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桶是谁发明的的简单介绍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木桶是谁发明的,以及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文章目录:

木匠皇帝朱由校有哪些木工成就? 朱由校的简介

1、木匠皇帝朱由校的木工成就:铜缸水戏、江山在握。

2、明熹宗朱由校发明了中国最早的喷泉,宫中的人都叫这种喷泉为铜缸水戏,这在当时可是天下一绝。那时宫中都用铜缸或是木桶盛水饮用,他就在这些盛水的容器下方凿一个小孔,在里面设置机关,机关一操作,缸中的水就能飞散出来,有时泻如瀑布,有时又芹竖散若飞雪,最后变成一根玉柱,击打着放在缸外面的许多小木球,木球桐首轿浮在水尖上,随着水的喷吐而跳跃不已,久久不息。

3、朱由校在历代帝王中是很有特色的一个皇帝,他心灵手巧,对制造木器有极浓厚的兴趣,凡刀锯斧凿、丹青髹漆之类的木匠活,他都要局肆亲自操作。他手造的漆器、床、梳匣等,均装饰五彩,精巧绝伦,出人意料。

中古的四大发明家是谁?

中古时代---

这个名辞在西方文明史上意指约从公元500年到1500年之间一千年来的欧洲历史。中古时代的开始,标示着西罗马帝国的衰落,咸信古典时期的古代历史在此告一段落;而中古时代的结束,则指示出文艺复兴时代(欧洲的重生)的开始。有几件大事情可作为中古时代结束的记号,其中包括君士坦丁堡在1453年的沦陷、1456年首次使用印刷机、欧洲人在1492年发现新大陆、马丁路德在1517年带领新教徒的宗教改革以及艺术在意大利的繁盛等。而中古时代就在古代与现代历史之间的中间时段落幕。

从罗马陷落(公元 455 年)时起,到教皇西尔威斯特二世(公元早伍启 999 - 1003 )西方第一次学术复兴,这一段时间称之为欧洲的“黑暗时代”,传统上都认为是欧洲文明史上比较贫乏的时期。这在自然哲学的领域内确是如此,但是在几个世纪里都出现了若干根本性的工艺革新,为多数人的生活方式提供了一个优于古代希腊、罗马时期的物质基础。条顿蛮族侵入四分五裂的罗马帝国之后,带来了许许多多为我们今天橘悉还熟悉的事物:诸如裤子代替了古罗马式的长袍,牛油代替了橄榄油,毛毡的制造方法改进了,以及雪橇和木桶、木盆的制造。更重要的是这些蛮族传来了裸麦、燕麦、小麦和蛇麻草(现亦称为“啤酒花”)的种植,骑马用的脚蹬,尤其是为发展农业三圃制提供了条件的重轮犁,奠定了中世纪地主庄园生活的基础。

古代使用的旧式犁从青铜时代起,基本上就没有怎样改变过,只有犁嘴从公元前十世纪起一般用铁代替了木头。由于缺少轮子,老式的犁在耕田时就得由犁田人提到一定的高度,这种操作需要相当大的气力,犁出来的沟垄既不怎么直,也不怎么深。土地仅仅划了一下,因此要犁过两遍,在犁第二遍时要和第一遍的方向形成直角。在实行二圃制的地中海地区又松又干燥的土地上,一年种地,第二年休息,旧式犁照理还是合用的,但是在土壤比较厚实和潮湿而且肥沃的北方,就不适合了,而新式犁就显出它的长处。

这种新式犁,蛮族在公元前一世纪就已经使用。它有个轮子控制犁地的深度,这就使犁地的人省力。新式犁有面犁刀划土和一个模板翻土,这样犁出来的沟就又深又整齐,使得南方采用的十字犁田法变得多余了。由于上述原因,新式犁就使人们按照北方的三圃制把土地耕成许多长条田,而不按照阿尔卑斯山脚和卢瓦尔河流域所采用的二圃制把土地耕成一块块方田。这个革新于公元 765 年第一次被人提到时,是在按照传统办法冬季播种之外,再在春季播一次种。一个典型的循环是第一年冬季种一次小麦,第二年春季种一次燕麦、大麦或者豆类,而在第三年让土地休息。因此如果土地单位面积的生产量是同样的话,北方的三圃制就比南方的二圃制的生产多出三分之一。

新式犁比旧式犁要重,拖起来需要相当大的力气,因此一个村子里的农民在十世纪和十一世纪通常用马耕田之前,都合伙用牛来犁地。古代很少用马耕地,因为当时知道的挽具形式要使马浪费一半气力。古代驾马的挽具是根据驾牛的颈轭制造的,使得马在最需要用力时不能用双肩来拖犁。扼驾在马的颈背上,用一根皮带绕过前颈栓着。这样一来,马只要一使劲向前拖,就会把自己勒得透不过气来。再者,古代人也不懂得一前一后的驾马方式以增加马的拉力,而且不知道采用马蹄铁,其陆如结果是马时常在石头多的田里踏伤蹄子。

到了九世纪和十世纪时,北欧用马耕田的方法已经使用得相当有效了。马颈圈可能是从亚洲传过来的,因为马颈圈的条顿语和斯拉夫语,即英语 hames 一词来自中亚西亚。串联挽具和马蹄铁也传进来了,其结果是使马的有效拉力比在古代时要大三、四倍。这时人就用马来耕地,不过一般只是用在三圃制的欧洲北部,因为那里有多余的稻谷可以饲马。在产量比较差的南部地区,大体上还是用牛,因为牛可以用稻草饲养。牛吃得省,而马则节省时间和劳力。

另一个节省人力的设计是水轮,这在黑暗时代被广泛用来磨谷子。罗马人 维特鲁维斯( Vitruvius )约在公元前 16 年曾经记述过一种立式水轮,而卧式水轮可能更早就已经有了。但是古代磨谷物一般都用人或者牲畜推磨或拉磨,水磨坊只在黑暗时代才通行起来。到了中世纪,欧洲多数的农村都有自己的磨坊了。公元 1086 年的《舆地志》列出当时英国的磨坊有五千个左右,表明英国人口中每四百人差不多就有一座磨坊。在十二世纪时,风车出现了。第一次见于记录的是公元 1180 年诺曼底的一个风车,这种风车有一个卧式的主动轴和垂直的帆翼,所以很可能和十世纪有垂直主动轴的东方风车无关,而是欧洲人自己发明的。

这种创新的结果,是大多数劳动人民在这时摆脱掉一些体力劳动上的粗活,象在古代所要求于他们的那样,而且能生产一部分超出养活庄园人口所需要的多余粮食。这些多余粮食使城镇和城镇的手工业与商业有了发展的条件,并为十一世纪到十三世纪间那些著名的创举,如十字军远征、教堂的建筑和大学的建立,提供了财富。大城市里手工业者和学生借以养生活命的多余粮食来自当时交通条件极为困难的地区。那些建筑教堂的工人也是如此,一个美国作者估计过法国人在公元 1170 年至公元 1270 年的一百年间建造的八十座教堂,所花费的人工和材料按照现在的价值等于十亿美元。

黑暗时代引进的技术革新的另一个后果是,文明的中心从地中海转移到欧洲北部来了,因为许多进步技术在欧洲北部利用得较有成效。在十一世纪和十三世纪间,多余粮食和手工业产品的贸易发展特别显著,尤其是在欧洲北部,通过波罗的海和北海进行的商业交易在数量上和地中海可以抗衡。这种发展可以从公元 1241 年各商业城市成立的“汉撒同盟”这事件上看得出来。当时的主要汉撒城市是吕贝克(德)、科隆(德)、布雷斯劳(波)和但泽(波),不过这个同盟还有特约城市,远到诺夫哥罗德(俄)和伦敦。

伴随着贸易扩展的是航海技术上的新发明,诸如船尾舵和牙樯。据说这些在欧洲第一次出现在十三世纪汉撒同盟的那些商船上。古代欧洲人驾驶船是靠在船尾旁边的一只桨来划,就象用桨划独木舟一样。再大船上用这种方法驾驶,效果不是大的,这就限制了大船的航行动作,特别是当逆风行驶时更要把船驾驶得很灵活。船尾舵克服了这种限制,而牙樯则容许主帆的前下角拉倒船头外面,使船舶可以逆风行驶。纵帆装置本身就是黑暗时代的产物,它使船舶可以迎风转向。这种纵帆装置的最早形式即三角帆,先是在南巴勒斯坦的穆斯林教堂的壁画上发现的,后来又在九世纪一个拜占庭的彩饰画上看到。

这类航海术上的发现也有助于节省人力,例如节省囚禁在船上划桨的船奴的劳动力,而且大大扩大了海运的范围。现在可以打造较大的船舶,驾驶自如,横贯大洋行驶,而不需要象早期那样沿海岸航行。在十三世纪,磁针罗盘在欧洲出现,船舶在阴天飘洋过海时,非靠它来测定方向不可,因为这时既看不见天体,也望不见陆地。在这方面,北方又一次抢在前头,因为在地中海里了望还是容易的。到了十五世纪,佛兰德的罗盘制造商纠正了罗盘所指北方和真正北方之间的差异,但是南部热那亚的商人却没有改正。

商业所依靠的那些手工业,也有类似的技术改进。在纺织业上,纺纱车在十三世纪发展起来了,而织布机是几时改进的则不能确定。约在同一时期,水利也被用来砑布,这是一种在水里敲打布匹使布收缩的操作,使布加厚和耐用。敲打先是用手操作,但是到了十二世纪的下半叶,用水车推动的桩锤就被用来砑布了。这一后不久,水力推动的桩锤又被用来压碎染坊用的菘蓝和制革业用的树皮。这以后,有不少行业都依靠水力而建立起来。十三世纪时,水力被利用来锯木头和推动铁匠煅炉的风箱,十四世纪时用于铸锤和磨石,十五世纪时用水泵于开矿抽水。水力利用上最重要的一项目可能是发动煅铁炉的风箱,用风力提高冶炼温度使铁砂熔融,以能浇铸。铸铁或生铁是于十三世纪在欧洲出现的,不过鼓风炉直到十五世纪方才普遍推广。

其他的一些技术革新是由穆斯林教徒,也可能是蒙古人从中国带到欧洲来的。最初是造纸术,这在公元 1150 年穆斯林教徒占领西班牙时已经很发达了。没有多少年,于公元 1189 年,基督教国家里的第一座纸厂在在法国的埃罗建立了。到了公元 1276 年,造纸术传到意大利的蒙特法诺,公元 1391 年传到日耳曼的纽伦堡,而英国的第一座造纸厂则在公元 1494 年建立。至于印刷,可能是蒙古人把中国的印刷术,也许是一些样品,带动欧洲来的,而技术上的细节则是欧洲人自己重新研究出来。中古时期的许多稿本上印的复杂大写字母,是公元 1174 年恩格尔堡修道院里用木块雕出来的,比蒙古人侵略欧洲和穆斯林教徒叙述中国印刷术的时间略早一点。欧洲木板印刷的最早记录是公元 1289 年在拉文纳进行的。接着很快地就改为活字体和金属板印刷,这些印刷板的样品于公元 1381 年在法国的利摩日,公元 1417 年在尼德兰的安特卫普,公元 1435 年在尼德兰的哈勒姆,都曾经出现过。最后在日耳曼美因兹的古登堡( Gutenberg )于公元 1436 年到公元 1450 年间使早期的近代印刷术臻于完善。

火药于十三世纪首次在欧洲出现,第一次提到火药的是罗吉尔·培根在公元 1249 年写的一封信,那是在蒙古人侵入欧洲之后几年内。火炮首先在公元 1325 年被人提到,而第一次被人家已论述则在公元 1327 年。公元 1327 年所描绘的火炮,表明早期的火炮是一种瓶子式的设计,射出一个有箭头的炮弹。可能第一个火炮是跟据中国人使用的“震天雷”做的。这种“震天雷”是一只装满火药的铁罐子用投石机发射的,现在的铁罐只装了一部分火药,而从喷射口发出炮弹。后来欧洲的火炮则用若干铁条箍成筒形,但是不久便采用浇铸方法,先是用铜,后来就改用铁。

中世纪末期的印刷术和火器,与青铜时代末期发明字母和铸铁所产生的影响很相近。印刷术,和字母的发明一样,提高了人类的文化水平,并使历代积累下来的人类文明记录能更广泛转播。它促进了地方性文献和工艺文献的兴起,工匠在历史上第一次把他们这一行业世代相传的有价值的经验记载下来。印刷术使《圣经》更加容易被人们弄到手,使他们能够如宗教改革家所建议的那样,根据自己对《圣经》的体会寻求宗教真理,从而有助于新教徒宗教改革运动的兴起。

火药与火器结束了披甲武士的时代和他们的设防城堡,就如同铁武器淘汰了青铜时代的武士和他的战车、铜剑一样。可是火器开头并没有铲除人的好战性,因为大炮摧毁了瑞士的方形阵,而这种方形阵直到十六世纪为止对骑士还是一种有效的应付方法。再者,当时火药制造和熔铸大炮的控制都操在王侯手里,而军事力量也集中在这些人手里。这一来,火器的发展就促进了十六世纪和十七世纪拥有绝对权力的王朝的兴起。

中世纪不但出现了新工艺的发展,也出现了手工业技巧上的进步和手工业的分化。机械时钟出现于十三世纪。根据记载,在公元 1232 年至公元 1370 年之间,有三十九座时钟被造了出来。这些最初制成的机械钟既大且重,而且制作粗糙,只用于大型公共建筑、修道院或者教堂。但是造钟的技巧进步的很快,到了十六世纪时,纽伦堡就造出怀表来了。同样,再建筑上,地板面积和周围支壁总横切面的比例在中世纪也由四比一增加到八比一,表明在节省建筑材料和建筑技巧上都有所进步。随着这类技巧的精练化出现的是手工艺的分化。工程师、工具制造者和车匠、铁匠分家了,雕刻家、画家和石匠、装饰工分家了。专业手工艺人中技巧比较高明的能够读书识字了,并能把他们的技艺经验记载下来;到了后来,这些人还吸取了学术传统中的一些学识,对近代科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远从公元 1250 年起,我们就有了砖瓦匠大师维拉·德·奥尼古尔( Villard de Honecourt )的笔记。他到处游历,在蒙古人侵略之后去匈牙利重建教堂,并把自己看到的事物记了下来。他画的生物非常真实,而且是根据观察来的,他特别指出他的狮子是根据活狮子画的,不过他的狮子图仍然是纹章上看到的那种模样。另一方面,那些学者们画的动植物则是从早期的稿本上临摹来的,所以真实性很快就丧失,生物学插图成了形式主义和公式化的了。一部约在公元 550 年写的法文《草木志》里象草莓的植物,经过多次传抄而不参考植物本身,在公元 1050 年的一部《莱茵草木志》里看上去倒比较象黑莓了。

表现手工艺传统价值的最早的著作,是一部关于绘画的手册,这是佛罗伦萨派画家詹尼尼( Cennini )于公元 1500 年前后用意大利方言写的。在这部书里,开始出现了一种实验态度,因为詹尼尼叙述了怎样制造颜料和绘画技巧。作者声称他将“记下经他亲手做过的事情”。在詹尼尼的手册里,行会传统感很突出。他告诉我们,他写这部书的目的是为了向他的老师们致敬,并使从事这门行业的学徒们受益。

詹尼尼建议的主题又为后来的手工艺作者发展了。哥特式建筑大师马梯阿斯·劳立沙( Mathias Roriczer )于公元 1480 年写了一部建筑学的书,在书中列出一些他自己发明的几何构造式样。他写这部书的目的比詹尼尼的还要广泛,不仅仅为了改进自己这门手艺,而是为了“把任何需要做得好些的事情做得更好些,并矫正和说明各种艺术”。但是这种评价是不合于学术传统的,因为经验考察在学术上不受到重视,而古代的自然哲学体系则被认为是人类智慧的最高成就。

最后,到了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而兼工程师的那些人问世时,我们就看见手工艺传统中那些比较熟练而且有才能的人把学者们的学问都吸收过来了。波提切利( Botticelli ,公元 1444 - 1510 ),丢勒( D ü rer ,公元 1471 - 1528 ),迈克尔·安吉洛( Michael Angelo ,公元 1475 - 1564 )和列奥纳多·达·芬奇( Leonardo da Vinci ,公元 1452 - 1510 )这些艺术家全都通过了解剖的实践,研究了人的生理构造。波提切利和丢勒研究了光学,丢勒制定了图画上比例法则而丢勒和列奥纳多又观测了天体;列奥纳多的活动范围还涉及当时已知的好多门科学和工艺。

手工业在这时候的分化程度可能讲得过头一点,因为多数的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都仍旧通晓好几个方面。列奥纳多·达·芬奇不但是画家和雕刻家,也是个发明家和土木兼军事的工程师。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的兴趣是多方面的,所以他们的活动具有一种无所不包的性质。也许是因为这个缘故,所以他们的工作没有一定目标而且多少不够踏实,而他们也没有作出什么重要的科学发现。

可是他们的确发展了科学方法上的经验主义一面。阿尔布莱希特·丢勒在公元 1525 年出版了一本几何学著作,他在书中提到,由于多数的日耳曼画家不大懂得几何学,所以他写这本几何学,使画家读了这书之后“不但能有一个好的开始,而且通过日常实践对几何学理解得更好些;他将会进一步钻研并且找到比我现在指出的更多的东西。”

列奥纳多·达·芬奇对科学方法上的经验主义一面,体会得还要充分。在一段论科学方法的注解里,他写道:

“在研究一个科学问题时,我首先安排几种实验,因为我的目的是根据经验来决定问题,然后指出为什么物体在什么原因下会有这样的效应。这是一切从事研究自然界现象所必须遵循的方法……”

“我们必须在各种各样情况和环境下向经验请教,直到我们能从这许多事例中引伸出它们所包含的普遍规律。这些规律有什么用处呢?它们将引导我们对自然界作进一步的研究和进行艺术创造。它们防止我们自欺欺人,使我们不至于向自己保证取得那些得不到的结果。”

后来那些属于学术传统的人也发展了科学方法的经验主义一面,并对经验过程在科学上的地位取得类似看法。但是达·芬奇的这段话要比他们早好长一段时期。不过,那些学术界人士创立了文艺复兴时期工匠们所没有能够提出的新科学思想,并且赋予数学方法以科学上应有的地位。

葡萄酒为什么一定要选用橡木桶

为什么如今葡萄酒一定要用橡木桶来盛装呢?还是要从酿酒的历史说起。酿酒需要漫长的发酵时间,不能像泡咖啡一样现泡现喝,酿一次酒要保证量的供应,才能受用比较长的一段时间。盛酒的器皿就这样应运而生,其历史可能与酿酒技术同样古老。

最早使用木桶来储存、猛燃运输酒,距今已经有5000年了。古希腊的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在他的著作里就曾经记载过:在距今大约5000年前的古代巴比伦,人们就开始用木桶运输葡萄酒。公元前2690年,美索布达米亚的贵族们追求奢侈,花费巨资把优质葡萄酒从亚美尼亚地区运到自己的宫廷里。这听起来和我国“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有异曲同工之妙,不过这“一骑红尘”带的毕竟是荔枝,用筐、用篮都能装得来,而葡萄酒是液体,运起来分外麻烦。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美索布达米亚贵族们使用的器皿就是木桶。运的虽然是葡萄酒,制桶的材料在当时却并非橡木。当时的酿酒技术远远无法和当前相比,没那么多讲究,在选取制桶木材的问题上也是一切从简,就地取材,使用当地的常见材料,如棕榈木。但是棕榈木有几个缺点:枝昌虚首先木质太硬,想把它弯曲成弧形用于制桶要大花一番力气;其次棕榈木本身会分泌油脂,而且味道不大好,长途运输之后把酒的味道也搅乱七八槽。就这样,没过太长时间,木桶运输法就被舍弃了。

公元前13世纪,凯尔特人从两河流城的人们那里学到了制桶手艺,开始使用木桶作为运输工具,并为“木桶的复兴”打下了伏笔。进入铁器时代公元前800~900年后,一系列小发明又为木桶锦上添花,解决了很多以往的问题。比如固定木桶用的铁箍,就是在这时被发明的。有了这一系列发明创造作为后盾,木桶更结实了,能够承受长距离运输过程中的剧烈颠簸。大约公元前700年的时候,古代高卢人从凯尔特人手里学来了制桶的手艺,并将之发畅光大。高卢人剥桶的材料没有限制,用桶来盛放的东西也五花八门,装水也行,装古高卢啤酒也行,甚至大麦、玉米、盐、火药之类的固体也一律入桶。就这样,木桶在古高卢地区风行一时,以至于历迅逗史学家认为是古代高卢人发明了木桶。

说到葡萄酒,就不能不提及葡萄酒生产国的“元老”——希腊。公元前800年左右,古希腊文明昌盛至极,他们从两河流城学到了葡萄栽培和酿酒技术,却把用于盛酒的木桶给摒弃了。究其原因,大抵是因为两者文化传统不同,更现实的原因是希腊地区树木资源相对匮乏,给制桶造成了客观上的困难。希腊人用陶土烧成的陶罐来存酒。后来的罗马文明与希腊文明一脉相承,全面吸收了葡萄酒文化,并且对陶罐进行了改造,发明了双耳瓶作为储存、运输葡萄酒的器皿。当年凯撒大帝率军出征高卢,一路用葡萄酒搞赏军土,提振士气。20世纪,有人在法国南部的Narbonne市一个古罗马军营遗址处进行发掘,揭开一座小山的表土层后赫然发现,所谓的“山”其实是用数万个双耳瓶堆出来的。由此可以看出当年的罗马大军消耗了多少葡萄酒。在这种消耗速度的考验下,双耳瓶的缺陷毕露无遗:质地脆,运输不便,容量小,运输效率低;密封差,里面的葡萄酒保质期短。这个问题要怎么解决?历史告诉我们,只能靠时间来解决。

就这样过了大约700年,直到公元前l世纪中叶,古罗马探险家普利尼探访阿尔卑斯地区的“蛮族”,也就是古高卢人,他发现这些人用木桶来运输啤酒和水。于是他把这一“新鲜”工具介绍到罗马,引起了罗马人极大的好奇。很快,罗马商人就开始用这种木桶代替双耳瓶,进行地中海区城的贸易运输。到了公元前3世纪,双耳瓶终了彻底退出历史舞台,实现了一“桶”江山。

之后的年月里,制造木桶的技术几乎一成不变,还是古高卢人的老办法,做出的桶质量参差不齐,总是有一些问题,比如不结实、容易漏酒、酒容易变质、规格不标准等等。直到20世纪中叶,人们发明了制桶的专用托盘,以及一系列移动、固定、吊起、放下木桶的方式,并对存酒用木桶的规格做了标准化,才全面解决了计量、运输、装船、储存等诸多问题。后来玻璃瓶的出现取代了木桶在葡萄酒运输方面的作用,木桶改行扮演发酵、陈酿等阶段的主角。

世界上第一个马桶是谁发明的?

马桶是谁发明的,连许多专家也说不清。一种说法是15 96年英国贵族约翰·哈灵顿发明了第一个实用的马桶——一个有 水箱和冲水阀门的木制座位,在此之前,不少人总是去最近的大 树下和小河里就地解决。尽管哈灵顿发明了马桶,但由于排污系 统不完善而没能得到广泛应用。1861年,英国一个管道工托马斯 ·克莱帕发明了一套先进的节水冲洗系统,废模桥物排放才开始液改进入 现代化时期。 抽水马桶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在欧美盛行,后来传到日 本、韩国等亚洲国家,80年代初在北京够点档次的宾馆里才见得 到。但现在连北京稍像点样的收费厕所里都用上了它,坐着真比 蹲着强。这种装置因为采用虹吸、螺盘虹吸等原理将溲溺抽走, 而非人们想象中的用水冲,所以叫抽水马桶。如何又省水又吸力 大,这里面的门道可多了。 虽然抽水马桶已经较为普及,但现在发展中国家还有29亿人闹码判 用不上卫生间。

通过上述对木桶是谁发明的和的解读,相信您一定有了深入的理解,如果未能解决您的疑问,可在评论区留言哟。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