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美是谁发明的(集美的起源)

本篇百科问答的知识要给大家谈谈集美是谁发明的,以及集美的起源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学习有所帮助。

文章目录:

是谁发明的开会?

序子学校的温伯夏先生,天才诗人。患盲肠炎,不幸故去。师生痛惜,给温伯夏先生开追悼会,奏乐吟唱哀歌,词和曲都是在场的先生们作的。悼词沉痛、雄阔:

“呼呼先生,

生为人中英。

中原多难。

失我诗城。

智化怒涛归大海,

千秋雄鬼不平鸣。”

全体歌毕,先生们一个个上台致词,讲述与温先生相处的私事、趣事,谈特别的感想,谈故者的人格力量,无不真情流露,闻者抽泣。“会开得不长,情感真挚,没有被世俗稀释成无聊的应酬空话。这确是一场难得的珍贵的会,让人一辈子都刻在心中忘不了”。

几十年后,黄永玉写《比我老的老头》,其中篇目多为悼念文,同样是谈私事、小事、趣事、真感情和人格力量……写得那样好。我想,黄先生应十分感谢张序子在集美得到诸位先生的教诲、点化、行为与人格的感染熏陶!

说到开会,黄先生感叹:“天下的会都是这种开法就好了,”借此批判另一种无聊的会:

“开会这种行动不晓得是哪位老狗蛋发明的(老狗蛋戳中笑点,失声大笑!),简直是千古罪人。你发明什么不好发明开会干什么?开会一百次只有三两次有用。其余都只是把有识之士聚在一起来浪费光阴;让好多聪明人听一个傻蛋或恶人海阔天空抒情。有的老实人兢兢业业就为开一辈子会活在世上;有的’老会精‘因为没有会开憔悴枯萎而亡。眼看好多正经事请荒在那里长锈没人管。”

这种无聊的、令人厌恶的会,黄先生写一场,骂一场。后面写到开学典礼和运动会开幕式发言。他说:

“历史上自从出现运动会以来,开场白的讲话都是一样。主讲人情绪的兴奋和内容的言不由衷,都像一母所生。有的人一辈子能活下来就是靠废话滋润的。你也不要去好心劝他,叫他省一点心神,他一直以为讲的这些话是为你好。也不想想,那么大的操场,那么干的天气,那么小的嗓门,这个讲了那个讲,党政军领导轮流喷薄一番之后才开始第一个节目……”

小学、中学、大学,阅运动会、开学典礼无数,没有哪一次晌并局不像黄先生所写,开头最无聊!不是会本身无聊,是人无聊,只走程序、走过场,不走心。尤其运动会,往往选在风和日丽宴让之时开,原本是兴奋的:不用上课,有正当理由疯跑疯跳。好的期许、愉快的心情,被一蔽宏大堆没完没了的开幕致辞消磨殆尽。风也不和,日也不丽了,只觉得太阳毒辣,晒得要死,你们讲完了没有?

无愁河第一部——《朱雀城》,写过一场小学的开学典礼,由序子的爹爹幼麟致开幕词。那是场精彩的会,令人难忘!内容简短精炼,幽默风趣。一个开场小玩笑,引一则小故事和台下同学几问几答,就结束了,主题突出,匠心别致,收获掌声连连,久不平息,真令人敬仰!台下的一众小脑袋瓜,或许一辈子都记得那份从容、机智、优雅和自重。多一些有趣的人做简短、用心、智慧的发言,减轻与会人员的痛苦和无聊,是一件功德!

回到自我人生的层面,这是一个终生的修养问题。当时刻自我提醒:人前发言,能短则短。持话语权的人,常常忘乎所以,只顾自我感动,对方却不一定愿意听。这种情况下,体谅听者的不耐烦,即是自重,应立即刹车,避免大家难为情!

——读《无愁河的浪荡汉子·八年》卷二:第304-306页、471页

谁创造麒麟的?

麒麟,亦作“骐麟”,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一种动物,与凤、龟、龙共称为“四灵”,井居四灵之首位。《礼记·礼运》有“出土器车,河出马图,凤凰麒麟,皆在郊椰”(“椰”同“菽”,沼泽)。在中国众多的民间传说中,关于麒麟有故事虽然并不是很多,但其在民众生活中部实实在在地无处不体现出它特有的珍贵和灵异。

一、麒麟的创造与中国人的“集美”思想

麒麟,是按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复合构思所产生、创造的动物。从其外部形状上看,麋身,牛尾,马蹄(史籍中有说为“狼蹄”),鱼鳞皮,一角,角端有肉,黄色。这种造型是将许多实有动物肢解后的新合拼体,它把那些备受人们珍爱的动物所具备的优点全部集中在麒麟这一幻想中的神兽的建构上,充分体现了中国人的“集美”思想。

所谓“集美”,通俗地说是将一切美好的东西集中在一个事物上的一种表现。这种理念一直是几千年来中国人精神世界和物质世界所追求实现的目标和愿望。因而,麒麟所选择的鹿、牛、马、鱼等吉祥动物进行组合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鹿崇拜在中国属于缺悄坦原始动物崇拜伏桐,并在古代一种帝王的象征,同时,还被纳入神学政治的范畴之中。《宋书·符瑞志》云:“白鹿,王者明惠及下则至。”《瑞应图》亦曰:“王者承先圣法度,无所遗失,则白鹿来。”后来,当人们祟拜神仙时,白鹿又被当作仙家的神畜。中国的蒙古族古代崇拜白鹿,在《蒙古秘史》一书中早有白鹿与始祖神诞生的神话传说。满族中有《抓罗妈妈》鹿神神话。在养驯鹿的鄂伦春、鄂温克族和打猎的赫哲人中,鹿常常是萨满巫师的神灵,并以为萨满常化成鹿形出现,甚至于萨满巫术中都坚信萨满的真魂可以化为鹿身斗法,鹿胜则萨满胜,鹿死则萨满生命也终结。在民间,鹿还以长寿仙兽的形象出现,在多种场合用以表达祝寿、祈寿的主题。此外,鹿还与“禄”谐音,象征福气、奉禄。

牛,在上古时期就走向祭坛,成为祭祀活动不可缺少的神圣物。民间传说牛是来到人间帮助人类的天上神灵,其在田野默默耕耘,给人类带来了物质的财富,而且它身上所体现的奉献精神,也给人类以精神的财富。牛崇拜在中国各族民间都很普遍,在西北各地有公牛崇拜,在南方多水牛崇拜。史书记载战国时代的秦国己设有怒特祠专祀神牛,这是古代最早记录的耕牛崇拜。象中国的纳西族、塔吉克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撒拉族及哈尼族等少数民族都将牛视为创世神兽。苗族、土家族、布依族、侗族、白族、鄂温克族、傣族等地区亦都有祭招神牛习俗。

马,被认为是聪明、忠诚、勇敢而耐劳的动物,具有高贵、飘逸、优雅的气质。《易经》中将马象征天,即“乾为天”。马崇拜多流行于中国北方游牧民族与游猎民族中,他们以马为主要乘运动力。清代文献中多有祭马神礼仪和修建马冲庙的记述。另外在古代的祭天地和出师盟誓时常有以白马为祭马,认为白马属阳,为天神所驱使。青牛属阴,为地神所享用。在蒙古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中都有祭天神或牲畜保护神时选神马、献神马的习俗。这种神马不准女人骑用,可随处吃走,不准驱赶,甚至可以随意在田中啃吃青苗。神马多选全白色,全尾全鬃,从不修剪,并常在鬃尾拴五彩绸作为标记。

鱼,作为一类水生动物的总称,其身上的鳞皮被珍视为吉祥、美丽的装饰,“鱼鳞锦”,就是传统的吉祥纹样。鱼崇拜一直在中国汉族、满族、藏族、蒙古族、白族、哈尼族、僳僳族等民族广泛流传,许多神话中都有说大地是驮在巨大的鱼背上的故事传颂。,“在湖南马王堆出土的汉墓帛画上的世界图像,也把人间大地放在两条巨大的鱼之上。鱼又与“余”谐音,成为生活富足、美满的象征。

中国古人将以上几种吉祥动物创造性地进行组合,建构了麒麟这一神兽的形象,符合长期以来培养、铸就的心理接受力和艺术欣赏力。

二、麒麟的传承与儒家思想

麒麟,在传说中被赋予了十分优秀的品质,比如,说其性温善,不覆生虫,不折生草,头上有角,角上有肉,设武备而不用,因而被称为“仁兽”。西凉武昭王《麒麟颂》曰: “一角圆蹄,行中规矩,游必择地,翔而后处,不蹈陷阱,不罹罗罟。”《宋书·符瑞志》曰:“含仁而戴义,不饮池,不入坑阱,不行罗网。”《说苑》亦有:“含仁怀义,音中律吕,行步中规,折旋中矩,择土而后践,位平然而后处,不群居,不旅行,纷兮其质文也,幽问循循如也。”的记载。体现了麒麟仁厚君子的谦谦风度。麒麟崇拜之所以运掘能在发展传承中被广大民众和统治阶级所接受,正是因为这种“仁兽”所具备的品质正符合几千年来中国的礼教和儒家风范。

儒家学派是由中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创立的,就其目的、功用、宗旨和结构来看,可以说是一个以教化伦理道德为核心的学派,对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的发展曾起过较大的积极作用。儒家思想的核心就是“仁学”,“仁’可以说是儒学中伦理学说的根本和最高道德准则,其主旨是“爱人”,亦即“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儒家认为,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具有“仁爱之心”,并以“爱人”与否这样一个道德标准来确定人们是否应该受到尊敬和重用。

儒家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导思想。战国时代,儒墨并称“显学”。秦始皇运用法家的学说统一天下,焚书坑儒,使儒学受到一次严重打击,但秦朝“二世而亡”。汉初尊崇黄老之学,汉武帝听从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于是,儒学正式居于统治地位。魏晋时代,玄学盛行,虽然嵇康公开倡言“非汤武而薄周礼”,但玄学家仍尊崇孔子为最高的圣人。隋唐时代,佛学昌盛,儒、释、道三教并尊,但政治法度仍是儒家学说。宋代理学兴起,恢复了儒学的权威地位,历宋、元、明、清,儒学受到统治者的尊崇。直到五四运动,儒学受到严厉的批判,儒学在思想意识上占统治地位的时代宣告结束,儒学独尊的格局一去不返了。但儒学在传统文化中占有的主导地位和深远影响是无可比拟的。

在民间传说中,麒麟与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也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说孔子降生的当天晚上,有麒麟降临的孔府阙里人家,并吐玉书,上有“水精之子孙,衰周而素五,徵在贤明。”字样。既告众人孔子非凡人乃自然造化之子孙,虽未居帝王之位,却有帝王之德,堪称“素王”。孔子家人将一彩绣系在职角上,以示谢意。周敬王末年时,有人在曲阜掘土犁田时,竟挖出了那条当初系于麟角的彩绣。以后,人们又引申出玉书三卷,孔子精读后成为圣人。至今,在文庙、学宫中还以《麟吐玉书》为装饰,以示祥瑞降临,圣贤诞生。

孔子生活的时代,“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礼崩乐坏,社会动 荡不安。传说麒麟见于郊野,为人所贱,孔子喟叹麒麟“出非其 时”,标志着世界的日暮途穷和哲人的穷困,所写《春秋》于此 绝笔,故《春秋》又别称“麟史”、“麟经”。

三、麒麟的吉祥意义与人类的趋利心性

每个民族、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的文化,都深藏着并不多方面显示出自己的民族民俗特征。民族的不同,种族的不同,还使人类在形体、肤色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但是,不同民族、不同种族的人又有着一些共同的基本生理、心理特征。有关人类基本心理特征相同的理论,学术界称之为“心性同一说”。其中之一便是趋利心性。

趋利心性的“利”,不可狭隘地理解为利益、钱财,它泛指对人类有利的一切事项,是人类向往、追求吉祥、幸福,希望万事万物向有利于自身的方向发展,对事物的发展往往作有利于自身的解释或赋予其有利于自身的特征的一种心理特点。审视古往今来存在过、存在着的人们,不论何种民族、何种文化,他们都具备这样的心理。没有人向往灾难、祸患,没有人希望万事万物朝着不利于自己的方向发展。基督教、佛教教义要求人们吃苦、禁欲,其指归也在于解脱原罪,了却前缘,导引人们进入天堂或极乐世界,体现了这种趋利心性。麒麟崇拜也同样具备这样的心性。如同在传统文化反思中提出的中国叙事文艺作品“大团圆”的结局一样。这也是麒麟之所以久传不衰的主要缘故。

传说汉武帝时曾得到过麒麟。元狩元年(公元前1盟年)冬十月帝行幸雍祠五峙,获得“白麟”,主祥瑞,帝作白麟之歌,为此将原来的年号元朔改为元狩,以庆吉祥。此外,他还修筑了麒麟阁(一说萧何造),赏赐群臣白金。汉宣帝甘露三年(公元前51年),画功臣霍光、张安世、韩增、赵充国、魏相、丙吉、杜延年、刘德、梁丘贺、萧望之、苏武11人图像于阁,以表其功。后世多以“麒麟阁”或“麟阁”表示卓越的功勋和最高的荣誉。又传宋太宗亦获麒麟,满朝称贺。由此可见,麒麟预示征兆的吉祥意义已被广泛认同。

四、麒麟的造像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麒麟,是上古中国人最企望出现的吉祥动物,它们的出现表示一代的幸福。因此,那时的人们希望麒麟总是伴随着自己,给自己带来幸运和光明,而辟除不祥。当上古时代的这种信仰被传承下来的同时,麒麟所具有的吉祥意义也随之被广大民众公认且牢牢地存在于人们的意识之中,麒麟便成了某种意念的象征,某种意境的表现,某种力量的显示,并启发人们的想像,引导人们的精神去契合某种意念,进入一种特定的境界,给人们以希望、安慰和某种追求的力量,化入民俗生活之中,表现在民族文化的各个方面。

(一)求子与育子 中国传统的生育观念是希望早立于嗣,多生儿女,子孙满堂,多子多福,并以“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将不能生儿育女、传宗接代视为最大的不孝。这种传统观念根深蒂固,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无论从妇女怀孕,还是到婴儿降生、百晬儿、及其他庆贺活动,无不体现出人们为此所做的不懈的祈福努力。因为麒麟曾降临过孔子这样的圣贤之人,因而人们相信麒麟既可以送子,又可以佑子。于是,以“麒麟送子”为主题的民俗文化现象不仅见于图画、祝祷之语,而且也见于岁时活动,表现形式十分广泛,意在祈求、祝愿早生贵子,子孙贤德。

近代湖南长沙每逢新正之月,都要举办耍龙灯活动。届时, 每当耍龙灯的耍到有不孕妇女的人家时,主家都要加送礼物,并 让龙围绕不孕妇女舞一圈,然后将龙身缩短,上面骑一小孩,在 堂前绕行一周,以示麒麟送子。山东一些地方还有一种祈子的方 式,是由不育妇女扶着载有小孩的纸扎麒麟在庭院或堂屋里转一 圈,亦有人将彩绣系于鳞角,以求麒麟送子。

就《麒麟送子》的图案而言,既有繁,又有简。繁者或以童子为中心,戴长命锁,持莲抱笙;或为童子骑麒麟,角挂一书:或为童子背后有一仕女护送,仕女张伞持扇。简者为童子骑麒麟,手持莲花。在民间版画作品中,还多配吉祥联语“天上麒麟儿,地下状元郎”。

(二)建筑装饰物 砖木雕刻是中国古代建筑装饰的重要方式,题材丰富,刻工精良,赋予建筑造型以生动形象。砖雕多用于砖结构建筑贴面和木结构建筑的砖墙外檐;木雕除在建筑外檐使用外,更多地用于内檐装修。天津砖雕当属砖雕艺术之佼佼者,在清乾隆嘉庆年间还属瓦作兼作的细活,砖雕艺人被称之为“刻花活儿”的。道光年间,发展成为独立的行业,形成闻名于世的“天津刻砖”。而垂花门、内外据雀替、额枋、花罩和四扇屏、花板、花牙等装饰上的木雕工艺亦堪称一绝。

中国的建筑尤其是居民建筑多为砖木结构,盛行在房檐、房山墙、门楣、窗框、影壁、柱础、板墙、屋脊、抱鼓石等处以砖雕、木雕或石雕的方式装饰寓意深刻的吉祥图案,麒麟便是其中常用的吉祥动物。有的在大门的两侧装饰石雕麒麟,既显示门庭高贵,又镇宅避邪。

(三)佩饰与纹样 从古至今,人们都喜欢以麒麟的工艺造像作为护身符佩戴在身上,其质地有金、银、铜、玉等,尤其讲究为婴幼儿佩戴“麒麟锁”,以此为孩子祈祷长命百岁。 此外,以麒麟的艺术造型为图案的传统纹样也被广泛使用。唐代武则天时,以麒麟作纹饰绣于袍服,名曰“麒麟袍”,专门赏赐给三品以上的武将穿用。清代时,将麒麟绣于武官一品的“补子”上,成为等级制度的标志。在民间剪纸、年画、刺绣、腊染等工艺美术品中,都留下了麒麟那鲜活的影子。

(四)赞语与祝词 民间多以“麒麟儿”、“麟儿”、“麟子”等为美称赞扬别人家的孩子。如南朝《陈书·除陵传》曰:“时宝志上人者,世称其有道,陵年数岁,家人携以侯之,宝志手摩其顶,曰‘天上石麒麟也’。”唐杜甫《杜工部草堂诗笺·徐卿二子歌》:“君不见徐卿二子生奇绝,感应吉梦相追随,孔子释氏亲抱送,并是天上麒麟儿。”;以“麟子凤雏”比喻贵族子孙;以“麟趾”祝颂子孙贤惠;以“麟趾呈样”作为结婚喜联的横批,祝颂生育仁厚的后代;以“麟肝凤髓”比喻极为稀有的食品;以“麟角凤嘴”、“凤毛麟角”称赞和说明物品珍贵。

麒麟,虽说是中国古人创造出的虚幻动物,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却总是那样括灵活现,历历在目,深入人心,无论作为观念形态的,还是作为物化形态的,都以其为吉祥形象进行长期的表现,这既反映了麒麟在中国人民心理上的地位,又体现了深厚的“天人合一”思想。这种对超自然物的信奉,是脱离物神祟拜的一种发展。麒麟,将是中国民众生活中永远的吉祥物。

柑橘之父是谁

章文才(1904年11月11日—1998年12月8日),果树学家、园艺教育家、柑桔专家。我国柑桔学科奠基人之一。与钟俊麟等首次选育成功“鹅蛋柑20号”(先锋橙)、“鹅蛋柑26号”(锦橙)柑桔良种。他擅长柑桔栽培技术,并深入现场指导和推广,编著有《实用柑桔栽培学》及多种科普读物。培养了大批果树园艺人才。为发展我国柑桔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中文名

章文才

国籍

中国

出生日期

1904年11月11日

逝世日期

1998年12月8日

毕业院校

之江大学、金陵大学

快速

导航

科学成就

荣誉

简历

主要论著

与浙江柑橘

不解之缘

故人已去

简介

我国柑桔学科奠基人之一。(1904-1931)。

章文才,1904年11月11日出生于浙江省杭州市。1922年考入之江大学生物系,1923年转入金陵大学农学院园艺系,1927年以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获得金陵大学授予的“金钥匙”奖,毕业后留校任助教。  1929年,章文才与许复七、吴耕民、胡昌炽等人,发起成立中国园艺学会。1931年爱国华侨陈嘉庚在福建厦门创办集美农林专科学校,金陵大学校长陈裕光推荐章文才前去担任果树教员兼校长。到任后,他和何敬真等人在同安县天马山筹建实好携验果园,栽植柑桔、香蕉、菠萝、龙眼、荔枝等果树。两年间,集美农业专科学校培养了500多名毕业生,分配到广东、福建等省工作,推动了当地果树事业的发展。1933-19371933年,集美农林专科学校停办,章文才回浙江大学农学院任园艺系讲师兼湘湖实验农场场长。在教学的同时他还从事科学研究,用乙烯处理柑桔,促其提前着色成熟,取得了可喜成果。1934年在《中国园艺学会会刊》上发表了国内第一篇有关乙烯处理柑桔的学术论文。  1935年4月,章文才赴美留学,同年7月进入伦敦大学研究院攻读博士学位。导师赫顿(RonaldHatton)是英国果树学界权威,在其指导下,章文才在英国东茂林果树试验站进行了“果树嫁接砧穗亲和性研究”,提出了果树砧木亲和性的一些有关生理生化指标,提高了果树嫁接成活率,并使矮化砧收到丰产优质的效果,受到好评,获得了博士学位,并被推荐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  章文才的博士论文在英国《果树学杂志》上发表后,美国康乃尔大学果树系和加州大学柑桔系分别邀请他去担任副研究员。1937年到美国后,他与施温格(Swingle)和福劳斯特(Frost)教授进行柑桔选种研究,选出了一些脐橙的如袜凳芽变株系。同时进行柑桔砧穗组合亲和性研究,提出枳橙作为脐橙砧木,可以达到矮化早果丰产的效果。

章文才

1938-1940

1938年,满怀爱国之心的章文才谢绝了美国柑桔界同事们的挽留,毅然回国。回国后,任金陵大学农学院果树学教授兼农业科学研究部主任。他一边教书,一边开展科学研究,利用寒暑假时间,带领师生,跋山涉水,跑遍四川各地,进行柑桔良种选育。1938年冬,他带领助教吴乾纪在江津庙基场林宪之的果园内,选得优良品系,编号为s—26(即‘锦橙’);1937年冬,钟俊麟、郭益进在江津仁沱乡青龙湾袁鸿志氏园中选得优良品系,编号为S一20(即‘先锋橙’),上述品系均属优良变异株。为了培育这些良种,1940年,章文才等人通过中国农民银行贷款,建立了中国农民银行江津园艺推广示范场(今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真武实验场前身),并担任首届场长。在该场建立了母本园,栽培这些优良单株。这是我国第一次进行的柑桔良种选育的成果。如今‘先锋橙’和‘锦橙’已成为全国各地的主栽品种,约计推广种植1亿株。此项成就获1985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1949-1952

1945年秋,章文才由金陵大学校长陈裕光推荐,任西北农学院院长兼教授。在任期间,他和虞宏正、王绶等教授精心筹划,重振西北农学院的教学、科研工作,并计划在河西走廊建立苹果、梨、葡萄生产基地。渣旅后因缺少经费,无法开展科研工作,他的愿望也未能实现。1947年,章文才辞去西北农学院院长职务,回到南京任金陵大学园艺系教授。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章文才应武汉大学农学院院长杨显东之邀,赴武汉大学任园艺系主任、果树学教授。到任后,他立即率领学生在珞珈山开辟了20多亩地的桃园、梨园、葡萄园、菜园,以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  1952年,章文才任华中农学院教授、园艺系主任。

1956-1965

1956年学院迁至狮子山。在那里,他带领园艺系师生开辟了近700亩实验果园,收集了250多种桃、梨、杏、梅、苹果、葡萄、柑桔等果树品种,培育了1.2万多株柑桔苗,进行柑桔抗寒育种研究。他还常常带领学生到产区果园实习,为农民进行丰产栽培技术培训指导,使学生把课堂所学的知识与果树生产实际紧密结合起来。  他还非常注意培养人才,认为只有有了众多的人才,中国的果树事业才能兴旺发达。早在1940年,他在成都金陵大学农学院担任教授时,就率先招收了贾麟厚、陈俊愉、李家文三位研究生,这是我国果树学领域中最早的研究生。

1956-1979

1956年,国务院召开了“12年科学技术远景规划会议”,在开会期间,章文才主持编写了我国果树、蔬菜、茶叶、特产的远景规划,为我国园艺事业的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  1957年,正当章文才潜心进行教学与科研之时,他受到了不公正的对待。被下放到应城县红旗大队劳动,尽管这样,他仍带领学生建立果园,办技术训练班,指导当地农民栽培果树。  1965年,章文才受学院党委派遣,在宜昌窑塆乡筹建华中农学院宜昌分院。他亲自组织师生动手自建“干打垒”宿舍,开辟梯田种柑桔。在艰苦的条件下,分院招收了湖北、湖南、安徽、江西等省的500多名果树、畜牧专修班学生。章文才采取了边建校边教学的办学方针。  1966年,“文化大革命”初期,章文才虽受到冲击,却仍赴宜昌地区进行柑桔选种,帮助农民发展柑桔生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他被调回总院;1979年出任华中农学院副院长。恢复招收研究生制度以后,章文才主持的学科被国家教委和农业部评选为我国第一个果树学博士点和全国果树重点学科。

1980-1987

1980年,华中农业大学园艺系成立了柑桔研究室。到1990年止,他共培养了8名博士生和23名硕士生。  章文才执教60余年,桃李满天下,其中不少已成为我国园艺学界的学科带头人,或任院长、所长等职。  步入七旬高龄以后,章文才没有因年迈而减轻自己的工作。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多出人才,他仍站在教学第一线,亲自为研究生和本科生讲授《果树生理学专题》、《果树遗传育种学专题》、《果品商品经营学》等课程。  章文才结合教学、科研和实践,编著了不少有关柑桔专业方面的书籍。早在1935年就编著有《实用柑桔栽培学》,这是我国第一部柑桔栽培学专著。为了做好柑桔的出口外销工作,1954年他编著了《新鲜果实包装贮藏运销学》。1977年,他主编了《柑桔:生产技术与科学实验》。针对我国果树生产和科学实验中缺乏科学选题、田间设计、统计分析,以及生物工程、丰产优质栽培、遗传育种、贮藏保鲜等科学实验方法,章文才于1979年主编了我国第一部《果树研究法》,并作为全国通用教材。1983年,他与江爱良共同编著了《中国柑桔冻害研究》。1987年他编写的《现代果树生产技术》,介绍了国内外现代化科学技术。此外,他还撰写了70多篇有价值的学术论文。

二维码什么时候产生的?

上个世界 60 年代至 70 年代,条形码联合发明人诺曼・约瑟夫・伍德兰德(Norman Joseph Woodland)旁袜发明了一维码(条形码)。

该技术的诞生几乎改变了全球的商业活动形式,使得收银员的工作效率变得更高效,顾客也可以节省更多时间。不过初代的条形码采用的还是还是环形设计,想要完成扫描还需要格外安装一部 500 瓦特发光体的巨型扫描仪。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由宽度不等的多个黑条和空白组成的一维码(条形码)开始暴露出不少缺点,例如数据容量较小(30 个字符左右)、只能包含字母和数字、条形码尺寸相对较大(空间运哪激利用率较低)、条形码遭到损坏后便不能阅读的缺点。为了弥补这些缺陷,这个时候人们开始寻找更佳的代替方案。

相关介绍:

二维码又称二维条码,常见的二维码为QR Code,QR全称Quick Response,是一个近几年来移动设备上超流行的一种编码方式,它比传统的Bar Code条形码能存更多的信息,也能表示更多的数据类型。

二维条码/二维码(2-dimensional bar code)是用某种特定的几何图形按一定规律在平面(二维方向上)分布的、黑白相间的、记录数据符号信息的图形;在代码编制上巧妙地利用构成计算机内部逻辑基础的“0”、“1”比特流的概念。

使用若干个与二进制相对应的几何形体来表示文字数值信息,通过图象输入设备或光电扫描设备自动识读以实现信息自动处理:它具有条码技术的一些共性:每缓答种码制有其特定的字符集;每个字符占有一定的宽度;具有一定的校验功能等。同时还具有对不同行的信息自动识别功能、及处理图形旋转变化点。

提问麒麟是什么?龙么?

【麒麟(qílín)】1、古代传说中的一种动物。形状像鹿,头上有角,全身有鳞甲,尾像牛尾。古人以为仁兽、瑞兽拿它象征祥瑞。2、比喻才能杰出的人。

麒麟简介

[编辑本段]

麒麟,亦作“骐麟”,简称“麟”,古代传说中的仁兽、瑞兽,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一种动物,与凤、龟、龙共称为“四灵”。 被称为圣兽王。且是神的坐骑。

麒麟,是按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复合构思所产生、创造的动物。从其外部形状上看,麋身,牛尾,马蹄(史籍中有说为“狼蹄”),鱼鳞皮,一角,角端有肉,黄色。这种造型是将许多实有动物肢解后的新合拼体,它把那些备受人们珍爱的动物所具备的优点全部集中在麒麟这一幻想中的神兽的建构上,充分体现了中国人的"集美"思想。

“麒麟”以“鹿”为偏旁,古人造这个词的时候,便明白无误地告诉人们,麒麟由鹿演化而来,但它又决不是鹿,比鹿多了一些零件和装备。据说它的身子像麕,也可以写成麇,古籍中指獐子;有牛的尾巴,圆的头清局源顶,却只有一只角。有的说麒是雄的,麟是雌的,形状被描绘得略有不同。但据说麒的开头大略像鹿。它被古人视为神兽、仁兽,长寿,能活两千年。能吐火,声音如雷。“有毛之虫三百六十,而麒麟为之长”。

相关记载

[编辑本段]

汉许慎《说文解字》十:“麒,仁兽也,麋身牛尾一角;麐(麟),牝麒也。”段玉裁注云:“状如麕,一角,戴肉,设武备而不为害,所以为仁也。”……按何法《徵祥记》:“麒麟者,牡曰麒,牝曰麟。……许云仁兽,用公羊说,以其不履生虫,不折生草也。”古麒麟或简曰麟,咸以为祥瑞之物。《礼记》礼运:“出土器车,河出马图,凤凰麒麟,皆在郊棷。”又:“麟凤龟龙,谓之四灵。”

相关风俗

[编辑本段]

麒麟是吉祥神兽,主太平、长寿。鹿本身便是兽中驯良者,有力、善跑,大有益于人。传说中的白鹿尤有神性。民间有麒麟送子之说。麒麟是以鹿类为主,融合了牛、羊、马的特点。它的综合面不及龙、凤那么广泛,不过名气也不算小。对麒麟的研究亦不如对龙凤文化的研究那么火爆,它的始作者究竟是谁,其源流怎样,还不是很清楚,有学者推测可能是周民族的祖先,因为周人原居西北,那时的西北,水草丰美,适宜鹿类的生长。

到了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龙、凤被最高统治者所攫取,便失去了原来的图腾综合的意义,而成为最高统治者帝王、后妃的象征。性善的麒麟,在权利角逐中,被挤到了民间,老百姓期望它带来丰年、福禄、长寿与美好。

公元1419年,郑和带着马林国国王赠送的长颈鹿回到了南京。由于长颈鹿长相极像中国民间传说的吉祥之物:麒麟,再加上当时的中国国民对长颈鹿知之甚少,大家一致认定,马林国国王所赠长颈鹿就是麒麟。

麟在官员朝服上也多被采用。清朝时,一品官的补子徽饰为麒麟,可见其地位仅次于龙,清朝只有皇亲国戚才有资格佩挂龙的标识,皇帝为黄龙、紫龙,亲王、阿哥、贝勒、贝子为龙子图案;

1、麒麟乃是传说中的神话动物,现实生活中或许并不存在;

2、麒麟在百兽中地位仅次于龙。中国古代传说中麒麟与龙、凤、龟合为四灵,乃毛类动物之王;

3、麒麟对老百姓而言,乃是送子神兽。民间有"麒麟送子"的说法,据传孔子即为麒麟所送;

4、麒麟是岁星散开而生成,故主祥瑞,是最著名的瑞兽之一。麒麟含仁怀义,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帝王兴衰与麒麟的传说很多;

5、麒麟与凤凰一样,乃有雌雄,麒乃雄。麟为雌,麋身、牛尾、鱼答态鳞、足为偶蹄(但亦有麒麟有五趾之说)头上有一角,角端有肉;

6、麒麟作为吉祥物,中国古代各朝朝政也常采用。史载汉武帝在未央宫建有麒麟阁,图绘功臣图像,以表嘉奖和向天下昭示其爱才之心;

7、麒麟在官员朝服上也多被采用。清朝时,一品官的补子徽饰为麒麟,可见其地位仅次于龙,清朝只有皇亲国戚才有资格佩挂龙的标识,皇帝为黄龙、紫龙,亲王、阿哥、贝勒、贝子为龙子图案;

8、麒麟或许就是长颈鹿?明朝时,郑和下西洋回国后,带回非洲地区的长颈鹿,当时明朝人没有见过这种只有在热带草原才出产的大型动物,以为其是麒麟!所以才有上面朋友说的麒麟是长颈鹿一说!"麒麟"这个词在日本就是长颈鹿的意思.

9、麒麟在西方世界也是存在的,只不过它的形状如同一匹长了角的马。在《旧约全书》中独角兽作为一种希伯来传说中的动物曾被频繁的提到;日本著名动画片《圣斗士星矢》很多人都看过,里面有一个青铜战士,长得和天马星座的守护战士星矢差不多,铠甲也差不多,那腊档就是独角兽星座。

10、麒麟的形象现在仍然可以看得到。目前,中国现存最著名的麒麟形象是南京南朝帝陵的麒麟,南朝帝陵镇守瑞兽有多种神兽,但都由麒麟形象演化而来,在南京中山门外,有一雕塑,乃名辟邪,此形象亦是南京的象征,取材于南京城外南朝萧梁帝陵。此雕塑纹饰华丽,身躯趋向于狮虎形象,用巨石雕琢而成,身高在3米左右,该雕塑挺胸曲腰,目目真口张,颈短而阔,昂首作仰天长啸状,兽身纹饰极富装饰味,其体感强,且厚实,在重视整体感的基础上,更注意夸张和变形,显得壮美而有生气。

11、麒麟因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在中国传统民俗礼仪中,被制成各种饰物送给未成年的儿童佩戴。有祈福和安佑的用意。如名著《红楼梦》一书中的第三十一回和三十二回,大篇幅写"因麒麟伏白首双星",这里的麒麟不仅是史湘云的护身符,也是暗示她婚配的一件信物。另黄梅戏《女驸马》中,一对玉麒麟也代表爱情的见证。女主人公与男主人公受阻于女方父母的决定,女主人公交于男主人公一只玉麒麟,发誓"生生死死不变心,清风明月作见证,分开一对玉麒麟,这只麒麟交于你,这只麒麟留在身,麒麟成双人成对,散心两意天地不容"。等到双方冲破重重阻挠,有情人终成眷属,"麒麟成双人成对,并蒂花开万年红",大喜之夜双方,麒麟终于成对。

西狩获麟

“西狩获麟”发生在春秋末期鲁国西境大野泽地。其有文字记载的历史,首先见于战国成书的我国最早的一部编年史《春秋》:战国史学家公羊高撰写的《公羊传》和谷梁赤撰写的《谷梁传》,也都记载了这方面的内容。与孔子同代人左丘明的《左传·卷十二》载:哀公十四年春,西狩于大野,叔孙氏之车子钥商获麟,以为不祥,以赐虞人。仲尼观之曰:“麟也”。《东周列国志》载:周敬王三十九年,鲁哀公狩于大野,叔孙氏家臣钥商获一兽,鹿身、牛尾、马蹄,头上有一肉角,怪而杀之。孔子叹曰:‘仁兽,麟也,孰为来哉’,使弟子埋之。《东周列国志》虽系历史小说,但所记载的内容和史书基本相同,决非虚拟。《史记·孔子世家》载:鲁哀公十四年春,西狩大野,叔孙氏之车子钥商获兽,以为不祥,仲尼视之曰:“麟也”,取之。在其《集解》和《正义》中又注:“大野,薮名,鲁田圃之常处,盖今巨野是也。” 《兖州府志·圣里志》载:“周敬王三十九年春(哀公十四年),西狩于大野。叔孙氏家臣钥商获麟。”“折其左足,载以归。叔孙氏以为不祥,弃之郭外,使人告孔子曰:有麋而角者何也?孔子往观之曰:麟也,胡为乎来哉!反袂拭面,涕泣沾衿。叔孙氏闻之,然后取之。子贡问曰:夫子何泣也!孔子曰:麟之至为明王也,出非其时而见害,吾是以伤之。”

1991年出版的《文史知识·说麒麟》一文记载“我国古籍中最早记载‘麟’的,一是《春秋》,二是《诗经》。”《春秋》以记载谨严著称,绝不语怪、力、乱、神没有的事,更不会捕风捉影地瞎说。 再如《历朝纲会纂》、《纲易知录》、《曹南文献录》、《曹州府志》、《巨野县志》等也都作了如实的记载。 “西狩获麟”发生在周敬王庚申三下九年(春秋鲁哀公十四年),而孔子的《春秋》一书,也恰恰在这一年脱稿,这时孔子已七十一岁,从此已不再著书。这就充分证明了至今仍在巨野流传的“孔子获麟绝笔”的故事是真实的。孔子获麟绝笔,从客观上讲,是年纪大了精力不佳。但从主观上讲,感麟而忧也是个重要原因。传说在公元前551年(鲁哀襄公二十二年),孔子的母亲颜征在怀了孕,祈祷于尼丘山,遇一麒麟而生孔子,因孔子降生时,头顶长得有点象尼丘山,帮取名孔丘字仲尼。孔子遇麟而生,又见麟死,他认为是个不祥之兆,立即挥笔为麒麟写下了挽歌:“唐虞世兮麟凤游,今非其时来何求?麟兮麟兮我心忧。”由于孔子感麟而忧,再加他唯一的爱子孔鲤的早逝,使他难过极了,终于在鲁哀公十六年(公元前

479年),与世长辞了。孔子死后,获麟绝笔的故事广为流传。唐代大诗人李白《古风诗》中就有“希圣如有立,绝笔于获麟”的诗句。

后来,人们为了纪念“西狩获麟”的故事,在埋葬麒麟的地方建筑了麒麟台,亦名获麟台,古称获麟古冢。该建筑地处巨野城东七公里——今麒麟镇陈胡庄以东、后冯桥以北大洼内,为县级名胜古迹重点保护单位。此台为鲁哀公“西狩获麟”处,东西长73米,南北宽52米,占地面积3800平方米。这里原有唐代石碑数座,由于年湮日久,已遭毁坏。明嘉靖十四年,济宁州通判张九胥重修麒麟碑一座,立于曹济公路旁,碑上刻的冢字及年代署名至今尚存。“西狩获麟”闻名全国,一些州、县、乡、村地名如唐代的麟州,巨野以东的嘉祥县,巨野城东的获麟保(乡)、获麟集等,皆以此命名。

由于古代都把龙凤龟麟当成神灵,西狩获麟,也就成了文人笔下的重要内容。晋征南大将军兼史学家杜预撰写的《春秋左传集解》一书云:“麟者,仁兽也,圣王之嘉瑞也”。唐代大文学家韩愈《获麟解》(注释)云:“麟一角而载肉,设武备而不为害”。“游必泽土,祥而后处,不履生虫,不践生草,王者有出,与凤龟龙谓之四灵。”由于麒麟为四灵之一,一些史书故事如《麟经》、《麒麟书》、《金壁故事》、宋程俱的《麟台故事》、清李玉的《麒麟阁》等,均以麒麟为书名或内容。再如古代帝王的年号或者古建筑、古地名,也往往以麟字作为祥瑞的代号,汉高祖刘邦称未央宫为记麒麟殿,汉宣帝必称为麒麟阁。唐高祖武德四年,取西狩获麟意,于巨野置麟州。唐高宗称年号为麟德,武后则天必中书省为麟台。唐德宗大历四年,在麒麟台立麟台碑。后金皇统七年,取麒麟祥瑞意,在巨野县山口镇(今嘉祥县大山头一带)增设嘉祥县。元世祖至元十六年,以麟为祥瑞,在巨野县治北建麟凤亭;元文宗至顺二年,巨野县主簿樊逊,重修麟凤亭。明代,巨野知县方时化,在麒麟台建瑞麟寺。瑞麟寺建造宏伟,规模壮观,据当地传说,当时整个寺院占地百余亩,有僧侣百余人,佃户数十家。寺院附近有铺店、石碾、菜园、盐畦、车坊等,显然是一个自给自足的经济单位。瑞麟寺南面,有一小河,名曰八里河,此河东西流向,岸柳成行,流水潺潺,游鱼可数。河南岸有一渡口,即《巨野县志》上所说的“获麟古渡”。每值阳春,风和日暖,鸟语花香,士家工商,男女老少来此观光游览者络绎不绝。可惜由于明崇祯末年的战乱,整个寺院都变成了虚墟,今天能见到的只有这座荒草萋迷的土台子了。

南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后金世宗完颜雍大定元年),年方二十一岁的爱国诗人辛弃疾,参加抗金起义军,途笃巨野麟台,即兴作五言律诗一首:

终始春秋笔,经名旧记麟。荒台曾建鲁,野草未烧秦。

郁郁山川秀,葱葱景钯新。 韦编续继否?书带已成茵。

明代诗人孙宜,游“获麟古渡”时,作五言律诗一首,其诗曰:

古渡寒烟积,沙明照落悬。 春秋悲凤日,天地泣麟年。

鲁变时交阻,周衰辙竟旋。 至今皆绝笔,真意更谁传。

麒麟文化是中国的传统民俗文化,如麒麟送子,就是中国旧时生育民俗。传说中,麒麟为仁兽,是吉祥的象征,能为人带来子嗣。相传孔子将生之夕,有麒麟吐玉书于其家,上写“水精之子孙,衰周而素王”,意谓他有帝王之德而未居其位。此虽纬说,实为“麒麟送子”之本,见载于王充《论衡.定贤》及晋王嘉《拾遗记》。民间有“麒麟儿”、“麟儿”之美称。南北朝时,对聪颖可爱的男孩,人们常呼为“吾家麒麟”。此后“麒麟送子图”之作。作为木板画,上刻对联“天上麒麟儿,地上状元郎”,以此为佳兆。民间普遍认为,求拜麒麟可以生育得子。唐杜甫《徐卿二子歌》:“君不见徐卿二子多绝奇。感应吉梦相追随。孔子释氏亲抱送,并是天上麒麟儿。”胡朴安《中华全国风俗志.湖南》引《长治新年纪俗诗》:“妇女围龙可受胎,痴心求子亦奇哉。真龙不及纸龙好,能作麟麟送子来。”原注:“妇人多年不生育者,每于龙灯到家时,加送封仪,以龙身围绕妇人一次,又将龙身缩短,上骑一小孩,在堂前行绕一周,谓之麟麒送子。”按麟麒属于龙族,此乃以龙灯代麒麒者。

巨野是麒麟的故乡,巨野百姓对麒麟情有独钟。在巨野,关于麒麟的民俗遗迹比比皆是。描写麒麟的诗词歌赋、描绘麒麟的书法绘画、纪念麒麟的雕塑碑刻在巨野民间不胜枚举。巨野历代以麟为名的人和事物也数不胜数。2007年,巨野被命名为中国麒麟文化之乡,为巨野开发麒麟文化迎来了契机。

麒麟送子

[编辑本段]

中国旧时生育民俗。祈子法的一种。传说中,麒麟为仁兽,是吉祥的象征,能为人带来子嗣。相传孔子将生之夕,有麒麟吐玉书于其家,上写"水精之子孙,衰周而素王",意谓他有帝王之德而未居其位。此虽纬说,实为"麒麟送子"之本,见载于王充《论衡.定贤》及晋王嘉《拾遗记》。民间有"麒麟儿"、"麟儿"之美称。南北朝时,对聪颖可爱的男孩,人们常呼为"吾家麒麟"。此后"麒麟送子图"之作。作为木板画,上刻对联"天上麒麟儿,地上状元郎",以此为佳兆。民间普遍认为,求拜麒麟可以生育得子。唐杜甫《徐卿二子歌》:"君不见徐卿二子多绝奇。感应吉梦相追随。孔子释氏亲抱送,并是天上麒麟儿。"胡朴安《中华全国风俗志.湖南》引《长治新年纪俗诗》:"妇女围龙可受胎,痴心求子亦奇哉。真龙不及纸龙好,能作麟麟送子来。"原注:"妇人多年不生育者,每于龙灯到家时,加送封仪,以龙身围绕妇人一次,又将龙身缩短,上骑一小孩,在堂前行绕一周,谓之麟麒送子。"按麟麒属于龙族,此乃以龙灯代麒麒者。

永远的吉祥物

[编辑本段]

麒麟,亦作"骐麟",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一种动物,与凤、龟、龙共称为"四灵",井居四灵之首位。《礼记·礼运》有"出土器车,河出马图,凤凰麒麟,皆在郊椰"("椰"同"菽",沼泽)。在中国众多的民间传说中,关于麒麟有故事虽然并不是很多,但其在民众生活中部实实在在地无处不体现出它特有的珍贵和灵异。

麒麟,虽说是中国古人创造出的虚幻动物,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却总是那样括灵活现,历历在目,深入人心,无论作为观念形态的,还是作为物化形态的,都以其为吉祥形象进行长期的表现,这既反映了麒麟在中国人民心理上的地位,又体现了深厚的"天人合一"思想。这种对超自然物的信奉,是脱离物神崇拜的一种发展。麒麟,将是中国民众生活中永远的吉祥物。

麒麟文化

[编辑本段]

一、麒麟的创造与中国人的"集美"思想

麒麟,是按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复合构思所产生、创造的动物。从其外部形状上看,麋身,牛尾,马蹄(史籍中有说为"狼蹄"),鱼鳞皮,一角,角端有肉,黄色。这种造型是将许多实有动物肢解后的新合拼体,它把那些备受人们珍爱的动物所具备的优点全部集中在麒麟这一幻想中的神兽的建构上,充分体现了中国人的"集美"思想。

所谓"集美",通俗地说是将一切美好的东西集中在一个事物上的一种表现。这种理念一直是几千年来中国人精神世界和物质世界所追求实现的目标和愿望。因而,麒麟所选择的鹿、牛、马、鱼等吉祥动物进行组合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鹿崇拜在中国属于原始动物崇拜,并在古代一种帝王的象征,同时,还被纳入神学政治的范畴之中。《宋书·符瑞志》云:"白鹿,王者明惠及下则至。"《瑞应图》亦曰:"王者承先圣法度,无所遗失,则白鹿来。"后来,当人们崇拜神仙时,白鹿又被当作仙家的神畜。中国的蒙古族古代崇拜白鹿,在《蒙古秘史》一书中早有白鹿与始祖神诞生的神话传说。满族中有《抓罗妈妈》鹿神神话。在养驯鹿的鄂伦春、鄂温克族和打猎的赫哲人中,鹿常常是萨满巫师的神灵,并以为萨满常化成鹿形出现,甚至于萨满巫术中都坚信萨满的真魂可以化为鹿身斗法,鹿胜则萨满胜,鹿死则萨满生命也终结。在民间,鹿还以长寿仙兽的形象出现,在多种场合用以表达祝寿、祈寿的主题。此外,鹿还与"禄"谐音,象征福气、奉禄。

牛,在上古时期就走向祭坛,成为祭祀活动不可缺少的神圣物。民间传说牛是来到人间帮助人类的天上神灵,其在田野默默耕耘,给人类带来了物质的财富,而且它身上所体现的奉献精神,也给人类以精神的财富。牛崇拜在中国各族民间都很普遍,在西北各地有公牛崇拜,在南方多水牛崇拜。史书记载战国时代的秦国己设有怒特祠专祀神牛,这是古代最早记录的耕牛崇拜。象中国的纳西族、塔吉克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撒拉族及哈尼族等少数民族都将牛视为创世神兽。苗族、土家族、布依族、侗族、白族、鄂温克族、傣族等地区亦都有祭招神牛习俗。

马,被认为是聪明、忠诚、勇敢而耐劳的动物,具有高贵、飘逸、优雅的气质。《易经》中将马象征天,即"乾为天"。马崇拜多流行于中国北方游牧民族与游猎民族中,他们以马为主要乘运动力。清代文献中多有祭马神礼仪和修建马冲庙的记述。另外在古代的祭天地和出师盟誓时常有以白马为祭马,认为白马属阳,为天神所驱使。青牛属阴,为地神所享用。在蒙古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中都有祭天神或牲畜保护神时选神马、献神马的习俗。这种神马不准女人骑用,可随处吃走,不准驱赶,甚至可以随意在田中啃吃青苗。神马多选全白色,全尾全鬃,从不修剪,并常在鬃尾拴五彩绸作为标记。

鱼,作为一类水生动物的总称,其身上的鳞皮被珍视为吉祥、美丽的装饰,"鱼鳞锦",就是传统的吉祥纹样。鱼崇拜一直在中国汉族、满族、藏族、蒙古族、白族、哈尼族、僳僳族等民族广泛流传,许多神话中都有说大地是驮在巨大的鱼背上的故事传颂。,"在湖南马王堆出土的汉墓帛画上的世界图像,也把人间大地放在两条巨大的鱼之上。鱼又与"余"谐音,成为生活富足、美满的象征。

中国古人将以上几种吉祥动物创造性地进行组合,建构了麒麟这一神兽的形象,符合长期以来培养、铸就的心理接受力和艺术欣赏力。

二、麒麟的传承与儒家思想

麒麟,在传说中被赋予了十分优秀的品质,比如,说其性温善,不覆生虫,不折生草,头上有角,角上有肉,设武备而不用,因而被称为"仁兽"。西凉武昭王《麒麟颂》曰: "一角圆蹄,行中规矩,游必择地,翔而后处,不蹈陷阱,不罹罗罟。"《宋书·符瑞志》曰:"含仁而戴义,不饮池,不入坑阱,不行罗网。"《说苑》亦有:"含仁怀义,音中律吕,行步中规,折旋中矩,择土而后践,位平然而后处,不群居,不旅行,纷兮其质文也,幽问循循如也。"的记载。体现了麒麟仁厚君子的谦谦风度。麒麟崇拜之所以能在发展传承中被广大民众和统治阶级所接受,正是因为这种"仁兽"所具备的品质正符合几千年来中国的礼教和儒家风范。

儒家学派是由中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创立的,就其目的、功用、宗旨和结构来看,可以说是一个以教化伦理道德为核心的学派,对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的发展曾起过较大的积极作用。儒家思想的核心就是"仁学","仁'可以说是儒学中伦理学说的根本和最高道德准则,其主旨是"爱人",亦即"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儒家认为,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具有"仁爱之心",并以"爱人"与否这样一个道德标准来确定人们是否应该受到尊敬和重用。

儒家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导思想。战国时代,儒墨并称"显学"。秦始皇运用法家的学说统一天下,焚书坑儒,使儒学受到一次严重打击,但秦朝"二世而亡"。汉初尊崇黄老之学,汉武帝听从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于是,儒学正式居于统治地位。魏晋时代,玄学盛行,虽然嵇康公开倡言"非汤武而薄周礼",但玄学家仍尊崇孔子为最高的圣人。隋唐时代,佛学昌盛,儒、释、道三教并尊,但政治法度仍是儒家学说。宋代理学兴起,恢复了儒学的权威地位,历宋、元、明、清,儒学受到统治者的尊崇。直到五四运动,儒学受到严厉的批判,儒学在思想意识上占统治地位的时代宣告结束,儒学独尊的格局一去不返了。但儒学在传统文化中占有的主导地位和深远影响是无可比拟的。

在民间传说中,麒麟与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也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说孔子降生的当天晚上,有麒麟降临的孔府阙里人家,并吐玉书,上有"水精之子孙,衰周而素五,徵在贤明。"字样。既告众人孔子非凡人乃自然造化之子孙,虽未居帝王之位,却有帝王之德,堪称"素王"。孔子家人将一彩绣系在职角上,以示谢意。周敬王末年时,有人在曲阜掘土犁田时,竟挖出了那条当初系于麟角的彩绣。以后,人们又引申出玉书三卷,孔子精读后成为圣人。至今,在文庙、学宫中还以《麟吐玉书》为装饰,以示祥瑞降临,圣贤诞生。

孔子生活的时代,"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礼崩乐坏,社会动 荡不安。传说麒麟见于郊野,为人所贱,孔子喟叹麒麟"出非其 时",标志着世界的日暮途穷和哲人的穷困,所写《春秋》于此绝笔,故《春秋》又别称"麟史"、"麟经"。

三、麒麟的吉祥意义与人类的趋利心性

每个民族、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的文化,都深藏着并不多方面显示出自己的民族民俗特征。民族的不同,种族的不同,还使人类在形体、肤色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但是,不同民族、不同种族的人又有着一些共同的基本生理、心理特征。有关人类基本心理特征相同的理论,学术界称之为"心性同一说"。其中之一便是趋利心性。

趋利心性的"利",不可狭隘地理解为利益、钱财,它泛指对人类有利的一切事项,是人类向往、追求吉祥、幸福,希望万事万物向有利于自身的方向发展,对事物的发展往往作有利于自身的解释或赋予其有利于自身的特征的一种心理特点。审视古往今来存在过、存在着的人们,不论何种民族、何种文化,他们都具备这样的心理。没有人向往灾难、祸患,没有人希望万事万物朝着不利于自己的方向发展。基督教、佛教教义要求人们吃苦、禁欲,其指归也在于解脱原罪,了却前缘,导引人们进入天堂或极乐世界,体现了这种趋利心性。麒麟崇拜也同样具备这样的心性。如同在传统文化反思中提出的中国叙事文艺作品"大团圆"的结局一样。这也是麒麟之所以久传不衰的主要缘故。

传说汉武帝时曾得到过麒麟。元狩元年(公元前1盟年)冬十月帝行幸雍祠五峙,获得"白麟",主祥瑞,帝作白麟之歌,为此将原来的年号元朔改为元狩,以庆吉祥。此外,他还修筑了麒麟阁(一说萧何造),赏赐群臣白金。汉宣帝甘露三年(公元前51年),画功臣霍光、张安世、韩增、赵充国、魏相、丙吉、杜延年、刘德、梁丘贺、萧望之、苏武11人图像于阁,以表其功。后世多以"麒麟阁"或"麟阁"表示卓越的功勋和最高的荣誉。又传宋太宗亦获麒麟,满朝称贺。由此可见,麒麟预示征兆的吉祥意义已被广泛认同。

关于集美是谁发明的和集美的起源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