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腊鸭是谁发明的,以及腊鸭是哪的特产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文章目录:
黄圃腊味
分类: 地区 广东 中山市
问题描述:
什么是黄圃腊味?
黄圃腊味的制作过程?
解析:
120年雹简前,黄圃人王洪发明一种制作腊肠的独特工艺,此后,这种工艺陆续传至东莞、广州和香港等地,最终形成了享誉全国的广式腊肠。
近年来,中山市黄圃镇依托传统工艺,发展以黄圃腊味为主体的特色食品产业,初步形成了腊味、干果、饮料、水产品加工、稻米蔬果加工、食品印刷包装、冷藏储存、养殖、种植等九大行业为主的食品产业体系。产业链条不断延伸、区域特色日渐明显。2004年,黄圃镇成为中国食品工业协会认定的全国首个“中国食品工业示范基地”和“中国腊味食品镇”称号。今年,黄圃将举办首届“中国国际食品工业经贸洽谈会”,向世界客商推广黄圃腊味的“世界口味”。
广式腊味鼻祖百年传统工艺
提起腊味的由来,几乎每个黄圃人都会讲一段“古”。原来早在100多年前,就是黄圃人创造了腊味制品。
相传,1886年冬季的一天,黄圃一名叫王洪的卖粥档主,因天气奇冷,准备好的猪肉、猪肝、粉肠等肉料因无人光顾而卖不出去。王洪只好用盐、糖、源毕裤酱油等调味料把肉料腌起来。谁料连续多天阴雨不晴,肉料始终无人问津,王洪尝试把粉肠掰衣,将肉料切成粒塞进肠衣内,再用水草分截绑好,悬挂在屋檐下,经数天风干日晒,便制成了原始的广式腊肠。由于腊肠吃起来香口不腻,别有一番风味,王洪便如法炮制,把腊肠作为一门生意经营,购者日众,深受欢迎。
聪明能干的黄圃人,依照腌制腊肠的方法,又制成了腊肉、腊鸭等腊制品,并且不断研究改进生产工艺,由全手工生产发展到半机械化生产或全机械化生产,由风干日晒发展到木炭烘房数烂烘烤,再发展到太阳能干燥技术。黄圃腊味亦逐步走出家门,走向国门。
改革开放后,黄圃镇党委 *** 为了促进腊味行业的发展,积极采取用地、用电、用水、税收等优惠措施,大力扶持腊味行业的发展,使腊味行业得到迅猛发展。泰和腊味、银华腊味、建华牌腊肠……一批批腊味名优产品和腊味生产企业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黄圃因腊味而名震四方。
腊肉,腊鸭有没有毒素?
腊肉腊鸭是腌制食品,新鲜的不超过保质期,就不会有毒素,腌制食品有肖亚酸盐,盐很多,,发明变质的腊肉腊鸭会产生毒素,黄曲霉素,吃了对身体有害,腌制肉类,营养减少,最好少吃,多吃新鲜的肉类。
新闻报道黑小作坊鲜的肉加工陪信做的腊察帆肉腊鸭,很脏还有大量败乱雹毒素,还好被没收了。腊肉腊鸭腌制的特别好吃,每个地方的做法风味都不一样。
烤鸭的起源?
明初年间,老百姓爱吃南京板鸭,皇帝也爱吃,据说明太祖朱元璋就“日食烤鸭一只”。宫廷里的御厨们就想方设法研制鸭馔的新吃法来讨好皇帝,于是也就研制出南京烤誉扰鸭,分为叉烧烤鸭和焖炉烤鸭两种。
随着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后,也带走了不少南京宫廷里烤鸭的高手。在嘉靖年间握稿,烤鸭就从宫廷传到了民间,老“便宜坊”烤鸭店就在菜市口米市胡同挂牌开业,这也是北京第一家烤鸭店。
而当时的名称则叫“金陵片皮鸭”,就在老“便宜坊”的市幌上还特别标有一行小字:金陵烤鸭。叉烧烤鸭以“全聚德”为代表,而焖炉烤鸭则以“便宜坊”最著名。金陵烤鸭是选用肥大的草鸭为原料,净重要求在2.5公斤左右。
在1864年,京城名气最大的“全聚德”烤鸭店也挂牌开业,烤鸭技术又发展到了“挂炉”时代。它是用果木明火烤制并具有特殊的清香味道,不仅使烤鸭香飘万里而且还使得“北京烤鸭”取代了“南京烤鸭”,“金陵片皮鸭”则能在港澳、深圳、广州等南方几个大城市的菜单上见到。
烤鸭的分类:
新中国建立后,北京烤鸭的声誉与日俱增,更加闻名世界。据说周总理生前十分欣赏和关注这一名菜,宴请外宾,品尝烤鸭。为了适应社会发展需要,而今鸭店的烤制操作已逾加现代化,风味更加珍美。烤鸭家族中最辉煌的要算是全聚德了,是它确立了烤鸭家族的北京形象大使地位。
“全聚德”的创始人杨全仁早先是个经营生鸡鸭生意的小商,积累资本后开创了全聚德烤鸭店,聘请了曾在清宫御膳房当差的一位烤鸭师傅,用宫廷的“挂炉烤鸭”技术精致烤鸭,使得“挂炉烤鸭”在民间繁衍开来。
全聚德采取的是挂炉烤法,不给鸭子开膛。只在鸭子身上开个小洞,把内脏拿出来,然后往鸭肚子里面灌开水,然后再把小洞系上后挂在火上烤。这方法既不让鸭子因被烤而失水又可以让鸭子的皮胀开不被烤软,烤出的鸭子皮很薄很脆,成了烤鸭最好吃的部分。
挂炉有炉孔无炉门,以枣木、梨木等果木为燃料,用明火。果木烧制时,无烟、底火旺,燃庆皮旦烧时间长。鸭子入炉后,要用挑杆有规律地调换鸭子的位置,以使鸭子受热均匀,周身都能烤到。
烤出的鸭子外观饱满,颜色呈枣红色,皮层酥脆,外焦里嫩,并带有一股果木的清香,细品起来,味道更加美妙。严格地说,只有这种烤法才叫北京烤鸭。
历史上有哪些著名的吃货名人?
第一位是春秋时期的孔子。孔子的头衔已经很多,教育家、思想家、哲学家、社会活动家、老人家……是长长的一串,我认为,还应该再加上一个:美食家。孔子虽然说过“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之类的大话,但实际上,他却是一个十分讲究饮食的人。他的讲究涉及礼仪、卫生、口味等各个方面,《论语·乡党》有一节文字可以视为孔子的饮食文化思想纲要: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食饐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
肉虽多,不使胜食气。
惟酒无量,不及乱。
不撤姜食。
祭于公,不宿肉。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
食不言,寝不语。
虽蔬食菜羹,瓜祭,必齐[斋]如也。
讲究之多,为常人所望尘莫及。孔子当然还在别的地方发表过自己的饮食见解,限于篇幅,恕不一一征引。单是这一节文字,已经足以证明一点:生活在距今两千五百年前的孔子,是一位当之无愧的美食家!
第二位是汉末的曹操。世人皆言曹操是奸臣,见识稍微深入者,或誉之为能臣;读过文学史的人,都知道曹操是诗人;由诗歌而得知,曹操对于酒文化颇有心得,写出过“何以解忧,唯有杜康”之类的名句。殊不知,曹操还曾经下功夫研究过烹饪艺术。根据汪师韩《文选理学权舆》所言,《文选》注所引群书中有魏武《四时食制》。也就是说,曹操可能在烹饪方面作过专门的研究,撰写过专门的著作。现在可以看到的辑录自《太平御览》等文献的《四时食制》,都是讲鱼的产地和食用方法的。一共讲到了十四种鱼,有些今天已经很难考证出是什么鱼了。这里略举三条如下:
郫县子鱼,黄鳞赤尾,出稻田,可以为酱。(《御览》九三六)
疏齿鱼,味如猪肉,出东海。(《御览》九四〇)
鱣鱼,大如五斗奁,长丈,口颔下。常三月中从河上,常于孟津捕之。黄肥,唯以作
酢。淮水亦有。(《初学记》三〇)
很显然,曹操是一个特别爱吃鱼的美食家。
第三个是唐朝的杜甫。在许多人的心目中,诗圣杜甫是个一生潦倒、愤世嫉俗的苦情派诗人,其实大谬不然!杜甫出身名门,从小生活无忧,青少年时代曾过着呼鹰逐兽、裘马清狂的日子。中年以后虽然吃过不少苦,但他毕竟是生活在统治阶级集团中的人,山珍海味、龙肝凤胆,全都见识过。在他的诗歌里,宫廷大餐、王公宴会、农家小酌,都有生动的描写。《阌乡姜七少府设鲙,戏赠长歌》一诗中关于吃生高神鱼片情形的描写;《病后过王倚饮,赠歌》一诗中朋友招待的一顿家常便饭,主人尽其所能弄出有肉有酒的一桌饭菜,乱世见真情;《赠卫八处士》诗中战争年代一顿简单之极的宵夜,“老念猛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充满人间温馨……都是文学史上的珍馐佳肴。可以说,杜甫是用诗歌表现中华美食的第一人。不用说,杜甫是一位超级美食家。
第四个是宋朝的苏轼。毫无疑问,苏轼是中国历史上最具盛名的美食家。因为他发明过一味至今广受欢迎的佳肴:东坡肉。除了猪肉,苏轼喜欢过的菜肴材料还有各种鱼(包括黄鱼、鮆鱼、鲈鱼等),其中最有名的是关于河豚的。《惠崇春江晚景二首》诗其一云: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从中可见美食家苏轼的勇气。苏轼晚年兴趣转向素食,主要食用蔬菜、水果。在广东海南期间,遍尝南国各种水果,杨梅、芦柑(卢橘)、荔枝、龙眼、橄榄、槟榔,他没有一样不喜欢的。这当中,尤其喜欢荔枝,“日啖荔支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名句长留天地间。此外,苏轼晚年还曾着意于汤菜(羹)的研制。他先后发明过几款羹,其中一款的材料是春笋、齑粉(姜、蒜、韭菜的碎末儿)、荠菜,“新春阶下笋芽生,厨里霜齑倒旧罂。时绕麦田求野荠,强为僧舍煮山羹。”(《次韵子由种菜久旱不雨》)一款是苏轼在田野间制作的,架一口断了腿的破鼎,主要材料是蔓菁和芦菔(就是萝卜)。这款羹大概有不错的保健作用,东坡先生挺得意,自号“珍烹”,而且以“东坡羹”三字命名(《狄韶州煮蔓菁芦菔羹》)。更有一款金牌东坡羹,名字叫“东坡玉糁羹”——其实是苏轼的儿子苏过发明的。“香似龙涎仍酽白,味如牛乳更全清。莫将南海金齑脍,轻比东坡玉糁羹!”(《过子忽出新意,以山芋作玉糁羹,色味皆奇绝。天上酥陀则不可知,人间决无此味》)味道实在是太好了,具体制法苏东坡就秘而不宣,不肯公布菜谱,只告诉我们主要材料是山芋。
第五位是明朝末年的张岱。张岱本人虽是白衣之身,既没有中过科举,也没有做过官,但是他出生于官宦之家,家道殷实,加之他的家乡又是物产丰富的江南,因此有条件追求侍桥各种生活的享受。他自称好精舍,好养婢,好娈童,好鲜衣,好骏马,好华灯,好烟火,好犁园,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鸟……,且诗词歌赋,琴棋书画,笙箫弦管,蹴鞠弹棊,博陆斗牌,使枪弄棍,射箭走马,挝鼓唱曲,傅粉登场,说书谐谑,拨阮投壶……样样精通。自然,张岱对于各种饮食也都极尽讲究之能事。这其中,他于螃蟹吃法尤其有研究。每到十月,张岱便与友人兄弟辈组成“蟹会”,举行吃蟹活动,大致情形是:一人分得六只蟹,为怕冷腥,便轮番煮吃。辅食有肥腊鸭、牛乳酪、如琥珀的醉蚶,用鸭汁煮,如玉版的白菜,水果有谢橘、风栗、风菱,蔬菜有兵坑笋,饮用玉壶冰,饭用新余的粳白米,漱口用兰雪茶。所有这些,都记载在他的《食蟹》一文中。
第六位是明末清初的李渔。李渔以戏剧家著称,但实际上他跟张岱相似,也属博学多才、兴趣广泛之辈,这可以从他的著作《闲情偶寄》中得到最好的证明。他的美食家修养,可以从《闲情偶寄》中的《饮馔部》看出来。《饮馔部》分三节,蔬食、谷食、肉食,也就是说,蔬菜、米面主食、水陆空禽鸟兽畜鱼虾,美食所需各种材料的制作、食用,他都研究到了,而且往往有自己的独到见解。
第七位是清朝的金圣叹。金圣叹是清代杰出的文学批评家,他极力推崇《离骚》、《庄子》、《史记》、《杜诗》、《水浒传》和《西厢记》等著作,称其为天下才子必读书,并逐一加以评点。可惜的是,只有《水浒传》和《西厢记》两种评点本得以完整地保存至今。他评点《水浒传》时,见解新颖,才情四溢。金圣叹生活清贫,狂放不羁,言行每每耸人听闻,堪称冷幽默的大师。江苏吴县任维初滥施刑罚,贪贿浮征,金圣叹等十八人鼓动千余学子,于顺治死讯传至苏州之际,聚集在文庙哭闹抗议。结果,惹恼朝廷,下令将包括金圣叹在内的士子们凌迟处死。临刑之际,金圣叹饮酒自若,且饮且曰:“割头痛事也,饮酒快事也,割头而先饮酒,痛快!痛快!”另一种版本是“断头,至痛也,而圣叹以无意得之,大奇!”(梁章钜《归田琐记》)他给大儿子的临终遗言也不是什么重要事情,而是一味菜肴的配方。这又有不同的版本,一种版本是“…花生米与豆腐干同嚼,有火腿滋味”;另一种版本是“…盐菜与黄豆同吃,大有胡桃滋味。此法一传,我死而无憾也。”就冲金圣叹这种临危之际仍然惦记着美食配方的精神,我们也得将其作为美食家供奉起来。谨以心香一瓣,献于先哲灵前!
第八位是清朝的袁枚。袁枚是乾隆年间著名的诗人和诗评家,当时诗人倘能得到他的一句好评,立即身价倍增。因此,包括一批达官贵人在内的许多诗歌爱好者,都恭恭敬敬地把自己的诗歌作品送去请他点评——他的传世名著《随园诗话》即由此而来。袁枚厌恶官场的勾心斗角,三十三岁上于父亲亡故之时,即辞官回家,从此不再出仕,在南京购置隋氏废园,改名“随园”,筑室而居,在诗酒悠闲中度过一生。这期间,袁枚撰写了日后被誉为系统地论述烹饪技术和南北菜点的重要著作——《随园食单》。全书分为须知单、戒单、海鲜单、江鲜单、特牲单、杂牲单、羽族单、水族有鳞单、不族无鳞单、杂素单、小菜单、点心单、饭粥单和菜酒单等十四个方面。用大量的篇幅详细记述了我国从十四世纪至十八世纪流行的三百多种南北菜肴点心,还介绍了当时的美酒名茶,从选料到品尝都有所涉及。袁枚虽然著有烹饪专书,但是,他本人奉行“君子远庖厨”的古训,是不会下厨操刀的。因此,他不是烹饪大师,而是美食家。
广东新会有个双水镇,不仅名胜古迹多更有好吃美食,值得一来再来
一提起广东江门新会,广东人心里便迅速涌上两个词汇:小冈香和陈皮。双水小冈,不仅有浓厚的香文化、陈皮文化,更是一个适合 旅游 的好地方。
1、令人大长见识的小冈香
小冈香是新会双水镇小冈的传统产业,始于明朝,距今已经600多年 历史 。据说,小冈曾经岩友枯是“公仔戏”之乡,戏班的人每次演出前必定焚香祭台,需要大量的香。为了节约成本,便开始自己制作香,久而久之,竟然发展成为产业。
关于小冈香的起始还有另外一种说法,江门新会自1494年起,曾建成国母殿奉祀杨太后,后来又建了忠义堂用来纪念抗元将士。新会崖山祠庙群非常闻名,各地常来拜祭,因此给小冈香带来了开创的机会。最终使小冈香一跃成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没来双水镇前我一直以为香只有黄色,但小冈香颠覆了我的认知。不仅有盘香、线香、棒香等,就连颜色也能做成五颜六色,让人大开眼界。
作为世界华人香都的小冈,方圆30平方公里的范围,总是飘着极淡的、极好闻的香味。有着大小制告扮香业1000多家,花色品种100多个。小冈香从80年代起就受到全世界人的追捧,尤其手工搓香极受欢迎,小冈人几乎人人都会搓香。
传说,手搓香最早是由戴氏发明创造,后来将这门手艺传给女儿,就这样母传女、婆传媳地传承了下来。在小冈,这种传统的手搓香是最受欢迎的。
有一位叫谈巧霞的姑娘,在搓香比赛中拿过冠军,据说,一个小时的时间她可以搓1000多根香。
手搓香的香灰是一种带着香味的木粉,例如檀木、沉香、杉木、柑皮等等,用水和匀,再加上黏合剂调制成香泥,这种香泥闻起来有着淡淡的香味,拿在手里也不粘手。只见搓香人三两下之后将香泥“淋”上竹签,一根香便这样大功告成。不过,外行人看着简单,实际却蕴含诸多技巧。
在新会双水镇,有一种场面非常令人期待,那就是晒香。不看晒香,相当于白来小冈。
在祥有福香行,我有幸见到了这样的场面。
只见一片片盘香放在晒网上,远看像一张张光盘,场面十分震撼。最近天气好,盘香晒一天就已足够。此时,已近黄昏,工人正将晒好的盘香搬进仓库。
要判断盘香有没有晒干非常简单,有经验的人只需要看一眼就能知道,还有一种笨拙的方法是将盘香从中间拎起来,上下弹动,晒干的盘香会弹性十足,没有晒干的则会断掉。
小冈香的香文化历经600多年传承,依然发展得红红火火,小冈甚至建造了属于自己的香业城,只要来了双水镇,便能在香业城找到自己心仪的那种香。
小冈香业城展示的不仅仅是新会的香文化,更是一种与外界沟通的桥梁。
2、果然是陈皮之乡
初识小冈,不仅看到了五花八门的香,也看到了晒香,更是见识到了双水人对陈皮的执着与厚爱。
只要来到双水,遍地皆可见陈皮。
小冈香业城有许多售卖香业并附带售卖陈皮的商家,陈皮越陈则越贵,有一家铺最贵的陈皮来自于80年代,已经卖到了2万多块钱一斤。
贵客上门,人们总是会泡上陈皮茶,或者做上陈皮饭招待。如今,正是果柑成熟的时节,随处可见人们剥陈皮、晒陈皮的场景。
相信许多人对陈皮的瓣数一直有个疑问,为什么陈皮一定是三瓣呢?
我也带着这样的疑问询问了一名正在剥陈皮的人,据说“只是为了美观”,不过也有人给出了另外一种答案: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因此陈皮才采用了三瓣。
广东人对陈皮非常熟悉,认为它对人体有诸多好处,因为价格昂贵,哪天要是有人送你陈皮,那可真是送了一份“厚礼”。
3、豪山村仲羽张公祠
双水镇 旅游 资源丰富,古村古迹非常繁多。
豪山村是江门新会双水镇的下辖自然村,村里有座古老的仲羽张公祠。
当来到这座祠堂的时候,被地上白花花的一粗洞片陈皮吸引住了,看起来就像棉花铺在地上,将仲羽张公祠映成了一片“花的海洋”。
张仲羽是豪山村始祖,为元朝的官员,这座祖祠为清代雍正年间初建,清代咸丰元年重修,光绪元年第二次重修。1884年,晚清名将张其光在仲羽张公祠大约200米之外又建了座张将军家庙,顺带捐白银千余两,再次重修了仲羽张公祠。
仲羽张公祠是豪山村张姓祖祠,门前立有两个高8.8米的华表,分别刻有“御赐振勇巴图鲁张其光”和“御赐利勇巴图鲁张昆”字样。“巴图鲁”在满语中是“勇士”的意思。张昆与张其光同宗,将两人华表同时放在张氏宗祠门前有着光宗耀祖的意思。
祠堂的围墙边还立有刻着“圣旨、奉天诰命、张其光立”字样的石碑。足以见证张氏家族曾经的荣耀。
那么,张其光到底是谁?
4、豪山村张将军家庙
豪山村的北面有一片古建筑,青砖乌瓦,一条条老胡同将岁月写在了斑驳的墙面上,三三两两的老人在胡同口坐着闲聊,仿佛将时光映衬得更老了。
张将军家庙就隐藏在这片老建筑里,坐南向北,为晚清时代典型的岭南祠堂建筑风格。主建筑有山门、中座、后座三进,占地面积约1300平方米。
这张将军说的便是张其光了。
张其光于1831年出生于豪山村,5岁入武馆学艺,习得一身好武艺。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浙江海防军情告急,张其光随家乡200多名青年投身浙江水师。因作战英勇,表现出色,受到朝廷嘉奖。
同治年间,因浙江沿海盗匪猖獗,张其光被调任海防记名总镇,上任后击沉海盗船数十艘,生擒海盗50多人,救出被劫乡民近200人,被皇帝钦赐“振勇巴图鲁”称号。还给升了职,先后担任瑞安协副将、定海镇总兵,署理浙江水陆提督军等要职。
村里至今还保留有一口三眼井。据说,光绪年间,因张其光立下大功,慈禧太后召见张其光夫妇。问张其光夫人,张其光立下如此大功,该立几品官好。因夫人不懂朝廷规矩,便回答说:不用太多品,一品就够了。
夫人的回答逗得慈禧太后哈哈大笑,便封其夫人为“一品夫人”。因张其光当时只是三品官员,为让子孙后代饮水思源,便命人打造了一口“三眼井”。这口井至今依然水源不竭还在使用当中呢。
张将军家庙附近有一汪池塘,池水清透碧绿,池塘边忙碌的人们正在晾晒陈皮。熟练的动作,手下陈皮迅速翻飞,他们需要先在果柑上划上三刀,将果肉剥离,再将三瓣相连的陈皮翻面,在晒场上晒干。
在这里,果皮比果肉更受欢迎,剥下来的果肉是要扔掉的,我们找他们要了几个果肉品尝,味道很是清甜。就像这座古村,故事也像陈皮一样越陈越香。
5、东凌村400多年的步天桥
从豪山村到东凌村仅有不到10分钟的距离,东凌村总面积4.5平方公里。村口的大树下,聚集着很多农闲下来的村民,他们三五成群地玩着扑克,给人一种时光静好的感觉。
东凌村的村口有座建筑上面写着“东凌大队”,莫名让人想到70、80年代的旧时光,里面其实是座电影院。
东凌村最知名的建筑莫过于步天桥。步天桥始建于1591年,由清朝乾隆年间东凌乡绅张思仁捐资修建。步天桥横跨东凌涌上,东接东凌涌,南通天亭墟,是双水镇闻名遐迩的古代名桥。
步天桥的得名很有意思。南宋末年,南宋小皇帝赵昺君臣逃至东凌涌,水流湍急,此处却无桥可供他们渡过,正急得不行,一位叫做陆秀夫和张世杰的人指挥官兵一起搭建了一座简单的桥,因赵昺贵为天子,此桥便被称为步天桥。
如今,一晃许多年过去,桥头种植的百年大榕树和木棉树见证了步天桥一天天的变化,当春天来临,木棉花开花的时候,步天桥被木棉花映衬,红得似火,那时候,古桥更是美得不得了呢。
6、上凌村桃花山和大圣寺
双水镇上凌村有个著名的将军山风景区,桃花山和大圣寺分列其中。
人们常说,双水镇即有斑驳的古墙,也有飘扬在农田牧园里的田园风光,更有花开的热闹和丰富的 历史 。这话总结得十分到位。
桃花山在将军山风景区的入口处,山上种植了3种颜色4000多株桃树,每到桃花盛开的季节,山上热闹得游人根本立不下脚。
虽然距离桃花山的桃花盛开还有2个多月,我们没能一饱桃花漫山的模样,但仅是一个名字便让我们对其美景充满了想象。此时,也只能待到来年春满园,掬一捧清水,哼一曲歌谣再与之相约了。
大圣寺在将军山脚下,毗邻曾坑水库,犹如镶嵌在古兜山北麓的一颗明珠。大圣寺始建于明朝万历年间,距今已有400多年 历史 。
据说,庙宇的墙根用的是每块约2吨重的花岗岩砌成,高度达到近3米,这才使得大圣寺保存几百年而屹立不倒,堪称奇迹。
从大圣寺沿着山路能一直登到将军山的最高处,站在将军山最高峰甚至能将整个上凌村的风光一览无遗呢。
7、双水镇不仅有美景还有 美食
双水镇 历史 丰富,古迹众多,就连 美食 也很有自己的特色。
东北村黄皮果蔗
在双水镇东北村有一片100亩的甘蔗地,因土地肥沃,灌溉方便,这里的甘蔗全为一种颜色:黄色。与一般的黑皮甘蔗和普通的黄皮甘蔗不同,这里的甘蔗吃起来像水果,水分多而且超甜。
据老板介绍,最贵的时候一吨能卖到3000多块钱,有时候一根甘蔗最高能卖40多块。要知道,在广西,那种只能制作红糖的甘蔗仅能卖到500元一吨。
虽然很想品尝一下这种吃起来像水果的黄皮果蔗,但距离甘蔗成熟至少还有1个多月时间,只能咽下口水再等候一段时间了。
双水来记烧腊店
位于双水镇双水商贸中心1楼的来记烧腊店可不简单。曾上过中央台《 美食 中国》节目,还曾获得2018年新会特色 美食 烹饪大赛金奖。
广东人对烧腊可谓情有独钟,无论是祭祖或是家有喜事,都必有烧腊。广式烧腊用的猪也有所讲究,猪肉要不肥不瘦,调味料要放得刚刚好,火候的掌控也要刚刚好,否则火小了皮不够脆,火大了会烧焦。
来记烧腊店的叉烧味道极好,肉质肥而不腻,吃起来又弹又滑,香炙入口,吃前沾一些白糖,味道更是独特。
据说,这家店最火的时候一天能卖掉80多头猪。
田心腊鸭
田心村的腊鸭有多知名?据说田心村立村之时,便已有了田心腊鸭,拥有100多年的制作腊鸭 历史 ,口碑更是名扬东南亚和港澳地区。
每到冬季,田心村的村民便开始忙碌起来,将鸭子洗净腌制24小时,再将盐渍洗净,穿上绳子在滤网上晾晒,最终成为口感入味,香气十足的腊鸭。
这种传统古法制作的腊鸭广东人极其热爱,每当来到田心村必买上几只回去,与米饭一起蒸,便成为一道香喷喷、唇齿留香的腊鸭饭。
广东人总能将腊鸭制作成各种美味的菜肴。田心村还盛产腊肠、鸭肾、腊肉,与腊鸭一起成为田心村的知名招牌。
田心牛肉
其实,田心村的牛肉也是口碑极佳,据说还是镇村之宝。
在田心村古朴的村落前有一条小河,河里鱼虾成群,但没有人捕捞。我曾困惑地问村民,为什么河里有这么多的鱼却没有人打捞呢?没想到村民回答说,这些野生鱼个头还太小,村民根本看不上这样的小鱼。这个回答让我倍生羡慕,要知道,城里的人日日坐在河边垂钓,钓到一条指头长的小鱼都会乐上半天。
田心村生态环境好,水清草肥,经田心村养殖出来的牛,其肉质色泽鲜亮,香醇可口。田心村有一家档口专做田心牛肉,因价格公道,口味醇厚,日日客源爆满。
我们就在此品尝了一顿丰盛的全牛宴,吃得极其满足。
百年恒益
小冈香业城二楼有一家 美食 店,名字对于广州人来说极其熟悉,因为其分店众多,据说属于开一家火一家那种,连食神蔡澜都曾竖大拇指夸赞。这家店就是“百年恒益”,一家拥有百年 历史 的老店。
恒益除了广式点心外,最具招牌的一道菜便是烧鹅,将古井烧鹅的美味发挥得淋漓尽致。
据说恒益的烧鹅连柴火都采用纯正的荔枝柴,烧出来的烧鹅皮脆肉嫩,还带着荔枝的香味。是一家不容错过的必吃 美食 店。
双水,一个值得一来再来的地方
双水,虽然与之接触的时间很短,虽然只是初识,虽然看过的风景吃过的 美食 仅是双水诸多名胜和 美食 中小小的一部分,但早已被这里的古朴乡风、丰富 历史 、好味 美食 所深深吸引。
这里绝对是一个值得一来再来的好地方。
通过上述对腊鸭是谁发明的和腊鸭是哪的特产的解读,相信您一定有了深入的理解,如果未能解决您的疑问,可在评论区留言哟。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