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版是谁发明的(活板印刷的发明者是谁)

本篇百科问答的知识要给大家谈谈活版是谁发明的,以及活板印刷的发明者是谁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学习有所帮助。

文章目录:

活版印刷术是哪个朝代谁发明的呢?

北宋(毕升)——活字印刷术;

其他还有隋唐—知备—雕版印刷术;元(王桢)——转轮排字盘;现代

(王

选)——搭银毁激光照排印刷。搏羡

活板选自哪部作品

活板》是散文,选自《陪洞梦溪笔谈》;作者沈括。

《活板》消岩是北宋官员、科学家沈括创作的一篇散文。

这篇文章是关于北宋平民毕升发明活字印刷的最早记录,详细记载了活板制作与印刷的过程,通过沈括的介绍,活板的面貌在读者面前得以清晰地展现。

文章条理清楚而有序,抓住活字印刷的主要优点、活字印刷的特征--"活"来进行说明,将雕版的死板同活版印刷的灵活作鲜明的拿乱御对比,使这种对比方法贯穿在全文的说明之中,突出活版印刷的优越性,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活字印刷术的发明者(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

毕升,

这发音干脆简短的名字,

也是我们少小耳熟的名字。

毕升,

北宋活字印刷术的发明者。

△毕升(约971-1051)湖北蕲州蕲水县直河乡(今湖北黄冈市英山县草盘地镇五桂墩村)人,北宋布衣。我国古代伟大的发明家。

我们从小就背古代中国有“四大发明”: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印刷术。其中的印刷术可再分雕版印刷术和活字印刷术,但也可以特指活字印刷术。

现在的孩子可能上一年级时就知道毕升了,而我这一代人听说毕升却要等到初中二年级学习那篇课文的时候。那是选自沈括《梦溪笔谈》卷十八“技艺”中的一篇宝贵文献:

活板

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自冯瀛王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这是原文开头,课文删减了的)。

庆历中,有布衣毕升,又为活板(课文从这句开始)。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

……

回顾雕版和刻工

原文只引用到这儿。以下我就脱开书用自己的语言来介绍。

我记得我们学这篇课文时,并不兴奋,不过是一篇用文言文写的“说明文”嘛,哪里比得上《岳清庆阳楼记》那样铿锵多情的抒情兼有警句的美文。老师好像也不兴奋,没有重点讲解。现在看来,这篇文章太重要了。某种程度上说,我们可以没有《岳阳楼记》,却不可以没有这篇沈括介绍毕升发明活字的文章。

在活板(以下“板”有时称“版”,二字通用)印刷发明之前,中国只有雕版印刷,既沈括说的“板印书籍”,而“唐人尚未盛为之”,说明唐代已有此项技术,只不过还没有普及。有人据典籍答困握记载,认为此项技术的发明应前推到隋朝文帝时期。当时由于佛教传播的需要,以及科举取士“印卷子”的需要,催生了这项技术。

但包括沈括在内,许多学者都将五代冯道(逝世后曾被追赠瀛王)刻印儒家经典(九经)作为雕版印刷之始(自冯瀛王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除《梦溪笔谈》外,元代王祯《农书》亦称:

五代唐明宗长兴二年(公元931年),宰相冯道、李愚,请令判国子监(教育管理机关和最高学府)田敏校正《九经》,刻板印卖,朝廷从之。录梓(刻板印刷)之法,其本此。因是天下书籍遂广。

雕版刻书以梓木为上,故称“录梓”,还称“付梓”。“付梓”一词,我们今天还时时雅称之,以表达书稿出版的喜悦和不易。

△雕版印刷 网络图

雕版印刷,源于印章的阳文反字和碑文拓印技术,即是两种技术的结合。其法,先在薄而透明的纸上抄绘文图,再反贴在木板上,干后刮去纸背,仅留下有反文(图)的薄膜,依之就用刻刀雕刻出阳文反字(图),印时就在凸起的字(图)体上刷墨,再覆以纸,用棕刷细细刷过,则白纸黑字(图)成矣。

熟练的工匠一天可印1000张。

在雕版印刷之前,书籍传播,靠的是手工抄写。所谓“天下文章一大抄”,纵使浑身长嘴,也说不出那个苦哇!可见雕版印刷,带来了多么大的进步。

如果说雕版印刷“唐人尚未盛为之”的话,经五代十国的初兴,进入宋代,已经是大普及、很发达了。宋代,杭州是全国刊印中心之一,承印着大部分“监本书”,即朝廷委托国子监负责刊印的书籍。宋初,官府书版4000块,至宋真宗时,已达10余万。当时私人刻书也蔚成风气,有刻本48家。民间书坊也在在皆有。

印刷业一诞生,就带来一个新的、重要的工种:刻工——用专用刻刀在雕版上刻出那种阳文反字的工匠。刻满一页为一版。一本书有多少页就要刻多少版。版以梓木为上,也多用纹细质坚的枣木、梨木。所以出版除了雅称“付梓”外,还可以文诌诌地称为“付之枣梨”。刻工在木版上刻字的动作或叫做“刊”,故现代有“出刊”“刊物”“刊号”这些出版业专有词汇。而刻工用的曲刀则可称“剞劂”(JīJué),所以一些文友在文章中又称出版为“付诸剞劂”,显得很有文化。

但是刻书并不比抄书轻松。王祯说:

然而板木工匠所费甚多,至有一书字板,功力不及,数载难成,虽有可传之书,人皆惮其工费,不能印造传播后世。

宋初,在成都雕印《大藏经》,共5000余卷,用了13万块雕版,历时12年。而南宋时湖州禅院刊刻《佛藏》,也是5000余卷,却仅为时一年刻成。这并不是刻工效率提高了,而是生产规模扩大了。——另据载,当时刻印大部头书籍,刻工多达百余人,真可谓“劳动密集型”产业。

无论是12年刻成,还是一年刻成,其背后都是刻工们当牛做马般的劳动。他们夜以继日、累月长年地在硬木板上刻字,能把手指刻出血刻变形,尺或腰刻弯,眼刻瞎,还要总是把刻出来木灰吹去,说不定还能刻出尘肺病。而最恼人的是,一字刻错,一笔没刻好,则全版皆毁,前功尽弃,必须从头再来。这就是雕版刻工们的劳动状况。

而毕升就是这刻工队伍中的一名。

毕升的“活法”

毕升无疑是一名很优秀的刻工,天资聪颖,业精于勤,字刻得娟秀端庄,又好又快,很少返工。他发明活字(又为活板)时,可能还正当盛年,嘴上长的还是小胡子。这是我们所看见的毕升画像和塑像给我们的印象。

此接沈括笔记。毕升亲身体验到雕版刻字的辛苦,特别是存在着必须一次性刻对、刻好这种“死板”的弊端。他就琢磨、试验,终于变“死板”为“活字”——活的字坯。

他用胶泥(他到处挖掘粘度适合的泥土;然后他无数次和泥,寻找所需要的软硬度)刻字(只需轻轻用力),一字一印,刻后烧坚。这就是活字。必须像钱边那样薄(而又能保证其不成为易碎品)。

△网络图

他用一块铁板,在上面敷上和以纸灰的松脂和蜡(他不断调整这三种原料的配比)。

要印书时,他在铁板上放一个铁框,根据书中文句,拈出所需要活字排进去,满一框就是一板,放在火上烤,待松脂和蜡熔化,用一个平板往上一压,字模就紧粘在板上,而字面也被压得像磨刀石一样平(他废寝忘食地经历了无数次失败,真是想死的心都有了)。这就可以刷墨贴纸墨印出字迹了。

可以用两块版交替使用,一板排字,一板加刷,使印刷的过程具有连续性。

每一个字都有好几个活字,以备一块板中出现重复字时使用。像“之”“乎”“者”“也”这类常用虚词,则通常要制20多个。

一板印完,再用火烤使脂蜡之属熔化,手拨脱落。

活字不用时,就用纸贴上标签,按韵排列,贮存在木格里。

沈括说,此法“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个十百千万,可迅速复制,批量生产,普惠传播,这正是印刷的意义。

毕升最初用的是木活字,但木理有疏密,受潮且易变形,使字面高下不平,兼与脂蜡相粘,不易取下。就改用胶泥制字,——后人称之为陶活字。

活字,字可重复使用,数千个字,能排出上万种书,不再每出一本书都要千辛苦万苦、一页一板地刻一次。这就是活字印刷。

毕升是湖北英山人

△毕升

毕升,这位伟大的发明家,沈括告诉我们,只是一名普通工人——“布衣毕升”。他搞出这项发明的时间,则在“庆历中”。庆历是北宋仁宗的年号,从1041到1048年,共计8年。我们知道,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写出他的名篇《岳阳楼记》的时间也在“庆历间”,具体是庆历六年。作为参知政事(宰相),范仲淹还厉行改革,推出了他的“庆历新政”。这都史载凿凿。

当时小人物毕升的这项具有世界意义的伟大发明自然还鲜为人知,如果不是其活字为沈括的侄辈们(群从)“所得”,因而与沈括偶遇(升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至今宝藏),记在他的笔记体百科全书式着作《梦溪笔谈》当中(沈括写作此书时,距庆历年间亦即毕升发明活字40多年),则这“四大发明之一”的权利所有者就不是中国人,而可能是东邻某国,或西人某氏了。沈活的《梦溪笔谈》是关于活字发明和毕升其人的唯一史料。这是多么令世人震撼的一篇说明性短文啊。只是当时很惘然啊。

接下来就要问了,毕升,是哪里人?沈括没有记载,只交待“有布衣毕升”。长期以来,毕升的籍贯问题一直悬而未解。

忽在1990年7月的一天,位于湖北省东北部鄂皖交界的山区英山县草盘地镇,一位名叫黄尚文的通讯干事下乡,在该镇五桂村一个田缺外的水洼中,发现一块圆首方砆的墓碑,碑上刻有“故先考毕升神主、故先妣李氏妙音墓”,年款尚可辩识为“四年二月初七日”,唯年号不清,只首字余一“白”字,但能看出是上下结构字,下半漫漶不见。

△毕升墓碑

墓碑上的“毕升”是否就是北宋活字印刷术的发明者毕升呢?黄尚文多么希望就是!英山人也多么希望就是!湖北人也多么希望就是!大部分全国人民都希望就是!甚至英国的李约瑟博士也希望就是!数路专家赴英山考证,得出结论:就是就是!

专家们先从墓碑落款年号入手。年号首字只余“白”字头,查康熙字典,以“白”字为头的字只有7个,其中有“皇”,也只有此字适于作为年号用字,于是断定其为“皇×”年。再查宋元时期以“皇×”纪年的朝代,分别有“皇佑”(北宋)、“皇建”(夏)、“皇统”(金)、“皇庆”(元)四个,夏、金王朝不在英山所在的江淮地区,可排除“皇建”、“皇统”,而元代的“皇庆”年号使用不足四年,也可排除,遂可断定墓碑上的年号是北宋“皇佑四年”。早在1957年,科技史学家胡道静先生已经发表文章认为毕升去世于皇佑年间(《活字板发明者毕升卒年及地点试探》,《文史哲》1957年07期),他是根据沈括在《梦溪笔谈》中的记录及其年谱轨迹得出这一结论的。墓碑上的年款与胡道静的研究结论是吻合的。再综合墓碑上留下的其他信息,专家们得出其墓确实就是毕升和他的妻子李妙音的合葬墓。这说明英山是毕升故里。至于为什么称“毕升神主”,则说明毕升系客死他乡,只是以神主牌位的形式归葬的。

1993年10月,英山县组织毕升研讨会,正式对外宣布毕升故里在英山,其地在北宋隶属淮南路蕲州蕲水县。

“毕升”跳江

与我们期待的不太一样,毕升发明活字印刷后,其技术并没有得到推广,印界仍习用雕版,他可以说是抱着无限憾恨离世的。胡道静在他的文章如是描述:

沈括群从收毕氏活字于皇佑年间,即说明毕升去世在此时。皇佑中距庆历中不过数年,由此可知毕氏发明活板印刷后,施用不久,即赍志以殁,可能连徒弟都未及传授。宋代活字板事实上未甚流行,以及有关这一重大发明的记述之稀少,由此可以得到解释。

胡道静的结论还说明,毕升是在老年时期发明活字的。但也可以想象他从青壮年时期就在琢磨、试验、改进。他搞了一辈子。

胡道静还认为,毕升就是在杭州搞出这项发明的,作为全国刊印中心之一,其时杭州“雕版良工毕萃”,毕升是其一。他“赍志以殁”的地点也当在杭州。

相关文献也证实,宋代刻工不只在原籍镂版,能工巧匠也多被请到外地刊书。因为杭州刊印中心的辐射效应,其周边地区也多有此产业,多出刻工。英山距东部的杭州不远,刻印水平也相当高。这是毕升的成长土壤。

1981年代,中国上映电影《毕升》。

△电影《毕升》

按照影片的讲述,毕升似乎来自杭州乡下,因精于刻字,被人带到杭州一家雕版作坊打工。影片就将毕升的主要活动舞台定在杭州。2015年,湖北省黄梅戏剧院联合英山县委、县政府推出黄梅戏《活字毕升》。该剧就高调地把毕升作为英山籍能工巧匠来歌颂。按照剧情,毕升在英山就是刻坊从业者,练就一副空板刻字的绝技,且是先在英山发明了木活字,又在杭州改进为胶泥活字的。电影和戏曲都突出了毕升在发明创新后不仅没有获利反而很快走向末路的悲剧意味。电影中的毕升甚至携着夫人跳钱塘江自杀了。

毕升的悲剧是怎样形成的呢?下回探讨。

《活板》教学设计+教学案例?

《活板》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活板》是北宋科学家、政治家沈括的代表作《梦溪笔谈》中的一篇说明性的文章。文章详细介绍了北宋毕升发明的活板印刷术,赞颂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高度的智慧和创造精神。《活板》是苏教版八下第三单元中的一篇讲读课文。这是学生进入初中阶段之后的第二个说明文单元。《活板》位于这一单元的第三篇。可以说它既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巩固,又是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一个棋子;是从掌握知识逐步向能力转换的一架桥梁。

教学目标

知识教学:

了解作者及《梦溪笔谈》。

了解时间与空间相结合的说明顺序。

掌握“溶、帖、旋、拂、砥、讫”等6个字。

能力教学:

初步学会翻译文言语句;能指出课文的说明顺序。

德育教学:

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教学难重点

活板的制作过程及“活”的特点。

教学方法

朗读与练习、语言训练与思维训练相结合的方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复习:《梦溪笔谈》共二十六卷,再加上《补笔谈》三卷和《续笔谈》,共列有条文六百零九条,遍及天文、数学、物理、化学、地学、生物以及冶金、机械、营造、造纸技术等各个方面,内容十分广泛、丰富,是中国科学史的重要著作。《梦溪笔谈》中所记述的许多科学成就均达到了当时世界的最高水平。英国著名科学史专家李约瑟称《梦溪笔谈》是“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

今天来详细学习其中的《活版》。

二、课文讲解

(一)结构划分:

讨论明确:

课文分3段:

第一段:介绍活板印刷术的前身——雕版印刷。

第二段:说明活板的制作、使用方法和有关事项。

第三段:简要交代活字的下落。

(二)课文分析

1. 第1段介绍活版印刷术的前身——刻版印刷有用处吗?

讨论明确:

有。第1段介绍活版印刷术的前身——刻版印刷。介绍了刻版印刷的推广过程:唐代“未盛”,五代“始印”,五代后“皆为”。文章由此开篇,是因为从刻版印刷到活版印刷,是印刷术的一个飞跃的进步,先说刻版印刷,才能见出活版印刷的优点。这部分不是文章的重点,作者仅用两句话略过。

2给第二段分层次。

讨论明确:

这一段落可以分为三层:

第一层(从“其法”到“字平如砥”)说明活版的制作方法。

先介绍活字的制作:材料——“胶泥刻字”;字形——“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处理——“火烧令坚”。活字的制作说得很清楚。

再介绍布字成版,有四道工序:其一“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其二“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其三“持就火炀之”;其四“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

第二层(从“若止印三二本”到“瞬息可成”)说明活版的印刷方法。

先说活版印刷宜于多印,“印数十百千本,则极碰掘渗为神速”。

次说印刷方法是“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

再说活字的贮存,“每字皆有数印”,“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

可以看出发明者对印刷方法和贮放字印的`方法设计得多么科学、适用,便于操作。作者说得也很明白、简洁。

第三层(从“不以木为之者”到本段末尾)说明木质活字不宜印刷的原因。

3.文章是根据什么顺序介绍活版的制作方法的?

讨论明确:

活版制作的程序或以工艺流程。也就是程序顺序

4.采用这样的顺序有什么好处?

讨论明确:

符合事物自身的规律,显得科学、精确、条理。不仅使读者对事物有充分的认识了解,而且使文章具有珍贵的文献价值。

布字成版的技术、过程说得极为清楚,了如目睹。从这一整套工序可以看出,发明者对排版设计得相当周密。

5.木质活字为什么不宜印刷?为什么选用胶泥刻字?

讨散前论明确:

“文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所以不能用木质的。

可见,发明者在发笑脊明过程中做过多次试验进行比较,胶泥刻字以火烧加固是当时较好、较为适用的方法。

6.因为第二段已经交代很详细了,第3段还有存在的必要吗?

讨论明确:

有。第3段简要交代活字的下落。“升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既呼应了第2段开头,保持了文章的完整,又显出这一发明在当时已引起人们的重视。“至今保藏”表现了珍爱发明者遗物的感情。

三、主题归纳

本文介绍了宋代发明家毕升创造的活板印刷术,反映了我国古代科技的伟大成就和劳动人民高度的聪明才智和卓越的创造精神。启发我们:中华民族有光辉的历史,也必将有更灿烂的未来。

四、写作特点

讨论明确:

1.课文是从制造(即备字)、排版、印刷、拆版等事物本身的程序来安排说明顺序的(即活板印刷工作程序),这是时间顺序的一种表现形式。

2. 抓住事物特征说明:

《活板》要说明的对象是“活板印刷”的特点——活:

每字为一印——字是活的

密布字印——排版是活的

每字皆有数印——字印数目是活的

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作法是活的

更互用之——用法是活的

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拆法是活的

这样抓住事物特征来写,就从备字、排版、印刷、处理诸方面表现了“活板”,而不是刻板。

3.灵活的说明方法:

(1)举例子:每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之内有重复者。

(2)列数字:数百千本,二十余印……

(3)作比较:

A. “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殊不沾污”,通过比较指出木料的缺点“沾水则高下不平”,明确了不用木料而是用胶泥的原因。

B. “若止印三二本……则极为神速”,这句话是针对雕版而言,准确说明了活板“印速快”的优点。

4.准确、简洁、平实的说明语言:

(1仅用了300多字,把一件有划时代意义的科技发明介绍的清清楚楚。

(2 多次使用代词“之”,以减少重复,这是一种简洁的写法。

(3)如“印”,“乃布字印”中的字“印”,是名词;“欲印”为“印刷”,是动词。

(4)没有铺张的形容和绚丽的描绘,只用朴实无华的语言说明活板的印刷过程,解释胶泥活字的性质、特点。寥寥数语,便将活字的材料、形状和加工的方法交代清楚。其中用常见的事物“钱唇”相比,说明活字的特征,通俗易懂。

五、课堂总结:这堂课我们分析了课文的结构,归纳了段意、主题、写作特点。课文在说明时采用的说明顺序是程序顺序。今后要学习这种写法。

六、板书设计

课文分3段:

第一段:介绍活板印刷术的前身——雕版印刷。

第二段:说明活板的制作、使用方法和有关事项。

第三段:简要交代活字的下落。

七、作业布置:模仿本文按工作程序的顺序说明自己的一个小制作的制作过程。

八、教学反思:课文的说明顺序是重点和难点,因此,要反复讲述和分析。在段落分析和写法归纳中的分析就是为了达到这个目的。

《活板》教学案例

教学目标

1.学习文章抓住事物特点,运用程序说明顺序,使用简明、平实、准确的语言说明事物的特色。

2.掌握“为”、“就”、“火”、“印”、“之”、“以”、“则”等文言词语的词义和用法,初步认识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现象,了解把单音节词变为双音节词的翻译文言文的方法。

3.了解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伟大成就,认识我国古代人民的聪明才智,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难点

1.介绍毕升和他的活板印刷术,沈括和他的《梦溪笔谈》。

2.疏通文意,朗读、背诵。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由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导入,引导学生感受我国古代人民伟大的创造力和智慧。(配以图片)

1、解题。

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纸、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它们都是由中国相继传入世界各地的,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巨大贡献。在《辞海》中,对“印刷术”是这样介绍的:

我国是最早发明印刷术的国家。早期的印刷方法是把图文刻在木板上用水墨印刷的,称“刻板印刷术”。刻板印刷在我国唐代已开始盛行,并先后传至日本、朝鲜、越南、菲律宾、伊朗等国,影响到非洲和欧洲。宋代庆历年间(1041—1048),毕升首创泥活字板,使书籍印刷更为方便。之后,又陆续出现用木、锡、铜和铅等金属制成活字板印刷书籍。1450年左右德人谷登堡用铅合金制成活字板,用油墨印刷,为现代金属活字印刷术奠定了基础。

可见,毕升的活字印刷早于西方四百多年,毕升开创了现代印刷术的先河。

这篇课文就是介绍毕升活字印刷术的一篇科技说明文。板书:活板(科技说明文)

(设计意图:由解题导入,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激发学生对科学技术的热爱。)

2、学生自主查阅作者资料。

沈括,北宋著名政治家,科学家,“博学善文,于天文、方志、律历、音乐、医药、卜算无所不通,均有所论著”(《宋史•沈括传》)。代表作为《梦溪笔谈》,共30卷,详细记载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科学技术上的卓越贡献,被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誉为“中国科技史上的坐标”。请同学朗读“阅读提示”的有关介绍。

(设计意图:所谓“知人论世”,了解作者等文学常识,培养学生的语文积累意识。)

二、范读全文,要求同学参照注释,注意字音。

1、板书下列汉字(或出示卡片),提问学生,其中多音字要求学生连同词一起读。

升( ) 和( ) 炀( )更( )

帖( ) 贮( )燔( )

(设计意图:对于重点词语,只有音读准了,才能更好的理解意思,多音字要求学生连同词一起读,方便学生更好的区分词意。)

2、注意句读。(提学生读,其他同学注意听清节奏。)

(1)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2) 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 (3) 持/就火炀之

(4) 则以一平板/按其面 (5) 每一字/皆有数印 (6) 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

(7) 有奇字/素无备者 (8) 沾水/则高下不平 (9) 用讫/再火令药熔

(10)其印/为予群从所得

(设计意图:学生读,区分节奏,使学生更好地读出文言文的味道。)

三、合作探究 疏通文意。

1、指名朗读第1段,疏通文意,教师指导学习。

总结:(一)专用名词:朝代、书名、人名、地名、官职等不译。(二)文言文省略较多,译为现代汉语时,要疏通上下文意,补上。(三)文言文以单音节词为主,现代汉语以双音节词为主,译时有很多单音节词要补上一字变成双音节词。采用这种方法要注意:(1)照顾上下文,准确搭配,(2)不可只拘泥于这一种方法。

请同学译出第1段

提问:课文这一段介绍了什么?

归纳:简述我国雕板印刷发展状况。

2、疏通第2段文意。

这一段是全文主体,具体说明了活板的发明、制作、印刷及有关事项。

学习第一层。

指名学生朗读第一句,教师指导,看注释,疏通文意。

为,动词,发明。庆历年间,有(个)平民毕升,又发明了活板(印刷)。

提问:这一句十二个字,介绍了什么?

归纳:活板发明时间、发明人身份及姓名。(加黑字板书)“布衣”二字,表现了人民的创造力,也表明作者不以地位取人的进步态度。“又”字呼应第一段,说明活板是在雕板印刷基础上的新创造。

疏通第二层文意。

指名学生朗读第二层(“其法……瞬息可就”),教师指导,看注释,逐句疏通文意。

(1)其,他的,指毕升;胶泥,有粘性的泥土;一印,一(个)印模,省略量词;火,名词,在这里是“用火”义。全句意:他的方法是使用胶质泥土雕刻文字,薄厚好像铜钱的边缘,每个文字制作一个印模,用火烧烤使(它)坚硬。——这句介绍制作活字的工序。同学们注意单音节词译成双音节词的方法。

疏通第三层文意。指名学生朗读第三层教师指导,看注释,逐句疏通文意。

3、学习第3段。

指名同学朗读,教师指导,看注释,疏通文意。

(设计意图:在学生对照书下注释及参考书的基础上疏通文意,在学生充分自学的基础上,教师指导,明确文言文翻译的方法。更好的翻译课文。)

四、重点分析第2段。

1、指名学生朗读或背诵这一层介绍第一道工序中制活字的有关内容。

提问:这道制活板工序都包括哪些步骤?

归纳:包括:设铁板、冒药物、置铁范、排字模、就火炀、平模面六个步骤。其中,“密布”、“稍熔”、“字平如砥”写出了具体技术要求。

2、具体分析各项工艺要求怎么体现“活”的特点的,并用短语归纳各句大意。

1一字多印。2.按韵贮印。3.奇字旋刻。4.舍木取泥。

(设计意图:在学生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让学生清楚活板制作的工序。再配以幻灯片演示,更形象直观,使学生记忆更深刻!)

五、总结。

1、本文介绍了宋代发明家毕升创造的活板印刷术,反映了我国古代科技的伟大成就和劳动人民高度的聪明才智和卓越的创造精神。启发我们:中华民族有光辉的历史,也必将有更灿烂的未来。

2、归纳写作上的特点

(1)抓住事物特点加以说明。活板先进在“活”上。文章以雕板为比照,突出一个“活”字,既介绍了怎样“活”,又说明了为什么这样“活”。

(2)按工作程序的顺序说明。活板印刷是一种新工艺,按程序说明是合理的顺序。

(3)说明的语言简洁、平实、准确,形容适度。为了说明清楚,用了列数字、打比方、做比较等多种说明方法。

(设计意图:学后总结,尤其是写作特点的总结,让学生明确文章紧紧围绕说明文的要素进行说明的特点。)

教学反思: 文章写活字印刷术,紧扣“活”这一特征进行说明。主要按照工作程序的顺序进行说明,并且通过与雕版的比较,体现活板的优越性。在这一节课的教学中,教学内容由浅入深,对于文意的疏通环节,学生自主学习与课堂讨论、练习相结合的方法,最大程度的调动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但是如果根据本课中字词句方面的重点、难点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应掌握的知识。

北宋时代,谁人发明了活版印刷术?

2.毕升 北宋 庆历年间(1041-1048) 由北宋人 毕升 发明. 世界第一本印刷书籍,是在一四五六年由古腾堡印制的《圣经》。其实远在古腾堡四百年前的中国宋朝,毕升已经发明了活版印刷术。 毕升发明在胶泥片上刻字,一字一印,用火烧硬后,成为活字。排版前,先在置有铁框的铁板上敷一层和有纸灰的松脂蜡,活字依次序排在上面,加热后,蜡稍熔化,再以平板压平字面,泥字即固著在铁板上,可以像雕版一样印刷。此外,他还研究过木活字排版。 活字可以多次使用,比整版雕刻更加省时、经济、方便。活字版印刷术的发明,对中国乃至人类文化的传播,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是2.毕升发明了活版印刷术

北宋 庆历年间丛绝游(1041-1048) 由北宋人 毕升 发明. 毕升发明在胶泥片上刻字,一字渗销一印,用火烧硬后,成为活字。排版前,先在置有铁框的铁板上敷一层和有纸灰的松脂蜡,活字依次序排在上面宏冲,加热后,蜡稍熔化,再以平板压平字面,泥字即固著在铁板上,可以像雕版一样印刷。此外,他还研究过木活字排版。 [[[[[活字可以多次使用,比整版雕刻更加省时、经济、方便。活字版印刷术的发明,对中国乃至人类文化的传播,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 --- 好处!

毕升发明了活版印刷术!!!

参考: 常识书

活版是谁发明的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啦,感谢您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活板印刷的发明者是谁、活版是谁发明的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