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庆特产为什么是粽子呢(肇庆特产是啥)
今天给各位分享肇庆特产为什么是粽子呢的知识,其中也会对肇庆特产是啥进行解释,如果未能解决您的问答,可在评论区留言!
文章目录:
- 1、肇庆著名传统小吃,明明长着粽子模样,专家却偏说“裹蒸不是粽”
- 2、我想问一下关于肇庆裹蒸棕的来历,,,有人知道吗???、、请各位朋友帮一下忙!!!!!
- 3、肇庆人喜欢过年吃粽子,里面有什么寓意吗?
- 4、肇庆裹蒸粽的传说
肇庆著名传统小吃,明明长着粽子模样,专家却偏说“裹蒸不是粽”
又到端午,粽子飘香。端午纪念屈原吃粽子,自古以来便是中国人的习俗。中国地大物博,各地节日民俗也大不一样。就拿粽子来说,东西南北的粽子五花八门,各不相同,特别是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各种“新潮粽子”也层出不穷。这篇文章给大家介绍的是广东肇庆的裹蒸粽。
裹蒸粽,是广东肇庆最著名的传统小吃,也是自古至今当地最受欢迎的主要特产之一。裹蒸粽的主要原料与其他的粽子大同小异,主要又糯米、花肉、绿豆 、咸蛋黄、冬菇、虾米、瑶柱、栗子、花生等,而裹蒸粽区别于其他粽子主要是粽叶用的是当地特有的柊叶、水草来包裹,而且裹蒸粽个儿比较大。
裹蒸粽的 历史 由来已久,相传在秦代时候,当时的农民为了方便劳作,便用竹叶或荷叶包裹大米,煮熟后带到田间作为劳动干粮,后来经过不断改良演变,形成如今的裹蒸粽。肇庆人喜欢吃裹蒸粽,制作这种小食也极其讲究。
在肇庆采风的时候,我们来到广东省肇庆市端州区睦岗街道下瑶村的刘姨家,在当地典型的家庭作坊,深入了解了裹蒸粽的制作过程。
肇庆人制作裹蒸粽,粽叶须选用碧绿油亮的柊叶,上等的糯米和绿豆,还有肥瘦相间的新鲜五花肉等配料,备齐原料后,先要浸泡糯米和绿豆,并把绿豆去皮,再加五香料和曲酒腌制猪肉,所有基础原材料加工完毕后,就可以包粽子了。
在三角形模具中铺上几片柊叶,加入两勺糯米,再添一勺绿豆和两块猪肉在中间,最后再加几勺糯米覆盖在上头,最后包裹缠线,一个粽子就包好了。而裹蒸粽煲煮则需要耗费很长时间,通常都要明火煲煮近8小时,粽子才会完全熟透。所以,煮一锅粽子,一般都要熬通宵才能完成。
在刘姨家的作坊,驾轻就熟的刘姨不用一分钟便可包好一个粽子。每年端午期间,她家的粽子订单骤增,每天平均要包400多个,数量比平时增长4倍,全靠刘姨及其丈夫徒手完成。与工厂流水线生产的裹蒸粽相比,这种隐于城市居民小巷中的粽子手工作坊显得不太起眼。但粽香不怕巷子深,刘姨说相对于工厂批量生产的裹蒸粽,当地许多酒家和街坊更青睐于家庭作坊出品的手工粽子。
这是街坊对传统饮食文化和味觉习惯的迷恋,也是一种难忘的舌尖味道和 情感 记忆。刘姨和她丈夫表示,他们不求生意做大,只为包好每一个粽子,保证出品质量,量力而行收入足够过日子就行。
裹蒸粽体块很大,呈金字塔形状,是普通粽子的3-5倍,每只重约0.5公斤。煮熟的粽子,一只足够2-3个人食用。而更有趣的是,肇庆裹蒸粽的传承和制作和传统的粽子有许多不同,所以肇庆以前在裹蒸文化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时,当地专家就提出了“裹蒸不是粽”的观点。明明长着粽子的模样,当地人却偏说“裹蒸不是粽”!对此,欢迎了解裹蒸粽文化的朋友留言与大家“科普”。
我想问一下关于肇庆裹蒸棕的来历,,,有人知道吗???、、请各位朋友帮一下忙!!!!!
据说裹蒸棕原出于肇庆,包拯在端州(古肇庆)为官离任时,百姓感其恩德,裹粽相送,包拯谢绝,百姓收回敬神,此后每年春节皆裹粽纪念。肇庆裹蒸粽体形特大,有些以整鸡为馅,可知其巨。
还有就是
粽子源于纪念屈原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肇庆人喜欢过年吃粽子,里面有什么寓意吗?
肇庆人过节包“裹蒸”,如同肇庆人制作端砚,属传统手艺。肇庆裹蒸不是传统的粽子,粽子与纪念屈原相关,而肇庆裹蒸是感念包公。
据说包拯在古端州(今肇庆)因政绩突出被调往京城,赴任之际,端州百姓用家中最宝贵的糯米、绿豆,加上过节才能吃到的猪肉,制作成一种形状像铁拳的食物,让包拯带着路上吃。因此,肇庆裹蒸,更像包公铁拳的形状。
记者在肇庆城区看到,除了“裹蒸作坊”生产外,平时裹蒸都是饭店和饭馆制作,以品牌招揽顾客。李润兴说,再过几天,满大街都会见到肇庆人家门前、阳台架起大甑或铁桶(锅)煮裹蒸,只有春节这样的重要节日,肇庆人才家家自己动手做,并视为佳品馈赠亲友。
李润兴是“中国第一砚龟”的端砚人,也是肇庆本土人士。他告诉记者,春节做“裹蒸”是肇庆人的传统看家本领,谁家做得好,谁家就有口碑。传统的“肇庆裹蒸”用料是糯米、去皮绿豆、半肥瘦猪肉作馅,加少许香料,用当地的冬叶包裹。
老肇庆人说,“肇庆裹蒸”的香,与“冬叶”有关。“冬叶”是北回归线上肇庆独有的植物种,生长在西江流入肇庆段的断壁残垣的旧屋边和乡间小道旁,其厚叶中含有丰富的叶液,外表碧玉发亮,具有色绿、叶香、防腐、含天然的保鲜叶绿素等特点,用冬叶裹粽蒸,嫩滑甘香。
相传,肇庆裹蒸始于秦代,农民为方便田间劳作,用竹叶或芒叶裹以大米,煮熟后随身携带以作干粮,遂沿袭至今。据有关历史记载,汉代起,西江两岸城乡居民就有春节包裹蒸的习俗,作为出门拜年的必备礼品,寓意着丰衣足食和来年好运。
《南史》记录齐明帝吃裹蒸的趣事:“太官进御食,有裹蒸,帝十字画之,日‘可片破之,余充晚食’”。皇帝对裹蒸的喜爱和珍惜,表明裹蒸在当时声名高贵。
千年裹蒸千年香,肇庆裹蒸作为广东特产享誉海内外。在肇庆有公认的“肥仔伟”等多家裹蒸品牌,品种除传统的糯米、绿豆和肥猪肉外,如今又加入冬菇、鸡蛋、腊肠或者牛肉等裹蒸,被称之“肇庆特种裹蒸”,而“上素裹蒸”则是以花生、白果、冬菇做内馅,很受佛教信徒热捧。
肇庆裹蒸粽的传说
裹蒸渊源
肇庆位于广东中西部,有岭南故都之誉。
当地的裹蒸是肇庆地道的特产。
据说肇庆人制裹蒸始于秦代,秦始皇当政时,苛捐特重,劳役繁多,农民悲苦难言。
当时农民为方便田间劳作,便用竹叶或芒叶裹以大米,煮熟后随身携带以作干粮,这就是最早的裹蒸了。
至汉代,肇庆的城乡居民已有在春节、端午节包裹蒸和粽子的习俗,一直沿袭至今。
如今,肇庆裹蒸已经成为讲白话地方家喻户晓的传统产品,作为春节探亲拜年的必备礼品,寓意着丰衣足食和来年好运。
由此可见,裹蒸与粽子不同,它并不是用来记念屈原的,而是人们希望生活蒸蒸日上的吉祥食物。
裹蒸还曾奉为贡品,南齐书记载:在皇帝御食中,有“裹蒸”这一道菜。
皇帝十分喜爱:“我食此不尽,可四片破之,剩余权当晚食。”
清代诗人王仕祯有诗赞肇庆城乡除夕熬煮裹蒸的盛况:“除夕浓烟笼紫陌,家家尘甑裹蒸香”。
更详细的看这里
freemall/merce22.
关于肇庆特产为什么是粽子呢和肇庆特产是啥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