海豹身体浑圆,形如纺锤,体色斑驳,毛被稀疏,皮下脂肪很厚,显得膘肥体胖。两只后脚恒向后伸,犹如潜水员的两只脚蹼。游起泳来,两脚在水中左右摆动,推动身体迅速前进。从海豹的头部看,貌似家犬,因而不少地区称其为海狗。有时它爬到礁石上,这时它的动作就显得格外笨拙,善于游泳的四肢只能起支撑作用。海豹爬行的动作非常有趣,因此常引起观者的朗朗笑声。
在自然条件下,海豹有时在海里游荡,有时上岸休息。上岸时多选择海水涨潮能淹没的内湾沙洲和岸边的岩礁。例如,在我国的辽宁盘山河口及山东庙岛群岛等地都屡见有大群海豹出没。海豹的游泳本领很强,速度可达每小时27公里,同时又善潜水,一般可潜100米左右,南极海域中的威德尔海豹则能潜到600多米深,持续43分钟。海豹主要捕食各种鱼类和头足类,有时也吃甲壳类。它的食量很大,一头60公斤~70公斤重的海豹,一天要吃7公斤~8公斤鱼。
海豹社会实行“一夫多妻”制。在发情期,雄海豹便开始追逐雌海豹,一只雌海豹后面往往跟着数只雄海豹,但雌海豹只能从雄海豹中挑选一只。因此,雄海豹之间不可避免地要发生争斗,狂暴的海豹彼此给予猛烈的伤害:用牙齿狠咬对方有些雄海豹的毛皮便因此而撕破,鲜血直流。战斗结束,胜利者更和母海豹一起下水,在水中交配。
如何区分海狗、海狮、海豹?它们有何区别?
很多对海洋生物不熟悉的人可能第一次见海狮、海豹、海狗的时候,经常会认错,这三种动物都是以陆地上的食肉猛兽命名,加上外形长得十分相像,比如都有胡子,身上披着浓密的短毛,就连脸上的神情都十分相似。所以这也不难理解一些野生动物爱好者,在第一次见到它们的时候经常会叫错名字了,下面就来介绍一下它们的区别,以及如何区分海豹、海狮以及海狗。
海狗
海狮
海豹
海狗家族、海狮家族以及海豹家族
海狗和海狮都是属于海狮科里面的一员,但是却是属于不同的亚科,而海豹则是单独一个海豹科。海狗是海狗亚科,分两属八种,其中分布在我国海域里面的亚种是北海狗,体重在140-260千克左右,吻部比较短。海狮是海狮亚科,分五属七种,其中分布在我国海域的是北海狮,全身主要为黄褐色,胸部和腹部的毛发较浅,体型偏瘦长,体重在300-1000千克左右。
在海狗亚科里面,可以细分为新西兰海狗、加拉帕戈斯海狗、南极海狗、胡岛海狗、南澳海狗、瓜达卢佩海狗、亚南极海狗以及北海狗;
海狮亚科可以分为北海狮、新西兰海狮、澳大利亚海狮、南美海狮、加州海狮、加拉帕戈斯海狮、以及日本海狮(已灭绝);
海豹亚科可以细分为食蟹海豹、象海豹、冠海豹、豹海豹、罗斯海豹、威德尔海豹、僧海豹、鞍纹海豹、环海豹、环斑海豹、灰海豹、髯海豹、斑海豹。在命名方式上,海狗与海狮可以看出来,它们主要是以分布地域为规则进行命名的,而海豹的命名规则则比较杂乱,几乎没有规律可循。
在分布范围上面的差异
海狗的生活区域比较广,可以说是遍布世界各地,南极洲、南非、中国、澳大利也等各个国家的部分海域或者全部海域,都能够见到海狗的踪迹。因为海狗里面分为两个属,北海狗属里面仅有一种,那就是北海狗,,主要分布在35°以北的北半球海域,南海狗的种类就比较多了,由于品种数量众多,所以分布范围也比较广,最南能够到达南极洲,最北能够到赤道附近。
相对于海狗而言,海狮的分布范围则要小很多,主要在北太平洋、南美洲沿海、美国西北部沿海以及澳大利亚西南部沿海一带。从图上面应该也能够看得出来,有海狮分布的国家,主要就是环太平洋一带的。
海豹的从分布范围上来看的话,大致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海豹亚科,主要分布在北半球,另一类是僧海豹亚科,主要分布在南半球,但是除此之外,在北半球也能少量见到。
海狗
体型之间的差异
海狗是这三者里面体重最轻的,成年海狗大约在20-30千克这个范围内,体长150-210厘米,不过在不同的的确,不同的性格个体之间,会存在少量的差异,不过并不是很大,所以看起来它们都是小小个的;
海豹
海豹的体型中等,不过不同亚种之间差别比较大,比如说成年斑海豹在120-150千克之间,髯海豹则能够达到400千克,而所有海豹中体型最小的环斑海豹则平均体重只有90千克左右。
海狮
海狮跟海豹一样,不同亚种之间区别明显,其中体型最大的是北海狮,雄性体长310-350厘米左右,体重能够达到1000千克以上,算得上是庞然大物了,不过相较于象海豹来说,体型还是小很多,并不占优势。
外形上的细微差异:看斑点,看耳朵
虽然这三种海洋动物在外形上比较像,但是如果仔细观看的话,还是能够看出不少差别的。比如海豹身上长有斑点,所以从命名上也能够看出端倪来,陆地上所有的豹子都是有斑纹的,既然海豹能够借此命名,必然也会具备豹子的一些特征。大多数的海豹都是身披短毛,腹部呈现淡黄色,背部为灰蓝色,而且带有蓝黑色的斑点,这是它们重要的一个特征之一。
海狮跟海狗同属于海狮科,是没有斑点的,虽然也身披短毛,但是看起来却像浑身光溜溜的。但是它们却都有耳朵,两只贴在脑袋附近的小耳朵,而海豹看起来则是耳洞,并没有耳廓这种身体构造。另外,海狗相较于海狮而言,它的毛发更加细软蓬松,可以称之为绒毛,而且海狗的头部更短更圆,用一句通俗的话来形容就是海狗看起来更加灵活精明一些。
海狮在外形上最重要的一个特征应该就是脖子了,大多数的还是脖子处都有明显的鬃毛,其实跟海豹一样,根据明明规则就可以大致猜出个一二来,就像狮子是猫科动物中唯一有鬃毛的一样。成年雄性还是颈部周围及肩部生有长而粗的鬃毛,而且在脖子长度上面,明显要比海豹长很多,与海狗相比也有较大的优势。
海狗
看行为方式,三者皆有大不同
行为方式也是判断海狗、海狮以及海豹的重要因素之一,首先从走路的方式上看,海狗速度较快,跑起来就像是一条笨拙的狗狗一样,在陆地上,它的速度能够追上人类,而且海狗很凶,不易训练;
海狮
海狮是能够直立行走的,但是速度并不快,正是因为它能够站起来,所以在很多海洋馆里面表演的,基本上都是海狮;
海豹
海豹是通过蠕动的方式行走的,有点像是太胖的虫子。
通过仔细区分上面的这些特征的话,那么就很容易分辨出哪种是海狗、海狮跟海豹了,值得一提的是目前这三种海洋生物都是珍稀的保护动物,由于人类的过度捕杀以及自然环境的持续恶化,数量在不断减少。
人类在保护它们的行动上,也是不遗余力的,海狗已经被世界野生动物保护协会认定的濒危动物,全世界只有纳米比亚才可以合理合法捕杀海狗;
俄罗斯禁止了商业性屠杀海豹,欧盟也禁止了一切有关于商业性捕杀海豹所获得的商品交易,同时也设立了相关的纪念日,比如在中国,把3月1日作为国际海豹日,不过即便是如此,在一些地区还是有人不断盗猎珍稀海洋生物,所以对于它们的保护力度还亟需加强。
海狮是什么动物
海狮是一种水生哺乳动物。
从生活环境来看,海狮是一种生活在海洋中的动物。从类别来看,海狮则是哺乳纲中的动物,是哺乳动物。
作为哺乳动物,海狮的一些特征跟陆生哺乳动物都是相同的,是所有哺乳动物所共有的特征。
最明显的特征就是用胎生的方式繁殖,并且在生产下小海狮之后,母海狮会给它们喂奶,有一段时间的哺乳期。而且,海狮用肺来呼吸,需要定期出水呼吸。
海象海豹海狮傻傻分不清?
知识点:海象名字里带个“象”字,是因为它拥有巨大的上犬齿,完全露在唇外,非常显眼。也就是说,只要看到长长的獠牙,那就是海象没跑了。分辨海狮和海豹要稍微困难一点,但是只要记住它们在海洋馆的花名也就容易了。海狮人称“有耳海豹”,外耳廓比海豹明显一些。我们细心观察就会发现,头部圆溜溜、一片光滑的是海豹,而在头部上端两侧有两片紧贴脑袋的小耳朵的,就是海狮。另外,从身体构造来看,海豹的后肢无法朝前,在陆地上只能靠蠕动前进,无法直立上半身,而海狮后肢可以朝前,在陆地上不仅能够行走,捕食的时候还能迅猛地“跑”起来。因此,在海滩上看到成群结队的海狮海豹的时候,看看它们移动时的动作,我们也能很容易地把它们区分开来。
海象、海豹、海狮,都是水族馆的表演明星和微博萌段子常客,常被人们称为“海洋哺乳萌物三巨头”,不过无论是造型还是名字都如此相似的三种动物,大家在萌心大动之时肯定也常常会有“傻傻分不清”的迷惑吧。今天就来教大家如何分辨这三种动物。
首先我们要明白,这三种动物之所以如此相像,是因为它们正好分属于鳍足目下面现有三个科——海象科、海豹科、海狮科。它们都是海生的肉食哺乳动物,虽然长相萌,确是不折不扣的猛兽,而且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圆滚滚、胖乎乎,纺锤状的身体。
我们先从简单的入手,对,就是“认识海象”。顾名思义,海象名字里带个“象”字,是因为它拥有巨大的上犬齿,完全露在唇外,非常显眼。也就是说,只要看到长长的獠牙,那就是海象没跑了。
分辨海狮和海豹要稍微困难一点,但是只要记住它们在海洋馆的花名也就容易了。海狮人称“有耳海豹”,外耳廓比海豹明显一些。我们细心观察就会发现,头部圆溜溜、一片光滑的是海豹,而在头部上端两侧有两片紧贴脑袋的小耳朵的,就是海狮。另外,从身体构造来看,海豹的后肢无法朝前,在陆地上只能靠蠕动前进,无法直立上半身,而海狮后肢可以朝前,在陆地上不仅能够行走,捕食的时候还能迅猛地“跑”起来。因此,在海滩上看到成群结队的海狮海豹的时候,看看它们移动时的动作,我们也能很容易地把它们区分开来。
看了这些叙述,很多人还是无法分辨海象、海豹和海狮,那么有没有比较简便的分辨方法呢?央视主持人张泉灵微博给出了这样一种方法:“长长鼻子的不是海象是象海豹,长长牙的才是海象。会顶球和四肢走路的是海狮,在陆上像大虫子似的蠕动着向前的是海豹。”
另据《潇湘晨报》报道,“长沙海底世界驯养组主管肖勇介绍,这三者的区别其实更多。海豹的头较小,脖子短,尾鳍和胸鳍较小,因此弯着走路,海狮和海象则不存在弯着走路的现象;一般的海狮头较尖,脖子长,而南美海狮头较圆,加州海狮一般为黄色,在水中湿了之后是黑色的;海象则身形庞大,一般有一吨重,鳍很大,还有2颗长牙。”
现在你是不是已经明白了呢?另外,每年的3月1日是“国际海豹日”哦。
本作品为“科普中国-科学原理一点通”原创 转载时务请注明出处
更多精彩内容,敬请关注科学原理一点通官方网站
微信公众平台(ID:kxylydt)
海兽是什么
海兽又称海洋哺乳动物,主要包括哺乳纲中鲸目、鳍脚目、海牛目以及食肉目的海獭等种类,是重要的水产经济动物。
人类对海兽的猎捕历史悠久,其中以捕鲸起源最早(公元9世纪以前)、规模最大。对鳍脚类的大规模猎捕始于18世纪的北半球。1786~1835年俄国在北太平洋猎捕了约200万头海狗;1867年美国大量猎捕北太平洋的海狗、海豹和毛皮海狮等,使资源遭到破坏。在南半球,英国和美国等从18世纪下半叶开始,先后在马尔维纳斯群岛、南非西海岸、智利沿岸和南设得兰群岛等地大量猎捕毛皮海狮。南设得兰群岛18世纪时还建有象形海豹炼油业,至1878年该岛附近的象形海豹已被捕绝。白令海的海象由于被各国竞捕,资源量也急剧减少。但南极水域有些鳍脚类目前尚未广泛开发。
海豹
分类和形态
海兽中除个体最大、经济价值最高的鲸目动物(鲸、海豚)外,还有下述重要种类。
海狮
鳍脚目为半水栖动物。它们全身被短毛皮,头圆,颈部不明显,眼相对大而圆,鼻孔在眼前方,耳在眼后方位,外耳壳多数退化,口较大,周围有触毛。上下颌均有齿。鳍脚目四肢均演变成鳍状,趾间有蹼相连;尾较小,上下扁平,夹于两后肢之间。鳍脚目有海狮科、海象科和海豹科等3科共40余种。
海狮科有北海狮、加州海狮、南美毛皮海狮和海狗等10余种。北海狮为海狮科最大的一种,雄性成体长约3.1米,重达1吨左右;雌性较小。海狮的吻略细长;具外耳壳,长达50毫米;雄兽颈部有鬃状长毛,全身被粗毛,呈黄褐色;前肢较后肢长,后肢自脚髁处能朝前弯曲;爪发达,在陆上可行走。海狗成体体长雄性约2.5米,雌性约1.5米。海狗吻短,外耳壳比海狮小;四肢短,可弯向前方,用于步行;尾极小,体被粗毛和短绒毛;四肢表面毛极少,内面裸露;体背部深棕色,腹部色淡,幼体为黑色。
海象科仅海象一种。海象体粗壮,雄性成体长3.6~3.8米,雌性成体长约3米。海象的头部较小,吻端钝,上唇有粗触毛,眼小,无外耳壳。它们体被短粗毛,至老年脱落,皮肤厚而多皱。背部灰褐色,老年为棕灰色。后肢能弯向前方,用以爬行。海象初生齿34颗,至成体减少;雄体上颌有1对很大的獠牙,长者可达1米,斜向下延伸;雌体齿较小。
海豹科约有10余种,中国主要产斑海豹,体长1.5~2米。海豹的头圆、吻宽而短,有稀疏触毛、四肢完全被毛、爪尖细;尾短小;体被绒毛。成体呈蓝灰色或黑灰色,间有许多蓝黑色或黑褐色斑点。腹面色淡。初生仔兽体被白色厚绒毛,离乳前乳毛蜕变为成体颜色。
海豹
南象形海豹是鳍脚目中最大的动物,雄性成体长可达6.5米,体重约3600千克;雌性成体长仅3.5米,体肥胖,胸部宽,但躯体较柔软,能向后弯曲。南象形海豹的鳍肢靠近后部,能撑起身体。雄兽的鼻子呈长鸡冠状,长达40厘米;幼体黑棕色,成体黄褐色间灰色。
海牛目体形颇似鲸。它们皮肤很厚,被短而稀疏的刚毛。海牛的头部较小,前端呈截形,吻短,有很多触毛;无外耳壳;无背鳍;前肢鳍状,后肢退化;尾鳍扁平而宽大;无阴囊;乳头一对位于鳍肢后基部。本目共有3科,其中大海牛科原分布于白令海峡近岸水域,体长可达10米,在18世纪即被捕绝,现仅存2科,海牛科的尾鳍呈铲形。儒艮科只有儒艮1种,体长可达3米,胸鳍卵圆形,尾鳍宽广呈新月形,背部苍灰色,腹部灰色,雄体两颗门齿呈獠牙状。
海獭食肉目鼬科中唯一栖息于海洋的种,也是最小的海洋哺乳动物。雄性成体体长可达1.5米,雌体小。形似鼬鼠,体细长。它们头小;具小耳壳;上吻端有触毛、四肢短,后肢呈鳍状、身被刚毛和致密绒毛、体呈淡黄色或黑褐色。
海狮
海狮因它的面部长得像狮子而得名。海狮生活在海里,以鱼、蚌、乌贼和海蜇等为食,也常吞食小石子。海狮没有固定的栖息地,每天都要为寻找食物而到处漂游。等到了繁殖季节,它们才选择一块固定的地方开始一场争夺配偶的激烈斗争。最后,胜利的雄性要占有许多雌性。雌性怀孕达一年之久,每胎产一仔。在动物园和水族馆里,海狮是颇受欢迎的角色。海狮聪明伶俐,经过训练,它们可以学会不少高超的技艺,如顶球、投篮、钻圈、用后肢站起来、用前肢站起来倒立走路,甚至跳跃距水面1.5米高的绳索。海狮的胡子比耳朵还灵,能辨别几十海里外的声音。
海狮
北海狮是海狮家族中最重要的成员,它又叫北太平洋海狮、斯氏海狮和海驴等,是体形最大的一种海狮,素有“海狮王”的美称。海狮是一种应用价值很高的动物,无论在科学还是军事上都是重要的角色。但海狮也是一种濒危物种,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北海狮是海狮家族中最重要的成员
分类
海狮和海狗同属于海狮科,共有7属,14种。它们和海豹的差别为:海狮及海狗的鳍状后肢可朝向前方,所以能够在陆地上行走,而海豹则不能;此外,有如小指头般的耳朵也是海豹所欠缺的特征。因海狮雄性颈部密生漂亮的鬃毛,故名为“海狮科”。海狮易与人类亲近,记忆力不错,可以饲养学艺。海狮的毛粗硬无绒毛,能防湿,毛皮仅可作防水用具外,没有什么价值。海狗很像海狮,全身覆有绒毛,脸很短是其特征。海狗与海狮不同,不会学艺。但因为它们的皮毛柔软、漂亮,往往招致猎人的捕杀,目前在严格的国际法令保护下,海狗的族群数目正逐渐回复中。
生物学家认为鳍足类动物和胡狼源自同一个祖先。大约在3,000万年前,海洋里的食物资源大大增加,在那时有些像犬类的肉食性动物开始慢慢转移到海洋里来寻找食物,为了能适应在水中觅食,它们的身体和生理产生了很大的变化,它的四肢演化成鳍状以方便在水中游泳,经过长时间的演变进化,就形成了现在的鳍足类动物。
特点
海狮是海洋中的食肉类猛兽。海狮的食物来源于海上,主要以鱼类和乌贼等头足类为食。海狮身体粗壮,食量大得很,最深可以潜入270米的海底。在人工饲养下,一头海狮一天要吃40千克的鱼。一条1.5千克多重的大鱼,它可以一口吞下。在自然条件下,海狮的活动量大增,它们的食量还会增加2~3倍。海狮不但食量大,而且胆子也不小。它敢于在渔网中钻来钻去,抢夺渔民的收获,然后撕坏渔网逃之夭夭。因此,在渔民眼中,海狮成了过街老鼠,人人喊打。由于人们的大量捕杀,海狮的数量在不断下降。目前,有些国家已经提出保护海狮的倡议。在我国,海狮属于的鳍足目的动物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海狮在地球上分布广泛,种类较多。目前,人们已知的海狮有14种。它们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个头较大,体披稀疏刚毛,没有或极少绒毛,共5种,如北海狮和南海狮;另一类个头较小,身上既有刚毛,又有厚而密的绒毛,共9种,如生活在北太平洋的海狗。因为海狮的吼声如狮,有的种类雄性颈部的长毛也像狮子,所以总称为海狮类。
海狮是海洋中的食肉类猛兽
北海狮又叫北太平洋海狮、斯氏海狮和海驴等,是体形最大的一种海狮,因为在颈部生有鬃状的长毛,叫声也很像狮子吼,所以得名。它的雄兽和雌兽的体形差异很大,雄兽的体长为310~350厘米,体重1000千克以上;雌兽体长250~270厘米,体重大约为300千克。它的头顶略微凹陷,吻部较为细长,外耳壳很长,可达5厘米。雄兽在成长过程中,颈部逐渐生出鬃状的长毛,但没有绒毛。海狮的身体主要为黄褐色,胸部至腹部的颜色较深,雌兽的体色比雄兽略淡,幼兽黑棕色。雄兽具很小的阴囊。
海狮雄性成体颈部周围及肩部生有长而粗的鬃毛,体毛为黄褐色,背部毛色较浅,胸及腹部色深。雌性体色比雄兽淡,没有鬃毛。海狮的面部短宽,吻部钝,眼和外耳壳较小。它的前肢较后肢长且宽,前肢第一趾最长,爪退化;后肢的外侧趾较中间三趾长而宽,中间三趾具爪。
生活习性
北海狮多集群活动,有时在陆岸可组成上千头的大群,但在海上常发现有一头或十数头的小群体。它们主要聚集在饵料丰富的地区。它们的食物主要为底栖鱼类和头足类。海狮在我国渤海、黄海均有分布。
北海狮
除了繁殖期外一般没有固定的栖息场所,雄兽每个月要花上2~3周的时间去远处巡游觅食,而雌兽和幼仔在陆地上逗留的时间相对较多。
北海狮白天在海中捕食,游泳和潜水主要依靠较长的前肢,偶尔也会爬到岸上晒晒太阳,夜里则在岸上睡觉。它的食性很广,主要食物包括乌贼、蚌、海蜇和鱼类等,多为整吞,不加咀嚼。为了帮助消化,海狮还要吞食一些小石子。
生长繁殖
海狮每年5~8月间一只雄兽和10~15只雌兽组成多雌群体。雌兽每胎仅产1仔,幼仔出生时体长约100厘米,体重约20千克,3~5岁时达到性成熟,寿命可达20年以上。
海狮
北海狮是一雌多雄的动物。身强力壮的雄兽首先到达岸边的繁殖场所,在海滩上或岩礁上割疆而治。此后成群结队的雌兽才浩浩荡荡地赶来,使海岸上呈现出一片十分热闹的景象。雄兽先是立在海滩上,热情地欢迎雌兽的到来,继而拼命争抢配偶。越是体形威武,本领高强的雄兽,抢到的雌兽就越多,最后形成了许多由一雄多雌组合的“独立王国”,叫做生殖群或多雌群。
但是,生殖群形成以后,雌兽并不马上与雄兽交配,因为它们都已经怀胎很久,即将分娩,所以要先做好“生儿育女”的准备,待生下幼仔一周以后,才开始与雄兽进行交配,受孕以后,到翌年的繁殖期到来时再度生产。雌兽在一个繁殖期内需要交配1~3次,一般是生产之后交配越早受精率就越高。每只雌兽受孕之后就立即退出多雌群,由其他未经交配的雌兽陆续补充进来。在长达5~6周的繁殖期间,雄兽一直不下海活动,不吃不喝,每天交配多达30次,每次交配时间为15分钟左右,雄兽依靠平时体内积累的脂肪来维持这一巨大消耗,一直到繁殖期结束。
海狮
雌兽每胎仅产1仔,幼仔只需10分钟左右即可产出,并不困难。刚出生的幼仔体长约为100厘米,体重约20千克,体毛为黑棕色,睁开眼睛就能活动,但需要雌兽耐心的照顾。雌兽行动时,总是用嘴叼着它一起走。雌兽的乳汁很浓,含脂量也很高,所以每1~2天以上哺乳一次,就能使幼仔得到足够的营养,生长得也很快。雌兽产仔后5个星期便开始下海觅食鱼类、乌贼等,每隔2~3天回来一次,有时竟长达9天。尽管繁殖地群体庞大,密密麻麻,吼声此起彼伏,震耳欲聋,但雌兽和幼仔仍然能够彼此辨别出来。雌兽返回栖息地后,首先是连声高叫,召唤着自己的幼仔,幼仔一听到母亲的召唤,也会高声答应,并急切地向雌兽叫声的方向移动,雌兽也加快步伐向幼仔靠拢。当它们相聚之后,除了用声音继续交流和联系外,还要辅以嗅觉,互相嗅对方身上的气味,甚至鼻子对鼻子地亲吻,当确认无疑后,雌兽才开始喂奶。不过,雌兽对不是自己的幼仔却表现得残酷无情,不但不会为之哺乳,而且还会用牙将其叼起来,抛向远处。这种情况如果正巧被这个幼仔的母亲发现,两只雌兽之间就会展开一场格斗。幼仔不会游泳,也不敢下水,到了5~6月份的时候才开始以小甲壳动物和小鱼作补充食物,此后慢慢地学会到海里去游泳和捕食,3~5岁时达到性成熟,寿命可达20年以上。
海象
海象,顾名思义,即海中的大象。它身体庞大,皮厚而多皱,有稀疏而坚硬的体毛,眼小,视力欠佳,体长3~4米,重达1300千克左右,长着两枚长长的牙。与陆地上肥头大耳、长着长长的鼻子、四肢粗壮的大象不同的是,海象的四肢因适应水中生活已退化,不能像大象那样步行于陆上,仅靠后鳍脚朝前弯曲以及獠牙刺入冰中的共同作用,才能在冰上匍匐前进。海象主要生活于北极海域,也可称得上北极特产动物,但它可作短途旅行,所以在太平洋、大西洋都有其踪影。
海象
在高纬度海洋里,除了大鲸之外,海象可谓是最大的哺乳动物了,有人称它是北半球的“土著”居民。19世纪,由于对海象肆意捕杀,海象遭灭顶之灾,动物学界还曾经郑重地宣布海象在地球上已绝迹了。也许由于逃过大捕杀劫难的幸存者具有五年翻一翻的繁殖力,近百年来海象又昌盛起来。如离旧金山100千米的一个仅3平方千米的小岛上,就生活着13万只的海象。
海象那巨大的身躯,古怪的相貌和奇特的生活习性,不仅使人们惊讶,也使科学家迷惑不解。它圆头、短而阔的嘴巴、粗大的鼻子、上犬齿形成长达40~90厘米的獠牙,每只獠牙达4千克以上。雄海象体长可达5米,重4吨。海象的后肢能向前屈,贴在腹下,使它在陆地时也能向前移动。海象性喜群居,数千头簇拥在一起。夏季一来,它们便成群结队游到大陆和岛屿的岸边,或者爬到大块冰山上晒晒太阳。
海象视觉差,两眼眯得像缺乏活力的老头子
海象的视觉差,两眼眯得像缺乏活力的老头子。它们爱睡懒觉,一生中大多时间是躺在冰上度过的,也能在水里睡觉。平睡时,海象半个脊背露出水面像座浮动小山丘,随波起伏;直睡时,它们的头、肩露在外面,呼吸挺方便。海象为何能直睡呢?原来它的咽部有个气囊,内充满空气时,使它像气球般悬浮在水中。海象的嗅觉和听觉十分灵敏,当它们在睡觉时,有一只海象在四周巡逻放哨,遇有情况就发出公牛般的叫声,把酣睡的海象叫醒,迅速逃窜。海象的躯体笨重,可是行动起来非常敏捷,能在波涛汹涌的嶙峋岩石间游来游去,还能横渡几百千米的海峡!
海象的皮下约有三寸厚的脂肪层,能耐寒保温。海象在陆地上与海水中皮肤的颜色不一样,因为在陆上血管受热膨胀,呈棕红色。在水中,血管冷缩,将血从皮下脂肪层挤出,以增强对海水的隔热能力,因而呈白色。
特点
在众多的海洋动物中,海象是最出色的潜水能手。海象一般能在水中潜游20分钟,潜水深度达500米,个别的海象,可潜入创纪录的1500米的深水层,大大超过了一般军用潜艇,后者至多可下潜300米。海象在潜入海底后,可在水下滞留2小时,一旦需要新鲜空气,只需3分钟就能浮出水面,而且无需减压过程。
海象是最出色的潜水能手
海象之所以具有如此惊人的潜水本领,主要得益于它体内极为丰富的血液。一头体重2~4吨的海象,血液占整个体重的20%。而人类的血液,仅占体重的7%,比海象少了近2/3。由于海象体内血液多,含氧量也多,在海洋中下潜的深度大、时间长也就不足为奇了。
海象习惯生活于海洋中的深水领域
海象习惯生活于海洋中的深水领域,阳光无法射到这里。像蝙蝠和海豚那样,海象并不具有特异的视觉功能,它是靠声音定位进行捕食。海象喜群居,性情懒惰,将自己有限的生命(据记载,海象寿命为45年)大部分用在睡懒觉上,因此常常可看到成百上千头海象悠然自得地在冰上或海岸酣睡。长期生存斗争的经验,使海象时时刻刻也不放松警惕。这时,便有一名海象担任起警卫员的工作。一旦发现敌情,警卫员便会大声唤醒沉睡的伙伴,或用长长的牙撞醒身边的同胞,并依次传递下去。有时为了防御更加周到细致,它们还会在水中暗里安排了第二个警卫员。
海象形似笨重,但却十分灵巧。当它潜入海底觅食时,巨大的牙被运用得得心应手,不断地翻掘泥沙。同时,敏感的嘴唇和触须也随之探测、辨别,碰到食物,便用齿将其喜食的乌蛤、油螺等的壳咬破,然后将其肉体吃掉。
北方海象主要生活在美国西部海岸。它时而出现在大陆沿岸,时而又出现在夏威夷群岛。原来,它们在作往返漫游,其漫游的行程因雌雄而不同——雄海象漫游约2.1万千米,雌海象漫游约1.9万千米。南方海象群的漫游路线是往返于南美洲和南极洲之间。
海象虽为庞然大物,但它对北极鲸和北极熊却望而生畏。北极熊可用力大无穷的熊掌将其脑壳击碎,然后美美吃上一顿。当海象在水中遇到虎鲸时,双方便展开了一场你死我活的激战,这时海象便采取集体防御的策略,奋起进行自卫。道高一只,魔高一丈,狡猾的虎鲸则采取分而歼之的方针。
在20世纪30年代初,人们为了获取海象的油脂,曾对海象大肆进行捕杀。后来,由于美国和墨西哥政府的严厉禁止,这种势头才得到遏制,逃避于太平洋墨西哥沿岸的小部分海象才幸免于难。如今,海象曾被列为濒危动物,它的命运正发生转机,美洲南部沿海已时有成群海象出没。
习性
长期以来,人们对海象的习性了解很少,尤其是那对大獠牙的作用,使科学家困惑不解。如果说獠牙是一种自卫的武器,可是在高纬度地区,海象并无劲敌,白熊对它敬而远之。凶猛的逆戟鲸可能会追击它,然而,海象总是“走为上策”,它绝不会以那獠牙与逆戟鲸比高低。那么獠牙莫非为了加重海象头部的负荷,使它便于往深水潜泳?如是,这种假设不就增加海象浮游的困难吗?海象有时也借助獠牙攀登冰山,或用它与情敌决斗,可是这还不能说明獠牙的主要用途。为了弄清这一个个的谜,国外科学家到海象的故乡——哈德逊湾进行考察。
海象
原来那獠牙如耕犁般在海底辛勤耕耘着,犁过之处显出两道约50厘米深的垄沟。当犁过2~3米时,海象就伸展前肢向上游,它的两只前鳍足紧紧合拢,捧着收获物边游边搓,身后拖着一股黑色“烟雾”。当快游到水面时,它把猎获物撒开,又转回头根据下沉不同的速度,捕捉诸如海螺、贝壳类软体动物的肉食。这是多么聪明绝顶啊!还有海象那稠密而坚硬的胡须也帮它在光线不佳的条件下(如极夜季节)准确无误地捕到食物。当然,不是所有的海象都靠吃软体动物、甲壳类或其他动物为生的。其中一种性情特别凶猛的海象,专吃海豹、海兔的尸体,甚至追逐小船伤人。这种海象獠牙为黄色(一般为白色),爱斯基摩人最怕它撞破船,酿成灾祸。
每当春季,海象开始大迁徙。雌海象产崽,接着进入交配期。初生小海象体重可达40公斤,经过1个月哺乳期后其体重可猛增到近百公斤。到2岁,它的身长可达2.5米,体重达500千克,从此开始独立生活。雄海象对小海象是漠不关心的。在交配季节里,它们只顾争风吃醋,为争夺情侣互相残杀,有的丧命,大多数留下累累伤痕。但是,难能可贵的是,雄海象一旦与雌海象分居后,昔日情敌之仇全被忘得一干二净,它们很快又形成一支单独的,友好的雄性群体。
雌海象虽然并不像海豹那样视子如命,但仍是一位称职的妈妈。母子相依为命,互相嬉戏。妈妈用前鳍抱着孩子,有时让小崽骑在背上,搂住脖子或睡在妈妈身上。如果小海象受伤死了,妈妈还会千方百计地把它弄到水里安葬。有一次,一个爱斯基摩人在冰沿上打死一头小海象,当他拿着猎获物要走时,猝不防遭到后面窜出的雌海象袭击;当他转身弄清是怎么回事时,雌海象已带着小海象的尸体潜入水中。如果雌海象被捕捉,小海象也会喊叫着寻妈妈,跟在猎船后不忍离去。
海象妈妈和幼仔
海象还有其他习性,比如在陆地上,它是实行“斋戒”的,不吃任何东西,表现出其独特的新陈代谢。还有雄雌海象的体重相差悬殊,一只2.5米长的雌海象,体重约700千克,等于同样的雄海象体重的一半,这是其他动物所没有的。海象习惯于回到“老家”繁殖,每胎产一仔。它们年年如此,从不会迷路。
海象的长牙有何作用
海象是生活在海里的食肉类哺乳动物,属于鳍脚目。它的躯体呈圆筒状,全身皮肤又厚又皱,脑袋扁平而前探,脸上长满刷子般坚硬的胡须,有四只肉乎乎的灵活的鳍状的脚,两后鳍脚还可向前弯曲,一对小眼睛埋在皮折里面。
海象最突出的特点,是有一对长在上颌,从两个嘴角伸出来的长牙。成年海象,无论雄性、雌性都有长牙,每根达70~80厘米,重达4千克多。
海象的长牙有什么作用呢?有人说,长牙是海象攀登高耸的浮冰或山崖的工具,是和对手格斗的武器,也被用来破碎冻得尚不坚实的冰层。但这些毕竟还都是次要的,它的这对长牙最重要的用途是:用它来挖掘海底以获得食物。所以海象被一些海洋生物学家称为“水下耕耘者”。
海象是用肺呼吸的哺乳动物,所以它在潜入大海挖掘海底之前,必须先在水面上舒展呼吸,让肺里吸足了新鲜空气后,垂直地潜入海底,紧接着便开始翻地。海象挖土很有特色,它将整个长牙插进土里后,或是在原地有力地运动脖子,或是用力向前推进。看上去有时像用铁锹铲地,有时象用牛在耕地。当它们用长牙翻开土层时,周围便泛起一团团的泥沙。海象耕完二三米,甚至更长的海底之后,蛤蜊等食物便被从泥土中掘了出来,它便用灵活的前鳍脚将食物收集在一起,其中还夹带大量泥,海象便携带食物浮上海面,用鳍脚来回揉搓,将介壳搓得粉碎。而后海象松开“双手”,残碎的介壳就和肉分离出来,并竞相沉入海底。清除了介壳的净肉则慢慢下沉,海象便重新下海将肉捕而食之,当它饱餐一顿之后,又潜出水面,让肺呼吸新鲜空气。
海象的牙是非常珍贵的,海象牙除用于雕刻外,还能加工成各种制品,例如,早在中世纪,海象牙磨成的粉末就是十分重要的药材,还可用海象牙制成刀和匕首等饰物。
海象与海豹的区别
鳍脚类包括海豹、海狮和海象等,是大家比较熟悉的一类动物。与其他很多分类单位相比,对于鳍脚类内部的分类划分争议不是很大,基本上都一致认为现存的鳍脚类可以划分为海豹科、海狮科和海象科,其中海狮科和海象科被认为关系非常密切,被统称为“有耳海豹”,而海豹科和它们关系稍远,又被称为“真海豹”或者“无耳海豹”。“有耳海豹”和“无耳海豹”有很多明显的不同,除了“有耳海豹”有可见的外耳,而“无耳海豹”没有可见的外耳这个明显特征之外,二者最显著的区分在于走路和游泳的方式不同,其中又以海狮科和海豹科之间的差异最大,而海象科大体上类似海狮科,但是也有些介于二者之间。
“有耳海豹”类的鳍脚较长,海狮科的前肢在指骨的末端被软骨进一步延长,形成宽而大的鳍脚,而爪子只是位于鳍脚上面的退化的残余,毫无用途。“有耳海豹”类的后肢可以向前折叠,在陆地上走路的时候四肢可以将身体支离地面,比较灵活,有些种类如南极海狗在陆地上的速度几乎可以赶上人类奔跑的速度。“有耳海豹”在水下主要靠前肢推动,海狮科在水下动作快速而灵活,而“有耳海豹”的所有成员都不擅长深潜。“无耳海豹”的后肢不能向前折叠,在陆地上后肢使不上劲,肚皮贴着地面,走路靠前肢和肚皮的蠕动,显得很笨拙。有耳海豹类的前肢则通常保留有较发达的爪子。这可能和“无耳海豹”类的生活方式有关,因为“无耳海豹”类的很多成员是在冰上繁殖,几乎不用上陆地,在光滑的冰上行走并不需要把身体直离地面,但是需要爪子来帮助固定。不过“无耳海豹”并非都在冰上繁殖,所以这个特征虽然和在冰上的活动有关,但是并不能视为二者有必然的联系。
“无耳海豹”水中主要是靠后肢推动,其中有些种类和海狮类一样游泳灵活但不擅长深潜,而有些种类则是深潜的专家。“有耳海豹”类的雄兽要比雌兽大很多,而“无耳海豹”则通常雌雄差异不大,而雌兽甚至体型更大些,不过也有例外。和进入海洋的另两类哺乳动物鲸类和海牛类相比,鳍脚类不能算是彻底的海洋动物,还没有摆脱对陆地的依赖,并保留有一定的陆地动物的特征。不过如果仅看在水中的运动能力,鳍脚类则已经对海洋有了很好的适应,有些种类在水中有非常高超的灵活性,另一些种类的潜水能力则可以和鲸类媲美。鳍脚类这几个科内部的中属划分虽然有争议,但是争议也不是很大,然而其本身的地位却并不明确。鳍脚类长期以来都被当做一个独立的分类单位,作为哺乳动物中的一个目,和食肉目有亲缘关系;或者就是被列为食肉目中的一个亚目,和其他食肉目成员并列。但是鳍脚类实际的分类地位并不足以和食肉目其他成员并列,而且鳍脚类是不是一个自然类群也尚不确定,很可能是“有耳海豹”和“无耳海豹”并没有直接的亲缘关系,而是分别演化的。食肉目可以划分成猫形类和犬形类,犬形类又可以划分成两个大类,一类包括犬类,一类包括熊类和鼬类等,鳍脚类就是属于后一类。现在一般认为,“有耳海豹”和熊类的关系非常密切,和熊类属于同一支系。“无耳海豹”的地位则不很明确,尚不清楚是属于熊类这个支系还是鼬类这个支系,如果是属于鼬类这个支系,这样就和“有耳海豹”有完全不同的起源,鳍脚类也并不属于一个自然的类群,二者的相似只是进化上的趋同而已。作为海洋哺乳动物,鳍脚类的化石不是很多
如何分辨海狮与海狗? (认为海狗等于海豹的不要来胡说了)
海狮的面部长得像狮子,叫声也很象狮子吼,它的雄兽和雌兽的体形差异很大,雄兽的体长为310~350厘米,体重1000千克以上;雌兽体长250~270厘米,体重大约为300千克。它的头顶略微凹陷,吻部较为细长,外耳壳很长,可达5厘米。雄兽在成长过程中,颈部逐渐生出鬃状的长毛,但没有绒毛。身体主要为黄褐色,胸部至腹部的颜色较深,雌兽的体色比雄兽略淡,幼兽黑棕色。
海狗:形似海狮,但体表多毛,海狗体形像海豹,海狗的身体呈纺锤形。头部圆,吻部短,眼睛较大,有小耳壳,体被刚毛和短而致 密的绒毛,背部呈棕灰色或黑棕色,腹部色浅或全身白色,四肢呈鳍状,后肢在水中方向朝后,上陆后则可弯向前方,用四肢缓慢而行。头略圆,颧骨高,眼大,耳壳甚小,口吻短,旁有长须。四肢均具5趾,趾间有蹼,形成鳍足,尾甚短小。 雄海狗体长1.9~2.2米,重200~240千克,雌性较雄性小1/2~1/3;毛色为灰棕褐以至褐黑色。海狗整体呈白色、 海狗
宗灰色或黑棕色,成熟的雄海狗,毛呈很深的褐色,肩部有一些灰色的毛。雌海狗体色较浅,呈灰褐色。头圆,眼1对,大而圆,无耳壳,口须长,颊须刚硬,鼻孔和两耳均有瓣膜,可自由启闭。前后肢均具5趾,趾端有爪,趾间有蹼,形成鳍足;前肢较小,后肢大,后鳍足呈扇形。体色随年龄而异,成体背部灰黄色或苍灰色,带有许多棕黑色或灰黑色的斑点;体腹面乳黄色,下领白色少斑。
综上就是 baike.aiufida.com 小编关于为什么海狮是黑色的呢的知识的个人见解,如果能够提供给您解决海狮为什么会表演问题时的帮助,您可以在评论区留言点赞哟。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