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百科问答的知识要给大家谈谈十二经是谁发明的,以及十二经是哪些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学习有所帮助。
文章目录:
- 1、十三经由汉代的五经逐渐发展而来,最终形成于什么时期
- 2、12经络巡行时间出自哪本古籍
- 3、唐代后期出现了“十二经”,即在“九经”之上加什么
- 4、中国的第一发明是什么???大神们帮帮忙
- 5、从五经到十三经历了怎样的演变?
十三经由汉代的五经逐渐发展而来,最终形成于什么时期
十三经最终形成于南宋时期。《十三经》,南宋形成的十三部儒家经典,分别是《诗经》、《尚书》、《周礼》、《仪礼》、《礼记》、《易经》、《左传》、《公羊传》、《榖梁传》、《论语》、《尔雅》、《孝经》、《孟子》。
其形成过程是:汉代设立《诗》、《书》、《易》、《仪礼》、《春秋》于学官,为五经;唐代加《周礼》、《礼记》,并将《春秋》分为《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为九经;至开成年间刻石国子学,又加《孝经》、《论语》、《尔雅》为十二经;南宋复增《孟子》,因此有十三经之称。
扩展资料:
《十三经》的内容:
1、《周易》
《周易》是占卜之书,其外层神秘,而内蕴的哲理至深至弘。
2、《尚书》
《尚书》是上古历史文件汇编,主要内容为君王的文告和君臣谈话记录。
3、《诗经》
《诗经》是西周初至春秋中期的诗歌集,内分“风”、“雅”、“颂”三部分。“风”为土风歌谣,“雅”为西周王畿的正声雅乐,“颂”为上层社会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
4、《周礼》
《周礼》该书原名为《周官》,西汉时在民间被发现,创作年代大多数学者认为可能在战国时期。主要汇集周王室官制和战国时期各国制度。
5、《仪礼》
《仪礼》主要记载春秋战国时代的礼制。
6、《礼记》
《礼记》是西汉的两位学者礼学家戴德和他的侄子戴圣编辑的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是秦汉以前有关各种礼仪的论著汇编。
7、《春秋》三传
《春秋》三传分别是《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这是围绕《春秋》经形成的著作。《左传》可能是春秋末期左丘明所作,但也有人认为是战国初的作品,重在史事的陈述。《公羊传》作者是战国时齐人公羊高,他受学于孔子弟子子夏,后来成为传《春秋》的三大家之一,《谷梁传》其作者相传是子夏的弟子,战国时鲁人谷梁赤。起初也为口头传授,至西汉时才成书传。后二传重在论议。
8、《论语》
《论语》是春秋时孔子弟子对于孔子的语录笔记,是孔子及其门徒的言行录。
9、《孝经》
《孝经》西汉在孔壁中发现的藏书,至今作者仍有争论,但偏向于曾子学派的著作。为论述古代孝道的专著。
10、《孟子》
《孟子》战国时儒家学者孟子的著作。专载孟子的言论、思想和行迹。
11、《尔雅》
《尔雅》战国到西汉的学者编写的一本可以用来学习儒家经典的词典,《尔雅》全书收词语4300多个训解词义,诠释名物,经学家多据以解经。
12经络巡行时间出自哪本古籍
1·十二经络巡行时间出自《黄帝内经》之《灵枢·脉度篇》古籍。
2·介绍:
经脉位置较深,一般都在里层,从经脉分出的支脉而横行的叫做络脉,络脉再分出更细小的分支叫做孙络。 [体会] 经络系统由经脉和络脉两部分组成。经,有路径的意思,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干,有一定的循行路线,多为纵行,位置较深;络,有网络的意思,络脉是经脉的分支,且愈分愈细,纵横交错,网络全身,无处不到。其中,经脉又分为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两类。络脉又有别络、浮络、孙络的不同。
3·图片:
唐代后期出现了“十二经”,即在“九经”之上加什么
又加《孝经》、《论语》、《尔雅》为十二经。
唐文宗时在国子学立石,刻《易》﹑《书》﹑《诗》﹑《周礼》﹑《仪礼》﹑《礼记》﹑《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十二经。此石经于唐文宗大和至开成年间刻成,今藏陕西省博物馆。
中国的第一发明是什么???大神们帮帮忙
中国古代第一大发明:经络学说 在中国古代的传统科学中,惟一未被现代科学所取代的是中医学;在世界各国和各民族的传统医学中,延续时间最长、发展最为充分的也是中医学,而且,这门古老的科学至今仍显现出强劲的生命力,继续在发展和前进,并越来越受到世界医学界乃至科学界的重视。之所以能如此,就在于中医学有自己独立的、完整的理论体系,有自己独特的、行之有效的诊断和治疗方法。经络学说就是中国医学理论体系中重要的基础理论之一。20世纪90年代初,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经络研究组组长兼北京经络研究中心主任祝总骧教授经过20年的潜心研究和科学论证之后明确指出:中国古代在四大发明之前就有了经缉私学说,此乃为中国古代的第一大发明。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统称。经脉如径路,为纵行的干线,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二经别;络脉如网络,为横行的分支,包括十五别络、孙络、浮络;另又有十二经筋和十二皮部。它们纵横交错,构成了一个网络全身的系统,把人体的脏腑、器官、孔窍以及皮肉筋骨等组织联结成为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 十二经脉指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它们是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同内在的脏腑有着直接的络属关系。奇经八脉指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有统率、联络和调节十二经脉的作用。十二经别是从十二经脉别出的经脉,有加强十二经脉中相为表里的两经之间联系的作用。十五别络是指从十二经脉及任脉、督脉各分出一支别络,再加上脾之大络,有加强表里两经在体表的联系和渗灌气血的作用。孙络指细小的络脉;浮络指浮现于体表的络脉。十二经筋指十二经脉之气结、聚、散、络于筋肉,关节的体系,有连缀四肢百骸、主司关节运动的作用。十二皮部指十二经脉的功能活动反映于体表部位。 人体经络系统的发现,是与针灸术的发明密切相关的。早在4000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在劳动中发现,用石片之类的锐器刺激人体的某些部位(即“穴位”)可以治病,从而诞生了针灸术。随着生产水平的提高,由石针逐步演变成骨针、竹针,最后产生了金属针。由于金属的韧性及制针技术工艺的提高,使针刺穴位时取穴更加准确,针刺穴位时出现的循经传感现象使人们逐渐发现了遍布全身的经络系统。成书于公元前4世纪的《黄帝内经》及成书于公元前2世纪的《难经》把前人对人体经络现象的认识进行了系统的总结,提出了完整的经络学说:经络遍布于人体全身各个部位,担负运送全身气血、沟通人体内外上下的功能;经络不仅分布于人体的体表,而且进入体内和脏腑相互联结,并且循环往复,周而复始,运行不息。由于每条阴经属于一脏,并与一腑相连络;每条阳经属于一腑,又联结一脏,这就使全身四肢和脏腑紧密地联系起来了,每条经脉所指的疾病,都和它的循行走向及所连属的脏腑直接相关。这样,经络学说对于阐释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指导疾病的诊断和治疗,都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同时,它还是针灸学的理论基础。因此,它是学中医者首先必须熟悉的。金元时期的医学家张子和曾说:“不诵十二经络,开口动手便错”,可谓是至理名言。 经络看不见,摸不着,即使在现代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现代化的科研仪器还是不能看到它,那么,2000多年前的古人究竟是怎么发现的,现在还是一个不解之谜。但经络又确实客观地存在着,成为我国历代医学家诊断和治疗各种疾病的“法宝”。几千年来,人类的知识日积月累,科学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但人们只能去研究、印证、运用经络学说,却无力去补充、修改和发展这一理论体系,这一方面显示了我们古人的聪明才智,另一方面也暴露了现代科学技术的不足之处。如何运用现代科学理论和方法来研究经络现象,提示经络的实质,使它更好地为人类的健康服务,是摆在广大科技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大课题。
从五经到十三经历了怎样的演变?
“五经”指的是《诗》《书》《易》《礼》《春秋》,这五部书是我国保存至今的最古的文献,也是我国古代儒家的主要经典。《诗》又称《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集,现存305篇,由风、雅、颂三部分组成。风包括十五国风,共160篇;雅分大雅和小雅,共105篇;颂分周颂、鲁颂、商颂,共40篇。各篇的创作年代,大部分已不可确知。根据部分诗篇考查,最早的约作成于西周初年,最晚的约作成于春秋中期。全书是经过五、六百年时间的积累、并经过搜集者的加工和润色而成的。
汉朝儒经《白虎通义·五经》曰:“以为孔子居周之末世,王道陵迟,礼乐废坏,强凌弱,众暴寡,天子不敢诛,方伯不敢伐。闵道德之不行,故周流应聘,冀行其圣德。自卫反鲁,自知不用,故追定五经以行其道。”也就是说,孔子祖述尧舜、宪章文武,编订五经宗周以成王道。在乐经散失之前,其实有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礼记·王制》:“顺先王诗书礼乐以造士。春、秋教以礼乐,冬、夏教以诗书。”诗书礼乐是周朝的贵族教科书。虽然诗书礼乐是儒家递相传习的典籍。但儒家之外,战国各家也多传习。孔子“治《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孔子曰:“六艺于治一也。礼以节人,乐以发和,书以道事,诗以达意,易以神化,春秋以义。” “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疏通知远,《书》教也;广博易良,《乐》教也;洁静精微,《易》教也;恭俭庄敬,《礼》教也;属辞比事,《春秋》教也。故《诗》之失愚,《书》之失诬。《乐》之失奢,《易》之失贼,《礼》之失烦,《春秋》之失乱。其为人温柔敦厚而不愚,则深于《诗》者矣;疏通知远而不诬,则深于《书》者矣;广博易良而不奢,则深于《乐》者矣;洁静精微而不贼,则深于《易》者矣;恭俭庄敬而不烦,则深于《礼》者矣;属辞比事而不乱,则深于《春秋》者矣。” “故书者、政事之纪也;诗者、中声之所止也;礼者、法之大兮,类之纲纪也。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礼之敬文也,乐之中和也,诗书之博也,春秋之微也,在天地之间者毕矣。” “说天者莫辩乎《易》,说事者莫辩乎《书》,说体者莫辩乎《礼》,说志者莫辩乎《诗》,说理者莫辩乎《春秋》。”
后来秦始皇“焚书坑儒”,禁语《诗》《书》,“收去诗书百家之语以愚百姓,使天下无以古非今。” 六经的流传受到巨大的冲击,不过其仍在各地以一种地下的方式传播, 主要是口耳相传。《周礼注疏》曰:“故始皇禁挟书,特疾恶,欲绝灭之,搜求焚烧之独悉,是以隐藏百年。孝武帝始除挟书之律,开献书之路,既出于山岩屋壁,复入于秘府,五家之儒莫得见焉。”
由此五经包括:《易》《尚书》《诗》《礼》《春秋》。值得注意的是,此时的《礼》或者说《礼经》是指《仪礼》。由于郑玄注《小戴礼记》为世人推崇,导致《小戴礼记》地位逐渐攀升。到了唐朝,孔颖达编《五经正义》时候,《小戴礼记》第一次取代《仪礼》成为五经之《礼》。之后,《小戴礼记》地位更是攀升,到了宋代,《大学》、《中庸》两篇原本是《小戴礼记》里面的文章被朱熹与《论语》、《孟子》并称四书且逐渐得到认可,更是稳固了《小戴礼记》取代《仪礼》的局面,这样,五经中的《礼》终于变成了《小戴礼记》而不再是《仪礼》。
东汉在此基础上加上《论语》《孝经》,共七经。
唐朝时候,将《礼》分为三:《周礼》、《仪礼》、《礼记》(指《小戴礼记》),将《春秋》分为三:《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但又把《论语》和《孝经》排除在外,这样就是九经:《诗》、《书》、《周礼》、《仪礼》、《礼记》、《易》、《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
唐文宗时期,官方在九经基础上加上《论语》、《孝经》、《尔雅》共十二部儒家经典刻成石经放置于太学之内,史称“开成石经”或“开成十二经”,这样就是十二经。
从唐朝起,孟子及《孟子》地位开始升高,到了宋时,《孟子》也被列入经学,这样就成了十三经。
综上就是 baike.aiufida.com 小编关于十二经是谁发明的的会计分录知识的个人见解,如果能够提供给您解决十二经是哪些问题时的帮助,您可以在评论区留言点赞哟。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