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给各位分享从化是谁发明的的知识,其中也会对从化是谁发明的地方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文章目录:
- 1、从化是哪里的?
- 2、一国多制是那个国家?
- 3、粤语文字是谁发明的?
从化是哪里的?
广东省广州市肢芹位于广州市东北部,东邻惠州市增城区、龙门县,南接白云区、黄埔区,西接花都区、清远市,北接清远市佛冈县、韶关市新丰县。北回归线穿过境内南端的太平镇,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总面积1985平方公里,辖3个街道5个镇。2021年,从化区户籍总人口65.53万人,常住人口72.74万人。
从化区以罕见的温泉闻名于世,有“中国温泉之都”的美誉。也被誉为“北回归线上的明珠”、“广州后花园”。有100多个湖泊和水库,12万公顷的青山,森林覆盖率为67.2%。有近20个旅游景点,包括碧水湾温泉度假村、广州抽水蓄能电站旅游度假区等国家4A和3A旅游景点,流溪河国家森林公园、石门国家森林公园、流溪温泉度假没镇村、抽水蓄能电站旅游度假区等广州市四大重点生态旅游区,以及光玉寺、五岳殿等国家和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以及新石器时代鹿田狮象岩的活体遗迹、明代众多古村落文物和世界最高的北汇。
2021年,从化区地区生产总值413.39亿元,增长3.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2.53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135.92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244.93亿元,第枯饥粗三产业比重由上年同期的7.97:32.61: 59.42调整为7.87:32.88:59.25。
一国多制是那个国家?
中国,一国两制。
赵汀阳:是谁发明了一国多制?
编者按:
赵汀阳认为,古代中国一直是冲滚多种制度的复合政治秩序:在先秦的天下时代,是多国一体;自汉以来,是一国多制。
一国多制的灵感来源应该是来自周朝的天下概念,但作为制度的确立是从汉朝设立都护府开始的。唐朝的羁縻制度在汉朝的基础上有了政治性的创新,以中原为政治核心却排除了文化中心意识,唐太宗对身兼天子和天可汗的双重身份颇为自豪。
现代中国在古代中国的基因上引入现代国家的性质而成为一个具有双重性质的现代主权国家。以欧洲各国为原型而形成的现代民族国家概念是现代国家的一种基本类型,多民族多文化的合众国(例如美国、中国、俄罗斯、印度)应为另一种现代国家类型。因此,很多关于现代中国性质的争议实际上是基于对现代国家概念的狭隘理解。
(以下内容摘自赵汀阳《惠此中国》第三章逐鹿游戏与中原的诱惑111-118页)
中国的旋涡式存在不断卷入众多族群,必定形成多族群多文化的共存局面,而共存是一个共同的理性选择,否则各方永无宁日,显然不符合任何一个族群的利益。多族群多文化如何共存,或者说,如何在“合”中有“分”,就成为任何一个主政王朝必须解决的问题。这个问题本来在先秦的天下时代中并不存在,因为天下体系本身就是一个分合一体模式,而在大一统的制度条件下如何实现分合一体,就变成了一个新问题。如何在大一统制度下建构万民共在方式的问题导致中国发明并一直实行混合制度,一国两制或一国多制。
是谁发明了一国多制?毫无疑问,一国多制的发明与周朝的天下经验有着渊源关系,但不是周朝的发明。周朝的天下体系兼容并蓄,合中有分,万国一体而各有其俗,然而天下体系不是一国秩序,而是世界秩序备禅,并非一国多制,而是包含多国多文化的世界制度。但可以肯定,周朝的天下概念是一国多制的灵感来源,秦汉以来,中国历代都大致奉行周朝天下体系“不求变俗”原则的政治遗产[1]。事实上并非完全不变其俗,而是不全变其俗,各族群在共存中互化之事一直存在。
秦朝过于短暂,未及面对一国多制问题就终结了。当汉朝与匈奴卷入胶着博弈,继而又开通西域,才开始直面众多族群如何共处的问题。汉承秦制,以“大一统”制度取代了周朝的“协和万邦”秩序,然而,一统制度只是解决了直辖地域的“同”问题,却不能解决“不同”之族群之间的“和”问题。对于军事实力与汉朝相当或虽略逊却难以平定的匈奴,汉朝试图通过和亲方式将其纳入朝贡概念,但匈奴与汉朝是竞争对手,并不是汉朝的加盟者,朝贡实为名不副实的概念挪用。不过,既然秦汉以来的中国仍然沿用天下的概念,是一个内含天下结构的国家,因此,汉朝并没有把匈奴看成是对等的外国,而是理解为秩序挑战者,因为漠北地区仍然属于舟车可达的天子法定地域,正如贾谊在解释汉朝与匈奴关系时所言:“今天子自为怀其民,天子之理,岂下临人之民哉?”[2]很明确指出了匈奴是天子之民,而不是他国之民。汉朝的政治新经验其实首先来自开通西域。西域存在众多小部族,缺乏统一性,众多部族之间多有冲突,与匈奴也有冲突,而又居于丝绸之路一带,与汉朝有着可期待的贸易利益,因此有积极性与汉朝建立加盟的政治关系并寻求强汉的庇护,“西域思汉威德,咸乐内属”[3]。当汉朝的势力延伸至西域,就面临文化差异问题。郡县制的直接统治并不适宜于加盟的西域族群,于是汉朝发明了一种秩序延伸制度,称为“都护”[4],即监护官制散滚余度。汉朝设立的西域都护府,相当于郡的地位,却不是郡。都护府没有太守(行政主官),只设都尉或校尉(军事主官)。这意味着,都护府只是军事监护单位,而不是社会管理单位。都护府的主要功能是军事据点,驻军屯田,看护西域,所看护的西域小国最多时达50个。[5]由于不具行政管理功能,都护府意味着不干涉西域各部族的自治秩序,只维护西域与中央王朝的加盟关系。都护府大概是中国最早的“一国多制”秩序,其“羁縻”原则[6]成为后来隋唐羁縻制度的基础。
十六国时期北方游牧族群进入中原建立了并立割据的多个政权,治下汉人众多,因此实行“胡汉分治”制度。匈奴刘渊的汉国最早建立胡汉分治,皇帝身兼胡汉两族之共主,下辖两套官员,分管胡人和汉人。基本格局是胡人当兵,汉人种田,胡官统军,汉官管理经济和社会,因此,胡汉分治同时就是兵民分治,[7]于是把国家划分为“军队”和“社会”两个空间,虽是两制,却不是政治上的一国两制,更像是社会分隔制度,或者说社会分治制度。
唐朝的羁縻制度则是具有政治性的创新,在某种程度上具有天下概念的古意。唐朝地域广大,族群众多,因此设立羁縻州作为中原“正州”以外地区的行政单位,其分治原则是有分民而无分土,是相当成熟而灵活的一国多制的制度安排。值得注意的是,唐朝的羁縻制度只是以中原为政治核心,却排除了文化中心意识,是一个基于文化平等的政治制度,唐太宗也因威重德隆而身兼天子与天可汗双重身份,成为农耕地区与游牧地区的共主。唐太宗对此制度创新十分得意,他宣称:“自古帝王虽平定中夏,不能服戎狄。朕才不逮古人而成功过之”,并且解释说:“朕所以能及此者,止由五事耳。自古帝王多疾胜己者,朕见人之善,若己有之。人之行能,不能兼备,朕常弃其所短,取其所长。人主往往进贤则欲置诸怀,退不肖则欲推诸壑,朕见贤者则敬之,不肖者则怜之,贤不肖各得其所。人主多恶正直,阴诛显戮,无代无之,朕践祚以来,正直之士,比肩于朝,未尝黜责一人。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此五者,朕所以成今日之功也”。[8]唐太宗所言虽是自我表扬,却也基本如实。盛唐之时,各族才俊多为高官,长安胡人如云,胡汉不分彼此,胡服胡乐皆成流行时尚。唐代羁縻州辖区内的制度依照该地区民俗而定,拥有很大程度的自治权。羁縻州的自治程度各有不同,其中自治程度最高的是完全维持族群传统制度,从行政主官到各级官员皆由本族人担任,此类羁縻州的都督、刺史、都护之类皆为部族首领世袭;自治程度其次的是中央派驻监督官员;自治程度稍弱的是中央派驻行政官员与本地官员联合管理[9]。据谭其骧的研究,羁縻州情况十分复杂,皆根据具体关系而定,部分羁縻州因关系变得更为密切而转为正州,也有部分正州随情势变化而转为羁縻州,另有一些遥远的羁縻州有名无实,并无实际控制,只相当于朝贡国而已[10]。
辽代实行蕃汉分治,北枢密院以契丹老法管理契丹人,南枢密院以汉法管理汉人。[11]蕃汉分治没有社会隔离的含义,并非胡汉分治的翻版,而是依俗而治。在辽朝高层中多有汉人官居宰相、枢密使、元帅、尚书、节度使、大将军之类一等要职,如韩德让官至大宰相、总南北二枢密,封晋王,已经位极人臣。[12]元朝制度则尤其复杂,大体上以蒙古制度为尊,同时附会汉法,多制并举。例如法律是蒙古法、汉法以及回回法的多元联合体。[13]元朝地域极其广阔,大多数地区的社会文化情况对于元朝都是新经验,而元朝尚未形成稳定成熟的制度就衰落了,因此制度缺乏一致性。粗略地说,元朝在军事统治下基本上维持各地的传统习惯,类似于军人政权。明朝大致沿袭唐朝的一国多制,边疆地区维持各族群的传统制度,其中,元朝特为西南民族发明的自治土司制度在明朝进一步发展成为成熟制度。清朝继承了明朝制度,在中原地区采用高度汉化的治理,在边疆各地实行自治与中央监管的混合制度,在细节上又多有改进。大概言之,中国一直是多制的复合政治秩序:在先秦天下时代,是多国一体秩序;自汉以来,是一国多制。
注释:
[1]《礼记·曲礼》。
[2]贾谊:《新书·匈奴》。
[3]班固:《汉书·卷九十六下·西域传》。
[4]班固:《汉书·卷七十·郑吉传》。
[5]孟祥才:《中国政治制度通史·第三卷》(白刚主编),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257~258页。
[6]羁縻是王朝控制边疆的一种因地制宜的制度,具体政策因时因地而有所不同,其基本原则是中央政权控制下的地方自治,要塞通常有派驻军队,但不干涉地方传统生活和管理方式。杜佑曰:“道德远覃,四夷从化,即人为治,不求其欲,斯盖羁縻而已。”(《通典·卷一七一·州郡典序》,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版)
[7]黄惠贤:《中国政治制度通史·第四卷》(白刚主编),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72~80页。
[8]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一九八·唐纪十四·贞观二十一年》,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
[9]俞鹿年:《中国政治制度通史·第五卷》(白刚主编),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256~260页。
[10]谭其骧:《唐代羁縻州述论》,见《长水集续编》,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150~161页。
[11]李锡厚、白滨:《中国政治制度通史·第七卷》(白刚主编),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2页;74~87页。
[12]王桐龄:《中国民族史》,长春:吉林出版集团,2010年版,394~398页。
[13]姚大力:《蒙元制度与政治文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280页。
附:图书信息
书名:《惠此中国:作为一个神性概念的中国》
作者:赵汀阳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6年6月
内容简介:
就今天的现实而言,中国同时是一个国家,一个文明和一个历史,但作为一个国家的中国、作为一个文明的中国和作为一个历史的中国却不是同时发生的,而是逐步形成的。中国这样一个巨大时空存在,涉及所有方面的所有问题,因此哲学家赵汀阳试图建构一种跨学科的“综合文本”的研究方式去理解中国。
《惠此中国》一书中,作者提出“旋涡模式”,将中国从商周到清末这几千年的生长方式解释为有着强大向心力的旋涡。这个旋涡的向心运动不断把中原周边各个地方各种文化卷入到一起而成为一体,而这个旋涡本身也因此变得越来越大和强劲,由此形成一个巨大时空。作者引证了大量历史材料和考古学的最新研究成果,重点分析了旋涡形成的原因,认为中国旋涡的核心吸引利来自中国的精神世界。那么,中国的精神世界何以有巨大的吸引力?这就是作者要解释的中国的神性问题。
“早期中国的四方万民为了争夺最大物质利益和最大精神资源的博弈活动形成了以中原为核心的“旋涡”动力模式,旋涡一旦形成,就具有无法拒绝的向心力和自身强化的力量,从而使大多数参与者既难以脱身也不愿意脱身,终于形成一个巨大的旋涡而定义了中国的存在规模和实质概念。旋涡模式能够解释为什么古代中国并非扩张型的帝国却能够不断扩展,其秘密就在于,中国的扩展不是来自向外扩张行为的红利,而是来自外围竞争势力不断向心卷入旋涡核心的礼物。”
“兴衰得失一时计,是非成败转头空。旋涡是个古代中国故事,现代中国早已进入另一种格式的现代博弈,然而中国的生长方式已经铸成一种长存的方法论。有方法就有青山。”
粤语文字是谁发明的?
根本不存在什么"粤语文字".为什么不喜欢“点解”?“何解”?
什么叫"发明"?“点解”两个汉字自古就有,先人传下来的,你还不如问“为什么”是谁"发明"的,在古代“为什么”其实是个不能登大雅之堂的俗语,书面语根本就没有“为什么”这个词.“为什么”和“点解”只是用词和说法不同而已.
古代书面语和口语是不一样的,你上中举扒学时学的“文言文”其实就是古代的书面语,到了近代,兴起白话文运动,主张蚂档书面语和口语统一,也就是说什么话就写什么字,废止了“文言文”,以北方话为基础来规范现代汉语,“为什么”,“这么”,“那么”一类的口语用词才被引入到现代汉语书面语里.
因为你看到现代汉语书面语里有“为什么”所以你才觉得“为什么”一词似乎很雅,因为粤语是方言,没有自己的书面语,而是直接套用以北方话为基础的现代汉语,由于在现代汉语书面语里没有“点解”一词,所以你才会觉得“点解”一词不入流.
至于那些“咁”,“唧”,之类的字闷答乱只不过是约定俗成的“借音字”,也就是只存在于口语当中没有文字,为了要书写出来而借用的同音字,不算什么“发明”.
综上就是 baike.aiufida.com 小编关于从化是谁发明的的知识的个人见解,如果能够提供给您解决从化是谁发明的地方问题时的帮助,您可以在评论区留言点赞哟。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