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城是谁发明的(孤城是什么时候的歌)

今天给各位分享孤城是谁发明的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孤城是什么时候的歌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文章目录:

历史记载中三国的空城计,到底是诸葛亮的还是曹操的?

历史上的三者码个空城计

第一个最有名,是《三国演义》记载的,“发明者”是西晋一个叫郭冲的人。

他说,诸葛亮驻守阳平关时,派魏延领大军东出攻魏,自己留万陪敬人守城。

不料司马懿带着二十万大军要迎魏敌时,却同魏延兵马对不上阵,从旁边过去了,一直来到阳平关前,离城只有六十里,诸葛亮才发觉。

这是候,要把魏延追回来已无可能,自己赶往魏延军中也来不及,于是诸葛亮就叫军中偃旗息鼓,大开城门,令军士数人出城洒扫。

司马懿领兵来到,看见这情况,认为孔明平日谨慎持重,城内必有伏兵,便引兵退守山间。

到了次日,孔明大笑对部下说,司马懿怕我的伏兵,已经退走了。

探子外出打探,果然魏军都走了。

这个故事有漏洞,司马懿若怀疑有伏兵,可以驻留附近,观察虚实,何至于马上就走?小说究竟不是史书。

它大可以作为民间传说,为人欣赏。

第二个是《三国演义》里没有,而在《魏略》里真实记载的故事,也在三国时代,它的可信程度,似乎比诸葛亮的要多些。

曹丕的位的时候,大将文聘镇守在江夏一带地区。

有一回,孙权以五万兵马,亲自包围文聘于石阳。

石阳由文聘据守已久,孙权突然来攻,刚好在连绵大雨之后,防御工事受到破坏,还未修补;壮丁也在田间劳动,未及返回。

文聘认为,出城应战固不可能,闭城死守也难拒敌。

他苦思之下,呼得奇计,就吩咐城里人都躲起来,让城中死寂一片,他自己又躲在官衙里,不在露面。

孙权仔细度量一番,觉得非常可疑,就对部将说:“此人是曹操信赖的将领,自然非比等闲之辈。

如今知我来攻,却毫不防备,必然其中大有狡诈,否则便是外面埋伏奇兵了。

还是撤退为好。”于是引兵走了。

这段传闻,真假亦不可知。

不管怎样,同样是空城计,放在文聘身上,小说加是坚决不干的,意义不大,反而画蛇添足。

再说南北朝时代,也有一个空城计。

那是宋文帝刘义隆在位的元嘉七年(公元430年)。

那时,占据北芦嫌慎方的是北魏拓拔氏贵族,在南方的是刘裕建立的宋朝。

在如今山东省北部,沿着黄河,便是北魏和宋的边界,黄河南岸的济南郡则是边境的要地。

这一年,北魏出兵突然进攻济南,济南太守萧承之手下只有几百士兵,因为敌人来得意外,召请救兵已来不及。

萧承之忽生一计,便叫打开城门,藏匿士兵,故意装出一片神秘的气氛。

城中人说:“贼人势众,我军兵少,怎能如此轻敌?”萧承之说:“如今孤城一座,兵微将寡,势难抵敌。

假如再向敌人示弱,后祸不堪设想;只有使敌人疑我埋伏,不敢进迫,才是上策。”果然唯兵大至,看见城外这般模样,十分疑惑,于是撤走了。

看来英雄所见略同啊。

这事记载于《资治通鉴.宋纪》。

有人说,也许萧承之是看过郭冲写的空城计,也未可料。

即使说萧承之从文聘的故事中得到启发,也不是没有可能。

历史上的空城计发生在谁身上?

一、历史上的空城计发生在——曹操用于吕布身上。

二、解读:

实际上空城计的故事是有的,但不是发生巧亮在诸葛亮的身上,而是发生在曹操的身上。是曹操和吕布作战的时候,有一次曹操的军队出城收麦子去了,突然吕布的军队开了过来。曹操情急之下,把他的随军家属全部都弄到城墙上去站岗,等吕布开过来一看,满城都是莺歌燕舞,姣声嗲气。再一看呢,城外面有一个树林子,深不可测,吕布想曹操这个贼,狡猾狡猾的,肯定是把埋伏买在树林子里面了,撤!撤回去以后想想呢,又不甘心,第二天他又来孝孝宽了,这回曹操真的把伏兵埋伏到树林子了。

三、人物简介:

1、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三国中曹魏政权的奠基人。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曹操以汉天子的名义征讨四方,对内消灭二袁、吕布、刘表、马超、韩遂等割据势力,对外降服南匈奴、乌桓、鲜卑等,统一了中国北方,并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扩大屯田、兴修水利、奖励农桑、重视手工业、安置流亡人口、实行“租调制”,从而使中原社会渐趋稳定、经济出现转机。黄河流域在曹操统治下,政治有一定程度的清明,经济逐步恢复,阶级压迫稍有减轻,社会风气有所好转。曹操在汉朝的名义下所采取的一些措施具有积极作用。

曹操在世时,担任东汉丞相,后为魏王,奠定了曹魏立国的基础。去世后谥号为武王。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皇帝,庙号太祖。

曹操精兵法,慎棚善诗歌,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散文亦清峻整洁,开启并繁荣了建安文学,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史称建安风骨,鲁迅评价其为“改造文章的祖师”。同时曹操也擅长书法,唐朝张怀瓘在《书断》将曹操的章草评为“妙品”。

2、吕布(?-198),字奉先,五原郡九原县人。原为丁原部将,被唆使杀害丁原归附董卓,与董卓誓为父子,后又被司徒王允唆使诛杀董卓。旋即被董卓旧部李傕等击败,依附袁绍,又被袁绍猜忌,依附张杨。

兴平元年(194年),吕布趁曹操攻打陶谦时与陈宫等叛乱,占据濮阳,但是两年间被曹操击败转而去依附徐州刘备,又趁刘备与袁术作战时袭取了徐州,与刘备和好一阵又相互攻伐一阵。期间以辕门射戟化解刘备与纪灵的争斗。建安三年(198年),吕布先后击败刘备与夏侯惇后,曹操亲自出马征讨吕布,水淹下邳,吕布被部下叛变,城破被俘,被处死。

历史上吕布以勇武闻名,号称“飞将”,时有“人中吕布,马中赤兔”之说。《三国演义》及民间其他艺术形象,吕布多被塑造成三国第一猛将。

历史上第一个用《空城计》的人是谁?

历史上的三个“空城计”:

《空城计》是京剧舞台上一个著名的折子戏,它的故事大家都知道。它的来历很古。

西晋时有个叫郭冲的人,便是这个《空城计》的“发明”者。他说,诸葛亮驻守阳平关(在今陕西省勉县西)时,派魏延领大军东出攻魏,自己留万人守城。

不料司马懿带着二十万大军要迎敌魏延时,却同魏延兵马对不上阵,从旁边过去了,一直来到阳平关前,离城只有六十里,诸葛亮才发觉。这时候,要把魏延追回来已无可能,自己赶向魏延军中也来不及,于是诸葛亮就叫军中数人出城打扫。司马懿引兵来到,看见这情况,认为孔明平日谨慎持重,城内必有伏兵,便引兵退守山间。到了次日,孔明大笑对部属说,司马懿怕我的伏兵,已经退走了。探子外出打探,果然魏军都退走了。

这个故事,注《三国志》的裴松之曾加以驳斥,认为即使司马懿怀疑有伏兵,自己的二十万大军正可以驻留附近,观察虚实,何至于就立即退走?

但是作为小说,但也不妨。小说本来就是虚构,其中的描写,不可能尽都合情合理。人们既不是敏敬拿它作为历史的真实对待,大可以作为民间传说,加以欣赏。所以《空城计》这个戏还是可以继续演下去的。

如今却要向读者讲一个《三国演义》所不载,而在《三国志》裴注所引的《魏略》里实实在在登载着的故事。这是三国时代另一个“空城计”,它的可信程度,似乎比诸葛孔明的“空城计”还要多些。

《魏略》说,曹丕在位的时候,大将文聘镇守在江夏一带地区。有一回,孙权以五万兵马,亲自包围文聘于石阳(今湖北孝感县西南)。石阳由文聘据守已久,孙权突然来攻,刚好在连绵大雨之后,防御工事受到破坏,还未修补;壮丁也在田间劳动,未及返回。

文聘认为,出城应战固不可能,闭城坚守也难拒敌。他苦思之下,忽得奇计,就吩咐城里人都藏起来,让城中死寂一片,他自己又躲在宫衙里,不再露面。孙权仔细量度了一番,觉得非常可疑,就对部将说:“此人是曹操信赖的将领,自然非比等闲之辈。如今知我来攻,却毫不防备,必然其中大有狡诈,否则便是外面埋伏奇兵了。还是撤退为好。”于是引兵退走了。

这段记载,固然出自传闻,真假亦不可知;不过,《魏略》是魏国的郎中鱼豢所撰的,他记载同时人的事迹,应该比较可信。

然而即使可信些,小说家也弃而不取,自然有他的见解。因为同样是“空城计”,放在文聘身上,把文聘歌颂一番,从整本书的结构来说,实在意义不大,反而成为蛇足;而放在诸葛孔明身上,却能显出孔明的智慧过人,和司马懿的“畏蜀如虎”。对于勾勒人物,渲染情节,便大有作用了。所以作为文艺作品,我也认为宁可牺牲文聘,而保留孔明的“空城计”的。

再说南北朝时代,也还有一个空城计。那是宋文嫌拿塌帝刘义隆在位的元嘉七年(公元430年)。那时,占据北方的是北魏拓拔氏贵族,在南方的是刘裕建立的宋朝。在如今山东省北部,沿着黄河,便是北魏和宋的边界。黄河南岸的济南郡则是边境的要地。

这一年,北魏出兵突然进攻济南,济南太守萧承之手下只有几百士兵,因为敌人来得意外,召请救兵已来不及。萧承之忽生一计,便叫打开城门,藏匿士兵,故意装出一片神秘的气氛。城中人说:“贼人势众,我军兵少,怎能如此轻敌?”萧承之说:“如今孤城一座,兵微将寡,势难抵敌。假如再向敌人示弱,后祸不堪设想;只有使敌人疑我埋伏,不敢进迫,才是上策。”果然魏兵大至,看见城外这般模样,十分疑惑,于是撤走了。这事记载于《资治通鉴·宋纪》。

有人说,也许这个萧承之芹圆是看过郭冲写的空城计,也未可料呢。不过,萧承之从《三国志》文聘的故事中得到启发,也未始没有可能。

古代的计量单位都有什么?它们都是谁发明的?

中国古代的大部分计量单位虽然已经不再使用,有些涉及计量单位的成语、歇后语却流传了下来,在日常生活中不时被提及。

中国古代计量在其发展过程中,涌现出一大批计量学家,为中国计量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中国最早的计量裂胡学家●商鞅

商鞅(前395年-前338年),卫国(今河南安阳市内黄梁庄镇一带)人。战国时期政治家、思想家,中国最早的计量学家。商鞅应秦孝公求贤令入秦,说服秦孝公变法图强,为秦国厘定度量衡单位制,检定、校验、制造度量衡器,制作的商鞅铜方升、高奴禾石铜权等度量衡器制作精良,为后世制作权衡器作出了范例。

新莽嘉量的设计制作者●刘歆

刘歆(前50年—23年),字子骏,中国汉代律历学家,西汉末年沛县(今江苏沛县)人。西汉末年,王莽秉政,指派刘歆考订历代度量衡制度。刘歆采用以音律校验黄钟律管的长度,以度审容,以黍的容重定衡重的方法,厘定度量衡三个单位量的标准。在刘歆的主持下,制作了一批度量衡标准器,其中最有名的是新莽嘉量(现存于台北故宫博物院),新莽嘉量集中了长度、容量、衡重三者的单位量值,以及三者之间存在的相成相通关系,被后世奉为古制,延用到明清时代。

浑天仪和地动仪的发明者●张衡

张衡(78年-139年),字平子,南阳西鄂(今河南南阳市石桥镇)人。我国东汉时期伟大的科学家,为我国天文学、地震学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张衡观测记录了两千五百颗恒星,创制了世界上第一架能比较准确地表演天象的漏水转浑天仪,第一架测试地震的仪器——候风地动仪,还制造出了指南车、自动记里鼓车、飞行数里的木鸟等。

发明割圆术的数学家●刘徽

刘徽(225年—295年),山东临淄人,魏晋期间伟大的数学家,中国古典数学理论的奠基者之一,是中国最早明确主张用逻辑推理的方式来论证数学命题的人。刘徽发明了“割圆术”,找到了计算圆周率的科学方法,圆周率是度量衡设计不可缺少的一个关键数据,对度量衡技术至关重要。刘徽运用他得出的圆周率(3.14)测量并计算了魏大司农斛和新莽铜斛,得到了它们的精确数据。

第一个给风定级的科学家●李淳风

李淳风(602年-670年),岐州雍人(今陕西省岐山县)。唐代杰出的天文学家、数学家,精通天文、历算、阴阳之说。他考订了历代度量衡的发展演变,用自己设计的“三脚鸡风动标”观风、测风,并将风定为八级,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给风定级的古代科学家。1000年后,欧州人才在李淳风所定八级风基础上细化为十三级风。

戥秤的创制者●刘承珪

刘承珪(949年-1012年),楚州山阳(今江苏淮安)人,字大方。他掌管内藏三十年,对度量衡很有研究,为宋朝的权衡改制,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在对历代度量衡考证和研究中,发现权衡器从“一钱至十斤共五十余种,轻重无准。”经过反复校验,创制了两种小型精密的戥子,作为国家级的标准器。刘承硅创制的戥秤,称量比一般杆秤精确,深受行市、商贾欢迎,成为此后称量金银、药物等贵重物品的专用工具而沿用了近千年。

修订#授时历#的天文学家●郭守敬

郭守敬(1231年-1316年),中国元朝的天文学家、数学家、水利专家和仪器制造专家,顺德邢台(今河北邢台)人。郭守敬改进天文仪器,发明了简仪;精推历理,经4年时间制订出《授时历》,通行360多年,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一种历法。

钢琴理论的鼻祖●朱载堉

朱载堉(1536年—1611年),字伯勤,号句曲山人,明代著名的律学家(有“律圣”之称)。朱载堉对累黍定尺、古代货币和度量衡的关系等都有极其细密的调查和实物实验,简慎特别是关于历代度量衡制变迁的研究一直影响到今天。他提出了一系列管口校正的计算方法和计算公式,创建了十二平均律,此理论被广泛应用在世界各国的键盘乐器上,包括钢琴 ,故朱载堉被誉为“钢琴理论的鼻祖”。

古代的计量单位含义

1、长度

长度单位包括忽、秒(丝)、毫、厘、寸、尺、丈、咫、寻、常、仞。这些名称中尺为最基本的长度单位,古人常将一尺默认为一手之长,因此便有了“布手知尺”的说法。其中,一仞等于八尺,同时古人也常说:“度长短者,不失毫厘”,其意思是长度测量单位中也存在着一些十分微小的精度之处,比如:蚕会吐丝,便被古人认为所吐之丝即忽,十忽为一秒,十秒即一毫,十毫是一厘,十厘就是一分了。

2、容积(体积)

由于在上古时期计量农产品肆咐拦时多用量器,因此量器成为人类最早使用的一种计量单位,包括:溢、掬、釜、钟、豆、区、斗、斛、升(掬),其中认为一只手所能盛的水成为一溢,两只手合起来叫做掬。这些计量单位最早出自于先秦时期的文学作品,例如《左传》与《礼记》,这两部作品都认为掬四谓豆,由于掬即升,因此可以认为四升为一豆,相当于双手合起来舀四次水才够一豆。除此之外,斛也是常有单位,宋朝以后多见一些,普遍认为一斛就是五斗。

3、重量

由于重量单位各朝各代众说纷纭,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但对比各种说法,不难发现相似之处较多,比如:重量单位自古以来最常见的为:两、斤、铢、均、石,统称五权。二十四铢即一两,十六两即一斤,三十斤为一均,四均就是一石,可见石是最大的单位。

古代的计量单位举例

钧是古代的一种重量单位,《说文》中有记载“钧,三十斤也。”所以说,一钧则是代表三十斤。

钧作为重量单位最早是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据《吕氏春秋-仲春纪》记载:“日夜分则同度量,钧衡石。”在我们现在所熟知的成语“千钧一发”中,其意思是千钧重量吊在一根头发丝上。而现在看来,千钧的重量就是三万斤,如此沉重的重量赋予到了一根头发丝上面,足以看出当时情况的危急了。

荀子《劝学》中曾有这样一句:“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荀子虽然是告诫我们滴水穿石,不断努力坚持的重要性。

但另一方面,“跬”也是古代计量长度的单位之一。古代一脚迈出后着地的距离就称为跬。因为每个人脚的大小不一样,所以跬的长度也不能确定。

仞与上面的跬一样,都是古代的计量单位,《孔安国曰》中记载说八尺曰仞。除此之外,在《正字通》中也有记载:“古以周尺八尺为仞,中人之身,长八尺,两臂寻之,亦八尺,两足步之,亦八尺。度高深以仞,度短长以寻,度地以步。”但这只是周代的规制,到了汉代又成了七尺为仞。

唐代王之涣的《凉州词》中有这样一句“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这其中的仞就是七尺为仞的仞。

现在汉字中常说的舍,大都是指的是建筑物,例如屋舍、房舍、宿舍等。

但在古代舍确实是名副其实的长度单位,成语中有“退避三舍”这个成语,其中的“舍”指的就是长度,古代以三十里为一舍,一里是500米,那么三舍就是45000米,如此看来晋君当年撤退,牺牲的确蛮大的。

斛原是古代的一种容器,形状是方形的,口较小,底较大。除此之外也是古代的一种容量单位。

在唐朝以前,斛本来是对石(一种容量单位)的旧称呼,所以一斛原来指的是十斗,后来宋代以后,将斛与石区别开,一石等于两斛,所以一斛也就是五斗了。

作为古代的容量单位之一的合,原来也只是一种方型或者圆筒形的装粮食的器具,制作材料也都是古代常见的木头与竹子。

十勺等于一合,而十合等于一升,所以一合也就等于现在的一百毫升,如此看来,虽然顶了一个集合的“合”的名头,但是容量却也不是很大。

寻是古代的长度单位之一,但是对于寻的长度大小从古到今一直都具有争议。

在《说文解字·寸部》中记载:“度人臂之两倍为寻,八尺也。”也就是说《说文解字》中把八尺看作一寻。而在《说文通训定声》中却考证说“度广四寻,度深四仞。皆伸两臂为度,度广则身平臂直,而适得八尺,度深则身侧臂曲,而仅得七尺。”即最终测定的结果是七尺为一寻。

而在我们现在的生活,寻大多作为帆船的运动术语而使用,是常用的深度单位,是在航海中测量水深,一般一寻即六英尺。

说起豆,大家大都会想到的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所吃的豆子,但是在我国古代生活中,豆不仅是一种事物,还是一种容器更是一种容量单位。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这里面的“箪”跟“豆”都是古代一种盛放食物的容器,主要用来盛放肉食和羹,形状像高脚盘。《说文》中也有解释:“豆,古食肉器也。”

《阿房宫赋》中“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这一句道出了秦始皇秦皇室的索取无度,不知节约,锱也是古代的质量单位之一,古代六铢等于一锱,四锱等于一两。常以锱铢连用,表示比较微小的数量。

如此看来,古人渊博的学识不仅体现在诗词歌赋上,连小小的计量单位也体现了古人的智慧哪!而我们现在所使用的计量单位大都是为了使用方便简化而来的,那也算是取古人的精华了。

宋高宗赵构时期,曾出现了一个“真假公主”事件,一个自称是柔福帝姬(宋徽宗时皇帝女儿都称帝姬)的女子在土匪的营寨里被发现,经过老宫人的盘查与询问后,确定这个女子是公主,宋高宗大喜。后来将其许配给高世荣,据记载,柔福帝姬的嫁妆足足有一万八千缗,而前后受到的赏赐也高达四十八万缗左右。

而“缗”本意是穿铜钱用的绳子,后来慢慢演化成了古代的一种计量单位。

清代诗人邵长蘅的《青门剩稿》中有这样的记载“钱千万缗”即有千万贯钱的意思,古代的一缗钱即一贯钱。唐及以前的朝代中,一缗钱指的是1000文铜钱。等到宋代,钱数大大减少,一缗钱仅等于770文铜钱。

西汉时汉武帝采取重农抑商的策略,决定由国家向商人征收财产税,这种财产税的名称叫做“算缗”,后来又因为有些商人隐瞒自家财产不如实上报缴税,又出现了“告缗”这种举报型的税收,其中的“缗”即为缗钱,颜师古曾注引过这样的话:“缗,丝也,以贯钱也。一贯千钱,出算二十也”。

“算缗告缗”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古代商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土地兼并,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

参考资料:《青门剩稿》《说文解字》《正字通》

《孤城闭》宋仁宗:为君者,止于仁!

仁宗皇帝赵祯在位期间,经济繁荣,科学技术和文化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宋史》赞曰:「 ”《传》曰:‘为人君,止于仁。’帝诚无愧焉。”史家将其在位及亲政治理国家的时期概括为「 ”仁宗盛治”。 仁宗性格随和,为政宽松,搜揽天下豪杰,故名士备出。唐宋八大家(又称唐宋古文八大家),除唐代的韩愈和柳宗元以冲烂外,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和欧阳修都出现在仁宗时期,同时还涌现了包拯、范仲淹、欧阳修、纯判答韩琦、富弼、司马光等名臣。 仁宗善书法,史称其「 ”天纵多能,尤精书学”,尤擅飞白体,《书史会要》称「 ”埶遒劲,可入能品”。 他命丁度与曾公亮等编纂《武经总要》,此书为中国第一部规模宏大的官修综合性军事著作,大篇幅介绍了武器的制造,对古代中国军事史、科学技术史的研究十分重要。 仁宗执政时期,由于长期的和平,宋朝经济快速发展。天圣元年(1023年),设益州交子务,正式发行交子。交子是中国最早由 *** 正式发行的纸币,也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的纸币,比美国(1692年)、法国(1716年)等西方国家发行纸币要早六七百年。 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中的活字印刷术和指南针,也出自北宋宋仁宗时期。 《东坡诗话》中这样形容仁宗盛治:「 ”宋朝全盛之时,仁宗天子御极之世。这一代君王,恭己无为,宽仁明圣,四海雍熙做慧,八荒平静,士农乐业,文武忠良。真个是:圣明有道唐虞世,日月无私天地春。” 另:苏轼《赠写御容妙善师》诗:「 ”天容玉色谁敢画?”王凯的美貌当得天容玉色,张开宙的镜头感也很好,我可以好好期待一下了。

孤城是谁发明的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孤城是什么时候的歌、孤城是谁发明的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