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调是谁发明的(曲调的曲)

今天给各位分享曲调是谁发明的的知识,其中也会对曲调的曲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文章目录:

十二平均律是谁发明的?

十二平均律发明者朱载堉。

十二平均律,亦称“十二等程律”,世界上通用的把一组音(八度)分成十二个半音音程的律制,各相邻两律之间的振动数之比完全相等。十二平均律是指将八度的音程(一倍频程)按频率行岁等比例地分成十二等份,每一等份称为一个半音即小二度。

一个大二度则是两等份。 将一个八度分成12等份有着惊人的一些凑巧。它的纯五度音程的两个音的频率比(即2 的7/12 次方)与1.5 非常接近,人耳基 本上听不出“五度相生律”和“十二平均律”的五度音程的差别。

十二平均律在交响乐队和键盘乐器中得到广泛使用,现在的钢琴即是根据十二平均律来定音的。

扩展资料:

十二平均律应用:

十二平均律在交响乐队和键盘乐器中得到广泛使用,钢琴即是根据十二平均律来定音的,因为只有“十二平均律”才能方便地进行移调。曲调由音阶组成,音阶由音组成。

音有绝对音高和相对音高。声音是靠振动(声带、琴弦等)发出的,而穗带腔振动的频率(每秒振动的次数),就决定了的音的绝对高度。不同的音有不同的振动频率。人们选取一定频率的音来形成音乐体系所需要的音高。

十二平均律简而言之,就是把半根琴弦按照等比数列平均分成十二份。一根琴弦的长度设为1,可以表示为(1/2)^(0/12),第一品的位置是(1/2)^(1/12),第二品的位置是(1/2)^(2/12),依此类推,第n品的位置是(1/2)^(n/12)。

因为这样的一组音是等比关系,所以无论从哪个位置开始弹起旋律都是一样的。

参考资料猜衫来源:百度百科——十二平均律

中国简谱是谁发明的?

简谱是由谁发明的:卢梭。

让-雅克·卢梭(Jean-JacquesRousseau,1712年6月28日—1778年7月2日),法国十八世纪伟大的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18世纪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先驱,杰出的民主政论家和浪漫主义文学流派的开创者,启蒙运动最卓越的代表人物之一。

主要著作有《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社会契约论》、《爱弥儿》、《忏悔录》、《新爱洛漪丝》、《植物学通信》等。

简谱简介

简谱是指一种简易的记谱法。有字母简谱和数字简谱两种。

其起袜枝源于18世纪的法国,后经德国人改良,遂成今日之貌。一般所称的简谱,系指数字简谱。数字简谱以可动唱名法为基础,用1、2、3、4、5、6、7代表音阶中的7个基本级,读音为do、re、mi、fa、sol、la、ti(中国为si),英文由C、D、E、F、G、A、B表示,休止以0表示。每一个数字的时值名相当于五线谱的4分音符。

卢梭

简谱起源

数字简谱的雏形初见于16世纪的欧洲,那时有一个天主教的修道士名为苏埃蒂;他用1、2、3、4、5、6、7来代表七个音来写谱教歌,尔后写了一本小册子名为《学习素歌和音乐的新方法》,那时西方人极注重发明创造和版权等个人成绩,才被记载入史册。

18世纪时法国人,名卢梭;1742年在法国巴黎向科学院宣读了一篇论文《音乐新符号建议书》再提这“数字简谱”。18世纪中叶此后,又有一批法国的音乐家、医生、数学家等把“数字简谱”加以整理,完善。19世纪,经过P·加兰、A·帕里斯和E·J·M·谢韦3人的继续改进和推广,才在群众中得到广泛使用。因此这种简谱在西方被称为“加—帕—谢氏记谱法”。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兴起“新式学堂”,其中的“学堂乐歌”轿好枝课直接效法日本的音乐教育,也沿袭了日本使用简谱的做法。在许多中小学里开设唱歌课。当时的唱歌教材,以我国音乐教师填词的日本歌曲居多,其中五线谱,也有简谱。简谱大概就是这个时候由日本传入我国的。

1903年,留学于日本东京音乐学校的曾志忞在留日江苏同乡会于东京编辑出版的中文杂志闭敏《江苏》第六、七期上发表《乐理大意》一文介绍西洋乐理知识,并以简谱与五线谱对照的形式刊登了《练兵》、《春游》等六首歌曲,这被是认为是目前所见中国人使用简谱的最早记录。近代音乐教育家沈心工也是简谱的最早传播者之一,他编辑的《学校唱歌集》于1904年出版,成为中国出版并流行的第一部简谱歌集,从此后简谱逐步普及到各地的学校。由于它的简明易学和排印方便,在年代兴起的中国抗日救亡群众歌咏运动中,简谱对于歌曲的传播发挥了极大作用。同时,简谱本身也得到进一步完善和普及。

简谱得以在中国广泛普及,还有一个原因,就是简谱的记谱法与流行在中国民间的一种文字谱——工尺谱相当接近。如工尺谱是用“上尺工凡六五乙”几个字和附在字左边的不同的偏旁来表示音的高低的,而简谱则是用七个阿拉伯数字和附在数上面或下面的圆点,来表示音的高低。工尺谱是用附在字右边的板眼符号来表示音的长短,而简谱则是用附在阿拉伯数右面或下面的短横线,来表示音的长短。简谱与工尺谱如此相近,简谱记录音的高低长短的方法又比工尺谱更简便、更精确,因此中国人十分容易接受简谱。

最早的音乐是谁发明的?

最早的音乐是谁发明的,已经无从考证。但是早在人类还没有产生语言时,就已经知道利用声音的高低、强弱等来表达自己的意思和感情。

随着人类劳动的发展,逐渐产生了统一劳动节奏的号子和相互间传递信息的呼喊,这便是最原始的音乐雏形;当人们庆贺收获和分享劳动成果时,往往敲打石尺桥器、木器以表达喜悦、欢乐之情,这便是原始乐器的雏形。

扩展资料:

音乐的要素

1、曲调:曲调也称旋律。高低起伏的乐音按一定的节奏有秩序地横向组织起来,就形成曲调。曲调是音乐形式中最重要的表现手段,是音乐的本质,是音乐的决定性因素。曲调的进行方向是变幻无穷的,基本的进行方向有三种:“水平进行”、“上行”和“下行”。

2、节奏:音乐的节奏是指音乐余困谈运动中音的长短和强弱。音乐的节奏常被比喻为音乐的骨架。节拍是音乐中的重拍和弱拍周期性地、有规律地重复进行。我国传统音乐称节拍为“板眼”,“板”相当于强拍;“眼”相当于次强拍(中眼)或弱拍。

3、和声:和声包括“和弦”及“和声进行”。和弦通常是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的乐音按一定的法则纵向(同时)重叠而形成的音响组合。和弦的横向组织就是和声进行。和声有明显的浓、淡、厚、薄的色彩作用;还有构成分句、分乐段和终止乐曲的作用竖碰。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音乐

五线谱是谁发明的?

在五线谱记谱法发明之前,世界上任何国家、任何民族都是使用文字来表达声音,或用简单的符号示以声音的升降。在声乐中则以歌词为中心,在其字傍或字上标上简单的符号。一开始格雷戈利歌调的记谱借用了古希腊"纽姆"记谱法标示旋律的抑扬,这个靠"小点和线"作符号的原始的标谱法肯定让教会的神父们中乎竖极不满意,它不能记写准确的音程,只能粗略地表示旋律的运动趋向,教歌者要用手势辅助才能表达一点意思,而更精确的演唱则要靠耳朵辨析,靠心灵去体悟。碰到连教歌者也不熟的曲调,谁也无能为力了。后来一位无名神父异想天开地在谱上划上一条线,用以代表一个固定的音,这个伟大的创举便很快启发了另一位聪慧的神父,他在谱上又划下第二条线--从现在看到的那页诞生于9世纪末叶的"二线谱"上可以清楚地识别,底下的一条线为黄色,代表do音(当时标以ut),上面一条线为红色,代表fa音。接着圣阿芒修道院的修道士胡克巴尔德(840-930)感到了"线"的妙用,干脆在谱上划上六条或八条的线来表达音的高低,很显然,一两条线还不够用而六至八条线又过于繁复,于是法国著名的音乐理论家圭多(995-1050)又以"四线谱"(第一线为红色、第四线为绿色)的发明载入史册。他在线上和线间记录音名,又附带创造了表现音名的音符,使之有记下复调音乐乐谱的可能,这就成了"定量音乐"记谱法。圭多的这一记谱发明到14世纪又经人更新,最后至15世纪成为完全用黑色标示的五线谱,内中拍子记号又经不断完善,至十八世纪才最终定型为现今所见的五线谱。

圭多在创作《圣约翰赞歌》时还发明了ut、re、mi、fa、sol、la为序的六个固定唱名,至16世纪经比利时人威尔兰特"锦上添花",补加了第七音si,后因发音便利问题ut又被改为do,从此成为后人所卖大见的七音音阶的音名。据说罗马天主教堂的教会仪式所用顷中乐谱仍用的是圭多的"四线谱"和方形纽姆符号。由此可见圭多"四线谱"的发明意义之大和他在西方音乐史上的"圣人"般的重要地位。

通过上述对曲调是谁发明的和曲调的曲的解读,相信您一定有了深入的理解,如果未能解决您的疑问,可在评论区留言哟。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