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谁发明的秤(谁发明的秤杆)

本篇百科问答的知识要给大家谈谈是谁发明的秤,以及谁发明的秤杆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学习有所帮助。

文章目录:

谁发明了杆秤?

杆秤是我国春秋末年越国大夫 范蠡发明的。 相传范蠡在经商中发现,人们买卖东西都是用眼估堆,很难做到公平交易。他决定用南斗六星和北斗七星做标记,一颗星代表一两重,十三颗星代表一斤。后来,因为一些心术不正的商人,卖东西时缺斤少两。所以范蠡改白木刻黑星为红木嵌金属星形,并在南斗六星和北斗七星之外,再加上福、禄、寿三星,以十六两为一斤。并说:“经商者若欺人一两,则会失去福气和幸福。欺人二两,则后人永远得不了‘俸禄’。欺人三两,则会折损‘阳寿’!” 目的是为了告诫商人,必须光明正大。于是,秤这种计量工具便一代代流传了下来,沿袭了两千多年。

杆秤是谁发明的?源于春秋战国吗?

中国最古老也是现今人们仍在使用的衡量工具,要算杆秤了。为了方便人们买卖,而根据杠杆原理制造出来。同时也反映出中国古代劳人民的聪明才智。

那么,杆秤是谁发明的呢?

我们先来看看据民间传说。据说杆秤是鲁班发明的,那时还是木制的,根据北斗七星和南斗六星在杆秤上刻制13颗星花,定13两为一斤。后来,秦始皇统一统天下后,加上“福禄寿”三星,正好十六星,于是就改一斤为16两。

另一种传说是范蠡所制。他从一个鱼贩那里得到启发:先用根竹竿,一边放水筒,一边放鱼,接着根据杠杆原理发明了杆秤。之后,他又根据北斗七星和南斗六星对杆秤进行改造,在上刻制13颗星花,定13两为一斤,但因为有些商家缺斤少两,便添加“福禄寿”三星。寓意就是:缺一两少福,缺二两少禄,缺三两少寿。

但实际上,根据我国出土的衡权器实物,以及丰富的文献记载,表明杆秤出现的时间很早。如在中国湖南长沙东郊楚墓出土的公元前七百年前的文物中,已有各种精制的砝码、秤杆、秤盘、系秤盘的丝线和提绳等。又如中国汉墓出土的公元前200年前的文物中,已有各种规格的杆秤砣。1989年,在中国陕西眉县常兴镇尧上村的一座汉代单窑砖墓中,发现完整的木质杆秤遗物,其制作时间约在公元前1~公元1世纪。

学术界一般认为杆秤是人们在春秋时期的不等臂秤的基础上,经过不断改进,到秦汉乃至魏晋南北朝才出现真正意义上的杆秤。

范文澜的《中国通史简编》认为:“秦始皇按秦国制度统一全国度量衡。公元前221 年,颁布统一度量衡诏书,凡制造度量衡器,都得刻上这个四十字的诏书。”并说:“隋时掘得秦始皇时秤权,有丞相隗状、王绾二人列名,想见度量衡器由官府遵照诏书负责监制,不许民间私造。”上面提到的“四十字诏书”,即人们熟悉的“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文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一歉疑者,皆明一之”,所谓“秦始皇时秤权”,实指始皇初年的秤锤,说明秦初即有杆秤。

不过,古代杆秤都是在采用绳纽、非定量砣和木、竹、骨秤杆的基础上,并由手工制作完成的。至20世纪,杆秤的结构才改为外刀纽与刀承或内刀纽与刀承结构。新中国成立后,为加强计量法制管理,先后制订了杆秤检定规程和国家标准。

秤是谁发明的?工作原理是?为啥标记重量50kg的秤砣就能测出重量的为100斤的物体?秤砣重量多重?

你说的这种应该是杆秤,而不是天平。杆秤据传是范蠡(三千越甲可吞吴的越王勾践手下)发明的,采用杠杆原理。使用时,手提着杆秤的绳子,一般极靠近杆秤的一端;物体重量乘物体到绳子的距离=秤砣乘秤砣到绳子的距离。通过秤砣位置即可知道被称的物体多重。所以50*2=100*1,只需要让秤砣到绳子的距离是物体到绳子距离的两倍即可称量。

范蠡造秤(民间传说故事)黎青屏搜集整理

        范蠡造秤(民间传说故事)

                          黎青屏搜集整理

        范蠡帮助越王苟践打败吴国,报了仇,干成了大事,名气大了。没有在越王跟前当官,也没有回到家乡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而是一直向西北走,走到一处靠山环水的地方隐居下来。

        时间长了,乡里乡亲有了纠纷都寻他协调处理。有些事情,说和说和解决了。涉及到财物瓜分,交易互换就协调不下了。

        弟兄俩分家,分到粮食。范蠡感觉心里公公道道扒谷堆,可是弟兄俩还是多了少了,争吵没完没了。

        范蠡出到村外头,游转散心。天旱了,走到洛河边上,有人在河边浇地,地头立一根竖杆,竖杆上挂一根横杆,横杆一头系一只水桶,另一头绑一块石头。手抓住系桶的绳往下拉,水桶下到河里灌满一桶水;往上拉,提上岸来,倒进地里。一桶一桶提上来,河水流进地里浇了庄稼。

      看见范蠡来了,人手抓住绳,不往下拉,也不往上提,跟范蠡说话。范蠡看见水桶和石头都悬在空中不动了。

        范蠡心里一忽扇,有门了。返回村里,也立一根竖杆,竖杆上挂一根横杆,两头系两只桶。往两只桶里添粮食,撒开手,横杆是平的,两只桶里粮食是一般多。

        就这样,范蠡给兄弟俩等分了粮食,分开了家,都没意见。

        这样还不行,遇到兄弟三个咋办?分的东西不一样多咋办?

        范蠡给兄弟俩分家分粮食的事传出去,四邻八村的乡亲都来寻范蠡调解矛盾纠纷。乡亲们说:“你处事公道,有眼力,衡量公平。我们都相信你,谁有私心,你就有权力处分谁。”

        范蠡反复琢磨,把立杆变成薅芯,不断改进,发明了杆秤。秤杆代替他行使权力,秤锤代替他衡量多少,掌握公平。

        范蠡规定秤上一斤十三两,分别是天上北斗七星,南斗六星。

        有了秤,分东西就方便多了,市场做生意也红火了。时间一长,有些人熟悉了杆秤,就使些本事,短斤少两,占便宜。人发现了,脾气暴躁的,当场抓住,把秤杆都抉折了。

        这还能行?

        范蠡又增加了福禄寿三星,特别说明,少一两折福,少二两折禄,少三两折寿。一斤成了十六两。

        兄弟俩分家,粮食分不开,有人说:“官大不压乡党”。还有人说:“宁将千军,不领一社。”

        范蠡发明了杆秤,人都说秤杆是权,秤锤是衡。

        用秤时间长了,大家心里对斤两都有了数。人都说邻居等半秤。

        范蠡名气大,人都给他隐居的村落叫范蠡村,就是如今河南省三门峡市卢氏县范蠡镇范蠡村。

                      2020年10月5日搜集整理

秤是谁发明的?

世界上最原始的秤是古埃及人的发明。还在7000多年以前,古埃及人就使用一种悬挂式的双盘秤来称麦子。这种秤有两个秤盘,分别悬挂在秤梁的两端。在中国,秤的出现也很早。春秋中晚期,楚国已经制造了小型的衡器 — 木衡.铜环权,用来称黄金货币。完整的一套环权共十枚,大体以倍数递增,分别为一铢、二铢、三铢、六铢、十二铢、一两、二两、四两、八两、一斤。中国历史博物馆藏有一支战国时的铜衡杆,这种衡器即不同于天平也不同于后来的称杆,但与不等臂天平类似。经过逐步演化的过程,衡杆的重臂缩短,力臂加长,也就成为了现代仍在使用的杆秤。杆秤在耶稣诞生前由游牧部传入了西方,被命名为罗马秤。在许多拉丁语作家的著作中都有关于这种秤的记载。罗马秤两臂不等,称物端的秤臂较短,且长度固定不变。在称量重物时,移动秤杆另一端的秤锤(这样就改变了该端秤臂的长度),直到秤杆达到水平状态时为止。使用这种秤可以称量比秤锤重得多的物体。 1670年,法国著名的数学家、物理学家和机械设计师吉尔.佩尔索纳.德.洛百瓦尔(Gilles Personne de Roberval,1602—1675)于1670年将他发明的案秤报送巴黎科学院。这是一种等臂双盘案秤(又名磅秤)。秤盘装在秤梁两端,下面装有刚性导杆,可在称座上相应的导孔内上下上下移动。这样,当秤梁绕轴摆动时,在导杆作用下,秤盘可做上下移动,但其水平状态保持不变。这种秤是的。直到现在,洛百瓦尔案秤仍然是世界上使用最为普遍的商业秤。

你知道计量用的“秤”是谁发明的吗?

范蠡一生三迁,且“三至千金”,是个名闻遐迩的大富豪。后人称之为“陶朱公”,民间称之为“财神”,也称“商圣”。

范蠡(前517——前448)字少伯,春秋战国末期楚国宛(今河南南阳)人,是历史上早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经济学家、商人。

范蠡出身贫寒,但聪明睿智,胸藏韬略。当时楚国贵胄专权、政治紊乱,范蠡的才华不为世人所识。范蠡离开楚国,自己的才能得到了充分发挥。先是为越王策划“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的复国之策,帮助勾践消灭吴国,成就霸业。

然而,范蠡深知“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的道理。于是,果断地弃官而去,以保全身家性命。他辗转来到了齐国,改名换姓,自号“鸱夷子皮”在海边结庐而居。他和妻子西施以及儿子们“苦身戮力”地“耕于海畔”,开垦荒地,种粮食、蔬菜,兼营副业,养猪、羊、鸡等。由于他治家有方,又善于经营,不几年就成了当地的大富豪。

又由于他怜贫恤苦,仗义疏财,所以名气越来越大。齐王听说后就把他请进都城临淄,拜他做了相国。范蠡在相国的位置上待了两三年,感叹地说:“居家则拥有千金之产,居官则达到卿相之位,对于一个白手起家的老百姓来说,这已是到了极点了。

长久地处在尊贵的位置上,只怕不是吉祥的征兆啊。”于是将相印归还齐王,把钱财分与知交好友及周边百姓,自己则带着妻儿悄悄离去。后来,在陶地(今山东定陶西北)隐居下来。陶地东邻齐、鲁,西接秦、郑,北通晋、燕,南连楚、越,居于“天下之中”,是理想的经商之处。范蠡根据时节、气候、民情、风俗等,转运货物,“人弃我取,人取我与”,顺其自然,待时而动。过不多久,又成了大富翁。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于是,他便自称“陶朱公”。渐渐地,陶朱公之富,名扬天下。

范蠡极具经商的才智。他在齐国时,看到吴越一带需要好马。他知道,在齐国收购马匹不难,马匹在吴越卖掉也不难,而且能赚大钱。难的是将马匹由齐国运到吴越。千里迢迢,人马住宿需要费用,而且兵荒马乱期间,沿途的强盗很多。后来,他了解到齐国有一个巨商姜子盾,他经常贩运麻布到吴越,而且已买通了沿途强人。于是,范蠡有了主意。他写了一张榜文,张贴在城门口。其意是:范蠡新组建了一马队,开业酬宾,可免费帮人向吴越运送货物。不出所料,姜子盾主动找到范蠡,求运麻布。范蠡满口答应。就这样,范蠡与姜子盾一路同行,货物连同马匹都安全到达吴越。马匹在吴越很快卖出,范蠡因此赚了一大笔钱。

今天还在使用的“秤”也是范蠡的发明。他在经商中发现人们在市场上买卖东西是用眼睛来估量,这样很难做到交易的公平,于是,一心要发明一种可以准确测量货物重量的东西。有一天,他偶尔在乡间看到一位老农用一种一头吊了一块石头的木架装置汲水,很是省力,受此启发,他发明了秤。

此外,范蠡还是酱的发明者。他曾经改进了陶瓷制作技术,是造缸的能手,被太湖一带的工匠们尊称为“造缸先师”。

范蠡不仅懂得经商之道,而且,非常注重商人的品德,他告诫同行:作为商人,应当光明正大,不能赚黑心钱。他说:“经商者若欺人一两,则失去福气;欺人之二两,则后人做不了官;欺人三两,则折损阳寿。”所以,在那个商人形象不佳的年代,范蠡却得到了人们的尊重,赞誉之声不绝,被尊为华夏商人的圣祖以及“民间财神”的雅号。推荐阅读:二月二,玉皇大帝被忽悠的那些事

是谁发明的秤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谁发明的秤杆、是谁发明的秤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