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百科问答的知识要给大家谈谈兵马桶是谁发明的,以及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学习有所帮助。
文章目录:
- 1、世界上第一个抽水马桶是谁发明的
- 2、兵马俑是谁制造的?
- 3、兵马俑是芈月还是秦始皇发明的?
- 4、“兵马桶”是( )年春天,被( )省( )( )发现的。
- 5、兵马桶是谁造的啊
- 6、兵马俑是谁造的?
世界上第一个抽水马桶是谁发明的
约翰·哈林顿。
在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时代(公元1558年—1603年),英国有一位名叫约翰·哈林顿的爵士,平时爱好文学,曾因传播一则所谓有伤风化的故事而被判处流放;
1584年—1591年间,他在流放地英国凯尔斯顿盖了住房,在那里,他设计出了世界上第一只抽水马桶,马桶与储水池相连,装置在这所房子里。
到了1775年,伦敦有个叫亚历山大·卡明的钟表匠,改进了哈林顿的设计,发明了一种阀门装置,研制出冲水型抽水马桶,并首次获得了专利权。
扩展资料
马桶是细菌的培养基
马桶是清除人体排泄物的必备用品,也是细菌容易存留的地方。有实验证明,马桶内壁上的细菌数量明显多于马桶上沿与蓄水池,这是因为马桶的内壁适合于细菌的生长。
这些细菌包括大肠杆菌、产气杆菌、变形杆菌、绿脓杆菌、念球菌等。有研究发现,32%的马桶上沾有痢疾杆菌,其中宋内氏痢疾杆菌在马桶圈上的存活时间达17天。
马桶的卫生状况与卫生间空气的污染情况密切相关。现代家庭使用的虹吸式马桶在冲洗时,会产生一股强劲的气流,将马桶内的大量细菌扩散到空气中,对空气造成污染。
有研究发现,马桶在冲水时,马桶内的微生物可以被冲水带到数米的高空。这些细菌在空中漂浮可达数小时之久,最后沉积在浴室的墙面上,以及牙刷、漱口杯、毛巾等生活用品上,造成污染。这些细菌进入人体后,就可能导致疾病的发生。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抽水马桶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减少卫生间的健康隐患 正确冲洗马桶很重要
兵马俑是谁制造的?
秦始皇兵马俑是在1974年发现的,随后在这里建了一个规模宏大的博物馆,于1979年国庆节开放。 举世罕见的秦兵马俑博物馆开放后,很快就轰动了中外,被认为是古代的奇迹,是当代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 秦兵马俑以其巨大的规模,威武的场面,和高超的科学、艺术水平,使观众们惊叹不已。古城西安由于有了秦兵马俑博物馆,很快就成了我国最重要的旅游城市之一。国内外游人纷纷慕名而来。来我国访问的外国元首和其他贵宾,多数都要把参观兵马俑列入日程。 兵马俑坑在秦始皇陵东侧约1公里半,先后发一、二、三号三个坑。一号坑是当地农民打井时发现的,后经钻探先后发现二、三号坑。一号坑最大,东西长 230米,宽612米总面积达14260平方米。在这个坑内埋有约6000个真人大小的陶俑,目前已清理出的有1000多个。在地下发现形体这么大,数量这么多,造型如此逼真的陶俑,实在是一件令人难以置信的事。 走进博物馆的大厅,只见在地下5米深的地方,整齐地排列着上千个像真人大小的武士全身呈古铜色,高1.8至1.97米,一个个威武雄壮,真是气象森严,令人望而生畏。还有如真马大小的陶马32匹。陶马4匹一组,拖着木质战车。 兵马俑的排列是3列面向东的横队,每列有武士俑70个,共210个,似为军阵的前锋。后面紧接着是步兵与战车是的38路纵队,每路长约180米,似为军阵主体。左右两侧各有一列分虽为面南和面北的横队,每队约有武士俑180个,似是军阵的两翼。西端有一列面向西的武士俑,似为军阵的后卫。武士俑朋的身穿战袍,有的身披铠甲,手里拿的青铜兵器,都是实物。组织严密,队伍整肃。几十匹战马昂首嘶鸣,攒蹄欲行。整个军处于整装待发之势。 威武雄壮的军阵,再现了秦始皇当年为完成统一中国的大业而展现出的军功和军威。 这批兵马俑的艺术史上具有很高的价值。兵马俑的塑造,是以现实生活为基础而创作,艺术手法细腻、明快。陶俑装束、神态都不一样。光是发式就有许多种,手势也各不相同,脸部的表情更是神态各异。从它们的装束、表情和手势就可以判断出是官还是兵,是步兵还是骑兵。这里有长了胡子的久经沙场的老兵,也有初上战场的青年。身高达1.96米的将军俑,巍然直立,凝神沉思,表露出一种坚毅威武的神情。那个武士俑,头微微抬起,两眼直视前方,显得意气昂扬而又带有几分稚气。那个身披锨甲,右手执长予,左手按车的武士,姿势动作显示出他是保卫的车士俑。 总之,陶俑具有鲜明的个性的强烈的时代特征。这批兵马俑是雕塑艺术的宝库,为中华民族灿烂的古老文化增了光彩,也给世界艺术史补充了光辉的一页。 兵马俑坑内出土的青铜兵器有剑、矛、戟、弯刀以及大量的弩机、箭头等。据化验数据表明,这些铜锡合金兵器经过铬化处理,虽然埋在埋土里两千多年,依然刃锋锐利,闪闪发光,表明当时已经有了很高的冶金技术,可以视为世界冶金史上的奇迹。 在1991年以前,秦兵马俑博物馆开放的是一号坑。1991年9月,三号坑正式开放。三号坑面积只有一号坑的二十七分之一。但从这个坑出土的战车、武士和其他物品分析,这个坑可能是作为一、二号坑的统帅部。 1974年3月,陕西临潼县晏寨乡西扬村村民在秦始皇陵东1.5公里处打井时,意外地发现了许多碎陶人,经考古工作者探测,这是一个长方形的秦代兵马俑坑。1976年通过钻探,在此坑的北侧20和25米处分别又发现了两处兵马俑坑。按照它们发现的时间把它们分别定名为兵马俑一、二、三号坑。三个坑的总面积为22,780平方米。 一号坑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230米,宽62米,深5米,总面积14,260平方米,为坑道式土木建筑结构,东西两端各有斜坡门道5个,坑道内有 10道2.5米宽的夯土隔墙,隔墙上架著粗大的横梁,再铺芦席、细泥和填土。底部以青砖墁铺。一号坑兵马俑按实战军阵排列。俑坑的东端是一个长廊,站著三排面向东的战袍武士俑,每排70件,共210件,手持弓弩,他们是一号坑军阵的前锋部队。长廊南边有一排面向南的武士俑,是右翼;北边有一排面向北的武士俑,是左翼;西头有一列面向西的武士俑,是后卫。他们手执弓弩等远射兵器,担任整个军阵的警戒任务。在10道隔墙隔开的11个过洞里排列着38路面向东的纵队,每路中间都排列有驷马战车。陶俑全部身披铠甲,手执长兵器。他们是一号坑的主力部队。一号坑共有27个探方,根据每个探方里兵马俑排列的密度推算,全部发掘后可出土兵马俑6000余件,其中以步兵居多。 一号坑东端以北20米是二号坑,它是由4个单元内的4个不同兵种构成的一个曲尺形军阵,面积6000平方米,估计可出土陶俑1000多件,兵马和鞍马近500多匹。第一单元即俑坑东边突出的大斗子部分,是由334件弩兵俑组成的小方阵。第二单元即俑坑的南半部,包括一至八过洞,是由64乘驷马战车组成的方阵,每乘战车有军士俑三件。第三单元即俑坑的中部,包括九至十一过洞,是由19乘战车和100余件随车徒手兵俑组成的方阵。第四单元即俑坑的北半部,包括12至14过洞,是由战车6乘,鞍马和骑兵俑各124件组成的骑兵阵。四个单元有机联系构成一个大阵,又可以分开构成四个独立的小阵,能功能守,自我保护力强,反应快速。二号坑的四个单元中就有三个布有车兵,战车占到整个军阵面积的半数以上,证明在秦代车兵仍为作战的主要力量。木质战车因为年久已朽,但车辕、轮等却在泥土中留下了清晰的印迹,车上的铜质构件尚存在。 三号坑在二号坑以西、一号坑以北25米的地方,平面呈凹字形,面积为520平方米,仅有4马1车和68个陶俑。它的东边是一条长11.2米,宽 3.7米的斜坡门道,与门道相对应的为一车马房,车马房两侧各有一东西向厢房,即南厢房与北厢房。共出土陶俑64件。这些陶俑的编组排列与一、二号坑不同。一、二号坑内的陶俑都是按作战队形排列。三号坑内武士俑所持兵器也与一、二号坑内武士俑不同。后者配备的有长射程的弓弩,近距离格斗的矛、戈、钺、剑等,而三号坑内只发现了一种无刃兵器铜殳。铜殳在秦代是一种专门用于仪仗的兵器,在北厢房内还发现有残鹿角一件、动物朽骨一堆。可能是专供战前占卜或祷战活动的场所。通观三号坑整个布局,它可能是整个地下军阵的指挥部-军幕。 在我国,陶俑最早出现于战国时期,但那时制作的陶俑体形较小,火候低,制作粗率。而秦兵马俑不仅形体高大,而且制作精细,造型准确,工艺水平极高。1980年12月在秦始皇陵西侧20米处,发掘出土了两乘大型彩绘铜车马,按照发现的顺序,被编为一号和二号铜车马。当时皆被埋在7米深的坑里,外面用一个木椁装着。出土时,因木椁腐朽,土层塌陷,两辆铜车马都残破严重,其中二号铜车马已碎成1,555片,经过考古工作者和各方面专家两年半细心艰苦的修复,二号铜车马于1983年10月1日正式对外展出,一号铜车马也于1988年正式展出。 这两乘车都是四马单辕,呈前后纵向排列,前面的一号车应为古代的“高车”。二号车叫“安车”,分为前御室和后乘室。两室之间隔以车墙。赶车的人坐在前御室,主人坐在后乘室。乘室前面及左右两侧有三个车窗,后面留门,门窗都可以灵活启闭,窗上的小孔可以调节空气,从中外望。车上有椭圆形伞状车盖。此车通体施以白色为底色的彩绘,二号车配有1,500余件金银构件和饰物,显得华丽富贵。它可能是供秦始皇灵魂出游时乘坐的。一号车上配备有弓弩、箭头、盾牌,驾车者带有官帽,这说明此车是用来保护后面二号车的安全的。
兵马俑是芈月还是秦始皇发明的?
不是发明,兵马俑是秦始皇陵的陪葬品之一,但是到底是作为宣太后芈八子的陪葬还是秦始皇本人的一直存在争议。
在兵马俑坑中,看到所有的士兵不但没有戴头盔,而且头上还梳着偏髻。有人说这是秦朝“尚右”的观点,但是专门研究的叫陈景元先生认为这是身为出身楚国贵族秦宣太后芈氏为纪念楚国而制造的。
出土的兵马俑身上还残留着一些染料,五颜六色的,这明显与“尚黑”的秦皇不符,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根据五行相克认为先周为“火德”,所以讲“水德”定位崇拜对象,水对应颜色为黑,所以看过历史纪录片的时候应该留意过,秦皇的龙袍,旌旗全为黑色,在这么信奉黑色的帝国里,能允许自己的陪葬士兵传的五颜六色的呢。
“兵马桶”是( )年春天,被( )省( )( )发现的。
1928年暑期,考古专家吴金鼎先生为调查东平陵故城(位于龙山镇附近的另一个著名文化遗存),而往返于龙山镇和平陵镇之间,中间横穿城子崖。往来次数多了,城子崖断崖上暴露的灰土和陶片引起了他的好奇和注意。不久他又在此发现了两枚骨锥,骨锥粗糙的质地似乎在向他倾诉遥远的过去。随即,吴先生便沿着遗址西南两面的断崖进行了多次勘查,在城子崖下层遗址中发现了一种非瓷非釉光洁美丽的黑色陶片,而且这种陶片总是和石器、骨器同出,绝无例外。无疑,这是一处重要的史前文化遗址,这引起当时的中央研究院的重视。
1930年11月和次年10月,当时的中央研究院与山东省政府联合组成山东古迹研究会,先后两次进行发掘,揭露面积15600平方米,出土了大量陶器、石器、骨器、蚌器等文物。该遗址上层为周至汉代几个不同时期的遗存,下层是首次发现的一种以磨光黑陶为主要特征的新石器时代遗存。在发掘中,考古人员还发现了东西390米、南北450米、墙基厚约10米的城墙遗址。因陶器烧成温度较高,胎质坚实,颜色较纯正,与已知的以红陶和彩陶为 主要特征的仰韶文化有显著的区别,被称为“黑陶文化”,距今约为4000年—4500年。又因遗址与龙山镇毗邻,遂正式以“龙山文化”命名。
梁启超次子主持发掘
济南市考古研究所副所长李铭介绍,30年代的城子崖发掘总共进行两次,主持第二次发掘的是梁思永先生,他是近代史上的风云人物梁启超先生的次子。梁思永先生是在美国学成回国的,曾经参加过北美一些大的考古发掘。1931年秋季,梁思永来到章丘龙山镇,对城子崖进行发掘,他后来还据此出版了中国第一部田野考古报告集《城子崖》,该书对中国后来的田野考古报告起了示范性作用。
后来,梁思永先生在《龙山——中国文明史前期之一》一文中对龙山文化的特征、三个区域的划分、分地层和年代及商文化的关系等几方面都进行了论述,他在错综复杂的地层堆积中,明确了仰韶、龙山和商代文化的叠压关系,首次判断出这些文化的发展序列,建立了中国考古学的典范,成为中国近代考古学迈入成熟阶段的显著标志。
济南历史上最早的城
“龙山文化”在其命名之初,泛指以黑陶为特征的史前文化,随着田野考古的全面展开,许多以黑陶为特征的遗存在全国许多地方均有发现,相互之间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又基本属于同一时代,因此都被称为“龙山文化”,成为对于夏以前古史传说中的尧舜时期的统称。在这一时期,华夏各古国普遍有了城址、铜器和文字。
国内著名考古专家、原山东省考古研究所所长张学海先生1989—1990年曾再次带队发掘城子崖,并专门撰写了《城子崖和中国城》的论文。他分析认为,龙山文化时代,人们已经在掠夺与反掠夺的过程中发明了城,也就是在村落的周围筑起城堡式的土墙。城子崖是济南地区历史上有据可考的最早的城。那时城的出现,表明我国在夏朝之前,还有一个灿 烂的部落方国时代。从城的规模来判断,济南是那个时代比较强盛的方国,甚至有可能是那时某个部落方国联盟中的盟主国。在这座济南历史上最早的城里,当时已能生产举世无双的蛋壳陶,代表着龙山文化时期整个黄河流域制陶工艺的最高水平。张先生推测,城子崖龙山城的人口当时应在3000人以上。
据考证,山东地区上古主要居住着东夷族部落,它同中原的夏族既关系密切,又有不同风俗。龙山文化及其之前的大汶口文化,是东夷部落远古文化发展的两个重要阶段。
薄如蛋壳 黑陶举世无双
城子崖发掘发现了黑陶为特征的考古新文化,出土的主要代表文物是黑陶和石斧、骨锥等,这些黑陶造型美观、薄似蛋壳、乌黑 龙山文化图片欣赏
而有光泽,有陶鬲、陶豆、陶罐等。
据济南考古研究所副所长李铭介绍,城子崖遗址发现的黑陶从制作上看属于快轮制陶,陶器形制很规整,胎薄,轮旋纹路清晰。从颜色分为灰陶、红陶和黑陶。烧成温度在840摄氏度左右。造型有罐、盘、杯、盆(双耳盆、三耳盆、折腹盆等)、釜、甄、碗、鼎、鬲、大圈足豆等。有泥质陶和夹砂陶。工艺水平最高的是熠熠发光的磨光蛋壳黑陶。
据悉,在龙山黑陶出现之前,在我国西方、北方发现的新石器文化,几乎全被称为仰韶文化的彩陶和红陶文化。
揭开了中国文明初创期
城子崖遗址是中国考古工作者发现和发掘的第一处原始社会遗址,在中国近代考古学史上具有开创性的意义,对认识和研究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起了重要推动作用。
原山东省考古研究所所长、国内知名考古专家张学海研究员评价说,70多年前城子崖遗址的发掘,是中国考古学史上的一件大事,该次发掘所发现的龙山文化,揭开了中国历史的“拂晓期”,证明了中国东方具有5000年的文明史,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中国美术考古的学科带头人、山大美术考古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刘凤君也给城子崖遗址发掘以高度评价,他说,30年代初城子崖遗址的发掘,为近代考古学的发展铺垫了重要基石,为探索中国文明起源大课题迈出了第一步,发掘结果揭开了中国文明初创期的帷幕。
建馆保护“老祖先生活区”
12月9日上午,从省城出发,驱车向东走了30多公里后,记者来到就在老济青公路边的城子崖遗址,对这座在历史长河 中飘摇了4000多年的文化遗存进行了现场探访。这个看不出轮廓的千年古城如今有了保护机构——城子崖遗址博物馆,该馆依原古城城垣而建,风格古朴独特。城子崖四周的城墙目前已经被破坏殆尽,但墙基却完好地保存在地下,走在野草和酸枣树疯长的夯筑土城台上,记者首先感受到的是一种远古的苍凉……
记者搜寻
1.1989~1990年,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遗址进行了4个月的勘探和试掘,对城子崖龙山文化遗存的发掘和研究又有很大进展,发现城子崖遗址存在三个不同时期的文化城,其城圈重叠的事实说明,城子崖在古代一直是筑城立国的理想之地,该次发现后来被评为全国十大发现之一。
2.截止到2002年10月,我国已经在山东、河南、内蒙古、湖北、湖南、四川等地发现了数十座龙山时代城,其中山东占14座,其中又以阳谷县景阳冈和东阿的教场铺处发现的龙山城规模宏大、气势雄伟。(高祥森/齐鲁晚报)
大辛庄:商人东征重镇
■考古名称: 大辛庄遗址
■发现时间: 1935年
■发现地点: 济南市历城区王舍人镇大辛庄东南
这里就是中原商人向山东东夷部落推进的重要据点?这里就是齐桓公与鲁襄公的会盟之地?
商人东征的据点
大辛庄遗址位于济南市历城区王舍人镇大辛庄东南,地势由西南向北逐渐下倾,中间有一条东南斜向西北的自然沟壑,俗称“蝎子沟”,将遗址分做两部分,总面积约30万平方米,保护范围11万余平方米。地表及沟崖上暴露出灰土和陶片、石器等。属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辛庄遗址的发现和发掘颇具传奇色彩。1935年,大辛庄农民王子玉在蝎子沟东崖挖土时偶得一批青铜器,大部分经古董商转售天津,一些零星小件及残器为齐鲁大学加拿大籍教授明义士收得。明义士几次到此调查,采集标本,并筹集了经费准备进行挖掘,却因故作罢;1952年,山东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在此发现有灼痕的卜甲;1955年,当时从北京、郑州学习考古归来的杨子范等人率队对大辛庄遗址进行了发掘;1958年,山东省文物管理处两次进行调查、勘探和试掘,探得文化层厚约2米,最深处4米;山东大学由青岛返回济南后,每上考古通论课,必到大辛庄调查实习。
1984年,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济南市博物馆及山东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进行较大规模的发掘,揭露面积849平方米,发现房址12座,水井8眼,墓葬42座,出土陶、石、骨、蚌、铜器等700多件。陶器有高裆锥足鬲、矮足鬲、圜底尊、大口尊、假腹豆等,还发现釉陶器和刻纹白陶;石器有斧、锛、刀、镰等;骨器有镞、笄、匕以及未见刻辞的卜骨、卜甲等;铜器为镞、针、锥等小件器物。有的墓葬有殉狗,这种葬俗同郑州二里岗、安阳的商代墓葬相同。
该遗址是迄今发现的商代前期中段的中原地区商文化向山东的东夷部落推进最远的据点,对于商文化及商代夷商关系的研究,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山东大学退休教授徐基认为,这个面积达30万平方米之巨的商代遗址,极可能是商人东征留下的重镇。由于济南地区尚未发现比这里还早的大型商代早期中段遗址,他更进一步分析,当年齐桓公与鲁襄公的会盟,极可能就是在(泺)水之畔的这座重镇举行的。他推测,正是有了这座大本营,商代中期,商人才进而推进到了桓台,商代后期,商人更把势力范围扩大到了青州。
寻访当年古城
如今的大辛庄,是一个有着4000多人口的大村子,但现在的大辛庄与当年的商代遗址已经没有直接的联系了。据考证,明初,有贾姓人家从河北迁来,建了贾家庄,明代永乐年间,遭洪水淹没,大水过后,当地居民重建家园,改称大新庄,以示弃旧更新之意。但到了上世纪50年代,因为村南有小辛庄,人们删繁就简,改“大新庄”为“大辛庄”,由此延续下来。
12月11日,薄雾冥冥,记者一路打听找到了这处商代遗址。蝎子沟里,种上了庄稼、蔬菜,蝎子沟两侧的空地上,建起了一座座蔬菜大棚。大辛庄商代遗址,静悄悄躲到了人们的视线之外。只是在菜地间的小路上,一座一米多高写有“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字样的石碑在提示着它的存在,并吸引了三三两两的游人慕名而来。
蝎子沟的两侧,正好形成一个断层,陶片、卜骨等物依稀可见。实际上,大辛庄村民在遗址上多有所获。1970年,济南市博物馆在此收集到一批历年出土的青铜器,戈、镞等兵器及斧、锛、刀、车具等。1984年,又收集到一批器物,有鼎、觚、爵、戈等。出土和收集的器物,与河南安阳殷代典型器物并无区别,也有一些和郑州二里岗上层出土器物近似
兵马桶是谁造的啊
一直以来,兵马俑被人们认为是秦始皇陵的一部分。但是,兵马俑与秦始皇之间,真的有事实上的主属关系吗?长期关注、研究兵马俑的建筑学家陈景元,提出了一个惊世骇俗的观点:兵马俑的主人不是秦始皇,而是秦始皇的高祖母秦宣太后。 1974年3月29日,号称“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秦代兵马俑,在陕西临潼西杨村被发现了。随后不久,便被认定为秦始皇陵的陪葬品,或称“秦始皇兵马俑”。这种看法长期以来,普遍流行,成为公论。但在陈景元深入研究了秦始皇陵及兵马俑之后,便认为这个定性结论是不能成立的。他的观点是:兵马俑的主人根本不是秦始皇,而是秦始皇的高祖母秦宣太后。 1975年发表的《秦俑坑试掘第一号简报》说,能够证明陶俑属于秦始皇陵的现场清理材料,有以下几个方面:俑坑的西端,距秦始皇陵外城东墙1225米;俑坑出土的铺地砖,其形制、质量、纹饰和文字,与秦始皇陵内出土的秦砖一样;俑坑出土的武士,和陵内过去出土的跽坐俑的陶质、制作技法相似。随后,在1981年又有文章指出:秦始皇曾经下令将陵墓向外扩展“三百丈”。而发现俑坑的位置,正好在这个“三百丈”的范围之内。 陈景元对此并不认同:其一,器物、陶俑有相同之处,不能证明兵马俑就属于秦始皇陵,因为皆为秦物,制造时间又相近,有些共同点很正常。更何况两地出土的陶俑,无论大小、形象,都很不相同。其二,秦时的“三百丈”只有690米,在秦始皇陵东墙1225米之外的兵马俑,怎么可能被包囊在“三百丈”的界址之中?又如何成为秦始皇陵的一部分? 后来又有一种说法是,秦始皇陵陵园面积达56.25平方公里,秦俑所在的西杨村,被包罗其中,它可作为俑坑定性的重要依据。陈景元对此同样持否定态度:根据《秦始皇陵考古纪要》及《秦陵秦俑最新发现》所提供的材料看,这仅是有关部门按照《文物保护条例》精神,划定的一个建设用地控制区,目的是限制这里今后的非农业工程建设。人们又怎么能把一个规划中的保护区用地,曲解为当年秦始皇陵的实际占地? 既然与始皇帝无关,那么兵马俑到底是谁的呢?经过深入研究考证,陈景元认为,它应当是秦始皇的高祖母秦宣太后的。 秦宣太后,姓芈,是楚人,本是楚国的显赫王族。她在秦国统治了41年之久,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掌权治国的女王,甚至有人称她是两千多年前的“慈禧太后”。她当政时间长,势力强,影响大,完全有条件、有资格修建豪奢大墓及陪葬坑。 在《史记·正义》及《陕西通志》、《临潼县志》中,都有“骊山:在雍州新丰县南16里;秦始皇陵:在雍州新丰县西南10里;秦宣太后陵:在雍州新丰县南14里”的记载。雍州新丰县的县城,在今临潼县新丰镇的东北不远处,根据上述明确的方位和里程,很容易就能找到的秦宣太后陵,就在秦始皇陵的东侧、南距骊山山脚约2里处的西杨村、下和村一带,也就是人们现在所熟知的秦俑馆附近。 同时,人们在秦俑坑里发现了最直接的证据。不少秦俑的头顶,梳有苗裔楚人特有的、偏于一侧的歪髻;秦俑的服色,五颜六色,非常鲜艳,与秦王朝的尚黑制度,有显著差别。此外,在陶俑身上还刻有一个“芈”字,与当年发掘的阿房宫“北司”遗址中的“芈”字相似。阿房宫由秦惠文王始建,而宣太后芈氏,即是秦惠文王的妃子。 更重要的是,在俑坑底部,存在有厚厚的、可分为14层的淤泥层。从历史上临潼大暴雨的频率,及旱、涝交替的规律和特点看,形成这么厚淤泥的时间,至少在40年以上。一层层的淤泥,无疑就是一种最真实的“时间年轮”。如果俑坑确实毁于秦末,由此往前推移几十年,加上建坑所需的时间,那么俑坑的主人,只能推移到秦宣太后这边来了
兵马俑是谁造的?
是秦始皇为建造自己的皇陵命令工匠做的。
秦始皇即位后便开始兴建自己的陵墓(公元前246年)。修建过程经其一生。秦始皇陵墓总面积达到50平方公里,包括现在的秦兵马俑和秦始皇陵。
秦始皇陵墓兵马俑并未在史籍上有所记载,故未被人知,也因此历经二千余年而能保存原貌。1974年3月29日陕西大旱,临潼县村民杨志发在挖井打水时意外发现兵马俑碎片,当时村民称这些陶塑为瓦爷。
在人们初次见到兵俑时,兵俑衣着、武器的颜色还十分鲜艳,非常好看,历经两千年威武不减,但是在考古学家挖出土时,受空气氧化影响,数分钟内即渐渐剥落消失,只剩下一般大众印象中的陶土色。
扩展资料:
兵马俑是古代墓葬雕塑的一个类别。古代实行人殉,奴隶是奴隶主生前的附属品,奴隶主死后奴隶要作为殉葬品为奴隶主陪葬。兵马俑即制成兵马(战车、战马、士兵)形状的殉葬品。
1961年3月4日,秦始皇陵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74年3月,兵马俑被发现。
1987年,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并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先后有200多位外国元首和政府首脑参观访问,成为中国古代辉煌文明的一张金字名片,被誉为世界十大古墓稀世珍宝之一。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兵马俑
兵马桶是谁发明的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啦,感谢您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兵马桶是谁发明的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