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税是谁发明的(盐 税收)

今天给各位分享盐税是谁发明的的知识,其中也会对盐 税收进行解释,如果未能解决您的问答,可在评论区留言!

文章目录:

最早的制盐法是谁发现的?

我国人民很早就懂得制盐和用盐调味。相传在夏朝(前2140~前1711),我们的祖先就会用海水煮盐。20世纪60年代福建出土文物中粗带缓发现有古代熬盐器皿,据考证是殷商时期的遗物,可见福建沿海居民在3700年前就已经会利用海水来煮盐了。周朝(前1066~前256)制盐规模更大,并设有专职的盐官叫作“盐人”的来管理制盐事业。这时已能用盐湖的咸水来煮盐,开创了湖盐的生产。这种湖盐当时用作向统治阶层缴税的实物。

春秋时(前722~前481),齐国宰相管仲大力发展盐业,盐税成为国家一笔巨大收入。在这段时期,劳行历动人民不但利用盐池(如山西运城的解池)的咸水,借着太阳的热来晒盐,而且也能开凿盐井(如四川的盐井)把地岩模下的成卤水汲取上来煎熬成盐。

汉朝制盐事业更加发达,从事盐业的劳动人民在生产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知识和经验。他们趁着天晴干燥时日,把含有盐质的土堆积起来,用水淋出较浓的咸卤水来煎熬成盐。制盐在汉朝初期已成为国家的三大工艺(冶铁、制盐、铸钱)之一。著名的《盐铁论》就反映盐在国家经济中所占的重要地位。唐朝的制盐方法又向前推进了一大步,人们已能把土地开辟成“畦”(音其,即在大面积的土地上开辟成一块块的小区),并开沟引进咸卤水,让太阳来晒成盐。宋、元以来,制盐技术更有提高,也更成熟。

关于古代制盐工艺的记载,以明末宋应星的《天工开物·作咸篇》所叙述的最为详细。宋应星所述的制盐工艺过程,虽然是从宋元或更早以前传留下来的方法,但至今基本上仍在沿用。

盐的趣话

俗话说,开门七件事——油盐柴米酱醋茶。没有盐,家家户户都不方便,对盐,谁不想知道个究竟呢?

一  盐的制作

古诗咏米,说米是"粒粒皆辛苦",假若你了解盐的制造过程,盐又何尝不是粒粒自血汗得来呢?

在过去,在广大的沙滩上,当太阳把盐已经完全晒到土面来了,盐民们便相约的去削。盐民把这连接切绝胡刀的套子套在头上,用两手按住两边,切刀捺入土内,一步一步的,一行一行的,很费力的向后拖;使浮面的土在刀锋下翻过身来,这是含有盐汁最多的泥土。翻起以后,再把这大块的灰捶碎,盐民叫做"摊匀"。你看,在生产线上挣扎着的全岱盐民,也一致和太阳拚命;海水,在高热度的热气中蒸发着,喷出腥湿的浊氛。在饥饿线上挣扎着的全岱盐民,也一致和太阳拚命;海水,在高热度的热气中蒸发着,喷出腥湿的浊氛。你到处可以听见这样像惊奇又像悲哀的声音,于是每个盐民黑而且瘦的脸孔上,都显出极度恐慌的神情,眉头成天儿打了结,好像是已经判决死刑还没有执行的囚犯似的。不过,就是依据这已涉及的过程看,盐的制成的不简单,艰难,已可以看见了,而况这里所述的,还只是盐的本身的事,皮宏乎只是生产过程的二分之一。

然后,就在这在广大的沙滩上面,有坟冢似的一堆一堆的土,这土堆就是已经漉过了盐汁重复从盐池里掘起的那作为"削灰"的沙泥。最初是叫做"垦漕",就是把已经漉过盐的旧土掘起。那盛卤的桶,有时用磁缸;不过,在盐灶旁的,大都是木制的。卤成功了,如果要烧盐,随时可以挑到盐灶里去,不烧,就可以用"草筋"将桶口封起。这里,有一说"盐灶"构成的必要了。在灶后有大的卤缸以及盛海水的缸,上面有小的卤桶,接近着盛盐盘的一个桶,以小竹筒直达盘内。就这样的开始烧盐。大约要经过一点半钟,一盘盐才可以烧成。在中间,还有手续,就是过干时要搀海水,烧得将干时要用铲翻身,摊匀,使它成为盐时为止。在盐烧开以后,也可以说还没有烧老时取出,那叫做"盐精",但这只是烧盐的人家留着自己吃,或者漱口用,一般的却要完全烧好,再铲入箩内,挑到仓内藏起,再打包装运出去。盐就是这样制成的。

二  察尔汗的盐盖很坚固

  有一年,我们到察尔汗的盐盖处。这会儿,我们几个伙伴,从格尔木城驱车来到察尔汗,又在万丈盐桥上驶行了。褐黄色的天空,没有一只飞鸣的百灵鸟,褐黑色的盐地,没有一棵绿色的小草,甚至连大戈壁常见的骆驼草也没有,天上地下的飞禽走兽,也不会来这儿作客,整个天地是干渴的,苦涩的,弥漫着一种荒凉孤寂的氛围气。你瞧,只此一个比数,你就可以想像得出这儿是一个多么严酷的盐的王国,一个多么荒凉干旱的世界。

不一阵,我们跳下车,两脚踩着疾藜般的盐槎儿,向着人声喧嚷的地方走去我听一位施工参谋说,按照科学计算,察尔汗的盐盖坚固异常,自然可以跑汽车,也可以跑火车,似乎并不存在承载力问题。但是,这儿除了坚如磐石的盐盖之外,还有密集的溶洞地段,和最容易发生震动液化的地层--它就象绿草覆盖的沼泽地一般,你不知不觉地在上面走着,忽然脚下松动起来,不小心就会掉下去。这时,我蓦地掉过头,发现距铁路桥不远,在燥热的阳光下,在迷迷惘惘的盐气中,影影绰绰显出一片黑压压的物体,象是大戈壁常见的海市蜃楼似的,上面忽而闪出楼台亭阁,忽而闪出一燃悉座繁华的村落。…他从怀中取出包盐的小包,吃了几粒盐,然后冒着磅礴大雨,毅然爬出了洞口。肖家喜用颤抖的手从怀中摸出包盐的小布包,那里有他千省万省剩下的最后几粒食盐,不能再省了,他伸出舌头,将几粒晶亮的盐舔入肚内。他舍不得丢掉包盐布,方方正正迭好,重新揣进了怀中。

三  盐的文化渗入到我们百姓的骨髓

一天我看到了 教训人的场景:

“我过的桥比你走的路多,吃的盐比你吃的米多,你倒教训起我来……,做事要从容。”

“他娘的,这可真是越渴越吃盐,越急越出错儿!”

“笑,是生活中的盐,没有盐,过日子还有什么滋味?”

小李瞧着他毫不在乎的神色,气不打一处来:"你少说没盐味的话!”

于是他象拒绝嘲弄和侮辱似地冲着对方说:"我家不急钱买盐,不卖!"“人不吃盐就没有劲,就不能生产劳动哩!”

你看,这是说盐对生产劳动的重要性,是保持身体健康的必不可少的物质。

盐,也成了一种盐文化。例如:在船工出海的时候,要举行对海的祭祀活动,祭品中有一重要的一样就是盐。还有,产盐的地区有不少的盐文化。因为山东、南阳、四川,在汉代都是富庶之区,都是盐铁工商业最发达的地方,都是大官僚、大地主、大商人最多的地区,豪门富室既多,修造坟墓就多,于是遗存的汉石刻画,也就多量的发见了。通过人物形象与画上题诗:“渔翁晒网趁斜阳,渔妇携筐入市场,换得城中盐菜米,其余沽酒出横塘。”后还有诗话有诗话,“大雪纷纷何所似?空中撒盐差可拟。“

现代有人写道:”大片大片的云朵,象侧斜的白帆,在广漠的天空上漂浮,白云和白盐茫茫的荒原,将天空映衬得分外湛蓝,那一轮丽日也是分外炫人眼目。“

盐还形成了烹饪文化的一部分。陆文夫的《美食家》中写着:“将油熬热炒菜前先放点盐(粗盐较好),盐里的碘化物能解除黄曲霉毒素,过半至一分钟再放佐料和菜。要知道汤要少放盐,他也许看过我写的回忆儿时吃盐水鸭的散文,记住了那颗红红的小辣椒,特意切了红辣椒丝撒在汤上,汤是白的,鱼皮是黑的,辣椒是红的,我喝下了五颜六色,暖暖和和地登上了驶往北方原野的列车。”

你看,盐文化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四  "于琐碎处见精神",  开门七件事——油盐柴米酱醋茶系于民生。

兄弟民族的疾病,最普遍的是肠胃病(因饮食粗劣),风湿病(因衣服少房屋坏),眼病(经常烤火),皮肤病(劳动擦伤)和甲状腺肿大(缺盐或缺碘,西昌德昌县肿颈的最高到百分之九十);地方病如藏族沿交通线患花柳的很多,滇西滇南黔东南疟疾流行,云南有三十余县(主要在泰族等兄弟民族聚居区域)的人,他们的血液百分之八十三含疟疾虫,一般脾肿指数为六四·九七,疟蚊多至二十三种。

我国政府对碘缺乏病地区必须供应加碘食用盐。运输部门应当将盐列为重要运输物资,对食用盐和指令性计划的纯碱、烧碱用盐的运输应当重点保证。经化工部批准的以盐为原料的少数碱厂综合利用资源加工制盐,符合国家规定的食用盐卫生标准的,可以作为食用盐销售。

五  盐政是经济体系的重要一员,是中国社会历史的风情表

盐税亦称盐课,为政府对食盐所征之税也。我国在新中国成立前,盐税法系乱弊宝丛生,虽历代盐政时有更张,各区盐务年有兴革;然终以积重难返,盐政败坏,一至于今日破碎支离之局。

考我国盐税之兴,早见于三代,禹贡有青州贡盐之语,周礼有太宰掌山泽之赋,管子治齐正盐策,以盐为官业,至五代后周,始有引票之制,商专卖制及至清代以降,始有形成,故其自古迄今,变迁殊多,兹为明了历代盐税之沿革起见,特将其分为四期以说明之:)专卖与征税之循环时期自先秦以至隋唐,专卖与征税两制互相循环采用,管子相齐行专卖制,实施计口税盐法。桑弘羊在同儒生的辩论中,明确地指出了盐铁官营等经济政策对巩固封建中央集权的重大政治意义。

隋代统一,始罢盐税。唐初盐仍无税,至代宗至德间,刘晏为运使时,始有盐法,综其法之大要:即民煮,官收,商销,实与近时所谓就场专卖者相同。又设常平盐,如遇商人不至,则减价出售,使民无淡食之虞。遂成官盐滞销,私盐充斥之象。引制之创始时期隋唐而后,五代纷争,藉盐利以充军费,贪图重税,以增收入。宋初盐法,采用官方运卖之制,其后又行通商官卖二法,迨官卖与通商皆敝,乃变行钞法,其法:令商人入钱买钞,赴产地领盐,任其运卖。崇宗时,又变钞盐法,分为长引短引。所谓引者,即政府所给之领盐执照也。其法凡商人运盐,限以时日,视地远近,各给以引,是为盐引之由来。及至南宋开元,又变盐法,征收引税。其法:视盐地之便宜与否,划行盐之引界,谕各商人不得逾越,越则为私,于是引制大成。元承金制,有纲运纲总之法,凡政府按场址远近,建仓贮盐,通立纲数,设官分运,商人领盐,依资发给,是为纲运之法;凡各就岸埠所在,遴选商人,充盐总部辖,是为纲总之法。其法:以票运于边圉或边地,出资供给饷项,以易钞引,然后向盐区领盐贩卖。到清朝时,施琅在给康熙的奏疏中写道:"臣奉旨征讨,亲历其地,备见野沃土膏,物产利薄,耕桑并耦,鱼盐滋生,满山皆属茂树,遍处俱植修竹。”可见出现了盛世景象。直到新中国成立后,课税制度才走向科学与正规。在我小时候,也就是在七十年代人民公社时期,那时候我还记得有一天,一个衣衫褴褛的老太太,颤颤悠悠地走进代销店,万分珍重地递给志强一颗鸡蛋,歙动着干瘪的嘴唇说:“孩儿,给我换上五分钱的盐,三分钱的洋油,二分钱的洋线。”显见,社员吃盐点灯的几分钱,得眼巴巴地瞅着鸡屁股。我们小的时候,往往趁父母叫打酒买盐的机会抠几个零钱,遇上鲜果上市,就买看了好笑的歪嘴桃子吃,当然也买紫幽幽的林枣儿,那是因为它既便宜又好玩。

现今世界各国之盐税制度,千差万殊,各不相同。欧西各国对之已有废除之趋势,如英瑞比三国对盐已采行无税制了;即尚采行有税制的各国,对其税率亦莫不力求减少,来减轻人民的负担。

请问,古代人从何时开始吃盐?

在中国,盐起源发生的时间远在五千年前的炎黄时代,发明人夙沙氏是海水制盐用火煎煮之鼻祖,后世尊崇其为“盐宗”。

参考资料:

中国关于食盐制作的最早记载是海盐。陪雀古籍记载,炎帝(一说神农氏)时的诸侯夙沙氏在山东胶东一带首创用海水煮制海盐,即所谓“夙沙煮盐”。夙沙煮盐可视为中国海盐业的开端,夙沙氏是中国海盐的创始人。

盐资源的早期利用与传说

人类在对盐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中,积淀了丰厚的盐文化,留下了无数美丽而富有诗意的传说。

1、舜帝南风歌

相传在虞舜时期,山西运城盐湖周遍的人们发现并开发当地盐池资源,取天然结晶盐食用。舜帝来盐池巡视,感慨万千,曾抚琴歌唱:“南风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意思是说:夏季的南风,使解池沿岸的盐水迅速蒸发,凝结成为盐颗,她解除了百姓的淡食之苦;南风吹来,滋生盐粒,朝取暮生,暮取朝复,取之不竭,成为当地百姓的主要财源。

2、夙沙煮盐

中国关于食盐制作的最早记载是海盐。古籍记载,炎帝(一说神农氏)时的诸侯夙沙氏在山东胶东一带首创用海水煮制海盐,即所谓“夙沙煮盐”。夙沙煮盐可视为中国海盐业的开端,夙沙氏是中国海盐的创始人。

3、黄帝、炎帝与蚩尤为盐而战

据传,炎帝与黄帝为了争夺古代盛产池盐的山西解池,双方在阪泉(阪泉在山西解县盐池上源)打了三次大仗。最后,黄帝收服了炎帝,炎帝的部族并入黄帝部族,黄帝取代炎帝成为华夏众部落的首领此数。此战号称“中华第一战”。炎黄部族为争夺池盐而战,为争夺池盐而统一,成为中原地带最强大的部落联盟,也就成为中华民族的雏形。后来黄帝和蚩尤又在此交战,并活擒了蚩尤。黄帝在解池附近战炎帝、擒蚩尤等活动的传说和遗迹,正是氏族时代东方部落争夺盐池资源真实写照,足见盐在人类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

4、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盐宗庙宇——池神庙

在古河东解州安邑县东南十里的盐池北畔卧云岗上,矗立着巍峨的池神庙,它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祭祀盐宗的庙宇,唐以前,解池已建有盬宗庙。

据传说,唐代宗大历十二年(777年),因阴雨连绵使盐池露天生产受到很大损失,当时兼任河东租庸盐铁侍御史的崔陲时祈祷天佑,天晴后盐池里竟然“红盐自生,盈掬倾筐,或茧或粟,形攒伏虎,色沏丹砂,古之未有”。户部呈报给皇帝,唐代宗派人核查属实,遂认为盐池生红盐,上古未有,是“祥瑞之兆”,不但“编于史册,荐于郊庙”,而且于冬十月,诏赐池名日“宝应灵庆”,并立盐神庙,封池神为灵庆公。从现存史料及珍贵照片上获悉,盐神庙前曾书有一副对联:“东海栽玉树,西池生金霞”,传说是吕纯阳的手笔,横批为“地接天宝”,传说为韩湘子所书。吕纯阳与韩湘子都是传说中的仙人,他们的笔墨给古老的池神庙增添了无限的“缥缈仙机”。

5、盐湖女神

在我国西藏地区,人们对盐和盐湖之神有着普遍景仰与崇拜。广大藏区的食盐主要来自藏北盐湖区,人们要成群结队、翻山越岭、长途跋涉,才能运回他们视为生命的盐,那种对盐和盐湖女神的景仰与崇拜在盐的运输上可见一斑。西藏的驮盐队,从古至1998年最后的驮盐队消失,都是清一色由男人组成,而且在整个驮运过程中绝无例外地不准接近女人。据说,盐湖之神是女性,见了女人会妒忌而发怒。在驮盐人装满盐袋、踏上归程之前总要对盐湖女神祈祷拜别,称盐湖女神为母亲,自称为盐湖女神的儿子。启程前一天晚上,驮盐人在湖边塔形玛尼堆上扯起五色碎布的经蟠,并在绳上系上一团团牛羊毛,用糌粑或面团捏成大大小小的牛羊,用酥油做成柏枝模样,供在玛尼堆前,投在盐湖里,用以感恩盐湖母亲,保佑一路平安。还有一种形式,是把酥油捏成的牛头对准家乡方向,置于玛尼堆前,驮盐人扮演驮牛,有一人扮演赶牛人,手持乌尔朵赶“牛”,嘴里不停地吆喝,绕玛尼堆一周,一直赶“牛”回到驻地帐篷前,这时扮演家乡人的就迎上前来并连连夸赞他们旅途顺利和盐巴质量好。

6、白羊井

云南大姚县有著名的白盐井,是因白羊发现咸土而由白羊井演变成的著名盐井。据明《滇志》载:南诏蒙氏时有一个牧人在现今白井提举司东一里左右,发现一白羊总喜欢用舌头去舔那里的活土,并且赶不走它,觉得奇怪,然后掘地而发现了卤泉,便凿井取卤。这口井就被取名白羊井,即现在的白盐井。

7、黑牛井

据《康熙黑盐井志》记载森乱首,云南禄丰县古时有一个名叫李阿召的彝族女性,放牧时发现一头老黑牛吃饱草后总是跑到一个小池喝水,产生了好奇之心,她一尝竟然池水是咸的,人们便在这里打井吸卤晒盐。为纪念黑牛的“历史功绩”,人们便把此处称为“黑牛井”,“黑井”也由此成为了驰名云南省内外闻名的“千年盐业古镇”。李阿召也成了黑井人代代侍奉的女龙王,在撒马坪至今还有李阿召的石雕像。

8、四川省自贡市的盐神——梅泽

梅泽是四川自贡富顺盐场的井神,南宋王象之《舆地纪胜》记载,晋太康时期,猎人梅泽狩猎时几乎每天在同一个地点都会打到一只鹿,久而久之,这引起了他的注意,梅泽很快便发现每只鹿在被猎中之前都在舔舐着地面,梅泽也捧起地上的泥土来尝,他发现泥土是咸的。于是,梅泽在该地安家打井取卤水,并把汲取的盐水熬制成盐,还教会了当地人们最初的、也是最简单的原始煮盐技术。梅泽死后,人们为了纪念这位打井取卤煮盐的鼻祖,把他供奉为井神,并修了井神庙。清道光时期,盐商们集资捐款,将井神庙从富顺迁到了自流井盐场。

9、四川盐源县纳西族的盐神——开山姥姥

在四川盐源县的纳西族,他们供奉的神祗中有一位盐神,是一位少女形象。相传在古代,这位少女在牧羊时,发现白鹿群在一池水边饮水,而她所放的羊也喜欢饮用此池之水,就尝了一下池水,发现是咸的,回去告诉别人,于是人们在此掘井,提水煎煮得盐。《盐源县志》记载:“盐井开于西汉……历五代而终宋,夷疆久己荒芜……无有知其处者。乃有牧羊夷女,蓑笠而习饮池之故,既知齐水,乃事牢盆,至今祀之,如玉女神焉。”在清代,人们将这位发现盐水的少女称为“开山姥姥”、“天井娘娘”。现盐源县建有一座“开井娘娘”庙,庙中塑着一个纳西族少女形象,旁边还塑着一头牛,表示盐泉是由于放牧而被发现的。据说此庙从前香火旺盛,无论哪个民族煮盐和贩盐的人都要来到这里供奉祭祀。

10、大公井与贡井

大公井,是南北朝末期凿成的大口径卤井,被誉为天下第一古盐卤井。据传其井位在四川省自贡市贡井区河街子东岳庙菩萨塑像下(今贡井街河街子居委会44号),后因庙宇被拆,现已作民居,井位在一居民的床下,该井位虽仅是传说,但仍有依据,从时间上看,贡井之盐最先产于河街子后老街、新街,再艾叶、长土。大公井井位正是在河街子的范围内,从技术上讲,早年挖掘大公井时,尚未有开凿深井的技术,大公井属大口径浅井,也与同时代的井相符。自贡市文物保护部门曾在此进行过多次挖掘,此井只是数米深、数米宽的大水凼。据老年人讲,在这周围就有浅井13口之多。

唐以前,大公井已颇有名气,成为与富义井(今富顺)交相辉映的著名盐井。据唐《元和郡县志》记“唐武德元年于公井镇置荣州,因改镇为公井县,具有盐井十所,又有大公井”。后周时期(951一96O)公井县曾包括自流井地区,盐政与盐务均由州、县官员负责。

北宋庆历皇佑年间(1041一1054),四川出现小口深井“卓筒井”促进了井矿盐的发展,开始使用牛力推车。公井镇是卓筒井的发祥地之一,开始使用顿凿式钻井法,使井盐由大口浅井步入小口深井。据李约瑟所著的《中国古代科学史》深井所用顿凿式钻井法,在十一世组传人欧洲,推动了世界钻井技术的发展。明洪武九年(1376),在公井镇设薪罗盐课司管理盐政,征收盐税,其时,年盐产量巳达50万公斤。

公井为何易名贡井呢?传说大公井所产之盐,色白味佳,曾供宫廷食用,被朝廷视为贡品,故公井逐被贡井取代。明嘉靖巳丑(lSZ9),曾任礼部郎中的进士熊过,在所撰《吴方泉墓志铭》中,曾有“子朝借籍为官盐,丁口煮盐贡井,贡井地属荣州而畛于富顺”的记载,证实了贡井之名在明代已经出现。

11、自流井

自流井,位于四川省自贡市釜溪河西岸火井沱一带的盐井群。因其“井水自然流出,非人力契凿所成”而得名。据史载,在明朝嘉靖十八至三十三年(公元1539-1554年)这段时期,因原富顺邓井关一带的主要生产井坍塌废弃,而必须开新井赔旧课,劳动人民便在今富顺县城以西90余里的荣溪水滨(火井沱一带)开凿了以一口自流古井为代表的一批盐井,便把“自流井”作为这一地区盐井群的称谓。在明末清初,该地盐业生产迅速发展,至清代咸同年间(1851一1875年)进入鼎盛时期,盐井达900余眼,虽火力薄,不及贡井,但气卤(天然气和卤水)兼优,“富庶甲于蜀中,成为川省精华之地”。人口也越聚越多,前清时,商业就极为繁盛,石柜台等处,盐号林立,锦绣繁华。每当夕阳西下,粉黛笙歌,洋洋盈耳;金融活动,现金流通,商贾摩肩接踵,这情形,并不亚于通商大埠。“自流井”便逐渐演化为这一地区的名称。

盐铁专卖制度是古代制度之一,盐铁专卖制度的鼻祖是谁?

盐铁专卖制度的鼻祖是管仲,春秋时期的齐国国相管仲提出了官山海的政策,就是将山林和大海的物产产出视为官有,由国家进行统一生产和买卖,以当时的生产力,山海之中最重要的产物就是盐和铁,齐国依靠盐铁专卖快速的富强起来,成为了春秋五霸之一,一直到秦朝统一之前,裂悄各国购买食盐大多都要受到齐国的盘剥。

盐铁专卖的本质就是对于生活必需品的垄断,由政府公开定价,而民众只能被动接受,这比放任盐田买卖去收取付税要暴利的多,所以在后世王朝中一旦财政出现困难,都会实行盐铁专卖制度,而在国家强盛时,则会放任盐铁自由买卖收取赋税,本帖专卖制度时断时续,都是与国家的发展情况息息相关的。

唐朝以后,盐铁专卖制度进行了详细划分,盐仍然为官方专卖,但是放开了对铁的控制政策,这是因为铁器的普及让民间对于铁的需求激增,而铁器又与农业生产息息相关,为了促进农业生肆纯渣产,所以对于铁专卖的掌控逐渐减弱乃至于消失,这是符合时代发展需求的。

对于盐专卖这一项在裤启明清时代达到顶峰,随着人口的增长,对于生活必需品的需求量日渐增加,食盐产生的利润也造就了一大批盐商,让这些人富可敌国,而国家的赋税也随着盐专卖而得到保障,甚至在某些时期,盐税可以达到国家总税收的一半。

不过这种生活用品专卖也诱发了一系列问题,在国家社会动荡的时候,盐商盘剥百姓,导致民间民不聊生,贩卖私盐又是一种重罪,所以很多私盐贩子需要依靠武力来保障自己的生意,从而产生了很多势力庞大的武装团体,这些人逐渐演变成水匪和叛贼,严重的威胁了国家的稳定和安全。

盐是什么年代发明的

很早以前,一些动物就会时不时地去盐碱地里舔舔地上的白粉末。后来,居住在海边的人们发现,那些白色的晶体吃了会让人精神焕发。于是,盐就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样东西了。 盐的利用在我国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周礼》中的盐人就是当时掌管盐务的官职。汉代就设置了盐官管理盐税。历代封建王朝都把盐税作为一种剥削和掠夺人民的方法,国外也是这样。古代的不少民和蚂族,往往为了盐而引起战争。公元98年,为了抢夺盐的资源,日尔曼民族的哈脱和希连朋两个部落之间发生战争,结果哈脱部落被灭绝了。 在盐的发展史上,经历了很多次的演变,主要有以下三次大的革命: 第一次:能吃就行。在这个时期,人们对于食盐的组成基本上没有标准,只要干净,苦味低些,是咸的就可以了。这种食盐很多都是从海水中提炼出来的,没有经过其他处理,质量很差,其中还含有一些有害物质。 盐依照自然存在的状况,盐可分为海盐、湖盐、井盐和矿盐四种。我们都知道盐是通过对含盐的卤水或海水进行结晶后加工提炼获得的。但是,真正食盐的提炼方轮段法并不是如此简单的。 例如: 在四川自贡市仍有一口至今仍延续着古法制盐的古井。从那里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井盐得制作方法。 炼制井盐的工序繁多。 首先需要配卤,它的原料是卤水,分为黄卤和黑卤两种,黄卤是种成褐色的溶液,其中含有大量的钡离子,用它煮出的盐味苦而且有毒;黑卤则是一种黑色的溶液,它含有大量的硫酸根离子,也是种对人体不利的物质。那么如何炼制出可以食用的井盐的呢? 劳动人民发现要想把黄卤中的钡离子和黑卤中的硫酸根离子去掉,只要把黄卤和黑卤按一定的比例调配在一块,这样钡离子和硫酸根离子结合生成白色沉淀(现代化学检验硫酸根的方法,硫酸钡白色沉淀),然后把沉淀物去除。 之后,使用反串“卤水点豆腐”的方法,用豆浆来洗卤水,这样可以使卤水渣净水澄。由于卤水中有大量的杂质存在,这些杂质包括一些高价离子杂质和固体杂质,它们影响了井盐的质量和颜色,而豆浆中含有大量的蛋白质,蛋白质可以于这些高价离子反应产生能被过滤掉的沉淀,同时蛋白质的表面还有吸附作用,能吸附固体残渣,所以加入豆浆不但能去除高价离子,还能去除残渣,可谓一举两得。 之后是煮盐,为了缩短煮盐时间,往往还在熬制过程中加入一种叫“母子渣”的渣盐,其实就是种已结晶的成盐,它能诱导盐卤加速结晶。这样就得到了洁白的结晶体--井盐。 第二次:越白越好。19世纪工业革命以后,科学技术有了很大的发展,提炼盐的水平也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人们对食用盐的要求发生了变化,标准是颜色越白越好,颗粒越细越好,纯度越高越好,杂质越少越好。 第三次:健康第一。最近几十年来,有大量医学研究表明,食盐摄入过量容易引发高血压和心脑血管等疾病。不同生活习惯的人也逐步达成了共识,要避免对食盐的过度摄入。专家建议每人每天的食盐摄入量最好在5克以下,因此发明出低钠盐,在食盐中添加钾之类的替代物。当人们意识到通过在食盐唤桐埋中添加各种微量元素,可以起到补充人体微量元素的作用时,就产生了健康平衡盐。如今,各种各样的保健盐在人们生活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通过上述对盐税是谁发明的和盐 税收的解读,相信您一定有了深入的理解,如果未能解决您的疑问,可在评论区留言哟。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