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ike.aiufida.com 小编在本篇文章中要讲解的知识是有关黎话是谁发明的和黎话有多少年的历史的内容,详细请大家根据目录进行查阅。
文章目录:
- 1、粤语有多久的历史
- 2、有谁知道电白水东黎话的历史
- 3、求语言文化的相关资料
- 4、电白人的祖先是谁?
- 5、粤语有多久的历史啦
粤语有多久的历史
至今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
一、语言定义
粤语,是一种发源于两广地区(广东、广西)的汉语方言,也是在广东省、香港、澳门占有主流地位的语言,故称广东话或白话。
自古以来,两广山水相连,人文相通。
一直以来,两广地区是不分的,直到宋朝,才分为广东和广西。
而粤语的形成远远早于宋朝,也正因为如此,粤语在两广地区才通行。
谈到粤语的发源地,一般权威学术界的专家大多都认为是发源于古代苍梧郡广信(古代广信,即是今广西梧州大部分地区和广东封开少部分地区)。
古代苍梧郡地处今两广版图的中心,辖地相当于今之梧州、肇庆、贺州三地区。
北有桂江(漓水)经灵渠通湘江连接长江水系。
横贯两广的岭南母亲河珠江的主流西江,穿郡城而过。
统领这一大片南中国土地的首府广信,其地位十分重要!
在学术上,广东话不等同于广东方言。
广东话指的是发源于夏朝的汉族语言,也就是粤语。
不过,粤语的使用者有很多都是从北方或者邻近的福建等地搬迁过来的,到了广东后,有很多人都能接受本土的方言--粤语。
不过,由于他们都是外来人,比较难接受当地口音,要学得准的话确实不容易,所以就出现了今天的粤语地区语音差异,不过跟标准粤语--广州话相差不大。
正是因为如此,所以就形成了今天的粤语。
而广东方言则指的是在广东地区流行的方言,包括客家话、闽语(潮州话、福佬话、雷州话、黎话、海话)、普通话,以及一些少数民族的语言。
二、粤语定位
广东,简称粤。
而粤语是“在这个地方生活的人们所讲的语言,就顺理成章地被称为‘粤语’了。
”这仅是字面上的意思,但不能说它是错的。
这跟“ *** 数字”不是 *** 人发明的,但它又叫“‘ *** ’数字”的道理是一样的。
粤语因是在广东省内流行,且占有主流地位,所以又叫“广东话”是科学的。
其实在粤语族群,民间对这种语言的称呼为“白话”,以别于当时读书所用的文言文。
这是老百姓对自己所讲语言的称呼,我认为这是迄今为止对粤语最恰当的表述。
粤语源于古汉语吸收部分古越语而形成,这大抵已是不争的事实了。
至于粤语是一种“语言”还是一种“方言”,这就纯粹是划分方法和政治走向的问题了。
有谁知道电白水东黎话的历史
茂名曾是俚人天下
茂名自古以来并非一直是汉人的天下,据市志记载,茂名最早曾是南越族即俚人的天下。
新石器时代晚期(距今四五千年),今茂名境内已有土著居民,且与中原有联系。夏商时期土著居民已结合成部落联盟,形成南越族。西周以后,与中原的联系逐渐加强。秦统一中国后,在岭南设郡,并实行“移民实边”政策,有计划地将中原人移居岭南,进一步密切了境内南越族与中原汉族的联系,南越族人部分融于汉族,出现了境内第一次民族融合。东汉初年,对大部分仍保持原来的生产方式、语言和风俗习惯的越人及其后裔,史籍不再称“越”,而称“俚”。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战乱,汉人大量南迁,北燕王后裔冯融家族迁居新会后,部分南迁高凉。刘宋时期,境内俚人十多倍于汉人。梁大同初年(535至537),出身于世为南越首领的冼氏家族的俚人杰出领袖冼英与汉人高凉太守冯宝结婚,促进了俚族与汉族的融合。至唐代,俚族的大部分已融合于汉族,其余部分陆续与别的民族结合,形成新的民族,俚族消失。宋代,今信宜和化州与广西相连的一带山区居住着新形成的瑶族和壮族。元、明、清时期,境内瑶族和壮族更直接更普遍吸收汉族文化和生产技术,至清代乾隆年间,已全融合于汉族,编入当地居民户籍,土著少数民族消失。
民国时期,化县与广西相接的人口稀少的地方,有壮族迁入居住,形成壮族小村庄;也有不少壮族女青年嫁到与广西相邻的化州、信宜等地。此外,还有为数不多的少数民族工作人员调入境内,但户籍上多填为汉族。
求语言文化的相关资料
茂名地区的习惯调查:::
1)方言情形:福佬民系和广府民系的交错居住区,主要是以方言来区分民系,方言是区别福佬人或广府人的标志。虽然在这个区域,福佬民系也通用广府话,但他们的语言以黎话为主,福佬民系区域内的交际语言为黎话。其实在这个区域,广府民系与福佬民系有着很大的区别,即广府民系一般不通晓黎话的。毕竟福佬民系在电白、茂南区、茂港区形成的一个方言岛,在整个地区他们是一个较弱势的群体,他们的文化在广府文化的夹缝中生存,只有广府文化对他们的文化影响大,而他们的文化对广府文化影响弱,表现在语言上,由于广府话、北方官话(普通话)做为社会的交际语言,而黎话只作为福佬民系方言岛的交际语言,他们的语言会逐步弱化,甚至有消亡的可能。还有一种情形,就是福佬人已经广府化的情况,在这个区域普遍存在,他们的原来方言已经淡化,主要或完全操持广府方言,那么我也认为他们已经属于广府民系而存在,这些情况也将在下面分析。
(2)村落形态:在茂南区、茂港区的两个民系的交错居住区,主要是袂花江中下游的冲积平原区,土地并不太肥沃,这两个区大片土地贫脊,历史上水、旱、风、虫灾害十分严重,是有名的灾区。茂南土瘦地干,开发较晚。乾隆年间,皇帝有鉴于高州各属曾下诏垦荒,允以免税。当时茂南一带村落稀疏,现在市郊区的村落,大多是近二三百年才发展起来的。市区许多村庄,也是清中叶以来,由于人口繁衍,农业发展,逐步形成聚落的。这也有清朝康熙禁海迁界的影响。对于袂花江流域,由于有水源的优势,自然是发展居住地的首选。我认为,俚越族汉化为广府民系后,袂花江流域也是广府民系的一个主要居住区域,这是为什么袂花江形成福佬民系和广府民系交错居住区和自然分界线的原因。古代茂南区人烟稀疏,也为福佬民系的扩张带来机会。在近代,这一地区由于人口增多,可耕种土地减少,迁移的情况逐步减速,村落的基本固定,村落规模形态开始发展。处在平原地区,村落规模比较大,但是又基于土地的贫脊,又限制了村落规模的发展。福佬民系的村落相对较大,他们由于自身的凝聚力强、团结、宗族观念强,为了对抗外力,他们喜欢聚族而居,同时土地并不是限制他们聚族而居的因素,他们经商能力强,可以有向外界发展的余地。
(3)姓氏状况:这一区域,存在不少的大姓独姓村落,福佬民系以独姓村落、主姓村落占比较大比例,而广府民系独姓村落、主姓村落的比例比福佬民系小,杂姓村落有不小比例。这是因为广府民系形成与福佬民系不同,广府是土著民系,有较长的历史积淀和发展,宗族观念也没有福佬民系强烈,杂姓村落易于形成和发展。福佬民系是后来者,他们有强烈的宗族观念,他们的在迁移开拓中易于形成独姓村落。福佬民系的大姓有郑、陈、吴、刘、李、杨、林、倪、梁等,广府民系的大姓有黄、李、梁、许、柯、陈、张、徐、邓等姓。广府民系有的姓氏却也是由闽南移民而形成的,象许、柯、杨、陈、吴等姓氏,福佬民系也有从广府民系演变过来的姓氏,典型的有古俚族大姓冼、冯、陈等姓氏。从姓氏族谱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这个地区一些民系变换的状况。典型的是吴姓,吴姓在鳌头是福佬民系的大姓,吴姓在西移的过程中,却演变为广府民系,这是分布在镇盛的几条村庄如彭村、乌石等的吴姓,他们已经基本上以广府话为主了。这种从福佬民系演变为广府民系的情况在后期是比较普遍的,而由广府民系演变为福佬民系的情况也有,如茂港区羊角和坡心的冼姓、陈姓居民是讲黎话的,但在后期这种情况则变得罕有,这仍然是福佬民系文化占弱势的结果。另外是福佬民系有主动扩张的情形,而广府民系向福佬民系居住地扩张的情况则少,这是福佬民系的个性所然,因为福佬民系凝聚力强,对外来民系有抗拒力,他们形成了局部的集团优势,广府民系是很难进入他们的地盘的。吴姓的演变可以说明这种情形,他们进入广府民系的居住地,周围是讲广府话的居民,逐渐他们也忘记了原来的方言,主要以广府话为主了。福佬民系的扩张性可以从古越地名来研究,在福佬民系居住的区域,存在许多古越地名,如羊角的那邹、潭禄、三桥、博罗、禄段、罗浮,坡心的潭陂、潭莲,七迳的那螺、那艮、那增、那楼,袂花的罗禄,沙院的米稔、那澳、那读、那碌、那赖、那兴、禄蓬,小良的覃黎、覃利、那房头、那兴仔、那庄、调美、覃底、覃社、那覃等等,说明这些原来是汉化的俚越居民居住地,后来为福佬民系占据或同化了。茂港区七迳的文贡村还有古俚族生活的遗迹存在,而在广府民系所在的区域亦存在很多古越地名。
(4)习武风气:尚武习武的风气是这一区域的特色。福佬民系传承了闽南福建人的尚武传统,福建地狭人稠,居民以好狠斗勇为能,福建的宗族村落的械斗是十分厉害的。沿习而来,明清闽南移民也存在着这种传统。在整个茂名地区的福佬民系居住区,尚武的风气主要是在与广府民系的交错居住区。这一地区的福佬人较迟从闽南迁来,他们到来时,有扩张的需求,这样武艺是很有用的手段,而电白县较早期的闽南移民尚武的风气则不浓厚。我们知道鳌头、镇盛地区的习武风气都很浓厚,习武人数很多,其武术流派主要都是传承于福建。同时,这一区域在民国时期出现了很多将军,著名者有中将邓龙光(镇盛白沙)、中将陈沛(袂花坡仔)、中将梁仲江(袂花宋村)、中将邓鄂(镇盛白沙)、中将李以劻(坡心正村)、少将倪鼎桓(袂花华谷村)、少将梁文(鳌头白鹤坡村)、少将陈赓桃(袂花椰子村)、少将郑武(鳌头飞马村)等,占据了民国茂名地区将军的比例很高,这并不是偶然的。
(5)经商意识:经商并不一定是他们的天赋,而是在于土地因素和迁徙因素的影响,人口的扩张和迁移使他们走上经商之路,从而形成他们经商的传统。他们未必十分聪明,未必是他们很有经商天赋,而他们胜在专业性,加上勤恳努力有冲劲,有传统的经商意识。这在茂名的商业状况可以看出,大企业未必是福佬民系做的,他们专注于精细专业的商业传统,把一个看似很不为人注意的小生意经营到极好极致,是非常成功的一个群体。
(6)土地状况:福佬民系的人口扩张十分快,这也是造成他们不断向外移民的情况。人口的扩张,土地就会紧张,土地不足以养活人口,会出现很多的状况:一是向外移民;二是为了土地,械斗严重;三是改变只是经营土地的情况,就是去经商,去读书,去当兵。福建省本身就是这种情况。而处在这个交错居住区,近代也出现了同样的情况,所以也出现了以上几种状况。这个区域,土地并不肥沃,山地也不多,但处在平原,人口增长的速度比山区更为严重。在古代中国这个以农业为重的社会里,没有土地就意味着无法生存。这一地区解放前的大地主也特别多,家族势力作大,如许氏、邓氏、陈氏地主官僚,土地主要集中在这些大地主手中,更加剧土地的紧张。
(7)文化人才:过去这一地区文化教育并不比茂名其他地区发达,这可以从高考的上线人数和高分人数来观察,是不是因为民系之间的磨合,还有经济上的落后,以及教育的重视程度较低有关系呢?加上这里尚武风气经商风气浓厚过读书风气,小农小商又一时不足以致富,造成整体的落后。但是这一地区的福佬民系或广府民系缘于他们敢做敢为、讲求义气、精明能干、精诚团结,在现代社会中涌现愈来愈多的精英人才,不仅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在经济上亦有所成就。
(7)宗教宗祠:福佬民系带来浓重的宗族文化,这里的宗族寺庙十分多,保存又非常完好,比如茂南区文物保护单位袂花石浪墟的广福庙、袂花扶提庙、袂花椰子村陈氏宗祠、袂花墟的白帝庙、鳌头文武庙等,广福庙与杨氏有关,扶提庙是吴氏宗庙,陈氏宗祠更不用说是陈氏的,他们都属福佬民系的家族宗庙,这些庙宇与高州等广府民系居住区的庙宇不同,它们很少祀奉冼夫人,多祀奉观音关帝玄武等神祗。所以文化形态上属于闽南文化的成份占多数。
(8)风俗节日:年例这个茂名地区特有的节日,在交错居住区是十分盛行的,而远离交错居住区的电白福佬民系居住区,年例节日就不算太兴盛了。茂名地区年例最盛的是茂南区,还有以前属茂名地区的吴川市,这个节日应该是源于广府民系,当然从这个节日在茂名地区三个民系都盛行的情况,也说明三者在文化上的融合。
处在这一区域的福佬民系,较电白县东部沿海的福佬民系迁移迟,可以在语言上区别,在交错居住区及周围的水东、南海、陈村、沙院、小良、七迳、坡心、林头、霞洞、袂花、鳌头、兰石流行方言为黎话,而电白东部沿海的电城、岭门、树仔、博贺、麻岗、旦场、马踏等流行海话,虽然同为闽南语系,但已经有不少差异。电白县东部沿海福佬移民在唐宋时代就已经开始迁移过来定居(即使如此,电白县也存在为数不少的古越地名,如电白县、博贺镇、麻岗镇、罗坑镇、那霍镇、麻茂村、禄岳村、那菉村等),而交错区的福佬移民甚至有的是清朝才从福建迁移过来,加上是与广府民系的交错居住,他们与较早来的福建移民在文化个性上有不少的差别。茂名地区的福佬民系和广府民系的交错居住区,不是福佬文化的核心区,也不是广府文化的核心区,两者在这里形成交汇和冲突,最终是文化的融合,这种融合主要方向是向广府文化融合。广府文化是茂名地区的主流文化,而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广府文化、福佬文化也向着大中国的汉文化趋同,自己的特色越来越弱。这个区域福佬民系及其文化的存在,也说明最早之前,这里主要是广府民系的文化区域,而福佬民系是后来者,虽然他们和电白县形成了福佬文化区域及其方言岛,但他们处在广府文化的包围之中,很大程度他们已经向广府文化靠近,吸收了很多的广府文化,无论是语言(通晓广府方言)、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都与广府文化有了较大的相似相同性,可以说两者间除开语言的重大区别外,大部分是相近的。当然他们在语言(闽南语)、宗教信仰、风俗习惯亦保持有自己的特色,形成广东汉族文化一个次文化层。
寻找茂名老年俗 :::
1.正穷节吃艾(米乞)
农历正月最后一天为“正穷节”,即正月结束的意思。茂名地区“正穷节”还有另一层含义,因本地“正”与“蒸”同音,“正穷”即“蒸穷”,是将穷苦病患从人世间“蒸发掉”之意。这天,乡间户户饮艾茶、插艾花、吃艾(米乞)。人们都到田野里采摘艾菜,拿回家中洗净、晒干,搓成茸状,放进锅中煮熟,搓干水,伴以米粉、红糖搓匀,做成艾(米乞)。因艾有去尘排积、镇灾驱邪的作用;故艾(米乞)也称“正穷,吃了“正穷”,可使身体健康,无病少痛,人们非常喜欢吃。
2.年廿六、七做(米乞)吃
每年到了农历十二月二十六或二十七,我市民间都有做吃的习惯。相传,从前茂名本是一片荒芜之地,五谷不生,后来来了一群躲避战乱的人,见此处丘陵连绵,了无烽烟,便扎根开荒种作,繁衍生息。人们初时只能种些薯类等杂粮,聊以充饥。为充分利用粮食,人们便将杂粮用木槌捣成粉,加水搅成糊状蒸煮,令其体积增加几倍,成为木薯糊、玉米糊之类的食物。再后来,人们已成功地在这块土地上种上了稻谷,并连连获得好收成。为庆祝丰收,也为调换口味,人们便按先前之方法,将米捣成粉,并配以蔬菜之类简单的馅料,做成了有一定形状和一定味道的食物,这就是“(米乞)”了。初时,人们还只是用梗米(俗称“粘米”)粉做,后来发现糯米粉黏性更强、造型更易,口感更佳,便专门用糯米粉做(米乞),年复一年,渐成风俗。
茂名糯米(米乞)式样很多,有煮汤(米乞)、菜包(米乞)、寿桃(米乞)、水(米乞)、糖心糍、糖板(米乞)、槌挞(米乞)、灰水粽、艾(米乞)、糯米糍、发(米乞)等。各种(米乞)都有不同的做法,不同的形状、不同的吃法、不同的味道。每年在过年前几天,即腊月二十六、七的时候,我市民间便兴起做(米乞)的习俗,一来表示送旧迎新,二来可准备一些以“摆年”(即将(米乞)放在家中跨越新旧两年),以祈求来年五谷丰登、生活美好。
3.年晚张贴春联 守岁分压岁钱
农历十二月最后一天是除夕,茂名地区称年晚或年三十晚。这一天,农村的生产活动基本停止,家家户户开始贴春联、门神,门额上贴上利是,灶头、水缸、猪栏、牛栏、谷桶等也要开始贴上一张小红纸,以示吉利。还搞一些祭祀活动,备办鸡、猪肉、鱼等酒菜,烧纸烧香祭祠堂、庙宇、社稷、祖宗、灶君等。
除夕晚餐,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团圆饭。团圆饭基本上是一年之中最丰盛的一顿。外出的人一般都回家过年晚,与家人团聚吃年饭。吃时,若家里有人外出未归时,则要给外出的人留下1个座位和1副碗筷,以寄托思念之情,团圆饭也要剩些到第二天(即第二年)。团年饭的菜式多样,但一定要有鱼,表示年年有余的意思。
家家户户做好团年饭之后,首先必须祭祖宗。祭毕,将祭祖用的饭菜重新热过,设大桌于大厅,一家人团团围坚,这是每个家庭大团圆的美好时刻。
当晚,长辈要给孩子分压岁钱,还要在家中摆上一些生蒜、蘑菇、甘蔗、糯米、煎堆、果品、蒸糖笼等,此谓“摆年”,都是表示来年多福多寿、甜甜美美、平安幸福的意思。此外,家中每间房子还要点上灯,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守岁。直到交年时分,家家燃放烟花炮竹,以示除旧迎新。
4.年廿三 送灶君 扫灰尘
农历十二月二十三,茂名地区俗称“小年晚”,也称“祭灶节”,家家户户备办茶酒、素菜、果品、甜品,在厨房中烧纸敬祭灶君,送其升天,然后从里到外清洁卫生、打扫灰尘。
祭灶,是一项在我市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人们称这尊神为“司命菩萨”或“灶君司命”,传说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负责管理各家的灶火,被作为一家的保护神而受到崇拜。灶王龛大都设在灶房的北面或东面,中间供上灶王爷的神像。没有灶王龛的人家,也有将神像直接贴在墙上的。有的神像只画灶王爷一人,有的则有男女两人,女神被称为“灶王奶奶”。灶王爷像上大多都还印有这一年的日历,上书“东厨司命主”、“人间监察神”、“一家之主”等文字,以表明灶神的地位。两旁贴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对联。到了腊月二十三,人们便备办茶酒果品等,烧纸祭灶,送灶君上西天,以表达对灶君的尊敬之情。
在春节前扫尘,是我国人民素有的传统习惯。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卫生,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大庭小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大街小巷,各家各户洋溢着忙忙碌碌、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气氛。
我国春节,俗称“新年”、“阴历年”,是我国汉族人民最隆盛的节日。据了解,殷商时,每年的首日是从农历十二月开始,秦朝和汉初则从农历十月始。汉武帝太初元年采用“太初历”,规定以孟春正月为岁首。公元1911年,辛亥革命后,采用阳历纪年,以阳历元月一日为岁首,将农历正月初一改称春节,沿用至今。
在粤西茂名,过年一般是指从腊月二十三开始至正月结束这一段时间,主要的地方习俗有祭灶、扫尘、做(米乞)、贴春联、贴门神、吃团年饭、燃放烟花炮竹、分压岁钱、守岁、拜年、派利是钱、做年例、唱大戏、吃艾(米乞)等。
5.做年例 睇大戏
农历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我市俗称“年例”。但茂名地区的年例日却各地有所不同,大体上是从正月初二起至正月底止,也有些地方是在农历二月份的,其余一些“翻秋”年例则每个月都有,年例节一般一个村庄为同一天,少数两天。也有附近数条村庄的年例节都是在同一日的。年例节多集中在元宵节前后。
年例是茂名地区民间过年最隆重的一个节日,在农村素有“年例大过春节”的说法,也是茂名地区最具特色的一个节日。年例期间,家家张灯结彩,村镇街道布置彩楼、彩廊、画廊等,路旁插满彩旗,鞭炮声及锣鼓声此起彼伏,各种民间艺术表演力竭所能,尽献于众。粤剧、电影、歌舞、木偶戏、采茶戏、杂剧以及各种各样的文娱活动纷纷亮相。其中尤以粤剧最为受欢迎。粤剧本地俗称“大戏”,是各地年例日必备的表演节目。一般在年例日前后连演数天,观者络绎不绝。此外,醒狮班前来舞狮助兴,也是年例日的必备项目。
年例的主旨是敬神、游神、摆钟、祭礼社稷,祈祷风调雨顺、百业兴旺、国泰民安。一村过年例,周围村庄群众都来看热闹助兴,家家户户大摆宴席招待亲朋戚友,不论是否相识,一律热情款待茶饭酒菜。
6.春节派利是 拜年舞狮子
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是新一年的开始,也叫“新年”,是最隆重的节日。自古以来,茂名人过春节,一般由年初一延续到初五、六。初一这天凌晨,各地燃放炮竹庆贺。早上起来,孩子首先给长辈拜年,长辈则给孩子派“利是钱”,以示吉利。人们则互相拜年,见面互道“恭喜发财”、“添福添寿”等吉利话,预祝新年万事如意,顺顺利利。在我市一些地方,这天禁忌很多,如:要吃素、不倒垃圾、不能争吵、不向人讨债索钱、水缸要装满水、灶膛里要保持有火种、出嫁女不在娘家住宿、千万不要损坏家中器具,等等。
春节期间,各地进行祭祀、庙会、宴饮、迎神、贺年、玩赏、燃灯等活动,城乡普遍开展打太平鼓、舞狮子、玩花灯、舞旱船、舞龙等节目,其中尤以舞狮最为盛行。在农村,醒狮班行走各村各户,上门舞狮子、耍功夫,拜年贺岁;在城镇,醒狮班则逐街逐巷到一些店铺或单位处敲锣打鼓舞动狮子拜年,祝单位红火,商家生意兴旺。
电白人的祖先是谁?
据历代县志,电白唐虞时代属南交地,三代(夏、商、周)时是杨州之南裔。
春秋战国时代为百越地。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嬴政三十三年(前214年)打败西瓯、骆越等部落,统一岭南,从此南越地正式纳入秦朝版图,并置桂林、南海、象等三个郡,时电白地为南海郡之西境。
秦末,反秦的农民起义风起云涌,驻守南海郡的秦将赵佗,乘机并击桂林郡、象郡,于秦甲午二年(前207年)建立“南越王国”,自称南越王,电白为其辖地。
扩展资料
电白区因多雷电而得名,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合并电白、海昌二郡置电白县,电白自此以县称。
隶属广东省茂名市,位于广东西南沿海,介于东经110°54′—111°29′,北纬21°22′—21°59′之间,属亚热带季风气候,陆地面积2128平方千米,管辖5街道19个镇4乡级单位,2017年末,全区户籍总人口193.27万人,全区常住人口154.40万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电白区
粤语有多久的历史啦
自上古时期,居于岭南地区的多个原始部族被居于中原地区的华夏族人泛称为南蛮。秦始皇南下攻取“百越”后,华夏族人来到岭南地区,南蛮族人则逃往山区或更南方的地区,当时的华夏族语言开始传入岭南地区。秦朝灭亡后,南海郡尉赵佗兼并桂林郡和象郡称王,建立了短暂的南越国。在汉朝的鼎盛时期,华夏族融合当时周边多个民族演变成汉族。这一时期是粤语出现雏形的时期。就是说有两千三百年,且南越国使用。
魏晋南北朝时期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地区再次处于长年内战,北方更首次沦陷到外族手中,大批中原人逃至岭南地区,岭南地区汉族人口大量增加,这是中国历史上中原人口南迁的第一次高峰期。当时中原传入的汉语与以前形成的古粤语混合,拉近了古粤语和中原汉语的差别。这一时期是粤语的成长时期。
唐宋时期
在唐朝鼎盛时期,岭南地区的汉族人口进一步增加,与汉族长期接触的原住民已被汉化。而在汉族分布较少的山区,原始部族则继续保持自己的语言文化。这一阶段粤语仍受中原汉语影响,成为一种既能对应中古汉语发音但有独立词汇文法的语言。唐朝灭亡后,燕云十六州沦陷达四百年之久,宋朝时期,北方更再次沦陷到外族手中,以致中原人逃至岭南地区,这是中国历史上中原人口南迁的第二次高峰期,也是最后一次拉近粤语和中原汉语差别的时期。唐宋时期可被视为粤语的定型时期,因此现代粤语仍能对应宋朝《广韵》的发音,但难以对应元朝或以后的中原汉语发音。
元明清初时期
在元朝,蒙古人迁都至位于燕云十六州内的大都(前称燕京,后改称北京),并以当地话作为官方语言,当时的中原汉语与中古汉语和粤语的差别在此后不停变大:当时的中原汉语已急剧地向北京官话方向发展,北京官话的入声迅速消失(即是-p/-t/-k韵尾脱落,如“入日北”三字在中古汉语和现代粤语都带有不同入声韵尾),又出现了不属于“平上去入”传统四声的轻声声调;已经定型的粤语则不受元朝影响而独立发展。 明朝至清朝中期,中原的官话韵尾进一步消失(现代官话仅存-n/-ng韵尾,-m尾与-n尾合并)。又有连接i/u韵母的g/k/h声母被完全颚音化成j/q/x声母(如“吉其兮”三字在中古汉语和现代粤语均带有g/k/h声母,在现代官话则被完全颚音化成j/q/x声母);粤语则平稳而缓慢地变成现代粤语,最明显的是不再分辨z/c/s声母和j/q/x声母,又按粤语韵母长短把阴入声派入上下两种阴入声(如“色锡”两个阴入声字分别带有短和长的韵母,前者被派入尖锐的上阴入声,后者被派入近似阳入声般低沉的下阴入声)。
清朝中末时期
由于清朝闭关自守,仅留下广州作为与其他国家进行贸易的口岸,很多外国人来到中国后掌握的汉语是粤语而非官话,不少京官为了与外国人经商议事也常常接触粤语,使得粤语首次逆向传播到中原。在这一时期又有大量的粤人迁移到美洲、澳洲和东南亚等各地,粤语开始传播到世界各地。
近代
中华民国成立时,虽然有用北方白话取代文言文正式书写的趋势,但粤语的实际使用没有多大限制,一度还有把粤语定为全国普通话的提议(PS:一票之差输给北京话了,你知道的,孙中山他们都说的粤语,所以能得到那么多票。)。但建国之后,在全民推广北方语言作为普通话的运动中,粤语受到普通话的影响越来越大,以致在中国大陆粤语分布区的许多年轻的一代不懂得一些专门名词的粤语读法。这种情况的出现使得不少以粤语为母语的人士开始产生一种母语危机感,不但粤语,中国各地的方言都受到普通话很大的影响。意识到这种情况,为了保护中华语言及文化的多样性,在政府的支持下,有关学者已经开始了对方言的保护性研究工作。
现状及发展趋势
目前广东省大概1亿人口当中, 使用粤语的人口大约有6700万,加上广西粤语使用人数大约为2500万,香港700万,澳门55万,泰国500万,新加坡和马来西亚500万,美国和加拿大200万,全球将近有1.2亿人口使用粤语。使用地区广泛。粤语不仅在海外华人社区中被广泛应用,而且支持着香港文化及南粤文化为中心的粤语文化,这使得粤语具有很强的影响力,可以说是目前世界上有较强生命力的语言之一。目前粤语已经成为澳大利亚第四大语言,加拿大第三大语言,美国第三大语言。此外,粤语亦是唯一除普通话外在外国大学有独立研究之中国汉语,亦是唯一除普通话外拥有较为完善文字系统的汉语,而且可以完全使用汉字(粤语字)表达。 广州话口音是约定俗成的粤语的标准音,大多粤语字典以广州音为准。广州以粤剧、粤曲等传统艺术长期保持广州话的标准地位,至1970年代末以后,香港粤语流行曲、粤语电视剧及粤语电影强势影响广东地区,继而辐射影响中国内地的非粤语省市。民间的香港口音跟广州口音并无明显分别,只是在语感上有少许差异,因两地在不同社会体制下沿用不同的习惯语汇,用词有所不同,以及两地教学改革所导致。针对近年来香港年轻人懒音增多的现象,香港的一些大学教授发起了粤语正音运动,以何文汇主张的读音取代现时通用的读音,此主张受到广东及香港的粤语学者反对。有些粤语方言和广州话较为接近,如广东西部的肇庆和茂名市的高州(旧称茂名县)、信宜和广西东南部的某些粤语;而广东台山、广西玉林一带的口音和广州话差异就非常明显。
最后的最后,本人献上一个不错的粤语字典网站,香港大学的粤语审音配词字库。很不错的。
关于黎话是谁发明的和黎话有多少年的历史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