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几月是谁发明的,以及几月几号是谁发明的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文章目录:
农历“二十四节气”是谁发明的?闰年又是谁研究出来的?
农历“二十四节气”是颛顼发明的。
有人可能不认识颛顼这两个字,颛的意思是圆头胖脑,顼是饰品的意思,合起来就是头戴玉的人。
颛顼(zhuān xū)中国上古部落首领,“五帝”之一,姬姓,号高阳氏,黄帝之孙,昌意之子 。
颛顼生于若水,生活在穷桑,后封地于高阳。后来称帝。废除鸟官制,建立五官制。并把少昊创立的八卦历废除,根据当时农业生产和生活需要, 创立了更为科学实用的颛顼历法。
颛顼历法以孟春为一年的开始,正月初一为立春。一年分十二月,每月三十天,每年的十二月为三十六天。一年分成春夏秋冬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节气,四季共十二个节气。 这是二十四节气的雏形和基础。
汉初的历法基本沿用颛顼历法, 颛顼历法是一种四分历,以365日1/4日为回归年长度,十九年七闰。汉武帝时,司马迁等受命造汉历, 邓平所造的八十一分律历,称太初历。
这时候“二十四节气”基本创立完成。 刘安的《淮南子•天文训》中确定二十四节气的标准,是北斗的运行方向。北斗的运行与二十八宿配合,组成了一个科学的历法和天象体系。
2016年,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
闰年创立于古代帝尧,精确算法创立者是祖冲之。
闰年概念有史记载,最早出现在《虞书尧典》“以闰月定四时,成岁。”孔传:“一岁馀十二日,未盈三岁足得一月,则置闰焉。” 说明在古代就已经有了比较准确的闰月方法。
在古代一直沿用的是“一章”十九年里七个闰年的计算方法。也就是十九年里有七年是十三个月 。这个算法用了一千多年。不过这个算法不够科学精密准确,祖冲之根据《元嘉历》和古历,加上自己的观察试验计算, 提出了三百九十一年内一百四十四闰的新算法岁梁迹。
而且首次提渣亮出“岁差”和“交点月”的计算使用。 终于创造出了当时最新历法《大明历》。
据传说,二十四节气是黄帝之孙颛顼发明的,闰年是尧帝做出来的。传说不一定是真的,我国古人好把好事都集在名人身上,这样便于流传。二十四节气的发明不是一天完成的,也不应是个人成就,而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更是数代人观察实践研究总结的结果。闰年的精确计算应是我国古代科学家祖充之。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发明的,这一点可以无疑问。
人类自诞生之日起,就同岁月结下了不解之缘,一切随岁月而生,一切随岁月而逝。一部历法史,也是人类变化史。科学历法的制定,说明岁月并不神秘。闰以正时,时以作事,依节时而为,顺于天道而成。我国古人很早就观察天文,制历法了,这可追溯到黄帝时代,关于天文历法,关于节气及岁月之闰,都有许传说,而且还是神话的,这可信又不可全信。节气历是先从物候历再到天文历的。我国的历法是经历不少沿革与争议的。在先秦历法中,先百夏商周历法,其中有四分历,古六万。到了汉至明清,又有太初历,大衍历,十二气历,授时历,崇祯历等。在历法之争乎并上,有太初历之争,大明历之争,开皇历之争,大衍历之争,崇祯历之争,时宪历之争等。
二十四节气来历,敢于肯定的是始于春秋,确立于秦汉,不应是只有一个人的发明,是集体的经验智慧完善后总结而得。闰年比较精确算准之功归功于祖充之是对的。二十四节气是逐步完善的,先测定二分二至,再到四立再及其他。最先是利用土圭测日影法确定。如今河南嵩山脚大还保留有最古老的“周公测量台”,就是最好佐证。
二十四节气不是某个人的发明,它是我国劳动人民 历史 经验和智慧的结晶,应该说是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通过人们不断的改进与完善,于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定《太初历》并正式把二十四节气定于历法。
同样的道理,闰年也不是某个人的发明,它是为了弥补因人为历法规定造成的年度天数与地球实际公转周期的时间差而设立的。补上时间差的年份为闰年。
二十四节气和闰年都是我国古代历法的一部分,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农历。
农历“二十四节气”是谁发明的?闰年又是谁研究出来的?
二十四节气和闰月都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农业生产实践中逐渐创立的,不是哪个人研究和发明出来的,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二十四节气
最早的时候,一年分为春、秋两季,到了周代才进一步分为春、夏、秋、冬四季。大约二千五百年前春秋战国时代,逐渐有了二至(冬至,夏至)、二分(春分、秋分)四个节气。以后又经过不断补充、完善, 到西汉时期就已有了和现在一样的二十四节气了。
二十四节气在中国历法上占有重要地位。按阳历,二十四节气排列为:
二月:立春、雨水;
三月:惊蛰、春分;
四月:清明、谷雨;
五月:立夏、小满;
六月:芒种、夏至;
七月:小暑、大署;
八月:立秋、处暑;
九月:白露、秋分;
十月:寒露、霜降;
十一月:立冬、小雪;
十二月:大雪、冬至;
一月:小寒、大寒。
二十四节气同农业生产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从二十四节气的名称就可以看出: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 的“立”字就是即将开始的意思,表示春、夏、秋、冬四季将临;
夏至、冬至 的“至”字则表示盛夏和寒冬已经到来;
春分、秋分 的“分”字,即是平分的意思,这两天昼夜相等,正好处于夏至和冬至的中间;
雨水 表明降雨开始,雨量渐增;
惊蛰 是天气回暖,春雷始鸣,惊醒蛰伏于地下冬眠的昆虫;
清明 则表示天气晴和,万物滋生;
谷雨 标志着雨量的增加,谷物茁壮成长;
小满 表明麦类等夏熟作物即将成熟;
芒种 则是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和晚季作物抢种时期;
小暑、大暑 是一年中最热的季节,所谓“三伏”就是这个时期;
处署 的“处”字是终止的意思,表示暑天结束,气温开始下降;
白露 表示气温降低,出现露水;
寒露 表示天气转冷,露水很凉;
霜降 ,开始结霜;
小雪、大雪 ,开始下雪,直至形成积雪;
小寒、大寒 是一年最冷的季节,人们一般数“九”来说明这一时期的寒冷程度。
为便于记忆,广大群众还将其编成歌诀广为流传: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寒又寒。
闰月
我国古代的历法不是纯阴历的,而是阴阳历。
阴阳历平年十二个月,六个大月各三十天,叫“大尽”,六个小月各二十九天,叫“小尽”,全年354.355天。而朔望月的长度为29.5306天,全年天数与太阳年365.2422天相差约十天二十一时故须置闰,即三年闰一个月,五年闰两个月,春秋中叶后规定十九年闰七个月。每逢闰年加一个月叫“闰月”,闰月加在某月之后就叫“闰某月”。
古人很重视置闰,置闰可使历年的平均长度约等于一个太阳年,并和自然季节大致吻合。 所以《尚书·尧典》说“以闰月定四时成岁”。
从现有文献看,殷周时代已经置闰,闰月一般放在年终,称为“十三月”。 当时置闰尚无定制,有时一年之中闰两个月,所以会有“十四月”。春秋时代就没有这种情况了。秦至汉初在九月之后晦日已西,称为“后九月”,如《史记·吕太后本纪》:“后九月晦日已酉,至长安,舍代初以十月为岁首,以九月为岁末,所以闰月置于年终。上古也有中置闰,如闰三月、闰六月之类。当闰而不闰叫做“失闰”。
感谢阅读!我是“当文化插上翅膀”!
农历起源传说从三皇时起,至夏朝定型,以太阳轨道做依据,从立春日开始,分成二十四节气为一年,以干支和节气计时,一年约366天,也叫夏历、干支历、农历、太阳历等。。到了春秋时期,又以月亮轨道做依据,一朔一望为一月,一年十二个月,叫做阴历、朔望月、太阴历,月、日以数字计时(年份仍以干支或以年号),一年约为354天。。
中国历法实际是太阳历与太阴历合用,凡阴历月份只有节没有气的,就得重复过一次,称为润月,有润月的一年约有383天。(中国历不称润年而称润月。)
节气与公元纪年的西历(公历、新历),都是根据太阳运行的轨道制定,所以历时最接近。中国是辛亥革命后才引进的西历,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才停止使用民国国号,一律以公元纪年和中国农历一同使用。
古老的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指导着传统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国际气象界,二十四节气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并在2016年被列入了“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目录。
“‘第五大发明’的说法有科学依据。因为‘二十四节气’不仅是人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是中华民族的祖先历经几千年的农业生产实践创造出来的宝贵科学遗产。从气候学角度看,‘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逐步认识到的季节更替和气候变化规律,凝聚了中国人对大自然的科学态度和正确的观点及方法。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把全年分为立春、立夏、立秋和立冬等,以反映四季、气温、降雨、物候等方面的变化。这反映出中国古代民间对气候的朴素认知,农耕时代中国农民一直依靠“二十四节气”来安排生活和生产,这种科学认识然后又远播海外各大洲,影响了全世界。
“以现代气象学的观点来看,气候的形成主要受太阳辐射、地球运动、大气环流等影响,‘二十四节气’虽没有从这些角度去解释,但也从自然现象中反映出中国古代民间对气候的认知,客观反映了我国独特的气候特点,比如四季分明等。
《夏小正》一书是我国最早记录节气以及物候变化的里程碑式的文字,所记载的内容和观察,是后来‘二十四节气’形成的基础。古人以五日为候,三候为气,六气为时,四时为岁,每岁‘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应,气候的实质是地球与太阳的相互运动,以及农业生产实践过程中物候与气象的有机组合。
在中国,“二十四节气”系统是逐步完备起来的。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就已经能用土圭(在平面上竖一根杆子)来测量正午太阳影子的长短;战国末期《吕氏春秋》已明确提到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四个节气:一年中,土圭在正午时分影子最短的一天为夏至,最长的一天为冬至,影子长度适中的为春分或秋分。西汉刘安组织编写的《淮南子》一书里就有完整的“二十四节气”记载,并详细地介绍了节气推算的方法和节气的有关内容,论述了天地日月、风雨雷电等自然现象的生成,以及对人类和 社会 生活秩序与农业生产的影响。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陶寺古观象台形成于公元前2100年的原始 社会 末期,比目前世界上公认的英国巨石阵观测台(公元前1680年)还要早近500年。 随着山西襄汾陶寺古观象台的发现,进一步印证了《尚书·尧典》中的记载,这说明中国人观测气象比西方早了500年。
那么为什么要设计出闰年呢?
据考证,最早在一年365天的历法当中加入“闰年”这个类似概念的是埃及帝国,他们希望在使用太阳历的同时确保历法与季节不脱节。
之后,罗马共和国时期的尤利乌斯·凯撒基于埃及的历法,创造出一年12个月365天的历法。在这之前,人们主要用一年355天的历法,每两年就插入一个月。虽然这个历法盛行了一段时间,但是随着研究发现一年其实大约为365.24天,因此凯撒创立了每4年一次闰年的办法来修正,他也因此被成为“ 闰年之父” 。
在格里高利历和闰年系统下,现代世界大部分国家的日历与季节周期保持同步。
几个世纪以来,人类一直在努力让民用历、宗教历和农业历与太阳年同步。最终,人们通过增加“闰年”的办法,解决了这个难题。不过,这只是暂时的,再过3300年,这个问题又会出现。
闰年如约而至:本周六,也就是2月29日,是一个闰日。历法上的这一奇怪现象(几乎)每隔4年就会出现一次。
几个世纪以来,人们一直在尝试让日历与自然年同步,可惜事与愿违,反而引发了很多混乱。直至闰年出现,才补回了失去的时间。
这是因为地球绕太阳公转的周期并不是完整的365天,而是365.24219天。
回归年——地球公转一圈的真实天数(近似)
但是谁会想在365.24219天的时候庆祝新年呢?
于是我们把零头去掉了,把一年的时间统一为365天 。但是,这个零头是多少呢?0.24219天大概等于5.8个小时。也就是说, 我们每年都少过了5.8个小时。
时间都去哪儿了?这就是答案。
不过,时间等于金钱,这个道理很早就有人想明白了。于是在公元45年,古罗马独裁者凯撒皇帝针对每年丢失的5.8小时想出了一个解决办法:
“ 我们先随便过个3年,不管那多出来的5.8个小时。到了第4年,我们把这些没过的时间加起来,凑出一整天安排在二月份里。”
就这样,闰年和闰月出现了!
凯撒虽然是拍脑袋想出这个方法的,但是你别说他这么做还挺有道理。
如果我们一直忽略每年少过的5.8个小时,那么100年后,我们的“日历年”和“真实年”(或者说回归年)之间就差了25天!也就是说, 每个世纪我们就会少过将近1个月的时间。
在古代,我国历法家一向把十九年定为计算闰年的单位,称为 “一章” ,在每一章里有七个闰年。也就是说,在十九个年头中,要有七个年头是十三个月。这种闰法一直采用了一千多年,不过它还不够周密、精确。
公元412年,北凉赵厞创作《元始历》,才打破了岁章的限制,规定在六百年中间插入二百二十一个闰月。可惜赵厞的改革没有引起当时人的注意,例如著名历算家何承天在公元443年制作《元嘉历》时,还是采用十九年七闰的古法。
祖冲之吸取了赵厞的先进理论,加上他自己的观察,认为十九年七闰的闰数过多,每二百年就要差一天,而赵厞六百年二百二十一闰的闰数却又嫌稍稀,也不十分精密。因此,他提出了三百九十一年内一百四十四闰的新闰法,这个闰法在当时算是最精密的了。
除了改革闰法以外,祖冲之在历法研究上的另一重大成就,是破天荒第一次应用了 “岁差” 。
祖冲之在历法研究方面的第三个巨大贡献,就是能够求出历法中通常称为 “交点月” 的日数。
祖冲之根据上述的研究成果,终于成功制成了当时最科学、最进步的历法——《大明历》。这是祖冲之科学研究的天才结晶,也是他在天文历法上最卓越的贡献。
2020年,真是个特别的年份,闰年、闰月,都有了。希望一切能好起来,在这个特别长的一年里。
中国农历“二十四节气”,在世界国际气象界中,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这是我们中国人的骄傲和自豪。
目前,提起这事,说是远古黄帝之孙颛顼发明的农历“二十四节气”。 确切地说,应该是古老的农民从长期农耕与生活中认识提炼出来的智慧的结晶,后来引起帝王颛顼重视,组织识字的人,把农民所观察到的天象,进行了精细化的整理,用文字记录了下来。具体是谁?哪个人用文字记录下来的?现在无从考证。因此,现在我们就把这事归于原始 社会 帝王颛顼。
颛顼创立了“颛顼历法”。 他根据农民在农业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发现的这些现象,发明的这些解决问题的措施,组织人力物力,形成了中国第一个简易的二十四节气历法。
“颛顼历法”不复杂。 它把一年分为十二个月,其中一月至十一月为三十天,十二月为三十六天。一年又分为春、夏、秋、冬四个季节,每个季节又分为孟、仲、季三个节气,四季就有十二个节气,基本形成了二十四节气的雏形,为以后细化二十四节气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就是中国农历“二十四节气”是谁发明的一个大体过程。
“颛顼历法”给后人带了许多便利,并可利用开发的潜质。 古人在使用“颛顼历法”发现一些新的现象,例如六个大月各三十天,六个小月各二十九天,全年354.355天,因此,古人叫“大月”是“大尽”即“大尽月”,“小月”是“小尽”即“小尽月”。又发现阴历与阳历天数的差距,如农历即阴历朔望月,朔望月每月29.5306天,其全年天数与阳历即太阳年全年天数相差十天二十一小时,无形中又冒出来一个闰月。这些问题,应该如何解决?为此,又出现了如何解决闰月的问题。
战国末期《尚书·尧典》中说:“以闰月定四时成岁” 。是说春秋中叶后规定,十九年闰七个月,每逢闰年加一个月叫做“闰月”,闰月加在某月之后就叫“闰某月”。在这之前是三年闰一个月,五年闰两个月。自从有了这个规定,一切都按新规定行事了。
根据记载,单纯地讲二十四节气来历,有书籍文字记载的应该是始于春秋,确立于秦汉。 并不是某一个人创作发明的,确切地说是农民经验,通过文人用文字完善总结出来的。
闰年又是谁研究出来的?应该是南北朝时期杰出的天文学家祖冲之。 二十四节气是逐步完善的,从“二分(春分秋分)二至(夏至冬至)”,到“四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等等,经历了一个漫长的 历史 发展过程。
闰年之说在民间流传的时间也是很长的,从春秋时期就有了。 不过研究得不透,有很多问题解释不通。祖冲之站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了再研究,成为了我国第一位真正意义上的天文学家。
祖冲之创作了《大明历》历法书籍。 《大明历》打破了“十九个年头中,要有七个年头是十三个月”之说,提出了三百九十一年之内,有一百四十四闰的新闰法,前所未有地首次应用“岁差”,以求出历法中通常称之为“交点月”的日数。这在当时来说是最科学、最进步、最精密的历法了。
总而言之,农历“二十四节气”是劳动人民和知识分子共同发明的。闰年是南北朝时期杰出的天文学家祖冲之研究出来的。
农历“二十四节气”是世界上只有中国才有的一种对季节的划分,在古代的中国对指导农业生产具有关键性的作用。
为什么中国会产生二十四节气?
中国文明是一个 农业文明 ,农作物的播种、田间管理、收割都必须不违农时,也就是必须在合适的时间里进行,才能有好的收获。那么为什么世界上其他以农业为主的古文明没有产生出二十四节气呢。
这是因为像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这些古文明所处的地理位置,气候温暖湿润,冬天没有严寒,因此农作物的耕作时间不会受到太多限制。而中国不同, 中国是大陆性气候,冬天气候寒冷 。因此春天什么时候播种,秋天什么时候收割都必须严格的按照节气来进行,否则一年的辛苦就白费了。
这样一个重要的发明,却并不是某一个人的功劳,它是中国古代先民历经漫长的时间和实践慢慢总结出来的,就好像木结构的房子、陶瓷制作等,也都是集体智慧的产物。
二十四节气是如何划分的?
中国古代用的是阴历,可二十四节气是按照阳历来走的,比如每年的春分秋分、夏至冬至都是固定的日期,为什么会这样呢?这是因为 阴历对农业生产并没有太大的作用,只有按照太阳历,即太阳的高度,才能指导农业生产 。
因此, 古人将太阳历中的一年平均分成24等分,每一等分规定为一个节气 。古人并没有我们今天的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认识,所以他们是根据北斗七星的方位变化来划分节气的。
二十四节气的具体名称如下:
立春、雨水、惊蛰、春分
清明、谷雨、立夏、小满
芒种、夏至、小暑、大暑
立秋、处暑、白露、秋分
寒露、霜降、立冬、小雪
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古人在按照节气来进行农业生产的时候,总结出了很多诀窍,如”清明下种,谷雨插秧“、”芒种开了铲,夏至不纳棉“、”白露忙耕地,秋分把地翻“等,形成了宝贵经验,在古代世代相传。
闰年是怎么来的?
首先,闰年也不是某一个人发明的, 历史 上就算有人发现有必要规定闰年,也早就湮没于 历史 洪流中了。
现代意义上的闰年,是为了补齐阳历上的误差。因为地球绕太阳公转的周期是365日5时48分46秒,而一般的年份是365日,每过四年,多出来的时间合起来约为一天,因此每四年便在这一年加一天。
但中国古代的闰年并不是这么规定的。
我国古代按照农历,每年有十二个月,每个月30天,这样一年与阳历一年的天数差5天多,于是每隔2到4年,会增加一个月,增加的这个月叫做闰月。而闰月加到一年的什么时候,则需参照二十四节气来判断。 加有闰月的那一年便称为闰年 。
同样,中国古代的闰年也不是哪一个人的功劳,也是根据老百姓的长期观察的基础上,而后由国家来定的。
二十四节气,是古人“法天则地,合以天完”,“移光定位,正立而待人”(注:《黄帝内经》),并结合长期的生产.天文.气象实践总结而成。
二十四节气表示地球绕太阳轨道(黄道)公转时到达的位置,黄道的圆周是三百六十度,太阳每年在公历三月二十一日通过春分点,黄经为0 ,以后沿黄经运行逐渐增加,绕行一周为一年。
每隔十五度便是一个节气,这样每个月里都有两个节气,一年十二月共二十四个节气,每个季节有六个节气。节气在古代称为“气”,每个月含的两个气,前的叫“节气”,后的叫“中气”。
二十四节气精确的指出了一年四季的气候变化,直接为农业.天文.地理.医疗 养生 服务,这是我国历法最鲜明的特色,是世界其他国家所没有的。
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
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
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两节不变更
最多相差一两天
上半年来六.廿一
下半年来八.廿三
二十四节气在农历中的日期是逐月推迟的,于是有的农历月份,中气落在月末,下个月就没有中气。一般每过两年多就有一个没有中气的月份,这正好和需要加闰月的年份相符,有“三年两头闰,三年两不闰”之说。所以农历就规定把没有中气的那个月作为闰月,跟在几月份后面就叫闰几月。如2020年四月没有中气,就以四月份后闰四月。
这是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也是很好的问题。
您的问题实际上是两个,节气和闰年。
先说第一个,“农历二十四节气是谁发明的”。这里指出您的两个错误:一是农历的提法有误,中国历法分为阳历和阴历,而且是阴阳合历,农历不是标准提法。一般来说,农历就是阴历,是初一十五,是以月球为视角,反映的是阴晴圆缺;阳历是以太阳为视角,二十四节气不是农历而是阳历。
二十四节气是地球围绕太阳公转一个回归年春夏秋冬四季变化的二十四个结点日,它是阳历,不是阴历。相传是黄帝发现的(不是发明),其实更早。
闫年还是阳历。一个太阳回归年是365.25日,四个太阳回归年就多出一个整日,闫年是366日,四年一闫。
闫年同样不是发明,只是发现,也是黄帝以前的事了,至少是五千年以前。
谁发明的时间?一年12月、一个月多少天、一天24小时都谁规定的?
年月日的来历
一年,就是地球绕太阳公转了一周的时间。全长为365天又1/4天(365.2422日),也就是365日5小时48分46秒,这叫"回归年"。
历法上的年为了应用方便,不采用回归年,而是采用了完整的天数。公历的平年是365天,闰年是366年,每四年一闰,每百年少闰一次。使用的整天数的年历法上叫做"历年"
农历是根据月亮的朔望月共12个月算一年,一年是354天。每三年有一个闰年。闰年是383天或384天。
一年,又是气候变化的周期,气候由冷变热,再由热变冷;这包括了人们从事农业自耕种到收获的全过程。所以人们从很古的时候起,就用气候冷热周期变化这个自然规律作为计算时间的大单位,把一年作为制订历法的根据。
一个月,就是月亮绕地球一周,也就是一个态蚂朔望月。一个朔望月的长度是29.53059...日,也就是29日12时44分3秒,这叫做"历月"。众所周知,月亮是个球体,由于月亮绕着地球不停地公转,同时又跟着地球绕着太阳转,所以月亮对地球和太茄闭让阳的位置也在不断地变动,月亮对着我们照亮的这一面,有时有,有时无,有时多,有时少,这就形成了月亮颤局的圆缺循环。当我们看不到月亮的时候,叫做"朔"(多在阴历的初一和三十日)。过十四、十五天,我们就会看到圆圆的月亮,叫做"望"(多在阴历十四、十五、十六日)。月亮由这次朔到下次朔或由这次望到下次望,这就是月亮绕地球转了一周,就是一个月,我们把它叫做"朔望月"。
月亮圆缺循环变化的规律,人人都可以看到,所以人们很早就把它作为计算日子的单位,把朔望月作为制订历法的根据。阴历的一个月,就是根据朔望月定出来的。
一日,就是地球本身自转一周的时间,也就是一个白天加一个黑夜,共计24小时。地球是椭圆形的,自己不会发光,所在同一个时间里,地球只有一半向着太阳,向着太阳的这一半地球就是白天,地球背着太阳的一面,太阳的光照不到地球上,这一半地球上就是黑夜。由于地球在不停地自转,这样就形成了白天和黑夜有规律的循环。
通常把太阳要升起来的时候叫白天,这就是一天的开始。在白天转为黑夜的时候,也就是太阳落下去的时候叫做黑夜。一天,通常是指这个天象变化的规律,就很容易被人们所掌握,并利用它来作为计算时间的基本单位。一天,是历法上的第一种单位。
这种用太阳定出来的日,叫做"太阳日"。太阳日又有"真太阳日"和"平太阳日"两种。真太阳日有长有短,这是因为地球绕着太阳转的轨道是椭圆形的,冬季地球离太阳远一些,所以公转就慢一些。地球公转的速度有快有慢,所以一天的时间也就有长有短。因此"真太阳日"的时间是不完全一样长的,这样用起来就很困难。为了方便起见,历法上用的不是真的太阳日,而是一个长短不变的日,这个日就是一年之中,真太阳日的平均时间长度,就叫"平太阳日"。按照现在惯例,一日的时间分成24等份,就是24小时,把24小时作为一日。依照现在惯例,一日是从半夜0点开始,到次日的半夜24小时止作为一天。但是这里需要提及的是在我国古代传统文化中,又把一天的二十四个小时分为十二个时辰,也就是用民间的十二个属相来代替。恰好每个时辰是两个小时,每逢单数进位,而每个时辰又分为三个部份,为初时、正时和末时,每天的交替时间是从当日的半夜十一点整开始为第二天的子时,而不是通常意义上的0点。所以夜晚11:00整到11:39分为初子时,11:40分到12:19分为正子时,12:20分到凌晨1:00整为末子时。而每天中午11:00整到11:39分为初午时,11:40分到12:19分为正午时,12:20分到下午1:00整为末午时,其它依此类推。
用日来计算短的时间很方便,如三、五天、十天、八天,但计算长的时间就很困难,所在在计算时间上还有月、年和世纪等。
谁发明的年月日?
中国历法: 我国始有历法大约在四千多年以前。根据甲骨文中的一页甲骨历,证明殷代的历法已具有相当的水平,这一页甲骨历是全人类最古老的历书实物,这页甲骨历也就叫日历。 但真正的日历产生,大约在1100多年前的唐顺宗永贞元年,那时皇宫中就已经使用皇历了。最初一天一页,记载国家、宫廷大事和皇帝燃亏的言行。皇历分为十二册,每册的页数和每月的天数一样,每一页都注明了天数和日期。发展到后来,就把月日、干支、节令等内容事先写在上面,下部空白处留待记事,和现在的“台历”相似。那时,服侍皇帝的太监在日历空白处记下皇帝的言行,到了月终,皇帝审查证明无误后,送交史官存档,这在当时叫日历,这些日历以后就作为史官编写《国史》的依据。 后来,朝廷大臣们纷纷仿效,编制自家使用的日历。 至于月历以后又发展成挂历、台历等各种形式,只是近一个世纪的事。 随著时代的发展,尽管日历的品种增多、花样也不断翻新,但仍旧保持著古老日历的格局。 西历: Julian 记日法是由法国学者 Joseph Justus Scaliger (1540-1609)发明的, 名称可能是取自 Scaliger 的父亲, 义大利学者Julius Caesar Scaliger (1484-1558)。 天文学家已经用 Julian 周期为自 4713 BC 一月一日以来的每一天赋予了一个唯一的数位。 这就是所谓的 Julian 记日法(JD)。 JD 0 指定为 4713 BC 一月一日正午 UTC 到 4713 BC 一月二日正午 UTC 的 24 小时。 “Julian 日历(julian Day)”与“Julian 记日(Julian Date)”不同。 Julian 日历是 Julius Caesar 在 45 BC 发明的。一直用到大约 1582 年, 这时各国开始使用罗马历法。在 Julian 日历裏面, 一年是近似 365 1/4 天 = 365.25 天。 这样大约每 128 年就有唯段帆一天的误差。 不断积累的历法错误促使教皇 Gregory XIII 按照与弥撒议会 ( Council of Trent)一致的精神改革了历法。 在罗马历法裏,一年是近似 365 + 97 / 400 天 = 365.2425 天。 因此对应于罗马历法,大约要 3300 年,才会积累一天的误差。 近似的 365+97/400 是通过利用下面的规则, 规定每 400 年有 97 个闰年实现的: 每个可被 4 整除的年是一个闰年。 不过,可被指雹 100 整除的年不是闰年。 但是,可以被 400 整除的年还是闰年。 因此,1700,1800,1900,2100 和 2200 年都不是闰年。而1600,2000,和 2400年是闰年。 相比而言,旧式的 Julian 历法裏面只有能被 4 整除的年是闰年。 1582 二月,罗马教廷要求从 1582 年十月减去十天, 因此1852 年十月四日后面紧跟著就是十五日。 在义大利,波兰,葡萄牙 和西班牙都这样处理了。 其他天主教国家也很快跟著这麽做了,但是新教国家不愿意修改, 而且希腊等东正教国家直到本世纪初才修改。 这个改革在英国及其殖民地(包括现在的 USA)在 1752年执行了。 这样 1752 年九月二日后面跟著 1752 年九月十四日。
农历八月是阳历几月?农历是谁发明的?
农历八月是阳历几月?
农历八月对应的是属于阳历的9月以及10月。
但是具体的对应的是阳历几号,主要的是需要看是在哪一年的农历八月几号了。
秋键亩虚季的第二个月,即农历八月。因处秋季之中,故称。
农历是谁发明的?
农历月份的发明者是德国传教士汤若望
农历,中国传统历法。它根据月相的变化周期,每一次月相朔望变化为一个月;并把一个太阳回归年划分为24段,形成二十四节气。通过参考太阳回归年,设置闰月使其平均历年与回归年相适应。农历融合阴历与阳历形成为一种阴阳合历历法。
明朝末年,因为依前元郭守敬所定历法耐唤预测日月食连连失误,所以明廷只好重订历法。这时候西方传教士已经和中土有所接触,初步了解欧洲天文学成就,且已经受洗为基督徒的明代天文学家徐光启,就建议请西洋人协助修历。
1623年1月25日,汤若望到达北京汤若望以他的数理天文学知识得到朝廷官员们的赏识。他到北京不久,稿燃就成功地预测了1623年10月8日出现的月食。
1624年9月,他又准确地预测了月食。
1645年12月,汤若望将这部100卷的《西洋新法历书》进呈清朝,刊刻印行,通行全国,从此成为每年编制历书和各种天文推步的依据,直到现在也是中国编制农历的基础。
综上就是 baike.aiufida.com 小编关于几月是谁发明的的知识的个人见解,如果能够提供给您解决几月几号是谁发明的问题时的帮助,您可以在评论区留言点赞哟。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