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tnt的是谁的简单介绍

百科问答网今天要给大家分享的是有关发明tnt的是谁的知识,希望对于各位朋友学习的过程中有帮助。

文章目录:

TNT炸药是什么年代的?

19世纪诺贝尔发明的!早期开矿用的!后来用于军事!也就是在一战那时广泛应用于战争!

诺贝尔是哪一年发明的tnt

TNT根本不激唯是诺贝尔发明的,而是J.威尔伯兰德与1863年发明的。诺贝尔发明的是硝化甘油的安全使用方法,这种方法的确为后来TNT的发明起到了很大作用,但这并不能算TNT。(明胡培PS:硝化甘做历油也不是诺贝尔发明的)

tnt是谁发明的?

梯恩梯(TNT)──1863年由J·威尔勃兰德发明。

炸药就是可以非常快速地燃烧或分解的物质,能在短时间内产生大量的热量和气体。典型的炸药包含爆炸物、某种引爆装置,通常还有某种外壳。被雷管的热量或冲击能量触发后,爆炸胡桥物就会进行快速化学反应,即燃烧或分解。

梯恩梯(TNT)──1863年由J·威尔勃兰德发明。是一种威力很强而又相当安全的炸药,即使被子弹击穿一般也不会燃烧和起爆。它在20世纪初开始广泛用于装填各种弹药和进行爆炸,逐渐取代了苦味酸。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梯恩梯一直是综合性能最好的炸药,被称为“炸药之王”。

TNT的性能:

炸药的感度是指炸药在外界能量(如热能、电能、光能、机械能及爆能等)的作用下发生爆炸变化的难易程度,是衡量爆炸稳定性大小的一个重要标志。通常以引起爆炸变化的最小外界能量来表示,这个最小的外界能量习惯上称为引爆冲能。

很显然,所需的引爆冲能越小,其感度越高;反之则越低。影响炸药的感度的因素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种:

1、温度。随着温度的升高,炸药的各种感度指标都升高。

2、密度。随着炸药密度的增大,其感度通常是降低信做做的。

3、杂质。它对炸药的感度有很大的影响,不同的杂质有不同的影响。一般说来,固体杂质,滑衡特别是硬度大、有尖棱和高熔点的杂质,如砂子、玻璃屑和某些金属粉末等,能增加炸药的感度。

炸药是谁发明的?

诺贝尔。

炸药源于我国。至迟在唐代,我国已发明火药(黑色炸药),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炸药。宋代,黑色炸药已被用于战争,它需要明火点燃,爆炸效力也不大。1831年,英国人比克福德发明携饥了安全导火索,为炸药的应用创造了方便。威力较大的黄色炸药源于瑞典。由瑞典化学家、工程师和实业家诺贝尔发明。

阿尔弗雷德·贝恩哈德·诺贝尔,瑞典化学家、工程师、发明家、军工装备制造商和炸药的发明者,1833年10月21日出生于斯德哥尔摩,1896年12月10日逝世。

诺贝尔一生拥有355项专利发明,并在宴伍欧美等五大洲20个国家开设了约100家公司和工厂,积累了巨额财富。

1895年,诺贝尔立嘱将其遗产的大部分(约920万美元)作为基金,将每年所得利息分为5份,设立诺贝尔奖,分为物理学奖、化学奖、生理学或医学奖、文学奖及和平奖5种奖金(1969年瑞典银行增设经济学奖),授予世界各国在这些领域对人类作出重大贡献的人。

为了纪念诺贝尔做出的贡献,人造元素锘(Nobelium)以诺贝尔命名。

扩展资料

炸药发展史:

1、1771年——英国人沃尔夫合成了苦味酸,起初苦味酸是作为一种黄色染料,后来发生了爆炸事故,才被发现爆炸性质,这是最早的合成炸药。

2、1779年——英国化学家霍华德发明了雷汞,一种起爆药,可雷管中的炸药就是它。

3、1838年辩祥返——T•J佩卢兹首先发现棉花浸于硝酸后可爆炸。1845年德国化学家C•F•舍恩拜发明出硝化纤维。

4、1846年——意大利化学家A•索布雷首次制成硝化甘油,硝化甘油是一种烈性液体炸药

5、1862年诺贝尔用温热法相对比较安全的成批生产硝化甘油。

6、1863年——J•威尔勃兰德发明了TNT。是一种威力很强又很安全的炸药。平时我们听到的当量就是以TNT爆炸释放的能量为标准,一吨TNT当量相当于4.2千兆焦耳。

7、1866年——诺贝尔发明达纳炸药,为了研制炸药,诺贝尔的弟弟在一次工厂爆炸中丧命,父亲也受重伤。后来终于发现将硝化甘油与硅土混合可得到稳定的炸药,而且威力不减,他用木浆代替硅土后制成达纳炸药。1872年他又制得一种树胶样胶制炸药。

8、1884年——法国化学家P•维埃利最先发明了无烟火药,他将硝化纤维研制成胶质,再压成片状,切条干燥硬化。所谓无烟火药就是燃烧后无残渣烟雾少,子弹中的就是这种。1887年诺贝尔制成类似火药。

9、1899年——德国人亨宁发明了黑索金 。它比TNT的威力强1.5倍,在原子弹出现前它是最强的炸药。

此外,C4炸药的主要成份就是黑索金,C4又称塑料炸药,有可塑性,稳定性极佳,受枪击或用火烧都都不会爆炸,有的士兵会用C4加热事物。

发明tnt的是谁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啦,感谢您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发明tnt的是谁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