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是谁发明的(发烧的人是谁)

baike.aiufida.com 小编在本篇文章中要讲解的知识是有关发烧是谁发明的发烧的人是谁的内容,详细请大家根据目录进行查阅。

文章目录:

”发烧一族“这个词是怎么来的?

分类: 教育/科学 学习帮助

解析:

发烧一族也就是发烧友,“发烧友”这个叫法最早是由香港的“音响器材爱好者”发明的.大约在50,60年代,当时的功放是以胆机为主.由于香港的天气比较炎热,民用空调在那个派碰时代还未普及,所以他们每次把玩器材,欣赏音乐尘罩谈总是弄的满头大汗,满脸通红,还乐此不疲.时间一长他们就号称自己是“发烧友”了,并且这个称号也被大家接受,变成“音响器材爱好者”的俗称.

由此看来“发烧友”这个词最早是特指“音响器材爱好者”的.但是后来慢慢演变成泛指对某些事闷知物具有特别爱好的人群的统称,如“汽车发烧友” “摄影发烧友”等等……

谁发明了体温计?

400年前,永动机曾是欧洲的热门话题,不断有人向皇宫送上自己设计的方案和样机。有一天,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奉命入宫审查样品。

这是一件全封闭的玻璃容器与管道构成的系统,不需加热,不用外力推动,容器中的水可周而复始、上上下下地循环流动。伽利略认真考察了几个昼夜,发现水流动的原因友启是由昼夜温差引起气体胀缩造成的,它不是永动机。

正巧,伽利略的一位行医的朋友曾请他设计一个可以测量病人是否发烧的仪器,他一直没有想出好办法。眼前这件所谓永动机给了他启发:何不用气体胀缩来测量病人的热度。他请了玻璃工匠做了一个精巧的带细管的小瓶,把小瓶倒插在水中,让病人的手握着小瓶,小管中的液面位绝姿置就可以反映病人的温度。这就是世界上第一支科学的温度计。

具有良好科学素质的人总是善于从各种事物中捕捉发明创造的灵感,甚至能好宏如从最荒谬的事物中发掘出它合理的成分。

退烧药是怎么发现的

古人对发烧更是如临大敌,毕竟他们已见过太多的病人是在发烧中去世的,不知道是病菌、病毒杀人,而以为是“不明高热”杀人。所以,大概自有文明以来,人类寻找退烧药的努力就开始了。

以前只能从植物里找。找来找去,发现吃柳树皮退烧最有效,吃了以后往往烧很快就退了,真是立竿见影,用不着等第二天。这是西方人发现的。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医生希波克拉底记载从柳树皮提取的苦味粉末可用来镇痛、退烧。此后柳树提取物一直被收入西方药典。到了19世纪,随着有机化学的建立,科学家们试图从植物药物中纯化出有效成分。1827年,柳树皮中的活性成分水杨苷被分离、纯化了出来。10年后,意大利化学家发现,水杨苷水解、氧化变成水杨酸,药效要比水杨苷强很多。1859年,德国化学家发明合成水杨酸的廉价方法。此后,水杨酸开始被广泛使用。

但水杨酸是一种中强酸,会使口腔感到灼痛。而且口服水杨酸会导致胃痛,当时也以为这是酸性引起的。因此就想到要如何避免水杨酸的酸性。为此,德国拜尔公司的研究人员通过酯化反应,把水杨酸变成乙酰水杨酸。拜尔公司是建于1863年的一家化工公司,原来主要是生产染料。在19世纪80年代后期,染料业开始衰落,拜尔公司转而研究化学制药。它将乙酰水杨酸含告命名为阿司匹林,于1899年上市。虽然阿司匹林仍然有导致胃痛的副作用,但是退烧、镇痛、消炎的效果非常好,很快风靡全世界,成了最著名的化学药物。拜尔公司因此成功转型,现在成为德国第一、世界第三大制药公司。

阿司匹林在体内是怎么起作用的呢?这个问题一直到上个世纪70年代才有了比较明确的答案。原来,病原体进入体内后,遇到血液中的巨噬细胞(一种白细胞),会刺激它释放白细胞介素之类的细胞因子。这些细胞因子又进而引发一系列反应,其中一个反应是环氧合酶(简称cox)催化细胞膜中的花生四烯酸生成各种前列腺素,其中一种是前列素E2,它能影响大脑中体温调控中心(位于一个叫视丘下部的区域),把“正常体温”的设定值给调高了,这样我们就发烧了。其他前列素能传递疼痛和引起炎症。阿司匹林能抑制环氧合酶的活性,阻止前列腺素的生成,相应地就起到了退烧、镇痛和消炎的作用了。领导这项研究的英国人约翰·维恩在1982年获得诺贝尔奖。

后来发现环氧合酶至少有两种,分别称为cox1和cox2。cox1平时在各种细胞中就很活跃,它催化合成的是“好”前列腺素,促进胃黏膜保护层的形成。阿司匹林阻止了这些“好”前列腺素的合成,破坏了胃黏膜保护层,导致胃出血,所以才会造成胃痛。这样阿司匹林副作用的真实原因也找到了。只有cox2才在病原的刺激下合成那些与发烧、疼痛和发炎有关的“坏”前列腺素。于是人们就想,如果能找到一种药物,它只抑制cox2的活性,但不影响cox1的活性,这样不就是一种不会有胃痛副作用的理想的退烧、镇痛、消炎药吗?

其实这种药物早就有了,那就是在1953年上市的对乙酰氨基酚(又叫扑热息痛),它只抑制cox2的活性而不影响cox1的活性,所以没有胃痛的副作用,由于有这个优势,它逐渐取代了阿司匹林成为最常用的解热镇痛药。但是对乙酰氨基酚有一个缺点,在周围有过氧化物时会失效,而在发炎的组织恰恰有很多过氧化物,所以对乙酰氨基酚只能用来退烧镇痛,不能用来消炎。在1969年中老返面世的另一种著名镇痛解热药布洛芬和阿司匹林一样可以消炎,也同时抑制cox1和cox2,只不过它抑制cox2的能力比抑制cox1强得多,所以在小剂量时没有腹痛副作用,但剂卖饥量大了就不行了。

人们还是希望能找到只对cox2起作用的药物,也陆续找到了一些。但是它们没有胃痛的副作用,却可能有别的副作用,甚至是更严重的副作用,例如由于会增加心脏病发作的风险而退市的罗非昔布,以及由于有肝毒性最近在国内引起风波的尼美舒利。要找到一种有效而副作用小的完美药物,是一项艰难的使命。

通过上述对发烧是谁发明的和发烧的人是谁的解读,相信您一定有了深入的理解,如果未能解决您的疑问,可在评论区留言哟。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