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穆公是谁发明的字(秦始皇创立了什么字)

本篇百科问答的知识要给大家谈谈秦穆公是谁发明的字,以及秦始皇创立了什么字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学习有所帮助。

文章目录:

先秦名人故事

历代名人---先秦

历代名人

远 古

盘古氏 神话传说中人物,“槃瓠”转音,义同神犬。

有巢氏 神话传说中人物,汉族人民想像中的始祖,原始巢居的发明者。

燧人氏 一称燧皇,神话传说中人物,原始人工取火的倡导者。

伏羲氏 一作伏戏、宓牺、包(庖)牺,又号羲皇。相传从这时起,始结绳为网,进入渔猎经济生活。

神农氏 一作烈山氏、厉山氏,神话传说中人物,原始农业的发明者。

太皞(hào) 一作太昊、太皓,风姓,相传为东夷部族首领。与后起的少皞并称“两皞”。

少皞 一作少昊,号金天氏。传说中继太皞而起的东夷首领,以鸟为图腾。

黄帝 姬姓。神话传说中人物,轩辕氏(一作有熊氏)部落首领,后为炎黄部落联盟的组织者。

嫘祖 传说中黄帝元妃,养蚕业的倡始者,被后世尊为蚕神。

仓颉 一作苍颉,传说中黄帝时史官,汉字创造发明者。

炎帝 传说中姜姓部落首领,与黄帝同出少典氏。

蚩尤 传说中东方九黎族首领,“两皞”集团重要成员之一,后被黄帝擒杀。

颛顼(zhuān xū) 号高阳氏,传说中炎黄联盟重要首领之一。在夺权斗争中击败共工氏。

共工 传说中炎黄后裔的一支,黄帝时水官。被祀奉为社神。传说曾与颛顼争为帝,怒而撞折不周山。

帝俈(kù) 一作帝喾,号高辛氏相传为炎黄联盟重要首领之一,继颛顼在夺权斗争中再次打败共工氏。

祝融 一作祝诵、祝和,传说中颛顼后裔中一支。帝俈时任火正,后世尊为火神。

尧 又称伊祁氏或伊耆氏,名放勋。传说中陶唐氏部落长,炎黄联盟首领。

丹朱 传说中尧之子,母散宜氏。原名朱(一作絑),以居丹水,故名丹朱。

羲和 远古时掌管天文、历象的专官。人数不一。尧时,羲仲、羲叔,和仲、和叔为两对兄弟。

许由 一作许繇,古史传说中隐君子。

巢父 古史传说中隐君子,与许由同时。

舜 姚姓,一说妫姓,名重华,史称虞舜。传说中有虞氏部落长,炎黄联盟首领。

娥皇 女英 传说故事人物。相传是唐尧的两个女儿,同嫁虞舜为妃。

商均 传说中虞舜之子。原名均,舜妃女英所生。因受封于虞,与商邻近,因得商均之名。

象 舜的异母弟。多次谋杀舜,未遂,被舜流放。

皋陶 一作咎繇,偃姓。传说中少皞氏支裔,东夷部族首领之一。虞舜时,曾任掌管刑法的士(狱官之长)。

鲧(gǔn) 姒姓,原居于崇,号崇伯。传说中禹的父亲。

夏、 商

禹 姒姓。夏后氏部落长,炎黄联盟首领、夏朝建立者。

启 禹之子,母涂山氏。夏朝国王。传子制度自此始。

伯益 一作伯翳、大费。夏朝东夷族首领,嬴姓各支嫡系祖先。被禹立为继承人,但禹死后被启攻杀。

太康 夏朝国王,启之子。继启继位。后被东夷族首领后羿夺去王位。

奚仲 夏朝异姓诸侯。任姓,因擅长造车,曾任车正,薛国之始祖。

后羿 一作夷羿,妘姓。夏朝东夷族首领,有穷氏部落长。后夺取太康王位。神话传说中的神箭手,曾射落九日。

嫦娥 一作恒嫦、姮娥。神话传说中人物,后羿之妻。传说因偷服不死之药飘入月宫。

寒浞(zhúo) 一作韩浞,东夷族寒氏的“谗弟子”。曾煽动族众杀害羿,后被少康攻杀。

少康 夏朝国王。姒姓,相之子,母为有仍氏。攻杀寒寒浞,恢复夏统治,史称“少康中兴”。

杜康 传为用高粱酿酒的发明者。

桀 夏朝末代国王,著名暴君。名履癸。后败于商汤。

妹喜 一作末喜、末嬉。夏桀宠妃。

关龙逢 一作豢龙逢,夏桀时大夫,古代豢龙氏之后。因直谏被桀杀害。

简狄 一作简易、简逷,传说中商始祖契之母,因是有娀氏女,又称娀简。

契 一作偰、卨。母简狄氏,商部族始祖。

相土 一作乘杜,契之孙,商汤十一世祖。相传发明以马驾车。

王亥 商汤七世祖。卜辞称高祖亥、高祖王亥。亥,一作胲、垓、该、核。

上甲微 商汤六世祖。王亥之子,又称殷候微。十干纪名从其开始。

汤 卜辞作“唐”。商朝建立者。原名履、太乙,卜辞称太乙、高祖乙,子姓。灭夏后,又称武汤、成汤或成唐。

伊尹 商汤辅佐。连保汤、外丙、中壬三朝,被称为阿衡。

太戊 一作大戊、天戊。商朝国王,子姓。太庚之子,小甲、雍己之弟。

巫咸 一作巫戊,卜辞称咸戊。商王太戊辅佐。传说长于占星术,发明筮卜。

祖乙 商朝国王,子姓,河亶甲之子。卜辞称为中宗,与太乙、太甲并祭,合称“三示”。

盘庚 一作般庚。商朝国王。汤第九代孙,继阳甲位立。

武丁 商朝国王。盘庚弟小乙之子,在位五十九年。死后被祀为高宗。

傅说(yuè) 商王武丁辅佐,与伊尹齐名。

纣 即帝辛,名受。商朝末代国王,著名暴君。

妲己 己姓。商王纣宠妃。

箕子 商王纣之叔,官至太师,受封于箕。

比干 商纣王之叔,官至少师。因直谏被纣王剖腹验心而死。

微子 名启,一作开,商纣王庶兄。受封于微。宋国始祖。

武庚 字禄父。商纣王之子。周灭商后,受封为殷君。后因叛周被杀。

商容 商纣王时乐官。

崇侯虎 有崇氏国君。受商封为侯。纣王的重要羽翼。

伯夷 商末孤竹国君长子,名允。武王伐纣,与弟叔齐隐于首阳山,不食周粟而死。

叔齐 商末孤竹国君少子,名致。父死,遗命立为啁君,与伯夷互让,相偕依周。武王代纣,与伯夷扣马而谏,后隐于首阳山,不食周粟而死。

西 周

姜嫄 一作姜原,姜姓,有邰氏之女,传说中周始祖后稷之母。

后稷 周部族始祖。姬姓,名弃,姜嫄所生。舜时擢为农官,被后人祀为稷神。

古公亶父 周文王的祖父,即周太王。

周太王 即古公亶父。

泰伯 一作太伯,周太王长子。因避争位纠纷,与弟仲雍等避往江南,被推戴为君长,号“勾吴”。

仲雍 周太王次子。泰伯之弟。与泰伯同逃江南。泰伯被推为当地君长,死后由其继位。吴之始祖,称为吴仲。

季历 一作王季、公季。周太王少子,文王之父。商王文丁时受封为“牧师”,因遭忌被杀。

姬昌 姬氏,名昌,受商封为西伯,又称伯昌。西周奠基人。庙号文王。传其被囚羑里时,曾演《周易》。

周文王 即姬昌。

姬发 文王次子,西周建立者。定都于镐京,号称“宗周”。庙号武王。

周武王 即姬发。

姬诵 西周国王。即周成王,文王之孙,武王之子。

周成王 即姬诵。

姜尚 字望,一说字子牙。周初姜姓部族长。武五伐纣,任统兵的师氏(简称师),被尊为师尚父。成王时封于齐。传曾作兵书《六韬》。

太公望 即姜尚。

姬旦 西周初政治家。文王第四子,一称叔旦,因采邑在周,故称周公。

周公 即姬旦。

伯禽 一称禽父,周公旦长子。成王时封为鲁公,鲁国始祖。

姬奭(shì) 一作邵公、召伯。西周初政治家。文王庶子,因采邑在召,故称召公。

召(shào)公 即姬奭。

姬封 名封,周文王少子。原封于康,史称康叔封。卫国始祖。

康叔 即姬封。

姬虞 名虞,字子干。周武王之子。史称唐叔虞。为晋国始祖。

唐叔 即姬虞。

姬鲜 一名关叔,名鲜。周武王弟。受封于管,周初三监之一。因叛周被杀。

管叔 即姬鲜。

姬度 名度。周武王弟。受封于蔡,周初三监之一。因叛乱被杀。其子胡为蔡国始祖。

蔡叔 即姬度。

姬处 名处,一说名武。周武王弟,受封于霍,周初三监之一。

霍叔 即姬处。

散宜生 西周开国功臣。

辛甲 西周初年史官。

熊绎 西周楚国建立者。熊盈族(祝融氏)鬻能后裔。

姬钊 西周国王,即周康王。

周康王 即姬钊。

姬满 西周国王。昭王之子。传其曾西游至昆仑之丘,见过西王母。

周穆王 即姬满。

徐偃王 西周时徐国王。戎族偃姓。

造父 西周著名御车者。受幸于周穆王。传其取良马八匹,献予王而御之,西行至昆仑,见西王母。以功封于赵,赵国始祖。

非子 少皞氏支裔,嬴姓部落首领。以功封于秦,号曰嬴秦。秦国始祖。

熊渠 西周楚国国君。熊绎四世孙,芈姓。

姬胡(?-前828) 西周国王,夷王之子。贪狠好利,横征暴敛,曾激起“国人”暴动。

周厉王 即姬胡。

共伯和 西周共国国君。国人暴动,厉王出奔,被拥戴行天子事达十四年,史称“共和行政”。共和元年(前841年)为我国历史上准确纪年的开始。

姬靖 西周国王,厉王之子。前828-前782年在位。

周宣王 即姬靖。

姬友(?-前771) 西周末年郑国建立者,周厉王少子,宣王之庶弟,史称郑桓公。前806-前771年在位。

郑桓公 即姬友。

召(shào)伯虎 一作召虎,召公奭后裔,周宣王辅佐。遗物有“召公簋”。

兮甲 字吉父,一作吉甫,金文作兮甲、兮伯吉父。周宣王辅佐。又官名尹,称尹吉甫。遗物有“兮甲盘”。

尹吉甫 即兮甲。

尹伯吉甫 即兮甲。

仲山甫 一作仲山父。周宣王时大夫,因封地在樊,又称樊仲、樊穆仲。

姬宫涅 西周国王,宣王之子,前781-前771年在位。

周幽王 即姬宫涅。

褒姒(sì) 周幽王宠妃。姒姓,生子伯服(一作伯般)。传其曾烽火戏诸侯。

春 秋

姬宜臼(?-前720) 一名宜咎。东周第一代国王,幽王之子,前770-前720年在位。

周平王 即姬宜臼。

秦襄公(?-前766) 春秋初年秦国国君,嬴姓,名已失传。前777-前766年在位。

姬称(?-前677) 春秋时晋国国君。曲沃庄伯之子。前710-前677年在位。

晋武公 即姬称。

卞和 春秋时楚国人。一作和氏。和氏璧的发现者。

曹刿(guì) 即曹沫,一作曹翙。春秋时鲁国大夫。

姜小白(?-前643) 春秋时齐国国君,即齐桓公。襄公之弟。前685-前643年在位。春秋五霸之一。

管夷吾(?-前645) 字仲,一字敬仲,颖上人。春秋初年政治家,任齐国上卿四十余年,使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现存《管子》七十六篇,多为后人伪作。

管仲 即管夷吾。

鲍叔牙 春秋时齐国大夫。齐桓公欲任为上卿而不受,力劝释管仲之囚,以代己位。管鲍知交为朋友相交之典范。

隰(xí)明 春秋时齐国大夫。征战途中缺水,他根据蚂蚁冬居山阳之习惯,觅得水源,人称“多智”。

宁戚 春秋时齐国大夫。一作宁武,原为卫国人。怀才不遇,桓公识之,任为大田(农官)。

陈完 春秋时陈国公族。厉公之子。字敬仲(一说敬是谥号)。后奔齐任工正,改陈氏为田氏。传九世至田和而代齐。

田敬仲 即陈完。

易牙 春秋时齐桓公嬖臣。一作狄牙,即雍巫。擅长调味,性谄媚。后与竖刁等诛群吏,饿死桓公,立公子无诡。

竖刁 春秋时齐桓公嬖臣。刁一作刀、貂。官为寺人。

姬辟疆(?-前635) 春秋时卫国国君。后改名毁,前659-前635年在位。

卫文公 即姬辟疆。

子兹甫(?-前637) 春秋时宋国国君。前650-前637年在位。春秋五霸之一。

宋襄公 即子兹甫。

骊姬(?-前677) 春秋时骊戎之女,晋献公爱妃,一作丽姖。生奚齐。

姬申生 春秋时晋献公太子,以孝行见著。后被骊姬被逼自杀。

姬重耳(前697-前628) 春秋时晋国国君,前636-前628年在位。献公妃狐姬所生。春秋五霸之一。

晋文公 即姬重耳。

狐偃 春秋时晋国卿,重耳舅父。字子犯,史称舅犯,一作咎犯。

先轸(?-前627) 春秋时晋国正卿,因采邑在原,又称原轸。

介之推 春秋时晋国人。一作介子推、介推。曾随重耳长期流亡。重耳即位而携母隐居山林。传说文公欲使出山,放山焚山,他抱木而死,寒食节因此而来。

嬴任好(?-前621) 春秋时秦国国君,前659-前621年在位。春秋五霸之一。

秦穆公 即嬴任好。

百里奚 春秋时秦国大夫。一作百里傒。少以养牛谋生,后为虞大夫,被楚人所执。秦穆公以五张黑牡羊皮赎回,故号“五羖大夫”。向穆公推荐蹇叔,共襄国政。

孟明视 春秋时秦大夫,百里奚子。一说即百里奚。

宫之奇 春秋时虞国大夫。一作宫奇、宫子奇。曾劝虞君勿假道于晋,不从,乃率族人出奔西山。

由余 春秋时秦国大夫。一作繇余。献计穆公,而霸西戎。

伯乐 春秋时相马家。一作孙阳。一说他乃赵简子御者,善相马,字子良,又称王良。

九方皋 春秋时相马家。一作九方堙。伯乐荐之于秦穆公。

弦高 春秋时晋国商人。曾假托君命献牛于秦兵犒师而救晋。

芈(mǐ)旅(?-前591) 春秋时楚国国君,即楚庄王,又称荆庄王。旅,一作吕、侣。前613-前591年在位。春秋五霸之一。

楚庄王 即芈旅。

斗榖於菟 春秋时楚国令尹,斗伯比之子。传其母生而弃之云梦,虎乳而不死。楚人谓“乳”为“榖”,“虎”为“於菟”,因而得名。三仕三黜,不形于色。孔子评以为忠。

令尹子文 即斗榖於菟。

蒍敖 春秋时楚国令尹,字孙叔,一字艾猎。辅佐楚庄王大败晋军,代晋称霸。

孙叔敖 即蒍敖。

臧孙辰 春秋时鲁国正卿。臧孙乃复姓。历事庄、闵、僖、文四朝。

臧文仲 即臧孙辰。

展获 鴈时鲁国大夫,即柳下惠。字禽,食邑柳下,一称柳下季,“惠”是谥号。

柳下惠 即展获。

庆父(?-前660) 春秋时鲁国公族。庄公之弟,一作仲庆父、共仲。惯于制造内乱,故有“庆父不死,鲁难未己”之说。

季孙行父(?-前568) 春秋时鲁国正卿。

季文子 即季孙行父。

季孙夙(?-前535) 春秋时鲁国正卿。名夙,一作宿,季文子之子。

季武子 即季孙夙。

荀林父 春秋时晋国正卿。字伯。

中行桓子 即荀林父。

赵盾 春秋时晋国正卿。赵衰之子。

赵宣子 即赵盾。

董狐 春秋时晋国史官,一称史狐。孔子以其“书法不隐”,赞为“古之良史”。

士会 春秋时晋国正卿。士蒍之孙,字季,因食邑在随、范,又称随会、范会、随季。

范武子 即士会。

魏绛 春秋时晋国卿。

魏庄子 即魏绛。

郤缺(?-前597) 春秋时晋国大夫。郤芮之子,因随父食邑于冀,又称冀缺。

郤成子 即郤缺。

华元 春秋时宋国大夫。任右师。

养由基 春秋时楚国大夫。一作养游基。食邑于养,善射。

向戌 春秋时宋国大夫。任左师,食邑在合,一称合左师。

韩厥 春秋时晋国正卿。以抵制屠岸贾,营救赵氏孤儿闻名于时。

韩献子 即韩厥。

士匄(gài) 春秋时晋国正卿。文王之子,武王之孙。著《刑书》。

范宣子 即士匄。

羊舌肸(xī) 春秋时晋国卿,即叔向,一作叔响。因封邑在杨,又称杨肸。提倡尊贤使能,不以貌取人,为孔子所赏识。

叔向 即羊舌肸。

晏婴(?-前500) 春秋时齐国正卿。字平仲。执政五十余年,以节俭力行、谦恭下士著称于时。战国中叶,有人集其言行,编成《晏子春秋》。

杞梁(?-前550) 春秋时齐国大夫。一作杞殖。战死,传其妻孟姜哭夫十日,城墙为之倒塌。后人编造“孟姜女哭长城”故事,误其为万杞良或范杞梁、范喜良。

孟姜 春秋时齐大夫夫杞梁之妻,姜姓。相传杞梁战死,她哭夫尽哀,十日不绝声,城墙为之崩塌。后世以讹,编造“孟姜女哭长城”故事。

田穰苴(ráng jū) 春秋时齐国大夫。即司马穰苴。田姓,司马是官名。其用兵之书,后人整理为《司马穰苴兵法》。

司马穰苴 即田穰苴。

蒍掩 春秋时楚国大夫。一作远掩。

老聃(dān) 春秋末年思想家,道家创始人。老氏,名聃。一说姓李,名耳,字伯阳,“聃”是谥号。其思想载于《道德经》(即今本《老子》)

老子 即老聃。

孔丘(前551-前479) 春秋末年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创始人。字仲尼。其生平言行散见于《左传》、《国语》和诸子著述中。现存《论语》二十篇,记孔子师徒问答实况。

孔子 即孔丘。

少正卯(?-前498) 春秋末鲁国“闻人”,少正是复姓。其论与孔子相反。后孔子为鲁司寇,将其诛杀。

颜回 春秋末鲁国人。字子渊,一作颜渊,孔子得意门人,以德行见称。后人称为“复圣”。

仲由(前542-前480) 春秋末鲁国卞人,字子路,孔子得意门人,以政事见称。

子路 即仲由。

曾参(shēn)(约前505-前435) 春秋末鲁国人。字子舆,曾点之子,孔子得意门人,以孝行见称。后世称为“述行”。

端木赐(前520-?) 春秋末卫国人,字子贡,端木是复姓,孔子得意门人,以言语见称。

子贡 即端木赐。

冉雍 春秋末鲁国人。字仲弓,孔子得意门人。以德行见称。

卜商(前507-?) 春秋末晋国人,一说卫国人。字子夏,孔子得意门人。以文学见称。李悝、吴起皆出其门下。

子夏 即卜商。

言偃(前506-?) 春秋末吴国人,字子游,孔子得意门人。以文学见称。

子游 即言偃。

冉求(前522-前489) 春秋末鲁国人。字子有,又称冉有。孔子得意门人。以政事见称。

子有 即冉求。

颛孙师(前503-?) 春秋末陈国人。字子张,面面孙是复姓。孔子得意门人。

子张 即颛孙师。

宰予 春秋末鲁国人。字子我,又称宰我。以言语见长。

子我 即宰予。

阳虎 春秋末鲁国季孙氏家臣。又称阳货。专权克主。

赵鞅 春秋末晋国正卿。即赵简子,后名志父,史称赵简主。

赵简子 即赵鞅。

子驷(?-前563) 春秋时郑国正卿。穆公之子,名騑。

公孙侨(?-前522) 春秋时郑国正卿。字子产,一字子美。明确提出“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观点,对发展我国古代无神论思想作出重要贡献。

子产 即公孙侨。

游吉(?-前507) 春秋时郑国正卿。继子产执政。

子太叔 即游吉。

邓析(前545-前501) 春秋末思想家,郑国人,“形名之学”的倡始者。

蘧(qú)伯玉 春秋末卫国大夫。名瑗。相传他行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之非。

史鱼 春秋末卫国史官。名鰌,字子鱼,以正直著称。临死嘱家人不要“治丧正室”,以劝戒卫灵公进贤(蘧伯玉)去佞(弥子瑕)。史称“尸谏”。

姬僚(?-前515) 春秋时吴国国君。一名州于,吴王余昧之子。前526-前515年在位。

吴王僚 即姬僚。

季札 春秋时吴国公族,吴王诸樊之弟,即公子札。受封延陵、州来,史称延陵季子或延州来季子。

专诸 春秋末吴国堂邑人。一作鲊设诸。曾以匕首置鱼腹中,刺杀吴王僚。

姬光(?-前496) 春秋末吴国国君,即吴王阖庐,一作阖闾。吴王诸樊之子。前514-前496年在位。

吴王阖庐 即姬光。

孙武 春秋末军事家。所著《十三篇》为我国最早的兵法,后人整理为《孙子兵法》。

孙子 即孙武。

伍员(?-前484) 春秋末吴国大臣。字子胥。受封于申,故又称申胥。

伍子胥 即伍员。

申包胥 春秋末楚国公族。以申为氏,即王孙包胥。包胥,一作鲍胥、勃苏。因是蚡冒后裔,又称蚡冒勃苏。

欧冶子 春秋末著名冶匠。传为越国人,工于铸剑,与干将齐名。

干将 春秋末著名冶匠。传为吴王阖庐时人,曾著雌雄双剑干将、莫邪。

莫邪 传为吴王阖庐时人,干将之妻。

姬夫差(?-前473) 春秋末吴国国君。姬姓,吴王阖庐之子。前495-前473年在位。

吴王夫差 即姬夫差。

伯嚭(pǐ) 春秋末吴国大臣,一作帛喜、白喜,楚大夫伯州犁之孙。夫差时任太宰,又称“太宰嚭”。为人谄佞,曾陷害伍员致死。

越王勾践(?-前465) 春秋末越国国君。越王允常之子。前496-前465年在位。以卧薪尝胆名传后世。一说春秋五霸中有越王勾践。

范蠡 春秋末越国大夫,字少伯。佐越王勾践灭吴。传其化名“鸱夷子皮”,离越适齐,治产获千万,受任为齐相,后弃官散财,间行至陶,再度致资千万,号陶朱公。《计然篇》为其代表作。

文种 春秋末越国大夫。原为楚国人,字伯禽,一作子禽,即大夫种。

西施 春秋末年越国人。我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施姓。以家住苎萝浣纱村西得名。越王勾践将她献之于吴王夫差。传吴亡后与范蠡同隐五湖,不知所终。

白公胜(?-前497),春秋时楚国公族。以白为氏,即王孙胜,楚平王之孙。

沈诸梁 春秋末楚国大夫。字高,沈尹戌之子。因封地在叶,故称叶公。曾问政于孔子。

叶(shè)公 即沈诸梁。

姜杵臼(?-前490) 春秋时齐国国君。庄公的异母弟。前547-前490年在位。

齐景公 即姜杵臼。

田常 春秋时齐国正卿。一作陈恒、陈成子。

田成子 即田常。

赵无恤(?-前425) 春秋末晋国正卿。即赵襄子,赵鞅之子。

知瑶 春秋末晋四卿之一。即智襄子。一称荀瑶。

知伯 即知瑶。

豫让 春秋末晋知氏家臣。曾漆身吞炭,谋刺赵襄子。

公孙般 春秋末著名木工匠。即公输子,名般,一作班。鲁国人,故称鲁班。

鲁班 即公孙般。

战国

魏斯(?-前396) 战国初魏国建立者。前445-前396年在位。

魏文侯 即魏斯。

乐(yuè)羊 战国初魏国将领。一作乐阳。乐毅即其后裔。

李悝(kuī)(前455-前395) 战国初政治家,法家代表人物。魏国人。著《法经》六篇,第一次用成言把封建法权固定下来。

李克 即李悝。

西门豹 战国初政治家、朴素的无神论者。魏国人。曾投巫于水,废止河伯娶妇陋习。

姬显(?-前376) 战国初鲁国国君,前407-前376年在位。

鲁穆公 即姬显。

孔伋(jí)(前483-前402) 战国初思想家,鲁国人,孔鲤之子,孔丘之孙,字子思。其思想见于《礼记》中。

墨翟(约前468-前376) 春秋、战国之际思想家,墨家学派创始者。宋公族目夷氏(墨台氏)之后。其思想学说见于《墨子》。

墨子 即墨翟。

杨朱 战国时思想家。魏国人,又称杨子、阳生、阳子居。

跖(zhí) 春秋、战国之际奴隶起义领袖。一作蹠。在先秦古籍中被诬为“盗跖”和“桀跖”。

聂政(?-前397) 战国时韩国轵人,有侠名。刺杀韩相侠累。

熊疑 战国时楚国国君,前401-前381年在位。

楚悼王 即熊疑。

吴起(?-前381) 战国时军事家,卫国左氏人。初为鲁将,后遭谗赴魏。武侯时受旧旧势力排挤,出奔楚国。

韩昭侯(?-前333) 战国时韩国国君,前358-前333年在位。

申不害(约前385-前337) 战国时思想家。韩昭侯时任相十五年。

嬴渠梁(前381-前338) 战国时秦国国君,献公之子,前361-前338年在位。

秦孝公 即嬴渠梁。

公孙鞅(约前390-前338) 战国中期政治家,法家代表人物。出身卫国公族,后在秦国主持变法改革达二十年之久。

商鞅 即公孙鞅。

卫鞅 即公孙鞅。

尸佼(约前390-前330) 战国时思想家,魏国人,一说鲁国人。明于刑名之术,被称为“尸子”。

田因齐(?-前320) 战国时齐国国君,桓公之子。前356-前320年在位。任用邹忌、田忌、孙膑,开展“百家争鸣”。

齐威王 即田因齐。

邹忌 战国时齐国大臣。自荐为齐国相,曾献计围魏救赵。

孙膑 战国时军事家。齐国人,孙武后裔。著有《孙膑兵法》,亦称《齐武子》。

田婴 战国时齐国宗室大臣。威王少子,田文(孟尝君)之父。封于薛,称薛公,号靖郭君(一作静郭君)。

匡章 战国时齐将。又称匡子、章子。

淳于髡(音kūn) 战国时齐国大臣。

魏罃(前400-前319) 战国时魏国国君,武侯之子。前369-前319年在位。

魏惠王 即魏罃。

梁惠王 即魏罃。

庞涓(?-前342) 战国时魏国将领。曾对孙膑施以毒刑,后兵败自杀。

惠施(约前370-前310) 战国时名辩思想家。宋国人,曾任魏惠王相。在名辩思想上,其基本思想是“合同异”。

张仪(?-前310) 战国时纵横家。魏国人,游说入秦,首创连横。惠王以为相,封武信君。

公孙衍 战国时纵横家。阴晋人。一称犀首。提倡合纵抗秦,曾身佩楚、韩、赵、魏、燕五国相印。

陈轸 战国时纵横家。

白丹 战国时水利家、经济思想家。字圭。东周洛阳人,一说魏人。修建闻名后世的白渠(白公渠)。

田辟疆(?-前301) 战国时齐国国君,威王之子,前319-前301年在位。

齐宣王 即田辟疆。

秦穆公简介

秦穆公

秦穆公 (?—前621)春秋时代秦国国君。嬴姓,名任好。在位三十九年。谥号穆。在部分史料中被认定为春秋五霸之一。秦穆公非常重视人才,其任内获得了百里奚、蹇叔、丕豹、公孙支等贤臣的辅佐,曾协助晋文公回到晋国夺取王位。周襄王时出兵攻打蜀国和其他位于函谷关以西的国家,开地千里,因而周襄王任命他为为西方诸侯之伯,遂称霸西戎。

生平简介

秦德公之少子,成公之弟,名任好,嬴姓。春秋时秦国的国君,公元前659年至公元前621年在位。他任用百里奚、蹇叔、由余为谋臣,击败晋国,俘晋惠公,灭梁、芮两国。后在崤(今河南三门峡东南)之战被晋军袭击,大败,转而向西方发展,“益国十二,开地千里,遂霸西戎”,对秦的发展和古代西部的民族融合都做出了一定的贡献,是有所作为的政治家。

秦僻处西陲,周初为附庸小国,春秋初年因秦襄公助平王东迁才被封为诸侯,并承平王赐给岐山以西之地,后定都於雍(今陕西凤翔南)。到了秦穆公(前六五九年 -- 前六二一年执政)时,国势逐渐强大起来。秦穆公名任好,赢姓,秦国历史上一位有作为的君主。他在位期间,内修国政,外图霸业,统一了今甘肃、宁夏等地,开始了秦国的崛起。

秦国原是居住在秦亭(今甘肃张家川)周围的一个赢姓部落。秦襄公因护送平王东迁(见周幽王)有功,封为诸侯,赐给歧以西地,正式建国。经文、宁、武、德、宣诸公,秦的疆土不断东移,到穆公继位时, 已占有大半个关中。

秦穆公继位当年(前659年),就亲自带兵讨伐茅津(今山西芮城东)的戎人,开始了扩张疆土的事业。秦穆公娶晋太子申生的姊姊穆姬为妻。穆公五年(前 655年),晋献公灭虞,俘虏了虞公及其大夫井伯、百里奚,就将他们作为穆姬的媵人(随嫁的人)陪嫁到秦国。百里奚不愿忍受奴隶的生活,逃到宛(今河南南阳),被楚国人捉去。

秦穆公胸怀大志,却苦於无贤才辅佐。有人告诉他,穆姬媵人百里奚是不可多得的人材,他喜出望外,急忙去请,却得知百里奚已经逃到楚国。秦穆公愿以重金赎回百里奚,又怕楚人不给。於是派使者到楚,说:「中国的媵奴百里奚逃到贵国,请允许我方用五张公羊皮将他赎回。」楚国一看此人如此不值钱,也就答应了秦的要求。当七十余岁的百里奚被押回秦国时,秦穆公亲自为他打开桎梏,与他商谈国事。百里奚说:「我是亡国之臣,哪里值得君公垂询!」穆公说:「虞君不用你,才使你被掳,并不是你的过错。」坚持向百里奚讨教,两人一直谈了三天,穆公十分高兴,以百里奚为国相。由於百里奚是用五张公羊皮赎回来的,所以人称其为「五羖大夫」。百里奚辞让道:「我不如我的朋友蹇叔。蹇叔贤能而不为世人了解。当年我在外漫游受困於齐,不得已向别人乞讨,是蹇叔收留了我。我因此想到齐君无知那儿做事,是蹇叔阻止了我,使我幸免与无知一起被杀。我到周地,见王子颓喜欢牛,就以养牛去接近他。后来,王子颓想用我,又是蹇叔阻止了我,使我免於被诛。我到虞君手下做事,蹇叔又阻止我。我也知道虞君不会信用我,只是为了那一份俸禄和爵位,暂时留下来,想不到就当了俘虏。从这三件事,我深知蹇叔的贤能。」秦穆公於是用很重的礼品,将蹇叔请来秦国,任命他为上大夫。

秦国要发展,首当其冲的是其东邻晋国。在百里奚和蹇叔的辅佐下,秦穆公将注意力集中於晋。晋献公晚年,骊姬之乱,公子重耳和夷吾出逃。穆公九年(前651年)晋献公死,驴姬子奚齐继位,旋即被其臣里克杀死。秦穆公派百里奚带兵送夷吾回国继位,为晋惠公。夷吾事先答应将河西八城割给秦作为谢礼,但继位后却毁约。晋臣丕豹逃到秦国,受到穆公重用。十二年(前648年)晋国旱灾,秦穆公运了大量粟米给晋。十四年(前646年),秦国发生饥荒,晋国不仅不给秦国粮食救灾,反而乘机出兵,於次年攻秦。双方在韩原大战,秦军最终生俘晋惠公。在周襄王和穆姬的请求下,秦穆公与晋惠公结盟后,将其放回。晋惠公送太子圉到秦国为质子,并将黄河以西的地方献给秦国,秦的东部疆界扩至龙门。二十三年(前637年),晋惠公死,其子子圉逃回国继位,为怀公,继续迫害逃亡的公子重耳。秦穆公於是将重耳从楚国迎来,以极为隆重的礼节接待,将女儿文嬴及四位宗女嫁其为妻,然后於次年送重耳回国为君,是为晋文公。晋文公杀死子圉,在秦的参与下,尊王攘夷,败楚城濮,成为霸主。三十年(前630年),秦又出兵帮助晋文公围郑。郑老臣烛之武夜里从围城中绳出,见秦穆公说:「郑国灭亡,於秦不利。晋人这次开拓了东边的领土,下次就会向西边的秦国用兵。大君何必损害自己国家的利益,共帮助晋国呢?」秦穆公於是与郑结盟,留杞子、逢孙、杨孙戍守,罢兵而还。

秦穆公三十二年(前628年)冬,晋文公死。这时,杞子从郑国派人送信回国,说:「郑人将北门的钥匙交给了我,如果悄悄地派军队来,郑国就能得到。」秦穆公问蹇叔和百里奚,两人回答道:「经过几个国家几千里路去袭击别人,很少有成功的。我军的行动郑国一定会知道,不能去!」秦穆公说:「我已经决定了,你俩不必再说。」於是派遣百里奚的儿子孟明视、蹇叔的儿子西乞术和白乞丙三将带兵出发。百里奚和蹇叔哭著为军队送行,秦穆公很生气,说:「我出兵,你们却哭著沮丧我军的士气,这是为什么?」二老答道:「我们并不敢沮丧士气。只是我们年纪大了,儿子要出征,怕以后再也见不看了!」二老对其儿子说:「你们的军队一定会吃败仗,晋人将在崤山阻击。」三十三年(前627年)春,秦军东去,经过成周北门时,车左、车右都脱去头盔下车致敬,随即跳上车去的有三百辆战车的将士。王孙满看了以后说:「秦军轻挑而无礼,一定会失败!」秦军经过滑国时,郑国的商人弦高正贩了牛准备到周去卖,见秦军,就将所带的十二头牛全部迭给秦军,说:「听说大国将要诛灭郑,郑君已经作好迎战的准备,派我先迭十二头牛犒劳贵军士卒。」秦军三位将军商量道:「郑国已经知道我军要去袭击,去了也没有用。」於是灭了滑国,往回撤兵。滑是晋国的同姓之国。当时,晋文公还没有下葬。太子襄公愤怒地说:「秦国欺侮我丧父,乘机攻灭我的同姓之国。」於是,将丧服染成黑色,出兵在崤山阻击,大败秦军,将三位秦将全部俘获。

晋文公的夫人文赢,是秦穆公的女儿,她对襄公说:「这三人挑拨我们两国国君的关系,穆公对三人恨入骨髓。你何必自己去杀他们呢?不如放他们回去,让穆公去将他们煮死!」晋襄公同意了。秦穆公穿了素服,哭看到郊外迎接孟明视等人,说:「我不听从百里奚和蹇叔的话,使你们三位遭受耻辱,你们有什么错?你们要专心谋划报仇雪耻,不可懈怠!」恢复了三人的官职,对他们更加信任了。三十四年(前62前6年),秦穆公又派孟明视等带兵东向,与晋军战於彭衙(今陕西白水东北),秦军再次失败。两次较量,秦东进的路被晋牢牢地扼住,只得转而向西发展。

当峙,在今陕甘宁一带,生活著许多戎狄的部落和小国,如陇山以西有昆戎、绵诸、翟,泾北有义渠、乌氏、朐衍之戎,洛川有大荔之戎,渭南有陆浑之戎。他们生产落后,披发衣皮,各有君长,不相统一。他们常常突袭秦的边地,抢掠粮食、牲畜,掳夺子女,给秦人造成很大的苦难。秦穆公向西发展,采取了比较谨慎的策略,先强后弱,次第征服。当时,西戎诸部落中较强的是绵诸(在今甘肃天水市东)、义渠(在今甘肃宁县北)和大荔(今陕西大荔东)。其中,绵诸有王,住地在秦的故土附近,与秦疆土相接。正好,绵诸王听说秦穆公贤能,派了由余出使秦国。秦穆公隆重接待由余,向他展示秦国壮丽的宫室和丰裕的积储,向他了解西戎的地形、兵势。又用内史廖的策略,挽留由余在秦居住。同时,给绵诸王送去女乐二八。动听美妙的秦国音乐舞蹈,使戎王大享眼耳之福。他终日饮酒享乐,不理政事,国内大批牛马死亡,也不加过问。等到绵诸国内政事一塌糊涂,秦穆公这才让由余回国。由余的劝谏,受到戎王的拒绝。在秦人的规劝下,由余终於归向秦国。秦穆公以宾客之礼接待由余,和他讨论统一西方戎族的策略。

穆公三十六年(前624年),秦穆公亲自率兵讨伐晋国,渡过黄河以后,将渡船全部焚毁,表示誓死克敌的决心。秦军夺得王官(今山西闻喜西)和郊。晋军不敢出战,秦军从茅津渡过黄河,到南岸崤地,在当年的战场为战死的将士堆土树立标记,然后回国。三十七年(前623年),秦军出征西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包围了绵诸,在酒樽之下活捉了绵诸王。秦穆公乘胜前进,二十多个戎狄小国先后归服了秦国。秦国辟地千里,国界南至秦岭,西达狄道(今甘肃临洮),北至朐衍戎(今宁夏盐池),东到黄河,史称「秦穆公霸西戎」。周襄王派遣召公过带了金鼓送给秦穆公,以表示祝贺。

三十九年(前621年),秦穆公死,安葬於雍(今陕西凤翔东南),殉葬而死的有一百七十七人,其中包括子舆氏的三个儿子奄息、仲行、针虎。这三人十分善良、勇武,国人对此悲痛万分,赋《黄鸟》之诗,唱道:「彼苍者天,歼我良人;如可赎兮,人百其身!」意思是,青天呵,怎么将这么善良的人给殉葬了?如果可以赎命,我们宁愿出一百条命将他们换回来!

用一两百字概括提炼秦穆公

秦穆公(前682年-前621年),一作秦缪公,嬴姓,赵氏,名任好,秦德公少子,秦宣公、秦成公之弟,还是缪氏先祖,春秋时期秦国国君,前659年-前621年在位。被《史记》认定其为春秋五霸之一。

秦穆公继位后任用百里奚、蹇叔、由余为谋臣,击败晋国,俘晋惠公,灭梁国、芮国、滑国等。秦穆公曾协助晋文公回到晋国夺取君位,以实现秦晋之好。

前621年去世,谥号穆,葬于雍城(今陕西宝鸡凤翔东南),殉葬的人数达一百七十七人。

“秦”字是谁造的?

仓颉 颛顼帝有个孙女叫女修,她因吃燕子蛋而怀孕生下儿子大业。大业的儿子伯益因辅佐大禹治水有功,帝舜赐他嬴姓,并把本族姚姓子女嫁给他为妻。伯益的后人非子以善于畜牧而出名,他为周孝王养育良种马,深得孝王欢心,就封他在陇西秦亭(今甘肃张家川)为附庸国,让他恢复嬴姓,称为秦嬴。战国时,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国力逐渐富强。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攻灭六国,统一天下,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公元前206年,秦朝灭亡,其王族子孙遂以国名为姓,称为秦姓。伯益从而也就成了秦姓的得姓始祖。 第一个渊源:源于赢姓,出自周孝王给伯益后裔非子的封地秦国,属于以国名为氏。 源于嬴姓的秦,是颛顼帝的后裔,以国名为氏。据《元和姓纂》与《史记》记载,传说颛顼有个叫女修的孙女,成天快快乐乐,自由自在。有一次她去野外玩,捡到一只燕子蛋,毫不犹豫就吃了下去,结果怀孕生下儿子皋陶(即大业)。皋陶后来娶了少典氏的女华为妻,生下了伯益(即大费)。帝舜因为伯益辅佐大禹治水有功,赐他姓嬴,同时还把自己本族姚姓的女子嫁给他做妻子。姚女生下了两个儿子,小儿子若木是费姓的祖先。大儿子名叫大廉,因办继承了父亲调驯鸟兽的技业,所以又称鸟俗氏。鸟俗氏兢兢业业干活,受到商帝太戊的赏识,被封为诸侯。商纣王时,鸟俗氏有一个后人叫飞廉。 飞廉是个飞毛腿,他的儿子恶来是个大力士,父子俩都成为商纣王的亲信。周武王灭商后,飞廉和恶来都被杀死。飞廉的小儿子季胜有个曾孙叫造父,是周穆王的驾车大夫,因平定徐偃王之乱有功,被封在赵城。这时恶来的后裔大骆也来归附造父,因造父得宠而沾光,被周穆王封在犬丘(今陕西兴平,一说今甘肃礼县)。大骆有个庶子叫非子,从小喜欢同牛羊打交道,长大后以善于畜牧而出名。他为周孝王在桃林(今陕西华山)养育良种马,马群繁殖很快。周孝王很高兴,就封他在秦谷(今甘肃天水西南部),为附庸国(地位低于诸侯国),并让他恢复了嬴姓,称之为秦嬴。非子的三世孙秦仲被周宣王任命为大夫。后秦仲被北方少数民族犬戎人杀死,但其长子最终击败了犬戎。到庄公之子秦襄公的时候,因秦襄公护周平王东迁(公元前770年)有功,秦国被升为诸侯国。襄公的儿子文公再度击退了犬戎,占有岐山以西妁广大地方。 秦始建国于雍(今陕西凤翔),其后,国都多次迁徙,先后迁脚邑(今陕西洛川)、平阳邑(今陕西宝鸡)、雍(今陕西凤翔)、栎阳县(今陕西临潼)等地。后来,秦穆公横扫十二国,在西戎初步建立起霸业。但因战国初期经济较落后,又常发生内乱,国力逐渐衰落,被魏国攻取了河西一带(今北洛水和黄河之间)。秦孝公时任用商鞅进行变法,国力逐渐增强,并迁都咸阳(今陕西咸阳),成为战国七雄之首。秦惠王时击败魏国,再振雄风,最终夺回河西,并一鼓作气,开疆辟土攻灭巴蜀之国,夺取楚国的汉中。秦昭王更是不断攻城掠地,使得魏、韩、赵、楚等国元气大伤。公元前227年秦王嬴政纵横捭阖,吞并四方,最终灭掉六国,统一天下,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嬴政认为自己功高“三皇五帝”,故自称“始皇帝”。秦始皇建都咸阳,进一步统一了东南、西南地区。秦传了两代十二年,由于施政苛暴,于公元前206年被刘邦推翻,而代之以西汉王朝。秦王子婴被项羽所杀。秦灭后,王族子孙遂以国名为姓氏,称为秦氏。这便是陕西秦氏。 第二个渊源:源于姬姓,为周文王后代鲁国侯伯禽裔孙的封地秦邑,属于以居邑名为氏。 周武王时,其弟周公旦被封鲁(今山东曲阜)称鲁公。鲁公后因辅佐周王留在了周都,儿子伯禽接封鲁国,其裔孙中有一支食邑于秦(今河南范县旧城)。后以邑为氏。 西周最重要的政治组织形式是宗法制,它源于父权家长制家庭,其核心是“嫡长继承制”,即嫡长子为大宗,其余的儿子为小宗。如,最先一代的诸侯往往是王的兄弟,他们相对王来说是小宗,而他们的嫡长子又可继承诸侯位,别的儿子自然便为伯,相对侯位来说就是小宗,以此类推,层层分封。宗法制对姓氏的产生及演变影响深远。一般诸侯国国君的嫡长子继承其父当国君;国君的庶子,也称别子,无权继承君位,必须分出去自立一家,获得新氏,成为这一支(新氏)的始祖、这就是《礼记》中所说的“别子为祖”。这样往往别子开创一些新的姓氏,并由其嫡长子继承。源于姬姓的秦姓就是由周文王的别子周公旦之非嫡长后裔所开启,其承继并系如下: 据史籍《古今姓氏书辨证》记载,周武王在位时,把少暤(昊)之墟曲阜(今山东曲阜东北古城)赐分给他的弟弟周公旦,封他为鲁公。后来因周武王逝世时周成王尚年幼,不具独立执政之能力,于是周公旦为了辅佐成王,就让他的儿子伯禽(禽父)前去封地鲁国(今山东西南部,建都曲阜)。伯禽出发前,周公曾告诫他说:“我虽然是周文王的儿子,周武王的弟弟,周成王的叔父,说起来应该是地位显赫的,但我依然害怕怠慢天下有贤之士,往往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你现在去鲁国,一定要谨慎,不能因为是王室之后而骄躁。”伯禽到鲁国后,在周公的指点下,尽心治理,且在平叛“三监之乱”中起了重要的作用。鲁国呈现一派政清居安的景象。伯禽的裔孙以公族为大夫,食采于秦邑(今河南范县旧城),其后人有以邑为姓者,称秦氏,郡望在太原郡。多数的史籍记载认为伯禽的后裔所开启的秦姓为秦姓正宗。如鲁国的秦非、燕国的秦开、楚国的秦商,均为鲁国秦氏后裔。这便是河南或山东秦氏之源。 第三个渊源:出自舜七支有秦不虚,后人沿续下来姓秦,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据史籍《群辅录》记载:“舜七友之一有秦不虚,曾并为雷泽之游一”。又据《大姓源流》等有关资料所载,舜七支有秦不虚,后人沿续下来姓秦。这说明上古帝舜时期已有秦姓。但因秦不虚之后无世系资料可考,所以,唐宋时期的谱牒学家对秦姓的起源又有以国为氏和邑为氏之说。 第四个渊源:源于巴尔虎旗蒙古穆奇德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穆奇德氏祖上穆奇德·罗拔伙世居辽阳,隶属巴尔虎旗蒙古。巴尔虎旗蒙古原居喀尔喀地区,因遭受葛尔丹部族的迫害,率巴尔虎族万余人南下,游牧于今张家口一带。康熙三十一年(公元1692年)经清廷准议,全族移驻盛京(今辽宁沈阳北部),其中一部分族人驻守丹东凤凰城、岫岩等地并独竖一旗,称蒙古九旗。清乾隆年间至凤凰城葛藤峪定居,后又迁居凤城镇,取汉字“秦”为氏。 金朝抹捻氏以及清朝穆颜氏,后有改为秦氏者。 另有各少数民族与汉族通婚繁衍,成为秦姓一支。 第五个渊源:源于外夷,出自古代大秦人(即罗马帝国)来华,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后汉书》中记载:大秦“西海环其国,惟西北通陆道”,且“东西南北名数千里。有城四百余所。土中多金银奇宝,有夜光璧、明月珠、骇鸡犀、火浣布、珊瑚、琥珀、琉璃、琅玕、朱丹、青碧、珍怪之物”。另外一些地理类或野史杂记中,也多载大秦产珍奇异物之语。我国史籍所言的大秦其实指罗马帝国。通过丝绸之路,我国古代与大秦在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加强了交流。 东汉和帝永元九年(公元97年)班超奉命以甘英为使者,出使大秦。甘英一行从龟兹(今新疆库车)出发,经条支(今伊拉克)、安息(今伊朗)等国,至安息西界的波斯湾后,因海上天气剧变,浊浪滔天,难以行船未能到达大秦。公元166年大秦皇帝曾遣使带着许多礼物来到中国。晋武帝时大秦国再次遣使者来中国通好。在以后的诸代,中国与大秦国的交往更加密切,如唐朝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的发现,更是名证。 大秦人或出使、或经商来到中国后,多因中国物饶民丰、山川秀美、文化高度发达而愿居留,不愿再回去。这些人依从汉人的风俗习惯,便以“秦”为姓。从此,子子孙孙一代代繁衍在中国。这些人就成为了秦姓的始祖之一。如三国时的商人秦纶等。古时西域及欧洲多称中国为秦,后来西方国家称中国为“支那”,即“秦”音的变化。

有谁了解秦穆公求解啊???????

秦穆公(—前621),一作秦缪公,春秋时代秦国国君。汉族,嬴姓,名任好。在位三十九年(前659年-前621年)。谥号穆。在部分史料中被认定为春秋五霸之一。秦穆公非常重视人才,其任内获得了百里奚、蹇叔、丕豹、公孙支等贤臣的辅佐,曾协助晋文公回到晋国夺取君位。周襄王时出兵攻打蜀国和其他位于函谷关以西的国家,开地千里,因而周襄王任命他为为西方诸侯之伯,遂称霸西戎。

通过上述对秦穆公是谁发明的字和秦始皇创立了什么字的解读,相信您一定有了深入的理解,如果未能解决您的疑问,可在评论区留言哟。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