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网今天要给大家分享的是有关秤砣是谁发明的的知识,希望对于各位朋友学习秤砣以前叫什么的过程中有帮助。
文章目录:
- 1、称是谁发明的
- 2、秤是谁发明的?
- 3、杆秤是谁发明的?源于春秋战国吗?
- 4、板秤的历史
- 5、谁发明了杆秤?
称是谁发明的
杆秤是人类发明的各种衡器中历史最悠久的一种。具体是谁,尚有争议。在中国湖南长沙东郊楚墓出土的公元前700年前的文物中,已有各种精制的砝码、秤杆、秤盘、系秤盘的丝线和提绳等。中国汉墓早森出土的公元前200年前的文物中,已有各种规格的杆秤砣。1989年,在中国陕西眉县常兴镇尧上村的一座汉代单窑砖墓中,发现完整的木质杆盯悔秤遗物,其制作时间约在公元前1~公元1世纪。古代杆秤的发展,长期停留在采用绳纽、非定量砣和木、竹、骨秤杆的基础上,并由手工制作。直到20世纪,杆秤才由传统的绳纽结构,逐渐改变为外刀纽与刀承或内刀纽与刀承结构。1949年后,中国为了加强计量法制管理,先后制订了杆秤检定规程和国家标准。1985~1987年,中国对杆秤结构作凯睁正了一次重大改革,将原来的木质杆改为金属杆,从而解决了木质杆的计量准确度受地区及天气影响的弊病,并适应了半机械化、标准化、通用化和大批量生产的需要。但杆秤因其计量准确度低,已渐趋淘汰。
秤是谁发明的?
秤的发明者:范蠡
范蠡,字少伯,生卒年不详,春秋楚人。与文种同事越王句践二十余年,苦身戮力,卒以灭吴,尊为上将军。蠡认为在有公于越王之下,难以久居,而且深知句践为人,可与共患难,难与同安乐,遂与西施一起泛舟齐国,变姓名为鸱夷子皮。至陶,操计然之术以治产,因成巨富,自号陶朱公。因为经商有道,逐成巨富,民间有尊陶朱公为财神。
发明于2000多年前
范蠡是春秋末期著名的商业家,
相传范蠡在经商中发现,人们在市场买卖东西,都是用眼估堆,很难做到公平交易,便产生了创造一种测定货物重量的工具的想法。
一天,范蠡在经商回家的路上,偶然看见一个农夫从井中汲水,方法极巧妙:在井边竖一高高的木桩,再将一横木绑在木桩顶端;横木的一头吊木桶,另一头系上石块,此上彼下,轻便省力。范蠡顿受启发,急忙回家模仿起来:他用一根细而直的木棍,钻上一个小孔,并在小孔上系上麻绳,用手来掂;细木的一头拴上吊盘,用以装盛货物,一头系一鹅卵石作为砣;鹅卵石搬动得离绳越远,能吊起的货物就越多。于是他想:一头挂多少货物,另一头鹅卵石要移动多远才能保持平衡,必须在细木上刻出标记才行。但用什么东西做标记好呢?范蠡苦苦思索了几个月,仍不得要领。
一天夜里,范蠡外出小解,一抬头看见了天上的星宿,桥宽便突发奇想,决定用南斗六星和北斗七星做标记,一颗星代表一两重,十三颗星代表一斤。从此,市场上便有了统一计量唤仔的工具——秤。
但是,时间一长,范蠡又发现,一些心术不正的商人,卖东西时缺斤少两,克扣百姓。他想,怎样把秤改进一下,杜绝奸商们的恶行呢?终于,他想出了改白木刻黑星为红木嵌金属星形,并在南斗六星和北斗七星之和消汪外,再加上福、禄、寿三星,以十六两为一斤。目的是为了告诫同行:作为商人,必须光明正大,不能去赚黑心钱。并说:“经商者若欺人一两,则会失去福气和幸福;欺人二两,则后人永远得不了‘俸禄’(做不了官);欺人三两,则会折损‘阳寿’(短命)!”
希望对您有帮助,望采纳,您的采纳将是我们回答的动力
杆秤是谁发明的?源于春秋战国吗?
中国最古老也是现今人们仍在使用的衡量工具,要算杆秤了。为了方便人们买卖,而根据杠杆原理制造出来。同时也反映出中国古代劳人民的聪明才智。
那么,杆秤是谁发明的呢?
我们先来看看据民间传说。据说杆秤是鲁班发明的,那时还缓陆是木制的,根据北斗七星和南斗六星在杆秤上刻制13颗星花,定13两为一斤。后来,秦始皇统一统天下后,加上“福禄寿”三星,正好十六星,于是就改一斤为16两。
另一种传说是范蠡所制。他从一个鱼贩那里得到启发:先用根竹竿,一边放水筒,一边放鱼,接着根据杠杆原理发明了杆秤。之后,他又根据北斗七星和南斗六星对杆秤进行改造,在上刻制13颗星花,定13两为一斤,但因为有些商家缺斤少两,便添加“福禄寿”三星。寓意就是:缺一两少福,缺二两少禄,缺三两少寿。
但实际上,根据我国出土的衡权器实物,以及丰富的文献记载,表明杆秤出现的时间很早。如在中国湖南长沙东郊楚墓出土的公元前七百年前的文物中,已有各种精制的砝码、秤杆、秤盘、系秤盘的丝线和提绳等。又如中国汉墓出土的公元前200年前的文物中,已有各种规格的杆秤砣。1989年,在中国陕西眉县常兴镇尧上村的一座汉代单窑砖墓中,发现完整的木质杆秤遗物,其制作时间约在公元前1~公元1世纪。
学术界一般认为杆秤是人们在春秋时期的不等臂秤的基础上,经过不断改进,到秦汉乃至魏晋南北朝才出现真正意旁哪坦义上的杆秤。
范文澜的《中国通史简编》认为:“秦始皇按秦国制度统一全国度量衡。公元前221 年,颁布统一度量衡诏书,凡制造度量衡器,都得刻上这个四十字的诏书。”并说:“隋时掘得秦始皇时秤权,有丞相隗状、王绾二人列名,想见度量衡器由官府遵照诏书负责监制,不许民间私造。”上面提到的“四十字诏书”,即人们熟悉的“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文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一歉疑者,皆明一之”,所谓“秦始皇时秤权”,实指始皇初年的秤锤运桐,说明秦初即有杆秤。
不过,古代杆秤都是在采用绳纽、非定量砣和木、竹、骨秤杆的基础上,并由手工制作完成的。至20世纪,杆秤的结构才改为外刀纽与刀承或内刀纽与刀承结构。新中国成立后,为加强计量法制管理,先后制订了杆秤检定规程和国家标准。
板秤的历史
1.秤的发展史
秤的历史
开放分类: 质量、量器
秤
balance
测定物体质量的衡器。常见的有杆秤、台秤、案秤、弹簧秤等。①杆秤。以带有星点和锥度的木杆或金属杆为主体,并配有砣(砝码)、砣绳和秤盘(或秤钩)的小型衡器。按使用范围和秤量的大小分为戥子、盘秤和钩秤3种。②台秤。承重装置为矩形台面,通常在地面使用的小型衡器。按结构原理可分为机械台秤和电子台秤两类。③案秤。在工作台案或柜台上使用的小型商用衡器。按结构和功能可分为普通案秤和电子计价秤两类。④弹簧秤。利用弹簧在被测物重力作用下的变形来测定该物体重量的衡器。其秤量可从1毫克到数十吨。
范蠡——秤的发明者
--------------------------------------------------------------------
相传范蠡在经商中发现,人们在市场买卖东西,都是用眼估堆,很难做到公平交易,便产生了创造一种测定货物重量的工具的想法。
一天,范蠡在经商回家的路上,偶然看见一个农夫从井中汲水,方法极巧妙:在井边竖一高高的木桩,再将一横木绑在木桩顶端;横木的一头吊木桶,另一头系上石块,此上彼下,轻便省力。范蠡顿受启发,急忙回家模仿起来:他用一根细而直的木棍,钻上一个小孔,并在小孔上系上麻绳,用手来掂;细木的一头拴上吊盘,用以装盛货物,一头系一鹅卵石作为砣;鹅卵石搬动得离绳越远,能吊起的货物就越多。于是他想:一头挂多少货物,另一头鹅卵石要移动多远才能保持平衡,必须在细木上刻出标记才行。但用什么东西做标记好呢?范蠡苦苦思索了几个月,仍不得要领。
一天夜里,范蠡外出小让如解坦世启,一抬头看见了天上的星宿,便突发奇想,决定用南斗六星和北斗七星做标记,一颗星代表一两重,十三颗星代表一斤。从此,市场上便有了统一计量的工具——秤。
但是,时间一长,范蠡又发现,一些心术不正的商人,卖东西时缺斤少两,克扣百姓。他想,怎样把秤改进一下,杜绝奸商们的恶行呢?终于,他想出了改白木刻黑星为红木嵌金属星形,并在南斗六星和北斗七星之外,再加上福、禄、寿三星,以十六两为一斤。目的是为了告诫同行:作为商人,必须光明正大,不能去赚黑心钱。并说:“经商者若欺人一两,则会失去福气和幸福;欺人二两,则后人永远得不了‘俸禄’(做不了官);欺人三两,则会折损‘阳寿’(短命)!”
就这样,秤这种计量工具便一代一代地流传了下来,并一直沿袭了两千多年,直至今天。
2.秤的发展史
秤的历史 开放分类: 质量、量器 秤balance 测定物体质量的衡器。
常见的有杆秤、台秤、案秤、弹簧秤等。①杆秤。
以带有星点和锥度的木杆或金属杆为主体,并配有砣(砝码)、砣绳和秤盘(或秤钩)的小型衡器。按使用范围和秤量的大小分为戥子、盘秤和钩秤3种。
②台秤。承重装置为矩形台面,通常在地面使用的小型衡器。
按结构原理可分为机械台秤和电子台秤两类。③案秤。
在工作台案或柜台上使用的小型商用衡器。按结构和功能可分为普通案秤和电子计价秤两类。
④弹簧秤。利用返没弹簧在被测物重力作用下的变形来测定该物体重量的衡器。
其秤量可从1毫克到数十吨。 范蠡——秤的发明者 -------------------------------------------------------------------- 相传范蠡在经商中发现,人们在市场买卖东西,都是用眼估堆,很难做到公平交易,便产生了创造一种测定货物重量的工具的想法。
一天,范蠡在经商回家的路上,偶然看见一个农夫从井中汲水,方法极巧妙:在井边竖一高高的木桩,再将一横木绑在木桩顶端;横木的一头吊木桶,另一头系上石块,此上彼下,轻便省力。范蠡顿受启发,急忙回家模仿起来:他用一根细而直的木棍,钻上一个小孔,并在小孔上系上麻绳,用手来掂;细木的一头拴上吊盘,用以装盛货物,一头系一鹅卵石作为砣;鹅卵石搬动得离绳越远,能吊起的货物就越多。
于是他想:一头挂多少货物,另一头鹅卵石要移动多远才能保持平衡,必须在细木上刻出标记才行。但用什么东西做标记好呢?范蠡苦苦思索了几个月,仍不得要领。
一天夜里,范蠡外出小解,一抬头看见了天上的星宿,便突发奇想,决定用南斗六星和北斗七星做标记,一颗星代表一两重,十三颗星代表一斤。从此,市场上便有了统一计量的工具——秤。
但是,时间一长,范蠡又发现,一些心术不正的商人,卖东西时缺斤少两,克扣百姓。他想,怎样把秤改进一下,杜绝奸商们的恶行呢?终于,他想出了改白木刻黑星为红木嵌金属星形,并在南斗六星和北斗七星之外,再加上福、禄、寿三星,以十六两为一斤。
目的是为了告诫同行:作为商人,必须光明正大,不能去赚黑心钱。并说:“经商者若欺人一两,则会失去福气和幸福;欺人二两,则后人永远得不了‘俸禄’(做不了官);欺人三两,则会折损‘阳寿’(短命)!” 就这样,秤这种计量工具便一代一代地流传了下来,并一直沿袭了两千多年,直至今天。
3.秤的发明在历史上有哪些记录
秤是用来测量物体质量的衡器,是人类生活和贸易中必不可少的一种衡量工具。
在秤出现以前,人们在交易物品时,只能根据经验来确定物品的价值。秤的发明给公平交易带来了标准 的衡量尺度,从而大大促进了商品的流通,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秤的发明者是中国春秋时期的范蠡。 一次,他看到井边的一根木桩上用绳子吊着一根横木,横木的一端绑了一块石头,另一端挂着水桶。
这样在打水时轻巧灵活,非常省劲。范蠡从中 受到启发,发明了秤和秤砣,并发现了移动秤砣可以使秤平衡的道理。
范蠡用南斗六星和北斗 七星作为计量的符号,每颗星为一两,十三两为一斤。 这样使用起来,很称心如意,所以给它取 名为“称”。
因为“称”字和“秤”字音近,后来人们写成了“秤”。人常在秤花上做手脚,短斤缺两,损人利己。
于是他把福、禄、寿三星加进了称量行列,告诫商人,少一两没福,少二两缺禄,少三两就短寿。这样十六两为一斤的杆秤就开始广泛使用。
后 来人们还给秤拴上了秤盘和秤钩。这种枰在中国一直使用了 2000多年。
直到新中国成立后,为了方便计算,才改为十两一 斤。近年来,中国正式采用了国际通用的千克作为计量单位。
司马秤俗称戥子,是专门称量黄金和名贵药材的小秤,构造和原理跟杆秤相同。 通常用名贵而坚硬的木料作秤杆,用稳定的金属铜或玉料作秤砣,各部分大都经过精雕细琢,给人一种精 致、华贵的感觉。
其最大的计量单位是两,小到分和厘。在使用时经常要配上象牙算盘,不用时 装人秤盒之中。
4.谁知道天平的历史
最早天平
根据草书的记载,早在公元前1500多年,埃及人就已经使用天平了,还有人说,埃及人使用天平的时间还要早,大约在公元前5000年以前。古埃及的天平虽然做的很粗糙,但是已经有了现代天平的轮廓,成为现代天平的雏形。
古代天平
古代的一种衡器,产生较早,到春秋晚期,天平和砝码的制造技术已经相当精密。以竹片做横梁,丝线为提纽,两端葛悬一铜盘。后因天平秤重物比较麻烦,改为“铨”,称量小物时才用天平。
现代天平定义
天平用于称量物体质量,狭义上也叫托盘天平(实验室中多用托盘天平)。常用的精确度不高的天平,由托盘、指针、横梁、标尺、游码、砝码、平衡螺母、分度盘等组成。分度值一般为0.1或0.2克。
在化学实验中较早使用天平的有英国化学家布莱克,他生活和工作于18世纪。19世纪20年代,伦敦有一位仪器设计家叫罗宾逊,他开始设计和制造分析天平。1866年,波尔·邦格设计、制造了一架短横梁分析天平。
我国第一次使用天平的时间,那还要早得多。春秋末期,楚国已广泛使用小型的权衡器称量黄金,它制作精巧,最小的祛码只有0.2克。三国时期,我国又出现了杆秤,对衡量技术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唐朝时,我国的衡量技术传到了日本和其他东方各国,对这些国家的衡量技术产生过积极的影口向 早期的天平由一根横梁和两个秤盘组成,横梁的中央用细绳悬挂作为支点,秤盘用细绳悬挂在横梁的两端,横梁两端有孔,细绳穿过孔加以固定。到公元初年的古罗马时期,天平在设计上得到了改进,采用一根细线穿过横梁中央作为支点。在漫长的中世纪,天平几乎没有什么发展。到18世纪,天平开始采用刀子支承,这样大大提高了精度。到19世纪下半叶,天平的精度基本上达到了我们今天所具有的精度水平。目前,还有许多国家用于检定公斤基准祛码的原器天平,仍然使用19世纪的产品。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初期,天平在结构上又得到了许多改进: 1851年首次在天平上装设骑祛装置; 1866年开始采用短臂横梁来代替以往的长臂横梁结构; 1872年首次用铅作拟梁的材料。
5.板甲的板甲历史
在14世纪以前,西欧铁甲与其他地区一样,以锁子甲为主,鳞甲、札甲为辅。传统意义上的板甲雏形为14世纪初出现于西欧的铁胸半身板。同一世纪末,米兰的铠甲工匠们率先尝试用钢板制造出整体的铁手套、护臂、护腿和大型的护心镜;但是这些东西并不是作为单纯的铠甲来穿着,而是作为锁链甲和鳞甲、札甲的加强部件,靠皮带固定在铠甲的四肢上的。真正意义上的板甲出现于15世纪初,锻造大型弧型金属的技术和冶金技术的大发展,奠定了后世整体式铠甲的基础。尤其是在1400年左右,在材料学上出现了重大突破,就是发明了高炉:燃烧温度的上升使铸造铁的出现成为可能(在此之前使用的都是块炼铁),钢铁生产量大增。另一方面,水力锻机的出现、在文艺复兴时期科学指引下的冶金技术发展等等,奠定了这个时代中铠甲工艺飞跃的基础,使15世纪成为板甲成型并获得大发展之时代。人们很快发现:板甲的防护力和同等重量下带给士兵的灵活性为其他铁甲所不及,而且还提供了冷热加工的更加便利的条件。无论是锁子甲还是鳞甲、札甲,由于其构成要件(小铁圈、甲片等)太小,加工极其繁琐,不仅耗费人力,而且也难以加工强化。人们认为:14世纪中叶英法百年战争形势的逆转,与板甲的发明不无关系。板甲与英国长弓的对抗,被认为是“盾”超越“矛”的典型范例。同时也是板甲成熟的标志。16世纪至17世纪初,板甲进入全盛时期。也因此而开创了历史上一个新的时期,专家们为了穿甲而日夜殚精竭虑,开发出大批古怪的新式武器。
然而16世纪中,大型火绳枪的出现,使板甲抵抗力第一次出现不足。在子弹面前,做工良好的板甲确实可以有效抵滞正面的穿透,但巨大的冲击力常会导致护板向内凹陷而出现损伤,子弹与板甲撞击时发生的振动同样会给人体带来严重的伤害,这使沉重的板甲在实战中愈发力不从心。17世纪初,号称滑膛枪的新火绳枪及燧发枪普及到士兵手中,轻便而巨大的威力为当时绝大多数板甲所无力抗拒。此后板甲渐入衰落期。除装备数量日趋减少,全身甲逐渐为四分之三甲乃至胸甲取代外,质量也下滑了。钢铁工业不足以将优质钢铁推广的弱点到19世纪中方以近代高炉为基础之工业为基础克服。然而击发后膛枪之威力又再次凌驾防护装备之上。故而除个别案例外,板甲之最后遗存仅在一次大战中以胸甲形式出现。
其他地区未能发展出全套板甲,然而大型护板及“鸡胸”构型提供的防护力已为世人所尽知。土耳其除进口及缴获之西欧盔甲外,16世纪后自产碟甲,以锁甲连接钢铁板以为补充。伊朗萨法维王朝时期有铁护胸板,此装备亦见于印度莫卧儿王朝时期,近期的《阿克巴大帝》中即有此类道具。日本于战国后期,发展出南蛮胴具足,为仿自舶来品的产品。
前研究板甲发展过程和防御能力的最完善的专著为:《骑士与风炉:中世纪与近代早期欧洲甲胄的冶金学历史》,布里尔学社(Brill Academy)出版,阿兰·威廉姆斯著。
6.谁知道有关杆秤在我国的历史及发展演变
自古以来,杆秤就是我国度量衡“三大件(尺斗秤)”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衡重的基本量具。
虽然它即将退出历史舞台,但其诞生,凝聚了炎黄子孙的智慧和血汗,反映了文明古国商贸及科学技术的发展。千百年来,杆秤在繁荣祖国经济和科技方面,功效卓著,作用独特,使用价值极高,群众基础广泛。
然而,对这个伴随中华民族世代相处的量具的“身世”,我国学术界长期聚讼未绝,众说纷纭。 归纳起来,主要有两方面的意见。
一种认为我国商品经济历史悠久,古代文明发达,杠杆原理问世早于欧洲,名列世界之首,有较早衡权器实物出土,又有丰富的文献记载,杆秤创始应在春秋战国,距今已有两三千年历史。另一种看法认为:我国杆秤的产生,是在春秋战国不等臂秤的基础上,经过逐步演变,直到秦汉乃至魏晋南北朝才出现的,距今约1000多年。
从目前情况看,持后一种观点的人为多,但说法也不同,主要是:一曰“秦初说”。范文澜在《中国通史简编》第二编中认为:“秦始皇按秦国制度统一全国度量衡。
公元前221 年,颁布统一度量衡诏书,凡制造度量衡器,都得刻上这个四十字的诏书。”并说:“隋时掘得秦始皇时秤权,有丞相隗状、王绾二人列名,想见度量衡器由官府遵照诏书负责监制,不许民间私造。”
上面提到的“四十字诏书”,即人们熟悉的“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文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一歉疑者,皆明一之”,所谓“秦始皇时秤权”,实指始皇初年的秤锤,说明秦初即有杆秤。 二曰“西汉说”。
吴承洛在《中国度量衡史》中说:“汉代之衡器,即今之杆秤。“并说:”汉代之衡器已设有准,称俗作秤。
“他还说:”《史记》有‘大禹身为度,称以出’,不过古者以‘秤’为衡法之名,而称、秤相通,通以称或秤为衡器之名,汉以后始著。始诸葛亮曰:“我心如秤,不能为人低昂。
‘”吴氏在《度量衡器名历史表解》中,明确提出衡器被叫作“秤”起源于汉。再就是1934年(民国廿三年)商务印书馆发行的《中国度量衡》(林光澄等编著)一书也多次出现“汉秤”说法,认为杆秤源于西汉。
三日“东汉说”,其说有二:一是邱隆在《中国古代衡重计量》中认为:“史书上关于杆秤的记载有:”东汉孟业,身重千斤,帝疑其重,乃以大秤悬栋间。‘“又说:”三国时吴人韦昭《国语》注曰:“衡,秤上衡。
衡有斤两之数。’”《隋书。
律历志》载:“后魏景明(500 —503 年)中,大乐令公孙崇依《汉书。律历志》先修秤尺,及见此权(指新莽石权),以新秤称之,重一百二十斤,新秤与权,合若符契。
‘”并得出“东汉已有杆秤” 的结论。二是丘光明虽也认为杆秤是东汉产物,但结论源于对92枚秦汉及新莽权的分析研究,根据秦(西汉)权和东汉权不同的特点,认为秦和西汉权“多作天平上的砝码用”,而东汉权“明显是秤砣”。
并提出“东汉时己普遍使用杆秤的结论应该是可信”(《我国古代权衡器简论》,见《文物》1984年第10期)的看法。 四曰“魏晋说”。
刘东瑞同志认为:战国的“不等臂秤经过逐步革新,大约在南北朝时期(五六世纪)出现了今天所见的提系杆秤”。刘还说“现在发现的有北魏和北齐时的铁秤砣和铜秤砣。
说明杆秤至晚在公元6 世纪已在我国广泛使用”。(《谈战国时期的不等臂秤“王”铜衡》,见《文物》1979年第4 期)王云与上述看法基本相同,他说:“从春秋战国开始,天平逐步向杆秤过渡,到三国时,天平中间的提纽从衡杆中间移到一端,并刻有斤两之数于衡杆上,出现了提系杆秤。”
并认为“魏晋南北朝时期杆秤已经通行,并且广为应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度量衡》。
见《计量工作通讯》1980年第2 期) 与上述看法相反,有人提出我国杆秤创始年代更早,应在春秋战国。持此看法的材料极少见著报端,但可知观点有如下根据:其一,认为“鼻纽权便于悬挂使用,形似今天的秤砣”,因此主张已出土的春秋战国铜鼻纽权(亦应包括秦汉出土的)是“杆秤上的秤砣(锤)”,不是“天平上的砝码”。
其二,“考古发掘中鼻纽权多单独出土,不像铜环权那样成组成套。”其三,“《墨子。
经说下》有‘权重相若也,相衡则本短标长’之句,认为讲的就是杆秤,权就是秤砣”。其四,春秋战国桔橰、杆秤的广泛使用,恰好是《墨经》上述重要论断在实践中的具体运用。
正因为此,钱临照远在40年代初就明确指出:“本条述及天平与秤可无疑义。”其五,有人提出生于春秋末、战国初的庄子,面对当时度量衡严重紊乱的现状,发出“剖斗折衡,而民不争”的激言,证明春秋战国杆秤使用已相当普遍。
否则,庄子所言“折衡”的话就无法解说。 由此看来,人们早就围绕我国杆秤创始年代问题进行研究和探索,且愈来愈深入。
就时空范围讲,产生杆秤时间从公元前五六世纪的春秋战国,一直延伸到公元五六世纪的魏晋南北朝,历时千年之差。毋庸置疑,在党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指引下,随着研究工作的不断深入,我国杆秤创始年代之谜终将被彻底揭开。
7.七巧板的历史
七巧板的历史 七巧图的起源尚无定说,在西方它被称作"唐图"(Tangram)。
可以确信的是,七巧图及与它类似的游戏燕几图、蝶几图或益智图,在明清两代曾於民间广为流行。因此七巧板的发明可能在十八世纪末到十九世纪初,源於蝶几。
将图二的蝶几样法取右半部,再切割两刀后重拼即成七巧板。七巧板很快传往日本及欧洲。
在欧洲1805年编的书目中已收有介绍中国七巧板拼图的书。日本七巧板的分割方式略有不同,它应该是采用蝶几样法的中心正方形变型而成。
由於日本在1742年出版了《清少纳言智慧板》一书,而我国现能找到的《七巧图合壁》是1803年出版的,所以日本认为七巧板不是中国传去的。。
谁发明了杆秤?
杆秤制作的传说有两种,一是鲁班所发明,二是范蠡所制作。
1、木杆秤是鲁班发明的,根据北斗七星和南斗六星在杆秤上刻制13颗星花,定13两为一斤;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添加“福禄寿”三星,正好十六星,改一斤为16两,并颁布统一度量衡的诏书;
2、另一种说法是范蠡所制,他由一个鱼贩的难处那得到启示先用根竹竿,一边放水筒,一边放鱼,数漏利用杠杆原理发明;
后来他进行改造根据北斗七星和南斗六星在杆秤上刻制13颗星花,定13两为一斤,但因为有些商家缺斤少两,便添加“福禄寿”三星,表明,缺一两少福,缺二两少禄,缺三两少寿。
扩展资料:
杆秤是人类发明的各种衡器中历史最悠久的一种。在中国湖南长沙东郊楚墓出土的公元前700年前的文物中,已有各种精制的砝码、秤杆、秤盘、系秤盘的丝线和提绳等。中国汉墓出土的公元前200年前的文物中,已有各种规格的杆秤砣。
1989年,在中国陕西眉县常兴镇尧上村的一座汉代单窑砖墓中,发现完整的木质杆秤遗物,其制作时间约在公元前1~公元1世纪。古代杆秤的发展,长期停留在采用绳纽、非定量砣和木、竹、骨秤核隐杆的基础上,并由手工制作。
直到20世纪,杆秤才由传统的绳纽结构,逐渐改变为外刀纽与刀承或内刀纽与刀承结构。1949年后,中国为了加强计量法制管理,先后制订了杆秤检定规程和国家标准。
1985~薯氏烂1987年,中国对杆秤结构作了一次重大改革,将原来的木质杆改为金属杆,从而解决了木质杆的计量准确度受地区及天气影响的弊病,并适应了半机械化、标准化、通用化和大批量生产的需要。但杆秤因其计量准确度低,已渐趋淘汰。
秤砣是谁发明的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啦,感谢您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秤砣以前叫什么、秤砣是谁发明的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