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百科问答的知识要给大家谈谈喀秋莎是谁的发明,以及喀秋莎诞生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学习有所帮助。
文章目录:
《喀秋莎》是谁写的?
喀秋莎(俄文:Катюша),作于1938年,由民谣歌手丽基雅·鲁斯兰诺娃首次演唱,马特维·勃兰切尔作曲,米哈伊尔·伊萨科夫斯基作词,是一首二战时苏联经典歌曲。
米哈依尔·瓦西里耶维奇·伊萨科夫斯基(Михаи́л Васи́льевич Исако́вский 1900.1.19-1973.7.20)
苏联俄罗斯诗人,战歌《喀秋莎》和情歌《红梅花儿开》的作词者。出生在斯摩棱斯克州一个贫苦家庭。对十月革命前俄罗斯农民的穷困有切身的体会和感受。他从小喜欢俄罗斯大诗人普希金、涅克拉索夫、柯尔卓夫和尼基丁的诗。在小学毕业考试中,他朗颂了自己写的两首诗——《圣徒》和《莱蒙托夫》,在场的老师、神甫和地方官员们连声夸奖,不得态森乎不对这个穷孩子刮目相看。他14岁时写的《士兵的请求》一诗,由一位老师投到莫斯帆悉科的《处女地报》发春改表,再一次显示了他写诗的天赋。
喀秋莎是德国人写的吗
喀秋莎不是德国人写的。苏联著名升谈高诗人伊萨科夫斯基就是从这美妙的吵尺大自然画卷中得到了创作灵感,写出了诗歌喀秋莎。苏联作曲家勃兰切尔看到这首诗歌后,把它谱成了曲,但当侍信时并没有流行,而是在此后的苏联卫国战争中脱颖而出,并伴随着隆隆的炮声流传开来,很快成为世界名曲。
德国人相貌特征
德国人,普遍身高马大,标准的金发碧眼,肤色白里透红,身体外在结构棱角分明,由于日尔曼族传统思想文化教育的熏陶,加之身体力行的实践和国家强盛带给个人的自豪感透过眼瞳又是更多的谦虚及对人始终满脸挂着的对不起的微笑,这是德国人与中北欧人最明显的区别所在。
《喀秋莎》的创作背景是什么?
《喀秋莎》是作者勃兰切尔用诗人伊萨科夫斯基的一首抒情诗写成简消早的。
1938年,张鼓峰事件发生时,正值珲春地区的夏秋季节,苏联诗人伊萨科夫斯基就是从这得到了创作的灵感,写出了诗歌《喀秋莎》。苏联著名作曲家勃兰切尔看到这首诗歌后,马上便把它谱成了歌曲,迅速唱遍了苏联,在苏维埃共和国联盟中顿时掀起了一次爱国主义的热潮。
《喀秋莎》这首歌,描绘的是前苏联春回大地时的美丽景色和一个名叫喀秋莎的姑娘对离开故乡去保卫边疆的情人的思念。这当然是一首爱情歌曲。
这首歌曲,没有一般情歌的委婉、缠绵,而是节奏明快、简捷,旋律朴实、流畅拦雀,因而多年来被广泛传唱,深受欢迎。在苏联的卫国战争时期,这首歌对于那场战争,曾起到过非同寻常的作用。虽然喀秋莎非常有名,但它并不如卡琳卡般属于俄国民谣。
扩展资料:
歌曲影响:
这首歌曲创作于1939年,但当时并没有流行,是两年后发生的苏联卫国战争使这首歌曲脱颖而出,并伴着隆隆的炮桥宏火流传了开来。如此说来,恰恰是战争使《喀秋莎》这首歌曲体现出了它那不同寻常的价值,而经过战火的洗礼,这首歌曲更是获得了新的甚至是永恒的生命。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喀秋莎
喀秋莎是哪个国家发明?
苏联,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发明的并投入使用。可以说是彰显了共产主义人民的生产力和创造力吧。
德国进攻苏联其实是看中了这块肥肉,当时一直以来俄罗斯都是给人一种身板大却体虚 的感觉,德国想通过占领俄罗斯大量的资源直接威慑英国投降,犯了兵家大忌两线开攻。而一开始确实如德国人所料长驱直入,但他前搏游们还是太小看已经是共产主义的苏联了,苏联反应过来后立刻重整方向,虽然还是节节败退,但德军每进一步都要付出巨大代价,而喀秋莎的出现更是德军的噩梦,几乎是下雨一样的喀秋莎导弹可以瞬间然战场化为焦土,让德国的装甲部队慧销变成一堆焦炭。所以直到现在俄罗斯人才会那么喜银没欢“喀秋莎”。
二战时期苏联人发明一种火炮,名字非常浪漫,但德国人称其为死神吗?
在二战时期,各种兵器发展极为迅速,如坦克、飞机、大炮和航空母舰等等,而其中以德国、苏联和美国的军工发展最为迅速;德国的军工就不说了,那是最顶尖的存在,美国的军工是依靠强大的基础工业实力,而苏联,则是正儿八经的实用主义者。
或许苏联的军工论高精尖程度比不上德国,但是已生产,且并不弱于德国太多,关键是故障率极低,让德国吃了很大的亏;苏联也是奉行大炮主义的国家,在大炮的研发上,虽然没有德国出名,但也有自己的独到之处,现在来说的这门大炮就是其中之一。
完整的说,这门火炮应该叫火箭炮。话说啊,这苏联火箭武器的研制里程可以追溯到沙俄时代;一战爆发后,苦于飞机装备的武器威力不足,俄国人便想在飞机上安装大威力的航空武器。但是这大口径机枪和机炮的重量和后坐力太大,难以在简陋的战斗机上安装。
聪明的俄国工程师想到了航空火箭;但是由于不信任自己的技术,俄国高层未能允许工厂开发航空火箭弹。十月革命胜利后,苏俄很早就在在航天火箭方面投入了很大的精力。经过不懈努力,苏联设计师先后研制出了可以腔吵扮稳定飞行400米的固体火箭,射程1300米的火箭弹,以及РС-8282毫米和РС-132132毫米航空碰态火箭弹。
苏联飞行员曾使用РС-82火箭弹在哈拉哈河狠狠地教训了骄横的日本人。而炮兵用的火箭弹时间上就是根据以上这两种火箭弹发展而来的。并最终在1939年3月,БМ-13-16试制成功,它的发射架也是工字型的,在上下可分别挂1枚火箭弹。这样БМ-13总共可以携带16枚М-13132毫米火箭弹,发射架拥有左90度-右90度的方向射界。
苏联军方随即对其进行了各项严格的测试。测试结果表明,БМ-13特别适合打击暴露的密集敌有生力量集结地、野战工事及集群坦克火炮。由于БМ-13是自行的,因此也适合打击突然出现的敌军以及与对方进行炮战。不过由于火箭炮发射时,烟尘火光特别明显,且完全没有防护,因此它不适合在敌炮火威胁比较大的地域里作战。
这门兵器一经面世,便被苏联方面列为军事绝密,由于极端保密,连炮兵连的人员都不知道火箭炮的正式名称。但是炮架上有一个К字,便爱称其为喀秋莎。当时斯摩棱斯克防线危如累卵,于是独立炮兵连奉命前去援助,7月14日,7门喀秋莎隔着奥尔沙河,发射了112枚火箭弹,打击了对岸德军占领的火车站。
在喀秋莎火箭炮初显神威后,便一直活跃在各大战场上,德国人也被这一神秘武器给吓住了,高层下达命令,要不惜一切代价也要得到喀秋莎火箭炮的原型。但是苏联人对喀秋莎火箭炮的保护也是极为严密,一击即退,就算万一被德军发现了,也会毫不犹豫的自爆毁掉一切,德国人也是很头疼。
直到莫斯科会战期间,德军才首次缴获了一种架在卡车上的火箭发射器后,德国人才了解到苏联的这种秘密武器。只需要一个一个火箭炮连的一次齐射,便能摧毁德军的铁路枢纽和大量军用列车。火箭炮齐射时,像火山喷发炽热岩浆,铺天盖地般倾泻在敌目标上,声似雷鸣虎啸,热若排山倒海之势,不仅消灭敌人大量有生力量和军事装备,而且给敌人精神上以巨大的震撼。
因而德军内部,又称这种火箭炮为死伍灶神,不知何时到来,来了也不知道如何抵挡,生死之间只能看天了,侥幸存活的,放眼四周,那是死寂一片,当初严密的防卫工事,成为一片废墟,很少有人能在这种情况下还能保持镇定,因而即便在在喀秋莎火箭炮打击下存活的人,很多也都疯了。
在之后的战争中,苏军利用喀秋莎火箭炮的庞大威慑力和攻坚能力,让德军束手无策,更关键的是喀秋莎火箭炮虽然研制极为复杂,但是生产却是极为简单,在整个二战期间,苏军共造出来了2400门БМ-8系列,6800门БМ-13系列和1800门БМ-30系列火箭炮;乃是苏军在二战时期最大的功臣之一。
综上就是 baike.aiufida.com 小编关于喀秋莎是谁的发明的知识的个人见解,如果能够提供给您解决喀秋莎诞生问题时的帮助,您可以在评论区留言点赞哟。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