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网今天要给大家分享的是有关酚酞是谁发明的的知识,希望对于各位朋友学习酚酞是谁发明的原理的过程中有帮助。
文章目录:
- 1、我国科学家侯德榜创造了一种著名的纯碱生产方法--“联合制碱法”.“联合制碱法”生产过程用化学方程式可
- 2、我国化学家侯德榜发明了联合制碱法,其生产纯碱的产品和副产品氯化铵的工艺流程如图所示:(1)NH3溶于水
- 3、我国化学家侯德榜发明了联合制碱法,其生产纯碱的产品和副产品氯化铵的工艺流程如图所示: (1)NH 3 溶
- 4、我国化工专家侯德榜发明的侯氏制碱法的化学原理是将二氧化碳通入氨水的氯化钠饱和溶液中,其化学反应方程
- 5、实验室常用紫色石蕊试液成分是什么?加热后分解为什么?
我国科学家侯德榜创造了一种著名的纯碱生产方法--“联合制碱法”.“联合制碱法”生产过程用化学方程式可
(搭桥知1)①NH3+CO2+H2O═NH4HCO3的特点是“多变一”,符合化合反应的定义和特点,为化合反应,
②NH4HCO3+NaCl═NaHCO3↓+NH4Cl的特点是“两交换,价不变”,符合复分解反应的定义和特点,为复分解反应,
③2NaHCO3
△
.
Na2CO3+H2O+CO2↑的特点是“一变多”,符合分知消解反应的定义和特点,为化合反应,缺消禅少的基本反应类型是置换反应.
(2)碳酸钠是由钠离子和碳酸根离子构成的,属于盐类,其水溶液呈碱性,溶液的pH大于7,能使无色的酚酞溶液变红色.
答案:
(1)C;
(2)盐;红;碱;>.
我国化学家侯德榜发明了联合制碱法,其生产纯碱的产品和副产品氯化铵的工艺流程如图所示:(1)NH3溶于水
(1)模皮NH3溶于水得到氨水,氨水显碱性,将无色酚酞溶液滴入氨水中,溶液呈红色.
(2)由工艺流程可知,碳酸氢钠受热分解生成了碳酸钠、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的方程式是:2NaHCO3
△
.
Na2CO3+H2O+CO2↑.该反应由一种物质生成清中了三种物质,属于分解反应.
(3)从氯化铵的溶液中得到氯化铵的过程是蒸发浓缩、结晶、过滤.
(4)由工艺流程中可知,向饱和的食盐水答码山中通入了二氧化碳,在加热碳酸氢钠时又生成了二氧化碳,所以,可循环利用的物质是CO2.
故答为:(1)红;(2)2NaHCO3
△
.
Na2CO3+H2O+CO2↑,分解反应;(3)结晶;(4)CO2.
我国化学家侯德榜发明了联合制碱法,其生产纯碱的产品和副产品氯化铵的工艺流程如图所示: (1)NH 3 溶
(1)红雹陪橡;(2)2NaHCO 3 Na 2 CO 3 +H 2 O+CO 2 ↑,分解反应;(3)CO 2 .
试题分析:1)NH 3 溶于水得到氨水,氨水显碱性,将无色酚酞溶液滴入氨水中,溶液呈红色;
(2)由工艺流程可知,碳酸氢铵受热分解生成了氨气、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的方程式是:2NaHCO 3 Na 2 CO 3 +H 2 O+CO 2 ↑.该反应由一种物质生成了三种物质,属于分解反应;
(3)由工艺流程中可知,向饱和的食盐水中通入了二氧化碳,在加热碳酸氢钠源旁时又生成了二氧化碳,所以,可循环利用的物质乱塌是CO 2 .
点评:化学来源于生产、生活,又服务于生产、生活,本题很好的体现了这一理念;该题涉及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反应类型的判断等知识,要根据相关知识细心分析解答。
我国化工专家侯德榜发明的侯氏制碱法的化学原理是将二氧化碳通入氨水的氯化钠饱和溶液中,其化学反应方程
(1)从反应所得溶液中分离出碳酸氢钠晶体,答唤应采用过滤的方法,应选用下B装置,A装置为蒸馏装置用于分离两种沸点不同的液体的,C装置为分液,用于分离两种互不相溶的液体的,D装置是蒸发,是用于从溶液中获得溶质的常用方法,
故答案为:B;
(2)实验室鉴定Cl-所选清举凯用的试剂是硝酸银溶液,看是否有白色沉淀产生,为防止其它离子的干扰,要加硝酸,由于铵盐遇碱能放出氨气,所以铵根离子的检验方法是:加氢答伍氧化钠溶液,加热,将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放在试管口,如果能生成使湿润的紫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气体,则可证明铵根离子的存在,故B正确;
故答案为:硝酸、硝酸银;B;
(3)碳酸氢钠晶体受热分解可得到纯碱、二氧化碳和水,其化学反应方程式为2NaHCO3
△
.
Na2CO3+CO2↑+H2O,
故答案为:2NaHCO3
△
.
Na2CO3+CO2↑+H2O;
实验室常用紫色石蕊试液成分是什么?加热后分解为什么?
编辑本段【基本信息】
性状为蓝紫色粉末,是从植物中提取得到的蓝色色素,能部分地溶于水而显蓝色。
石尘仔帆蕊是一种常用的酸碱指示剂,变色范围是pH=5.0-8.0之间。
石蕊(Litmus)是一种弱的有机酸,相对分子质量为3300,在酸碱溶液的不同作用下,发生共轭结构的改变而变色。
也就是说,在溶液中,随着溶液酸碱性的变化,其分子结构发生改变而呈现出不同的颜色变化:
在酸性溶液里,分子是其戚余存在的主要形式,使溶液呈红色;(由于[H+]增大,平衡向左移)
在碱性溶液里,石蕊水解发生的电离平衡向右移动,电离产生的酸根离子是其存在的主要形式,故使溶液呈蓝色;(由于[OH-]增大,平衡右移)
在中性溶液里,分子和酸根离子共存,因而溶液呈紫色。([HZ]=[Z-])
编辑本段【与酚酞的原理比较】
石蕊和酚酞都是酸碱指示剂,它们都是弱的有机酸。在溶液里,随着溶液酸碱性的变化,指示剂的分子结构发生变化而显示出不同的颜色.
石蕊(主要成分用HL表示)在水溶液里能发生如下电离: HL红色 H+ L-蓝色
在酸性溶液里,红色的分子是存在的主要形式,溶液显红色;在碱性溶液里,上述电离平衡向右移动,蓝色的离子是存在的主要形式,溶液显蓝色;在中性溶液里,红色的分子和蓝色的酸根离子同时存在,所以溶液显紫色。
石蕊能溶于水,不溶于酒精,变色范围是pH 5.0~8.0。
紫色石蕊试液和酚酞是溶液酸碱性的指示剂派雹,其颜色是否变化,取决于溶液的pH大小。我们通常说的pH<7的溶液使紫色石蕊变红,使无色酚酞不变色,只是一种粗略说法。其实紫色石蕊试液和酚酞有一定的变色范围,参看图。
任何水溶液中都存在H+和OH-,pH的大小决取于溶液H+浓度和OH-浓度的关系。
H+浓度=OH-浓度 pH=7 溶液呈中性
H+浓度>OH-浓度 pH<7溶液呈酸性
H+浓度<OH-浓度 pH>7溶液呈碱性
在酸溶液中,H+浓度>OH-浓度,故pH<7,但pH<7的溶液不一定是酸溶液,某些盐溶于水后,使得溶液呈酸性,如KHSO4溶于水,会发生以下电离:
K2HSO4=K++H++S2-+4O2-
在KHSO4溶液中,存在大量的H+,pH<7。故应该说“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的溶液一定是酸性溶液,不使酚酞试液变色的溶液可能是酸性溶液,也可能是中性溶液或弱碱性溶液。”
编辑本段【石蕊试液的配制】
(1)先用热酒精溶解去除杂质,把酒精倾去。
(2)加水溶解石蕊,搅拌、静置、过滤。
(3)滤液稀释至1%即得石蕊试液。
编辑本段【由来】
其实,石蕊试剂(Litmus reagent)是从一种叫石蕊地衣的植物中提取出来的。
石蕊地衣( litmus li2chen)生长在中高海拔向阳的岩石上,植株矮小,但能通过其分泌的地衣酸促进高山岩石的逐渐风化、解体,对土壤的形成有重要的作用。
编辑本段【发明家与石蕊的故事】
石蕊作为化学指示剂检验溶液的酸碱性是英国化学家、物理学家波意耳( Robert Boyie, 1627 -1691)首先发现并开始推广使用的。如何能简便地测出溶液的酸碱性,曾使波意耳及其他科学家大伤脑筋、束手无策。但有一天,问题在波意耳面前出现了转机。这一天,波意耳把刚采来的一束美丽的紫罗兰插在实验室的花瓶里,开始做实验。可是他一不小心把几滴盐酸滴到了紫罗兰的花朵上。他赶忙用清水去冲洗,就在此时,波意耳看到紫罗兰花竟变成了红色花! 紫罗兰为什么会变红? 波意耳感到很新奇,同时更感兴奋,他决心探根究底、搞个水落石出。波意耳先把几瓣紫罗兰花瓣陆续放入浓盐酸中,一会儿,紫罗兰花瓣也都变成了红色。他再把一片片花瓣浸入不同浓度的盐酸溶液中,又用HNO3、H2SO4、CH3COOH�6�8�6�8做实验,结果完全相同———花瓣全变成了红色。经过反复实验,波意耳认定紫罗兰花的浸出液,可用于检验溶液是否呈酸性。
初战告捷,但波意耳并不满足,他试图再找出用来检验碱性的物质。他把能找到的花卉、药草、树皮、块茎、块根、苔藓、地衣等制成浸出液,逐一试验它们在碱性溶液中的变色反应。终于发现:从石蕊地衣中提取出的紫色液体能使碱性溶液变蓝。即便如此,波意耳仍未就此止步,他想:能不能用一种试剂既能测酸性又能测碱性呢? 他试着把石蕊浸出液滴入盐酸溶液中,结果出现了与用紫罗兰检验酸性一样的现象———石蕊浸出液也变成了红色!
问题彻底解决了。石蕊试剂遇碱变蓝,逢酸变红,这正是波意耳苦苦找寻的双向指示剂! 从此,石蕊试剂广泛应用于检验溶液的酸碱性。波意耳这项重大发明是在1646年,直到几百年后的现在,仍在普遍采用。所以,我们今天能十分容易地检测出溶液的酸碱性,这应该感谢伟大的波意耳! 同时,我们应学习他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探求真理的精神。
关于酚酞是谁发明的和酚酞是谁发明的原理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