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为什么是丞相呢(朱元璋时期的丞相)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朱元璋为什么是丞相呢,以及朱元璋时期的丞相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文章目录:

为什么实行丞相制度?

国家这么大,皇帝根本不可能一个人处理完来自全国各地的奏章。那么就要分权,让一些人来帮自己的忙。一开始的处理方式很简单(大约春秋战国时的诸侯就有相),就是让一个自己信得过的人来代自己处理一部分政务,这个人就是宰相,皇帝强势时自然没问题,但有的皇帝比较弱势,那么宰相只要有野心,很容易就能够欺君妄为。于是在唐朝就想出了三省六部制,把事情由不同的人协同完成,这样就可以相互制约,不至于是其中那个部门权力过大。

其实这些都是在漫长的历史中顺理成章的发展出来的,不会当真有那么一个具有相当强大的先见之明来安排这些制度的。

明太祖朱元璋为什么要废除封建社会的丞相制度?这对明朝有何影响?

众所周知,丞相制度源远流长,一直到明朝才被开国皇帝朱元璋废除。

若想弄清楚这中的各项原因我们不得不从一下的几点来入手。

为何废除:

(一)朱元璋本人的性格

熟悉历史的人都应该知晓,朱元璋此人最是多疑,因为他多疑的性格,所以他一直都很怀疑自己身边的人是不是藏着谋反之心,故而早年间追随他的功臣大多数都没有落得个好下场。

宰相是皇帝身边最亲近的人,也是最容易接触百官的人,可以用这样一句话来形容宰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故而皇帝们在选择宰相之时大多数会选择自己的心腹,这样不仅可以帮助自己处理朝堂之上的事物,也可以减轻自己的压力。这些有利的条件在其他君王的眼中是一件好事,但在朱元璋看来却是一件威胁到自己皇位的事情。

朱元璋前期曾经有过三任宰相,但是这些宰相无一例外都是朱元璋的开国功臣,这其中最著名的便要数第三任宰相胡惟庸,他是追随朱元璋南征北战立下汗马功劳的人,但在担任丞相后却被朱元璋以莫须有的罪名给处死,这证明了什么。

(二)宰相的权力太过于强大

在封建王朝中宰相可谓是真正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除了皇帝之外没有任何一个官员比他的权力要大,这从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皇帝了压力,但有利也有弊,宰相的过度集权便会对皇权造成危害。经过几代的改革,在明朝时期宰相的权力已经达到了巅峰,若是在不将他废除,只怕宰相制度会对皇权造成不可复加的伤害,朱元璋选择取缔宰相制度也是无可厚非的。

(三)前车之鉴

历朝历代都曾经出现过宰相胁迫皇帝的事件,这令朱元璋不得不为之防范。

朱元璋的出生并不好,他深知自己能够得到江山的不易,所以再登上皇位之后他不可能不去想前朝留下的那些前车之鉴。

那些前车之对于朱元璋来说如鲠在喉,时时刻刻提醒着他必须要解决这个心腹大患,所以他才会选择废除丞相制度。

说了这么多,我们大体也应该知晓朱元璋为何会废除丞相制度,那废除丞相制度后对于明朝治理官员有什么影响呢!

当中影响:

(一)加大了皇帝的工作量

丞相制度出现的根本原因便是帮助皇帝处理政务,从而减轻皇帝的压力,猛然间将丞相一职给撤除,原本压在丞相身上的政务一下子便转移到了皇帝的身上,其压力可想而知,仅仅是洪武17年的14日到21日,朱元璋每天要处理的事物便达到了1660件,平均每天要处理的文件达到了207份,这繁重的政务压下来可想而知。

虽然朱元璋在尽力处理这些政务,但可惜的是他一个人完全不能将这些政务处理妥当,故而他在自己的身边设置了几个大学士顾问,纵然是设置了这些顾问,但对于朱元璋来说也是形同虚设,因为他习惯了自己处理事务。

长时间的劳纍让朱元璋的身心都有着极大的压力,这样的压力让朱元璋很是不适,故而会将这些压力释放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大臣作为和皇帝交流最为频繁的那一批,首当其冲要受到皇帝的责难。

中国古代讲究皇权至上,若是官员说错一句话惹得皇帝不开心便会受到灭顶之灾。杀鸡儆猴,官员们看到这样的景象,一个个便吓得再也开不了口了。

(二)一朝天子一朝臣

在明朝的后期我们可以看到一种很匪夷所思的现象,那就是宦官当道或者是皇帝很长时间不上朝也或者是皇帝有着奇怪的癖好,这究其原因是因为什么呢!

自从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开始,皇权便开始掌握在皇帝的手中,高度的权力集中就容易产生弊端,若是遇到一个好的皇帝这弊端显现的还不是很明显,若是遇到一个个荒淫的皇帝那对于国家来说便是一个个灾难。

就以明朝的世宗皇帝为例,世宗皇帝是以藩王的身份继承大统,故而内心敏感且自卑,他登上皇位的第一件事不是整理国家,而是就自己生父生母的问题和内阁大学士开始了激烈的斗争,在这场斗争中他凭借着少数人的支持将大多数反对他的官员廷杖,且限制了内阁大学士的权利,这件事让朝中的大臣人人自危再不敢说出任何违逆皇帝的话,故而那些溜须拍马的人乘机掌握了大权。

在明朝皇帝更换大臣是一件很普通的事情,更换大臣对现有的朝廷进行一次重组在不同的场合会发生不同的事情,频繁的更换大臣不利于国家的安定,也不利于国家的发展。

(三)官员素质的下降

众所周知明朝的皇帝做出的事情有很多都让人费解,这很大程度上和皇帝年幼时所受到的教育有关。历朝历代,皇帝对于皇子的教育都是极其注重的,正是因为良好的教育才让这些国家繁荣昌盛,太子的老师来自于官员,明朝前期官员的素质较高,可是到了后期由于权力的过度集中敢于说真话的官员已经所剩无几,围绕在皇帝身边的大多数都是那些顺着皇帝来的人。

这些人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边是文化素养不高,这样的人如何能够教育好皇子,诸皇子受到这样的教育自小便养成了不好的习惯,一代代的传承下去,明朝的官员素质开始断层般的下降。

这样的官员会的只有溜须拍马,何须操心管理呢!

过度的皇权集中给人民带来的只有沉重的赋税以及不安定,明朝后期各地的起义频发,大多的百姓已经到了无法果腹的境地,为了让自己活下去他们不得不奋起反抗,最终这个通知了中国几百年的王朝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之中,若是朱元璋泉下有知不知道会不会重复当年的决定呢!

历代王朝为什么设丞相

丞相的职责,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协助皇帝管理一切军国大事,即所谓的“掌丞天子,助理万机。”

他负责管理军事大计或其他要务,并辅佐皇上处理国家大事。逢有机要事情皇帝召集公卿、二千石、博士共同在御前商议,避免专断。一般政务,则由丞相决定即可施行。皇帝有事,常向丞相咨询,丞相有时可封驳诏书,表示对皇帝命令持保留态度。

丞相一职在中央政权里的彻底废除,是在明太祖洪武十三年(1380年),罢丞相之职,建议权归六部,决定权归皇帝。而最后的三位丞相是李善长、胡惟庸、汪广洋。为丞相这一制度殉葬的是这最后的三位丞相以及与之有关联的几万人:原丞相李善长,在十年后(1390年)李善长以胡党获罪,连其妻女弟侄家口七十余人一律处死;左丞相胡惟庸,以谋反罪被处死,株连杀戮者达三万余人,前后延续达十年之久;右丞相汪广洋,也因为与胡惟庸案有牵连,在流放途中被诛杀。

明太祖朱元璋杀丞相胡惟庸后废除了丞相制度,同时还废除了中书省,大权均集中于皇帝,君主专制得到加强,皇权与相权的斗争以皇权胜利而告终。

所以有人说,丞相这一制度的开局是个喜剧,而结尾却是一个悲剧。

明太祖朱元璋废除的是宰相制还是丞相制,你怎么看呢?

朱元璋废除的是丞相制。我觉得朱元璋这么做也是有道理的,丞相如果存在的话,不利于皇帝的统治,也不利于文武百官势力的平衡,所以应该废除。

丞相制度创立于何时?结合材料一思考,明太祖是谁?他为什么杀胡惟庸

宰相最早起源于春秋时期。到了战国时期,宰相的职位在各个诸侯国都建立了起来。秦朝时,宰相的正式官名为丞相。

但商朝时已有丞相,辅佐成汤建立商朝的伊尹是商朝第一位丞相

明太祖是朱元璋,杀胡惟庸是为了废除宰相制,消灭相权

明朝为什么废除宰相制?宰相制的弊端和优势是什么?

历史上没有所谓的宰相制度,只有丞相制度,所以并不存在废除宰相制的说法,明太祖朱元璋废除的也是丞相制。

丞相一定是宰相,宰相却不一定是丞相。

宰相不是一个官职,只是一个统称,可以是一个人,也可以是好几个人,宰相的数量取决于皇帝。

可是丞相人数却固定,分为左丞相和右丞相。

相权之所以存在,是为了制衡皇权。

唐朝并未实行丞相制,但却实行了“群相制”,如中书省、尚书省和门下省三省长官中书令、侍中和尚书仆射,以及同平章事等官员,皆是当朝宰相。

所以,朱元璋所废除的并非宰相制,而是丞相制。

朱元璋建立了明朝之后,便一直感到皇权受到了相权的掣肘,所以他为了消除相权对皇权的掣肘才想尽办法废除丞相制。

朱元璋是一个权力欲和控制欲很强的皇帝,可是自己的皇权却遭到了丞相制的削弱,这自然让他难以忍受。

为了能够集天下之权于一身,为了将相权纳入皇权体系当中,从而将皇权推向巅峰,这是朱元璋废除丞相制的目的所在。

为了能够名正言顺地废除丞相制,朱元璋还下了一盘很大的棋,设了一个很大的局,花了十几年的时间才成功废除了丞相制。

李善长为相期间,朱元璋已经感到很不爽了,所以故意跑去找刘伯温说要废了李善长,让刘伯温当宰相。

刘伯温一听,连连摇头说不行不行,因为废立宰相之事,“是如易柱,须得大木,若束小木为之,且立覆”。

如果刘伯温当时来一句,臣愿效犬马之劳,愿为皇帝陛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话,朱元璋会怎么看他?老朱肯定认为老刘是个贪权之人,将来一定会出手收拾他。

这个坑,刘伯温没有跳,所以朱元璋只能作罢。

后来,李善长罢相之后,老朱又跑去找老刘说,老刘呀,老李下去了,让杨宪顶上来当宰相怎么样?刘伯温摇头说不行。

老朱又问,杨宪不行,那么汪广洋怎么样?刘伯温还是摇头说不行。

老朱再问,既然汪广洋也不行,那么胡惟庸怎么样?刘伯温仍然摇头说不行。

老朱这才抛出了重中之重的诱饵,哦,杨、汪、胡三人不行,那么只有老刘你才最适合给咱当宰相了。

刘伯温一听,这又是坑呀,急忙继续摇头拒绝,不论老朱怎么劝都没用。

刘伯温将杨宪、汪广洋和胡惟庸三人的缺点一一说给了朱元璋听,劝朱元璋千万别让这三个人当宰相。

可是,朱元璋却没有听刘伯温的劝,偏偏用了这三个人。

因为让这三个有明显缺点的人当宰相,他们才更容易犯错,只有犯了错,朱元璋才能够名正言顺地治他们的罪。

拿胡惟庸来说,刘伯温对胡惟庸的评价是:“譬之驾,惧其偾辕也。”意即一个国家如同一架马车,可若是让胡惟庸驾车的话,他会将这架马车给掀翻。

后来也证明了刘伯温评价的准确性,胡惟庸谋反岂不正应了他要掀翻朱元璋的马车?

从李善长到杨宪、汪广洋,再到胡惟庸,皇权和相权的矛盾冲突一直在加剧,等到胡惟庸谋逆事发,这才让朱元璋得以借胡惟庸案而一举废除了丞相制。

朱元璋废除了丞相制度之后,明令禁止明朝后来的皇帝恢复丞相制。

实际上,朱元璋废除丞相制的目的并不仅仅是为了废除丞相制,而是要彻底打压宰相这一类权臣。

所以,朱元璋看似是禁止后代恢复丞相制,实则是禁止他们再设宰相,不能再让相权对皇权构成威胁。

后来的内阁首辅虽然也被视为宰相,但事实上内阁首辅已经被剥夺了相权中最重要的一个部分,也就是决策权。

内阁首辅失去了决策权,只拥有建策权,这就促使内阁首辅和废除丞相制之前的宰相相去甚远。

清承明制,也一样没有再设宰相,所以明清两个朝代的皇权达到了巅峰,因为没有了相权的掣肘。

对于一个朝代来说,设立宰相的优点很明显,那就是能够掣肘皇权,在皇帝出错的时候能够尽全力为皇帝更正。

因为皇帝也是人,也会犯错,这时候就需要一个相对冷静的人来提醒皇帝了,谁来呢?一般来说当然是宰相。

宰相的存在也有一定的弊端,因为宰相一旦太过强势的话,不仅会和皇帝争权,还可能会让相权凌驾于皇权之上。

当又强势又有能力又有权力的宰相和皇帝起了冲突的时候,很可能会引发朝堂震荡,虽然这样的情况很少发生,也很难发生。

纵观两千多年的朝代史,实际上宰相的存在显然很有必要,相权的“纠错性”是对皇权一人而决的修正。

将所有的权力集中于皇帝一人身上,绝非好事。

朱元璋为什么是丞相呢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啦,感谢您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朱元璋时期的丞相、朱元璋为什么是丞相呢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