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打粉是谁发明的(泡打粉是什么原料做的)

百科问答网今天要给大家分享的是有关泡打粉是谁发明的的知识,希望对于各位朋友学习泡打粉是什么原料做的的过程中有帮助。

文章目录:

谁知道泡打粉是什么

泡打粉 Baking Powder

泡打粉又称『速发粉』或『泡大粉』或『蛋糕发粉』,简称B.P,是西点膨大剂的一种,经常用於蛋糕及西饼的制作。

泡打粉它是由苏打粉配合其他酸性材料,并以玉米粉为填充剂的白色粉末。泡打粉在接触水份,酸性及碱性粉末同时溶於水中而仿告腊起反应,有一部分会开始释出二氧化碳Co2,同时在烘焙加热的过程中,会释放出更多的气体,这些气体会使产品达到膨胀及松软的效果。泡打粉根据反应速度的不同,也分为『慢速反应泡打粉』、『快速反应泡打粉』、『双重反应泡打粉』。快速反应的泡打粉在溶於水时即开始起作用,而慢速反应的备滑泡打粉则在烘焙加热过程开始起作用,其中『双重反应泡打粉』兼有快速及慢速两种泡打粉的反应特性。一般市面上所采购的泡打粉皆为『双重反应泡打粉』。

泡打粉虽然有苏打粉的成分,但是是经过精密检测后加入酸性粉(如塔塔粉)来平衡它的酸碱度,所以,基本上,虽然苏打粉是带碱物质,但是市售的泡打粉却是中性粉,因友高此,苏打粉和泡打粉是不能任意替换的。

至於做为泡打粉中填充剂的玉米粉,它主要是用来分隔泡打粉中的酸性粉末及碱性粉末,避免它们过早反应。泡打粉在保存时也应尽量避免受潮而提早失效。

这一类的膨大剂虽然都有使西点膨松的特性,但是过量的使用反而会使成品组织粗糙,影响风味甚至外观,因此使用上要注意份量

历史上有哪些脱离发明者初衷的发明?

丝袜的发明起源于 战争 ,当时的士兵因为 长时间不能换洗衣服 ,而且长时间运动容易 出汗 ,迫切需要一种 轻便、透气而又吸汗 的袜子,所以丝袜就被发明出来了。

后来 男人们 还发现丝袜能够 遮挡腿毛 并凸显男士 腿部线条的美感 ,于是丝袜彻底成为16世纪欧洲上流 社会 男士必备穿着。其中最著名的粉丝大孝当属 拿破仑 和 路易十四 。

瞧这哥俩的 美腿 !

可惜到了20世纪,女性丝袜成为了主流。而男性的服饰则 日趋硬朗 ,那段男人 人手一条丝袜 的时光也一去不复返了。

凸显 腿部线条 的不止丝袜,还有 紧身裤 哟!

不过紧身裤却没有成为女性专用,现在淘宝上也有男士秋裤哦!

对,没错。高跟鞋最初是为男人发明的。

他的发明者,就是 时尚 潮男 路易十四 。

传说因为路易十四 身材矮小 ,所以他每次上马都要花费很大的力气。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让人在他的鞋后面安了 4寸高的尖鞋跟 。这样,他不仅 上马更轻松 ,下马的时候也因为鞋跟可以插进地里 不容易摔倒 。

但让路易十四没想到的是,他的这项发明会成为几百年后女性的超级 时尚 单品。

姨妈巾的由来,也和男人息息相关。

在 第一次世界大战 期间,美国一家叫金伯利的制纸公司,发现了一种名为 纤维棉 的材料,它的吸水性比棉花强5倍,而成本还不到棉花的一半。

这个公司立刻 大量生产 用这种材料制成的 医用棉垫敷料 ,在棉花急缺的年代,这种敷料大受欢迎。

后来在使用的过程中, 法国护士 发现这种 吸水力强、柔软洁净 的纸垫,还有其他更妙的用途。

于是她们用纤维棉加旁唤绷带,制成了最早的姨妈巾。

所以男人们为你们的女朋友买姨妈巾再也不要害羞啦!因为这原本是为你们发明的!

好了,我和大家就分享到这里啦!如果你有任何问题,可以在下面评论,我会为大家解答的。

大家手中拿着的手机就脱离了发明者的初衷。

1973年4月3日,一位男子拿着两块砖头那么大一个通讯器拨通了世界上第一台无绳电话,让移动电话这个词走进了千家万户,这个人就是美国著名发明家马丁.库柏。正因为马丁.库柏率先研发出可移动电话,所以被称之为“移动电话之父”。与现在手机接近的,则是在1983年才研制成功,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大哥大”。

最初研制移动电话是为了军用,而随着通讯技术的发展,这些技术后来则放在了民用市场。这就为移动电话的出现打下了 科技 基础。研发出移动电话的初衷就是为了携带方便,提高工作效率,在一定程度上改变通讯连接方式,仅此而已!

但随着 科技 的进步,后来移动电话的功能越来越多。1992年发出了世界上第一条短信,1998年诺基亚6110开始内置 游戏 ……等等等等,至但我们现在普及的智能机可以打 游戏 、上网、蓝牙、三防等,简直是可以替代电脑的趋势。这个时候恐怕马丁.库柏是做梦也不会想到的,早就脱离了他做移动电话的初衷了。

不过,虽然脱离了初衷,但这也代表着生产力的进步,代表着人类在 科技 领域不断的 探索 ,是好事!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很 搞笑 的东西就是火焰喷射器。

火焰喷射器最初仅仅是为了在军事演习上,迅速点燃很多物品,制造演习的烟火效果的。

说白了,最初的火焰喷射器就是一个大号打火机。

但随后,火焰喷射器成为最可怕的东西,嚣张了一百年之久,直到今天。

近代的火焰喷射器是一个德国人发明的。

一战前,德国工程师R.菲德勒在1898年发明了近代第一种火焰喷射器。它包括油瓶、压缩装置、输油管、点火装 置和喷火枪。

有意思的事,R.菲德勒发明这个喷火器的初衷并不是作战,而是用于军事演习。用这种喷火器制造演习中的烟火效果,非常方便。它可以快速点燃很多目标,不用再靠人力一个个点火那么费事。

德军高层却在演习中发现了这个新式的东西,并且立即意识到它的实战意义,开始对喷火器立项研究。R.菲德勒的喷火器属于轻型的背囊式,它体积大、射程近,基本没有什么实战价值。

经过10多年的研究后,德国成功的发明了第一款实战型的携带式喷火器,并在1912年成立了由48名专职消防员组成的喷火分队。

火焰喷运仿凯射器第一次使用,则是在一战中的西线战场。

1915年6月德英两方在比利时的贝朗古尔特区互相对峙,由于长期的拉锯战,双方的阵地近在咫尺。双方势均力敌,谁也不能再推进一步。在19日当天,德军突然又发动了一次突袭。

英军此时对德国的进攻早已见怪不怪,他们支起了重机枪,准备防御。按照以往的经验,德军必然要用人海战术冲锋,英军只要用重机枪大量压制就没有问题。可是这次情况似乎不太相同,冲锋的德国人并不多,还有一些人似乎带着什么沉重的东西。就在英军莫名其妙的时候,突然从冲锋的德军队列中射出几条火柱,准确的落在英军的重机枪阵地上。

英军的机枪手顿时变成几个火人在地上翻滚,刺耳的惨叫震动了整个战壕。打哑了机枪以后,德军又朝着英军战壕内猛烈喷火,英军士兵此时早已吓得屁滚尿流。

他们慌张的放弃阵地向后方狂奔去。这个阵地被德军轻易的攻占了。

这是火焰喷射器的第一次实战,虽没有烧死大量的英军士兵,却把英军吓得放弃战壕狂奔逃走。它的实战意义,让各国都深感震惊。

各国很快进行相关的研发工作,却始终落后于德国人一拍。这边德军又多次成功的使用了喷火器,在整个战争中进行了不下650次的喷火作战,对英法俄军都造成了相当的伤亡,尤其对攻打坚固阵地特别有效。

火焰喷射器威力很大,被射中的士兵基本都是严重烧伤,难以治疗。英法两国都对德国人使用这种非人道武器,进行谴责。

德国人并不买账!此刻双方都使用了化学武器,还有什么人道可言。恼怒的英法军官对他们的士兵下令,一旦捉到德国焰火兵可以就地枪决,不需要任何的审判。

火焰喷射器的作战并没有持续太久,这款武器受燃料和设计的局限,它的射程不远,威力有限,体积笨重,导致战果并没有之后那么辉煌。

1941年12月7日,军国主义鸡汤灌到上头的鬼子偷袭了珍珠港,好几十年没吃过这么大亏的美国佬彻底毛了,冲出来就是一通资本主义王八拳。当然,美国也是有脑子的,之前就禁运了石油,之后又禁运了各种日本急需的物资。

在物资战上鬼子其实不算一点反制手段都没有,有一样军事物资他们可以反向对美国禁运——橡胶。那年月橡胶一般都是天然的,而大部分的橡胶树都在东南亚,不凑巧的是鬼子正在那里大杀特杀。

无奈之下的美国军方只好寻求橡胶的替代品,或者一种人工合成橡胶。美国的体制优势和劣势都集中在一个地方——商品化,他们无意用国家机器直接搞发明创造,大部分是由企业完成后再政府采购,通用电气和康宁玻璃厂同时接下了这单生意。

接单之后的通用电气把这任务扔给纽黑文实验室,具体由一个叫詹姆斯·怀特的哥们负责,其实再此之前已经有合成橡胶这种东西了,只是那玩意的价格太高,比天然的还贵,军方不可能去买。

怀特的任务只是把成本给降下来,对此他本人信心满满,因为他心里已经有了一种最佳的替代品。他的替代方案是硅油,那玩意的耐热性、绝缘性、疏水性、生理惰性、抗压缩性和表面张力都和天然橡胶相似,只要让它凝固变硬,就和橡胶没啥区别。

1943年的时候,怀特找到了合适的凝固剂——硼酸,于是他兴高采烈的开始动手混合。如他所料的,硼酸让硅油变成了固体,出乎意料的,那种固定没有任何强度,反而黏黏的。

气急败坏的怀特随手把这坨失败品扔在了地上,然后他惊奇的发现这东西弹性和拉伸性都不错,只是依然不能代替橡胶,无奈的怀特只好带着伙伴们继续发现之旅,最终他也没找到廉价的合成橡胶。

发现失败的纽黑文实验室为了避免破产,只好捡起怀特那个作品,这东西黏黏的,当清洁剂似乎不错。几个哥们升级改造一番之后,把这玩意退向了市场,名叫专用壁纸清洁剂。然而市场并不买账,壁纸也不是什么高价物品,我干嘛要买专用清洁剂?

已经准备露宿街头的怀特同志最终被小学生们拯救了,市场虽然不买账,但小学生们买账,那玩意可塑性特别强,捏成什么鬼样子都行,小孩子们玩的爱不释手。没错,怀特发明的就是橡皮泥.......

古代较早的时候,内衣叫“亵衣”,轻薄,不怎么庄重的衣服。从一个亵字就能知道,道德观念很重的古人是以什么态度对待内衣!

汉朝的抱腹、心衣,魏晋的两当,不管内衣怎么变化,肩部处都缀有一根带子。

但到了唐朝,不是以胖为美么?怎么能勾勒?无带内衣诞生……这叫“诃子”。它的显著特点是半露胸式!内衣外穿!也就是高束胸际,外套衣或披透明罗纱。

而之后杨贵妃误打误撞改良了诃子,《事物纪源》记载,

安禄山长相肥大,身有蛮力,曾认杨贵妃为干娘,自然唐玄宗便是他义父。按照习俗,孩子出生三日,要“洗三”,祈求福气!

杨贵妃依依照做,用锦绣制成的大襁褓裹住安禄山,宫女抬着,为安禄山洗澡,杨贵妃“禄儿禄儿”的叫。

之后,安禄山进出宫门,又是和杨贵妃一起吃饭,有时甚至通宵不出。两人私混了一年,某天安禄山不小心抓伤了杨贵妃的酥胸。这就是咸猪手的来源!

杨贵妃害怕唐玄宗识破,于是又作一个诃子,笼罩前胸。后宫中不知详情的人反倒以为这是“不肯露胸”,多数人效仿!

安禄山心里害怕,就不敢时常进宫!

到宋朝,诃子变“抹胸”!露胸更加收敛!

现在的一些明星爱穿“抹胸装”,实际上,在很久以前,老祖宗早就穿过,只不过是“亵衣”!

瞿颖在参加了一个综艺节目,节目组在她家翻箱倒柜后,在一堆奖牌奖杯中间发现了一个马应龙痔疮膏。

顿时引起了观众的哗然。瞿颖立刻解释道,不是你们想的那样。就在女神手足无措得时候。立马有人救场,“有听说过治黑眼圈的偏方。”

怕不是诓我们这些没见过世面的吧?翻来马应龙痔疮膏的 历史 ,着实把我们吓了一跳。马应龙原本就是一个眼药品牌。

明朝万历10年(1582年),在河北定州的北街,有一个叫“定州眼药”的小店,换了布幡改名为“马应龙定州眼药”。也就是说这个叫马应龙的品牌从一开始就是做眼药的。

一直到1980年,马应龙第十三代传人马惠民将以“八宝古方”为基础制成的“八宝眼粉”,研制成“八宝眼膏”。也就是说到了上个世纪80年代,经历了400余年,人家马应龙品牌一直都是做的眼药。

因为八宝眼药里有麝香、牛黄、珍珠、炉甘石、硼砂、冰片、琥珀、羊毛脂等等这些清热燥湿、活血消肿、去腐生肌的名贵药材。所以普通老百姓买回去后,不只是用在眼部护理上,遇到蚊虫叮咬、皮肤瘙痒、甚至烧伤烫伤,都会拿马应龙眼药来涂抹,结果就被用成了“万能药”。

久而久之,有个老百姓患上了痔疮,痛苦难当,情急之下也将马应龙眼膏用于患处,不曾想病情得到了有效控制。

马惠民在得知这个情况后,在眼膏的基础上,经过研究人员多次实验,成功开发出“马应龙麝香痔疮膏”,并实现量产。

这就是我们现在市面上看到的“马应龙痔疮膏”,由于意外抓住了痔疮治疗这个市场,所以“马应龙痔疮膏”一下子就走红了,甚至一度该产品成了马应龙企业的最主要利润来源。

所以久而久之,我们只要提到马应龙,就想到痔疮膏,认为马应龙就是痔疮膏的代名词。但实际上人家原本正儿八经的眼药企业。

但是又由于勇敢的试验者,把马应龙痔疮膏直接抹到了自己的黑眼圈上,结果意外发现效果竟然比很多品牌眼霜都好。

炒米相信第一个干这事的女生,要比之前那个把眼霜塞到屁股里的老汉要大胆得多。现在马应龙又开发出了眼霜,正在渐渐成为抢手货。相信不久的将来,提到马应龙,人们得第一反应可能又变成了眼霜。

不知道马应龙老先生如果知道自己研发的眼药,在400年后变成了痔疮膏,然后痔疮膏又成了消除黑眼圈神器,不知道作何感想?

文/炒米视角

大家好,欢迎来到少华聊史。

现在一提馒头,大家的第一反应都是用来吃的,但事实上当初诸葛亮在发面馒头的时候,它不是用来吃的!当年诸葛亮七擒孟获之后,返回成都的时候,行至泸江,风雨大作,烟云四起,邪气满天,诸葛亮问孟获这是什么情况?跟我说这是由于连年战事,死伤人数众多,冤魂无处依托,便聚集泸江,为祸人间,获得飨食,往年都是砍上七七四十九个人头,杀牛宰羊,供养祭祀,方能确保泸江风雨调雨顺。诸葛亮知道这个情况后,然后想了一个办法,用面和羊头捏成人形,称为馒头,而后杀猪宰羊以祭祀泸江,祭祀完毕后风收雨住,乌云散去,这是馒头的起源。

后世人逐渐的将这一做法,推广应用到祭祀当中,人们在不断的准备祭祀品中,逐步的加以改进,尤其后续大量的祭祀品出现,人们认识到这样的祭祀品,大量的被扔掉,浪费比较大,比较可惜,然后人们就去吃它,后来发现这个东西还是相对比较好吃的,就逐步的演进到了人们的生活中,慢慢的经过,日积月累就成了人们生活的不可或缺的食品。

现在的馒头花样繁多,各式各样,尤其在现代人的生活当中不可或缺,加上我们中国的发展,馒头的样式变得五花八门,材料也是层出不穷,有荞麦面的、有玉米面的、有小麦面的,样子也是各式各样,有的地方将那个面食产品做成了艺术展览,形成了了一套独特的文化。尤其是对它的加工方法做了改良之后,更是让人们的口感,有老酵发面的,有的泡打粉方面的,让馒头变的松软香糯,吃起来口感十足,尤其北方人更是离不开它。

很多科学成果刚出来的时候就像一个婴儿,就是他的父母都不知道以后能成为什么人一样,科学家也无法真正预测自己的成果以后能用在什么用途。这是一个摸索的过程。但是很无奈,很多科学成果初衷是为了造福人类,但是都不可避免的走向了杀害人类的道路。铊元素就是其中之一。

铊金属是一种蓝白色金属。质地较软。无弹性。易熔融。在外界174℃开始挥发,不稳定,一般保存在水中或石蜡中。溶于硝酸和硫酸,于英国皇家科学院化学家克鲁克斯(William Crookes)发现。

克鲁克斯

克鲁克斯在测试一些不纯净的硫酸发现绿色的火焰,最终发现了铊元素。硫酸导致的绿色火焰导致了铊这个名字的诞生。因为英文名字铊(thallium)来源于希腊名词(thallo),意思是“绿色的蓓蕾”。

硫酸铊

铊最早是治疗头皮癣时备用药物之一。铊不能杀死癣菌,但是能使头发脱落,治疗头皮癣更方便。

铊能使人脱发是被偶然发现的。巴黎圣路易医院的皮肤科主任医师萨布朗(Sabourand)在1898年报告了铊的除毛作用。此后50年,铊成为世界上最流行的除毛发剂。

想增加魅力吗?脱毛试试!

脱去你烦恼,让美丽绽放自信!

一“脱”到底,永久无痕,让您尽享丝滑人生

一抹净,贝壳般的光滑似你的皮肤。

爱美的女人都喜欢,但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残酷。

铊是一种特别“狡猾”的毒药,因为它能模仿人体必需的钾元素,并且接近无味,铊的溶液有剧毒。 铊对成年人的致死量是800毫克左右。铊能很快地被脑、皮肤、胃、肌肉吸收,铊能严重影响存在于这些人体部位的一种使钾活跃的酶,从而产生作用;并且是一种累积毒素(每天只有3.2%排泄出来,主要通过尿液排出)。

不慎铊中毒,会导致导致急性的铊中毒现象,中毒者一般在是几个小时内出现急性并发症,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腹泻、腹痛等症状,可能还参杂伴有出血性胃肠炎、皮肤出血等症状。肝肾受到严重损害,头发迅速脱落等现象。有惊厥、头晕、嗜睡,昏迷等现象,严重的患者甚至可能出现呼吸衰竭。

如何预防铊中毒?不幸中毒以后,该怎么办?

第一、不要滥用一些皮肤接触会造成轻度铊中毒,所以要尽量避免皮肤接触。

发酵最早怎么被发现的

发现酵母菌远在利用酵母菌之后啊!

酵母的历史(一)

History of yeasts

●约4000年前,古埃及人开始利用酵母制作面包。

左图为古埃及人做的面包以及做面包用的陶罐

考古学家在挖掘埃及遗迹时发现用来制作酵母面包的磨石和焙烤室,还发现了4000年前的面包房及酿酒厂的图纸。

这个埃及人正在准备啤酒桶

●殷商时期,古代中国人就利用酵母酿制白酒。汉朝时期,中国人开始用酵母制作馒头、饼等面点;

酵母的历史(二)

History of yeasts

●1680年,荷兰人列文虎克(Antonie van Leeuwenhoek)首次用显微镜观察到酵母。

●19世纪,法国科学家巴斯德首次发现酿造酒精是酵母发挥了重要作用。

●1846年,酵母在欧洲首次实现工业化生产;

●20世纪80年代中期,酵母在中国实现了现代化生产。

推荐于 2017-09-28

查看全部2个回答

酵素厂家, 微商贴牌行业赢领者,合作伙伴1000+!

根据文中提到的发酵为您推荐

酵素厂家,18年OEM/ODM行业运作经验,针对客户需求定制专属品牌,全品类全剂型,助您快速抢占市场份额!

广东橙天绿宝生物医..广告 

酵素代加工厂家哪家靠谱?酵素生产厂家 ,酵素生产厂家-多种oem/odm解决方案,代加工源头厂家

值得一看的酵素相关信息推荐

一阳生酵素生产厂家,1000+多个品牌合作伙伴,98项世界专利技术,5万平产业园规模,酵素生产厂家一站式服务,从打样到设计到品牌,无需费心。

一阳生集团有限公司广告 

相关问题全部

广告发酵复合酶

山东和众康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16年6月,是一家酵菌剂科研、生产、销售和技术服务于一体的高新技术企业。公司主要产品米曲霉、黑曲霉及其发酵物,绿色、哈茨木霉,酸性蛋白酶,细黄链霉正型喊菌等十几类产品,数年来主要致力于生物饲料的技术研究及开发,专业生产“康丰源”饲料发酵菌种。

102020-04-07

面食发酵的起源和历史

1、起源:面食发酵的起源在埃及人利用酵母菌做面包。“埃及奴隶睡着了,发明了面包”。 传说公元前2600年左右,有一个为主人用水和上面粉做饼的埃及奴隶,一天晚上,饼还没有烤好他就睡着了,炉子也灭了。夜里,生面饼开始发酵,膨大了。等到这个奴隶一觉醒来时,生面饼已经比昨晚大了一倍。他连忙把面饼塞回炉子里去,他想这样就不会有人知道他举野活还没干完就大大咧咧睡着了。饼烤好了,它又松又软。也许是生面饼里的面粉、水或甜味剂(或许就是蜂蜜)暴露在空气里的野生酵母菌或细菌下,当它们经过了一段时间的温暖后,酵母菌生长并传遍了整个面饼。埃及人继续用酵母菌实验,成了世界上第一代职业面包师。 2、而中国面食发酵最早也租数是最典型的的是馒头,据传是三国时期诸葛亮发明。《三国演义》中记载诸葛亮七擒孟获,平定南蛮之后,过江受战死冤魂之阻。诸葛亮面对此景心急如焚,想来想去只好祭奠河神,求神降福惩魔,保佑生灵,诸葛亮不忍用人头祭祀,而发明馒头为替代品。于是命杀牛宰猪,包成面团,投于水中以示供奉。后来民间习此风俗。这大概是“馒头”的起源。后来也出现了发酵的酥饼、饼干等等。

5 浏览15752017-09-02

酒是什么时候发明的?怎么发现的?

中国是世界最早的酿酒国家之一,酿酒历史十分悠久。那么,我国的酒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 人们从古到今爱饮酒,关于酒也就有着种种传说。 一.酒的起源 在古代,往往将酿酒的起源归于某某人的发明,把这些人说成是酿酒的祖宗。关于酒的起源,古书有几种不同的说法: 仪狄酿酒 《战国策》、《世本》等书均记载夏禹的仪狄发明了酒。公元前二世纪史书《吕氏春秋》云:“仪狄作酒”。汉代刘向编辑的《战国策》则进一步说明:“昔者,帝女令仪狄作酒而美,进之禹,禹饮而甘之,曰:‘后世必有饮酒而之国者。'遂疏仪狄而绝旨酒(禹乃夏朝帝王)”。 酿酒始于黄帝时期 另一种传说则表明在黄帝时代人们就已开始酿酒。汉代成书的《 黄帝内经· 素问》中记载了黄帝与歧伯讨论酿酒的情景,《黄帝内经》中还提到一种古老的酒---醴酪,即用动物的乳汁酿成的甜酒。黄帝是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很多发明创造都出现在黄帝时期。《黄帝内经》一书实乃后人托名黄帝之作,其可信度尚待考证。 杜康造酒 杜康造酒,流传较广,传说认为酿酒始于夏朝时代的杜康。《事物纪原》则有“杜康造酒”之说;东汉《说文解字》 中解释“酒”字的条目中有:“杜康作秫酒”。《世本》也有同样的说法。但杜康究竟是什么时代的人,连古人都难以搞清。宋朝人高承在《事物纪原》中也说:“不知杜康何世人,而古今多言其始造酒也”。也许杜康是一位酿酒的大师,也许他是用高梁酿酒的创始人。杜康酿酒的遗址也很多:伊川、汝阳及白水县,且至今都在生产杜康酒。 二.最原始的酒 最原始的酒应该是含糖水果自然发酵而成。也有人称之为带酒味的水果,而不称其为酿酒。 有文字记载的最古老的酒是游牧时代用兽乳酿造的酒(自然发酵)。有的书称之为第一代人工饮料酒。据说至今内蒙、西藏等地少数民族地区仍有酿造乳酒的习惯。 三.谷物酿酒 我们现在所说的酒,一般都是指谷物酿酒。 当人类社会进入农业社会后,谷物逐渐多起来,但由于当时的保管方法所限,谷物难免发芽生霉,这时只要水分适当,就有可能进行发酵。经不断的模仿和摸索,谷物酿酒就“出世”了(可能在7000年前)。汉朝淮南王刘安《淮南子》:“清酿之美,始于耒耜”即谷物酿酒起源几乎是和农业同时开始的。 山东泰安“大汶口文化”遗址中发现有陶制酒器,距今至少四、五千年。这一发现表明:我国的酿酒业起码在五千年前就开始了。 四.酒曲 最初的谷物酿酒是用发芽生霉的谷物作曲。在原始社会时,谷物因保藏不当,受潮后会发霉或发芽, 发霉或发芽的谷物就可以发酵成酒。因此,这些发霉或发芽的谷物就是最原始的酒曲,也是发酵原料。可能在一段时期内,发霉的谷物和发芽的谷物是不加区别的,于是,在远古便有了两种都可以用来酿酒的东西。发霉的谷物称为曲,发芽的谷物称为蘖。到了农耕时代的中晚期,人们不断试制,终于制出了人工曲,曲蘖分家。 “古来曲造酒,蘖造醴,后世厌醴味薄,遂致失传,则并蘖法亦亡”(中国的“啤酒”从此未能发展下来) 用曲酿酒是我国劳动人民的独创。曲的出现,是我国古代发酵技术的最大发明;并给现代工业带来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有了曲,才由蘖糖化(乙醇很低)发展到边糖化边发酵的双边发酵(复式发酵)直到今天的酿酒工业。 据说直到十九世纪九十年代,法国人从我国酒曲中分离出糖代力强并能起酒代作用的霉菌用于酒精生产,才突破了西方酿酒糖化剂非用麦芽不可的状况。另外,谷物制曲还是一种用固态培养物保存微生物的好办法。有人认为,酒曲应与四大发明一起作为五大发明。 五.蒸馏酒的起源 我国的白酒,是世界著名六大蒸馏酒之一。以上所提到的酒,现在看来,都应属黄酒之列,白酒,必须闯过蒸这一关。 关于蒸馏酒的起源,也有很多种说法。 1.蒸馏酒始创于元代 最早提出此观点的是明代医学家李时珍。他在《本草纲目》中写道:"烧酒非古法也,自元时始创。其法用浓酒和糟,蒸令汽上,用器承取滴露,凡酸坏之酒,皆可蒸烧"。 元代文献中已有蒸馏酒及蒸馏器的记载。如《饮膳正要》,作于1331年。故十四世纪初,我国已有蒸馏酒。但是否自创于元代,史料中都没有明确说明。 2.宋代已有蒸馏酒 宋代已有蒸馏器是支持这一观点的最重要的依据之一。南宋张世南在《游宦纪闻》卷五中记载了一例蒸馏器,用于蒸馏花露。宋代的《丹房须知》一书中还画有当时蒸馏器的图形。 宋代的文献记载中,烧酒一词出现得更为频繁,而且据推测所说的烧酒是蒸馏烧酒。如宋代宋慈在《洗冤录》卷四记载:"虺蝮伤人,……,令人口含米醋或烧酒,吮伤以吸拨其毒"。这里所指的烧酒,有人认为应是蒸馏烧酒。 充分的证据证明宋代已有类似今天的蒸馏器,75年河北出土了一套金世宗时代的铜制烧酒锅,其构造、原理与我国传统的蒸馏器很相象(据考证,铸造年代不迟于1161年)。 蒸馏酒与酿造酒相比,在制造工艺上多了一道蒸馏工序,关健设备是蒸馏器。故蒸馏器的发明是蒸馏酒起源的前提条件,但蒸馏器的出现并不是蒸馏酒起源的绝对条件。因为蒸馏器不仅可用来蒸酒,也可用来蒸馏其它物质,如香料、水银等。 3.唐代初创蒸馏酒 唐代是否有蒸馏烧酒,一直是人们所关注的焦点。 烧酒一词首次是出现于唐代文献中的。如白居易(772-846年)的“荔枝新熟鸡冠色,烧酒初开琥珀香”。陶雍(唐大和大中年间人)的诗句"自到成都烧酒熟,不思身更入长安”。李肇在唐《国史补》中罗列的一些名酒中有“剑南之烧春”。因此现代一些人认为所提到的烧酒即是蒸馏的烧酒。但从唐代的《投荒杂录》所记载的烧酒之法来看,则是一种加热促进酒的陈熟的方法。如该书中记载道:“南方饮‘既烧’,即实酒满瓮,泥其上,以火烧方熟,不然不中饮”。显然这不应是酒的蒸馏操作。在宋代《北山酒经》中这种操作又称为“火迫酒”。故唐代已有蒸馏的烧酒还难以成立。 4.蒸馏酒起源于东汉 近年来,在上海博物馆发现了东汉时期的青铜蒸馏器。该蒸馏器的年代, 经过青铜专家鉴定是东汉早期或中期的制品,用此蒸馏器作蒸馏实验,蒸出了酒度为26.6-20.4。的蒸馏酒。而且在安徽滁洲黄泥乡也出土了一件似乎一模一样的青铜蒸馏器。东汉青铜蒸馏器的构造与金代蒸馏器的也有相似之处。 该蒸馏器分甑体和釜体两部分。通高53.9cm。甑体内有储存料液或固体酒醅的部分,并有凝露室。凝露室有管子接口,可使冷凝液流出蒸馏器外,在釜体上部有一入口,大约是随时加料用的。 蒸馏酒起源于东汉的观点,目前没有被广泛接受。因为仅靠用途不明的蒸馏器很难说明问题。另外东汉出土的众多酿酒史料中都未找到任何蒸馏酒的踪影,缺乏文字资料的佐证。 关于蒸馏酒的起源,现代国内外学者对这个问题仍在进行资料收集及研究工作。随着考古资料的充实及对古代文献资料的查询,人们对蒸馏酒的起源的认识将逐步深化。因为这不仅涉及到酒的蒸馏,而且还涉及到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蒸馏器。

2 浏览4322016-07-17

世界上最早的酿酒技术

惊世发现:中国是世界上酿酒最早的国家(录音报道文字稿) 最新的考古发现表明,生活在公元前7000多年新石器时代的中国人老祖先已经开始发酵酿酒了,发酵酿酒地点在河南省舞阳县北舞渡镇贾湖村。 关于这项研究成果的报告发表在2004年12月6日出版的 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上。这项研究由中国科技大学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教授张居中和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教授帕切克·格文合作完成。这项重大研究成果向全世界表明,中国最早掌握了酿酒技术,它将中国酿酒史往前推了近4000年,比中东人早了1600多年。 波士顿大学考古系主任朱莉·汉森说:“在人类社会进程中,发酵饮料在人类文化技术发展中扮演了一个关键角色,为农业、园艺、食品加工技术的进步作出了贡献。” 朱莉·汉森说,“在人类社会进程中,发酵饮料在人类文化技术发展中扮演了一个关键角色,为农业、园艺、食品加工技术的进步作出了贡献。这个发现是合乎逻辑的,因为非常早期的时候,世界各地的人们可能就已经开始自酌自醉了。现在我们找到了证据,这太好了。发酵饮料源自中国,这项报告是一个令人激动的消息,这是第一次获得有关证据。” 上个世纪,在河南省舞阳县一处著名的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贾湖遗址,中外考古专家在贾湖遗址发现了世界上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出土个数最多且现在还能用以演奏的乐器实物—贾湖骨笛。最近,中美联合考古小组发现,这里发掘出的陶器皿中遗留下来的残渣经鉴定分析为是酒的发酵饮料,距今已有9000年。 舞阳县博物馆馆长朱振甫介绍说: “中国科技大学张居中先生当时在贾湖遗址它这个陶片上,发现有一些沉淀物。这个沉淀物是后来给美国的宾夕法尼亚大学教授他们合作,对沉淀物进行化验。化验以后,发现沉淀物上有酒的成份,根据分析结果,里面含的主要有稻米、蜂蜜、山楂等这些成份。这说明啥问题哩?这说明这个酒并不是一种东西自然发酵而成的,而很可能是人为的把这几项东西弄到一块发酵而成的,这说明当时很可能贾湖的先民已经懂得酿酒技术了。关于这个酒的记载,最早研究成果表明是在公元前5400年,伊朗发现的葡萄酒。可是这一次贾湖陶器上发现的残渣上发现的遗物研究结果表明:贾湖先民在9000年已经开始酿酒了,这就说明中国酿酒技术要比伊郎酿酒技术早得多,比它早了1000多年。根据贾湖遗址的研究,贾湖遗址的年代距今已经有了8000年至9000年这个阶段。它就是说成为目前世界上发现最早的有关酒的实物资料。” 位于河南省舞阳县的贾湖遗址已被证实拥有距今约9000年至7000年的历史,是淮河流域迄今所知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文化遗存。这个世界性考古发现最为重要的“天书破解者”就是中国科技大学的张居中教授。 在上个世纪60年代,贾湖遗址就被发现了,可当时考古部门认为这只是一个普通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一直未去发掘。1984年10月,刚刚大学毕业不久的张居中“奉命前往”。让他没想到的是,他这一发掘就“发掘”了20年———发掘面积共2300多平方米,发现房基40多座,窖穴300多座,陶窑近10座,墓葬300多座,陶、石、骨等各种质料的遗物数千件。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七孔骨笛、稻作遗存、刻符号的龟甲等重大发现。这每一个发现,都足以让世界震惊。 张居中教授说,刻有符号的龟甲、稻作遗存、酿酒活动、骨笛出现等,都已非常清楚地证实了“贾湖人”的生存状态。而且,这个聚落居民的生活水平,在当时的世界上是处于领先地位的。 与张居中教授合作的美国考古专家帕切克·格文,是研究人类酿酒历史的专家。在此之前,他所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酒,是公元前5400年伊朗人酿制的一种酒,这距离现在大约7400年。而贾湖酿酒历史的被证实,让这位专家不得不信服,早在8600年前,聪明的贾湖人就已经开始饮用“发酵饮料”了,这在当时是“非常高级的饮品”。 中国科技大学教授张居中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这个事情在1999年的时候,当时中国科技大学的教授王昌遂,带领美国一个宾夕法尼亚大学的教授帕切克·格文,他们两个来到河南郑州。我当时在河南省考古研究所,他们说要合作研究中国制酒的历史。原来呢,帕切克·格文—美国教授,他是研究地方酒的,他在伊朗做的一些工作,发现公元前5400年,也就是距今7400多年的酒,当时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酒。他希望在中国做一些这方面的工作,当时我们互相交换了意见,决定先提一些样品,交给他们来做一做。这当然是好事,所以当时我们就同意了,大家一块合作,共同研究这个事,选了少量的样品,然后交给这位美国专家—酒史专家博士。后来到了2000年的时候,据他们讲,好像是发现了酒石酸,当然是残留物了,所以呢,希望能多给他点标本。后来2000年时又给了他八块陶片,他继续做,搞残留物分析。通过残留物分析呢,在这些陶片上呢,发现了酒的残留物吧,酒石酸和其它一些东西,主要认为是米酒。大米做的米酒留下来的残留物。同时兑酒的,可能还有蜂蜜。可是他们问我是不是有葡萄,当时80年代的发掘,当时还没发现葡萄。到了2001年,我就到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在科技考古系。为了培养学生,使他们接受前沿考古的训练,也让他们参加了这次考古实习。第一次实习呢,在2001年春天,对贾湖遗址又进行了一次发掘,这次发掘呢,工作做的比较细,经过复选发现了有葡萄和山楂的种子,我们就在媒体上进行了报。报道了以后,帕切克·格文—美国人教授了解了这些情况后,问了我一些详细的情况,决定把这个成果也写进去。这个报告哩,把这个成果也作为因素综合考虑,对原来发现的酒石酸进行综合研究。最后在我们这篇文章里面,帕切克·格文—美国博士提出来可能有葡萄的成份。但是呢,做酒主要是米酒,我们中国有米酒的传统。贾湖时期,因为人们吃粮食可能就是大米,做酒可能就是米酒。这个成果经过反复的研究、讨论、修改,今年12月6号,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发表了我们这个研究论文。发表论文后,当然这里面要补充一下:这次我们中方呢,主要河南出土了这三批样品,我交给他的舞阳贾湖的样品因为年代比较早,它是距今9000到7800年期间的。而交给他的标本呢,因为贾湖遗址分三期,一期的标本呢,当时发现没交给他,我们交给他的是二期、三期,也就是距今8600——7800年之间的时间跨度。但是,如果按照西方的习惯,8000多年就是距今第9个千年,那么第9个千年就是9000年。做呢,他们的方案主要是通过化学的方法进行研究,就是把这三期材料研究结果一块综合的公布,得出的结论,在距今8000多年前,大约9000年以后这个时期,我们中国已经发现了发酵饮料,也就是酒精发酵饮料,或是米酒吧这一类的东西,当时已经有了酿酒技术。因为原来,帕切克·格文博士做的伊朗呢,公元前5400年的,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那么贾湖呢这个酒的残留物标本呢,这些地层和这些单位呢,距今8600年到7800年,这个期间肯定是早于伊朗的已经公布出来的这个年代。所以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发酵饮料,如果说这个可以肯定的话,那和它就是世界上最早的与酒有关的实物资料。” 最近,张居中教授拿到了一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主要就是进行“贾湖史前人类及其生存模式的研究”。他认为,在9000年前,人类就已经有了如此聪明的祖先,那么现在通过考古资料的研究去再现他们当时的生存模式、婚姻状态乃至迁徙情况,“对于了解淮河流域人群乃至整个中华民族的文明发展历程,应该是极有意义的”。 在“中国是世界上酿酒最早的家国”这项研究成果中,还需要提到另外一个人,他就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员赵志军教授。赵志军教授多次随同张居中教授到贾湖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并一起探讨、研究。 赵志军教授在和记者谈起这项成果研究的过程时说: “赵志军:这个是由谁做的呢?美国宾西法尼亚大学,这个人叫帕切克?格文。他呢对贾湖出土的陶器进行了分析,他的结论呢是找到了目前发现存下来最早的酒的证据,这是一个,他是怎么做的呢?他是从陶器碎片上遗留的沉淀物对它进行了化学分析,它的分析方法包括气象色谱分析,液酱色谱分析,傅立叶变幻红外光谱分析,稳定同温素分析,他用这么多方法对陶器上面残存的沉淀物进行了分析,它的分析结果说明什么呢?是这些沉淀物里含有酒类挥发后的酒石酸,另外他还发现了这些残留物的化学成份与现在的稻米、米酒、葡萄酒、蜂蜡、葡萄单柠酸等化学成份相同,他还发现了残留物还包含有山楂的化学成份,他还发现了全部的酒都呈现了稻米的化学特征,然后还发现酒里还有发现含有蜂蜜,它的结晶论是根据这些分析结果,它的直接结果,是这些陶器曾经盛放过以稻米、蜂蜜和水果为原料混合发酵而成的饮料。 记者:那么你这个最早的时候,你和张居中教授判断它是一种盛酒的东西,你们是凭什么判断的? 赵志军:当时没有判断它是盛酒的,因为不做化学成份分析谁也看不出来的,然后他对这个做了分析以后,认为是盛酒的。 记者:那么咱在这个没有向他们有些地方汇报这个想法或提供陶器碎片的时候,是不是有这方面的怀疑? 赵志军:因为这个陶片是张居中提供的,他找到我呢,主要是发现了葡萄籽,当时还现了一些其它的,一些水果、果类、果核、莲藕、菱角。这些东西都有可能做酒。 记者:这个研究的费用是怎么出的? 赵志军:他自已筹的,就是这个美国人,他叫帕切克?格文。 记者:那你像经过这个研究确定之后,对你和张居中教授,你们是最早的发现者,有什么奖励没有? 赵志军:那没有。记者:就关于这个酒的问题要是能确认的话,是不是比中东地区,比伊朗比酿酒史向前推进了1600年? 赵志军:对。 记者:为什么说它向前推进了1600年呢? 赵志军:它是这样的。它是美国人做的,他曾经在伊朗做的。他曾经在90年代的时候,他在伊朗发现了距今5400年的葡萄酒,伊朗是公元前5400年,距今7400年。咱贾湖7000——9000年,如果按8500年算,就比他们早1000多年。 记者:如果这个能够成定论的话,能不能说中国人是世界上酿酒的老祖先? 赵志军:我想可以这么说吧。中国人祖先在世界上最早酿造和饮用酒。我们中国祖先是世界上最早开始酿造和饮用酒的人。虽然这篇文章我的名字也在上面。但是我在这篇文章上起到的作用和居中当然没法比。对咱们中国来说,还是一个很重要的事情,确实一个很重要的事情,这毕竟也是值得我们骄傲的事情。9000年啊,这年代可不得了!9000年以前人们已经发现了这个东西发酵以后产生香味,喝起来比较可口,这就是不得了的一件事,而确实在世界上来说最早的,这是很值得我们中国人骄傲的一件事!“

3 浏览33982017-09-18

酵素的由来最早起源于哪个国家的发酵技术

我觉得是中国,柴米油盐酱醋茶。老祖宗,早就明白了发酵技术。酵素是一种很特殊的复杂性蛋白质,它在人体内担任新陈代谢中各种化学变化最重要的酶介质,也就是说体内没有酵素,就不会有化学变化,也无法进行新陈代谢作用,当然就没有生命。酵素在生物教上称做酶,是死物体内一类起催化感化的不成或缺的卵白量。在酵素的感化下,生物才会有消化、吸吸、活动、成长、发育、滋生等性命运动,才会发生新陈代谢等化学变。 选用酵素建议选用纯天然无添加的,现在有很多酵素厂家为降低酵素成本提高效果,添加些化学物质,酵素不是药,不可能像吃药那样有明显效果。个人建议,自己做,做好之后再去检测,这样喝起来也安全。我也有做食用的。用的桶呢,是源缘圆的 ,304不锈钢的,密封喝避光方面好一些。一般的桶在放气搅拌方面很麻烦。如果还有什么问题没解决,请私信我。希望采纳,谢谢。

16 浏览4332017-04-19

几千年前的中国古代是怎么发现酒的,又是怎么酿酒的,几千年前的酒是不是水果酿制的

古酒约分两种:一为果实谷类酿成之色酒,二为蒸馏酒。有色酒起源于古代,据《神农本草》所载,酒起源于远古与神农时代。《世本八种》(增订本)陈其荣谓:“仪狄始作,酒醪,变五味,少康(一作杜康)作秣酒。”仪狄、少康皆夏朝人。即夏代始有酒。余以为此种酒,恐是果实花木为之,非谷类之酒。谷类之酒应起于农业兴盛之后。陆柞蕃著《粤西偶记》关于果实花木之酒,有如下记载:(广西)平乐等府深山中,猿猴极多,善采百花酿酒。樵子入山,得其巢穴者,其酒多至数石,饮之香美异常,名猿酒。 若此记载真有其事,则先民于草木繁茂花果山地之生活中,采花作酒,自是可能。谷类酿成之酒,应始于殷。殷代农业生产盛,已为多数学者公认。农产物既盛,用之作酒,势所必然。以朱芳圃编《甲骨学》下册文十四,酒字,凡二十一见;郭沫若《殷墟文字研究》,复有“酒,受酋年”之文。受酋年,即出酒丰富之年。而殷人以酗酒亡国,史书所载,斑斑可考。(摘自黄现璠著《古书解读初探》) 早初酒应当是果酒和米酒。自夏之后,经商周、历秦汉,以至于唐宋、皆是以果实粮食蒸煮,加曲发酵,压榨而后才出酒的,无论是吴姬压酒劝客尝,还是武松大碗豪饮景阳岗,喝的就是果酒或米酒,随着人类的进一步发展,酿酒工艺也得到了进一步改进,由原来的蒸煮、曲酵、压榨、改而为蒸煮、曲酵、馏、最大的突破就是对酒精的提纯。 数千年来,中国的酿酒事业,在历史的变迁中,分支分流以至于酿造出了许多更具有地方特色,更能反应当地风土人情的各类名酒,不同地域和不同民族的酒礼酒俗,无不构造出一个博大的渊深的名酒古国。 晋人江统在《酒诰》里载有:“酒之所兴,肇自上皇……,有饭不尽,委余空桑,郁积成味,久蓄气芳。本出于此,不由奇方。”说明煮熟了的谷物,丢在野外,在一定自然条件下,可自行发酵成酒。人们受这种自然发酵成酒的启示,逐渐发明了人工酿酒。 我国最晚在夏代已能人工造酒。如《战国策》:“帝女令仪狄造酒,进之于禹。” 据考古发掘,发现龙山文化遗址中,已有许多陶制酒器,在甲骨文中也有记载。藁城县台西村商代墓葬出土之酵母,在地下三千年后,出土时还有发酵作用,汉代班固在《白虎通·考点》中亦有芳香的药酒意思的解释。罗山蟒张乡天湖商代墓地,发现了我国现存最早的古酒,它装在一件青铜所制的容器内,密封良好。至今还能测出成份,证明每一百毫升酒内含有8239毫克甲酸乙醋,并有果香气味,说明这是一种浓郁型香酒,与甲骨文所记载的相吻合。 周代,酿酒已发展成独立的且具相当规模的手工业作坊,并设置有专门管理酿酒的“酒正”、“酒人”、“郁人”、“浆人”、“大酋”等管职。 酒,是人类各民族民众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一大饮料。世界上最古老的实物酒是伊朗撒玛利出土的葡萄酒,距今三千多年,仍芳醇弥人;

发酵粉为什么能发酵

1917年8月24日,德国化学家毕希纳逝世。毕希纳发明了无细胞发酵,并因此获得1907年诺贝尔奖。我们日程生活中最常见的发酵就是利用发酵粉来完成的。那么,发酵法为什么能发酵呢?

馒头所以会那样又松又软,那是酵母菌帮了我们的忙。原来酵母菌随身带有好些“法宝”——酶,这些“法宝”会变戏法似的叫面团发生一连串的化学变化,首先是淀粉酶使淀粉变成糖分,然后使糖生成二氧化碳。这些二氧化碳在蒸馒头时受热膨胀,于是馒头里留下了许多小孔,同时还产生出少量的酒精和酯类等,因此吃起来就十分松软可口。

可是,用鲜酵母来发酵并不十分理想,因为这种发酵方法需要较长明消的时间,而且,如果控制得不好,让发酵发过了头,食品就会带有一股不愉快的酸味,或者不够松,因此食品工厂中做饼干、蛋糕这一类食品时,事先并不将面粉发酵,而只是往里面加入一些发酵粉,或是打入一些空气,同样能使食品中产生许多小气孔。

那么这些迹嫌发酵粉究竟是些怎样的“人物”?为什么它们也能使食品产生小气孔呢?

有一种发酵粉的化学名字叫碳酸氢铵,它的外貌和面粉差不多,也是白色的粉末。不过这个家伙有一个古怪的“脾气”,就是耐不得热,它在20℃以上便开始分解,在35℃分解大大加快,到了60?70℃,它就剧烈分解而放出大量二氧化碳和氨气,所以加有少许碳酸氢铵的食品,在焙烘过程中,这些放出的气体就会“夺门”而出,使食品留下一个个气孔。

另一种发酵粉的成分是碳酸氢钠(俗称小苏打)和磷酸二氢钠的混合物。本来,碳酸氢钠的脾气和碳酸氢铵很有点相象,它受热后也会放出部分二氧化姿槐手碳来,但是一来放出的二氧化碳不多,二来在这场化学变化的同时,会生成碱性很大的碳酸钠(俗称纯碱),使食品吃起来碱味太重,而且还会将许多维生素破坏掉,所以通常使用时总是把它和一个酸性物质如磷酸二氢钠同用,这样既可使所有的碳酸氢钠全部变成二氧化碳,同时作用后不会有很大的碱性,十分理想。

?

关于“膨大剂”

膨大剂

1、泡打粉Baking Powder

泡打粉又称"速发粉"或"泡大粉",简称B.P,是西点膨大剂的一种,经常用于蛋糕及西饼的制作。它是由苏打粉配合其它酸性材料,并以玉米粉为填充剂的白色粉末。

泡打粉虽然有苏打粉的成分,但是是经过精密检测后加入酸性粉(如塔塔粉)来平衡它的酸碱度,所以,基本上,虽然苏打粉是带碱物质,但是市售的泡打粉却是中性粉,因此,苏打粉和泡打粉是不能任意替换的。

至于做为泡打粉中填充剂的玉米粉,它主要是用来分隔泡打粉中的酸性粉末及碱性粉末,避免它们过早反应。泡打粉在保存时也应尽量避免受潮而提早失效。

泡打粉在一般菜市场超市都有卖,用完一定记得密封防潮。

2、苏打粉Baking Soda

苏打粉又称"小苏打"、"梳打粉"或"重曹",化学名为"碳酸氢钠",英文名 Baking Soda,简称B.S,也是西点膨大剂的一种。它是一种易溶于水的白色碱性粉末,在与水结合后开始起作用释出二氧化碳Co2,在酸性液体中(如果汁)反应更快,而随着环境温度升高,释出气体的作用愈快。

苏打粉在作用后会残留重碳酸钠,尘纯使用过多会使成品有碱味。苏打粉与油脂直接混合时,也会产生皂化,强烈的肥皂味会影响西点的香气和品质,使用时需留意。

苏打粉也经常被用来做为中和剂,例如巧克力蛋糕。巧克力为酸性,大量使用时会使西点带有酸味,因此可使用少量的苏打粉做为膨大剂并且也中和其酸性,同时,苏打粉也有使巧克力加深颜色的效果,使它看起来更黑亮。

西点中加入过量的苏打粉,除了使西点有上述破坏风味或导致碱味太重的结果,食用后会使人有心悸、嘴唇发麻、短暂失去味觉等征状。

苏打粉在一般超市都有的卖。

3、酵母Yeast

酵母 (Yeast) 是西点常用膨大剂之一,但非化学膨大剂。在发酵过程中,酵母使面团膨大,同时将壳类或葡萄中所含的糖转换为酒精成分。二氧化碳及酒精是酵母新陈代谢过程中所产生的副产品,糖类则是它的原料。单糖类的葡萄糖及果糖最先被消耗掉,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新陈代谢之后,酵母开始以多糖类为食。因此,糖份的加入可以增加酵母的活动力。酵母在活动力同时也取决于温度,在摄氏35度时,活动力最旺盛。酵母在低温时呈休眠状态,温度升高活跃力愈高,但温度若高于摄氏40C时,酵母细胞受到破坏而开始死亡。

所以,在做面包的时候,建议先用适量温水或者温牛奶与所需酵母混合静置10分钟,以让酵母充分发挥其活性,然后再和其他材料混合揉面团。

再次友情提示:

1)苏打粉与泡打粉虽然同时西点常用的化学膨大剂,但因膨涨力及酸碱度不同,最好不要相互任意替换的。

2)这一类的膨大剂虽然都有使西点膨松的特性,但是过正皮量的使用反而会使成品组织粗糙,影响风味甚至外观,因此使用上举兄差要注意份量。

4、发粉

严格说来,这个分类也不科学,因为发粉并不是专指某一类膨大剂,而是一般食谱对于膨大剂的俗称,尤其是泡打粉及酵母粉两种膨大剂。

在蛋糕或饼干制作时使用的发粉指的是蛋糕发粉,也就是泡打粉,以搭配低粉及中粉较多,主要作用是促进膨松口感,以不出筋(不宜过度搅拌)的糕饼类为主。

而面食类的发粉主要是指酵母,如面包制作或包子馒头,以搭配中粉及高粉较多,主要作用是扩展面筋筋度及增加面团体积,做出来的成品口感较Q、有嚼劲。多用于需要将面团搅拌至出筋的成品。

因此,当食谱上书明为"发粉"时,需要以对成品口感的了解及成品本身的类别去判断一下,就可以决定要使用泡打粉或酵母了。

5、阿摩尼亚Ammonia

奶油空心饼(即泡芙)使用的化学膨大剂是阿摩尼亚。

阿摩尼亚因有类似厕所般的气味,因此又有个俗名叫"臭粉",也叫"氨粉"。 家庭烘焙很少买这种原料,而且自己家里做泡芙也不需要泡打粉,完全是依靠奶油和面粉支撑的,这个一般是点心坊才会用到,所以就省略少讲一些咯。

古代把【发酵粉】叫做什么??

 制作发酵面团所用的发酵方法,一般有老酵、鲜酵母、发酵粉三种。家庭常用的是鲜酵母和发酵粉。严重注意一下发酵粉中铝的含量,食品中含有的铝超过国家标准会对人体造成危害。酵母和发酵粉都有发酵的功能,但有着本质的区别。酵母是一种纯生物的蓬松剂,是一种活性微生物,对人体没有任何危害;而化学发酵粉则是一种化学蓬松剂,一般是指小苏打(碳酸氢钠)、臭粉(碳酸氢铵)、明矾(硫酸钾铝或硫酸钾铝,S.A.S.)、泡打粉(baking powder)等几种物质。下面,就以上几种物质以及酵母作一个详细的介绍,以便更加清楚酵母和化学发酵粉的区别:编辑本段化学迹野旅蓬松剂—发酵粉:1、小苏打(碳酸氢钠,):在和食物里含有的酸性物质作用下,小苏打可分解成钠离子,水和二氧化碳气体,后者可以起蓬松食物的作用。但小苏打释放气体的反应需要酸性物质的存在,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反应的引发很难控制,用量太大会产生苦味或涩味。由于这些原因,小苏打很少作为蓬松剂单独使用,一般都作为复合蓬松剂的成分之一。2、臭粉(碳酸氢铵):在需要快速大量产生气体的时候一般会用到臭粉。臭粉在加热时或酸性条件下会分解成水,氨气和二氧化碳气体。由于快速释放,氨气在成品里残留很少,不会在成品里姿凳尝出氨味。由于臭粉容易分解放出氨气(这就是臭粉名字的出处)而失去作用,它很难储藏,一般在家庭较少使用。在烤制桃酥或某些饼干时要用到臭粉。3、明矾(硫酸钾铝或硫酸钾铝,S.A.S.):常用的明矾其实是酸性混合物,在和食物固有或添加成分如小苏打作用时放出气体,起蓬松作用。一般也是作为复合蓬松剂的酸的成分。特点是要在高温下才能快速反应。常见的例子是用来炸油条。4、泡打粉(baking powder):是一种复合蓬松剂,有很多不同的种类。一般是将固体的碱和酸的粉末混合,在干燥的条件下它们不接触,也不发生反应,一旦遇水就会溶解接触,反应放出气体。固体碱粉常用小苏打,固体酸粉有酒石酸盐(塔塔粉,tartar)和磷酸盐(phosphate, 如磷酸钙和焦磷酸钠),它们的反应速度都很快;另外,还有用明矾(S.A.S.)作为固体酸的,反应速度要慢很多,但在高温下很快。明矾常见于双重活性泡打粉(Double-acting (D.A.) baking powders )。双效的意思是指在加水和面粉混合后,小苏打首先和快速的固体酸(如塔塔粉)反应放出第一批气体,此时明矾和小苏打基本不反应,但在加热时,明矾和小苏打受热放出第二批气体,这就是所谓的双重活性(Double-acting)。市场上常见的是双重活性泡打粉。一些自发面粉也已经混合了泡打粉,加水后需要迅速烤。由于泡打粉容易储存,容易控制,成为了目前最常用的蓬松剂,大部分脊纳西点都要用到泡打粉。5、化学蓬松剂的危害:由于小苏打和臭粉的反应产物(二氧化碳,氨气)也是人体代谢的产物,只要不过量使用,不会导致明显的健康问题,但会破坏食物中的某些营养成分如维生素等。而明矾和泡打粉都含有铝。近年来,国际上很多报导均指出铝与老年性痴呆症有密切关系,同时也减退记忆力和抑制免疫功能,阻碍神经传导,而且铝从人体内排出速度很慢,应该在食物中严格控制明矾和泡打粉的使用,并尽量少吃含铝的食物。发酵粉和磨碎了的草莓可以有效美白牙齿。编辑本段生物蓬松剂—酵母酵母是一种单细胞的兼性厌氧真核微生物,添加到面团后,可以通过自身的新陈代谢产生二氧化碳气体达到蓬松的目的,这个过程通常就叫发酵。以前常用老面来发酵,主要靠野生酵母和一些杂菌,发出的面团常含有有机酸而使它带酸味,需要加入小苏打中和酸味。杂菌的代谢产物和加入的小苏打可能引入有害成分或破坏营养成分。而现在普遍使用的活性酵母则纯度高,很少产生酸性物质,同时,酵母本身由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构成的,并且含有丰富的B族维生素和钙、铁等其他微量元素,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酵母作为面食蓬松剂,需要足够的时间和温度产生二氧化碳。显然,酵母是一种有益的生物蓬松剂,对人体没有任何负作用,并可以提供人类所必需的而又缺乏的营养物质和维生素,是最理想的发酵方法。它和化学发酵粉有着本质的区别,总而言之,酵母不是化学发酵粉!

古代叫老酵粉 老酵母

泡打粉是谁发明的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啦,感谢您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泡打粉是什么原料做的、泡打粉是谁发明的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