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草是谁发明的(海草是用什么做的)

今天给各位分享海草是谁发明的的知识,其中也会对海草是用什么做的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文章目录:

亚特兰蒂斯

亚特兰蒂斯

亚特兰蒂斯(Atlantis, Ατλαντις),又译阿特兰蒂斯,在梵蒂冈城国保存的古代墨西哥著作抄本(即《梵蒂冈城国古抄本》)猜信和存留至今的墨西哥合众国的印第安文明的作品中,也有过类似的叙述:“地球上曾先后出现过四代人类。第一代人类是一代巨人,他们毁灭于饥饿。第二代人类毁灭于巨大的火灾。第三代人类就是猿人,他们毁灭于自相残杀。后来又出现了第四代人类,即处于“太阳与水”阶段的人类,处于这一阶段的人类文明毁灭于巨浪滔天的大洪灾。在梵蒂冈图书馆中迄今保存的另一批古代手稿中,对大洪水之前曾存在的人类文明也有所谈及。

现代科学发现,在大洪灾之前,地球上或许真地存在过一片大陆,这片大陆上已有高度的文明,在一次全球性的灾难中,这片大陆沉没在大西洋中。而近一个世纪以来,考古学家在大西洋底找到的史前文明的遗迹,似乎在印证着这个假说。在民间的说法中,人们把这片陆地叫做“大西洲”,把孕育着史前文明的那个国度叫做“大西国”。其实,科学界早就给这片神秘消失的大陆命名了,那就是沿用 了柏拉图提出的名字:亚特兰蒂斯。

神秘的伊卡黑石

半个多世纪以来,秘鲁小城伊卡的居民们在城郊发现了一些被称之为“伊卡黑石”的东西。这些“伊卡黑石”通常只有拳头大小,但最大的重量可达100公斤。令人费解的是,在这些“伊卡黑石”上雕有各种神秘的画面:有的画面是一些人或类人生物正在做心脏手术;有的画面是表现他们用望远镜遥望星空的情景;还有的画面是他们骑坐在一些大穿山甲的背上游逛。更叫人迷惑不解的画面是游兆告,一些人或类人生物正乘坐着一些古怪的飞行器遨游太空。秘鲁共和国学者哈·卡勃雷尔收藏了大量雕有这种神秘画面的“伊卡黑石”,对其进行了分类,拍了照,并对其进行仔细研究后写下了《伊卡黑石篆函》一书。他收藏了大约2.5万枚这样的“伊卡黑石”,石上的神秘画面均是雕塑而成的。

这些雕刻在“伊卡黑石”上的画面虽然显得粗糙,但画意明白易懂。有些画面很像是地球的东半球和西半球的地图,在这些刻出的地图上,不仅有今天已知的各大陆,还有像雷米利亚、亚特兰蒂斯等这样一些早已荡然无存的大陆,而且这些大陆所处的地理位置正在传说中它们在几百万年前所处的地理位置上。这些“伊卡黑石”上的画面除地图外,还发现有骑着史前大象和多趾马的人的形象,这种多趾马则是现代马最远的祖先;还发现有这样的画面:神明骑者坐在一些巨大动物的脊背上,这些动物长着类似长颈鹿一样的头和脖子,它们的身体很像骆驼,这些巨大的古代动物早已在几百万年前就灭绝了。此外,还有一些人正在猎杀恐龙的场面。

考古学家认为,这些表现纯真、喻意深刻的“伊卡黑石”雕刻画是按一定的严格顺序排列的。它们以一个独特的、大自然科学“图书馆”的风貌展现在现代人的面前,它们成为了地球上某一个伟大而古老的超级文明昔日辉煌的历史见证。

亚特兰蒂斯传说

传说中,创建亚特兰蒂斯王国的是海神波赛冬(Poseidon)。在一个小岛上,有位父母双亡的少女,波赛冬娶了这位少女并生了五对双胞胎,于是波赛冬将整座岛划分为十个区,分别让给十个儿子来统治,并以长子为最高统治者。因为这个长子叫做“亚特拉斯”(Atlas),因此称该国为“亚特兰蒂斯”王国。

大陆中央的卫城中,有献给波赛冬和其妻的庙宇及祭祀波赛冬的神殿,这个神殿内部以金、银、黄铜和象牙装饰着。亚特兰蒂斯的海岸设有造船厂,船坞内挤满着三段桨的军舰,码头都是来自世界各地的商船和商人。亚特兰蒂斯王国十分富强,除了岛屿本身物产丰富外,来自埃及、叙利亚等地中海国家的贡品也不断。

十位国王分别在自己的领土握有绝对的权力,各自采行不同的国家组织,彼此间为了保持沟通,每隔五到六年,便在波赛冬神殿齐聚一堂,讨论彼此的关系及其统治权力,当协议成立后就割断饲于波赛冬神殿中的牡牛喉部,以其血液在波赛冬神殿的柱子上写下决议条文,以增添决议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威性。

十位国王都很英明,各自的国家也都很富强。不幸的是,这些国家不久以后便开始出现腐化现象。众神之首宙斯为惩罚人们的堕落,引发地震和洪水,亚特兰蒂斯王国便在一天一夜中没入海底。

亚特兰蒂斯文明

在亚特兰蒂斯超文明中,最令人注目的科学成就就是能源系统。

凯西在这方面留下了十分详尽的催眠透视记录。能源系统的中心是磁欧石。它是六面体(横断面是六角形)的巨大圆柱体状的玻璃样物质,它能吸收阳光,将其转变为能源。它被设置在波塞迪亚(亚特兰提斯的首都)太阳宫的中央能源所内,创造出20世纪人类尚未了解的“宇宙能源”,将它集中、增强,以不可直视的强光向世界传播。

亚特兰蒂斯人不只有将那光线发展成动力能源的文明,同时他们也能使人体再生及返老还童,这一切致使亚特兰蒂斯人无忧无虑、快快乐乐地生活于那个天堂里。

而这超文明却在公元前16000年时突然沉入海底,以磁欧石为中心的能源系统发生爆炸,使地球的地基摇动,巨大的大陆就陆沉了,只剩下迁移到别处的人们,而亚特兰蒂斯人则消失了。可是,亚特兰蒂斯并非真的就此消失,因为这个大陆承担着不可思议的命运。凯西的催眠透视如此预言:“亚特兰蒂斯被水淹没的地域,是在佛罗里达外海比米尼岛附近,人们将会很快在海下世代沉积的泥沙下发现寺院。”“在北大西洋上的佛罗里达比米尼岛的附近,将重新浮出亚特兰提斯,它的一部分会在1968年至1969年之间被发现”——凯西在1940年时做下的此预言,当时没有一个人相信。

不过,就在1968年,确实在比米尼岛附近海底发现了两座石造建筑。这就是今天被称为“比米尼大墙”的海下遗迹。1969年7月,人们又在北比米尼发现了古代希腊样式的装饰用大理石圆柱。自此以后,海底部分开始隆起,凯西的预言似乎开始实现了。

海神的传说

没有任何事情能像亚特兰蒂斯大陆之谜那样长久地挑起人们的幻想。

自希腊哲学家柏拉图首次将此大陆向外介绍以来,人类就被那谜样的大陆所迷住了。

柏拉图在《迪迈斯》和《格利迪亚斯》中描绘了亚特兰蒂斯的全貌。柏拉图将希腊共和国共和国贤人之一梭从埃及祭司那里所听到之事写成了故事介绍给世人。

在这个故事中,柏拉图说,亚特兰提斯是希腊共和国共和国神话中海神波塞顿的广大岛屿。这座岛屿被分割成10份,由波塞顿的5对双生子共同统治。而长子亚特兰斯,当然也就是以盟主的身份成为王中之王了。而这座岛屿也以第一代国王亚特兰斯之名,被称为亚特兰蒂斯。

亚特兰蒂斯岛位于“海格力斯之柱”(直布罗陀海峡)的外侧,亦即有“真正的海”之意的大西洋中心左右的地方,其面积则比北非和小亚细亚合起来还更宽广。至于其强大的权力则并不仅限于周边的大西洋诸岛,而是远达欧洲、非洲及美洲。

亚特兰蒂斯在其特有的体制下保持着繁荣与富裕,且居住于此的人民也很温和、贤明,不会沉溺于巨富,凡事以德为尊。可是,随着时光的逝去,世代的更替,这些崇高的思想也日渐淡薄,终于有一天,军队越过直布罗陀海峡,开始侵略他国了。

勇敢地抵抗亚特兰提斯进攻的是古雅典人。雅典人在激战后,击退亚特兰提斯军,保卫了自由。但未知的悲惨命运却立即发生了。

因为当时爆发了恐怖的地震和洪水,雅典的军队仅仅在“悲惨的一昼夜”间就陷入地下,而亚特兰蒂斯岛也沉没于海中,从地上消失了。这是发生于距今12000年前的事。

柏拉图做此记述以后,理想之都亚特兰蒂斯就成了众人所向往之地。尤其是当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后,就更加加深了柏拉图所记述之事的可信度。因为在“真正的海”的对面,果真是有“真正的大陆”。许多进入美洲大陆探险的探险家认为,在那里所看到的就是亚特兰蒂斯。

柏拉图的亚特兰蒂斯预言与埃德加·凯西的预言有些细节非常一致,但也有相异之处。特别是有关亚特兰蒂斯的灭亡有很明显的不同。柏拉图认为,亚特兰蒂斯的灭亡是在“一日及悲惨的一夜”发生的;而凯西却认为亚特兰蒂斯的灭亡是经过前后三次(从时间上来说是公元前50000年至10000年间)大激变所造成的。首先,在公元前50000年时发生了最初的异变。虽失去了大陆的一部分,但还持续着亚特兰蒂斯的繁荣文明。接着是在公元前15650年所发生的第二次异变。这时大陆被分成数座巨岛,人民纷纷远走他乡。

在公元前10000年,最后的异变发生了。以超文明为誉的亚特兰蒂斯,终于经不起如此大的激变而消失了。但是,在第一次、第二次激变后的移民及逃过最后异变大难的亚特兰蒂斯人,却广布在世界各地。亚特兰蒂斯超文明的遗产渡过了远海,促使了埃及文明和玛雅文明的兴盛。

大西国的地理位置之争

前面说过,大西国,也就是亚特兰蒂斯,是一块岛屿。最先提到亚特兰蒂斯的柏拉图对它的叙述可以归纳为这样几句话:

在昔日被人称为“海格力斯擎天柱”的直布罗陀海峡的海面上,即在西班牙和摩洛哥海岸之间,横展着一块陆地,叫做亚特兰蒂斯。它由一个大岛和一系列小岛组成。亚特兰蒂斯人把首都设在陆地的东南海岸波塞多尼亚,那里有为该国缔造者建立的寺院、王宫、壮丽的建筑物。

从柏拉图以后,有关大西国的书数以千计,其中大部分纯属空论。不过,有一些书籍是有科学根据的。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真正的科学发现使大西国这块消失了的陆地逐渐摆脱了神话的色彩,成了历史中更引人入胜的事实。

立志探索大西国奥秘的严肃的研究者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同大西国的地理位置有关。1675年,瑞典人鲁布德克认为这个被水淹没的陆地就在他的国家里。另有一些人说它在今天的巴勒斯坦的位置上。德国人博克认为南非一带是大西国的地方,而法国人德利尔·德萨尔则提出高加索就是从前的大西国。后来,1779年,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时期成为巴黎市长的巴伊曾断言,大西国在现在的斯匹次卑尔根群岛。

1855年,雅克布·克鲁格自认为解决了这个问题,说大西国就是北美洲。然而这种观点遭到贝利乌的反对,后者在1874年发表的著作《大西国人》中说,大西国这块陆地的位置应该在目前的北非这个地方。他的这个观点受到了大家的重视,于1893年被德国人克内泰尔多次援引,并得到了他的发展。后来,这一观点还启发了皮埃尔·伯努瓦,给了他写出《大西国》这部著名小说的灵感。到了1926年,博查特说得更为确切,说大西国就在突尼斯的盐湖地带。他的说法博得了阿尔贝特·赫尔曼的支持,此人于1927年说,博查特的假设使他完全信服。1929年,巴托利和拉特埃宣布说,大西国不在别的什么地方,就是希腊共和国!还有一些理论认为大西国在西班牙南部,在非洲西海岸,在西尔特,在大洋洲,甚至有人还说在南太平洋……

这最后一种假设是1946年由伯德探险队的考古学家们提出来的,他们在南美洲的西边太平洋底发现了一片陆地。可50年代初,一位名叫于尔根·施帕努特的年轻牧师声称,他在赫尔戈兰岛附近北海水域发现了消失陆地的遗迹。

若相信柏拉图的记述,那么大西国应该是沉没于直布罗陀海峡的外侧,亦即这座梦幻中的大陆是沉入大西洋。可是,若无视柏拉图的记述的话,那么大西国应该也有可能处于大西洋以外的地域。有人统计过,那大概有1700余处。而其中最有可能的是地中海的克里特岛和爱琴海的桑多里尼岛。

1900年,英国的考古学家亚瑟·艾邦斯,在荷马视为丰饶岛屿的克里特岛上着手挖掘,而他们果真也挖掘到与猜想相符的米诺亚王大宫殿。

这座宫殿面积为4000平方公尺,是栋3层楼的建筑物。内部除了有石柱支撑的天花板和楼梯之外,还有巨大的武器库、战车库、粮食仓库、国王的宝车,及塞满了记载着文字的粘土板的古文室等等。极富变化的各个大厅中都用壁画、彩色的浮雕装饰着。毫无疑问,这里就是米诺亚文明的中心地。

可是,克里特岛虽被岩石所埋没,但并未沉没于海中。1967年,希腊共和国共和国考古学家史匹利顿·马利那托斯挖掘出了可解决此矛盾现象的新遗迹。那就是位于克里特岛往北约120公里处的桑多里尼岛。

虽然今天的桑多里尼岛只不过是个由3座小岛所组成的火山岛,可是在以前它是个直径达18公里以上的圆形岛屿。原来的桑多里尼岛因公元前1490年左右火山的一场大爆发,使得岛的中央部位炸毁,所以才变成今日的3座小岛。从厚达50公尺以上的火山灰下所发现的亚克若提利遗迹,确实与克里特岛相同,全都有雄伟壮观的石造建筑物、壁画、壶等等,而且也残留着米诺亚文明的痕迹。可是,它是否就是大西国,却还有许多值得争议之处。

至今,地理争议点最多的为如下几处。

塞浦路斯说

一名自称神话学及古代研究专家的美国探险家罗伯特·萨马斯特(Robert Sarmast),在其出版的书《发现亚特兰蒂斯》中则认为有其事,并以柏拉图的描述作为其研究的主要依据。

他说柏拉图提供了亚特兰蒂斯的“具体线索”,当中45个线索显示它位于塞浦路斯南部海域,并称海洋影像图显示的塞浦路斯古代地貌与柏拉图描述相符合。萨氏更说自己找到很多柏拉图曾提及过的地点,包括一个长方形平原,中间就是亚特兰蒂斯城。

他的理论中心是地中海盆地古时曾发生“洪水大灾难”,令到地中海于现时直布罗陀海峡的地方连接大西洋。这个说法同柏拉图说有个大洪水“吞没”阿特兰蒂斯岛,以及圣经大洪水的说法相符合。其中,人们猜测亚特兰蒂斯存在的理由是:全世界的金字塔建筑源于亚特兰蒂斯,是亚特兰蒂斯毁灭后,亚特兰蒂斯人将此文明传播于世界的。

克里特说

另一个说法,认为亚特兰蒂斯在克里特岛。

因为英国考古学家埃文斯于二次世界大战前发现了位于克里特岛上的大规模遗迹,而且再加上北方的一个圆环状小岛“席拉岛(又名圣多里尼/桑多里尼)”上发现了描绘现在已成为内海的火山口,以前曾经是一个小岛的证据,因此有人怀疑席拉岛正是亚特兰提斯传说的由来,因为据研究,约西元前15世纪(也就是柏拉图年代的900年前),席拉岛上的圣多里尼火山发生了一次大爆发,爆发导致火山口上建立的文明城市被毁灭,也引发了海啸,这次火山喷发使得原本仰赖贸易的迈锡尼文明受到了重大打击,就此一蹶不振。

支持此说的人认为,柏拉图(亦或是他表弟柯里提亚斯或最初听到这故事的希腊人索隆)把数字弄错了,因此整个数字夸大了十倍以上,900年变成了9000年,4万平方哩变成了40万平方哩,所以才变成了这样的传说。

南极说

支持此说的人以考古学家兼作家葛雷姆‧汉卡克以及兰斯‧弗列里亚斯为代表。

此说是认为亚特兰提斯应该是在南极半岛,并以“地壳滑动说”来解释亚特兰提斯的毁灭,认为亚特兰提斯不只是受到了火山等等的灾难,紧接而来的是严寒,从而导致亚特兰提斯人放弃了自己的故乡,南极半岛随后也被厚厚的冰层覆盖。

直布罗陀说

法国普罗旺斯大学地理学教授科林那·吉亚德(Collina-Girard)认为柏拉图在书中描述的“亚特兰蒂斯”位于今天的直布罗陀海峡一带。

科林那研究了人类于19000年以前从欧洲向北非移民的历史,认为在亚特兰蒂斯大陆存在的时期,直布罗陀海峡有高于海平面的陆地存在,而亚特兰蒂斯大陆就在今日的安达鲁西亚(Andalusia)与摩洛哥之间。

爱尔兰说

瑞典地理学家乌尔夫·埃林森于2004年出版的《地理学家眼中的亚特兰蒂斯:勘探仙境之国》一书中认为,爱尔兰岛即为亚特兰提斯大陆。主要论点来自于柏拉图所描述的岛国大小及地貌与爱尔兰岛极为相似,并且两者都有巨石墓葬文化。亚特兰提斯沉没的传说可能来自于公元前6100年,冰河期结束导致海平面上升,淹没许多沿岸岛屿。长时间的以讹传讹将小岛的沉没夸大为毁灭性的灾难。

科学的证据

第一次提出亚速尔群岛和加那利群岛是大西国遗迹这个理论的,是一位名叫阿塔那斯·柯切尔的神甫。那是1665年的事。这位圣职人员的看法是正确的,后来几个世纪的发现都一一证实了他的设想。

1898年夏,有一条船在布雷斯特同科德角之间敷设电缆。突然间海底电缆发生断裂,船上的工人马上投入了紧张的抢修工作。出事地点是北纬47°,巴黎以西西经29°40′,在亚速尔群岛之前900 公里处,那里的水深达3100米。在打捞的时候,人们奇怪地看到海底具有陆地山脉的特点,其表面除谷底外没有淤泥,岩石顶端呈锋利的尖状。船员们带回了一块岩石,这块“玄武玻璃”一直保存在矿业学院。

“玄武玻璃”引起了一位法国地质学家的极大兴趣。这位学者就是皮埃尔·泰尔米埃。这块玄武岩石在水中一直没有能变硬,而拿到岸上在空气中它却坚硬起来了。因此泰尔米埃得出结论:从3100 米深水中采来的这块石头曾受到过大气的压力,因为在这个地方,过去曾同周围地区一样一度露出水面 ;显然,不久以前发生的地壳激变(这里的“不久以前”,应该从地质学角度来理解)使这里下陷了3000米;欧洲同美洲之间有过一块陆地,这块陆地在激烈的地质变动时不见了。

比米尼大墙

罗伯特·布拉什是个飞机驾驶员,同时,他又是一个酷爱海底考古的人。1967年,他曾飞越过百慕大地区巴哈马群岛中的安德罗斯岛和比米尼岛。在飞行途中,他发现在水面下几米深的地方有一个长方形的灰色物体,它的几何图形十分完整,布拉什立即意识到这是人类的建筑物,于是他拍下了不少照片。过不多久,他把这些照片送到了法国人迪米特里·勒彼科夫手里。后者原籍为俄国,是专门研究海底摄影的大学者,他发明了许多摄影器材,其中有电子闪光灯。

布拉什的照片引起了勒彼科夫的极大兴趣,但没有使他感到过分的吃惊,因为他自己从飞机上也看到同一海域里有一个约400米长的长方形的东西,另外,他还见到有一些笔直的线条以及圆形和形状规则的物体。勒彼科夫带着布拉什的照片找到了在迈阿密科学博物馆工作的朋友曼森·瓦伦丁。曼森·瓦伦丁曾是耶鲁大学的教授,同时他又是研究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以前的美洲文化的专家 。他看到照片后,毫不犹豫地当即组织了一支探险队奔赴现场考察。探险队乘一架水上飞机在安德罗斯岛海域上空来回盘旋搜寻。

在巴哈马群岛的大礁带,水并不太深,因此水面下隐藏的东西比较容易看清。探测队的队员们果然找到了罗伯特·布拉什照片上的那个物体:一道30厘米厚的“墙”,周围积满了泥沙,看上去是一座长30米、宽25米的建筑物的地基。为了仔细观察这道“墙”,迪米特里·勒彼科夫把自己设计的一个航行器交给了一支专门的小组使用。对比米尼岛写过一部材料十分丰富的著作的皮埃尔·卡纳克把这个航行器称做为“M114E”,这是一架名副其实的潜水飞机,配备有广角镜自动摄影机。有了这样的装备,探索工作才能够真正顺利地进行了。探测工作持续了好几个月,不少著名人士参加了这项工作,其中有宇航员埃德加·米切尔和法国潜水员雅克·马约尔。

探测队在1968年9月2日出发。队员们发现水底有一片宽阔的由扁平的、长方形或多边形石块铺 成的石板地面,这个地面上的石块每条边有5米长,厚度从50厘米到150厘米之间不等,估计每块石头有25吨重。整个石板地面长70米,宽10米。皮埃尔·卡纳克说,这地面似乎是由“大块大块的齐整的岩石 用一种类似水泥般的东西胶合起来的”。后来,人们给这个规模宏大的建筑物起了个名字:“比米尼大墙”。

迪米特里·勒彼科夫发表于《另一个世界》杂志第6期上的一篇文章谈到1968年9月发现的大墙时写道:“这道墙的正面十分挺拔,墙上面的石块砌得十分平整,使整个建筑牢固平稳。”

“石块的内侧有一些痕迹,据考证那是工具凿琢留下的。考古学家们吃惊地看到,这么多年来,这些墙竟顶住了海浪的侵蚀和飓风暴雨的袭击。“随后,一支新的探测小组又发现上层石块是盖在4根柱子上的。从此,考古学家们再也没有怀疑的余地了,他们发现的肯定是人的建筑物。”

后来,人们又进行了多次探测,证实了原先的设想。1971年,探测者们在东墙脚下开了一些洞,发现下面还有一层石块,是由6公分的水泥浇砌于第一层岩石下。然而,人类使用水泥的历史才有多少年?!人们自然而然地想到,这可能是一个我们还不知道的高度文明社会留下的遗迹。

1968年以来,人们不断地在比米尼岛一带发现巨大的石头建筑群静卧在大洋底下,像是街道、码头、倒塌的城墙、门洞……令人吃惊的是,它们的模样,与秘鲁共和国的史前遗迹斯通亨吉石柱和蒂林特巨 石城墙十分相像。

今天虽然已经无法考证这些东西始于何年,但是根据一些长在这些建筑上的红树根的 化石,表明它们至少已经有12000年的历史。这些海底建筑结构严密,气势雄伟,石砌的街道宽阔平坦 ,路面由一些长方形或正多边形的石块排列成各种图案。

1967年,美国的“阿吕米诺”号潜水艇在佛罗里达、佐治亚、南卡罗莱纳群岛沿岸执行任务时,曾发现一条海底马路。“阿吕米诺”号装上两个特殊的轮子之后,就能像汽车奔驰在平坦的马路上一样前进。1974年,苏联的一艘“勇士号”科学考察船,在直布罗陀海峡的外侧的大西洋海底,成功地拍摄了8张海底照片。从照片中可以清楚地看出,除了腐烂的海草外,有海底山脉、古代城堡的墙壁和石头阶梯……这些照片足以证明,这里曾经是陆地,并且有人类居住过。

同时,美、法科学家在百慕大三角区的西部海域发现了一座巨大的海底金字塔,据测量,它的底边长300米,高200米,其塔尖距海面100米。研究表明,它比埃及金字塔还要古老。所有这一切均表明,曾经有过一个古代大陆以及文明社会被埋葬在大洋底下。然而这就产生了 一个疑问:12000年前,难道人类文明就如此发达了吗?

在探讨这些问题时,学者和探索者们经常提到一个名词,即亚特兰蒂斯。

的确,种种迹象表明这些石块很可能是亚特兰蒂斯的遗址。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么亚特兰蒂斯的文明该是多么发达。现在,生物学家、人种学家、地质学家、人类学家以及考古学家都告诉我们: 从亚速尔群岛到百慕大岛,人们在大西洋的这部分海底发现有大片大片的陆地深深地埋在水下,可是这些陆地昔日是露出水面的土地。

在海底两万里中,发明什么和谁即位了托利色利?

 上面看到的可怕景象,是诺第留斯号在航程中碰到的一连串海中灾祸的开始,自从它到了船只往来比较多的海中,我们时常看见遇难的船只在海水中腐烂了,在更深的地方,海底下面,看到上了锈的大炮、子弹、锚、链以及其他许多铁器。

不过,诺第留斯号总是带着我们前进。我们在船上很孤独地生活。12月11日,我们望见了帕摩图群岛,这群岛位于南纬13度30分和23度50分之间,西经125度30分和151度30分之间,从度西岛直至拉查列岛此薯坦,由东南偏东至西北偏西,在长五森桐百里的海面上罗列起来。群岛的面积共三百七十平方里,由约莫六十个小群岛组成,在这些小群岛中间,我看到了法国占领的作为它的保护地的甘比尔群岛。这些小群岛全是珊瑚岛。由于珊瑚这种腔肠动物所起的作用,造成地面缓慢地,但连续地上升,因此,将来一定有一天会把这些小岛连接起来。以后,连接起来的新岛又跟邻近的群岛衔接,久而久之,从新西兰和新喀里多尼亚岛起,至马贵斯群岛止,便要出现一个新大陆,那就是未来的第五大洲。

那天,我在尼摩船长面前谈我的新大陆构成的理论,他很冷淡地这样回答我:

“地球上所需要的并不是新的大陆,而是新的人!”

在这次航行中,诺第留斯号偶然开到克列蒙端尼岛——群岛中最有兴昧的一个岛·它是18年,曲米涅娃号船长贝尔发现的。我因此得以研究太平洋中的小岛所构成的造礁珊瑚体系。造礁珊瑚跟普通珊瑚不能混为一谈,它们的纤维组织蒙上一层石灰质的表皮,表皮构造的各种变化使我著名的老师密尔·爱德华先生把它们分为五部。这些以分泌物累积成珊瑚树的细小微生动物,是数以亿万计地生活在细胞里面。它们分泌的石灰质逐渐累积,组成了岩石、礁石、小岛、岛屿。在某一处,它们形成一个圆形的环,围绕着一个珊瑚洲或一个内湖,边缘有缺口,可与大海相通。在另一处,它们形成一些礁石的悬崖,跟新喀里多尼。亚海岸和帕摩图群岛好些小岛所有的情形相仿。在别的地方,比如在联合岛和毛利斯岛,它们筑起礁石脉,跟壁立的)高墙一样,高墙附近的海是非常之深的。

沿着克列蒙端尼岛的悬崖仅仅走了几百米,我对于这些微生手伏物中的劳动者所完成的巨大工程十分赞赏。这些悬崖大半是称为千孔珊瑚、滨珊瑚、星珊瑚和脑形珊瑚的造礁珊瑚类的杰作。造礁珊瑚类动物在海波激荡的表面一层特别繁衍,因此,它们的造礁工作是从上层开始,渐次及于下层的,上层带着剩余的分泌物,渐渐沉到下面去。达尔文的学说就是这样,他应用这学说来说明环状珊瑚岛的构成——照我的意思,这学说比那以海面下几米有浮出的山岭或火山的峰顶作为造礁珊瑚的工作基地的学说,较为优越,较为合理。

我可以挨近这些新奇的墙垣观察,因为它们是垂直的,测探器指示的深度超过三百米,我们船上的阵阵电光把这光辉的石灰石照亮了。

康塞尔问我这些巨大的墙垣积累起来要花多少时间,我回答他的这个问题说,根据学者们的意见,积累八分之一寸厚的珊瑚墙需要一个世纪,即一百年左右的时间,他十分惊异。

“那么,”他问我,“造成这些墙垣要多少时间呢?”

”要十九万二千年,老实的康塞尔,这就把《圣经》记载的时间特别拉长了。此外,煤炭的形成,即被洪水冲积的森林的矿化作用,玄武岩的冷化作用,需要更长久的时间。再说,《圣经》中的时间只是表明一个一个时期,并不指两次旧出之间的时间,因为,照《圣经》的说法,太阳并不是开夭,辟地第一天就存在。”

当诺第留斯号回到海面上来的时候,我可以望见这个低洼的和多树的克列蒙瑞尼岛发展的全部过程。岛上的珊瑚石显然是由于旋风和风暴的冲刷,变成了肥饶的沃上。不知什么时候,一些谷粒果核被暴风带到邻近土地,落在石灰质的地上,地里夹杂了鱼类和海产植物分解出来的渣滓,成为很好的草木肥料。随后又有一些可可果核被波浪冲来,漂到了这边新开辟的海岸。不久种子发芽生根,渐渐长大,成树,成林,贮蓄了水蒸气。水流于是形成了。植物也就渐渐生长繁殖。叉有些微生动物,爬虫,昆虫,附在被大风吹倒的其他海岛的树干上,输送到这边。龟鳖到这里来下蛋,禽鸟在嫩枝上结巢。动物就这样在岛上活跃起来。不久,人类被岛上的青葱和肥饶的土地所吸引,也在岛上出现了。这就是群岛——微生动物的惊人杰作的形成过程。

傍晚时候,克列蒙端尼岛在远处隐没不见了,诺第留斯号的航路显然是改变了方向。在西经135度上接触到南回归线的时候,船又上溯南北两回归线间的海水,向西北偏西驶去。虽然夏季的太阳光十分厉害,但我们一点不受炎热的影响,因为在水底三十至四十米的深度,温度总不超过十度到十二度。

12月15日,我们在东边望到了使人留恋的社会群岛和作为太平洋玉后的啊娜多姿的塔希提岛。我早晨在距离几里的下方,望见了这岛上的高耸的山峰。沿岛水产供应我们船上餐桌许多美味的鱼,鳍鱼、鲤鱼、乳白鱼,以及好几种属于鳗鱼类的海蛇。

诺第留斯号已经走了八千一百海里的海程了。当它穿过东加塔布群岛和航海家群岛之间的时候,测程器的记录已经到了九千七百二十海里;汤加塔布群岛是从前阿尔戈号、太子港号和博兰公爵号的船员丧生的地方,航海家群岛是拉·白鲁斯的朋友、郎格尔船长被杀的所在。不久我又望见了维蒂群岛,岛上的土人曾经屠杀过和合号的水手和指挥可爱的约瑟芬号的南特人布罗船长。

这群岛所占的面积,从北至南为一百里,从东至西为九十里,位于南纬6度至2度,西经174度至179度之间。这群岛是由很多小岛如维蒂岛、万奴岛和甘杜朋等岛组成的。

这群小岛是塔斯曼在1643年发现的,那一年也就是托利色利发明风雨表和路易十四即位的一年。人们可以想一想,这三件事究竟那一件对人类最有益处、”随后,库克在1714年,当土尔加斯朵在1793年,杜蒙·居维尔在1827年都曾来过,群岛的地理形势是经杜蒙·居维尔勘察后,才弄清楚的。诺第留斯号驶近了魏利阿湾,那位狄勇船长在这里遇到过惊人冒险的事件,狄勇船长就是第一个把拉白鲁斯沉船的秘密弄明白的人。

在海湾中我们打了好几次鱼,我们打到很多好吃的牡蛎我们是按照薛尼克的方法,在饭桌上把牡蛎剥开,尽量无节制地吃。大家知道,这种软体动物是属于贝壳蛇类,在地中海科西嘉岛非常普遍。魏利阿海湾中一定有十分丰富的壮蜗,如果没有各种消灭它们的原因,这些团结成群的动物必然要把这一带海湾都填满,因为光是一个牡蜗就可以产两百万个卵。

尼德·兰师傅在这次大吃牡蛎中,对于他的贪食没有后悔,因为牡蛎是从来不使人饱胀的唯一的食品。是的,供给一个人每日营养所需的三百一十五克氮素,要二百个左右牡蛎呢。

12月25日,诺第留斯号在新赫布里底群岛间行驶,这群岛在1606年由居洛斯发见,1768年,布几威尔来探险,1773年,库克才把现在新赫布里底的名字给了它。这一群岛屿由丸个主要大岛组成,形成一条从西北偏北至东南偏南的一百二十里的长带,位于南纬15度至2度,西经164度至168度之间。我们的船沿着奥卢岛岸边走过,在正午时刻观察,这岛好像一堆青绿的树林,有一座很高的山峰耸立在上面。这一天是圣诞节,尼德·兰似乎很后悔不能过节,因为圣诞节是基督教徒所热爱的家庭团聚节。

我有七八天没有看到尼摩船长了,27H早晨,他进客厅来,脸上的神气总是像跟你分手不过五分钟时间的样子。

我正在看那平面图上的诺第留斯号所走的航路。船长走向前来,手指着地图上的一点,单单说出了这个名字:

“万尼科罗群岛。”

万尼科罗这名字是有迷惑力的;它是拉·白鲁斯的探险船只在那里失踪的群岛的名字。我立即站起来。

“诺第留斯号带我们到万尼科罗群岛吗?”我问。

“是的,教授。”船长回答。

“我可以去访问罗盘号和浑天仪号毁坏沉没的有名的岛屿吗?”

“如果您高兴,教授,我们可以去访问。”

“我们什么时候到万尼科罗群岛呢?”

“我们就到了,教授。”

我跟着尼摩船长,走上平台,从平台上,我眼光急急地向天际了望。

在东北方,现出两座大小不等的由火山形成的岛屿,有四十海里长的环形珊瑚礁围绕。我们现在就在万尼科罗岛面前了,杜蒙·屠维尔一定要叫它搜索岛,它是在万奴岛的天然小港前面,位于南纬16度4分和东经164度32分之间。岛上土地从岸边的海滩,一直到内部的高峰,都好像有青纱帐蒙起来,岛上有高九百米左右的加波哥山矗立,俯视全岛。

诺第留斯号从窄狭的水道,穿过外围的一道石带,走在暗礁岩石里面了,这里的海水深度为五十米至六十五米左右。我看见红树荫下有十二三个土人,他们看见我们的船开来,表示极端惊怪。看见这长长的灰黑东西在水面上行走,他们可能认为是他们应当警戒的一条很厉害的鲸科动物呢?

这个时候,尼摩船长向我打听拉·白鲁斯失事遇难的情形,这事我是知道的。

“船长,我所知道的不过是大家都知道的罢了。”我回答他。

“您可以把大家知道的情形告诉我吗?”他带些讥讽的神气说。

“那很容易。”

我把杜蒙·居维尔关于这事的最后著作中所谈到的情形告诉了他,下面就是简单的概述。

拉·白鲁斯和他的副手郎格尔船长于1785年受路易十六的派遣,作环游地球的航行。他们乘罗盘号和浑天仪号两艘三级舰出发,以后就再没有听见他们的消息了。

1791年,法国政府很关心这两艘战舰的命运,装备了两艘大运输舰,搜索号和希望号,准备出发,做寻找的工作。,这两艘大运输舰于9月28日离开布勒斯特海港,由当上尔加斯朵指挥。“但两个月后,从指挥阿伯马尔号船的船长,名叫波温的这个人送来的报告知道,失事的两艘战舰的残骸在新佐治岛沿岸看到了。当,土尔加斯朵并不知道这个报告——而且这报告也不很可靠——他向海军部群岛出发,前去找寻,固他根据韩德船长的一个报告,说这群岛是拉·白鲁斯失事遇难的地点。

他的搜寻完全没有结果,完全落空了。希望号和搜索号甚至于经过万尼科罗群岛面前没有停留,总起来说,这次、航行很不幸,因为当土尔加斯朵,他的两名副手和他船员中的好几名水手都丢了性命。.第一个把这次遇难人的无可争辩的可靠遗物找出来的,是一位经常航行在太平洋上的老航海家狄勇船长。1824年5月15日,他的船圣巴土利克号,经过新赫布里底群岛之一的第克贝亚岛附近。在那里,一个印第安人乘着独木舟,靠近他的船边,卖给他-把银质的刀柄,柄上有镂别的文字痕迹。这个印第安人又说,六年前,他在万尼科罗岛住下来的时候,曾看见过两个欧洲人,他们是一只遇难船砌船员,这船多年前撞在岛附近的暗礁上了。

狄勇立即猜想到,这一定是拉白鲁斯船上的遇难人员,周为这些船只的失踪是众所周知的,曾经震动世界。他打算到万尼科罗群岛去,据印第安人说,那里还有遇难船只的、许多遗物,可是大风和海浪阻挡了他,无法前往。

狄勇回到加尔备答。在加尔各答;他想法使亚洲学会和印度公司注意他的发现。他于是得到一只船,这只船命名为搜索号,由他指挥,1827年1月23月,他由一个法国人陪着,乘船出发,前往搜寻。

搜索号在太平洋好几处停锚找寻,于1827年7月了日:到万尼科罗群岛前面停泊了,地点就是此刻诺第留斯号所在的这个万奴岛的天然小港中。

在这个地方,狄勇收集了遇难船只的许多遗物:铁制的用具,锚,滑车的铁链环,小炮,一颗十八号炮弹,残破的天文仪器,船后部断片:另外还有一口铜钟,上面有款识,写着“巴赞给我造的”,这是1785年左右,布勒斯特军械局铸造厂的标记。这事是十分明确,不可以怀疑的了。

狄勇为了使自己所获得的材料更完备起见,他在这遇难的地方留下,一直到同年十月。然后他离开了万尼科罗群岛,去新西兰,1828年4月7日到了加尔各答,然后回法掴,到了法国,他受到查理十世的热情招待。可是,这个时候,杜蒙。居惟尔不知道狄勇所作的工作结果,已经先出发向别处找寻失事的地点了。因为他从一只捕鲸船的报告知道,有好些徽章和一种圣路易十字勋章在路易西安尼省和新喀里多尼亚岛的土人手里发现。

杜蒙。居维尔于是指挥着浑天仪号,向大洋出发,在狄勇离开了万尼科罗群岛两个月后,他的船停在何巴市面前。在何已市,他知道了狄勇所获得的结果,此夕)他又从加尔各答轮船公司的和合号的船副。———个名叫何伯斯的人那里知道,他在南纬8度18分和东经:56度30分之间的一个小岛,看到这些地方的土人使用一些铁条和红色毛布。

杜蒙,居维尔心中相当为难,不知道对于这些不太可靠的报刊所登载的记事是否应该相信,最后他决定开到狄勇曾经到过的地方去。

1828年2月10n日,浑天仪号到了提科皮亚岛面前,请了一个落户在岛上的逃兵作向导和翻译,他向万尼科罗群岛出发,2月12日,望见了万尼科罗群岛,直至14日他都是沿着群岛的礁石脉行驶,到20日,才停泊在礁石圈里面,即万奴岛的天然港内。

23日,好几名船上的人员在岛上走了一圈,得到一些不重要的残余物品。当地土人采取一种不认账和逃避的方法,不愿意带他们到遇难失事的地方去看。这种暖昧不明的行为更让人相信他们是曾经虐待过船中的遇难人员,他们也正是好像伯杜蒙·居维尔要给拉·白鲁斯和他的苦命同伴报仇似的。但在26日,土人由于得到了礼物,并且知道他们不至于受到任何报复,他们这才带领船副雅居诺,到了船只遇难的地方。

在这个地方,五米至六米半的水深处,在巴古和万奴两岛的礁石间,堆积着的锚、炮、铁块和铅块都被石灰质的沉积层粘住了。浑夭仪号的大艇和捕鲸船开到了这个地方,费了很大气力,船上人员才把一个重一千八百斤的锚,一门口径八分的铁铸大炮,一大块铅和两尊铜炮打捞上来。

杜蒙·居维尔详细询问土人,知道拉·白鲁斯在岛附近暗礁上损失了他的两只船后,又造了一只较小的船,他乘新造的船出发,第二次又失踪了……在什么地方失踪呢?没有人知道。这位指挥浑天仪号的船长于是在一株红树华盖下,建造了一座衣冠墓,纪念那位著名的航海家和他的同伴。家是一座简单的四角形金字塔,建筑在珊瑚石的基地上,上面没有竖立什么可以引起土人的贪心的铁架。

杜蒙·居维尔要离开这岛出发了;但他的船员受了海岛不良气候的影响,很多人患了热病,他本人也病得很厉害,一直到8月17日才拔锚动身。

当时法国政府怕杜蒙·屠维尔不知道狄勇的工作结果,派出巴沿尼号小战舰到万尼科罗群岛,战舰由列哥郎·德·土浪美林指挥,当时停在美洲西部海岸。巴沿尼号在浑天仪号离开了几个月后,开到了万尼科罗岛面前,并没有找到什么新的材料,仅仅看见土人对于拉·白鲁斯的墓没有破坏。

上面就是我给尼摩船长说的关于这件事的材料。

“那么,“他对我说,“在万尼科罗群岛失事的遇难人所建造的第三只船,究竟在什么地方遇难沉没了,人们还是不知道吗?”

“人们还是不知道。”

尼摩船长并不答话,他对我做个手势,要我跟他到客厅中去。诺第留斯号潜入海水下几米深,嵌板打开了。

我急急走到玻璃隔板面前观看,只见珊瑚礁石的基地盖满了菌生植物、管状植物、翡翠海草、石竹小草,在它下面,在成千成万物十分可爱的鱼类《鲍鱼、雕纹鱼、卿筒鱼、裂骨鱼、金鱼)中间,我认出了打捞机无法打捞的一些残废物品,如铁马磴、锚、炮、炮弹、绞盘架、船头废料等等,全是遇难船只留下的东西,现在都披上活生生的花朵了。

当我注视这些使人心中难受的遇难船只的残骸时,尼摩船长用很严肃的声音对我说:

“拉·白鲁斯船长于1785年12月7日率领了罗盘号和浑夭仪号两船出发。他最初停泊在植物湾,访问了友爱群岛,新喀里多尼亚,向圣克鲁斯群岛出发,停在哈巴衣群岛的奈摩加岛面前。然后,到了以前不知道的万尼科罗群岛的礁石上面。走在前头的罗盘号撞在南边海岸的礁石上。浑天仪号前来援救,但也碰上暗礁。第一只船罗盘号立即撞破沉下去,第二只船浑天仪号搁浅在下方,仍然支持了好几天。当地土人对遇难船员相当欢迎,善意招待。遇难船员便住在岛上,利用两艘破损的大船,把材料拼凑起来,建造了一只较小的船。有些水手愿意居住在万尼科罗群岛上,不想走了。别的船员,体弱有病,跟拉·白鲁斯一同出发。他们向所罗门群岛开去,他们所有的一切,身体和财物,都在这群岛的主岛的西部海岸,失望呷和满意呷之间沉没了。

“您怎么知道呢?”我喊道。;

“这不是我在那最后遇难失事的地方所找到的文件吗!”

尼摩船长给我看一个白铁盒,上面印有法国国徽的标记,全都被盐水所侵蚀了。他打开铁盒,我看见一卷公文,虽然纸色发黄,但字迹还清楚可读。

这公文是法国海军大臣给拉,白鲁斯船长的训令,边缘还有路易十六亲笔的批语呢!

“啊!”尼摩船长于是说,“对于一位海员来说,这真是死得漂亮:这座珊瑚坟墓实在是太幽静了!愿上天让我的同伴和我不要葬在别样的坟墓中!”

舟山叫裙带菜是什么东西?

特征特性

裙带菜海鲜 成品大连

裙带菜的孢子体黄褐色,外形很象破的芭蕉叶扇,高1—2m,宽50—100mm,明显地分化为固着器、柄及叶片三部分。固着器为叉状分枝的假根组成,假根的末端略粗大,以固着在岩礁上,柄稍长,扁圆形,中间略隆起,叶片的中部有柄部伸长而来的中肋,两侧形成羽状裂片。叶面上有许多黑色小斑点,为粘液腺细胞向表层处的开口。内部构造与海带很相似,在成长的孢子体柄部两侧,形成木耳状重叠褶皱的孢子叶,成熟时,在孢子叶上形成孢子囊。裙带菜的生活史与海带很相似,也是世代交替的,但孢子体生长的时间较海带短,接近一年(海带生长接近二年),而配子体的生长时间较海带为长,约1个月(海带配子体生长一般只有两个星期)。

编辑本段营养成分

裙带菜中含有多种营养成分,据初步分析每百克干品中含粗蛋白 裙带菜、风味、海鲜凉菜

11.6g,精脂肪0.32g?,糖类37.81g,灰分18.93g,还含有多种维生素,粗蛋白质含量高于海带,其味道也超过海带。裙带菜不仅是一种食用的经济褐藻,而且可作综合利用提取褐藻酸的原料。 同时被称为罩明孙聪明菜、美容菜、健康菜、绿色海参的裙带菜,是微量元素和矿物质的天然宝库,含有十几种人体必需的氨基酸、钙、碘、锌、硒、叶酸和维生素A、B、C等矿物质。裙带菜含钙量是“补钙之王”牛奶的10倍,含锌量是“补锌能手”牛肉的3倍。500克裙带菜含铁量等于21斤菠菜,含维生素C量等于1.5斤胡萝卜,含蛋白质量等于1.5个海参。其含碘量也比海带多,加上富含氨基酸、粗纤维等微量元素,对儿童的骨骼、智力发育极为有益。裙带菜还具有营养高、热量低的特点,容易达到减肥、清理肠道、保护皮肤、延缓衰老的功效,是许多女性喜爱的菜肴。日本是世界公认的长寿国,其中主要原因之一就是裙带菜每天必上餐桌。裙带菜目前已成为日本、韩国儿童和学生营养配餐的必备菜肴。裙带菜的黏液中含有的褐藻酸和岩藻固醇,具有降低血液中的胆固醇,有利于体内多余的钠离子排出,防止脑血栓发生,改善和强化血管,防止动脉硬化及降低高血压等方面的物链作用。 日本裙带菜栽培的历史悠久,也是一个消费大国,在裙带菜的营养和与人类健康的关系研究方面居于世界领先水平。西泽一俊先生是日本著名的藻类生物化学专家,多年来一直从事海藻的营养、药理及与人类健康关系的研究,他的著作《海藻之王——裙带菜》一书通过大量的调查结果和实验数据,阐述了裙带菜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特别在预防和治疗高血压、成人疾病等方面的特殊功效做了科学的论述,并列出了科学的裙带菜食用方法,是一本集裙带菜基本知识、营槐塌养价值、药效及其机理介绍为一体的好书。 日本人从公元前就开始食用海藻,这从出土的贝冢遗迹的发掘中得到充分的证实。另外,位于日本北九州市的裙带菜神社和北九州市对岸下关市的住吉神社现在仍然保留着在每年春节那天清晨,神社的主持步入海中举行裙带菜收获的仪式,并将收割的裙带菜在神前供奉后宣布裙带菜收获季节开始的传统。 裙带菜在古代日本不单单作为供品在神前供奉,也是当时献给大和朝廷的供品之一。因此,对于日本人民自古代以来作为重要水产品的裙带菜。裙带菜是中国重要的出口水产品之一。

编辑本段生活史

裙带菜在欧美一些国家经常被称为“海中的蔬菜”。的确如此,在大海中随波漂动 裙带菜、凉菜

?的海藻确实能使人联想起陆地上的蔬菜。与陆地植物一样,裙带菜通过光合作用形成了构成自身骨胳的碳水化合物(陆上植物是纤维素,裙带菜是褐藻酸、藻聚糖等多糖类),通过氮的同化作用直接产生蛋白质,这一点与蔬菜完全相同。但是,如果对它一生的生活史加以仔细观察的话,就会发现裙带菜其实与陆地植物存在很大差异。 首先,让我们观察一下裙带菜的形态。如封面所描绘的那样,与陆地植物叶片相似的是裙带菜的裂叶和贯穿于裂叶中央的中肋(茎)这两部分。裂叶又叫做叶片,位于中肋的两侧是我们通常食用的主要部分;中肋又叫裙带菜梗,位于叶片中间起着叶片的支撑作用,也被用来食用。再往下就是裙带菜叶片的生长点所在处的生长带,位于相当于陆地植物茎部的下方,在裙带菜的繁殖季节将会产生裙带菜的生殖器官——袍子叶(俗称“耳朵”),而位于最下端的是根部(假根)。如果仅从外形上来看,我们大概会认为与陆地植物没什么大的区别,但事实上最大的差异在于它们的功能。陆地植物的根部的主要功能是在支撑固定自身的同时,还可以从土壤中吸收养分,而裙带菜根部的主要功能是附着在岩石等物体上面,仅起着藻体的固着作用。那么营养元素从哪里来吸收呢?主要是靠叶片部分,也就是裂叶部分来完成。裙带菜主要是依靠叶片从海水中吸收氮、钙和磷酸盐等生长所必需的营养元素,然后在体内进行合成和利用转化。另外,在光合作用合成的纤维素类型方面,与陆上植物的纤维素、半纤维素、果胶等有所不同,裙带菜光合作用合成的主要产物是褐藻酸和藻聚糖等多糖类,这些多糖类在降低胆固醇、降低血压及预防成人病等方面具有良好的疗效。裙带莱另一个主要特征是它的生殖方式与陆地植物完全不同。比如说,陆地高等植物体上是开花后通过雌雄花蕊的互相授粉来产生后代。但是裙带菜不能开花,而是依靠游孢子来繁衍后代。下面让我们根据季节的变化来简单地叙述一下裙带菜的一生吧。

编辑本段生长繁殖

裙带菜属于一年生植物,它的一生是短暂的。生长在大海中的裙带菜,总是规范地重复着固定的生长和繁殖周期,繁衍着子孙后代。 4月—5月 随着海水温度的提高,裙带菜逐渐进入繁殖期。可以看到,在裙带菜茎的下方形成一个叫做“孢子叶”的木耳状重叠结构,它是裙带菜的生殖器官,俗称“耳朵”,里面形成了袍子囊,可以产生数量众多的孢子。 5月—6月 裙带菜是依靠对海水温度的细微变化来控制其生命活动的。在5月—6月间,当海水温度超过14℃后,孢子叶开始逐渐成熟,孢子囊破裂,囊中长度约8微米一9微米的游孢子就会大量放散到海水中,进入裙带菜的成熟期。同时,裙带菜的生长也趋于停止,藻体的梢部也开始溃烂脱落。 6月—7月 在海水温度17℃—20℃的范围内,是裙带菜游孢子放散的高峰期。据估计1克裙带菜孢子叶可以放散10万—l000万个游孢子。放出的游孢子只一个细胞,没有雌雄区别。在游孢子的侧端长有两根像胡须一样的鞭毛,依靠鞭毛的摆动,游孢子能在海水中自由游动,遇到岩石或其他物体后就会附着在上面,鞭毛消失,变为球形成为胚孢子。随后胚孢子开始萌发并进行细胞分裂,成为有雌雄区别的配子体。 7月—8月 这个时期是配子体渡夏的季节。当水温超过23℃后,配子体细胞壁加厚,变为球状进入休眠期。我们知道很多动物有休眠的习惯,但裙带菜所谓的休眠是为了渡过难熬的夏季高水温期。虽然裙带菜的配子体比较耐高温,但海水水温如果超过30℃时,也会引起配子体死亡。因此,在夏季海水温度超过或接近30℃的区域,裙带菜的配子体在夏季有较高的死亡率。 9月 这是裙带菜雌雄配子体成熟和受精的季节,又叫做成熟期。渡过了高温期的雌雄配偶体在水温降到20℃以下后,分别形成卵囊和精子囊。精子囊放出的精子在海水中向卵囊的方向游动,进入卵内进行受精。 裙带菜梗丝

10月—11月 受精卵开始分裂形成幼孢子体,又叫做幼孢子体的生长期。当水温降到15℃--17℃后,幼孢子体进行旺盛的细胞分裂,同时在叶片的基部生出假根固着在岩石和地面上。这个阶段在裙带菜栽培生产上又叫做幼苗期。 12月—4月 在海水温度降到13℃--5℃之间,进入裙带菜的快速生长期,这是裙带菜生长速度最快的时期。幼苗期的幼苗经过快速的生长,最大的藻体长度达到3米以上。进入4月后再次形成繁殖器官袍子叶,成熟后在晚春至初夏时候产生下一个世代的游孢子,又开始了下一轮的生殖循环。裙带菜就是按照上述途径完成其生活史周期的。据统计,一个成熟的袍子叶能够放散数亿个游孢子,但在流夏阶段由于受高温、光照及其他因素的影响,所形成的配子体的绝大部分在夏季死亡,到秋天能够生存下来的只有100个左右。 在每年的5月前后,我们迎来了裙带菜收获季节,期待已久的裙带菜就会出现在人们的餐桌上。

编辑本段富含矿物质

【裙带菜中富含人体健康不可缺少的矿物质】 人和动物尽管有一些差异,但它们能够生存下去的能源取决于从食物中摄取的三大营养元素,即糖类、脂肪及蛋白质。但是否说仅有这三大营养元素人类的生存就足够了呢?实际上如果单纯依赖这三大营养元素,动物是不能够生存下去的。原因是在体内为利用营养元素所进行的维持生命活动过程中,需要进行各种各样的化学反应,为了使这种化学反应能够有效地进行,还需要极少量的特别物质,即微量元素的参与,而这些微量元素主要包括维生素类和矿物。 关于维生素,自1912年被发现以来,其研究利用在20世纪前半叶有了快速的进展。维生素缺乏症的症状及其在体内的作用机理已被人们所了解。但在矿物质的研究方面,尽管其被发现时间比维生素要早,但由于长时间没能引起人们的重视,其研究方面也没有什么大的进展。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所知道的无非是铁与贪血、碘与甲状腺机能障碍、钙与骨骼及牙齿等关系方面的知识,至于各种矿物质的作用,具体对人体而言到底需要什么矿物质,一天需要的数量是多少并不是十分了解。直到最近,人们通过研究发现,正常儿童和先天性异常儿童体内矿物质的含量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还发现某种矿物质可预防动脉硬化,缺乏时可导致乳腺癌发病率增高,使人们对矿物质的重要性重视起来。也就是说,矿物质是构成人体生命的骨架,矿物质缺乏是造成人体异常和疾病发生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在这种情况下,在矿物质营养元素研究大大领先于日本的美国,率先提出了人体每天矿物质的鼓励摄取量(RDA)的概念。美国人关于疾病的发生与日常的饮食生活密切相关的意识非常超前,同时,他们在防癌食品和维生素的研究方面也具有较高的水平。因此,作为以上研究的重要环节之一,如同研究一天究竟需要多少维生素的摄取量一样,对矿物质也提出了一个具体的数字,这就是鼓励摄取量(RDA)。 但在现实生活中,微量元素的摄取量仍呈现出降低的倾向,贫血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据调查结果表明,每3位女性就有1名表现出贫血倾向,其中大部分是缺铁性贫血,铁的摄取量不足是导致该病的主要原因。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而导致的偏食、因温室栽培而造成食物自身化学组成的变化、大量食用方便食品等加工产品,是造成现代人们矿物质摄取量不足的重要原因。 为了确保矿物质有足够的摄取量,在日常生活中应该食用什么样的食物呢?首先推荐的应该是裙带菜等海藻类。海藻通常被比喻为“海中蔬菜”,其同陆地上植物间的最大区别在于其体内吸收了海水中大量的营养元素,而且海洋是矿物质最丰富的宝库。因此,以丰富矿物质营养培育的裙带菜,对现代人来说是最理想的矿物质的补给源。

编辑本段含有抗癌作用的维生素A

说到裙带菜的抗癌作用,在此想强调的是维生素A的抗癌作用。很早以前我们就知道,如果缺乏维生素A的话,便容易患夜盲症。例如我们刚进入电影院的时候,最初因为黑暗什么也看不清,但过一会儿,眼睛就会逐渐适应从而能够找到座位,这在生理学上叫明暗顺应。而维生素A正是我们具备这种明暗顺应功能所不可缺少的物质。 裙带菜制品

但最近维生素A则是作为具有抗癌作用的维生素类而受到人们的重视。以前我们只知道维生素A是促进皮肤、粘膜细胞的正常分裂及成熟所不可缺少的物质。如果缺乏维生素A的话,皮肤就会变的像鲨鱼皮那样粗糙难看。这是由于在皮肤的基质层所分裂的细胞逐渐成熟老化,衍变为覆盖于皮肤表面的角质层的过程中产生的异常现象(又叫皮肤的角质化)。通过实验表明,维生素A不仅具有保持细胞正常分裂的作用,还因具有将细胞癌症前期状态,转变为正常状态的功能,从而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但是,令人遗憾的是,人体并不能大量利用维生素A,因为维生素A属于脂溶性维生素,只溶于油脂,不溶于水,因此不能像其它水溶性维生素那样可随尿液一起排出体外,而是积蓄于人体之中。如果每天大量摄取的话,则容易患脑压亢进症,表现出头痛、恶心、呕吐等后遗症状。人们为了有效地利用维生素A的长处,降低其副作用,正在采取多种方式进行改良型维生素A的研究,但现在还没有成功。因此,为了有效利用维生素A的抗癌作用,目前最好的方法是利用食物来弥补其不足,比如说适当多食用动物肝脏、鳗鱼等富含维生素A的食物。但是,这样的动物性食品比较难吃,而且每天大量食用也不能完全排除患维生素A后遗症的可能性。目前一个最好的方法是,每天从蔬菜中获得大量的胡萝卜素。胡萝卜素又被叫做生产维生素A的工厂,进入体内后胡萝卜素便立即被分解,有1/3的部分转化为维生素A。尽管维生素A转换率可能稍微低了一些,但因此可不必担心过量摄取维生素A产生的后遗症状。另外,有的专家还报道了胡萝卜素不仅分解形成的维生素A具有预防癌症的作用,而且其自身对于预防癌症也具有良好的效果。众所周知,胡萝卜素通常大量存在于菠菜等绿黄色蔬菜当中,但在裙带菜中胡萝卜素的含量也相当高。据测定,在每100克生菠菜中胡萝卜素的含量为3100毫克,而每100克生裙带菜中胡萝卜素的含量达1400毫克,100克干燥裙带菜中胡萝卜素的含量竞高达3300毫克,其含量与菠菜相比决不逊色。因此,裙带菜与黄绿色蔬菜一起食用可以获得足够的的胡萝卜素。另外,胡萝卜素与维生素A同属一类,都具有溶解于油脂的性质,因此,如果裙带菜与油脂类一起食用的话,其吸收率可提高近三倍。在裙带菜色拉上浇上色拉油和调味汁,或者用油轻炒一下食用的话,可使胡萝卜素的利用率大大提高。

编辑本段市场贩卖裙带菜的商品种类

概述

裙带菜的收割期与当年海水温度有很大的关系,一般来说,主要集中在2月—5月之间。从海上收割上来的新鲜裙带菜,如果将它放置而不马上进行加工的话,就会因裙带菜自身“酶”的作用被消化,在短时间内失去海藻特有的味道和光泽,藻体失去弹性。因此,为了能够常年食用裙带菜,人们从很久以前就开始创造出各种各样的加工方法,我们在市场买到的裙带菜基本上都属于加工品。现在市场上贩卖的裙带菜商品种类基本上分为盐渍品和干燥品两大类,而每一大类中又包含着许多小的种类。

1.淡干裙带菜

这是古代流传下来的最古老的加工和保存方法。将从海中收获的新鲜裙带菜直接摆放在太阳光下晒干,或者将新鲜裙带菜用淡水洗去盐分后摆放在太阳光下晒干而成。

2.灰干裙带菜

这是距今约150年前的江户时代末期,在四国的鸣门地区发明的干燥裙带菜加工的典型方法。在收获的新鲜裙带菜的两面涂上草木灰,铺在沙滩上利用太阳光晒两天左右,这样草木灰中含有的碱性作用,可以使裙带菜藻体保持特有的浓绿颜色而且长年不变,到上市贩卖时用淡水洗掉草木灰,再挂在绳子上晾干成细条状,又叫做“鸣门条裙带莱”。在明治时代,灰干裙带菜是最好的水产品,一直到战前都作为贵重商品来对待。灰干裙带菜用水洗掉草木灰后,在清水中浸泡5分钟—10分钟就可以伸展开,是四国地区具有代表性的有名产品,不仅藻体颜色鲜艳,而且叶片有弹性、口感好,具有独特的风味深受消费者的欢迎。

3.裙带菜板

这是从岛根县到新潟县的日本海沿岸地区生产干燥裙带菜的一种加工方法。裙带菜的收割时间是3月下旬至5月中旬,加工方法是将收割上来的新鲜裙带菜用淡水洗净后控去水分,然后将叶片展开紧密地摆放在木帘上,利用太阳光晒干,这样就成为一张很薄的裙带菜板。出售时裙带菜板一般是被切成长40厘米—50厘米,宽20厘米—30厘米的商品规格。裙带菜板与普通的干燥裙带菜不同,它可以在火上烤一下后放在嘴里嘎吱嘎吱地食用,也可以搓碎后撤在米饭上食用。

4.盐渍裙带菜

这是1965年前后开发的裙带菜加工方法。收割上来的新鲜裙带菜去掉茎和孢子叶,拌上足够的食盐,装入编织袋中叠垛起来,上面稍加重力在低温状态下脱水一夜,然后去掉中肋和梢部的枯叶,再加盐搅拌保存。

5.煮沸盐渍裙带菜

同样是盐渍裙带菜,但这种产品是新鲜裙带菜先经过煮沸后再进行盐渍加工,加工后的裙带菜色泽非常鲜艳。这种加工方法自1970年诞生以来,是目前为止被采用最广泛的一种方法,但保存的时间没有灰干裙带菜长。煮沸盐渍裙带菜的加工方法是先将新鲜裙带菜的孢子叶去掉,在85℃—100℃海水中或盐水中煮沸30秒—50秒,然后进行冷却、脱水后,添加20%—24%的食盐,搅拌后盐渍15小时,然后去掉茎,再进行加重力脱水、拌盐后上市场销售。

6.孢子叶(耳朵)

通常所说的裙带菜在某种意义上说是不完整的。在一般情况下,我们食用的只是裙带菜的叶片部分,抱子叶则是裙带菜的繁殖器官,位于裙带菜茎的基部靠近假根的地方。以前可能是因为其质地较硬食用的人不多,在最近由于发现裙带菜孢子叶具有褐藻酸和藻聚糖的保健效果,食用的人数迅速增加。市场上贩卖的把子叶都是干燥品,粘液较多,在清水中浸泡复原后,用刀切成细丝或用礤菜板擦成细丝,添加醋、酱油和其他调料做成凉拌抱子叶是非常好吃的。最近,市场上也出现了凉拌抱子叶成品。

其他国家海藻的食用方法

应该说世界上海藻料理较多的国家还是日本。除日本外,世界上还有少数国家或部分地区食用海藻。现在我们来看一下他们的食用方法。

美洲大陆

基本上没有食用海藻的习惯。在东海岸的部分地区,人们将角叉菜等红藻磨成粉末,掺在果胨和果子酱中给病人食用。在加拿大,人们将红皮藻磨成粉末后制成胶囊,作为营养剂在市场出售,以补充维生素、矿物质的不足。在南美,除补充维生素外,人们还将海藻作为重要的蛋白质来源,如红皮藻的干燥品中蛋白质的含量高达42%,维生素C、维生素A、维生素B的含量也非常丰富。

北欧

冰岛等国家有些地区食用紫菜和红皮藻。有些地方将紫菜掺在面粉里做成面包,有个别地区在过去还将紫菜掺在烤烟和口香糖中在口中咀嚼;现在一般是与鱼类、牛奶、小麦等一起煮后食用,也有的地方将海藻汁与奶油合煮制成海藻奶油陈在市场贩卖。地中海的部分地区把海藻作为汤的香料,相当于日本的凉粉。

东南亚

印度等国家的人们喜欢食用石花菜等制作琼胶的红藻类,印度尼西亚人也喜欢将一些红藻类当作小菜食用。越南人喜欢将一些含胶量较高的红藻煮后加糖调味食用,据说在殖民地时代还将这些海藻的胶体出口法国。

中国

在很久以前,四川为中心的中国内陆地区,将海带作为医治丹毒病的药材就开始从日本进口海带。马尾藻类作为传统的中草药为达到祛痰的效果而被泡茶喝。在多种多样的中国菜看中,裙带菜、海带是具有代表性的海藻,在有名的燕窝鱼翅汤中也大量地使用了石花菜。海燕从海中寻找石花菜类,吃进肚子里后又吐了出来,由于胃液的化学作用,使石花菜成为半透明的胶质,海燕将胶质粘在羽毛上筑成了鸟巢,所以我们说的燕窝汤,其实是海燕窝的汤。

韩国

在朝鲜半岛自然分布着裙带菜等的食用海藻约有40余种。在韩国,一些日本人不爱食用的海藻如松藻、荒布、蜈蚣藻等,当地人却喜欢食用;而日本人喜欢食用的鹿角海箩、江篱等海藻,韩国人却不怎么食用。现在,韩国的紫菜栽培业也逐渐发展起来,紫菜的生产量几乎达到了日本总产量的一半。另外,裙带菜的市场消费量很高,平均每人的年消费量约为日本的两倍。韩国人也喜欢食用紫菜,但不像日本人那样重视紫菜的香味,喜欢与胡椒、大蒜、芝麻油等搅拌后食用。 干的裙带菜

美味和健康的裙带菜料理

裙带菜的黏液中含有的褐藻酸和岩藻固醇,具有降低血液中的胆固醇,有利于体内多余的钠离子排出,防止脑血栓发生,改善和强化血管,防止动脉硬化及降低高血压等方面的作用。在做裙带菜料理时需要注意的是,裙带菜黏液中的成分具有溶解于水的性质,在洗涤时如果不注意的话,这些成分将会流失。因此,在洗涤时如果是盐渍裙带菜和灰干裙带菜的话需要轻轻地洗掉盐分和杂物即可;如果是干燥裙带菜的话,则最好是连浸泡过的水也一起使用,但如果需要调味要注意盐的使用量。 食物纤维具有吸附胆固醇并排出体外的特殊功能,如果将植物纤维含量丰富的豆类、蔬菜、蘑菇等混在一起食用的话,将会进一步强化食物纤维的功能。大豆中含有大量能够强化血管的蛋白质,但这些蛋白质能够妨碍碘的有效吸收,而碘又是甲状腺激素合成的必要原料。因此,如果食用碘含量丰富的裙带菜的话,将会收到良好的补碘效果。 另外,一些体色青蓝色鱼类的体内,含有预防血栓病的不饱和脂肪酸,海水中的鱼贝类体中含有大量的矿物质和降低血压的有效物质。如果将这些鱼贝类与裙带菜一起食用的话,可以大大地提高裙带菜的药效。

编辑本段烹饪指导

1.裙带菜的黏液中含有的褐藻酸和岩藻固醇,具有降低血液中的胆固醇,有利于体内多余的钠离子排出,防止脑血栓发生,改善和强化血管,防止动脉硬化及降低高血压等方面的作用。在做裙带菜料理时需要注意的是,裙带菜黏液中的成分具有溶解于水的性质,在洗涤时如果不注意的话,这些成分将会流失。因此,在洗涤时如果是盐渍裙带菜和灰干裙带菜的话需要轻轻地洗掉盐分和杂物即可;如果是干燥裙带菜的话,则最好是连浸泡过的水也一起使用,但如果需要调味要注意盐的使用量。 2.一些体色青蓝色鱼类的体内,含有预防血栓病的不饱和脂肪酸,海水中的鱼贝类体中含有大量的矿物质和降低血压的有效物质。如果将这些鱼贝类与裙带菜一起食用的话,可以大大地提高裙带菜的药效。食疗作用  裙带菜性凉,味甘咸;有清热,生津,通便之功效。

编辑本段营养知识

裙带菜(干)知识介绍:裙带菜属海藻类的植物,一年生,色黄褐,高1—2m,宽50—100cm,叶绿呈羽状裂片,叶片较海带薄,外形像大破葵扇,也像裙带,故取其名。分淡干、咸干两种。裙带菜是褐藻植物海带科的海草,誉为海中蔬菜。 我国辽宁的吕达、金县,山东青岛、烟台、威海等地为主要产区,浙江舟山群岛亦产。除自然繁殖,已开始人工养殖。 裙带菜(干)营养分析:裙带菜是褐藻植物海带科的海草,营养丰富,食用价值较高,誉为海中蔬菜,含有多量的碘和钙,其蛋白质和铁的含量比海带还要多。此外,还含有维生素A、维生素B1、维生索B2、维生素C,叶酸,镁,钠和多种氨基酸及褐藻胶酸、食物纤维等。有降低血压和增强血管组织的作用。 裙带菜(干)补充信息:裙带菜以身干盐轻,颜色全青碧绿,少黄叶和深红色,味清香者为佳。 裙带菜(干)适合人群:一般人群均可食用 1. 尤其适宜高血压病,冠心病,动脉硬化者、肥胖之人,甲状腺肿大者、大便秘结之人、少年儿童生长发育、怀孕妇女以及哺乳期食用 2. 平素脾胃虚寒,腹泻便溏之人忌食。 裙带菜(干)食疗作用:裙带菜性凉,味甘咸;有清热,生津,通便之功效。 裙带菜(干)做法指导: 1、裙带菜的黏液中含有的褐藻酸和岩藻固醇,具有降低血液中的胆固醇,有利于体内多余的钠离子排出,防止脑血栓发生,改善和强化血管,防止动脉硬化及降低高血压等方面的作用。在做裙带菜料理时需要注意的是,裙带菜黏液中的成分具有溶解于水的性质,在洗涤时如果不注意的话,这些成分将会流失。因此,在洗涤时如果是盐渍裙带菜和灰干裙带菜的话需要轻轻地洗掉盐分和杂物即可;如果是干燥裙带菜的话,则最好是连浸泡过的水也一起使用,但如果需要调味要注意盐的使用量。 2.一些体色青蓝色鱼类的体内,含有预防血栓病的不饱和脂肪酸,海水中的鱼贝类体中含有大量的矿物质和降低血压的有效物质。如果将这些鱼贝类与裙带菜一起食用的话,可以大大地提高裙带菜的药效。

《海底两万里》例举三种海底生物?

海底两万里是法国科幻小说家凡尔纳著名三部曲的第二部,这部作品集中了凡尔纳科幻小说的诸多特点,引人入胜。在阅读过程中,读者便会不知不觉地灶缺跟随作者的神思在世界各地的海域内遨游,感受到自然的神奇和科学的力量。

一,鹦鹉螺

鹦鹉螺是海洋 软体动物,壳薄而轻,呈螺旋形盘卷,壳的表面呈白色或者乳白色,生长纹从壳的脐部辐射而出,平滑细密,多为红褐色。整个螺旋形外壳光滑如圆盘状,形似鹦鹉嘴,故此得名“鹦鹉螺”。

鹦鹉螺已经在地球上经历了数亿年的演变,但外形、习性等变化很小,被称作海洋中的“ 活化石”,在研究生隐谈辩物进化和 古生物学等方面有很高的价值,侍厅现代仿生科学上也占有一席之地。

二,船蛸(xiāo)是一种雌雄异形的八脚软体动物。与章鱼有近亲关系。船蛸生活在温带海洋的开放水域 。它们著名的是漂亮的像纸一样薄的外壳。

船蛸主要是漂流,但是利用一种喷气推进的形式也能游泳。它漂浮的外壳像小船,因此水手们用希腊神话里的阿尔戈英雄给它命名,船蛸同时也成为好运的象征。

三,海豚

海豚是与鲸鱼和鼠海豚密切相关的水生哺乳动物,大约于1000万年前的中新世进化而成,广泛生活在大陆架附近的浅海里,偶见于淡水之中。

中国古代发明纸的人是谁

纸的发明、发展也是经过了一个曲折的过程。 公元105年发明造纸后,造纸术就从河南向经济文化发达的其它地区传播。蔡伦被封到陕西洋县为龙亭侯,造纸术就传到汉中地区并逐渐传向四川。据蔡伦家乡湖南耒阳的民间传说,蔡伦生前也向家乡传授过造纸术。东汉末年山东造纸也比较发达,出过东莱县(今掖县)的造纸能手左伯。公元二世纪造纸术在我国各地推广以后,纸就成了和缣帛、简 牍的有力的竞争者。公元三到四世纪,纸已经基本取代了帛、简而成为我国唯一的书写材料,有力地促进了我国科学文化的传播和发展。公元三到六世纪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造纸术不断革新。在原料方面,除原有的麻、楮外,又扩展到用桑皮、藤皮造纸。在设备方面,继承了西汉的抄纸技术,出现了更多的活动帘床纸模,用一个活动的竹帘放在框架上,可以反覆捞出成千上万张湿纸,提高了工效。者信在加工制造技术上,加强了碱液蒸煮和舂捣,改进了纸的质量,出现了色纸、涂布纸、填料纸等加工纸。 从敦煌石室和新疆沙碛出土的这一时期所造出的古纸来看,纸质纤维交结匀细,外观洁白,表面平滑,可谓“妍妙辉光”。公元六世纪的贾思勰还在《齐民要术》中,专门有两篇记载了造纸原料楮皮的处理和染黄纸的技术。同时,造纸术传到我国近邻朝鲜和越南,这是造纸术外传的开始。 公元六到十世纪的隋唐五代时期,我国除麻纸、楮皮纸、桑皮纸、藤纸外,还出现了檀皮纸、瑞香皮纸、稻麦秆纸和新式的竹纸。在南方产竹地区,竹材资源丰富,因此竹纸得到迅速发展。关于竹纸的起源,先前有人认为开始于晋代,但是缺乏足够的文献和实物证据。从技术上看,竹纸应该在皮纸技术获得相当发展以后,才能出现,因为竹料是茎秆纤维,比较坚硬,不容易处理,在晋代首悉轮不太可能出现竹纸。竹纸应该起源于唐以后,而在唐宋之际有比较大的发展。欧洲要到十八世纪才有竹纸。 这一时期的产纸地区遍及南北各地。由于雕板印刷术的发明,兴起了印书业,这就促进了造纸业的发展,纸的产量、质量都有提高,价格也不断下降,各种纸制品普及于民间日常生活中。名贵的纸中有唐代的“硬黄”、五代的 “澄心堂纸”等,还有水纹纸和各种艺术加工纸。唐代的绘画艺术作品已经有不少纸本的,正反映出造纸技术的提高。 在公元十到十八世纪的宋元和明清时期,楮纸、桑皮纸等皮纸和竹纸特别盛行,消耗量也特别大。造纸用的竹帘多用细密竹条,这就要求纸的打浆度必须相当高,而造出的纸也必然很细密匀称。先前唐代用淀粉糊剂做施胶剂,兼有填料和降低纤维下沉槽底的作用。到宋代以后多用植物粘液做“纸药”,使纸浆均匀,常用的“纸药”是杨桃藤、黄蜀葵等浸出液。这种技术早在唐代已经采用,但是宋代以后就盛行起来,以致不再采用淀粉糊剂了。 这时候的各种加工纸品种繁多,纸的用途日广,除书画、印刷和日用外,我国还最先在世界上发行纸币。这种纸币在宋代称作“交子”,元明后继续发行,后来世界各国也相继跟着发行了纸币。明清时期用于室内装饰用的壁纸、纸花、剪纸等,也很美观,并且行销于国内外。各种彩色的蜡笺、冷金、泥金、罗纹、泥金银加绘、砑花纸等,多为封建统治阶级所享用,造价很高,质量也在一般用纸之上。 这一时期里,有关造纸的著作也不断出现。如宋代苏易简的《纸谱》、元代费著的《纸笺谱》、明代王宗沐的《楮书》,尤其是明代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对我国古代造纸技术都有不少记载。而《天工开物》第十三卷《杀青》中关于竹纸和皮纸的记载,可以说是具有总结性的叙述。陆渣书中还附有造纸操作图,是当时世界上关于造纸的最详尽的记载。 经过元、明、清数百年岁月,到清代中期,我国手工造纸已相当发达,质量先进,品种繁多,成为中华民族数千年文化发展传播的物质条件。 南北朝时的造纸业 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3-5世纪)纸的品种、产量、质量都有增加和提高,造纸原料来源更广。人们已经用藤和竹做造纸的原料了。史书上曾论及到这时期一些与原料有关的纸种名称,如写经用的白麻纸和黄麻纸,枸皮做的皮纸,藤类纤维做的剡藤纸,桑皮做的桑根纸,稻草做的草纸等。由此看来我国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麻、枸皮、桑皮、藤纤维、稻草等已普遍用作造纸原料。西晋的文学家张华在他写的《博物志》中说:剡溪 (现在的浙江嵊县地带)出产古藤,可以造纸,所以就把纸称为剡藤。 在南北朝时代,北方人还用椿树皮造纸。农业科学家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讲到北方农民种植槠树的时候说:他们煮剥树皮,虽然很辛苦,但是获利很大;如果自己能造纸,得利就更大了。这段记载告诉我们,北方农民种植槠树的目的,就是为了造纸;而且煮剥树皮是造纸的一道重要工序。 竹子作为造纸原料始于晋还是宋,尚有不同的看法。南北朝书法家萧子良的一封信中曾说“张茂作箔纸……取其流利,便于行书”,据考据,所渭箔纸即嫩竹纸,张茂是东晋人,看来用竹子造纸可能是初始于晋。但用量很少。 隋唐时期的造纸业 隋朝的虞世南写了一部《北堂书钞》,书里引用东晋人范宁的一句话说,土纸不可作文书,文书都是藤角纸。有人认为这种“上纸”,就是麦秆、稻杆等粗纤维造的草纸。 我国唐朝的政治、经济、文化都空前繁荣,造纸业也进入一个昌盛时期,纸的品种不断增加,生产出许多名纸及大量艺术珍品。造纸原料以树皮使用最广。主要是楮皮、桑皮,也有用沉香皮及栈香树皮的记载。藤纤维也广为使用,但到晚唐时期,由于野藤大量被砍伐,有无人管理栽培,原料供不应求,藤纸一蹶不振,到明代即告消失。 纸张多了,抄写书籍的风气就流行起来。便又出现了一种保护书卷纸张的新方法:人们在制造的时候,再加进一种味道非常苦涩的叫做黄孽的草药。这样的纸可以避免虫咬,长期保存,称为“入湟”,流行于唐代。 隋唐时,我国造纸业更加发达,这与当时的政治经济分不开。自东晋以来,原来经济落后的江南地区,经过劳动人民的长期努力,经济也已经上升到黄河流域的水平。隋朝结束了南北朝的长期分裂局面。到了唐朝时候,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有很大的发展,封建经济繁荣起来。辉煌灿烂的唐代文化,是中国封建文化的高峰。这种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的局面,必然要求发展造纸业,造出更多更好的纸张。 唐代造纸业发达的地区是相当广泛的,出现了不少大规模的造纸作坊。唐代皇甫枚的《三水小牍》里,写了这样一件事:巨鹿郡南和县于北,有个造纸作坊,墙壁上常常贴满了纸,让太阳把它晒干。一天,突然之间刮来一阵旋风,把墙壁上的纸几乎都卷了下来,这些雪白的纸漫天飞午,远远看去,简直象雪花一样。可见,这个纸坊的规模相当大。 唐代的纸张品种很多,所用的原料主要是麻、藤、槠三种。当时的益州(现在的四川)和扬州等地,都是麻纸的著名产地。藤纸的生产,也从原来的产地剡溪逐渐推广到浙江、江西两省许多产藤的州县。 用槠树皮造的槠纸,在唐代更加流行。唐朝文学家韩愈曾把纸称为“槠先生”,就是指槠树皮造的纸。此外,唐朝又开始用海草、檀树皮等造纸。 我国的宣纸是很有名的,讲究写字绘画的人,都喜欢使用宣纸。这种纸直到现在还是手工纸里的精品。宣纸用檀树皮和稻草造成。它洁白细密均匀柔软,质地坚韧,经久不变色,还有吸水力强的特点。早在唐朝时候,宣纸就已经是宣州的著名产品了。 宋元之后的造纸业 宋代竹纸发展很快,市场上十之七八是竹纸。就产区而言有四川、浙江、江西、福建、广东、湖南、湖北等,最盛之地当推浙江、四川。在工艺上宋代竹纸大多无漂白工序,纸为原料本色,除色黄之外,竹纸也有性脆的缺点。 元明时期竹纸的兴盛创造了历史新篇章,尤以福建发展最突出。使用了“熟料”生产及天然漂白,使竹纸产量大有改进。 明朝时候有个科学家叫宋应星,他写了一部《天工开物》,里面就讲到造竹纸的方法:先把竹子截断,剖成竹片,拌了石灰浸在水塘里,再取出来煮烂,制成纸浆,然后用绷在木架上的竹帘子从纸浆面上荡过去。这样,竹帘上就留下一层纤维,把这层纤维揭下来烘干,纸就制成了。当时用石灰等蒸煮纸浆,实际上就是化学处理法。这以经是一套相当完整的造纸方法了。 清代由于造纸业的大发展,麻及树皮等传统造纸原料已不能满足需要,竹纸在清代占了主导地位,其他草浆也有发展,河南、山东、山西等地有人用麦草、蒲草。陕西、甘肃、宁夏有人用马莲草,西北用芨芨草,东北用乌拉草。造些野生草类植物,在清代末期当地居民已用以制造粗草纸。我国用蔗渣造纸始于清末,张东铭在徐家坡设一造纸厂以蔗渣为原料,对此《清朝续文献通考》卷三八四有记载。清代草浆生产技木有了很大进步,用仿竹浆、皮浆的精制方法制取漂白草浆。著名的泾县宣纸就是用一定配比的精制稻草浆和檀皮浆抄制而成,其生产工序一直延续至今。芦苇在清末也有使用。据光绪三十二年《东方杂志》三卷3期载:“陈兴泰在汉口桥口地方,设一造纸厂,先后以芦浆(芦苇)、蔗渣、稻草杆等物,试造日用纸张,有成效”。 造纸术西传后所用的原料及工艺仍习我国之故,以麻和破布为主,不过欧洲的破布普遍是棉纤维,成品纸不如中国产品柔顺薄韧,而且破布日感供不应求。到19世纪末,在欧洲产业革命的推动下,以木材为原料的机制纸迅速发展,并普遍认为木材是一种较好的造纸原料。我国在满清末年和民国初年也逐渐出现了机械化的造纸厂,木材和非木材原料均有使用。 造纸原料范围的扩大,对于造纸业的发展和进步有重要意义,各地就可以利用当地出产的材料来造纸了。 由于原料范围的扩大,纸的种类也越来越多,纸的质量也越来越好,生产的数量也大大增加。 另外史书上还有提到有关蚕茧纸、苔纸、发笺纸、侧理纸等名词,那么是否当时曾用青苔、毛发等造纸呢?根据这类纤维的特性来看,毛发极少纤维结合力,成纸强度很低,不宜单独用来造纸,至于蚕茧纸和发笺纸之说很可能是一种象形名词,白净、细密的麻纤维纸表面形似蚕茧,可能就称其为蚕茧纸。假如在纸浆中加入少许着色的长纤维或毛发,给人以披发的感觉,故而可能就称其为发笺纸,形似青苔并且显绿色花纹者可能谓之苔纸。这只是一种推论,尚需送一步考据。

通过上述对海草是谁发明的和海草是用什么做的的解读,相信您一定有了深入的理解,如果未能解决您的疑问,可在评论区留言哟。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