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ike.aiufida.com 小编在本篇文章中要讲解的知识是有关洋务是谁发明的和洋务运动是谁发起的?是谁负责的?的内容,详细请大家根据目录进行查阅。
文章目录:
- 1、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
- 2、洋务运动的历史地位
- 3、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运动的兴起
- 4、洋务派受什么的影响掀起洋务运动,是收到魏源《海国图志》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影响吗?
- 5、历史上最早的轮船是谁发明的?中国第一艘轮船是何时制造的?
- 6、洋务运动开始于哪一年?
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
洋务运动,又称自救运动、自强运动。是19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90年代晚清洋务派所进行的一场引进西方军事装备、机器生产和科学技术以挽救清朝统治的自救运动。
洋务运动推动了近代中国生产力的发展,促使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洋务派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输入;洋务运动打开了封建教育制度的缺口;洋务运动促使了国防的近代化。
洋务运动在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生产力的发展,腊局知促使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输入,促进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和国防的近代化。
扩展资料
洋务运动中,洋务派中央代表人物为恭亲王奕欣和文祥,地方代表人物有李鸿章、张之洞、曾国藩、左宗棠等湘淮集团,此外还有崇厚、沈葆桢、刘坤一、唐廷枢、张謇等。
他们主张学习西方的声、光、电、化、轮船、火车、机器、枪炮、报刊、学校等,打出“自强”和“求富”的旗帜。认为要富强,使中国“有备无患”,必须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自然科学甚至社会政治学,因此提倡兴“西学”、提倡“轮消洋务”、办军工厂,生产新式武器、迠立新腊纳式军队,达到“自强”目的。
为了解决军用工业的原料、资金、运输问题,进而大力兴办民用工、矿业和运输业,达到求富,抵制外国资本主义侵略、扩张的目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的历史地位
1.洋务碰大轮运动在政治上的消极作用
我们可以对太平天国运动中对农民起义的镇压和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与外国侵略者的交涉中看出,不论是中央还是地方,形成了投靠外国侵略者的买办化的政治集团,并且掌握了实权。同时清政府放弃了原本的封建体制,过去是由礼藩院和礼部专门管理与外国和异族相关事务的部门,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清政府专门建立了总理衙门,并将其作为专门与洋人交涉的“洋务内阁。由此可见,当时的清政府通过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已经在政治上逐渐丧失了独立主权,导致当时的统治者在政治倾向和政府机构上都表现出了不完全独立的性质,中国也由此向半殖民地半封建转变。而这一些都与奕、李鸿章等洋务运动的决策者的政治主张非常密切,并且也与洋务运动中的部分内容具有一定关系。
2.洋务运动在经济上的消极作用
在19世纪60-90年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经济形态已经初步形成,半殖民地半封建主要包括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帝国主义在华经济、变化之后的封建经济这三个形态。其中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又可以分为由清政府洋务派创办的资本主义经济和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这两个部分。但是当时的民族资本主义由于刚刚产生,受到了本国封建主义和帝国资本主义的集体压制,其力量非常微弱。而又洋务派所创办的资本主义经济相比较于民族资本主义具有较强的实力,并且受到了清政府的保护,享有一定的特权。洋务派所创办的资本主义经济主要是在洋务运动期间,在洋务派的经济活动中所产生的。但是在洋务企业当中,洋务派一直保留着封建社会中落后的管理制度和生产关系,实行的是早期的官僚资本、封建官府和外国资本等不利于民族资本的政策、制度和做法,严重阻碍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同时对外国资本主义经济侵略起不到任何的抵抗作用,这也是洋务运动最终走向失败的主要原因。
(二)洋务运动在历史中的积极作用
洋务运动在历史中的积极作用是值得肯定的,其主张的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和机器生产方式,培养掌握技术知识的洋务人才,传播西方先进的科学新技术等开拓新的工作,对于推动中国近代生产力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洋务运动中以近代的机器生产替代落后的手工操作,吸取了西方近代工业动力化和机械化的技术发明和革新成果;在民事工笑信业和军事工业中,也从西方引进了发动机、工具机器和传动工具等相关机器设备[3]。由此可见,洋务运动对于社会发生和生产力的进步所带来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从某种程度上讲,洋务运动为后续的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创造了物质条件。但是在过去对于洋务运动在历史中的积极作用的肯定是远远不够的,不过随着对洋务运动的深入研究,其在历史上的积极地位已经逐渐受到了人们的重视。
综上所述,洋务运动对于我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其在我国历史中的作用主要为加仿敏深了我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和半封建化。洋务运动的开展促进中国近代生产力的进步,是中国迈向近代社会的第一步,在我国近代历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我们必须要学会辩证地看待洋务运动的历史地位。
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运动的兴起
一、洋务运动的兴起:
1、简介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又称晚清自救运动、自强运动。该运动是19世纪60~90年代洋务派所进行的一场引进西方军事装备、机器生产和科学技术以维护封建统治的"自强"、"求富"运动。
洋务运动旧称“同光新政”。1860年后,则塌中在中外联合镇压太平天国革命的过程中,清朝封建集团中逐渐形成了一批具有买办性和近代性的官僚和军阀。他们在与外国资本主义列强打交道的过程中,不但认为清政府与外国侵略者的矛盾可以调解和妥协,“借洋助剿”,镇压国内人民的反抗,而且还可以采用一些资本主义生产技术,以达到维护摇摇欲坠的封建统治的目的。这部分人就是当时清政府内当权的洋务派,他们从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所从事的洋务,史称洋务运动。所谓“洋务”,是指诸如外事交涉、订条约、派遣留学生、购买洋枪洋炮以及有按照“洋法”操练军队(北洋,福建,南洋舰队)、学习外洋科学、使用机器、开矿办厂等对外关系与外洋往来的事物有关的一切事情。
2、兴起背景: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内外交困。统治集团内部一些较为开明的官员主张利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强兵富国,摆脱困境,维护清朝统治。
1860年12月曾国藩上奏折说,目前借外国力量助剿、运粮,可减少暂时的忧虑;将来学习外国技艺,造炮制船,还可收到永久的利益。第二年他对上述看法加以发挥,主张购外国船炮,访求能人巧匠,先演习,后试造,不过一、二年,火轮船必成为官民通行之物,那时可以剿发(指太平军)、捻(捻军),勤远略,这是救时第一要 务。1862年李鸿章到上海后,衫则得到外国侵略者帮助训练洋炮队、设洋炮局。他认为,清军作战往往数倍于外敌,仍不能胜,原因在于武器不行,枪炮寙(yǔ)滥,如能使火器与西洋相埒,则“平中国有余,敌外国亦无不足”,今起重视,最后可达自主 (《李文忠公全书》朋僚函稿,第3卷)。奕看到曾李两人学造外国船炮,决定派员前往学习,在奏折中说,治国要做到自强,自强以练兵为要,练兵又以制器为先,“我能自强,可以彼此相安”(《筹办夷务始末》咸丰朝)。
3、兴起的代表性人物:
主持和提倡办洋务的洋务派,是在镇压太平天国革命的过程中,在外国侵略者扶植下发展起来的清朝统治集团中的一个派别。起初人数不多,但他们的势力与日俱增。在朝廷里是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的大臣奕祈和文祥等人,在地方上是握有实权的大官僚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人。其中以曾国藩为首的湘系集团以李鸿章为首的淮系集团,以及后起的张之洞集团影响较大。
4、作用:
洋务运动进行30多年虽然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但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根本的指导思想是"自强"、"求富"。其分类思想就是" 师夷制夷" 、"中体西用" 八个字。前四个字"师夷制夷" 表明洋务运动与外国资本主义侵略者的关系,即学习西方的长技用以抵制西方的侵略辟道路。
二、戊戌变法运动的兴起
1、简介
戊戌变法又名百日维新、戊戌维新、维新变法,是清朝光绪二十四年间(1898年6月11日-9月21日)的短暂政治改革运动,变法由光绪皇帝领导,深入经济、教育、军事、政治及官僚制度等多个层面,希祈清国走上君主立宪的道路。然而期后遭到慈禧太后孙山与守旧派的反扑,发动了戊戌政变,戊戌变法仅经历了103日就告终。维新派首领康有为和梁启超逃出中国,许多维新人士被追捕杀害,光绪帝则被软禁于中南海瀛台,太后重新当政。变法失败亦引发了民间支持更为激烈的改革主张,推翻帝制,建立共和。
戊戌变法是否有立宪性质问题,从它的领导者来看,康有为是此次运动的重要代表人物,他的思想变化,以及反映其思想的言论、奏折成为判断戊戌变法性质的重要依据
2、兴起的历史背景:
1895年4月,日本逼迫中国在日本马关签定《马关条约》的消息传到北京,康有为发动在北京应试的1300多名举人联名上书光绪皇帝,痛陈民族危亡的严峻形势,提出拒和、迁都、练兵、变法的主张。史称“公车上书”。这次上书,对清政府触动不大,却轰动了全国。“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为了把维新变法推向高潮。1895年8月,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在北京出版《中外纪闻》,宣扬变法;组织强学会。1896年8月,《时务报》在上海创刊,成为维新派宣传变法的舆论中心。1897年冬,严复在天津主编《国闻报》,成为与《时务报》齐名的在北方宣传维新变法的重要阵地。1898年2月,唐才常等人在湖南成立了强学会,创办了《湘报》。在康、梁等维新志士的宣传、组织和影响下,全国议论时政的风气逐渐形成。到1897年底,各地已建立以变法自强为宗旨的学会33个,新式学堂17所,出版报刊19种。到1898年,学会、学堂和报馆达300多个。1897年11月,德国强占胶州湾,法国强租广州湾,英国强租借后来被成为新界的地区和威海卫,全国人心激愤,维新运动从理论宣传转到政治实践。12月,康有为第五次上书,陈述列强瓜分中国,形势迫在眉睫。1898年1月29日,康有为上《应诏统筹全局折》,4月,康有为、梁启超在北京发起成立保国会,为变法维新作了直接准备 在维新人士和帝党官员的积极推动下,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颁布“明定国是诏”诏书,宣布变法。这一年是农历戊戌年,又称“戊戌变法”。新政从此日开始。
3、开始变法(变法内容)
6月11日,光绪帝发布《明定国是诏》,变法从此正式开始,直到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共103天,史称百日维新。6月16日,光绪帝召见康有为,商讨变法具体步骤和措施。光绪帝根据康有为等人的建议,在百日维新期间颁布了几十道新政诏令。其中经济方面主要有:设立农工商总局,开垦荒地;提倡私人办实业,奖励发明创造;设立铁路、矿务总局;鼓励商办铁路、矿业;裁撤驿站,设立邮政局;改革财政,创办国家银行,编制国家预决算。军事方面主要有:严查保甲,实行团练;裁减绿营,淘汰冗兵,采用新法编练陆海军。文教方面主要有:改革科举制度,废除八股,改试策论;改书院和淫祠为学堂;鼓励地方和私人办学,创设京师大学堂,各级学堂一律兼习中学和西学;准许民间创立报馆、学会;设立译书局,翻译外国新书;派人出国留学、游历。政治方面主要有:广开言路,准许各级官员及民众上书言事,严禁官吏阻格;删改则例,撤消重叠闲散机构,裁汰冗员;取消旗人的寄生特权,准其自谋生计。这些抵制和反对措施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资产阶级文化思想的传播,受到维新派和地主阶级开明人士的热烈欢迎。
4、作用:
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改革,也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促进了思想解放,对社会进步和思想文化的发展,促进中国近代社会的进步起了重要推动作用。
洋务派受什么的影响掀起洋务运动,是收到魏源《海国图志》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影响吗?
1865年11月6日,清,朝,海,关,总,税,务,司、英籍客卿赫德,向总理衙门提交了名为《局外旁观论》的备忘录。他在备忘录中反复说明,铁路、轮船、电禅段报、采矿、外交等“洋务”不但有种种好处,还能“使中国和西方建立起一种十分牢固的联系和使它能信心十足地从事革新事业,而不致有倒退之虞”。1866年,英国外交官、发明了第一种汉语拼音法的汉学家威妥玛,也向总理衙门提交了名为《新义略论》的建议书,阐述互派公使、兴办西学、西或档法练,兵的必要。威妥玛还直言,今日之西,洋,诸,国并非昔日之化外蛮夷,中国若不承认这一事实并采纳西,方,文,明,成,果,那么中国的前途必定多灾多难。
其实在这两位“清朝政,府的老朋友”上书前,清朝,统,治,者已意识到搞“洋务”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不过,能让他们下决心衫袭乱改,革的并非两次,鸦,片,战,争中咄咄逼人的洋人,而是正试图改朝换代的的太,平,天,国。太,平,天,国自军兴起,长期从他们的“洋,兄,弟”手中高价购入洋,枪,洋,炮。早在1854年,太,平,军名将罗大纲驻湖口时,“身边即有洋,鬼,子四人”。1862年4月,上海一间洋,行一月内就卖给太,平,军,洋,枪3046支、洋,炮795门、火,药10947磅、炮,盖450万个。同年,忠王李秀成帐下已有“开花大炮多尊及洋,枪二万杆,其火器精利远优于湘军百倍,”,作战时“挟西,洋开花炮自空下击,子落则石裂铁飞”。时人评论,“贼无技勇,……只重洋炮。夷人过昂其值,兵火后贼所掠之金银,半归夷人。”
面对,英,法,联,军的坚,船,利,炮,清,政,府还能无动于衷;面对太,平,天,国的西,洋,火,器,他们就坐不住了。曾国藩上折奏报,火轮船“可以剿发逆,可以勤远略”,为“今日救时之第一要务”。左宗棠为曾国藩代拟的《复陈洋,人助剿及采米运津折》提出,“师夷智以造,炮,制,船,尤可期永远之利”。李鸿章也在《江苏巡抚李鸿章致总理衙门原函》中称,“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不能及,”因而必须购买外,国,枪,炮,设,局,制,造,枪,炮,“以资攻剿”。
是时,在北京政,府方面,御史魏睦庭也呈上一份著名的奏折:“谓火,器为军营决胜之技,近年以西洋为最精。西,洋以商,贩为立国之本,英、法现皆愿助剿,平,乱,使,洋,货益为畅流……中国不少奇才异能之士,果实力讲求,则船,炮,军,械,大可胜于西洋。”在此风靡全国的改,革共识下,李鸿章、曾国藩、左宗棠、奕、文祥等人的行事、兼采二十年前耆英、叶名琛羁縻抚夷的外交政策,以及林则徐、魏源师夷长技的国,防,意,见两者之长:“夷之专於牟利并无他图已可深信……尔海邦果能示以诚信,尚易羁縻”;“自强之术,必先练,兵……亟宜力图振兴,使该夷顺则可以相安,逆则可以有备。”不过二十年前只是少数人的意见,此时已形成名为“洋,务”和“自强”的跃进式变,革。
清后期至清末时,清廷洋,务,派,官,员抱着“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和目的,在全国展开的工业运动。该运动自1861年底(清咸丰十年)开始,至1895年大致告终,持续了近35年。按目标的不同,洋,务,运,动可分为前期、后期两个阶段。在两次英,法,联,军,失,利、太,平,天,国,起,义后,清廷上层为应对内忧外患形成了“洋务派”与“守旧派”两种阵营,以李鸿章、曾国藩、左宗棠为代表的洋,务,派,官,员主张摹习列,强的工业技术和商,业,模,式,利用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等模式发展近代工业,以获得强大的军,事,装,备、增加国,库,收,入、增,强,国,力,维护清廷统治。
几乎是在“洋,务,运,动”的同时,日,本也开始了“明,治维,,新”。当李鸿章得知日,本名门子弟甘愿去西,方工厂作学徒,以获得“制器之器”时,颇为感动。他引用了《易经》名言:“生生不穷,事事可通”,建议朝廷在科举制度中对精通技术的应试者另设新科:“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欲觅制器之器与制器之人,则或专设一科取士。士终身悬以为富贵功名之鹄,则业可成,艺可精,而才亦可集。”
洋,务,派的骨干均为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与外国进行外,交,谈,判活动中出身,因而对西,方,国,家有着一定认识,尤其是对其强大的军,力记忆犹新,因而在洋,务,运,动时期,一切活动均以发展近,代,军,事为中心目的。在洋务运动中洋务派建立了中国最早的近代,军,工,业与使用大,机,器生产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民用工业,为民,族,资,产,阶,级的出现起了一定的刺激作用。
师夷长技以制夷是由清代著名思想家、新思维倡导者魏源首先提出,该思想见于其著作《海,国图志》。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完整揭示即为“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从而抵抗西,方,列,强,入,侵”。长技乃是确定并非万事皆从师于西,方,仅仅学习西,方,先,进的军,事,技,术,师夷便是向西,方学习。这一观点与数千年来高高在上的天朝大国万全不同,在当时是要冒很大的政,治,危,险。
值得一提的是,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19世纪末的洋,务,派,运,动提出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便是由此深化而来。
然而无论是以“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派还是守旧派的活动目的均是为了维护清朝摇摇欲坠的统治,因而从本质上讲两派并没有区别。但是其对中国现代化奠定了基础,有着强大的起后作用,也揭示著中国开始朝向现代化艰辛的历程。
洋务运动是近代中国第一次大规模模仿/实施西,式,工,业,化的运动,是一场维护封建皇权前提下由上到下的改良运动。洋,务,运,动引进了大量西方18世纪以后的科学技术成果,引入译入了大量各类西方著作文献,培养了第一批留学童生,打开了西学之门;学习近现代公司体制兴建了一大批工业及化学企业,开启了日后中国的工业发展和现代化之路。
洋,务,运,动的直接成果——清军水师在甲,午,海,战的覆没使洋,务,运,动最终黯然收场,沉重打击了清廷上层,为之后的百,日,维,新埋下伏笔,也深刻影响了出生于19世纪末的一批中国人。甲午海战失利后清廷被迫签订马,关,条,约、承认朝鲜独立,割,让,台,湾、澎,湖、辽,东,半,岛等一批领土领海于日,本,更加重了清廷的统,治,危,机;日,本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军事战,胜,中,国,深刻激发了日,本,国,民的民,族,意,识,对后来中,日,两,国的文化思想政治走向以致国运都造成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魏源的《海国图志》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冯桂芬的《校邠庐抗议》主张“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咸丰十年十二月初一日(1861年1月11日)恭亲王奕䜣,会同桂良、文祥上奏的《通筹夷务全局酌拟章程六条》,推行了一项以富,国,强,兵为目标的洋,务,运,动。 第二次英法联军结束后不久,因为清,政,府用领土,主权以及一系列经,贸,特,权暂时满足了外,国,侵,略,者的要求,国内的农,民,战,争也进入低潮,因而呈现了暂时“稳定”的局面,即所谓“中外和好”的“和局”。但是在清朝统,治,集,团,中,一些头脑比较清楚的当,权,者,如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以及在中枢执掌大权的恭亲王等人,并没有因为这种“和局”的出现而减少他们对清政,府,统,治的危,机,感。曾、李、左诸人都为剿灭的太,平,天,国而建立殊勋,他们在借助外,国,侵,略,者,对,太,平,天,国的“华,洋,会,剿”中,亲眼看到了外,国,侵,略,者,坚,船,利,炮的巨大威力,从而感受到一种潜在的长远威胁。面临中国“数千年未有之变局”,他们继承了魏源等“经事派”提出的“师夷长技”的思想并极力将这种思想付诸于实践他们“师夷长技”的目的,一是为了镇,压,太,平,天,国,二是在中外“和局”的条件下,徐图沦胥吏。
在中,央,总,理,衙,门办事大臣,恭亲王奕䜣,文祥、沈桂芬成为洋务派在中,央的代表势力。
在地方代表人物中,多数与曾国藩有关:曾国藩,崇厚,左宗棠,沈葆桢,李鸿章,张之洞,刘坤一,唐廷枢等。
洋,务,运,动给中国带来现代银,行,体,系、现代邮,政,体,系、新式教育(新学)、新,式,军,队(满,清,新,军)、新思想(共,和)、铁路、重工业(矿山铁厂)等影响后世的成果。在文化交流、商务往来、科学技术上拉近了中国与世界的距离。
洋,务,运,动时期建立的机构和系统今天还能见到,如:邮,政,系,统、电,信,系,统、铁,路,系,统、招,商,局、江,南,造,船,厂、交,通,银,行等均由晚清延续至今。
洋,务,运,动维持三十多年,直到1895年,甲,午,战,争,爆,发,中,国,败,给,日,本,其重点项目北,洋,舰,队,覆,没,洋务运动就此结束,最终失败。李鸿章晚年总结自己的一生:“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何尝能实在放手办理,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不揭破尤可敷衍一时。”
洋,务,运,动的失败的原因有很多,包括缺乏完整的计划、主事者识见不足、守旧人士的反对、官,僚,政,风的败,坏,等。例如慈禧太后,挪,用,军,费,起建颐和园,又极力阻,挠,洋,务,运,动的发展。
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指出,所谓“洋务”乃由于西,方,社,会注重效率,与中国传统社会习惯大相迳庭。每一件兵,器的使用,都受到传统文化、思想之约束,而这些都是在每一方面都受到影响。如开办各类实业工厂,社会上需要有各类商业组织作配合,如零件、银行、保险等等,但这些在十九世纪的中国都全付阙如;会计没有完善的管理概念,使会计帐目不能有效核实;人事管制漫无标准,盖因传统文化欠缺现代人事管理思维。
洋,务,运,动虽然失败,但也有一定成就,影响日后中国的发展。洋务派抵制商品输出,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 中国在洋,务,运,动其间引进西学,促进思想开放。而引入西,方,科,技,则令中国开始现代化。期间创办的同文馆,培育不少人才,在外,国,留,学的学生,习得技能,这些学生对西,方,科,技有一定认识,他们对中国日后发展有莫大帮助。
历史上最早的轮船是谁发明的?中国第一艘轮船是何时制造的?
历史上最早的轮船是美国人罗伯特富尔顿发明的,他建造了世界上第一艘蒸汽机动力的轮船。也是世界上广泛认可的最早的轮船。现代人对轮船的定义太过狭隘,认为只有是通过机械化的螺旋桨推进的船才称得上是轮船。
然而事实上轮船的推进方式,还有是以人力踩踏木轮推进的。早在公元782到785年,我国的杭州知府李皋就开始对船进行改装,通过桨叶拨水推动船体前进,这应该是最原始的轮船,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轮船。
然而随着科技的进步,近几个世纪以来,轮船快速发展,从蒸茄乎汽动力到燃油动猜渣力不断改进,一直到今天的水平。这也得益于当时的蒸汽机的发展,还有后来的燃油机的发展。中国的第一艘轮船是在近代洋务运动之后才发明的,当时的曾国藩认识到了自己制造轮船的重要性,所以他经过四年的努力,终于造出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艘轮船黄皓号。
中国的造船之路还是很坎坷的,虽然在古代中国的造船业一颤兆悉直名列前茅,但是都以人力和风力为主要动力,所以与现在的蒸汽动力和燃油动力的轮船根本无法相比,这就是古代船只与现代船只的区别。
无论是历史上的第一艘轮船,还是中国的第一艘轮船都对世界轮船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轮船的发展,成为了一个沟通世界各地的一个重要方式。促进了世界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
洋务运动开始于哪一年?
洋务运动,又称自强运动,是指1861年(咸丰十年底开始)至1894年,清朝政府内的洋务派在全国各地掀起的“师夷之长技以自强”的改良运动。经过两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的统治阶级对如何解决一系列的内忧外患分裂称为“洋务派”与“守旧派”,洋务派主张利用取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等方式发展新型工业,增强国力,以维护清政府的封建统治。对中国迈入现代化也奠定了一定基础。
洋务运动旧称“同光新政”。1860年后,在中外联合镇压太平天国革命的过程中,清朝封建集团中逐渐形成了一批具有买办性和近代性的官僚和军阀。他们在与外国资本主义列强打交道的过程中,不但认为清政府与外国侵略者的矛盾可以调解和妥协,“借洋助剿”,镇压国贺历内人民的反抗,而且还可以采用一些资本主义生产技术,以禅腔搜达到维护摇摇欲坠的封建统治的目的。这部分人就是当时清政府内当权的洋务派,他们从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所从事的洋务,史称洋务运动。所谓“洋务”,是指诸如外事交涉、订条约、派遣留学生、购买洋枪洋炮以及有按照“洋法”操练军队(北洋,福建,南洋舰队)、学习外洋科学、使用机器、开矿办厂等对外关系与外洋往来的事物有关的一切事情。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内外交困。统治集团内部一些较为开明的官员主张利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强兵富国,摆脱困境,维护清朝统治。 1860年12月曾国藩上奏折说,目前借外国力量助剿、运粮,可减少暂时的忧虑;将来学习外国技艺,造炮制船,还可收到永久的利益。第二年他对上述看法加以发挥,主张购外国船炮,访求能人巧匠,先演习,后试造,不过一、二年,火轮船必成为官民通行之物,那时可以剿发(指太平军)、捻(捻军),勤远略,这是救时第一要 务。1862年李鸿章到上海后,得到外国侵略者帮助训练洋炮队、设洋炮局。他认为,清军作战往往数倍于外敌,仍不能胜,原因在武器不行,枪炮寙(yǔ)滥,如能使火器与西洋相埒,则“平中国有余,敌外国亦无不足”,今起重视,最后可达自主 (《李文忠公全书》朋僚函稿,第3卷)。奕看到曾李两人学造外国船炮,决定派员前往学习,在奏折中说,治国要做到自强,自强以练兵为要,练兵又以制器为先,“我能自强,可以彼此相安”《筹办夷务始末》咸丰朝)。洋务派
奕等人认为,只要在封建制度中加进一些西洋先进技术,可以镇压人民,可以自主自强,封建统治便可长治久安,并认为筹办洋务,必定能得到列强的支持。 为了挽救清政府的统治危机,封建统治阶级中的部分成员如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主张引进、仿造西方的武器装备和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创设近代企业。如曾国藩的安庆内军械所,李鸿章的江南制造总局、轮船招商局(上海),左宗棠的福州船政局,张之洞的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等。这些官员被称为“洋务派”。
守旧派
慈禧照片
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高唱“立国之道,尚礼义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主张“以忠信为甲胄,礼义为干橹”,抵御外侮。洋务派反对守旧派,认为守旧派“陈甚高,持论甚正”,然而“以礼义为干橹,以忠信为甲胄,无益于圆明自强实际。二三十年来,中外臣僚正由于未得制敌之要,徒以空言塞责,以致酿成庚申之变”。洋务派与顽固派互相攻击,斗争十分激烈。总理衙门是推动洋务运动的中央机构。但洋务派势力主要不在清朝中央,而在掌握地方实权的总督和巡抚。慈禧明白,在内外交困的形势下,要保持清朝的统治地位,必须依靠拥有实力并得到外国侵略者赏识的洋务派。所以她暂采取了支持洋务派的策略。
编辑本段发展过程
主持和提倡办洋务的洋务派,是在镇压太平天国革命的过程中,在外国侵略者扶 李鸿章府
植下发展起来的清朝统治集团中的一个派别。起初人数不多,但他们的势力与日俱增。在朝廷里是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的大臣奕祈和文祥等人,在地方上是握有实权的大官僚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人。其中以曾国藩为首的湘系集团以李鸿章为首的淮系集团,以及后起的张之洞集团影响较大。
编辑本段代表人物
爱新觉罗·奕欣
爱新觉罗·奕欣(1833-1898年),爱新觉罗氏。道光帝第六子,咸丰帝异母弟,1851年(咸丰元年)封为恭亲王。1860年9月,咸丰帝于英法联军攻陷通州八里桥后逃往热河,令奕欣留守北京,“督办和局”。10月24日、25日,奕欣先后与英、法代表交换《天津条约》批准书,并订立《北京条约》。1861年1月,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成立,奕欣、桂良、文祥受命为总署大臣。8月,咸丰帝在热河病死。11月,奕欣与慈禧勾结,利用领有重兵驻扎北京一带的胜保,发动政变,摘掉了当权的以肃顺为核心的赞襄政务八大臣。从此,慈禧垂帘听政,奕欣为议政王,掌管军机处及总理衙门。奕誴力主“借洋兵助剿”,镇压太平天国革命;支持地方实力派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举办近代军事工业,开展洋务活动,成为清廷中枢主持洋务的首脑人物。1865年,因受慈禧猜忌,被罢去议政王职务。1884年中法战争中,被免去一切职务。1894年,重新起用为总理衙门大臣,后又受命督办军务。1898年戊戌变法之初病死。
曾国藩
曾国藩
曾国藩(1811—1872年),湖南湘乡人,出身于地主家庭。1838年中进士,1839年任侍郎。他崇尚程朱理学。1853年,咸丰帝任命他为帮办团练大臣,在湖南督办地主武装团练。他建立了一支地主武装,兵勇及其将领全用湖南人,因此被称为“湘军”或“湘勇”。湘军以地域的、封建的关系为纽带来巩固内部;以程朱理学作为思想武装;以战利品和官爵鼓舞士气;将领大多数选自所谓“宿儒”、“生员”等地主知识分子。1854年2月,湘军练成水陆两军约一万七千人。 江南大营溃散以后,清政府升任曾国藩为两江总督,节制浙、苏、皖、赣四省军务。曾国藩对镇压太平天国军提倡“捕人要多,杀人要快”。曾国藩被太平天国军称为“曾剃头”。他举办洋务,建立新式军火工业,制造武器,武装湘军。1864年,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成功。曾国藩为首的湘系成为地方上势力最大的实力派。1870年,他在直隶总督任内查办天津教案,被认为媚外卖国,屠杀人民,激起公愤。1872年初,病逝于南京。
李鸿章
李鸿章
李鸿章(1823—1901年),清末大臣,洋务派地方代表。字少荃,安徽合肥人,道光进士。1853年,在籍办团练,协助镇压太平军,屡遭失败,投靠曾国藩当幕僚。1861年在安徽按湘军编制,组织淮军。1862年4月,李鸿章和他的淮军调赴上海。4月25日,清政府任命李鸿章代理江苏巡抚。在上海,李鸿章雇用外国侵略军头目训练淮军,招募外国工匠制造近代化的军火,加强了淮军的军事力量。1862年,淮军配合“常胜军”在江浙地区镇压太平军。1865年,清政府派李鸿章任两江总督。第二年11月,他被任命为钦差大臣,去镇压捻军。镇压捻军起义以后,淮军势力越来越大,大批淮军盘踞在长江中游,另一部分淮军驻扎在直隶、山东等地。李鸿章的势力遍及了长江和黄河一带。1870年,在曾国藩推荐下,李鸿章代替曾国藩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掌管军事、经济、外交等大权,成为满清统治阶级中举足轻重的人物。从70年代开始,他陆续开办军火工厂和筹建北洋海军,同时,又开办一些民用工业,如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天津电报局、津榆铁路、上海织布局等。对于外国侵略,在大环境下,他不得已妥协退让,被认为投降卖国。从19世纪70年代起到他临死前,清政府同外国侵略者签订的一系列丧权卖国条约,大多是委托他参与或亲手签订的。如中英《烟台条约》《中法新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在90年代,他被认为先后两次收受沙俄以总计350万卢布的巨额贿赂,与沙俄签订出卖中国领土主权的《中俄密约》和《旅大租地条约》。阻碍了民族复兴的发展。但现今也需要客观的从多方面评价其人。从某些方面来说他可以算是慈禧太后的替罪羊。据闻在签订马关条约后他曾发誓此生不再踏上日本国土,即使后来路遇日本,日本官员请他入陆休憩小许也被他拒绝。但不管如何,满清政府的覆灭是历史的必然。
左宗棠
左宗棠(1812—1885年),清末大臣,洋务派地方代表。字季高,湖南湘阴人。1860年为曾国藩推荐,统领部分湘军,曾自募约五千人,组成“楚军”,左系湘军形成。1862年初,经曾国藩举荐,升任浙江巡抚,与法国组织“常捷军”,陷宁波、绍兴等地。1866年以闽浙总督身份创办福州船政局。次年调任陕甘总督,“身虽西去,心犹东注”。督陕甘期间,曾办兰州制造局,因西北盛产羊毛,又办兰州织呢局。1875年任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次年率军入疆,进攻阿古柏反动政权。1878年收复除伊犁以外新疆全境,建议设立新疆行省,开发新疆。1881年升军机大臣,调两江总督。1884年中法战争中是主战派,督福建军务。次年因病退职死。他创办的福州船政局,在70年代以后裁撤洋员,与李鸿章的江南制造总局的“非洋人洋匠不可” 的情形有所不同,反映了他具有一定的自力更生办洋务的思想特点。
张之洞
张之洞
张之洞(1837—1909年)字孝达,号香涛,直隶南皮(今河北南皮)人。1863年成进士,先后任湖北学政,四川学政,翰林院侍讲学士等职,1882年任山西巡抚。中法战争爆发,张之洞力主与法决战,清廷授以两广总督之职,张捐银三千两奖给抗法将领刘永福,并奏请起用前广西提督冯子材督师。冯子材在镇南关、谅山大败法军,张之洞名声大增。他于1889年任湖广总督,在湖北建成湖北织布局,汉阳炼铁厂,汉阳兵工厂等,成为与李鸿章齐名的洋务要人。在维新运动中,张之洞加入“强学会”,当获知慈禧太后反对变法时,张之洞便退出“强学会”。并下令禁查上海《强学报》压制湖南维新运动。义和团运动兴起后,张之洞力主痛剿。清庭发布宣战谕旨后,张之洞与两江总督刘坤一等人同英国等订立所谓“东南互保” 的章程。1908年,张之洞受命督办粤汉铁路和湖北境内的川汉铁路,次年10月病死。谥号“文襄”,其文稿辑为《张文襄公全集》。
编辑本段涉及内容
中国第一条铁路诞生
洋务运动的内容很庞杂,涉及军事、政治、经济、教育,外交等,而以“自强”为名,兴办军事工业并围绕军事工业开办其他企业,建立新式武器装备的陆海军,是其主要内容。从60年代开始开办江南制造局、福州船政局、安庆内军械所等近代军事工业。其中,江南制造局是中国第一个较大的官办军事工厂,1865年由李鸿章在上海创办,全厂约2000余人,主要制造枪炮、弹药、水雷等军用品,同时还制造轮船,1867年后开始制造船舰。福州船政局是清政府创办的规模最大的船舶修造厂,1866年由左宗棠在福州创办,全厂约1700余人,以制造大小战舰为主。安庆内军械所是清政府最早开办的近代兵工厂,1861年12月由曾国藩在安庆创建,厂子规模不大,主要制造子弹、火药、炮弹等武器。除创办上述一类工厂外,还派遣留学生学习技术。但是,洋务派兴办军事工业的过程中,遇到了难以解决的问题,最主要的就是资金、原料、燃料和交通运输等方面的困难。 于是,洋务派在“求富”的口号下,从70年代起采取官办、官督商办和官商合办等方式,开办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天津电报局、唐山胥各庄铁路、上海机器织布局、兰州织呢局等民用企业。与此同时,洋务派还开始筹划海防,在1884年初步建立起南洋、北洋和福建海军。在洋务派控制了海军衙门以后,又进一步扩建北洋舰队,修建旅顺船坞和威海卫军港。
编辑本段重要项目
安庆内军械所
1861年,曾国藩在安庆创设的制造近代武器的军事工业,也是洋务派创办的仿制西式武器的第一个军事工业。主要制造子弹、火药、炸炮等。“内”,表示这个军械所属于安庆军内的设置。1864年,清军攻陷南京后,该厂由安庆迁到南京,改名为金陵机械制造局。
江南制造总局
致远号全体将士合影
又称江南制造局,1865年由李鸿章在上海创办。1867年,由虹口迁至高昌庙,经过不断扩充成为清政府最大的军事工业。该厂技术和机械设备主要依靠外国,除制造枪炮弹药外,也制造机器和修造轮船。1905年造船部分独立,称“江南船坞”,兵工厂部分人称制造局。后分别改称“江南造船所”和“上海兵工厂”。它是洋务派开办的最大的近代工业,它用自炼钢材仿制的毛瑟枪,赶上19世纪后期德国新毛瑟枪的水平,它研制的无烟火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但是,江南制造总局是官办的,经费由清政府调拨,生产不计成本,不考虑经济效益,缺乏发展的动力。它采用封建衙门式的管理,用管军队的方法约束工人,工人缺乏生产积极性,产品质量得不到保证。
福州船政局
福州船政局,是清政府经营的设备最齐全的新式造船厂。1866年由左宗棠在福州马尾创办。聘用外国人担任技师。主要由铁场、船场和学堂三部分组成,1884年马尾海战中遭到严重破坏。后虽经恢复但大不如前,辛亥革命后,改称海军造船所。
汉阳铁厂
洋务运动
1889年春,两广总督张之洞筹划在广州建立炼铁厂,同年他调任湖广总督,筹办的炼铁厂也随迁汉阳,1890年在大别山下动工兴建,1893年汉阳铁厂基本完工,共有六个大厂,四个小厂,炼铁炉两座。1894年投产,开始均为官办,从筹办起至1895年,共用经费五百八十余万两。中日甲午战争后,清政府因无力筹措经费,于1896年改为“官督商办”。辛亥革命前夕,汉阳铁厂工人约三千人,每年出钢七万吨。抗日战争时期,汉阳铁厂部分设备被国民党政府迁往重庆成立大渡口钢铁厂。解放后收归人民所有。
轮船招商局
轮船招商局的轮船
简称“招商局”。中国最早设立的轮船航运企业。1872年(清同治十一年)李鸿章招商筹办。1873年1月成立。总局设上海,分局设烟台、汉口、天津、福州、广州、香港以及横滨、神户、吕宋、新加坡等地。1885年(光绪十一年)改为官督商办。1909年(宣统元年)归邮传部管辖。1912年改为商办,更名商办招商局轮船公司,后又改称商办招商轮船有限公司。1932年国民党政府收归国营,更名国营招商局,归属交通部。抗日战争期间,总局先迁香港,后移重庆。战后迁回上海。1947年共有船460艘,33万余吨。1948年成立招商局轮船股份有限公司。1951年改称中国人民轮船总公司,香港仍沿旧称。1985年成立招商局(集团)有限公司。
同文馆
我国历史上很早就有人从事翻译工作,但正式设立外语学校却晚至1862年清政府在北京设立的同文馆。在清政府与外国订立《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时,竟连一个懂得外文的中国人都找不到,任凭侵略者的蒙骗。 1861年奕奏请设立外语学校,培养外语人才和外交人才。1862 同文馆中的学生
年8月,同治帝正式批准成立“京师同文馆”。学员学习汉文外,主要学习外文。聘有外籍教师英国人包尔腾,法国人司默灵、毕利干,俄人柏林,美国人丁韪良、傅兰雅、海灵敦等先后任教。丁韪良从1869年任总教习,总管教务达30年。总税务司赫德兼任监察官,实际控制了经费和人事大权。 同文馆完全按正规学校来办,陆续开设英文馆、俄文馆、德文馆和东文(日文)馆。只招收13、14岁以下八旗子弟,后又招收15—25岁的满汉学员,也招收不限年龄的满汉学员。学习期限初定3年,到1876年分为两种:一是由外文而及天文、化学、测地等科的学生学制8年;一是年龄稍大、仅借中文译本学习天文、化学、测地等科的学生,学制5年。1867年时增设算学、化学、万国公法、医学生理、天文、物理、外国史地等。学生最多时达120人。毕业生大多任清政府译员、外交官员和其他洋务机构官员。设有印刷所,翻译印《万国公法》及数理化和文史等方面书籍。1902年同文馆并入京师大学堂。
新中国开国以后,在50年代,前述范文澜、胡绳两本书中全面否定洋务运动和洋务派的观点,理所当然地占有了统治地位。1954年8月,《中国近代史》又出了第9版,范老在说明中又特别强调指出:“《汉奸刽子手曾国藩的一生》是1944年我在延安时写的。曾国藩是近百年来反动派的开山祖师,而他的伪善乔装却在社会上有很大的影响。他的继承者人民公敌蒋介石把他推崇成‘圣人’,以为麻醉青年、欺骗群众的偶像。为了澄清当时一些人的混乱思想,所以有揭穿曾国藩这个汉奸刽子手本来面目的必要。这篇文章便是在这种情形之下写出的。现在仍把它附在书后”。1956年12月,牟安世的《洋务运动》问世。该书在导言中即开宗明义地指出:“所谓洋务运动(或称‘同光新政’),乃是清朝统治者在汉族地主官僚和外国侵略者的支持下,用出卖中国人民利益的办法,换取外洋枪炮船只来武装自己,血腥地镇压中国人民起义,借以保存封建政权的残骸为目的的运动。毫无疑问,这是一个反动的、卖国的、并以军事为中心的运动。”这就进一步给洋务运动宣判了死刑。这一时期,虽已有不少论著对洋务运动的经济活动给予相当重视,但均不占主要地位。值得注意的是,当时陆续出版了不少有关洋务活动的历史资料,为后来开展深入讨论准备了条件。
60年代论争:
这场论争,是由我在《文汇报》理论版1961年12月28日、1962年1月12和21日,连续发表的《试论洋务运动对早期民族资本的促进作用》、《试论洋务运动的经济活动和外国侵略资本的矛盾》、《试论洋务运动中洋务、顽固两派论争的性质》三篇文章所引起的。这三篇文章,原本是一篇文章的三段,因太长而分成三篇发表的。我在1957年才从机关调到上海经济研究所从事科研工作,当时正在主持编写《江南造船厂厂史》,并负责执笔撰写江南制造局的一章,由此我开始接触到洋务运动和洋务派问题。由于对洋务运动素无研究,所以我在从事这项工作的初期只能依据范文澜、牟安世等人的全面否定观点,竭力贬低江南制造局在近代中国的历史地位和作用。后来,我认真翻阅了1959年由中国史学会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8册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洋务运动》,在史实面前,我开始对全面否定论有所怀疑,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看法,写出文章初稿,并在经济所内会议上提出讨论。当时有不少同事劝我不宜轻易发表,避免自找麻烦。那时候党中央正在筹备召开七千人扩大会议,政治空气较为宽松,《文汇报》理论版负责人郑心永,为了活跃学术空气,前来征稿,我便把文章初稿加以修改后交给他发表了。
个人看法:
当时对洋务运动的主要看法,已初步形成后来一直坚持的两点论,即它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历史地位和作用,既存在反动与消极的一面,又存在进步与积极的一面,应同时兼顾,不可偏废。我之所以选择以上三个题目,片面突出它的进步与积极一面,目的是为了便于打破全面否定论一边倒的沉闷局面,以利于展开深入讨论而已。平心而论,这种两点论,并不是什么“发明创造”,如前所述,早在40年代吕振羽便已提出;在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洋务运动》的序例中,也同样提到:“为期三十多年的洋务运动,对十九世纪后半叶的中国历史,也产生过一定的作用”;我的文章只是加以强调和突出罢了。文章发表后,如所周知,引起新中国史学界的一场大论争,在全国各报刊陆续发表和我商榷的文章近50篇,多数不同意我的意见,支持者只是少数人,可见全面否定论的影响之大。这一讨论开始还是正常的学术争鸣,后来由于党中央毛主席在北戴河会议和北京会议上,一再强调了阶级和阶级斗争,政治空气紧张起来,一些文章便无限上纲上线,变成了围攻和批判,迫使我只得沉默不言,这一场论争,只好不了了之。但尽管如此,这场论争还是对全面否定论产生了很大冲击,为下一阶段全面而深入地研究洋务运动提供了基础。关于这场论争,在前述章徐文第四节中也做了详尽而恰当的述评,我是赞同的。到了十年动乱期间,在“四人帮”的“影射史学”的恶劣影响下,我和黄逸峰被扣上“美化洋务派”的帽子而受到种种折磨,那就已经不是学术范围的事情了。
新时期新论争: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倡的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精神,不仅为全国四化建设开辟了新的历史时期,而且为洋务运动研究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使这一研究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论争、新局面和新成果。 先说新论争。这次新论争,是60年代论争在新时期的必然继续和发展。事有凑巧,这次新论争的导火线,又是黄逸峰和我合写的《重评洋务运动》(《历史研究》1979年第2期)点燃起来的。1978年下半年,《历史研究》编辑部向黄逸峰和我约写重评洋务运动的文章。交稿后,他们不太满意我们的两点论,建议将反动消极的一面删掉或压缩,以便突出进步积极的一面。我们不同意改动,他们便组织徐泰来写《也评洋务运动》,和我们的文章同期发表,同我们商榷。紧接着我们又在《历史研究》1980年第6期发表《要恰当地评价洋务运动的积极作用——答徐泰来同志》。于是便展开了这场新论争。新论争的阵容是:徐泰来和他的老师李时岳、以及胡滨等为一方,认为洋务运动是近代中国的进步运动,和戊戌维新、辛亥革命并列,批评了我们提出的洋务运动反动消极的一面——五个罪恶产物和三大恶果等等。黄逸峰和我等为另一方,主张洋务运动同时存在进步与反动的两面,而反动的一面则是主要的,不同意称作进步运动。就这样,我在新论争中的位置,从60年代反对全面否定论的“激进派”,一变而成为反对全面肯定论的“保守派”,这是多少带上一点戏剧性的变化。在这场新论争中,比起60年代,学风上有很大进步,真正出现了百家争鸣畅所欲言的可喜局面。这是一种有益于学术发展的良好学风。
学术研讨会:
次说新局面。这主要指的是连续召开七届全国性的洋务运动学术研讨会的盛况。首届洋务运动学术研讨会,是1980年12月由吉林大学历史系和该校学报编辑部发起,在长春举行,会议主题是洋务运动的历史地位和作用,到会学者近50人,主持人李时岳,会后出版了《洋务运动讨论专集》,收录论文24篇。第二届会议是1982年冬天在上海华东师范大学举行,主持人夏东元,到会学者100余人,提交论文70余篇,会议主题仍是洋务运动的历史地位和作用,讨论气氛之热烈,超过首届会议。第三届会议于1985年8月在兰州举行,主持人杜经国,会议主题是洋务企业的性质和作用,到会学者近90人,提交论文60余篇。第四届会议是1987年12月在汕头大学举行的,由调到汕头大学担任副校长的李时岳和调到汕头大学担任历史系主任的杜经国共同主持,到会学者近80人,提交论文50余篇,会议主题是评论洋务派人物。第五届会议于1989年10月在山东东营市举行,由山东大学孔令仁主持,到会学者130余人,提交论文90余篇,会议主题是洋务运动与中国近代化进程,会后出版了论文集。这是五届会议中比较盛大的一次会议。第六届会议于1992年5月在宜昌水利学院举行,由武汉市社会科学院皮明庥主持,会议主题是洋务运动与早期城市发展,到会学者10余人,提交论文80余篇。
洋务运动是中国现代化的最早启动:
关于洋务是谁发明的和洋务运动是谁发起的?是谁负责的?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