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百科问答的知识要给大家谈谈明珠是谁发明的,以及明珠是谁?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学习有所帮助。
文章目录:
- 1、发明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的不是美国人,那是哪里的?
- 2、中国除了四大发明,在现代社会中哪个电器是中国人发明的?
- 3、关于发明的问题
- 4、康熙朝的明珠,索额图,乾隆朝的和绅,都是一人之下,万万人之上的巨贪,且党羽众多,为什么两朝依然能够创造前
- 5、陈景润摘取了“数学皇冠上的明珠”指的是什么?
- 6、纳兰明珠虽为康熙重臣,但是竟然没能名留千史!这是为何?
发明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的不是美国人,那是哪里的?
“谁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
对于这个问题,相信十有八九之人都会认为美国。1946年,美国人摩彻利和埃卡特基制造的“世界第一台计算机”,这台计算机叫“埃尼亚克”——一个占地170平米、重30吨、174千瓦的庞然大物,还不如今天的一些高级袖珍计算器,但它的计算速度却是手工的20万倍。
然而鲜为人知的是,美迹消国人发明的这台计算机,其实并非世界第一,只能算世界第三,在此之前,还有两个国家率先发明了计算机。
世界第二台计算机
当美国人宣传发明世界第一台计算机时,英国人却不乐意了。
1940年,为破译德国密码,英国研制出了大型电子运算装置“巨人”机。尽管“巨人”只是计算机的雏形,但的确是一台计算机,在二战中立下了汗马功劳。
1940年,英国通过“巨人”机算,破析德军密码,获悉德国空军将空袭重要工业城市考文垂。为保守“巨人”机的秘密,丘吉尔断然决定不疏散考文垂居民,结果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然而,让英国耿耿于怀的不仅只是名声,还有更重要的应用计算机。与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不同,英国没能抓住由计算机引发的技术和产业革命的机遇,而美国抓住了。
世界第一台计算机
英国人耿耿于怀时,其实还有更郁闷的人,这就是德国人康拉德·楚泽。
康拉德·楚泽是一位德国工程师,在柏林工业大学专业是土木工程建筑,但就是这位与计算机不搭边的“外行”,却制造出了世界第一台计算机。
1935年,康拉德·楚泽获得了土木工程学士学位,进入了柏林一家飞机制造厂,主要任务恰好是他最挠头的飞机强度分析,繁琐枯燥的计算成了他的工作,而辅助工具只有计算尺可用。于是,康拉德·楚泽产生了制造计算机的念头,为此工作数月之后辞职回家研究。
在父母朋友的赞助之下,经过2年时间的摸索,1938年康拉德·楚泽竟然真的完成了一台可编程数字计算机Z—1,采用了二进制数,可以完成3×3矩阵运算过程。
但康拉德·楚泽花光了仅有的几千马克,还是无法买到更合适的零件,所以Z—1实际上只是一台实验模型,一直没能投入使用。
1939年,在朋友的资助下,康拉德·楚泽组装了第二台电磁式计算机Z—2,这是一台可以正常工作的计算机。这台计算机引起了德国飞机实验研究所的注意,随后赞助一笔让他继续改进。
1941年,康拉德·楚泽组装了第二台电磁式计算机Z—3,计算能力有了飞跃进步,能达到每秒3~4次加法的运算速度。1942年,康拉德·楚泽编写了世界上第一个下国际象棋的计算机程序。
1944年,盟军空袭柏林,炸毁了工作三年的Z—3,但在1945年康拉德·楚泽又组装了更先进的Z—4,存储器单元也从64位扩展到1024位。甚至,为了让计算机效率更高,他还设计了一种编程语言Plankalkuel。
因为担心盟军空袭,康拉德·楚泽把Z—4带到德国南部,阿尔卑斯山区欣特斯泰因小镇,在此继续自己的发明研究。
1945年,盟军攻入欣特斯泰因小镇,声称在一个粮仓地窖里发现了德国研制的先进计算机。两名英国情报官员匆匆而来,仔游毕细研究之后认为,充其量是某个印刷厂遗弃的排字机:“德军再傻,也不会把这么重要的设备放在交通极为不便的山区。”
明珠蒙尘,世界第一台计算机荣誉暂时告别康拉德·楚泽。
1949年,楚泽把他的Z-4计算机安装在瑞士苏黎士技术学院,并且一直稳定地运行到1958年。直到上世纪60年代,又随着德国精密的机床技术在世界闻名以后,美、英计算机界才慢慢的有人相信,那台貌不惊人的机器,的确是当时最先进的计算机,而且还是更先进的程序控制的数字计算机,比美国、英国的同类发明要早10余年。
上世纪60年代之后,康拉德·楚泽创办了“楚泽计算机公司”,发展为数千员工的企业,销售了近300台各类计算机。1966年,他的公司被西门子公司收购,楚泽担任了西门子公司的顾问,1995年康拉德·楚泽去世,享年87岁。
在我们印象之中,为何总是美国人发明了世界第一台计算机?原因很简单,二战之后,德国并不是很受美国人的待见,所以即便计算机业内基本认可康拉德·楚泽,但美国媒体界一直都是将摩彻利和埃卡特基认定为计算神州芹机的发明者。
甚至在上世纪60年代,当时媒体和大众愤愤不平,坚持认为计算机之父必须是美国人,绝对不是什么德国人。直到1975年六月,美国权威的《科学》周刊封面上,刊登了康拉德·楚泽的照片,才算盖棺定论。但即便有权威机构证实,至今不少美国人还是坚定认为美国人发明了第一台计算机。
中国除了四大发明,在现代社会中哪个电器是中国人发明的?
地动仪是中国东汉科学家张衡创造的传世杰作。张衡所处的东汉时代,地震比较频繁。张衡对地震有不少亲身体验,为了掌握全国地震动态,他经过长年研究,终于在阳嘉元年(公元132年)发明了候风地动仪,这也是世界上的第一架地动仪。
地动仪有八个方位,每个方位上均有口含龙珠的龙头,在每条龙头的下方都有一只蟾蜍与其对应。任何一方如有地震发生,该方向龙口所含龙珠即落入蟾蜍口中,由此便可测出发生地震的方向。
2、铁犁
铁犁最早出现在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河北易县燕下都遗址和河南辉县都出土过战国时期的铁犁铧。
铁犁铧的发明是一尺搭团个了不起陵橘的成就,它标志着人类社会发展的新时期,也标志着人类改造自然的斗争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汉代的农具铁犁已有犁壁,能起翻土和碎土的作用。当铁犁在17世纪传入荷兰以后,引发了欧洲的农业革命。
3、耧
耧是古代的播种用的农具。由牲畜牵引,后面有人扶着,可以同时完成开沟和下种两项工作。一次种一垄或,多垄,传统的最多达5垄。其农作工具为现在播种机的前身,用耧播种。
亦称“耩地”。耧 也叫耧犁。据东汉崔寔《政论》记载,耧犁是西汉武帝时搜粟都尉赵过所发明,其使用方法和功效是:“三犁共一牛,一人将之,下种挽耧,皆取备焉,日种一顷。”这种耧犁就是现在北方农村还在使用的三脚耧车。
4、龙骨水车
龙骨水车亦称“枝配翻车”、“踏车”、“水车”,省称“龙骨”。汉族历史上的灌溉农具,流行于我国大部分地区。这种提水设施历史悠久。因为其形状犹如龙骨,故名“龙骨水车”。
其结构是以木板为槽,尾部浸入水流中,有小轮轴一。另一端有小轮轴,固定于堤岸的木架上。用时踩动拐木,使大轮轴转动,带动槽内板叶刮水上行,倾灌于地势较高的田中。
后世又有利用流水作动力的水转龙骨车,利用牛拉使齿轮转动的牛拉翻车。以及利用风力转动的风转翻车。广东等地用手摇的较轻便,施于田间水沟,称“手摇拔车”。
5、灵渠
灵渠,古称秦凿渠、零渠、陡河、兴安运河、湘桂运河,是古代中国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工程。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兴安县境内,于公元前214年凿成通航。
灵渠流向由东向西,将兴安县东面的海洋河(湘江源头,流向由南向北)和兴安县西面的大溶江(漓江源头,流向由北向南)相连,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运河之一,有着“世界古代水利建筑明珠”的美誉。
关于发明的问题
1910年8月27日,托马斯·爱迪生宣布了他的最新一项发明:有声电影。
此前,爱迪生已经发明了自动电报发射机和接收机(1874),留声机(1877),炭粒话筒(1877-8),并于1879年成功地发明了第一种可供出售的白炽灯。爱迪生拥有数百项科学专利发明。他建立的“爱迪生电气公司”, 1892年改为“通有电气公司”。
1、鼓:
传说公元前3500年中国人已有人造的梁毁鼓。公元前3000年,做鼓的方法是用兽皮蒙在框架或容器上。到公元前1000年,米索不达米亚的苏默人制成了一人高的圆鼓,鼓身还绘有图画。后来有了小铜鼓和大铜鼓。15世纪骑兵用的大铜鼓,17世纪时开始为乐团采用。1692年蒲塞尔为“仙后”所作的配乐中就用上了。这种鼓现在叫定音鼓,19世纪有了低音大鼓。鼓声可使节拍鲜明,粗犷有力。公元前2世纪中国人发明了定音鼓。
2、二进位制:
相传在公元前3000年伏羲发明了二进位制。《周易》就是五经之一的《易经》,它是我国最古老的经典之一。《周易》相传是由约公元前3000年的伏羲画卦、周文王重卦、周公作爻(yao)辞,并经过孔丘修订而成为《易经》。当代的电子计算机用的不是十进制而是二进制。二进制是谁发明的?《周易》中的“易数”用的就是二进制。换句话说就是伏羲发明了二进制,伏羲就是神农。传说神农尝百草才有五谷,我国才有原始农业。伏羲对我国社会的进步可谓大矣!我国北京的先农坛就是为了祭奠神农(即伏羲)而建造的,这里表达炎黄子孙对他的敬佩之情。
3、喊渣槐绳索:
公元前2800年,中国人已经掌握了创造麻绳的技术。我国人民开始用大麻纤维制绳。到公元纪元开始时,用大麻纤维已成为世界上大多数地区的主要制绳材料。1775年,英国发明家马虚发明制绳机,结束了手工制绳的时代。从1950年开始用人造纤维制造绳索,直径约2毫米的马尼拉绳受到5512公斤的拉力便会折断,而同样粗的尼龙绳则能承受13227公斤的拉力。
4、指南针:
相传公元前2700年中国的轩辕黄帝发明了指南针。黄帝用指南针,在大雾中辨别方向,打败了蚩尤。根据史书记载,中国人早在战国时代已使用指南针。公元前3世纪的《韩非子》中说,战国时代已有人用“司南”(指南针)。宋代沈括《梦溪笔谈》对此记载更详。1090年,中国和阿拉伯航海家开始在船上装设了指南针。作导航工具。欧洲在11世纪左右,才用浮在水上的磁针制成指南针。1250年左右,在地中海地区指南针的磁制已装在有度的卡片上面,并以中央旋轴保持平衡。
16世纪时把指南针镶在带平架上,在船上发挥作用。19世纪铁船用指南针要装上一片弗林德斯顿铁,以校正船的磁力所引起的误差。20世纪制成的船和飞机用陀螺罗盘仪指南针。根据旋转顶点稳定姿态与星体有关的原理,陀螺罗盘有两大优点:既不因接近金属而偏转,双郑友指向真正北而不是磁北。1908年德国制成世界上第一台此类实用仪器。最优良的指南针是美国人斯波里所制。1910年在“德拉威”号船上试验成功,很快就被美国海军采用。总之,指南针是我国四大发明之一,后来传遍全世界为全球航海业等方面的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
5、养鱼法:
公元前2500年中国人已经懂得养鱼。那时我国人民能用人工孵化鱼卵,把它养大食用。1960―1970年代,欧美才用人工养殖蛙鱼等鱼类。英国等西欧国家现在每年由养鱼场生产淡水养鱼约有10万吨。
6、赤道式天文仪:
公元前2400年,中国人发明了赤道式天文仪。
7、十进计数制:
中国人于公元前14世纪,发明了十进计数制。在现代科学中是十分重要的,欧洲人正式采用它的最早时间的证据,是公元976年的一份西班牙手稿中发现的,而中国早在公元前14世纪的商朝,便已经采用了。在出土的公元前13世纪的甲骨文中,见有中国人用十进制记述了“547天”的实例。
8、印刷术:
公元前1324年,中国人已会雕刻印章,用墨水印在文件上,印刷术是世界上第一种传播媒介,有了它才可把资料信息传播出去。印刷术是我国的四大发明之一。我们中国人从古时候起就使用印章,刻上人名或官衔。印章本来是官衔的标职,到公元 前1324年,又开始用来加盖在文件上;最初是用墨水,到公元五、六世纪才开始用红色印泥。中国印章大多用皂石、玉石、竹子甚至象牙雕刻而成。中国人认为,有印章为凭的文件书信和票据经签字更可靠。现在的印刷书籍中,最古老的是《金刚经》,由中国人王 印刷,如今已成孤本。868年中国人发明了雕版印刷术,《金刚经》是凸版印刷,它是一幅5.25米的卷轴,用多块长91厘米,宽36厘米的刻版印的。后来落在英国人手中,现藏于伦敦大英博物馆。
1040年代中国刻字工人毕升在北京历年间发明了活字印刷术,泥六面体活字模,加热变硬,按韵排在转盘上。印时把活字铺在有松脂、腊等粘合物的铁板上,周围用铁框扎紧,放在火上加热使粘合物熔化,冷却后活字就粘在铁板上了。印完后烤热铁板取出活字,以备日后再用。1403年朝鲜的李太宗创办了最早的金属铸字工厂(当时朝鲜也用方块字),又过了30年朝鲜参照古印度的梵文,创造了一套拼音字母以代替方块字。现在的朝鲜文有40个字母,只需要少量字母就可拼出所有的字。1438年在德国梅茵兹城古腾堡居住的根弗第谢(德国人)创造了一套浇涛金属字母活字的模具。用硬金属雕出凸模字,再用锤字把凸模字压在软铜上,制出凹模,用凹模排在框架上印刷。到15世纪时大概已开始采用铅锡合金。他在1451年印出欧洲第一本用活字印刷的书――《多纳托斯拉丁文法》。约在1453年开始印刷拉丁文圣经。他的印刷机是用普通的螺旋压榨机改装的。把一页为一个印版面上放在印刷的印台上,刷上油墨,铺上纸张,用装在螺旋下的压印板加压。一天才能排一页,每小时只能印16张左右。
1457年,福斯特和舒奥佛发明了多色印刷,印出第一本双色书――拉丁圣诗。1461年,班堡的靠士特把木刻版与活字印刷结合起来,印出第一本有插图的书――德文的寓言,共有101张插图。1470年法国人让森在威尼斯设计出第一批罗马活字。1477年托雷米绘制了《世界地图》,用凹版印刷术印出,共26幅铜版印制。不易仿制,纸面上的油墨稍微鼓起,特点较多,易辨真伪,所以仍用于印刷钞票、邮票和有价证券等。1501年意大利人格里福出了一套斜体字;1561年他把这些字缩小印出袖珍本书籍。(西方的斜体字主要用于强调字句。)1620年,荷兰的伯靳奥发明了收字方便印刷术,每小时可印150份。1642年德国的赛根发明了镂刻凹版印刷法,最适于印画,首幅画是德国伊利莎伯爵夫人的肖像。
1107年,中国人还发明了彩色印刷术。600多年后,1719年,德国的勒布朗设计的彩色印刷机取得了专利权。印出第一部书是《油画色彩之调和》。1727年英国苏格兰金匠格特发明了浇铸铅版法。1775年法国人迪多制订了量度活字大小的单位。1798年德国的逊纳菲尔德发明平版印刷法,最适于印插图。1875年英国首先使用胶印法,把图像印到橡皮布上,然后正式印到弹性所需的材料上。1800年,英国的斯坦贺制成第一台铁架印刷机代替了木制印刷机。每小时可印250张。1810年德国 人在伦敦工作的哥尼格取得了蒸汽印刷机的专利权(机械化的手动印刷机),每小时可印400页。1812年德国人哥尼格和鲍尔设计出滚筒式滚压印刷机。《泰晤士报》卖了这台机器,每小时可印1100张。后来哥尼格还设计了每次能印两面的印刷机。
1839年英、美、俄三国分别发明了电铸版。用电铸金属板来代替木刻印板。1845年纽约的荷奥取得了第一架实用轮转印刷机专利。费城的《纪事报》购买了这台机器。1848年伦敦《泰晤士报》的工程师阿普斯和考珀设计了一台轮转印刷机,在此报运用,每小时能印8000张。1861年美国荷奥采用纸型制出的曲面铅版,从此有了完全圆形的印刷版面。1852年,英国照相技术先驱塔尔博特发现了钢线凸版印刷的原理,1880年首先采用这种办法在纽约《画报》上复印一张照片,标题是“纽约贫民窟一景”。1886年德国人默根索勒在美国工作发明了高速自动排字的策诺整排机,此机用于《纽约时报》。两年后正式投产,每小时可排字模6000个左右,速度是最熟练工人的四倍。1887年英国公务员兰斯顿发明了排字精良的莫诺铸排机,此机于1897年正式投入生产。在此之前,1477年前人们就知道雕刻铜凹版印刷法;1895年奥地利人克利克发明了照相凹版法;1839年,许布约在美国发明了照相排字机。从此印刷商不要金属活字,并改用平板印刷代替传统的凸版印刷。此法是把字母相继投射到照相纸上面,然后冲洗出来,贴到一页样本上。这张拼好的版用照相机转拍在金属板的感光膜上,经过酸蚀,使这块印版具有1798年逊纳菲尔德发明的石印版的性能;油墨只附着于版上有图形的地方。现在,照相排字法已经取代了绝大多数传统的排字方式。
1965年德国发明了电子照相排字机之后,开始了用电脑控制排字时代。先进印刷厂是整页版面可在电脑屏幕上设计,设计者一页版面编排妥当之后,就用电脑记忆装置把全部内容存贮起来,包括文字、标题、图片位置等等。然后,由电脑控制的激光器在照相纸上扫描,把整个版面的图像印出来,再用照相法制成印版进行印刷,这叫激光照排法。当今世界上很多大型报刊都用先进方法进行排印,例如我国的《科技日报》、《中国电视报》和《北京晚报》等,都采用了此先进的印刷技术。
9、漆――世界第一种塑料:
中国人最迟在公元前13世纪已经发明使用了漆。1976年在河南省安阳市发掘出的“妇好”墓(葬于公元13世纪),她的上过漆的棺木就是证明。李约瑟说:“漆可能是人类所认识的最古老的工业塑料。”在古代中国,油漆业的组织和管理很有章法,有私人的油漆作坊,也有国家的制作中心。巴黎东方艺术博物馆存有一只油漆的木酒杯,杯上雕刻的铭文除说明该杯制作于公元四年外,还刻有参加制作的七名工匠和制作中心的五位官员的名字。这个木酒杯表现了中国人两千年前就有对制造工艺的看法;另一方面,这个杯子还表明当时的生产很可能已使用现代的工业生产的流水线那样的工艺流程。早在公元前二世纪,中国人已发现了漆的重要化学性质,发现了通过漆的蒸发过程使其变质的方法,发现了通过在漆中放几只螃蟹壳,漆就会保持液状,不会变干。公元前120年的《淮南子》一书和公元12世纪的李氏都提到螃蟹壳能使漆保持液态的特殊功能。现代科学家化验证实,甲壳体组织内确有抑制某些酶的活动的化学成份,其中一种酶就是漆变硬的酶。漆可以通过化学作用保持长久的液态,这使中国的这项生物化学工艺具有不衰的工业雏形模式。
10、铜镜:
约公元前12世纪中国人发明了铜镜。中国人于公元5世纪还发明了魔镜;英国结晶学家威廉·布莱格到1932年,系统地阐明了魔镜的理论,比中国晚了一千五百年左右。魔镜是世界上最奇异的物品之一。魔镜有何奇妙之处呢?在魔镜的反面铸有青铜图案――图像或文字,或二者兼而有之。反射光线的一面为凸状,是由经抛光处理的青铜制成用作镜面。在大多数照明情况下,这种镜子看上去与其它的普通镜子无异。但是,在明亮的阳光下使用魔镜时,它反光的一面就能被“看透”。用镜面将阳光反射到暗色的墙上,人们就能从投在墙壁上的影像中看到镜面的图案或文字。坚实的青铜制品变得透明了,这种令人感到神秘不解的现象使中国人给魔镜取了透光镜名称。青铜是不透光的,然而实际使人感到透光,这是为什么?这奥妙之深让中外学者探讨了几百年,中国的科学家沈活和外国科学家威廉·布莱格爵士都发表过高见。威廉·布莱格爵士于1932年发现这一奥妙时说:“正是反射的放大作用使图案清楚地显现出来。”李约瑟正确地将这一切称为“是在通向掌握金属表现微细结构道路上迈出的第一步。”
11、伞:
公元前1100年,中国人已经使用伞,那时已经用伞表示身份。伞骨用竹或檀香木制成,上面覆以树叶或羽毛做的伞面。公元12世纪英语才出现“伞”这个词。以前一直只有阳伞,到1733年代,巴黎人用油布做伞面,才制成雨伞。1750年,英国的汉威到外国旅行后带了一把伞面回伦敦,轰动一时。1874年雪靠耳附近迪卡地区的金属拉丝工霍克斯取得弧形钢质伞骨的专利权。有了此伞骨,伞可以收紧,从此成为英国绅士常用的雨具。1930年柏林人豪普特发明了伸缩伞。在学术界也有人说,公元4世纪三国时期中国人才发明了伞。
12、风筝:
公元前1000年,中国人最先放风筝。早在信史之前,传说中国人已会放风筝。相传公元前四世纪,中国著名工匠鲁班(即公输班)做了一只风筝,升空三日而不坠。还有一个故事说一名将军包围了王宫,利用风筝测量宫墙与己方军队的距离。风筝可用于送砖上屋或在风筝尾部系上鱼钩钓鱼。公元1600年,东方的风筝(菱形)由荷兰人传到了欧洲。19世纪英国发明家克雷由风筝产生灵感而发明滑翔机。德克萨斯州演员科迪“上尉”,曾利用风筝拖动折叠式小艇,横渡英伦海峡;1901年再接再励,乘坐双箱形风筝飞行,使英国陆军部大感兴趣。不久,飞机取代了军用风筝,而科迪“上尉”也在1913年驾驶他的新双翼飞机时失事遇难。1970年,美国太空计划设计了各种“飞行翼”,使风筝再次成为成年人的玩意儿,例如罗格乐乐折叠飞行翼,本是专为水星号太空船仓安全着陆而设计的,后来被降落伞取代了;但这种折叠翼,结果成为今日悬挂式滑翔机的机翼。风筝飞上天空为飞机飞上天空提供了原理和灵感。
13、米酒:
公元前1000年,中国人发明了米酒。
14、弓箭:
中国人于公元前8世纪发明了弓箭。公元前200年中国人已发明了弩弓。它主要用于打仗和狩猎,可卧射、立射、骑射,威力甚大。而欧洲的意大利在公元10世纪才使用弓,比我国晚了一千二百年。
15、古代机器人:
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256年东周时期,中国人就已发明了古代机器人。当今世间,只要谈及机器人,言必欧美、东洋;然而可曾知道世界上最早制出古代机器人的,是我们中国人。我国制出的古代机器人不仅精巧,而且用途也很广泛,有各式各样的机器人。会 跳舞的机器人、会唱歌吹笙的机器人、持赚钱的机器人和会捉鱼的机器人……等,应有尽有。
会跳舞的机器人。我国唐朝的段安希说:西汉时期,汉武帝在平城、被匈奴单于冒顿围困。汉军陈平得知冒顿妻子阏氏所统的兵将,是国中最为精锐骠悍的队伍,但阏氏具有妒忌别人的性格。于是陈平就命令工匠制作了一个精巧的木机器人。给木机器人穿上漂亮的衣服,打扮得花枝招展,并把它的脸上擦上彩涂上胭脂,显得更加俊俏。然后把它放在女墙(城墙上的短墙)上,发动机关(机械的发动部分),这个机器人就婀娜起舞,舞姿优美,招人喜爱。阏氏在城外对此情景看得十分真切,误把这个会跳舞的机器人为真的人间美女,怕破城以后冒顿专宠这个中原美姬而冷落自己,因此阏氏就率领她的部队弃城而去了。平城这才化险为夷。
会唱歌吹笙的机器人。唐代的机器人更为精巧神奇,唐朝人张骛在《朝野全载》中说:洛州的殷文亮曾经当过县令(相当于“县长”),性格聪巧,喜好饮酒。他刻制了一个木机器人并且给它穿上用绫罗绸缎做成的衣服;让这个机器人当女招待。这个“女招待”酌酒行觞,总是彬彬有礼。
会赚钱的机器人。唐朝时,我国杭州有一个叫杨务廉的工匠,研制了一个僧人模样的机器人,它手端化缘铜钵,能学和尚化缘,等到钵中钱满,就自动收起钱。并且它还会向施主躬身行礼。杭州城中市民争着向此钵中投钱,来观看这种奇妙的表演。每日它竟能为主人捞到数千钱,真可称为别出心裁,生财有道。
会捉鱼的机器人。唐代的机器人还用于生产实践。唐朝的柳州史王据,研制了一个类似水獭的机器人。它能沉在河湖的水中,捉到鱼以后,它的脑袋就露出水面。它为什么能捉鱼呢?如果在这个机器人的口中放上鱼饵,并安有发动的部件,用石头缒着它就能沉入水中了。当鱼吃了鱼饵之后,这个部件就发动了,石头就从它的口中掉到水中,当它的口合起来时,它衔在口中的鱼就跑不了啦,它就从水中浮到水面。这是世界上最早用于生产的机器人。
此外,在《拾遗录》等书中,还记载了古代机器人登台演戏、执灯伴瞎等机巧神妙。
16、分行栽培与精细耕地法:
公元前6世纪,中国人发明了分行栽培与精细耕地法;欧洲人到1731年才使用此项技术,比中国晚了二千四百年左右。
17、铁犁:
公元前6世纪,中国人发明了铁犁。欧洲人到17世纪才使用铁犁,比中国晚了二千三百年左右。公元1050年,中国人还发明了犁镜,给犁装上犁镜,便于翻土,从而提高了农业产量。大约公元前3500年,米索不达米亚平原农夫发明了牛拉犁具。犁是人类早期开始耕地的农具,中国人大约自商代起已使用耕牛拉犁,木身石铧。公元前500年,欧洲农夫造出了铁犁,犁前有二个轮了和一个犁刃(即犁铧)。中国战国时期在木犁铧上套上了V形铁刃,俗称铁口犁。犁架变小,轻便灵活,更可以调节深浅,大大提高了耕作效率。欧洲人于1700年代开始用先进的罗瑟兰犁、兰塞姆金铁犁和播种机。1830年美国移民开始用迪尔铜犁,其他各大洲也开始用铜犁。总之,犁的发明、应用和发展,凝聚了中国人和世界其他各位发明家的心血,并显现了他们的智慧。
18、大定音钟:
中国人于公元前6世纪发明了大定音钟;欧洲人到公元1000年才有定音钟,比中国晚了一千六百年左右。
19、长明灯:
大约在公元前589年,中国人发明了长明灯。灯蕊为石棉;灯油为海豹油或鲸油。
20、算盘:
公元前550年中国人发明了算盘,用于计算,也是自古以来商业上广泛应用的计算工具,后来传到世界各地,到12世纪才逐渐被现代阿拉伯数字所取代。到20世纪前苏联和远东地区很多人仍然使用算盘,生塑算盘代替木竹算盘。目前世界上电子计算器和电子计算机有代替算盘的趋向,但因为算盘价格低廉,所以,用电子计算机在全世界完全代替算盘,至少还需要十年。
51、密封实验室:
公元前1世纪,中国人发明并建造了密封实验室。
52、传动带:
公元前15世纪,中国人发明了传动带。欧洲人用传动带是1430年,比中国晚了一千四百多年。
53、滑动测绘仪:
中国人于公元5年发明了滑动测绘仪。而西方到1638年才使用滑动测绘仪,比中国晚了一千六百多年。同年,中国人还发明了十进位小数。随着十进位制在中国的确立,十进位小数也出现在中国。公元5年刘歆在一标准量器所作的铭文中,提到了一个长度准确到9.5个单位。公元3世纪刘徽对《九章算术》注释中,记述了一个1.355尺的直径。在运用十进位小数中扬辉和秦九韶两位卓越的数学家有很大贡献。后来,十进位小数概念由我国逐渐传给了西方。在这方面欧洲要晚于中国1600年。
54、水力风箱:
公元31年中国人发明了水力风箱。《后汉书》记载了南阳太守杜诗发明以水为动力、用于铸造铁制农具的水力风箱(鼓风水排)的事情。并精辟评价说:它“用力少而建功多,百姓便之。”。后来发明家杜预对这种风箱作了大量改进,鼓风水排代代流传,越来越广泛地传遍了全中国。而欧洲直到公元13世纪,才开始使用鼓风水排,这比中国晚1200年。在大规模工业加工过程中,中国人利用水利的创举是现代社会以前能源供给中最有意义的突破之一。它是朝工业革命迈出的重大步伐之一。
55、龙骨水车:
公元80年,中国人发明了龙骨水车;而欧洲第一架方形板叶的龙骨水车制于16世纪,是直接以中国的设计为模式而制作的,比中国晚了一千五百年左右。
56、船尾舵:
公元1世纪,发明了船尾舵;而西方到公元1180年才在教堂的雕刻上出现了舵,比中国晚了一千一百年左右。
57、瓷器:
中国人于公元1世纪发明了瓷器。西晋时期的人,用高岭土、长石和石英为原料,烧制成洁白细密的饮食器皿。西方到18世纪才有瓷器,比中国晚了一千七百年左右。
58、地动仪:
公元132年中国人张衡发明了地震探测器――地动仪。张衡是一位东汉时期的皇家天文学家,他写过很多书,其中一本是《浑仪》。他曾设想地球是与九个大陆一起是在无限空间的球。在中国他第一个介绍了地理上经线与纬线的交叉网络。这时,张衡还发明了浑天仪。浑天仪显示了宇宙中各主要星球的相对位,地动仪则可预测地震发生的地区,甚为精巧。外国人德拉·奥特弗耶于1703才设计出第一台现代地震仪。这比张衡发明的古代地震仪――地动仪要晚1571年。
59、催泪弹:
公元2世纪,中国人发明了催泪弹。
60、船中水密舱:
中国人于公元二世纪发明了船中水密舱。至少从公元2世纪以来,无论传统的中国航船的船壳被碰破一个多么大的洞,船也是不会沉没的。这是何种绝技产生这样良好效果?这是因为中国人运用舱壁原理建造船壳的结果。舱壁又称隔壁,它是一种把船的底层舱分隔成若干个水密的立式隔板。一般典型的中型船有16个水密舱,一旦出现了什么意外情况,其中一个舱进了水,那么其他舱是不会进水的,因为水密舱彼此是隔开的并密封着,因此这船是不会沉没的。
中国人这种造船绝技由客缪尔·本瑟姆爵士从中国传到了欧洲。马可·波罗在1295年也写文章介绍过中国人的上述造船技术。但欧洲的造船者和水手非常保守,以致水密舱原理传到西方500年之后才被普遍采用。中国人是从观察竹杆的结构获得启示而首创舱壁理论的。舱壁的建造明显地为船壳提供了许多坚固的横木,这些横木能够承受的桅杆的重量,这也就是当时在航船上采用的多样的桅杆的关键所在。在中世纪,这不仅使西方人感到惊奇,而且促使了欧洲人船体上多种多样桅杆的出现。
61、平衡四角帆:
公元2世纪中国人发明平衡四角帆。这时中国已经有了使用四角帆的纵向帆装。公元2世纪万震写的《南州异物志》中已经清楚地记载了使用这帆装的船。例如有些船承载700人和200吨货物,这真令人惊讶!这时中国已有四根桅杆的船。
62、定量制图法:
中国古代著名的发明家张衡在公元2世纪发明了定量制图法,从而使制图科学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张衡最先把矩形网格座标的方法应用于地图,这样可以用一种更科学的方法去计算和研究方法、距离和路程。他写的《算网论》一书中明显地含有精确使用地图座标的基本原理。张衡的矩形网络座标成功地应用于缩小地图的尺寸,在手法上类似于照相微缩技术。纵观整个历史,有无精确的地图,是能否在政治和军事上取胜之关键因素;由此可知中国人发明定量制图法的意义是何等之大啊!然而西方直到15世纪才出现有相当价值的地图,这比张衡发明定量制图法晚了一千三百年左右。
63、纺车:
中国人于公元121年发明了纺车;而西方到公元1280年才用纺车,比中国晚了一千一百多年。
64、纯硫提炼法:
中国人于公元2世纪发明了纯硫提炼法。在《神农本草经》中提到了此事。在公元11世纪之前得到纯硫的方法是通过焙烧硫铁矿,用升华法收集硫晶体。因为硫和硝石都是制造火药的重要原料,所以1067年皇帝发布圣旨禁止把硫和硝石卖给外国人,而且也禁止这种矿产品的私人交易。这个时期,中国名医张仲景于公元200年还发明了营养缺乏症治疗法。张仲景在其著作《金匮要略》中对营养缺乏症作了生动的记述,并提出了饮食疗法,他推荐的具有丰富维生素食物,吃完之后对治疗营养缺乏症确实有效。后来营养学家勿思瑟在其《饮膳正要》中,详细地用开处方的方法,来说明治疗因缺少维生素B,而患脚气病的方法。他提出治“湿脚气”的方法之一是“以马齿苋洗净取汁和粳米煮汤,空腹服之。”他并且还开了治“干脚气”处方。而西方医务人员直到19世纪末,才认识到脚气等缺乏症的方法。由此可知:中国人发明的营养缺乏症治疗法比西方领先了一千七百年左右。
65、七根桅杆船:
公元260年中国人发明了七根桅杆船,泰康写的书中记述这一事实。我们确信,早在公元2世纪,在广州附近的南方地区,我们中国人已经知道避免船因无风而停止不动的最好办法是在桅杆后面再竖立一根桅杆。他们并不是简单地沿着船心的纵长竖立一排桅杆,而是横向交错地在两边竖立桅杆。这一杰出的做法西方从来未采用过。
66、车前横木:
公元3世纪中国人发明了车前横木,最初用于两头牛拉的车上,后来应用于马车。这时中国人还发明了用于骑士骑马夜间行驶时照明用的马灯(它不是玩具走马灯)。
67、马蹬:
公元3世纪,中国人发明了马蹬。西方到公元5世纪才制出马蹬,比中国晚了二百年。
68、自动控制机:
中国人于公元前3世纪发明自动控制机。
69、人造金:
中国人葛洪于公元3世纪发明了人造金。
70、初级砷提炼法:
公元3世纪,中国著名炼丹家葛洪发明了初级砷提炼法。砷是制造火药的原料之一,西方比我国得到提炼法砷晚了几百年。
71、卷线钓鱼器:
中国人于公元3世纪发明了卷线钓鱼器,当时它叫做“钓车”,它在《列仙传》书中所记载。而西方到1651年,才开始在鱼杆上使用卷线轮,比中国晚?/ca
康熙朝的明珠,索额图,乾隆朝的和绅,都是一人之下,万万人之上的巨贪,且党羽众多,为什么两朝依然能够创造前
明珠,索额图两人和和珅是不一样的。康熙对两位的感情是君渣老孙臣之情,而含敏乾隆是对和珅有断袖之癖,也就是同性恋。所以明珠索额图犯错,只要影响不大,康熙都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但和珅无论贪多大污犯多大错,乾隆都会包了,最多也就是说两句。
康熙朝和乾隆朝是不一样的,康熙朝之所以盛世是因为,康熙明白,对待这两位大臣,不能过分打击其中一位,必须都同时打击,若康熙打击其中一位,另一位势必借此作威笼络人脉。说白了就是一个天枰。康熙非常聪明,懂得如何把握,他小小年纪就擒鳌拜,这点小事根本不是问题。
乾隆是一个和珅,几乎可以说是乾隆第一和珅第二啊。底下什么事都被和珅给遮掩过去,乾隆根如链本不知道的,所以康乾盛世其实是康熙、雍正、乾隆前期。这是一个转折,大清由盛转衰的一个点。尽管乾隆一死嘉庆就灭了和珅,可惜谁叫乾隆活这么久啊!腐败已经入底了,贪污成风了!
希望能帮助到你,回答不求分,只求楼主能明白。
望采纳,谢谢!
陈景润摘取了“数学皇冠上的明珠”指的是什么?
摘取皇冠上的明珠
-- 哥德巴赫猜想
自然科学的皇后是数学,数学的皇冠是数论。而哥德巴赫猜想,则是皇冠上
那颗璀璨夺目的明珠。自从十八世纪中叶哥德巴赫提出这一猜想之后,无数的数
学家都被这颗明珠发出的耀眼光彩所吸引,纷纷加入到摘采它的行列中去。然而
却始终没有人能够成功。
十八世纪过去了,没有人能证明它。
十九世纪过去了,仍然没有人能证明它。
历史进入了二十世纪,自然科学的发展日新月异,无数的科学堡垒被科学家们逐
一攻克。到了本世纪的二十年代,哥德巴赫猜想开始有了一点进展。各国数学家
迂回前进,逐渐缩小了包围圈。在这场世界范围内的世纪竞赛中,一位大家耳熟
能详的中国人--陈景润,战胜了各国数学好手,获得了领先的殊荣。尽管哥德巴
赫猜想还只是一个猜想,但是自从它被提出直至今日,仍然没有其它的科学高峰
可以遮掩它的光芒。历史又到了世纪之交,即将翻开崭新的一页,而人类却仍然
只能带着这个遗憾跨入二十一世纪。哥德巴赫猜想,究竟是怎样的难题呢?
寻找最大的素数
1,2,3,4,5,……,这些数称为正整数。在正整数中,能被2整除的数,
如2,4,6,8,……,被称为偶数。不能被2整除的,散握如1,3,5,7,……,则被
称为奇数。还有一种数,如2,3,5,7,11等等,只能被1和它本身,而不能被其
它正整数整除的,叫做素数。除了1和它本身,也能被其它正整数整除的,如4,
6,8,9等等,就称为合数。一个整数,如能被一个素数所整除,这个素数就叫做
这个整数的素因子。如6,就有2和3两个素因子;而210,就有2,3,5,7四个素
因子。
素数在数学中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素数重要的理由,希腊数学家欧几里
德(Euclid,约公元前350年~公元前300年)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经知道
了。欧几里德搜集了当时所有他可以得到的数学知识,写出了一本13卷的数学著
作《原本》。书中有这样一个现在被称为“算术基本定理”的定理:每一个大于
1的自然数,或者是素数,或者可表示为若干素数的嫌掘乘积,这种表示若不计素数排
列的次序则是唯一的。
例如,630是7个素因子(其中一个重复出现两次)的乘积:
630=2×3×3×5×7
上式中等号右边的部分被称为630这个数的素因子分解。
算术基本定理告诉我们,素数是构作自然数的基本的建材,所有的自然数都
是由他们建造的。素数很像化学家的元素或者是物理学家的基本粒子。掌握了任
一个数的素因子分解,数学家就获得了有关这个数的几乎全部信息。因此素数性
质的研究就成为了数论中最古老与最基本的课题之一。早在欧几里德时代就已经
证明了素数有无穷多个。然而对于每一个人来说,素数似乎并没有什么特殊的地
方。2,3,5,7,11……,每一个人都能随口说出一串来。但是往后呢?让我们
来看一看吧。
我们首先选定一个自然数,把它记为N;对小于N的素数的个数我们记为π(n
)。比较随着N的不同取值π(n)/n发生的变化,我们就会发现顺着自然数的序
列,素数越来越少了。
表1:素数的分布
N π(n) π(n)/n
10 4 0.400
100 25 0.250
1000 168 0.168
10000 1229 0.123
100000 9592 0.096
1000000 78498 0.078
17世纪法国数学家梅森(Mersenne)提出了一种寻找素数的方法。
梅森在1644年出冲者庆版的著作《物理数学随感》(Cogitata Physica-Mathemati
c)的序言中称,对于n=2,3,5,7,13,17,19,31,67,127,257,数Mn
=2n-1是素数,而对其它所有小于257的数n,Mn是合数。他是如何得到这一
结论的呢?无人知晓。但他确实惊人地接近了真理。直到1947年有了台式计算机
,人们才能检查他的结论。他只犯了5个错误:M67和M257不是素数,而M61,
M89和M107是素数。
梅森数提供了一种找出非常大的素数的漂亮的方法。函数2n随n的增大快速增
长,这保证了梅森数Mn很快就变得极大,人们便想到去寻找那些使Mn为素数
的n。这类素数称为梅森素数。初等代数知识告诉我们,除非n本身是素数,否
则Mn不会是素数,所以我们只需注意取素数值的n。不过大多数素数n也导致
梅森数Mn是合数。看来寻找适当的n并不容易--尽管前几个数让你觉得并不难
。1998年2月12日美国加州州立大学19岁的罗兰·克拉克森新找到了一个合适的n
,他利用电脑发现了目前已知的最大素数。这个素数是2乘以3021377次方减1。这
是一个909526位数,如果用普通字号将这个数字连续写下来,它的长度可达3000
多米。克拉克森利用课余时间算了46天,在1月27日终于证明这是一个素数。这个
素数到底有多大呢?让我们用另外一个大素数来比较一下吧!
在一个普通的8×8个方格的棋盘,我们按如下规则往方格里摆放2毫米厚的筹
码(如英国10便士的硬币)。先将方格编号,为1~64。在第一个格子里放2枚筹
码,第二个格子里放4枚筹码,第三个格子里放8枚筹码。以此类推,下一格里放
的筹码数恰为前一格里的两倍。于是,在第n个格子有2n个筹码,在最后一格里
就有264个筹码。你能想象这摞筹码有多高吗?1米?100米?10000米?肯定不对
!好,不管你信不信。这摞筹码将直冲云天,超过月亮(它只不过400000千米远
),超过太阳(1.5亿千米远),几乎直达(除太阳外)最近的恒星半人马座的α
星,离地球大约4光年。用十进位数表示,264为:18446744073709551616。
264就那么可观,为了得到出现在目前最大的素数中的23021377-1,你需要在
一个比1738×1738个方格还要大的棋盘上玩上面的游戏!
寻找大素数具有实际应用价值。它促进了分布式计算技术的发展。用这种方
法,有可能使用大量个人电脑来做本来要用超级计算机才能完成的项目。此外,
在寻找大素数的过程中,人们必需反复乘很大的整数。现在一些研究者已经发现
加快运算速度的办法,而这些办法又可以用在其他科学研究上。大素数还可以用
来加密和解密。寻找梅森素数的方法还可用来测试电脑硬件运算是否正确。
相对于无穷的素数而言,我们迄今所发现的还只是极其有限的。同时,我们能够
证明与素数有关的命题是很少的。哥德巴赫猜想正是一个关于素数的命题,一个
我们人类用了250多年时间还未证明的命题。
哥德巴赫的猜想
看起来似乎是十分简单的数字,却包含着许多有趣而深奥的学问。在数论研
究中,往往根据一些感性认识,小心的提出“猜想”,然后再通过严格的数学推
论来论证它。上文中我们说过,任何合数都可以分解为素数的乘积,那么把合数
分解成素数之和的情况又如何呢?这里面是否有什么规律呢?
一七四二年,德国的一位中学教师哥德巴赫(Goldbach)发现,“任何一个
大偶数都可以写成两个素数之和”。例如:6=3+3,9=2+7等等。他对许多偶
数进行了验证,都说明是对的。但是这需要给出证明。因为尚未证明的数学命题
只能称之为猜想。他自己不能证明这个命题,于是就向当时赫赫有名的瑞士大数
学家欧拉(Euler)请教,请他来帮忙。欧拉是当时最负盛名的数学家之一,尽管
他对哥德巴赫的猜想表示相信,但是他却被这个貌似简单的命题难住了。一直到
他去世,欧拉也没有能够完成对哥德巴赫猜想的证明。
哥德巴赫的信中提出了两个猜想:
任何一个大于2的偶数都是两个素数之和。
任何一个大于5的奇数都是3个素数之和。
容易证明猜想(2)是猜想(1)的推论,所以问题就归结为证明猜想(1)。
事实上,对于这个猜想,有人对一个一个的偶数进行了验算。一直到几亿之
巨,都表明这个猜想是正确的。但是更大更大的数呢?猜想也应该是对的。猜想
应当被证明。然而证明它确是很难很难。1900年,德国数学家希尔伯特在国际数
学会的演讲中,把哥德巴赫猜想看成是以往遗留的最重要的数学问题之一。他将
“哥德巴赫猜想”列入了他提出的“当代数学家的23个挑战”之中。而1912年,
德国数学家朗道在国际数学会的演说中说,即使证明较弱的命题“(3)存在一个
正整数a,使每一个大于1的整数都可以表示为不超过a个素数之和”,也是现代
数学家所力不能及的。要说明的是,如果(1)成立,则取a=3即可。1921年,
英国数学家哈代在哥本哈根召开的数学会上说过,猜想(1)的困难程度是可以和
任何没有解决的数学问题相比的。
然而,人类的聪明才智总是不断的突破着一个又一个他们自己设定的极限。
就在此后的1年,即1922年,英国数学家哈代与李特伍德提出了一个研究哥德巴赫
猜想的方法,即所谓的“园法“。1937年,苏联数学家依·维诺格拉朵夫应用圆
法,结合他创造的三角和估计方法,证明了每个充分大的奇数都是三个素数之和
。从而基本上证明了哥德巴赫信中提出的猜想(2)。
就在一部分数学家全力攻坚哥德巴赫猜想(2)的时候,另一部分数学家也向
猜想(1)吹响了冲锋的号角。很早以前,人们就想证明,每一个大偶数是两个“
素因子不太多的”整数之和。他们想这样子来设置包围圈,想由此来逐步、逐步
证明哥德巴赫猜想这个命题,即一个素数加一个素数(1+1)是正确的。于是,人
们一步一步的,尽管非常缓慢,但是总算逐渐接近了证明哥德巴赫猜想。
1920年,挪威数学家布朗改进了有2000多年历史的埃拉多染尼氏“筛法”,
证明了每个充分大的偶数都是两个素因子个数不超过9的正整数之和。相对于最终
命题(1+1),我们将布朗的结果记为(9+9)。1924年,德国数学家拉德马哈
尔证明了(7+7);1930年,苏联数学家史尼尔曼用他创造的整数“密率”结合
布朗筛法证明了命题(3),并可以估算出a的值。1932年,英国数学家埃斯特曼
证明了(6+6);一九三八年,苏联数学家布赫斯塔勃证明了(5+5);一九四
○年,他又证明了(4+4)。一九五六年,数学家维诺格拉多夫证明了(3+3)
。
我国数学家华罗庚早在30年代就开始研究这一问题,得到了很好的成果,他证
明了对于“几乎所有”的偶数,猜想(1)都是对的。解放后不久,他就倡议并指
导他的一些学生研究这一问题,取得了许多成果,获得国内外高度评价。1965年
,我国数学家初显身手,由王元证明了(3+4),同一年,苏联数学家阿·维诺
格拉朵夫又证明了(3+3)。1957年,王元证明了(2+3)。包围圈越来越小,
越来越接近(1+1)了。但是以上所有的证明都有一个弱点,就是其中的两个数
没有一个可以肯定是素数。
对此,事实上早就有数学家注意到了。于是,他们另外设置了一种包围圈,
即设法证明,“任何一个大偶数都可以写成一个素数和另一个素因子不太多的整
数之和。”1948年,匈牙利数学家兰恩易重新开辟了另一个战场,另劈捷径的证
明了:每个大偶数都是一个素数和一个“素因子都不超过六个的”数之和。1962
年,我国数学家、山东大学讲师潘承洞与苏联数学家巴尔巴恩才各自独立的证明
了(1+5),前进了一步;同年,王元、潘承洞和巴尔巴恩又都证明了(1+4)
。一九六五年,布赫斯塔勃、维诺格拉多夫和数学家庞皮艾黎都证明了(1+3)
。
人们在哥德巴赫猜想的证明方面所取得的不断进展,仿佛使人们已经看到了
完全证明它的希望。从(1+3)到(1+1),只剩下了两步之遥。究竟谁能够最
后摘下这颗皇冠上的明珠呢?
1966年,中国年青的数学家陈景润证明了(1+2),取得了迄今世界上关于猜想
(1)最好的成果。他证明了,任何一个充分大的偶数,都可以表示成为两个数之
和,其中一个是素数,另一个或为素数;或为两个素数的乘积。虽然“哥德巴赫
定理”还是没有产生,但是这一离它最近的结论却被世界各国一致冠以一个中国
人的名字--“陈氏定理”。
摘取皇冠上的明珠
1933年,陈景润诞生在福建省福州市。他的父亲是一名邮政局的小职员,母
亲则一位善良却操劳过度的妇女,一共生下了十二个孩子,养活了六个。虽然没
有哪一对父母不愿意疼爱自己的孩子,但是排行第三的陈景润上有哥哥姐姐,下
有弟弟妹妹,无法成为父母最疼爱的孩子。仿佛是一个多余的人一样,陈景润没
有享受到多少童年的欢乐。
当小景润刚刚开始记事的时候,日本鬼子就打进了福建省。幼小的他只能提
心吊胆的过日子,心灵受到了极大的伤害。在家里得不到乐趣,在小学里他也总
是被人欺负,这使他养成了内向的性格。陈景润开始喜欢上了数学,因为数学题
的演算可以帮他打发掉大部分的时间。
小学毕业之后,陈景润在初中里仍然是一个受到歧视的孩子。抗战结束,陈
景润进入了英华书院。当时的学校里,有一位曾经是国立清华大学航空系主任的
数学老师。这位老师学识渊博,诲人不倦,激发了许多同学对数学的热爱。
有一次,老师上课时给同学们介绍了一道数论中著名的难题,这就是哥德巴
赫猜想。对于别的同学,或许三分钟热度很快就过去了,因为这是一道困扰了整
个人类两个世纪的难题!不要说解决它,就是对一位大数学家而言,想要取得一
点进展也要耗费巨大的努力。然而,却被这个难题迷住了,并将它深深的印在了
脑海,直至付出了一生的心血!
高中毕业之后,陈景润进入了厦门大学数学系。由于成绩特别优异,他提前
毕业,站在了讲台上,成为了一名老师。然而长期养成的内向性格却使他无法像
高中的那位老师一样把自己丰富的知识全部传授给学生。几经周折,他的数学天
赋被当时在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供职的华罗庚发现,陈景润于1956年被调入这
一中国数学研究的圣殿,成为了一名助理研究员。
从此,他的数学天赋得到了充分展示的机会。短短几年,他就在圆内整点问
题,球内整点问题和华林问题等方面,改进了中外数学家的结果。单单就这些成
就而言,他已经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但是他始终没有忘记高中时在他心里留下的
那个深深的烙印--哥德巴赫猜想。在具备了充分的条件之后,他向这颗明珠进军
了!
不懈的努力结出了丰硕的成果。陈景润终于在摘取明珠的道路上又迈出了极
为重要的一步。在对筛法作了新的重要改进之后,他在1965年初步解决了(1+2
),写出了长达200多页的证明。1966年5月,陈景润在中国科学院的刊物《科学
通报》第十七期上宣布他已经证明了(1+2)。
就在一年以前,外国数学家使用高速计算机证明了(1+3)。而陈景润仅靠
手写心算,就得出了更好的结论。但是由于证明过于烦琐,需要进一步的简化。
于是,陈景润又扎进了稿纸中,继续着他的攀登之路。一切与研究无关的事情,
都不能扰乱他的思绪。就在他那间6平方米的小屋里,在几麻袋的演算稿纸间,陈
景润忍受着常人所不能忍受的艰辛困苦,孜孜不倦的追逐着那一个梦想。
1973年春节刚过,陈景润完成了他的论文的修改稿《大偶数表为一个素数与
不超过两个素数乘积之和》,即(1+2),并予以发表。陈景润在论文中证明了
:
每个大偶数可表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两个素数的乘积之和;
设D(N)是N表为两个素数之和的表法个数,证明了对充分大偶数N有D(N)7.8342(
N)/(LnN)2;
这两个结论把哥德巴赫猜想的证明大大推进一步,并在国际上被称为“陈氏
定理”。
这一成果在世界数学界引起了强烈反响,为我国赢得了巨大的国际声誉。西
方记者迅速知道了此事,消息很快就传遍了全球。英国数学家哈勃斯丹和德国数
学家李斯特得知此事时,著作《筛法》正在印刷。然而他们立即抽回书稿重新编
写,加入了第十一章:“陈氏定理”,并给予极高的评价:“从筛法的任何方面
来说,它都是光辉的顶点”。而同时在国外的一些数学刊物上,诸如“杰出的成
就”、“辉煌的定理”等等类似的赞美之词不胜枚举。一位英国数学家甚至写信
给他说道,“你移动了群山!”
令人痛惜的是,长期的艰苦研究给陈景润的身体带来了许多的病痛。虽然他
受到了党和国家的亲切关怀,仍然由于心力交悴,没能跨出证明哥德巴赫猜想这
个令各国数学家前赴后继为之奋斗了250多年的古典数学难题的最后一步,留下了
本世纪数学史上最大的一个遗憾。尽管如此,在30多道世界性的数论难题中,陈
景润独自攻克了六、七道,尤其是在对哥德巴赫猜想证明方面所取得的成就,至
今仍然无人能望其项背。
1996年3月19日,,一个对于整个世界数学界来说都是令人扼腕痛惜的日子。
中国科学院院士、数学研究所一级研究员陈景润教授因长期患病,医治无效,与
世长辞,享年63岁。
世纪的期盼
很多人不明白,研究哥德巴赫猜想这样一个“纯粹的数字游戏”有什么意义
呢?要知道,科学成就大概可以分为两类。一种是经济价值明显,可以直接以物
质财富的多少来计算的,是“有价之宝”;然而另一种成就是在宏观世界、微观
世界、宇宙天体、基本粒子等领域之中取得的,它们的经济价值无法估算,远远
超出人们的想象,被称为“无价之宝”。陈景润的“陈氏定理”就是属于后者。
哥德巴赫猜想对于数学而言是非常重要的,事实上作为对素数这一数学“基
本粒子”的一个最重要的猜想,解决它将会使整个人类对自然科学的认识前进一
大步。因此有不少数学家致力于简化“陈氏定理”的证明。目前世界上共有好几
个简化证明,最简单的是由我国数学家丁夏畦、潘承洞与王元共同得到的。
在人类研究哥德巴赫猜想的过程中所发明、应用的许多方法,不仅对数论有
广泛的应用,而且也可以用到不少数学分支中去,推动了这些数学分支的发展,
为整个社会的前进提供了无穷的动力。比如素数就为人类提供了编制密码的好方
法,为人们通讯安全起了很大的作用。作为自然科学大厦基石的数学,它的每一
个进步,哪怕是极其微小的,都可能使我们将整个大厦构筑得更加辉煌与壮观。
又过去了数十年的时间,对哥德巴赫猜想证明的尝试虽然它被提出的那一天
起就从来就没有停止过,但是整个世界却又再次长时间的陷入了困惑之中。而今
,人类又一次站在了世纪之交的历史时刻。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给科学家们攀登
知识的高峰提供了远胜于前的便利条件。尤其是高速计算机的使用,使得一些诸
如“四色定理”之类的数学难题迎刃而解。但是对于哥德巴赫猜想这颗皇冠上的
明珠,人类的聪明才智是否能在下一个世纪让它耀眼的光环完全显露呢?
没有人知道答案,世纪的期盼在向人类召唤。
纳兰明珠虽为康熙重臣,但是竟然没能名留千史!这是为何?
纳兰明珠虽为康熙重臣,但是竟然没能名留千史!这是为何?
先救谁
双休日,冷志清带着未婚妻和未来的岳母一起到东湖公园去划船。小船在碧波中荡漾,人在小船中说笑。“小冷啊!”未来的岳母提出了一个怪问题:“我问你,如果我们娘儿俩同时落水,你先救谁呀?”“这个吗――”机灵的小冷飞快地思索着,“当然先救未来的妈妈呀!”母女俩都会心地笑了。
纳兰明珠,满洲正黄旗人,是清代康熙年间的重臣,已经与索额图同为事先最重要的大臣,名噪一时,众人皆宜”明相”称之。官居内阁时期,在康熙议撤三藩、光复台湾、北拒沙俄等事情中,发扬了很重要的影响。只是,在其53岁时,因朋党之罪被康熙免除,后虽启用,已不再遭到重用了。
纵观清史,明珠可谓毁誉参半,但是,就青史留名而言,明珠却不及他的儿子。论名气和知名度,明珠都远远不及他的这个儿子。
这就是明珠的大儿子――纳兰性德。
纳兰性德,字容若,清初出名大词人,为“清词三大家”之一。作为明珠宗子,康熙帝御前一等侍卫,屡次随康熙出巡,康熙二十四年蒲月三十日患急病逝世,年仅三十岁。
提起纳兰性德,开始就会想到他的词。纳兰性德的词在中国诗词史上占据十分重要的位置。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金风抽丰悲画扇”。短短一句赛过千言万语,霎时之间,人生中那些不可言说的庞大味道都涌上心头,让人感慨万千。人生假如只要初见一场,那该是多美妙,仍是多遗憾?
清康熙21年2月15日,康熙因云南安定,出关东巡,祭告奉天祖陵。作为御前侍卫,纳兰性德随驾。远在塞外,夜深人静,加上风雪洋溢,纳兰性德的心境就大不相同。
他写下了《长相思》,借此表达对家人的怀念。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纳兰词》在纳兰容若生前即发生过轰动效应,逝世以后更是被誉为“满清第一词人”、“第一学人”。清家学者均对他评价十分高。
到了民国,王国维、张恨水等人也给了他很高的评价。
他的书法成绩也令人瞩目。纳兰性德手简真迹,被中国纳兰性德研讨界奉为“国宝”,今藏上海藏书楼。是迄今为止发明的独一被证明的纳兰性德手稿遗墨,价直极高。
以他的一句词来完毕本文吧!
我是人世难过客,知君何事泪纵横,断肠声里忆一生。
男女情冷笑话大全爆笑假如以后
二货女友突然问:“假如以后你娶的不是我,你和你孩子和我相遇,你会怎么跟你儿子介绍我?”我:“我会跟孩子说,就是这个女人,当初想阻止你来到这个美好的世界上的。”
综上就是 baike.aiufida.com 小编关于明珠是谁发明的的知识的个人见解,如果能够提供给您解决明珠是谁?问题时的帮助,您可以在评论区留言点赞哟。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