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给各位分享pcg是谁发明的的知识,其中也会对pcg是什么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文章目录:
- 1、sony pcg 41217t 型号的具体参数是什么?
- 2、关于索尼VAIO谁来介绍一下?
- 3、青霉素G简介
- 4、中石化老总是谁?
- 5、谁制造了历史上第一台笔记本电脑?”
- 6、姚晓光掌舵QQ:10个宇宙,QQ的未来?
sony pcg 41217t 型号的具体参数是什么?
型号 VAIO Series
处理器 Intel(R)Core(TM) i5-2410M CPU 2.30 GHz。
安装内存 RAM 2.00GB
系统类型 64位操作系统
是Windows 7家庭普通版
日本索尼公司(ソニー株式会社,Sony Corporation)是一丛梁家全球知名的大型综合性跨国企业集团。索尼是世界视听、电子游戏、通讯产品和信息技术等领域的先导乱汪者,是世界最早便携式数码产品的开创者,是世界最大的电子产品制造商之一、世界电子游戏业三大巨头之一。
另外索尼是由原好莱坞八大电影公司其中的三家:哥伦比亚影业公司、米高梅电影公司和联艺电影公司合并而成。﹙美国好莱坞六大电影公司之一﹚。
索尼也是全世界最大的音乐公司,先后合并了哥伦比亚唱片公司和贝塔斯曼音乐公司并收购了百代的全部音乐版权业务,索尼还是世界十大专利公司之一,拥有超过3000项的专利技术发明。
2018年4月1日起,现任副社长兼首席渗陪运财务官吉田宪一郎升任社长,现任社长兼首席执行官平井一夫出任不具企业代表权的董事长。
关于索尼VAIO谁来介绍一下?
读起VAIO这个词,本身就有一种惊叹的味道,在VAIO这5年多的发展历史中,其产品一直让人惊叹。就笔记本电脑产品而言,VAIO一直都是这个领域中最富有创新精神的代表性品牌之一。
众所周知,Sony是凭借家电产品起家的,因此Sony旗下的VAIO笔记本电脑也带有家电那种注重人性化操作和外观精美的特点,VAIO的全称是Video Audio Integrated Operation(数码影音整合操作系统),而VAIO这四个字母,V和A组成的波浪型象征模拟时代的波形,而I和O象征数码时代的1和0,以示模拟和数码技术的完美结合,也可以理解为影音技术和信息技术的融合,甚至VAIO笔记本电脑都有的开机音乐,也是从行升美国电话机上按V/A/I/O四个键时的按键音变化而来的。VAIO的读音接近英文Violet(紫色),因此VAIO产品早期一直以银+紫的配色出现,现在虽然不再独自青睐这样的配色,但是紫色的VAIO标记却一直沿用下来。
VAIO从诞生开始就致力于打造人性化的笔记本电脑,VAIO追求和用户有良好的人机沟通,并且便于使用和与其他周边设备连接,这些努力让VAIO将笔记本电脑家电化,又进一步将家电电脑化,从一开始,VAIO就让自己成为个人多媒体娱乐管理中心,这个独到的定位让VAIO笔记本电脑获得了成功,经过6年的努力,VAIO笔记本电脑现在已经成为举世知名的重要笔记本电脑品牌,代表着消费类笔记本电脑中工业设计和多媒体配套整合的最高成就。
VAIO笔记本电脑始于1996年9月,第一台推出的笔记本电脑是PCG-505,采用了当时极为罕见的金属材质机身和银+紫的配色,就算以今天的眼光来看,它仍然是一款非常轻薄的小机器,PCG-505的出现突破了当时市场上笔记本电脑的呆板设计,极大地刺激了个人笔记本电脑市场的成长。
PCG-505后来成长为大家熟悉的N505,Z505,R505和V505,而且还演化出SR,SRX和今天的TR系列,可以说是整个VAIO笔记本电脑的始祖。
时至今日,VAIO笔记本电脑已经有数不清的地区版本和具体型号,市场上的笔记本电脑厂商潮水般来了又去了,许多名噪一时的品牌现在只剩下博物馆陈列架上的昔日辉煌,VAIO作为不多的幸存者,到底有什么秘诀? VAIO的成功在于四点:独特的市场定位,积极创造需求,齐全的配套产品线和会用巧劲。
独特的市场定位:在VAIO笔记本电脑问世的时候,市场上的大多数笔记本电脑为商业用户设计,出于迎合商业用户追求低成本高性能和稳定性的要求,市场上的笔记本电脑大多是款式老土功能单一的传统设计,对于追求个性化和娱乐功能的个人用户缺乏吸引力,当VAIO首次进入笔记本电脑市场的时候,就定位在帮助人们享受娱乐生活和快乐工作的个人用户市场,设计出功能丰富而且外形美观个性的产品,相对传统商用笔记本电誉带知脑大异其趣,这是VAIO面世以来就广受关注的原因。而且定位在个人用户市场也可以带动Sony旗下其他个人消费产品的销售。
积极创造需求:VAIO一向坚持创造而不是满足用户的需求,这是VAIO能够保持一直领先的关键,开发团队拥有技术,市场经验并且了解业庆消界潮流,将新产品开发的主动权交在用户手里显然是不合理的,VAIO不断开发新产品并且一直在笔记本电脑市场上保持一定的领先,例如在C1,GT,SR/SRX以及V505迅驰版本,X505等机型面世的时候,市场上很长时间都没有相应的对手,这些独一无二的产品激发了消费者的购买欲望,成为VAIO经典的同时也影响了消费者的消费观。
齐全的配套产品线:Sony的产品线以笔记本电脑为中心,周边设备从数码相机到数码摄像机,从手机,掌上电脑,MD到数码化家电一应俱全,Sony使用两条主线把自己的数码产品贯穿起来形成更佳的配套,这两条主线就是iLink和Memory Stick,有了它们每个数码产品就不再是一个个独立的个体,而是可以相互通讯沟通的一个组合,VAIO笔记本电脑中从来都预装大量的软件,除了为用户提供方便之外,也促进了其他相关产品的销售,这两条主线将数码产品贯穿起来后的魅力是如此之大,以至于许多人买一件Sony产品后就会不由自主地选择其他Sony的产品。
这种成功的主线战略取得了令其他厂商眼红的成果,以至于现在许多厂商都在模仿Sony的做法建立自己的主线,导致各种标准纷争不断。
会用巧劲:品牌、技术、应用三位一体:以品牌个性为灵魂、技术为基础、应用为主导,使VAIO在众多笔记本电脑产品独树一帜。很多人钟爱VAIO是因为她独特的个性,在各类品牌的笔记本电脑中你可以一眼把VAIO识别出来,VAIO飘逸时尚的整体外观和精致细腻的细节设计无不体现着Sony风格。Sony 50余年以来在电子产品工业设计、制造工艺方面的深厚功底和独特灵感在VAIO上得到了充分发挥,最轻、最薄、极致美感,这种浑然天成的高贵气质来源于Sony强大的技术实力。
VAIO的每一款产品在研发的最开始就考虑到用户的应用,便捷的连接性和应用方案一直是VAIO特色,通过VAIO,Sony想告诉消费者,笔记本电脑并非艰深复杂、难以操作的冰冷工具,而是我们生活中美丽精致而值得信赖的亲密伙伴。C1,GT,VX,SRX,Z1,TR都是这种巧劲下的万人迷作品,让人爱不释手,整体感,漂亮造型创意和众多巧妙的人性化功能令人着迷,从而引起强烈的购买冲动。
青霉素G简介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通用名称 5 英文名称 6 青霉素G的别名 7 分类 8 青霉素的发现 9 青霉素G的药理作用 10 青霉素G的药代动力学 11 青霉素G的适应证 12 青霉素G的禁忌证 13 青霉素G的不良反应 14 注意事项 15 青霉素G与其它药物的相互作用 16 青霉素G的用法用量 17 青霉素G的剂型和规格 18 青霉素G的贮存 19 青霉素中毒
19.1 临床表现 19.2 治疗
20 参考资料 这是一个重定向条目,共享了青霉素的内容。为方便阅读,下文中的 青霉素 已经自动替换为 青霉素G ,可 点此恢复原貌 ,或 使用备注方式展现 1 拼音
qīng méi sù G
2 英文参考
benzyl penicillin
PcG
penicillin
penicillin g
penicillinG
PG
PNG
3 概述
青霉素G是由青霉、曲霉等属真菌产生的一种抗生素。青霉素G是人类发现的第一种能够治疗人类疾病的抗生素。1929年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首先从点青霉中获得青霉素G。因其化学结构中侧链的不同而有许多种。青霉素G可人工合成,用化学方法改造其部分结构,能制取一些新型衍生物。目前用人工合成的青霉素G约有30种投入临床应用。用人工方法制造的青霉素G具有毒性低、疗效高等优点。如青毒碰薯悔素G仅对革兰氏阳性细菌有效、对酸不稳定,而氨芐青霉素G对酸稳定,抗菌谱广。
青霉素G的发现是20世纪医学上的重大成就,为人类健康作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也推动了整个发酵工业的发展。青霉素G对革兰氏阳性细菌如链球菌、葡萄球菌、梭菌、芽孢杆菌等具有活性;而对革兰氏阴性如大肠杆菌、弧菌、分枝杆菌等无活性或活性低。青霉素G对人和大多数动物无害,经肌肉或皮下注射后能迅速扩散到血液中去并几乎到达所有组织。在临床上青霉素G用于治疗肺炎、脓肿、细菌性脑膜炎、梅毒、牙齿及口腔感染、骨髓炎以及其他对青霉素G敏感的笑正细菌引起的各种创伤感染。但青霉素G能引起某些受药者过敏反应,严重时可引起休克、甚至死亡,故应用前必须做皮肤试验。本品最易发生过敏性休克。大剂量可致青霉素G脑病。
20世纪40年代初期,青霉素G作为世界上第一种抗生素问世,为临床提供了高效低毒的抗感染药物。近年来,青霉素G耐药菌株日益增多,同时新的抗菌药物也不断被发现,使其的临床应用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但由于青霉素具有杀菌活性强、全身分布好、毒性低的特点手物,对敏感菌的感染仍有较好疗效。青霉素G仍为主要治疗药物。对于二、三期梅毒或一期较重病例特别是有早期中枢神经系统症状的病例都应该用青霉素G大剂量治疗,每天500万~2000万U,静脉滴注,治疗3~4周才有稳定的疗效。淋球菌原对青霉素G敏感,但近年来耐药菌明显增多,有的高度耐药,因此需根据敏感试验结果决定是否选用青霉素G,治疗量也应根据敏感程度来确定。
青霉素G为国家基本药物。
4 通用名称
青霉素G
5 英文名称
Benzylpenicillin
6 青霉素G的别名
青霉素G钠;青霉素G钾;芐青霉素G;青霉素;Benzylpenicillin G;Penicillin;Benzylpenicillin
7 分类
抗微生物药 β内酰胺类抗生素 青霉素G类
8 青霉素G的发现
青霉素G的发现者是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1928年的一天,弗莱明在他的一间简陋的实验室里研究导致人体发热的葡萄球菌。由于盖子没有盖好,他发觉培养细菌用的琼脂上附了一层青霉菌。这是从楼上的一位研究青霉菌的学者的窗口飘落进来的。使弗莱明感到惊讶的是,在青霉菌的近旁,葡萄球菌忽然不见了。这个偶然的发现深深吸引了他,他设法培养这种霉菌进行多次试验,证明青霉素G可以在几小时内将葡萄球菌全部杀死。弗莱明据此发明了葡萄球菌的克星·青霉素G。
1929年,弗莱明发表了学术论文,报告了他的发现,但当时未引起重视,而且青霉素G的提纯问题也还没有解决。
1935年,英国牛津大学生物化学家钱恩和物理学家弗罗里对弗莱明的发现大感兴趣。钱恩负责青霉菌的培养和青霉素G的分离、提纯和强化,使其抗菌力提高了几千倍,弗罗里负责对动物观察试验。至此,青霉素G的功效得到了证明。
由于青霉素G的发现和大量生产,拯救了千百万肺炎、脑膜炎、脓肿、败血症患者的生命,及时抢救了许多的伤病员
。青霉素G的出现,当时曾轰动世界。为了表彰这一造福人类的贡献,弗莱明、钱恩、弗罗里于 1945年共同获得诺贝尔医学和生理学奖。
9 药理作用
青霉素G通过干扰细菌细胞壁的合成,对繁殖期细菌起杀菌作用。青霉素G钠、钾不耐酸,口服吸收差,不宜用于口服。对溶血性链球菌等链球菌属、肺炎链球菌和不产青霉素G酶的葡萄球菌具有良好抗菌作用。对肠球菌有中等度抗菌作用。淋病奈瑟菌、脑膜炎奈瑟菌、白喉棒状杆菌、炭疽芽孢杆菌、牛型放线菌、念珠状链杆菌、李斯特菌、钩端螺旋体和梅毒螺旋体对本品敏感。本品对流感嗜血杆菌和百日咳鲍特菌亦具一定抗菌活性,其他革兰阴性需氧或兼性厌氧菌对本品敏感性差。本品对梭状芽孢杆菌属、消化链球菌厌氧菌以及产黑色素拟杆菌等具良好抗菌作用,对脆弱拟杆菌的抗菌作用差。[1]
革兰阳性球菌中化脓性链球菌、肺炎链球菌、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高度敏感,草绿色链球菌中度敏感,粪链球菌低度中度敏感。革兰阴性球菌中脑膜炎双球菌高度敏感,淋球菌中度敏感,部分耐药。革兰阳性杆菌中破伤风杆菌、白喉杆菌、炭疽杆菌、产气荚膜杆菌高度或中度敏感,革兰阴性杆菌中肠道阴性杆菌耐药,流感杆菌部分菌株中度或低度敏感,产酶流感杆菌耐药。对梅毒螺旋体、回归热螺旋体、钩端螺旋体、放线菌等均有效。青霉素G的抗菌作用机制为影响细菌细胞壁的合成。经典的Park学说认为青霉素G与细菌细胞壁黏肽合成过程中所必需的转肽酶结合,使黏肽不能合成,导致细菌死亡。在Park学说的基础上,近代研究有了很大的进展,主要有以下几点:
1.证明Park学说基本正确,但尚不完善,青霉素G类的作用机制比已知的要复杂得多。
2.证明交叉连接系统有两个酶系,转肽酶与羧肽酶。后者能水解终末D丙氨酸,但与交叉连接无关。两个酶对青霉素G都敏感,都能降解青霉素G,使青霉素G灭活。
3.青霉素G类的杀菌作用主要是与细胞膜上的靶位蛋白即青霉素G结合蛋白PBPs相结合,使细菌不能维持正常形态和正常分裂繁殖,最后溶菌死亡。
4.PBPs是细菌细胞壁合成过程中不可缺少的蛋白质,有的PBP即为存在于胞壁合成过程之中并对青霉素G敏感的酶。
5.不同的PBP有不同的功能,PBP1a与PBP1bs与糖肽有关,使细胞生长。
10 药代动力学
青霉素G不耐酸,不宜口服。肌内注射后,0.5小时达血药峰浓度(Cmax),可广泛分布于组织、体液中,易透入有炎症的组织,胸、腹腔和关节腔液中浓度约为血清浓度的50%。本品可通过胎盘,但难以透过血.脑脊液屏障,乳汁中可含有少量青霉素G,不易透入眼、骨组织、无血供区域和脓腔中。血浆蛋白结合率为45%~65%,血消除半衰期(t1/2β)约为30分钟,肾功能减退者可延长至2.5~10小时,老年人和新生儿也可延长。本品约19%在肝内代谢,主要通过肾小管分泌排泄,肾功能正常情况下,约75%的给药量于6小时内自肾脏排出,亦有少量经胆道排泄。血液透析可清除本品,而腹膜透析则不能。[1]
11 适应证
青霉素G用于敏感菌或敏感病原体所致的感染。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咽炎、扁桃体炎、猩红热、心内膜炎、丹毒、蜂窝织炎和产褥热等。肺炎球菌引起的肺炎、中耳炎、脑膜炎和菌血症等。梭状芽孢杆菌引起的破伤风和气性坏疽等。[1]
1.对由A组β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咽炎、猩红热、蜂窝织炎、化脓性关节炎、肺炎、产褥热及败血症,青霉素有较好疗效,为首选药物。以上重症感染,静脉滴注给药每天4次,每次120万~160万U。咽炎的治疗至少应给药10天,以确保致病菌自咽部消除,以免以后发生风湿热。化脓性链球菌引起的急性化脓性脑膜炎(脑膜炎)与心内膜炎应采用大剂量青霉素(每天1000万~2000万U)静脉给药。
2.其他链球菌引起的感染:包括B组β溶血性链球菌、草绿色链球菌和粪链球菌引起的呼吸道感染、急性化脓性脑膜炎(脑膜炎)、心内膜炎和败血症等感染。肺炎链球菌对青霉素高度敏感,可首选青霉素治疗。
3.脑膜炎双球菌或其他敏感菌引起的脑膜炎:青霉素不易透过正常血脑脊液屏障,进入脑脊液的量不多,但在脑膜受炎症损害时通透性增加,因而大剂量治疗有效。成人起始剂量每天1000万~2000万U,分4次静脉滴注。
4.淋球菌引起的淋病:淋球菌原对青霉素敏感,但近年来耐药菌明显增多,有的高度耐药,因此需根据敏感试验结果决定是否选用青霉素,治疗量也应根据敏感程度来确定。
5.梅毒螺旋体引起的梅毒:青霉素仍为主要治疗药物。对于二、三期梅毒或一期较重病例特别是有早期中枢神经系统症状的病例都应该用大剂量青霉素治疗,每天500万~2000万U,静脉滴注,治疗3~4周才有稳定的疗效。
6.革兰阳性杆菌引起的感染:破伤风杆菌、白喉杆菌、炭疽杆菌引起的感染应该用青霉素同时加用抗毒素治疗。青霉素G在皮肤科主要用于以下疾病:(1)梅毒。(2)淋病。(3)其他如猩红热、蜂窝织炎、丹毒、类丹毒、脓皮病等。
12 禁忌证
对青霉素G或其他青霉素G类药过敏者禁用[1]。
用药前应询问患者有无过敏史,对24h未应用过青霉素G者,应做皮内敏感试验,试验结果阳性者,应禁用。对青霉素G或其他青霉素G类药物过敏者、有过敏性疾患及过敏状态者禁用。
13 不良反应
青霉素G的常见过敏反应,包括严重的过敏性休克和血清病型反应、白细胞减少、药疹、接触性皮炎和哮喘发作等。低剂量用药毒性反应少见。肌内注射部位可发生周围神经炎。鞘内注射超过2万单位或静脉大剂量滴注可引起抽搐、肌肉阵挛和昏睡等,也可致短暂的精神失常,停药或降低剂量可恢复。长期用药引起二重感染,可出现耐青霉素G金黄色葡萄球菌、革兰阴性杆菌或念珠菌感染。[1]
1.过敏反应为青霉素G类的主要不良反应,包括过敏性休克、血清病、皮疹、接触性皮炎等,反应程度有很大差别,从轻度皮疹到过敏休克、死亡。过敏反应发生率为1%~10%,大多为皮疹,过敏休克发生率为0.004%~0.04%。值得注意的是尽管青霉素G皮肤试验阴性,仍然会有程度不等的过敏反应,甚至有死亡的病例出现。青霉素G过敏休克的防治:①注意询问过敏史;②必须做皮肤过敏试验,用500U/ml皮试液皮内注射0.05ml,20min后观察反应。皮试液需新鲜配制,冰箱中保存不能超过一星期;③注射青霉素G后必须观察30min;④应在有抢救过敏性休克的条件下才能注射青霉素G类抗生素。(2)青霉素G过敏性休克的抢救原则和方法如下:①分秒必争,就地抢救,立即使患者头低位躺下;②立即在上臂皮下注射0.1%肾上腺素0.5ml;③迅速准备好静脉输液;④如皮下注射肾上腺素尚未见效应,重复皮下注射一次或输液内加肾上腺素;⑤静脉注射氢化可的松25~100mg;⑥有呼吸困难或呼吸窘迫现象时可缓慢注射氨茶堿0.25~0.5g,同时人工呼吸;⑦出现血管性水肿、荨麻疹,应给抗组胺药物,肌内或静脉注射给药;⑧保温,注意维持呼吸与循环功能。
2.中枢神经系统反应:大剂量青霉素G(每天2500万U)治疗,可能在治疗后3天或稍晚出现抽搐、昏迷等神经系统毒性反应,鞘内注射青霉素G也可引起以上反应。大剂量青霉素G注射偶可发生精神异常反应。
3.血液异常反应:青霉素G类均可引起中性粒细胞减少,原因不明。血小板减少也有发生但较少。青霉素G类可引起溶血性贫血,是由于IgM抗体抗青霉素G红细胞复合物所引起的免疫反应。少数患者可发生库姆(Coombs)试验阳性反应。
4.肝、肾功能异常反应:青霉素G治疗中可发生一过性肝酶升高,也有引起出血性膀胱炎的报道。
5.青霉素G可引起胃肠道反应。
6.吉赫反应:青霉素G治疗梅毒时可能发生吉赫反应。这是因为大量梅毒螺旋体被杀死后释放的内毒素所致。用药前口服泼尼松可防止发生吉赫反应。
7.有青霉素G过敏史者禁用。有过敏疾患与过敏状态的患者禁用,有其他药物过敏史者慎用。
14 注意事项
[1]
(1)首先详细询问过敏史,有过敏史者一般不宜做皮试。
(2)用药前要按规定方法进行皮试(浓度为500单位/ml,皮内注射0.05~0.1ml)。
(3)一旦出现过敏性休克症状,应立即肌内注射0.1%的肾上腺素0.5~1ml,临床表现无改善者,半小时后重复1次,同时配合其他对症治疗。
(4)本品不宜鞘内注射,可经肌内或静脉给药,当成人一日剂量超过500万单位时宜静脉绘药。静脉给药时速度不能超过每分钟50万单位,且宜分次快速滴入,一般每6小时1次,以避免发生中枢神经系统反应。
(5)有哮喘、湿疹、花粉症、荨麻疹等过敏性疾病史者慎用,严重肾功能损害者应调整剂量或延长给药间隔。
(6)大剂量给药时,应考虑到带入的钠离子或钾离子,可引起高钠血症或高钾血症。青霉素G钠100万单位含钠离子1.7mmol(39mg);青霉素钾100万单位含钾离子1.5mmol (65mg)。
(7)本品水溶液不稳定,易水解,因此注射液应新鲜配制,必须保存时,应置冰箱冷藏,24小时内用完。
15 药物相互作用
[1]
(1)与丙磺舒、阿司匹林、吲哚美辛和磺胺类药物合用,可减少青霉素G类药物的排泄,使青霉素G类血药浓度升高,作用增强,但毒性反应也可能增加。[1]
丙磺舒(Probenecid)能抑制肾小管分泌,因而可延长青霉素G血药浓度维持时间,对青霉素G有增效作用。
(2)与四环素类、红霉素、氯霉素和磺胺类等抑菌药合用,可能降低本品抗菌作用[1]。
青霉素G类与四环素、氯霉素、大环内酯类等抑菌药呈拮抗作用。因青霉素G为繁殖期杀菌药,在抑菌药作用下,细菌繁殖受阻抑,可能使青霉素G类药物作用发挥不充分。
(3)与华法林合用,可加强抗凝血作用[1]。
(4)同时服用避孕药,可能影响避孕效果[1]。
(5)青霉素G类与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呈协同作用,但大剂量青霉素或其他半合成青霉素G可使氨基糖苷类活性降低。
16 青霉素G的用法用量
(1)肌内注射:①成人,一日80万~200万单位,分3~4次给药。②小儿,2.5万单位/kg,每12小时给药一次,③新生儿(足月产):每次按体重5万单位/kg,出生第一周每12小时1次,一周以上者每8小时1次,严重感染每6小时1次。[1]
(2)静脉滴注:适用于重症感染。①成人,一日200万~2000万单位,分2~4次静脉滴注。给药速度不能超过每分钟50万单位。②儿童,一日5万~20万单位/kg,分2~4次静脉滴注。③新生儿(足月产):用量同肌内注射。[1]
17 剂型和规格
(1)(钾盐)注射用无菌粉末:①0.25g (40万单位);②0.5g (80万单位)。[1]
(2)(钠盐)注射用无菌粉末:①0.24g (40万单位);②0.48g (80万单位);③0.96g(160万单位)。[1]
18 青霉素G的贮存
干燥、冷暗处保存。勿置冰箱中,以免瓶装品吸潮。[1]
19 青霉素G中毒
青霉素G(青霉素、芐青霉素G)迄今仍为临床广泛应用的抗菌药物之一,高效低毒。口服吸收差,血浆蛋白结合率45%~65%,半衰期为30min,肾功能减退者可延长至2
.5~10h。老年人和新生儿也较长。为治疗A组和B组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敏感葡萄球菌感染、破伤风、白喉、炭疽、气性坏疽、梅毒、雅司和草绿色链球菌心内膜炎等疾病的首选药物。可肌肉注射或静脉滴注。常用量:肌注80万~200万U/d,均分3~4次;静滴200万~1000万U, 均分2~4次。本品最易发生过敏性休克。大剂量可致青霉素G脑病,青霉素G用量不宜超过4000万U/d。[2]
19.1 临床表现
[3]
1.过敏性反应 在各种药物中占首位。严重的过敏性休克发生率为0.004%~0.04%,其病死率可达10%。过敏性休克的发生极为迅速,甚至在针头尚未被拔出即可发生,也可在皮试时出现。约50%患者在注射5min内发生,20~30min内发生者占90%。个别于注射后数小时后或在连续用药中发生。青霉素G皮肤试验阴性者,并不能排除青霉素G过敏发生的可能。
(1)过敏性休克的表现如下:
1)呼吸道阻塞症状:由喉头水肿、支气管痉挛和肺水肿所致。患者出现胸闷、心悸、喉头堵塞感、呼吸困难、脸色潮红等,伴有濒危感、口干、头昏、脸和四肢麻木。
2)微循环障碍表现:由微血管扩张引起血容量不足。患者脸色苍白、烦躁不安、畏寒、冷汗、脉搏微弱、血压下降等。
3)中枢神经系统症状:由脑部缺氧引起。意识丧失、昏迷、抽搐、大小便失禁等。
(2)皮肤过敏反应:瘙痒、荨麻疹及各种皮疹。其他尚可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喷嚏和咳嗽等。
(3)其他过敏性表现:有药物热、哮喘发作、过敏性紫癜、嗜伊红细胞增多,偶出现溶血性贫血,粒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和间质性肾炎等。
2.青霉素G脑病 表现为反射亢进、意识丧失、恶心、呕吐、头痛、惊厥、瘫痪、昏迷、大小便失禁、肌肉痉挛和呼吸困难等症候群。一般应用常用剂量青霉素G不易透过血脑脊液屏障, 当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时,血脑脊液屏障通透性增加,进入脑组织的青霉素G可增加数倍,当脑脊液浓度超过8~12U/ml时;当肾功能不良时,青霉素G的半衰期延长而积蓄,血浓度增高;青霉素G用量每天超过2500万U,可引起脑病。鞘内注射大于2万U也可致肌肉痉挛、抽搐和昏迷。
3.赫氏反应 主要见于青霉素G治疗梅毒过程中。如果开始即用大剂量,在第一次注射后2~12h内患者突然出现发热、寒战、头痛、关节痛等反应。
4.周围神经炎 注射部位可发生周围神经炎。
5.电解质和酸堿平衡紊乱 青霉素G钾盐静脉大量给药,可发生高钾血症;青霉素G钠盐大量给药,尤其在肾功能减退或心功能不全者,可造成高钠血症、急性心功能不全,少数患者伴有低钾血症和代谢性堿中毒。
19.2 治疗
青霉素G中毒的治疗要点为[4]:
1.发生过敏反应,立即停用青霉素G,不进行药物治疗也可自愈。较重者应给予药物治疗。
(1)维生素C1~2g加入5%葡萄糖500~1000ml中静脉滴注l/d;10%葡萄糖酸钙10ml静脉注射,l/d。
(2)抗组胺药物应用;苯海拉明25~50mg,3~4/d,口服;去氯羟嗪25mg,3/d,口服;阿司咪唑10mg,l/d,口服;必要时可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
2.发生过敏性休克
(1)立即停药。让患者平卧,保暖,吸氧。
(2)立即皮下注射肾上腺素0.5mg,症状如不缓解,可每20~30min注射1次,直至缓解。
(3)同时静脉注射地塞米松5mg或氢化可的松200~300mg加入5%~10%葡萄糖200~300ml,静脉滴注。
(4)抗组胺药物应用。
(5)扩充血容量,可用10%低分子右旋糖酐100~250ml静脉滴注。
(6)上述处理后如血压仍不回升者,可给予血管活性药物,抗休克治疗。
(7)对症、支持治疗。如心跳停止者予以心脏复苏;呼吸衰竭者给予吸氧,人工呼吸;喉头水肿者及时做气管切开。
3.青霉素G脑病发生时,则应停用青霉素G,停药后症状可迅速消退。同时予以对症支持治疗,但抗惊厥治疗效果不佳。
4.血液透析可清除血液中的青霉素G,腹膜透析无效。
5.及时纠正电解质紊乱和酸堿平衡失调。
中石化老总是谁?
1983年7月12日,中国石化集团公司正式成立。
时光荏苒,37年过去了。中国石化集团公司从一个好饥世界500强公司默默无闻的新成立公司发展成为国际知名的能源化工公司,在中国乃至世界石油工业史上留下了自己辉煌的篇章。目前,中石化是中国最大的成品油和石化产品供应商,也是全球最大的炼油公司。
37年来,中石化迎来了9位掌舵人。他们一个接一个的带领公司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在中石化的成长过程中,他们也走出了不同的人生道路。他们中的一些人勤奋工作,最终成为官员和副国。他们有的为石油行业奉献了一生,有的却在任职期间忘了初衷,放松了自己,留下了终生的遗憾。
今天博士就带大家认识一下中石化的九位领导,重温一下中石化的成长成长史。
首项
陈锦华(1983.07~1990.08)
陈锦华(1929年7月~ 2016年7月),安徽青阳人,中国人民大学工业经济函授、政治经济学、北京电视大学中文系毕业盯袜山,大专学历。
1983年7月至1990年8月任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总经理。
任职前,陈锦华任中共上海市委常委、市革委会副主任、市委副书记、副市长、市计委主任。
卸任后,陈锦华先后担任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主任(现NDRC)、国家计划委员会主任(现NDRC)、第九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陈锦华经历了中石化的初创阶段到成长阶段。1983年7月,中国石化集团公司成立。原石油部、化工部、轻纺部及地方39家企业和其他企事业单位均被列入。1985年1月,国内石油产品业务由总公司管理。原商务部石油局及其下属单位,建制凯中划归中石化。1986年5月,中石化不再设立董事会,实行总经理负责制,陈锦华任党委书记。1988年2月,中石化不再由能源部归口管理,直接隶属于国务院。90年8月,陈锦华调任国家体改委,盛华仁升任一把手。
陈老于2016年7月去世。
第二学期
盛华仁(1990.08~1998.03)
盛华仁(1935年9月~),江苏射阳人,毕业于南京化工公司,高级经济师。
1990年8月至1998年3月任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总经理、党组书记。
在出任中石化之前,盛华仁曾任化工部计划司司长、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副总经理。
卸任后,盛华仁先后担任国家经贸委主任,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兼秘书长。
盛华仁在位八年。“八五”期间,石化公司炼油能力达到1.6亿吨,占全国原油加工总能力的84.9%,成为仅次于壳牌和埃克森的世界第三大炼油公司。1993年,上海石化h股和a股分别在香港和上海上市,镇海炼化h股于1994年在香港上市。1998年3月,盛华仁调任国家经贸委,李升任一把手。
第三学期
李(1998.04~2003.03)
李(1945年3月~),山西大同人,北京石油学院炼油工程专业毕业,大学学历,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1998年4月至2003年3月任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总经理、党组书记,2000年2月起任董事长。
上任前,李在齐鲁石化公司工作多年,后升任中石化副总经理、常务副总经理,后调任中国东联石化公司董事长、总经理。
卸任后,李先后担任国资委党委书记、副主任,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局长、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第十一届、第十二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
李上台后,经历了“两桶油”的大调整。中石油所属的胜利、中原、江苏、江汉等8个油田划归中石化。中石化所属的大庆、抚顺、辽阳、兰州等13家主要炼厂划归中石油。同年,中国东联石化公司6家企业、多个省市的石油公司、8000多家加油站被纳入中石化。1999年7月,中国石化首次进入世界500强企业,排名第73位,居中国首位。2000年3月,中国新兴石油有限公司整体注册成立。同年10月,中石化h股分别在香港、纽约和伦敦上市。2001年7月,中国石化a股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2002年2月,PCG成立。2003年3月,李调任国资委,接任一把手。
谁制造了历史上第一台笔记本电脑?”
第一台计算机的诞生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军方为了解决计算大量军用数据的难题,成立了由宾夕法尼亚大学莫奇利和埃克特领导的研究小组,开始研制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 经过三年紧张的工作,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终于在1946年2 月14日问世了。它由17468个电子管、6万个电阻器、1万个电容器和6千个开关组成,重达30吨,占地160平方米,耗电174千 瓦,耗资45万美元。这台计算机每秒只能运行5千次加法运算,仅相当于一个电子数字积分计算机(ENIAC即"埃尼阿克")。 第一台计算机诞生至今已过去50多年了,在这期间,计算机以惊人的速度发展着,首先是晶体管取代了电子管,继而是微电子技术的发展,使得计算机处理器和存贮器上的元件越做越小,数量越来越多,计算机的运算速度和存贮容量迅速增加。1994年12月,美国Intel公司宣布研制成功世界上最快的超级计算机,它每秒可进行3280亿次加法运算(是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的6600万倍)。如果让人完成它一秒钟进行的运算量的话,需要一个人昼夜不停地计算一万多年。 当年的"埃尼阿克"和现在的计算机相比,还不如一些高级袖珍计算器,但它的诞生为人类开辟了一个崭新的信息时 代,使得人类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1996年2月14日,在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问世50周年之际,美国副总统戈尔再次启动了这台计算机,以纪念信息时代的到来。 “谁是世界上第一台笔记本电脑”?这个问题,业界有着不同的看法。在这里我们首先要解释一下两个相关的英文单词:Laptop和Notebook。这两个都是指“笔记本电脑”,但从字面上来理解,前者是特指能放到大腿上用的笔记本电脑。也就是说,很多人认为笨重得不能在膝上使用的“笔记本”不能称之为“笔记本”。 正是因为对笔记本电脑的理解不同,到底谁生产了第一台笔记本电脑也引起了一番纷争。
康柏第一台电脑Osborne I00
康柏认为自己才是笔记本电脑的鼻祖。康柏于1982年11月推出了一款手提电脑,重28磅(约合12.6公斤),使用时培差,需要把一侧放平,直立的底部则显示出一个屏幕,虽然是比较重,但是当时2995美元的价格还是相当划算的。其中最重要的是它能与当时的IBM PC兼容————要知道那时候传说中的比尔·盖茨还是一个年轻的小伙,传说中的微软给IBM写的基于PC-DOS的软件还没办法在别的机器上运行。IBM PC convertible 5140 IBM可不是这么认为。IBM于1986年生产了一台名为convertible 5140的笔记本,他认为自己才是世界上第一款笔记本电脑。理由是:IBM PC convertible 5140是世界上第一台内置电池的计算机。这也确立了以后笔记本的设计规范,电池成为不可替代的标准配置。该机重量“仅有”5.5公斤,而且性能在当年来看很是强大:它采用了低功耗8080处理器、拥有4.77MHz主频,256kb内存(可扩充至512k),配缺皮两个3.5英寸软驱,可附加LCD显示器。东芝的“世界第一台”笔记本 不过,东芝还是比IBM先走了一步。东芝1985年就推出了自己的笔记本电脑T1000/T1100,T1000的大小为12×2×11英寸,整机重量为6.4镑(合计2.9千克)。采用了哈壳式设计,提供了一个完整大小的82键键盘、一个3.5英寸的720KB硬盘、512KB的RAM和一个内置的调制解调器。由于重量也还合适,各方面都符合要求,大多数人认可这就是世界上第一台笔记本电脑。(时至今日,笔记本产品早已经五花八门,重量不断下降,体积不断减小,而性能却越来越高。下面我们一起回顾这25年来值得铭记的笔记本电脑,并按照时间顺序,把它们幕后的硬件进步也进行回顾。 自1985年第一台笔记本电脑面世以后,在接下来的若干年里,笔记本电脑的发展一直缓慢,就算到1988年康柏开发了“便携式电脑”Compaq SLT 286,采用了286的处理器,VGA屏幕,重量仍达到6公斤。现在人们肯定扮信不能理解6公斤的笔记本到底有多重,那相当于三台14寸笔记本的重量,居然在当时还是“便携式”电脑。
第一台彩色笔记本第一台DSTN彩色笔记本电脑 自东芝第一款笔记本诞生后,随后的一系列笔记本电脑采用的都是单色显示器,这对于追求高品质视觉享受的人们来说,显然是一个重大缺陷。1990 年,东芝公司又推出了第一台DSTN彩色笔记本电脑。产品型号为东芝T5200C,处理器为英特尔 80386(20MHz), 内存为2MB,硬盘为200MB,显示屏为彩色10.5英寸STN,分辨率为640×480(VGA)。它为人们追求高品质画质的过程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第一台苹果笔记本苹果的第一台笔记本电脑PowerBook 100 值得一提的是,如今引领设计潮流的苹果,直到1991年才推出了PowerBook 100笔记本,它的出现也意味者轻薄的苹果PowerBook系列笔记本电脑正式面世。PowerBook 1002.3公斤的体重在当时来说绝对是绝对少有的,而且其外观也跟现在我们所见到的笔记本相当接近了。尽管它的性能依旧低下,不过由于移动性能十分强,而且当时它的售价也比较便宜,上市后因此也非常成功,并且开始确立了苹果笔记本在市场上的地位。该机采用Motorola MC68HC000(16MHz)处理器,拥有2 MB内存,20/40 MB硬盘,以及9英寸的显示器。
笔记本电脑爆发开始:第一台奔腾处理器笔记本世界上第一台奔腾处理器笔记本 笔记本的爆发应该从1994年开始。 1989年之前,便携式电脑都还是采用和台式机一样的处理器,主要还是采用降频的方式减少发热量和耗电量来支持便携性,1989年英特尔推出的80386SL/80386DL是第一块笔记本电脑专用移动版处理器,1994年,英特尔公司推出奔腾处理器,同步推出笔记本专用处理器Mobile Pentium,从75MHz起跳。同年,东芝推出第一台配置Pentium处理器的笔记本电脑T4900CT,采用Pentium 75Mhz处理器、8MB内存、772MB硬盘和显示屏为彩色10.4英寸TFT,分辨率为640×480(VGA)。
第一台带有CD-ROM驱动器的笔记本第一台带有CD-ROM驱动器的笔记本电脑 IBM ThinkPad 755CD 1994年还有一件令人振奋的事。1994年10月,世界上第一台带有CD-ROM驱动器的笔记本电脑IBM ThinkPad 755CD发布,虽然仅仅是倍速的CD-ROM,但这足以令人兴奋。Windows 95——微软经典操作系统 1995年,微软发布了Windows 95操作系统,这极大的促进了笔记本电脑的发展。由于操作系统中集成了电源管理,而不必用专用的集成电路优化其设备的电源寿命。这也使得笔记本电脑设计更加简单和稳定。此后,奔腾处理器+CD-ROM+Windows平台笔记本电脑开始流行。而从1995年起,IBM ThinkPad无疑成为了笔记本行业中的旗帜,从而一举奠定了人们心目中高高在上的形象。由于接下来ThinkPad占据了笔记本发展的大多数篇幅,因此,我们不得不用一整页的篇幅来回顾一下,ThinkPad曾经推出的经典机型。
第一台以ThinkPad命名的笔记本:
第一台以ThinkPad命名的笔记本
ThinkPad 700C 是 IBM 第一台以ThinkPad命名的笔记本电脑,它成为一个经典品牌10年传奇的开端,
ThinkPad领导移动计算技术发展的历程也从此开始。它采用了大量创新技术,如 10.4 英寸彩色液晶显示屏、新型键盘等,
以及位于键盘中央的红色指点式鼠标TrackPoint。从此“小红点" 成为ThinkPad的象征。该机采用英特尔 80486SL 处理器(主频 25MHz),
10.4" TFT 彩色液晶显示器(VGA 分辨率 640*480),4MB 内存(可扩展至16MB),120MB 硬盘,重 3.5 Kg。
首款支持手写输入笔记本:
具备手写功能的笔记本——IBM ThinkPad 750P
IBM笔记本在1993年迎来飞速发展,推出了第一款具备手写功能的笔记本——IBM ThinkPad 750P,将手写输入方式引入了笔记本电脑领域,
让用户可以更加方便地操作笔记本。此外,作为世界上第一款采用手写输入的笔记本,ThinkPad 750P/360P也可以说是平板笔记本的始祖。
1995年,IBM ThinkPad推出了三款经典机型:ThinkPad 750C成为世界第一款进入太空使用的笔记本电脑,也是第一台支持底座的笔记本电脑;
经典的“蝴蝶机”ThinkPad 701C;第一款内建了摄像头的笔记本ThinkPad Power Series 850。
第一台支持底座的笔记本:
IBM ThinkPad 750C
在美国“奋进”号航天飞机执行清洁哈勃空间望远镜的任务过程中,一台 IBM ThinkPad 750C 随同前往,
它成为历史上第一个进入太空的笔记本电脑。这台 ThinkPad 750C 的主要任务是运行美国宇航局(NASA)的一个测试程序,
以确定太空环境下的宇宙射线是否会导致笔记本电脑的存储异常或其他意想不到的问题。
蝴蝶机——经典的折叠分离式键盘
经典蝴蝶机——Thinkpad 701C
Thinkpad 701C是IBM历史上的一个焦点产品,由于可折叠分离式键盘,键盘采用独特的可伸缩式设计,当它被打开或关上时,
其键盘自动地张开和收起,该机又被称为蝴蝶机。这款产品虽然凭借超薄机身设计和古怪的键盘设计引起了业界的关注,
折叠分离式键盘可以在较小的机身上实现全尺寸键盘功能,由于设计过于前卫,出货量不大,同时由于这种设计理念在业界绝无仅有,
因此被不少发烧友看作是极品,甚至有人还专门收藏。
最畅销的笔记本电脑
最畅销的笔记本电脑——ThinkPad 600
1998年,IBM推出了至今为止最畅销的笔记本电脑——ThinkPad 600。ThinkPad 600体现了当时IBM提出的“thin and light”的理念,
在36.5mm的机身内置了CD-ROM驱动器,达到性能和重量之间的平衡。在当时,ThinkPad 600无论是构造设计、电子性能、
发热控制以及人性化设计都堪称完美。该机的主要配置:英特尔 Pentium II 处理器(主频 266/233MHz),13.3 英寸 TFT 彩色显示器
(XGA 分辨率 1024*768),32MB 内存(可扩展至 160MB),3.2GB 硬盘,重 2.5 Kg,带有 CD-ROM。
直到2000年后,IBM开始摒弃以数字命名机型的方式,逐渐以T、R、A、X来命名各类型的笔记本。其中T代表性能和轻便之结合、
R代表经济机型、A代表全功能高性能、X代表超便携。而经典的T20/T23,或者后来出现的X30/X40等超薄机型的出现,
奠定了ThinkPad商业化和专业化的基础和品牌形象,成为人们选购笔记本的品牌首选。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笔记本更轻薄更强劲成为发展主流,轻薄自然少不了日韩厂商孜孜不倦的追求,而高性能低功耗也是英特尔、
AMD甚至是全美达等处理器厂商的发力之处。从根本来说,在过去的岁月里,硬件的飞速发展是PC业前进的主要动力。
索尼PCG-505:金属外壳超薄经典
超轻薄笔记本的经典力作:索尼PCG-505
日韩厂商在轻薄方面所做的努力让人叹为观止。1997年末,刚涉足笔记本领域的索尼便推出了一款震撼整个笔记本业的新品PCG-505,
这款笔记本电脑产品厚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23.9毫米,重量仅为1.35公斤。令人赞叹的是,这款产品采用了当时最高端的处理器:Pentium MMX 133MHz,
标配32MB内存(可扩充)、1.1GB硬盘;10.4寸SVGA液晶屏幕,并采用了金属外壳。也正因如此,Sony PCG-505俘获了无数玩家的心。
东芝DynaBookSS:再度刷新轻薄记录
东芝推出的DynaBookSS
而东芝、松下等厂商表现也相当出色。1998年由东芝推出的DynaBookSS 3000/3010ct,其19.8mm的厚度,再一次刷新了笔记本的轻薄的记录,
两款机型都采用了10.4英寸SVGA显示屏,64m内存,并采用了Pentium MMX处理器;1998年年末松下推出了两款新产品A44/S51则采用Pentium II 266MHz处理器,
其中A44内置20倍速CD-ROM,重量约为1.58kg;而S51则没有内置光驱,重1.38kg。
这些数字就算在今日,也可以算得上是非常优秀的。轻薄笔记本的大量涌现,也使得随身计算成为可能。
第一个专门针对笔记本设计的处理器
全美达超低功耗的Crusoe处理器
2000年,全美达推出了超低功耗的Crusoe处理器,这应该算是历史上第一个专门针对笔记本电脑设计的处理器。只可惜这款处理器虽然功耗控制得很好,
但计算性能不足,因此只出现在日韩品牌的超便携笔记本电脑上。例如富士通的S553/T553,使用533MHz的Crusoe处理器,电池使用时间在4小时左右。
只有785克的笔记本电脑:索尼X505
只有785克的笔记本电脑:索尼X505
在轻薄路上,或许我们忘不了这一款机型:索尼X505采用Pentium M 1GHz处理器,512M板载DDR内存,20GB的硬盘,
英特尔的855GM整合图形芯片,采用了1024x768分辨率的10.4寸屏。而最让人感叹的指标是其机身最薄9.7毫米,重量最轻785克。
引领硬件潮流:英特尔处理器
笔记本强劲的芯——奔腾M处理器
轻薄路上,除了索尼等厂商自己的优秀工艺之外,英特尔幕后的作用一样不可小觑。2003年3月,英特尔迅驰移动计算技术发布,
其中Pentium-M处理器具备增强型的SpeedStep技术,高达1MB容量的二级缓存,总体平均运行功耗可以控制在1W左右。
而随后的Dothan、Sonoma、Santa Rosa甚至到Motervina平台,无一都是考虑了高性能下的低功耗设计。
毫无疑问,笔记本轻薄化和高性能化将是未来笔记本发展的两条路子。一方面,低电压低功耗的处理器性能上足够在日常工作中应用,而另一方面,需要做多媒体应用的用户可以选择高性能的处理器和独立显卡。从信封中拿出来的MacBook Air
极致轻薄的ThinkPad 全功能笔记本X300
时至今日,由于大量小封装低电压处理器的应用,轻薄笔记本也不断刷新厚度和重量记录。曾经从信封中拿出来的苹果MacBook Air,极致轻薄的全功能商用本ThinkPad X300,甚至是号称“全球最薄”的戴尔Adamo XPS……首款CULV笔记本将轻薄笔记本的价格拉下神坛 而轻薄笔记本也开始走下神坛。CULV平台推出以后,合理的售价也促使这一市场热卖,市场上开始涌现13寸甚至是11.6寸屏幕的轻薄笔记本。作为第一款CULV平台笔记本,虽然有着被召回的不光彩历史,宏碁 aspire 3810T依然值得在笔记本发展史上留下一笔。笔记本电脑高性能潮流的代表:Alienware M17x 用于替代台式机和一体机的大尺寸高性能笔记本也开始逐渐增多。与当初设计笔记本的初衷“移动计算”相反的是,这些笔记本越做越笨重,而超强的硬件配置也使得他们与台式机的对抗中不落下风,其中,不惜代价采用最高硬件配置的alienware M17x成为该类笔记本电脑的典型代表。笔记本电脑小型化的极端——MID 人们依然在为笔记本的发展做更多的尝试:上网本虽然性能不佳,但是更小的尺寸和更优秀的功耗控制也是用户看重的优点;Windows 7操作系统的出现使得多点触摸的笔记本成为可能;比MP4大不了多少的MID和UMPC虽然市场表现不佳,但是我们依然鼓励他们勇于尝试的勇气。更小尺寸的笔记本由于功耗和散热的要求,导致了整机性能太低,影响了用户体验。苹果iPad的出现或将引领平板笔记本发展 或者,苹果iPad的出现,能够使得更小尺寸的笔记本看到新的出路,那就是以应用和需求为主导的笔记本发展思路,而不是仅仅依靠硬件升级来获得更小尺寸和更高性能。以后的笔记本电脑路在何方,我们拭目以待。
姚晓光掌舵QQ:10个宇宙,QQ的未来?
4月15日,腾讯平台与内容事业群(PCG)内部发文宣布进行新一轮的组织架构和人事调整。
除了整合腾讯视频、微视、应用宝业务,组建“在线视频BU(On-line Video Business Unit,OVB)”外,最重磅的人事任命当属腾讯副总裁、腾讯互娱(IEG)天美工作室群总裁姚晓光接手了PCG社交平台整体业务,PCG社交平台业务两大产品正是QQ和QQ空间,自此,姚晓光成为了QQ新的掌舵人。
与微信有单独WXG事业群,对于当年QQ为什么没有和微信一样独立发展、却被纳入2018年设立的PGC,腾讯高级管理顾问杨国安曾表示“QQ是流量发动机,QQ的生命力持久,则PCG整体依然拥有一个强大的流量基座。”
众所周知,姚晓光此前一直都是苗根正红的“ 游戏 人”,从2006年加入腾讯之后,就一直潜心腾讯自研 游戏 业务发展,是腾讯天美工作室群“大统领”,此番腾讯安排姚晓光“兼管”QQ,GameLook认为,除了让QQ进一步增强社交属性的同时,依托姚晓光的王牌之师、为QQ的未来发展注入技术和想象力是最大的使命。
作为腾讯内部最老的产品,以及PCG的流量基座,现在的QQ急需一个新的开始,找到新的方向,而姚晓光无疑成为了QQ的关键人物。
QQ :中国人网络社交的起点,却未能成为终点
作为腾讯的第一款即时通信软件,从1999年2月的“OICQ”到现在,QQ,已经走过了22年的 历史 ,至今马化腾在QQ早期扮演客服的民间轶事依然广为传播。在那个诺基亚3310还是最潮的手机,WAP协议刚刚使得用户可以通过手机访问互联网的时代,2000年,移动版的QQ就首次被集成在了移动电话之中。
虽然受限于当时互联网和机器性能的限制,腾讯还是在2003年将QQ 游戏 集成到了QQ上。作为当时最新潮的即时通信软件,QQ从各种聊天室、BBS论坛中脱颖而出,极大地满足了那个时代国内网友对方便即时社交的需求,成为了中国人触网之后“网络社交的启蒙”,2001年,QQ最高的同时在线用户数就已经达到了100万;2005年,大家还在用短信投票的时候,QQ的最高同时在线人数就已经破了千万。一个QQ的吉利号价值千金,堪比网络时代的车牌、比特币。
2007年乔布斯正式发布苹果iphone,拉响了移动互联网变革的力量。
2009年,随着中国3G网络的正式铺开,同一年Whatsapp、微博诞生,2010年 Kik Messenger 发布,同年10月微信筹划启动,此外同时段海外的瀑布流图片社交分享平台Instagram正式上线,一年之后的2011年“阅后即焚”的SnapChat出现,社交这块蛋糕,又重新被放在了餐桌上。
移动互联网的爆发,让QQ和Facebook一样,突然间就莫名落后了,只不过在2012年,Facebook,宣布以10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Instagram,而此时,距离QQ与360的的“3Q”大战落幕,才不过半年的时间。
2012年3月,借助“查看附近的人”这一功能,微信用了一年多的时间用户破亿,而QQ用了4年
3Q大战之后,QQ这个出生于Web时代的即时社交软件,终于从时代的领头羊,变为了二把手,在腾讯不计代价、甚至让QQ给微信输血的情况下,微信成为了中国社交IM软件新的王者。
面对微信的巧凳熟人社交、微博、Instagram等陌生人社交,甚至是探探、世纪佳缘等功能性的社交,QQ选择了从兴趣出发,2014年5月,QQ推出了推出的基于兴趣的公开主题社区“兴趣部落”。
随着微信的崛起,QQ用户的年轻化也更加明显,各种“语C”、“设圈”、“娃圈”等等,频繁出现和交流的平台,除了豆瓣,QQ也成为了其中一大阵地,然而这背后的原因很难说是因为兴趣,还是因为方便。
QQ的兴趣部落在上线孝告旅后不久,因为缺乏头部效应,一些更加专业的内容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粉丝和饭圈,然而QQ并没有去发展PUGC内容,而是在兴趣部落成立三周年的盛典AMG LIVE“心赏之夜”上,请来了500多名明星,并上线了和新浪微博各种明星实力榜类友春似的榜单,号召年轻网友为自己的偶像打榜。
结果我们也都知道了,今年1月11日兴趣部落发布“部落停运公告”,正式退出 历史 舞台。而这个时候问题就来了,QQ所谓的兴趣社交吸引到一大批年轻网友,到底是因为豆瓣等论坛交流不方便,需要一个即时沟通的平台,还是因为QQ真的提供了他们所需要的头部内容,而聚集在QQ上的呢?
而兴趣社交失败了的QQ在这一段时间内做了什么?他将自己变为了一个菜单,不管你是粤菜川菜还是西餐,只要是在年轻群体中流行的有人喜欢的,一概收下,用网友的话来说就是“像极了一个跟不上时代的老年人用他所能做的一切讨你欢心,又欣慰,又无奈”。
从全球范围内来看,社交的蛋糕被越来越多的类似于Discord、Soul等,更加专业,或者更加年轻的应用所占领,而在中国市场,QQ也因为被用户吐槽过于臃肿,上线了简洁模式,相当于QQ多年的努力,在很多玩家那里,变成了拖慢王者荣耀登陆时关联账号的原因。
QQ的MAU目前是5.95亿,2019年同期为6.47亿,同比下降8.1%,曾经那个最潮的社交软件,已经慢慢看不懂现在的年轻人了。
MetaQQ:10个宇宙,就是QQ的未来
那么开头GameLook所说的,QQ新的方向到底是什么呢?
当然是先人一步,看向未来。联想集团创始人柳传志曾说过“新人做老事,老人做新事”,虽然这一句话原意是指企业的用人,但是GameLook觉得,这放在很多软件业务上,同样也非常合适。
那么什么是新,又什么是未来呢?用一个最潮的概念来回答,那当然是Metaverse,这也是今天 游戏 人一听到“姚晓光掌舵QQ”后、最希望QQ的团队去尝试的方向。
虽然Metaverse作为一个未来的概念,因为其自身过于先进,并且在近两年似乎成为了很多公司必“蹭”的热点,也许在一部分人心里它可能更像是一个商业噱头,但对于互联网行业,甚至是人类 社会 而言,GameLook一直都相信他会是遥远的未来。
尤其是对腾讯这样已掌握了众多 科技 技术、资源、用户的巨头而言,Metaverse绝对是腾讯的终极梦想,为了构建沉浸式的虚拟世界、另一个社交巨头Facebook已开始了豪赌,投入了万人团队搞VR。
今年刚刚成功上市、被称为“Metaverse第一股”的Roblox,其CEO Dave Baszucki曾表示Roblox所理解的元宇宙的8个特点是:身份、朋友、沉浸感、低延迟、多元化、随地、经济系统和文明。从个体,到群体再到 社会 ,Metaverse就是未来社交所发生的地方。
从功能性来看、QQ的核心正是社交,其除了沉浸感、经济系统、文明这三项以外,完全符合Metaverse的定义,而这正是QQ未来可以努力的方向。
前不久Roblox的月活用户已经超过了1.5亿,如果仅从数字上对比,4个Roblox= 1个QQ,那么QQ的未来是什么呢?如果从Metaverse来解释,做成10个用户规模1亿以上的MetaQQ宇宙,MetaQQ就成功了。
类似的大型多人在线 游戏 创建平台,已经为很多玩家塑造了一个能够自由活动的世界;而Avatar(虚拟化身)在国内外很年轻群体里,也成为了他们社交身份的一部分。而在昨天Epic旗下虚幻引擎的“MetaHuman Creator”,已经以抢鲜体验的形式正式推出了,我们距离真正的真实的数字人类又向前迈出了一步、也距离Metavesre更近了一步。
但事实上,让每个用户拥有一个数字化身,最早实现的互联网产品却是QQ,还是在十几年前那个中国人尚不富裕的年代,让人细思极恐。
早在2003年,QQ就已经具备了前往Metaverse的必备元素,那就是一代人非主流的见证“QQ秀”,就《腾讯传》这本书中介绍,QQ秀是腾讯第一个产品经理许良,某天闲聊中得知韩国某个社交网站上的“Avatar”功能一见钟情,加入到QQ之中的。
谁曾想到,在那个〆啨賰哊壹点点蕜伤ゾ(青春有一点点悲伤)的年代出现的QQ秀,会成为每个用户进入Metaverse的门票呢?
对于拥有最大的社群用户群QQ而言,具备在年轻网友群体里有着极高的影响力、极强的用户粘性,网络标识能力强,以及能够带来可观的付费等特点的Avatar,不仅与QQ的用户群产生了高度的融合,并且现在Avatar在国内也不像15年前一样缺少专业的内容生产模式和认知度了,加上懂 游戏 的姚晓光的加入,是时候带给QQ秀带来一场革命了。
而当每一个QQ用户有了面向Metaverse的化身,下一步就是真正构建MetaQQ。
QQ空间,Metaverse未来的突破口
广义的Metaverse并不只是 游戏 ,更不只是简单的Avatar,它是一个 社会 、甚至是一个世界,而QQ本身,虽然具有陌生人社交的性质,但在聊天部分,更多的依然只是点对点,如果说QQ秀具有成长为Metaverse门票的潜质,那么QQ空间则是这个远大目标的突破点。
Metaverse这一概念由于近来广泛地出现在了 游戏 行业,一些为人熟知的代表产品也是类似于Roblox这样的 游戏 平台,在社交方面,同样也大多像《REC room》一样,主打一群人在一起 娱乐 游戏 ,自然会让一些人对Metaverse产生偏 娱乐 的印象。
作为一个虚拟的 社会 ,虽然它目前表现出来一面是无限的可能,但是就和牛津人类未来研究所的安德斯·桑德伯格形容Metaverse所说的,一个更好的世界不代表着更好的人,同样的一个更好的世界不代表着身处其中的人不会遇到现实中同样的问题。
GameLook前不久报道了一个名为《Virtuworx》的软件,它就是一个旨在利用VR(虚拟现实)与MR(混合现实)技术、以虚拟角色为基础的混合环境,通过为虚拟培训、办公、活动、展会和会议提供定制化方案的方式,将远程办公变成了一种有意义和富有成效的体验的平台。进入到Metaverse之后,可不要以为打工人就能摆脱各种无意义的会议。
而QQ空间如果进一步往Metaverse方向努力,就是QQ上的小 社会 ,和现在很多所谓的职场成功学里必讲的如何利用微信朋友圈、脉脉等处理好与领导同事的关系一样,对于QQ而言,QQ空间也是这样一个地方。虽然目前它依然只是可供QQ用户DIY设计的“迷你个人网站”,但是却已经具备了基础的个性化UGC自定义的部分。
允许玩家将自己的QQ空间打造成一个个性化的小家、乃至发展出店铺、公司,同时能依靠各种硬件设备接入、包括未来的VR/MR,一个创世版的QQ Metaverse也就此诞生了,这个Metaverse可以是写实的风格、可以是动漫的风格,但最重要的是QQ用户所喜欢的风格。
当然这是一个非常长远的方向,需要的是长久以来经验和技术的积累,对于普通的即时通信软件而言难度可想而知,但我们说的是QQ,对于腾讯而言,这却并不是天方夜谭。
马化腾去年公布了腾讯要迈向“全真互联网时代”,虚实融合正是Metaverse。
腾讯COO、PCG负责人任宇昕在腾讯全员会议上的演讲,讲的就是“腾讯互娱(IEG)在技术上的 探索 。以及PCG与IEG的协同,有助于腾讯 探索 将 游戏 领域积累的计算机图形技术和能力,应用于社交和视频领域。”
腾讯早早投资了Epic,相信看过虚幻5引擎演示的,都会震惊于它画面的真实程度,用未来越来越真实的虚幻引擎,重塑整个QQ空间,让它真正变为一个虚拟的空间,一个真正面向未来10年、100年的MetaQQ。
前路漫漫,道阻且长
Metaverse作为一个未来的概念,对于QQ而言,它具有当前的意义,比如在年轻群体中广泛流行并且被广泛接受的虚拟化身,就可以成为它增强沉浸感、 娱乐 性的第一步。
但更重要的是,它可以成为QQ的梦想和目标,作为腾讯的第一款即时通讯产品,不论是在资金还是在技术上,腾讯都有这个能力,让它实现这个目标,社交是人类永恒的需求,当一切数字化之后,QQ能否成为那个人们相互之间交流分享的媒介,GameLook只能说追逐梦想漫漫前路,道阻且长。
姚晓光带领QQ迈出进军Metaverse的第一步么?拭目以待。
pcg是谁发明的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啦,感谢您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pcg是什么、pcg是谁发明的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