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给各位分享猴拳是谁发明的的知识,其中也会对猴拳是谁发明的呢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文章目录:
- 1、五禽戏、螳螂拳、猴拳等,为什么用动物命名?
- 2、“五禽戏”是谁发明的?
- 3、有哪些名人是从很小的时候就发明、创造东西了?
- 4、人们看见了瘊子就发明了什么
- 5、猴拳的武术猴拳
- 6、魏朝发明家马钧:三国比诸葛亮还出色的科学家
五禽戏、螳螂拳、猴拳等,为什么用动物命名?
因为这些拳术史从动物身上学习健身和格斗技巧,所以直接以动物来命名。
一、五禽戏
五禽戏是中国民间广为流传的一种传统的养生健身方法,它是一种通过模激闹物仿动物的动作来强身健体治病的引导之术。
《庄子》一书记载道:经常深呼吸,吐故纳新,像熊攀爬时一样伸长脖子,像鸟在空中一样伸展脚。这是养生之法,经常这样做可以延年益寿。在先秦时期“熊经鸟申”的基础上,汉代出现了五禽戏。
五禽戏据说是东汉名医华佗发明的,所以又叫“华佗五禽戏”。“五禽”指的是虎、鹿、熊、猿、鸟。虎戏即模仿虎前肢扑动的样子,可增强体力;鹿戏即像鹿一样伸转头部,能起到舒展筋骨的作用;熊戏即像熊一样浑厚沉稳,把气下沉在脐内,长期练习可以增强脾胃功能,并能形成腹式深呼吸;猿戏即像猿猴一样做攀爬的动作,这样可以锻炼肢体的灵活;鸟戏即两手伸展,像鸟展翅飞翔的姿态,可以达到疏通经脉的效果。
吴普是华佗的弟子,擅长五禽戏。据说在拜师华佗学医之前,吴普是个肩不能抗、手不能提的富家少爷,有一次跟随华佗上山采药,回来竟然病倒了。
华佗告诉他说:“人要想身强体壮,延年益寿,最重要的是要锻炼身体”,于是华佗把自己发明的五禽戏传给了他。吴普按照华佗传授的五禽戏练习,到九十多岁的时候依然耳聪目明。
五禽戏对后世的中医导引术、气功和武术都产生了一定影响。清代在五禽戏的基础之上,增加了模仿鱼鹰回头的弯模“鹗顾势”和模仿狮子摇头摆尾的“狮舞势”,形成了“七禽戏”。
二、螳螂拳
螳螂拳是山东“四大名拳”之一,关于它的起源,传说纷纭。据说螳螂拳的始祖一次偶然看到螳螂与黄雀之战明液(也有螳螂捕蝉、螳螂斗蛇等说法),受到了螳螂“以小胜大、以弱胜强”的启示,就模仿螳螂的一系列动作创造了螳螂拳。类似的还有鹤拳、猴拳、蛇拳、虎拳等众多拳术种类。
“五禽戏”是谁发明的?
1973年在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古代健身文献《导引图》中除“鹞背”、“壑狼”、“龙登”、“鸟伸”外,还有“沐猴灌”一式。传说东汉一代名医华陀曾创立虎、鹿、熊、猿、鸟“五禽戏”健身法。西汉思想家、文学家刘安在所著《淮南子》的“精神训”中,提出“熊经”、“鸟伸”、“凫浴”、“猿”、“鸱视”、“虎顾”六种行气强身之术,后人称之为“六禽戏”。 据说到了明代,由仿生学原理而创建的“形意拳”中,又派生出“猴拳”拳术。“猴拳”的突出特点是紧中慢,刚柔相济,以柔克刚,灵活多变,出奇制胜,充分显示出腾、挪、闪、跃、猛的特点和韵律美。“猴拳”在武林中独树一帜,被誉为中华武术一绝。 五禽戏是汉代的著名神医华陀创立,是一种模仿五种动物动作和神态的功法。 模仿动物的功法早在汉代之前就有,如《庄子》中就有"熊经鸟伸,为寿而已矣"的记载。华佗的功绩在于将以前的功法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并组合成套路,通过口授身传进行传播,让大家强身健体。五禽戏开始并没有文字流传,到了南北朝时期,陶弘景的《养性延命录》用文字记录了下来。 五禽戏的内容主要包括虎戏、鹿戏、熊戏、猿戏、鸟戏。 虎戏:自然站式,俯身,两手按地,用力使身躯前耸并配合吸气。当前耸至极后稍停,然后身躯后缩并呼气,如此三次。继而两手先左后有向前挪动,同时两脚向后退移,以极力拉伸腰身,接着抬头面朝天,再低头向前平视。最后,如虎行般以四肢前爬七步,后退七步。 鹿戏:接上四肢着地势,吸气,头颈向左樱余转、双目向右侧后视,当左转至极后稍停,呼气、头颈回转,当转至朝地时再吸气,并继续向右转,一如前法。如此左转三次,右转两次,最后回复如起势。然后,抬左腿向后挺伸,稍停后放下左腿,抬右腿如法挺伸。如此左腿后伸三次,右腿二次。 熊戏:仰卧式,两腿屈膝拱起,两脚离床面,两手抱膝下,头颈用力向上,使肩背离开床面,略停,先以左肩侧滚落床面,当左肩一触床面立即复头颈用力向上,肩离床面,略停后再以右肩侧滚落,复起。如此左右交替各七次,然后起身,两脚着床面成蹲式,两手分按同侧脚旁,接着如熊行走般,抬左脚和右手掌离床面。当左脚、右手掌回落后即抬起右脚和左手掌。如此左右侍明交替,脊谈滚身躯亦随之左右摆动,片刻而止。 猿戏:择一牢固横竿,略高于自身,站立手指可触及高度,如猿攀物般以双手抓握横竿,使两脚悬空,作引体向上七次。接着先以左脚背勾住横竿、放下两手{头身随之向下倒悬,略停后换右脚如法勾竿倒悬,如此左右交替各七次。 鸟戏:自然站式。吸气时跷起左腿,两臂侧平举,扬起眉毛,鼓足气力,如鸟展翅欲飞状。呼气时,左腿回落地面,两臂回落腿侧。接着跷右腿如法操作。如此左右交替各七次,然后坐下。屈右腿,两手抱膝下,拉腿膝近胸,稍停后两手换抱左膝下如法操作,如此左右交替也七次,最后,两臂如鸟理翅般伸缩各七次。 五禽戏在练习时不宜太累,以出汗为标准,适可而止。
有哪些名人是从很小的时候就发明、创造东西了?
莱特兄弟,发明了飞机。
瓦特,发明蒸汽搏清机。
杨过,发明销魂神掌。
孙悟空,发明猴拳。洞银局
诸葛亮,发明八卦阵。
爱因斯坦,发明相对论纳让。
鲁班,发明锯子。
加上爱迪生,一共8个。
人们看见了瘊子就发明了什么
猴拳。
人类根据猴子的动作及灵活性,发明了猴拳。中国民间武术家通过观察喉子的动作及神态,结合中国武术的套路,取长补短,创造了中国拳术的新拳种——猴拳。
猴子是哺乳纲灵长目猴科动物的统携改陆称,杂食性,以水果为主,但也不放过唾手可得的肉食,是三种类歼皮人猿灵长目动物的成员。辩顷
猴拳的武术猴拳
中国早在西汉时就有了猴舞和猴拳。西汉长信少府檀长清曾在一个盛大宴会上表演猕猴舞。长沙马王堆3号汉墓出土的西汉帛画《导引图》 上有“沐猴灌”的名目和图象,描绘的正是猴子的动作。明代戚继光著的《纪效新书 .拳经捷要》也有猴拳的记载。金铁庵在《醉八仙谱》中指出:拳法之盛行南方者,以七红、八黑、大小天罡、猴拳最为普遍。峨眉山风景奇秀,其中峨眉灵猴更是拳家的仿生对象。峨眉猴拳遍及全川,拳路较多。
清朝末年(1644-1911),北方有个拳击手脾气暴躁,他因杀死一个恶毒的村民而被抓。当时,杀人罪的判决结果不是死刑就是拆团终身监禁。拳击手的好朋友有些势力,他为了使拳击手的监禁期缩短为8年贿赂了当时的主审法官。对这个拳击手来说,这简直就是因祸得福。因为连他自己都不知道,后来的几年里他将会发明一种独特的功夫体制。
拳击手被关押的监狱位于小镇郊外的一个森林。命运很神奇的,他的窗户刚好正对着许多大树,那上面经常有猴子蹦来跳去嬉戏玩耍。他对于猴子稀奇滑稽的动作感到很惊奇,于是每天专注的观察这些动物。他仔细的研究了猴子在各种情况下的动作,数年后,他已经能够很快的区别各个猴子的不同特征。
对猴子的打斗技巧,灵活度,脚上动作进行分类研究后,他发现这些动作与他从小练习的武术拳法有相通之处。于是他决定把猴子的动作与他所练习的拳术结合起来。
监禁的结束标志着猴拳的发展已经到了一个转折点。 拳击手出于对中国古典小说《西游记》中孙悟空的喜爱,将这套独特的拳法以孙悟空这个角色命羡轮名。
在悉心研究猴子的动作之后,拳击手已经可以应对所有旅派橘猴子的反击,因此他根据不同的特点将猴拳分为以下五种形式:长拳、木拳、迷踪拳、硬猴拳、醉拳。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猴拳在动作质量、套路编排、表演效果等方面都有提高。自1953年全国民族形式体育表演竞赛大会以来,历届全国性武术表演比赛都有猴拳项目。 猴拳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的流派和技术风格,但基本要领却是共同的,即在眼、身、手、步等方面要做到 22 个字:刚、柔、轻、灵、绵、巧、躲、闪、神、束、抓、甩、 采、 切、刁、拿、扣、顶、缠、蹬、踹、弹。前10个字指的是整个动作的神态,中间 8个字指的是上肢手法,后 4个字是腿法。
近代猴拳多以套路的形式出现,其动作内容既要模仿猴子机灵、敏捷的形象,又要符合武术的技击特点,如出洞、窥望、看桃、攀登、摘桃、 蹬枝、 拼抢、藏桃、蹲坐、吃桃、喜乐、惊窜、入洞等都是具有形、法统一的猴拳动作。有的套路还编进一些跌、扑、滚、翻动作。猴拳要求做到形象、意真、法密、步轻、身活。形象就是外形要像猴子,如耸肩、 缩颈、圆背、 束身、弯肘、垂腕、曲膝等。意真是要做到神似,表现猴子的精神。法密是方法要紧密连贯,有起伏,有节奏。步轻是步子轻巧迅速。身活是身子灵活。 猴拳的手型有拳、掌,勾三种,皆不同于长拳。拳:四指卷屈,拇指扣贴于食指第二指节,拳心虚空。掌。五指自然伸直并拢,掌心微凹。勾:屈腕,五指卷屈,拇指和食指扣贴成环形,手心空起,小指尖扣贴手腕。
这套猴拳的主要手法有格挡、刁手、小舞花、抓掳,穿掌等。格挡:屈肘,用小臂尺侧或桡侧向左或向右格开对方来拳,为防守手法之一。刁手;屈肘,手腕由伸到屈,五指用力刁手成勾,常和小舞花、格挡连用。如格刁(以右手为例),先向右格开对方来拳,接着顺势抓住对方手腕或小臂,在左手配合下屈肘、屈腕向右后刁拿。此手法要多练屈腕屈指的速度和力量,刁拿的技巧尤在小指。小舞花:丽手交叉,手心相对,两手腕相贴为轴,绕环翻转成另一手在上。抓掳:屈肘抓握对方手臂,手内旋向外缠绕,并向回掳带。穿掌:掌指尖向前,手心朝下,屈臂经下腭沿另一手背上向前直腕伸出,力达指尖。穿掌有两手齐出的双穿,也有单手交替的连穿。肩臂功是手法练习的基础,可多做压肩、抡臂和两臂、两手交叉拍背。所有的手法皆要求脆快有力,敏捷多变。可将一些手法连环操练,注意在松中求快,快中求劲力。
要练好眼神,首先要了解猴子用眼的特点。猴子的眼睛始终是圆溜溜的,习惯正眼看人,从不斜视旁观,若要观左右事物,则转头而不转眼。眨眼时,上眼皮动而眉毛不动。要学猴眼,只有把眼瞪起来才能圆,眉毛上提,现出上眼眶,再眨眼才能眉毛不动。初练时,瞪眼时间先可短些,逐步延长,先练瞪眼,后练眨眼,然后再结合具体动作表现猿猴运动中的各种神态。
在身形上要注意:
猴子无脖子,所以要缩脖、耸肩,猴子站立怯生生的,不象人那样昂首挺胸,所以要圆背、含胸(圆背是指两肩向上向内收靠,而不是弓腰驼背),还要屈肘、屈腕、屈膝。其腰功以活松为主,与长拳类同。身法要做到灵活,.起到承上启下,协调全身的作用。
猴拳的步型有弓步(后腿稍弯)、马步(多为半马步)、虚步、丁步、跪步(如猴拳24图)、蹲撑步(如13图)等。因为猴子走路总是以前脚掌着地,歪歪倒倒,不似人那样稳当,因此,其步法除了上步、退步,横步(两脚向左或右横移)、跨步而外,多采用轻巧灵活的脚尖步、盖跳步,还有手脚交替的爬行步。腿法上多用屈伸性的踹、点,蹬、弹等动作。脚尖步是比较难掌握的一种,从易到难的练习方法有:①扶把(桌子、墙、窗台皆可)双脚尖站立,膝微屈。②扶把单脚尖立,另一腿屈膝提起。③扶把双脚尖支撑,屈膝下蹲。(用以上三种方法练习时,扶把与不挟把可交替进行)④脚尖支撑走。⑤脚尖支撑跳,跑。练习脚尖步要从易到难,循序渐进。练习中插入一些放松踝关节的动作。还要注意加强踝关节的柔韧性和力量,并常剪趾甲。练习爬行步要由慢到快,先慢爬协调手脚,再加快爬行,并进一步表现出爬行时的神态。
猴拳的步法贵在轻灵。象盖跳、跳转身这类步法,要做到起跳轻、落地轻,就要善于控制体重,并以呼吸来配合,注意在跳起和落地的一刹那要提气,落稳后沉气。
猴子活泼、顽皮而好动,为了表现这一特点并增加套路练习的难度,猴拳中加入了一些跌扑翻腾的技巧动作。这套猴拳中的手倒立及手倒立爬行、单手前翻、侧手翻,抢背、吊毛跟斗还是可以逐步掌握的。学抡背和吊毛跟头时,可先学会体操中的团身前滚翻,然后单手(右手)推撑,身体稍稍腾空,以肩背着地前滚便为抡背;双脚蹬地向上团身腾空,以脊背着地前滚,即为吊毛跟头。最好先学会侧手翻,再学习手倒立爬行,学手倒立要先练靠墙倒立,再练不靠墙的倒立和爬行。练习时注意自我保护。当摆腿过猛、身体前倒时,自我保护方法有两种;一种是立即屈肘、低头、团身做前滚翻,一种是提起一只手,侧身并依次落脚站起。在手倒立的基础上练习单手前翻,可有同伴在旁边托腰保护。 预备势:并步站立。两脚尖并拢;眼平视前方。
起势:并步对拳:左脚前上一步;同时两手屈肘,手心朝上经腰间向前伸出,两手相距10厘米。右脚向左脚靠拢成并步;同时两手收回腰间再经两侧向前平绕至腹前翻掌成对拳,臂里弧形,两拳面相距5厘米,拳眼与腹间相距10厘米;头向左转,眼平视左前方。要求:挺胸、收腹、塌腰、并步、对拳、转头要协调一致。
1.猿猴出洞(腾空双抱头)
两腿屈膝,两手分垂腰侧;头转向正前方。紧接着两脚蹬地向上跳起,腾空时两腿屈膝提起,脚尖下垂;同时两手变勾向上摆至头顶;眼视前下方。要求:蹬地要猛,腾空时要团身,大腿尽量上提。
2.猴立(脚尖站立步)
接上动,落地时用两脚尖支撑,两膝微届;同时两勾手下落屈肘分置体侧;两肩向前后摇动,头左右转动,眼睛瞪圆,随转头正视。要求;耸肩、含胸、圆背(凡定势时,身形要求皆同于此,不再赘述);摇肩转头要表现出猴子的机敏;眼随头转,万勿斜视(全套动作皆要求如此)。
3.左独立窥望(右提膝外格刁手)
左脚横跨一小步.脚尖支撑,膝微屦,右腿屈膝提起,脚背绷平内扣;同时右手外旋经胸前贴左小臂绕至左额前,手心朝下,指尖朝右,左勾手收贴左胸前,眼视右侧下方。右脚向右侧下落,膝微屈,同时右前臂内旋外格至右肩前侧成勾手,左勾手贴右腋;眼平视前方。
4.右独立窥望(左提膝外格刁手)
重心右移,右脚尖支撑,膝微屈,左腿屈膝提起,脚背绷平内扣,同时左手外旋贴右臂绕至右额前,手心向下,指尖向左,右勾手收贴右胸前;眼视左前下方。左脚向左侧落地,双膝微屈;同时左前臂外格至左肩前侧成勾手,右勾手不变;眼视前方。要求:独立时膝部尽量上提,窥望时上体尽量拧转(左窥望向右,右窥望向左)。
5.腾空抖毛(腾空抖肩)
步型不变;
两手下落变掌置体侧。紧接着两脚蹬地向上跳起。腾空时两腿屈膝,团身,脚尖下垂;同时两肩前后交替摇抖,两臂自然下垂;眼视前方。要求:抖肩要快速,肩臂要放松。
8.俯闪窥视(落地俯撑)
接上动落地,屈膝下蹲,前脚掌着地,身体左转前俯;同时两手右前左后扶地蹲撑(右脚在左手后,左脚在右脚后);头先左后转回看,再向前转看左前方。要求:俯撑时重心稍向右前偏移,耸肩。
7.灵猴窜跃(俯撑爬行步)
右手离地向前伸出;眼视前方。右手向前扶地支撑,左手推离地面}同时右脚蹬地,左、右脚依次离地向后上摆起。然后左手、左脚、右脚依次向前落地,右手提起前伸。如此向左前弧形爬行六步,最后一步时,身体向左后转180度,眼视左侧方。要求:在连续爬行中,四肢配合要协调连贯。
魏朝发明家马钧:三国比诸葛亮还出色的科学家
其实,三国时最出色的科学家还不是研究出木牛流马的诸葛亮,而是曹魏的马钧,就是改进诸葛亮连弩的那个人,被誉为“绝世巧思”。他出身贫寒低微,却聪明好学,肯于钻研,发明改进了很多东西。
一提到三国时期的科学技术,人们最容易想起的恐怕就是诸葛亮的木牛流马了,因为小说赋于它神秘的色彩,好象是一种无动力的自行机械,这在科学上自然是不可能的,所以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的刘仙洲教授,在几十年前发表论文,认为它们就是人力推动的独轮车和四轮车,现在还能在川陕一带见到的这类独轮车。现代科学家大都倾向于此种说法。
但是也有不同意见,新疆一位教授王湔就花费了多年功夫,研制这种神奇的机械。笔者曾经观看过他的模型,木制马形的关节是活动的,以轮轴推动前进,木马也似乎奋蹄前行。它的特点无非象四轮推车,木马起到稳定前辕的功能。
我曾经到过当年诸葛亮北伐的指挥中心之一,现为四川广元市的筹笔驿(现在这一带恢复了部分蜀汉栈道,以供旅游者凭吊),万山环绕,一江蜿蜒,交通条件是相当艰难的。所以四百年后的李白,犹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慨叹。设想如果仍然依靠人力推拉,躜行在蜀道崎岖山路之间,恐怕并不省时省力。须知诸葛亮所以要造“木牛流马”,主要是需要在蜀 *** 力资源极端缺乏的条件下,解决“恢复中原”的前线后勤供应问题。原其初衷,其实与一次大战中欧洲战区大量使用汽车差不多。但汽车因此经过这次大战的严酷检验,成为本世纪影响深远的交通运输工具,却是当初人们始料不及的。
实际上,三国时期虽然不过百年,但它在科学技术上取得的多方面成就,在中华民族科技文化史上却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这和三国竞争的局面大有关系,竞争才出成果。
和现在的军备竞赛一样。三国时期的很多科技成果,也是首先运用于军事目的,不光木牛流马。诸葛亮曾经改进了汉代的一种强力弓箭形式的兵器弩机,使之从单发变为十连发,称为“连弩”,又叫“元戎”,就象现在的连发枪似的。这种新式武器曾为蜀兵赢得过胜利,据说曹魏大将张A就是被这种新式武器击毙的。曹魏获得实物后都很惊讶,但巧匠马钧的细心研究,用心揣摸,指出如果再改进一下,效力还可以提高五倍。
东吴境内河湖交错,又临大海,在制造、使用船只方面很有经州森验,赤壁一战,就是发扬了这一优势。当时东吴造船业一度领先于刘、曹,发展到新的历史水平,所造船舰“大者二十余丈,高去水三二丈,望之如阁道,载六、七百人,物出万斛。”(《南州异物志》)远航北至辽东、高丽,南至东南亚、天竺(印度)等地,是一支真正的海军和远洋船队。但魏晋也不甘落后,刻意发展造船技术,到灭吴时,晋国大将王浚制造的船又比东吴的大出两三倍,“方百二十步,受二千人,以木为城,起楼橹,开四出门,其上皆得驰马往来……舟楫之盛,自古未有。”结果“王浚州枣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西晋舰队顺流而东,势如破竹,东吴五千战船也成了俘虏。竞争中发展起来的造船术,对南北朝以至唐宋的海上交通和贸易都有很大影响。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军工转民用了。
行军布阵,离不开对地形地貌,道路交通的充分了解,所以地图是军事指挥员的囊中必备之物。熟悉三国故事的人都知道“张松献地图”的事。张松是刘璋部下的官员,因为刘璋谙弱不能自保,主动把西川的地形路径绘制成图,交给了诸葛亮。张松后来为这张地图丢了一条命,可刘备的军队就是凭着这张地图,顺利地攻下了素称天险的四川。《三国演义》中有关地图的故事还有一些,《失街亭》的故事就是一例。马谡一意孤行,屯兵于山顶,副将王平劝说无效,将形势画成地图派专人火速送给诸葛亮,诸葛亮一看地图,就知道马谡必败无疑了。刘备攻东吴时,因为天热,在彝陵的密林中结营八百里,也是给诸葛亮送去了地图,诸葛亮在成都看到,就知道大事不妙了。看来当时绘制地图的技术还真不简单呢!
中国的制图术很早就出现了,春秋战国时代,大约也是征战的需要,已经有相当水平。还记得荆轲刺秦王的事吗?荆轲就是以向秦王嬴政献地图为名,在地图中暗藏匕首,躲过卫士的盘察,留下了“图穷匕首现”的成语。长沙马王堆出土过西汉用帛画的地图,近年还发现西汉的纸地图,可能推翻东汉蔡伦造纸的传统认识。事实上,三国册迹拆时期制图术的确有一个新的大发展,不仅是绘图技术的提高,还提出了最早的制图学理论,这就是历仕魏晋的裴秀绘制的《禹贡地域图》、《地形方丈图》和“制图六体”,即“分率”,“准望”,“道里”,“高下”,“方邪”、”迂直”六个基本原则,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制图理论,其影响一直延续到清代。在世界地理学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与古希腊的托勒密交相辉映。著名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认为,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中国制图学,要比西方领先一千年左右,现存西安碑林里的两方宋代地图碑刻描绘中国地形之细致准确,至今仍令人惊叹不已。
三国的军事医学也有很多传奇性的故事,最有名的,自然是华陀的故事了,他为关羽“刮骨疗毒”,要用开颅手术为曹操治疗“头痛风”,这在传说中都被带上一层神奇色彩。史书记载,华陀是用一种叫“麻沸散”的药作为麻醉剂,来进行外科手术的,《三国志》的有关记载,是人类文化史上关于全身麻醉术和腹部手术的最早记录。这种神奇的麻沸散究竟是如何配制的,至今也还没有真正搞清楚,有的人认为是以鸦片为主要原料,有的人认为是曼陀罗花。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如果不是战争的环境,外科手术不可能取得这么大的进展。
华陀还创立了最早的健身体操“五禽戏”,摹仿五种动物的形态动作用来怯病强身。今天武术里的形意拳,什么猴拳,蛇拳,鹰拳等等,很可能就是由此发展变化来的。还有现在风行的健美操,道理也是一样的。关云长“刮骨疗毒”在小说中也说是华陀做的,史实上曹操杀华陀在前,关羽负伤事在后,“刮骨疗毒”是另一位不知名的医生做的,可见当时有本事的军医还不少。因为华陀有名气,情节上又能前后照应,所以后世小说家就把故事移花接木,安在他头上了。
此外,被后人尊奉为“医圣”的张仲景也是和华陀同时代的人,不过他的名字在《汉书》而不是《三国志》里,因此一般以他为东 *** 了。张仲景是内科专家,当时战乱频繁,疫病流行,“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对军队也有很大影响,曹操兵败赤壁,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士兵感染时疫的人太多,战斗力大受影响。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创立了一整套包括理、法、方、药在内的中医辨证诊治的临症理论,至今仍被中医视为法则。据说华陀看到这部书曾拍案叫绝,说:“此真活人书也。”是一部真正可以救活人的书。医学的每一个重大进展,都是以无数生命为代价的。但是每一个重大进展,又可以挽救更多的生命。
说到三国科技,人们总是推崇诸葛亮,史书也确实记述他非常重视科技,还亲自发明创造,“长于巧思,损益连弩,木牛流马,皆出其意。”“工械技巧,物究其极。”用今天的眼光看,他是一位一专多能的T型人才。从这一点看,他和两汉以名物训诂的见称后世“汉学”大儒有着带有根本性的差别。文革中有人以他为“法家”代表,实际上“儒法兼用”才是后世能员干吏的特点。
其实,那时候最巧的还不是诸葛亮,而是曹魏的马钧,就是改进诸葛亮连弩的那个人,被誉为“绝世巧思”。他出身贫寒低微,却聪明好学,肯于钻研,发明改进了很多东西。有一次听见人们议论说,古时候有一种指南车,失传已久,恐怕不是真的,他却认为原理是对的,也应该能造得出来,别人都不相信,经过几天研究,他果然制造了一种制作出以齿轮传动的一种指南车,这在行军时是非常实用的。还有农业上使用的提水工具“翻车”,“令儿童转之,而灌水自覆,更出更入,其巧百倍于常。”(《晋书・杜夔传》)这在浇灌耕地上非常实用,至今仍在南方一些地方能够看见的龙骨水车,恐怕就是翻车的后代。马钧还改进了织绫机,提高功效五六倍,使古代纺织技术有了一个突破性发展,这类机械直到解放前还可在一些偏僻的农村看到。还有水力推动的齿轮传动玩具“百戏”。他的发明涉及范围相当广泛,真可谓三国时代的爱迪生了。说来他也是曹操不拘一格用人才的受益者。这说明作为领导者,最重要的还是会用人,而不一定事必躬亲,这一点上,似乎还是曹操更高明些。
当然,曹操用人才,也有它的局限性,例如华陀给曹操医治头痛,他想让这位名医老乡作他的私人医生,只为他一个人服务,华陀不愿意,他就就宁可杀害华陀。这还是“宁教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的霸道作风。马钧的很多项发明都失传或无钱制造,如发石车,就是可以把石块抛掷几百步远,以击伤敌人的,是火炮的前身,也是掌管的官吏不拨给经费,不能投入实际应用,成为我国科技史上的憾事。
竞争促进发展,战争更是一种特殊的,紧迫的竞争,关系着生死存亡的竞争,科技在这里就是特殊的战斗力。一项新的科技成就,关系着数万,数十万以至数百万,数千万人的生命,所以必然要集中最优秀的人才,调动最先进的设备和充足的资金,在最短的时间内研制出来,投入应用。战争中或战争后,凡是能够有利于生产、经济发展的技术,设备,自然而然地会转入民用途径,继续完善、改进。综观世界各国历史,无不如此。三国科技给我们的启示,恐怕就在此吧。
关于猴拳是谁发明的和猴拳是谁发明的呢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知识了吗?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百科问答相关的内容,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