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给各位分享乐理是谁发明的的知识,其中也会对乐理是谁发明的人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文章目录:
- 1、请问什么是乐理?
- 2、“七声”乐理创造者是谁?
- 3、乐理来自哪个国家
请问什么是乐理?
全称为“音乐理论基础”简称"乐理",包括读谱记谱以及和声、调式调性等内容,通过对简单的音乐理论基础知识的掌握,用以提高对音乐的感受性,提高学生在音乐学习中对音高及乐谱的理解能力。教材以人民音乐出版社李重光著的《音乐理论基础》为主。 音阶简单的说,就是有一定次序排列出来的音列,音列所占的数目并不是很统一,像东方音乐使用的五声音阶就是典型的例子,由五个不同的音所组成的五声音阶,有大小调之分,六音阶和五十音非常的接近,只有单纯的上行和下行,它包含了六个音,当然也有四个音的音阶,四个音的音阶就有多种的组合。 音阶的种类: 一般人熟悉的音阶,特别是大调音阶,最后一个音再回到主阶,这是七升音阶,七升音阶里的关系音阶是A小调,是由七个所组成。除了五升音阶、七升音阶、蓝调有六个音之外,还有一个重要音阶为调式音阶。这个音阶所使用的音和C大调所使用的音完全一样,从re开始到八度的re,如果你用re来作曲,通常最后也要回到re,而不是do,这就称为调式。这个音阶称为phrygian,是调式音阶里的一种,特别在西班牙是非常重要的音阶,也可说是他们民族音乐的重要音阶。这些音和C大调的音完全卜兆一样,如果你在钢琴上弹,不需要用到任何升降记号,这就是所谓的调式。 我们也可以说C大调音阶和A小调音阶属于同样的音,但主音不同,调式的差异就是主音不同而已,选择音阶上的任何一个音构成主音,这就是调式。从la开始就是所谓的A小调,型伏租A小调和C大调用到的音其实是一样的,可是排列的顺序不同,A小调和C大调基本上还是各自独立的调性。 除了这些音阶外,还有其它的音阶,像中东常使用的音阶是和声小调的第五个音开始,音阶的观念和形成调式的原理是一样的,以上所提到的这些音阶,是平常音乐里比较会接触到的,音阶在作曲里是最基本的素材,要作一首歌曲时,当然要先选择音阶来创作,每个音阶都有不同的情感,选音阶的首要条件是,必须熟悉音阶,最简单的是大小调音阶,大调音阶较能表达光明快乐的气氛,相对的小调音阶就比较忧伤,这只是一种非常粗浅的分类,以二分法来区分这些音阶有些粗浅,何况音阶种类盛多。 一般来说大小调的区分关键到底在哪里?是在音阶上的第三音,第三音和主音形成大三度,不管调式或其它音阶,只要第三音是形成小三度的状态,这个音阶基本上就比较有伤感的味道。至于蓝调有所谓的七升蓝调,音阶就是多了re和la,当选定一个音阶开始创作时,就要掌握音阶的特性,譬如大调音阶里的倒音,倒音可以让音乐产生动的感觉,当音乐进入主音时就会有结束的感觉,其实音阶里的趋向适合大家去研究,这样写出来的音乐才能带动情绪 和弦 多声部音乐中,按一定的音程关系(主要为三度)叠置起来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音同时或先后发响称和弦。主要主要包括三和弦(三个音)、七和弦(四个音)、变和弦(包含变音)几在类。三度叠置时最低音称根音,向上依次称为三度音、五度音、七度音等。根音处于最低位置时称原位和弦,否则称转位和弦。第一转位,三度音处于最下方;第二转位,五度音处于最下方;第三转位(七和弦中存在),七度音处于最下方。按三度关系构成的和弦,合乎泛音的自然规律,音响和谐丰富厅嫌,在多声部音乐中被广泛应用。不按三度关系叠置的和弦,若运用适当,也能产生满意的和声效果。 唱名 在演唱旋律时为方便唱谱而采用的名称称唱名。目前,我们采用的将自然大调式中的七个基本音级分别唱作do、re、mi、fa、sol、la、si(或ti)。七个固定音节的唱名方法产生于11世纪,由意大利音乐家圭多发明。他采用自己编配的一首赞美诗每一行歌词的第一个音节作唱名,沿用至今(原do为ut、si为sa,后改)。在唱名的具体使用中,有首调唱名法和固定调唱名法两种。此外,我国工尺谱中的上、尺、工、凡、六、五、乙也为唱名(六、五、乙的低八度唱作合、四、一)。 音色 又称音量,即音的强弱(响亮)程度。音的基本特性的一种。音的强弱是由发音时发音体振动幅度(简称振幅)的大小决定的,两者成正比关系,振幅越大则音越"强",反之则越"弱"。音乐作品中的强弱变化叫做"力度",用文字或符号来标明,如f(强)、p(弱)等 音值 又称时值。指音延续的时间长短,由发音体振动的时间决定。音值是乐音的基本物理属性之一种。 五线谱 音乐记谱方法的一种。将各种不同时值的音符、休止符记在五条平等横线(谱表)的线或间上,以表示音的高低、长短及休止的时间。线谱的发明者为11世纪意大利音乐理论家圭多,最初为四条线,后曾增加至六线、七线,五线谱是目前世界上最为广泛采用的记谱方法。 小节 节拍的单位。音乐进行中,其强拍、弱拍总是有规律地循环出现,从一个强拍到下一个强拍之间的部分即称一小节。在乐谱中,小节与小节之间用短竖线(小节线)划开。拍数不足的小节又称不完全小节,常出现于乐句(或乐曲)的首尾,首尾两个不完全小节合为一个完全小节。以弱拍(或弱位置)开始的小节又称弱起小节。小节的结构由拍号标明。
满意请采纳
“七声”乐理创造者是谁?
在中国音乐史上,有一个很重要的人物,叫苏祗婆。他将龟兹琵琶七调,从西域传到了中国,后经音乐家郑译、万宝常的努力,使中国传统的五音音阶,兼用了西域的七音。这一音乐理论称为“五旦七声”,指乐律中,音阶可划分为七调,五旦之中又有七声,以每一声为主,可构成一种调式,可得35调。这七声相当于中乐七声:宫、商、角液绝、变徵、徵、羽、变宫,也相当于西乐七个音符C、D、E、F、G、A、B。总之,苏祗婆比较系统地引进了印度、波斯的乐律,推动了中国音乐的改革和进步。并且对后世音乐产生了重大影响。例如,隋朝音乐家郑译从苏祗婆的这一音乐理论中得到启发,进而推算出84个宫调,被称为“苏祗婆琵琶八十四调”。在实际音乐中84调不全用,又演变成隋唐燕乐28调,后来有人将其森埋键中最常用的五宫四调,合称“九宫”,一直流传至今。
这样一个对中国音乐发展、对中外音乐文化交流作出重大贡献的历史人物,人们却对其身世知之甚少,只知道他来自西域龟兹国,世代为音乐家,北周、隋之际来到中国,生卒年不可考,名字苏祗婆为梵语Sujiva的译音。由于史料语焉不详,因而有学者大胆推测:北齐的音乐家曹妙达可能与北周的苏祗婆为同一个人。
曹妙达(生卒年不详)为北齐的乐官,擅弹琵琶,世传其业,并能作曲。他为北齐的文宣帝所器重,常常召此巧入宫内弹奏琵琶,皇帝自己则在一旁敲击胡鼓进行配合,两人一起沉浸于美妙的音乐世界。他的音乐活动从北齐至隋文帝时,将近半个世纪。北齐灭亡后,他为隋的宫廷音乐教习。
杨宪益在《关于苏祗婆身世的一个假设》一文中指出,“苏祗婆”与“曹妙达”原音相同,后者也是从梵文转译过来的。而且,“妙达”是梵文“苏”(su)的意译,“达”字含有“生”字诸义,也就是梵文“祇婆”的意思。在同一时代,差不多同一地方,居然有两位善弹琵琶的西域人,而且连名字都差不多,天底下哪有这样的巧事,除非假设:北齐的曹妙达就是北周的苏祗婆。杨宪益根据这一假设自圆其说道:苏祗婆幼年为突厥所俘虏,因精通乐理,为突厥王看重,周武帝天和三年(568年)或前几年,作为突厥王后随从乐人来到北周京都,在那里不甚得意,又到了北齐,得到北齐后主的重视,位至开府封王。
这一假设颇具新意,苏祗婆与曹妙达确也有许多相似之处,但要断定“苏祗婆就是曹妙达”,似又显证据不足,有牵强附会之嫌。苏祗婆到底身世如何,同曹妙达关系如何,还有待于挖掘史料进一步探讨。这一谜底的揭晓,将大大推动中外音乐文化交流史的研究。
乐理来自哪个国家
乐理不是具体来自哪没派个国家的,乐理是人类在漫长的生活生产中逐步总结归纳出来的音乐理论。在我国,很早就有音律的说法,到南北朝时三分损益律、纯律、平均律应用的更加广泛。同时春秋战国时流行的古琴,在当时就有了减字谱,可以看做是乐理的形成。西方是在文艺复兴之前,因为对于音律的认识、使用存在很多不同方式,因此有很多关于音乐的理论,在文艺复兴时期涌现了大批的音乐家,他们根据不同的音律总结了相应的乐理,但因为音律不同,某个音乐家的理论不一定能适应转调等演奏,于是就出现了十二平均律。其实十二平均律是我国明代时一个叫朱载堉(yù)的人发明的。他是明朝的一位皇室后代,生于1536年,逝世于1611年。他用珠算开方的办法(珠算开12次方,难度可想而知),首次计算出了十二平均律的正确半音比例,其成就见于所著的《律学新书》一书。很可惜,他的发明,和中国古代其它一些伟大的发明一样,被淹没在历史的尘埃之中了,很少被后人所知。西方人提出“十二平均律”,大约比朱载堉晚50年左右。不过很快就传播、流行开来了。主要原因是当时西方音乐界对于解决转调问题灶蔽的迫切要求。当然,反对“十二平均律”的声音也不少。主要的反对依据就是“十二平均律”破隐察州坏了纯五度和纯四度。不过这种破坏程度并不十分明显。有了这个标准的十二平均律之后,音乐理论就统一了,形成了今天的乐理。欧洲是西洋音乐理论的诞生地,之后传遍世界,我国目前使用的乐理是基于西方乐理的,以此为基础,将我国传统的民族调式进行了研究、梳理、规范,将宫商角徵羽五声调式与西方乐理进行对应,形成了我国特有的民族音乐理论。
关于十二平均律,可以在百科里找到相关内容。
关于乐理是谁发明的和乐理是谁发明的人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知识了吗?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百科问答相关的内容,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