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百科问答的知识要给大家谈谈袜套是谁发明的,以及袜子发明者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学习有所帮助。
文章目录:
丝袜是谁发明的
是美国杜邦公司化学师卡罗瑟斯在1937年发明的。
1937年,美国杜邦公司化学师卡罗瑟斯偶然发现煤焦油、空气与水的混合物在高温融化后能拉出一种坚硬、耐磨、纤细并灵活的细丝,也就简让蚂是尼龙纤维。
1939年10目24日,杜邦在总部所在地公开销售尼龙丝长袜时引起轰动。
尼龙丝袜的发展无疑是袜子历史中的一个里程碑。但在享受尼龙带来的丝袜革命的同时,女性们发现尼龙丝袜存在的最大的缺陷就是缺乏弹性。于是纱线生产商们又开始苦思冥想地寻找解决良方。他们用带松紧带的袜子配衬连衣裙,使袜子不再移动,并且绷紧,保持人体的S形曲线。
二战后,杜邦公司又发明了莱卡,弹性是尼龙的4-7倍的材料。莱卡丝袜的诞生还直接导致的连锁反应就是迷你裙的横行。滑枣
扩展资料
丝袜的厚度是根据“Denier”来制定标准的,每一双丝袜的包装上通常都标注有多少"D"或多少“Denier”(D或Denier是指纤维的纤度单位,每9000米纤维重多少克就称多少D)。所以,“D”数越高,表示纤维的相对重量较高,厚度也因此而增加。“D”数越小,丝袜也就越薄越透。
超薄的丝袜一般都是包芯丝或者氨纶材料的,其他的丝袜材料则包括氨纶棉混纺、天鹅绒丝、绢丝棉混纺、莱卡等。
丝袜的标准中,分超薄的3D至12D,一般薄的为12D以上至39D不等,中厚的40D至200D,加厚的300D至2000D不等,2200D以上都属于超厚的(双层加厚)。
一般逻辑上来说,夏天选用超薄的,春秋季节选用中厚的,冬季选拦埋用加厚保暖的天鹅绒袜,而1600D以上的厚度的丝袜已经跟秋裤差不多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丝袜
谁知道袜子是谁发明的.
袜子和衣服,均为世界服饰文明的组成部分。所以袜子也叫“足衣”、“足袋”。这从“袜”这个字的结构可以看出:袜,左“衣”右“末”,会意字,说明袜子是服饰的最后部分,即脚底的服饰。
袜子一词,最早见于《中华古今注》:“三代及周著角韈。”“三代”是我国最早有记载的夏、商、周,距今已有三四千年的历史了。“角韈”是用兽皮制作的原始袜子,所以写作袜。后来,由兽皮发展到用布、麻、丝绸制作,“韈”才改为“袜”,最后步步简化成为“袜”字。透过一个文字的嬗变,可以发掘和捕捉到小小袜子所蕴含的历史与文化的博大精深。
遗憾的是,如同人们对脚上穿的袜子不足挂齿一样,中国的服饰文化中也没有袜子的一席之地,众多著述中,袜子文化语焉不详,仅仅被点到为止。迄今为止,由于对这一领域研究的忽视,国内尚无袜子方面的专著。本文简述袜子的起源与历史,试图为我们脚下的这双平常袜子涂抹一层文化色彩。
中国——袜子生产的鼻祖
从文字资料上考证,在我国夏朝就出现了最原始的袜子。《韩非子》一书中有“文王伐崇,至凤黄(凰)墟,韈系解,因自结”的记载,是指周文王系袜子的稿唯带子散开了,自己手扎袜带的情节。可见在这个时期袜子已经在我国上首敬旅层人士中出现,成为一种身份的象征。
两周时期,袜子是用熟皮和布帛做的,富贵人家可穿丝质的袜子。袜高一般一尺余,上端有带,穿时用带束紧上口。其色多白,但祭祀时所著袜,则用红色。袜最精者用绢纱,并绣有花纹。
秦汉时有进门脱鞋袜的习俗。在屋中,多跣足行于席上。不仅平日宴居如此,上殿朝会也是如此。能剑履上殿,则为殊荣,汉时唯肖向、曹操等少数人曾享受此种待遇。(下文有专章论及)
另外,从长沙马王堆一号西汉墓中出土的两双绢夹袜,均采用整绢裁缝而制成,缝在脚面和后侧,底上无缝。袜面用的绢较细,袜里用的绢较粗。袜筒后开口,开口处附有袜带,袜带是素纱的。袜的号码为23cm和23.4cm,袜筒高21cm和22.5cm,头宽10CM和8CM,口宽12.7CM和12CM。由此可见,我国缝制袜子的工艺者凳至少已有两千年以上的历史,比欧洲国家要早得多,所以中国是当之无愧的袜子鼻祖。
古人衣裳不象现代服装,穿着方便,只需扣上纽扣,便能紧身。在古代,衣裳不缝扣子,而用缝在衣服上的带子打结来紧裹衣襟。不仅上衣有带子,裤子有带子,连袜子和鞋子也都有带子。古代的袜子也不象现在的袜子,有专门的机器编织而成,而是手工用布或绸或绢等织物缝制而成的。袜子有带子,从夏朝开始一直到西汉,始终保持着。《汉书·张释之传》:“王生老人,曰:‘吾袜解’,顾谓释之:‘为我结袜!’释之跪而结之。既已,人或让王生曰:‘独奈何延辱张廷尉,使跪系袜乎?’”
古代的袜子也不象现在这样普及。在古代,能穿袜子,是富贵官宦人家的权利,贫困的老百姓哪里穿得起用布帛制成的袜子。《史记·滑稽传》:“东郭先生贫困,衣敞,履不完。行雪中,履有上无下,足尽践地。道中人笑之,东郭先生应之曰:‘谁能履行雪中?’令人视之,其上履也,其履下处乃似人足者乎。”你看,当年东郭先生就是这样一个代表,鞋子没有底,又没条件穿袜子,所以双脚踏在雪地上,一只只脚趾印就历历在目了。
古代老百姓在冬天里把两只光脚塞进鞋子里,如何度过寒冻腊月呢?这个难题古人实在没有更好的解决办法,幸亏古人穿的衣服比现在宽而长,下垂到地面为止,所以走路的时候连脚也很少暴露在外,衣服实际上就起了遮掩御寒的作用。再想想人的双手在冬天也暴露在外,并没有什么特殊的防寒措施,那么人的双脚又有什么资格非要比手的待遇更高些呢。所以古代老百姓不穿袜那是顺理成章的事。
曹植曾在《洛神赋》中写过:“凌波微步,罗袜生尘”,想必在汉朝才有绸缎做成的袜子。自后汉以来的各个朝代,关于袜子的文字记载逐渐增多。《淮南子·说林训》《后汉书·礼仪志》《类篇》《后汉书·李忠传》《蔡文姬传》《国史补》《李娃传》《灵鬼志》《宋书·礼志》《记事珠》等史籍上均有袜子的记载。
清代民间袜有长统与短统、纱织与布缝制之别,清后期江南沪地民人亦有在袜上刺各种花纹与图案,以作装饰美化之用。清代由于民人妇女皆缠足,故多用袜船、袜套与行缠等物。其形制与穿戴方法为:“袜船施于足,仅有下缘。或云,船,领缘也,施之于袜,形更近似。”“缠足妇女之加于行缠外者,曰袜套。盖以行缠有环绕之形,不雅观,故以袜套掩之也。”“行缠,以帛或布裁为条,妇女缠足所用,束近之使尖也,亦谓之曰裹脚。”(均引自《清稗类钞》第十三册《服饰类》)
光绪年间,天足会成立,小脚女人穿袜子真是成了个问题,“奈缠足者一时不能放大,则袜中实以棉,名曰假趾套。向之木底,装于跟后;今之绵套,塞于趾前。向之裹缠,惟恐鞋之大;今则放宽,犹虑鞋之小矣。”
1879年,欧洲国家将针织品输入中国,洋袜、手套以及其它针织品通过上海、天津、广州等口岸传入内地,受其影响,在沿海主要进口商埠相继办起了针织企业。中国的针织工业的发展就是从袜子生产开始的。
1886年,中国创办第一家袜厂,名叫云章衫袜厂,是由杭州人吴秀英创办的。开始就是用手摇袜机织棉线袜。后因经营不善,于1902年转卖给广东人,改名为景论衫袜厂(即现在的上海景论针织厂前身)。1912年,天津武清县名叫郭有恒的商人开办了郭有恒袜厂。从1914年以后,各地的小袜厂开始大量出现,并逐渐发展半自动袜机。抗日战争时期,除了日本人在中国一些主要城市办起织袜厂以外,当时有不少犹太人来到上海等地开办一些小型针织厂,主要是用柯登机生产长统丝袜,并开始出现用棒针手工编织羊毛袜和股线袜。
1949年解放前夕,针织行业中以袜厂最多,分布也最广。据统计,在天津光小门小户的织袜厂即达200多家,上海、广州等地估计还要多。
建国以后,通过公私合营,这些小厂逐渐合并、联合,织袜行业走上真正发展和规模化道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改革开放的指引下,织袜行业和其它针织行业一样,有了更大的发展和变化,不论从品种、设备、工艺、产量等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绩。特别是从八十年代开始引进国外先进袜机和先进技术后,袜子企业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天津为例,当时天津有织袜厂9家,职工人数达5000多人,袜机总数达2500台(其中引进的有近300台),年产量达到4000万双。当时生产销售的比例为1:7,真正是供不应求。
在国营集体企业萎缩的同时,一批民营企业、乡镇企业、合资独资企业开始崛起,并且发展迅猛。现在市场上唱主角的主要是这些企业,而且在品种、质量、设备、营销及规模都超过了过去的国营企业,如诸暨市的大唐镇成为中国袜子名镇,成为最典型的代表。
冬天冷的时候戴的是头套,戴在手上的是手套,戴在脚上的是什么
冬天冷的时候戴的是头套,戴在手上乎前的是手套,戴在脚上的是袜子。
袜子,是直接穿在脚上和腿上的服装,有保暖、装饰或保护脚不被鞋子或地面擦伤等功能。质料很多,有棉质、尼龙、羊毛混纺等。
中国古代的袜子是用白布包裹着岁轿清双脚,然后穿上棉布的袜套,或称“足袋”,而自从美国人发明了尼龙丝袜后,袜子基本由化学制品尼龙制作而成,有长袜、裤袜、吊带袜等相继出现。袜子最开始出现时,主要起着护脚的作用,让脚在冬天御寒,有些材质的袜子还可以吸汗防帆团臭。
袜子种类
1、全身袜/连身袜(bodystockings):长度从脚尖到脖子。
2、裤袜/连裤袜/紧身袜(pantyhose/tights):长度从脚尖到腰部。
3、连体裤/紧身裤/内搭裤(leggings):长度从脚踝到腰部。
4、大腿袜(thigh-highsstockings):长度从脚尖到大腿中上部。
5、长筒袜/丝袜(stockings/hose):长度从脚尖到大腿中部,很多款式需要和吊袜带配合使用。
关于袜套是谁发明的和袜子发明者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