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给各位分享输水是谁发明的的知识,其中也会对输液是谁发明出来的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文章目录:
26丨静脉输液:给药途径的新思路
我们知道,决定一场战役胜败的,不仅在于有多少战斗力强的士兵,也不仅在于拥有多少威力强劲的炮弹。能够把这些决定胜负的“能量”投放到战场上,至关重要。
在医学上,药、液体、营养、电解质、白蛋白、氨基酸、葡萄糖,甚至血液等等,都是治病的能量。 给药途径,本质上就是一种“能量投放系统”。 如果这个系统失效,结局是什么呢?
19世纪,英国霍乱爆发。这种病导致死亡的一种主要原因,就是能量投放系统失效。
我解释一下。霍乱是一种由霍乱弧菌引起的烈性消消雹汪化道传染病。得了霍乱的病人会出现剧烈恶心、呕吐、腹泻。严重的病例,几个小时就可能脱水而死。病人无论吃进去啥,喝进去啥,立刻就会拉出来。腹泻又造成了严重脱水,体内电解质也会发生紊乱。这个时候,怎么通过口服这个原有的能量投放系统,补水、给药、给营养呢?这个系统失效,自然就会危及生命。
病人病情的危急程度,是倒逼医学技术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1832年,相当于清朝道光年间。有个英国医生托马斯(Thomas Latta)想到:既然全身的血管是连在一起的,那么把液体通过血管输进去,不就可以解决能量投送问题了吗?虽然这个理论很早就存在,但是从来没有人成功实施过。托马斯反复地做试验,做研究。最后他实现了。托马斯尝试着把煮沸的盐水输进病人的血管里。煮沸是为了通过加热来消毒。
当时,托马斯的病人是一个得了霍乱的老年女性。她意识微弱,眼眶凹陷,皮肤苍白。这都是严重脱水的症状,病人已经到了生命垂危的地步。托马斯说:“我都担心还没有准备好输液的器械,病肆坦人就会马上去世。”但是,当液体一点一点进入到她的血管时,这个病人的脉搏逐渐变得清晰有力。半小时后,病人的声音开始变得坚定。病人说:“现在,我最需要的是睡一小会儿。”
这个技术,发表在1832年6月23日医学著名期刊《柳叶刀》( The Lancet )杂志上,这种方法开始传播。但是不得不说,虽然托马斯发明了静脉输液技术,但是当时很多理论还不完善。比如,盐水的浓度应该是多少?电解质是什么比例?如何正确消毒?所有这些关键因素在当时都没有得到解决。所以,一直到70年后,当电解质平衡理论和低血容量性休克的病理生理机制得到阐释之后,静脉输液技术才迅速推广开。
到了1972年,美国成立美国静脉输液护理学会;1980年,这一学会更名为静脉输液护士协会(INS)。从此,INS标准成为了世界各地静脉输液治疗的指南。1999年,中华护理学会成立静脉输液专业委员会;2014年颁布实施了我国第一部静脉输液国家行业标准——《静脉输液护理技术操作规范》。从此,静脉输液技术越来越科学,越来越安全。静脉输液就是这样从最原始、最初级的阶段,一步步走到了今天。
静脉输液技术快速发展。不断出现的新情况,让医生不断地开发出新的能量投送通道。比如,大面积烧伤的病人,怎么给药呢?这些病人全身的皮肤都烧坏了,怎么找血管呢?这个时候,医生可以深静脉穿刺。也就是从颈部,或者从大腿根,或者从锁骨下,把一根无菌导管放到深部的、更粗大的血管里,输送药物。
再比如,需要长期化疗的肿瘤病人,化疗药有刺激。用表浅的血管就容易得静脉炎,就需要刚才说的这些深部大血管。但是,化疗是个漫长的过程。如果每次都穿刺,病人太痛苦了,而且也不安全。那怎么办呢?这个时候,医拿仔生又发明了一种叫做“输液港”的技术。把这个输液港埋到病人皮下,输液港一头放到深部大血管里,另一头放在皮下,就像建造了一个临时“港口”。以后每次给药,把药直接打到这个“港口”里,然后药就能进入人体了。这样的装置,不仅安全、无菌,还不影响病人的日常生活,甚至洗澡、游泳。
再比如,肿瘤病人的用药,经过血液稀释,人体代谢之后,能达到癌症组织的药物浓度就低了很多。如果加大药量,药物浓度增加的同时,不良反应也会增加。肿瘤科的医生就开发出介入治疗。也就是把导管直接放置到供应肿瘤组织的那根血管里。局部给药,既增加了药效,还降低了化疗药物的不良反应。
除了输液技术的提高,能输的液体种类也大大丰富了。
比如,静脉营养。在我国,有一个著名的“无肠女”的病例。这个女孩因为大面积肠坏死,医生不得不切掉了她所有的小肠。我们知道,营养主要是通过肠道吸收的。病人没了肠子还怎么活呢?讲到这里你应该猜到了,就是通过静脉把营养输进去。把葡萄糖、氨基酸、脂肪乳、微量元素、电解质,这些生命必须的能量物质,按照合适的比例,计算好热卡混在一起,通过静脉血管输送到她的身体里。在这条新通道的支持下,她健康地活了30年。其间,她还成功怀孕,生下了一个健康的女儿。这都是静脉输液带来的奇迹。
毫无疑问,今天的静脉输液技术已经成为了临床上最常见,也是最普通的治疗技术。我们应该记得,这项技术源于人类危难之际,它挽救过无数生命。从此,医生利用这条新通道,把能量、把生的希望投放给人体。不过在我看来,比静脉输液技术本身更重要的,是它带给医学的一个思路。这就是在治病过程中,总能遇到一条老路在新困难面前走不通了,那么,就必须开拓一条新路。
纵观医学技术的发展,绝大多数的新技术都是在老路走不通,或者走不好的情况下,医生必须转换思路,从而诞生的。这些新技术的出现,目的是解决新问题。不同的技术具有各自相应的适应症,又有着各自的优缺点。这些技术让医学目标越来越逼近患者需求。
举几个你熟悉的例子:比如,在我国每年有110多万早产儿出生。这其中就有很多离开母体不能独立生存的孩子。在母体内孩子可以获得温度,还可以从母体摄取营养。一旦离开母体怎么办呢?既然生出来的孩子不能再回子宫,那就换条思路:在体外模拟一个“子宫”。用一个恒温的早产儿温箱,保持恒定温度、湿度,同时给孩子营养、补液。这样一项技术,可以挽救数以百万计的新生命。这个温箱就是一种新思路。
再比如,尿毒症病人的肾没办法工作了,体内的毒素也就清除不出去。必须寻找一条新的途径清除这些毒素。血液透析、腹膜透析技术,可以利用分子弥散原理,让这些毒素物质排到体外。替代器官的功能,同样也是一条治病的新思路。对于病情不适合透析,或者能够有机会等到捐献器官来源的病人,还可以肾移植。在未来,还有可能利用人工制造出新的肾脏,完全解决器官来源和排异问题。这都是新思路。
医学就是不断地转换思路,开发新技术,寻求新通道的过程。
20世纪70年代,因为战争,东巴基斯坦有大量的难民涌入难民营。当时正值雨季,霍乱爆发了。数以百万计的难民,尤其是儿童,在短期内感染上了霍乱。
这个时候,静脉输液却行不通了。为什么呢?因为几百万人需要同时输液,到哪里找这么多医生护士呢?又如何保证输液安全?而且,每天一套输液设备加上液体,就要上百块钱。如果几百万人同时需要,对于当时并不富裕的国家,怎么承担?这个时候,曾经帮人类抵抗霍乱的新思路——静脉补液,遇到这次的霍乱却成了死路。
在特殊情况下,必须再次寻找新通道。医生们不得不再次把目光转回消化道。经过研究发现,即便在腹泻的时候,肠道也并不是一点都不吸收。只要口服的液体成分中葡萄糖和氯化钠按照一定比例搭配,人喝下去,肠道还能吸收。而且效果和静脉输液差距不大。按照这个思路,当时的医生给感染霍乱的孩子口服补液盐治疗。8周后,霍乱的病死率一下子从没办法补液时候的30%,降低到了不到1%。这同样是转换新思路的巧妙利用。
在今天,儿童腹泻,多数情况通过口服补液就可以解决了,只有严重病例才会需要静脉补液。静脉输液未必比口服来得更快。 每项医疗技术都有各自的适应症,有各自的优缺点。但是毫无疑问,任何医疗新技术的出现,都是巧妙地利用了新思路。
发现一条走不通的路、一条死路时,为了要解决掉这个问题或困难,就要另辟蹊径,研究并做各种尝试,直到找到能够解决问题的办法,所以说,坏事并不一定就是坏结果,很多时候反而是推动科技和人文进步的契机。正所谓“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生活中,其实每个人也是这样,在困难与问题面前,有些人以此为契机,不断钻研,不断行动,最终让自己成为更强大的自己,更智慧的人。
挂水是谁发明的
象现代这样的静脉内治疗是起源于19世纪,19世纪是医学大发展的世纪。第一个大的成就是在1818年,当时James Blundell在伦敦进行了第一次人与人之间的输血.1834年Blundell再次进行了人与人之间的输血,接受输血的是者喊一名因出血而生命垂危的产妇,由此, Blundell进一步认为出血造成的失血和低血容量有关.
1831年苏格兰发生了霍乱流行,这也是静脉内治疗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事件。在这次流行中,Thomas Latta实验性地给一个病人输入了盐水溶液,该患者当时"奄奄一息,任何东西也不会刺痛他,实际上,他已经消瘦得不成样子,我恐怕还没准备好用具,他就会断了首雹野气"。但Latta的治疗成功了,病人最后康复并活了下来。盐水注射的成功使这种疗法在霍乱流行中得到广泛使用,但其成功率有限。以后又进行了更多的工作。
1900年Landsteiner发现人体不同血液混合时,会起反应,此重大发现,终于导致人类ABO血型系统确认。在输血治疗的历史上,第二次世界大战有很重要的地位,因为战争期间输血的应用比以前任何时候都更普遍,出于需要,必须给受伤的士兵输血以挽救更多的生命,也因此造就今天,输血治疗是通用的医疗技术,血液可以分离成各种不同的成分,可以根据病人缺少的具体成分,单独输入病人需要的相应血液成分。
在二十世纪中,肠道外营养(TPN)支持也取得重大的发展。肠道外营养之父,Dr.Stanley Dudrick于1967年成功的由锁骨下上腔静脉输入高浓度的葡萄糖和蛋白质。由肆郑于此突破,应用中央静脉治疗(CVC,俗称CVP)的概念如春笋般的蓬勃发展,造就各式中央导管与敷料的发明与革命。
打点滴是中国人发明的吗
打点滴不是中国人发明的,这个是西医,从西方传过来的,中国是中医,中医没有打点滴这个概念。
静脉输液你谁发明的,是哪年发明的?
静脉输液绝虚者治疗并薯是一种高度专誉亩业技术,其治疗层面涵盖肠道外输液、营养支持、用药与输液的治疗,回顾其历史,始于17世纪.
用血液治疗疾病的最早记录是1492年,当时将3名男童的血液给予教皇三世,但直到1615年,才由Libavious重新提出将血液从一个人输给另一个人的输血概念,但当时还不能实际操作.
关于输水是谁发明的和输液是谁发明出来的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知识了吗?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百科问答相关的内容,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