挨打是谁发明的(挨打的原因)

百科问答网今天要给大家分享的是有关挨打是谁发明的的知识,希望对于各位朋友学习挨打的原因的过程中有帮助。

文章目录:

历史论述题:落后就要挨打

我不是想向我国公众宣传这个道理,这个道理中国人都懂,太懂了,用不着宣传。一百多年来,无数仁人志士的鲜血,无数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无数次的割地赔款,已将“落后就要挨打”这句名言深深地铭刻在心里。不夸张地说,它可能是我们全力投入现代化建设的最强大的精神动力。

然而,救亡、图强的历史使命和现实抉择,并不能代替对文明走向和文化建设的历史性思索;活着的问题不能代替如何活着的问题;求生存不能代替追求有意义的生存。在现代化建设中如何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在经济增长中如何保证可持续性,都是我们面临的并非不急迫的任务。

正是基于这方面的考虑,本文试图分析一下“落后就要挨打”这句话中的逻辑,这个逻辑并未被透彻地分析过,而且在常常是紧岁祥迫的现代化事务中被遗忘。可是,也许正是它常常将我们引入现代性的误区。

“落后就要挨打”的观念是中国人在现代化过程中痛苦经历的总结。中国并不是自觉自愿地加入现代化的行列,而是被迫踏上现代化的征程。首先是因为“挨打”,反复的“挨打”,打掉了中国人天生的优越感,创造了中国人的落后感和自卑感,也创造了“落后就要挨打”的观念。

在前现代的文化生态中,并不是落后就要挨打,并不是挨打的都落后,也不是一挨打就产生落后和自卑的感觉。挨打的未必是落后民族,也可能是先进民族。在伯罗奔尼撒战争中,斯巴达打败了雅典,但并不能说雅典比斯巴达落后;中国历史上屡受北方蛮族的袭击,也就是经常挨打,但中国人从没有自己落后的感觉,没有感到自己不如打上来的人。

情况往往是,文明教化的民族之所有挨打是因为野蛮尚武的民族好斗,但好斗者并没有先进的文化。他们往往是在取得军事上的胜利之后,被所征服的文化所同化。中国历史上几次外族入侵均属此列。

文明教化的民族变得柔弱,经不起野蛮尚武的原始民族的打击,但是一当这些粗野民族掌握了军事上的胜利,夺得了政权之后,自己便进入了文明教化的程序之中,而逐步被同化、被文化、被教化,也开始变得柔弱,并再一次经受新的野蛮民族的打击。从这个历史上久已存在的文化相互交融的生态景观中,我们完全看不到“落后就要挨打”的逻辑。

然而,西方人掀起的现代化浪潮,是一个对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均进行毁灭性破坏的浪潮。它创造某种普遍性的标准,将进步、发展、富强、文明、先进、发达纳入一个单一的评价体系中来。它创造了“文明的”侵略性和侵略性的文明体系。它的价值缺李标准和评价体系,通过扩张主义的商业贸易强行推广到全世界,人类于是进入一个全球时代,多元并存的文化生态景观开始走向凋零。

现代性打破了从前的文化生态格局,同时也创造了一种新的文化进化的逻辑,即社会历史发展的单向线性观。启蒙思想家试图将人类社会看成一个由低级向高级、由原始野蛮向文明开化的发展过程,全世界所有的民族、所有的文化,均可以纳入这一单一的发展轨道中来。正是有了这个单向线性发展的观念,才有了先进与落后、文明与野蛮、发达与不发达等一系列触目惊心的对比。

在“落后”这个词里,隐藏着许多现代性的观念前提。第一个,它假定人类的文化总体上处于一个动态的格局,相反,如果诸种文化只是静态的分布,则说不上先进与落后;第二个前提,它假定诸文化处在一个单向的运动过程中,相反,如果各自有不同的发展方向,则不能有意义的谈论先进与落后。落后与先进来自田径赛场上,大家都朝着一个目标一个方向跑,于是有的先进有的落后,如果没有一个共同的目标,没有一个共同的方向,即使大家都在跑也说不出谁先进谁落后。

由“落后”一词所带出的文明普遍单向线性发展观,是对文化生态观的反动。在文化生态观看来,评乎扮搏价一个文明不是通过标定它处在所谓的人类普遍历史发展轨道上的什么位置,而是依据它自身内在的活力,它处在自身生命周期的什么位置。因为每一种文明都像一棵树那样,有自己生长盛衰的历史,有自己生命的光彩和特色。对待文化生态景观的原则应该是,相互景仰、欣赏和容忍。怀特海说得好,人们希望他的邻居足够的相似以便相互理解,足够的不同以便相互羡慕和欣赏。这是人类发自本原的心声,是文化生态得以维护的根据。

文化是有生命的机体,它对环境有适应性,对环境的变化有调节的功能;它有同化和异化的功能,能够充分吸收养料,化解对自己有害无益的毒素。越是有生命力的文明系统,越是能够适应环境的巨大变化,并保证自己的独立和完整。

中国有着五千年的悠久文明历史,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一脉相承而没有中断的文明体系。中国的文明博大精深,自成一统。它适应这个特定的历史和地理环境,适应这个特定的民族和文化,平静而缓慢的进化、流动。它构成了一个稳定的文化生态系统,繁衍、生长不息。

在前现代的几千年历史上,不曾有任何一种力量能够打破这一稳定的文化生态系统,改变中华文明的内在走向。无论是内部危机导致的王朝更替,还是外族入侵这样的生存压力,都最终被整合掉、化解掉。内部的危机被平定,蛮族被同化。几千年绵延不绝,显示了这一古老文明蓬勃的生命力。

在西方世界侵略扩张的早期,它们也没有真正在军事上取得胜利。这一方面是因为大清帝国正值鼎盛时期,国富兵强,另一方面也是因为高速增长的市场经济体系还未为自己积攒下足够的家底。到了19世纪中叶,清王朝的统治本身出现危机,开始进入自身衰败的过程,而大工业已经在西方世界取得重大进步,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的侵略才开始奏效。

西方殖民势力在亚洲遭遇到了不同程度的抵抗,也产生了不同类型的现代国家。印度完全丧失抵抗力,完全成了英国的殖民地;日本完全西化,成为新兴的现代化强国,并继而让亚洲人民领受现代性之野蛮地侵略性;中国文化内聚力最强,抵抗力最强,但日益腐朽的清政权已无力抗拒欧风美雨的敲打,遂使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的境地。

我在这里不想讨论中国从清朝以来的决策者们在面对不可阻挡的现代化浪潮到来之时,是如何一次又一次的失策,以致一个创造过高度辉煌文明的古国,成了今日贫穷落后的大国。从今天的眼光看,我们确实可以指出许许多多历史性的失误,指出它们究竟如何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延误了我国的现代化进程。但所有这些依然只是功利性的眼光,而不是历史的眼光;是科学的精明的计算,而不是哲学的反思。

抛开现实的、功利的考虑不论,中华传统文明被迫中断而加入现代化的世界潮流之中,并不是一件真值得我们欢呼的事情,而应该看成文化生态上的一个大悲剧。它同世界各地其他许许多多土著人以及土著文化的灭绝一样,是现代性制造的严重的文化生态灾难。生态学一个基本的原则是,多样性导致稳定性。只有多样的文化才有可能造就繁荣而多样的生活环境,从而形成同舟共济、相濡以沫的局面,使人类和平而安宁的生活在这个星球上。今天,当所有的国家、所有的民族、所有的人民,全部加入这个本质上富于侵略性的现代化行列里来时,世界安有宁日乎?

事实上,今天被我们视为落后、愚昧的决策,许多却是传统文化做出的特定反应。今天看起来落后、愚昧,只是因为我们彻底地抛弃了这种文化传统。但是,它们之中有许多观念和精神正是现代生态主义者致力于寻求的新生活理想。

自“增长的极限”作为警世之钟长鸣了20多年后,人们开始感觉到“小的是美好的”。绿色经济学越来越推崇自给自足的区域经济和社区经济,反对跨地区的贸易往来;越来越推崇小规模的人性化的手工生产,反对非人性化的大工业和流水线;越来越推崇有限度的消费和节俭的美德,反对无限消费和铺张浪费。

再看前现代的中国,恰恰是一个大规模的贸易受到扼制、以农业手工劳动为经济活动的主体、以节俭为美德的绿色经济榜样。然而,在现代化快马加鞭之日,这样的中国受到嘲笑。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其《国富论》(1776)中这样写道:“中国似乎长期处于静止状态,其财富也许在许久以前已完全达到该国法律制度所允许有的限度,但若易以其他法制,那么该国土壤、气候和位置所可允许的限度,可能比上述限度大得多。”中国并非不知道改变体制将会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但这样的改变将为背后更为深层的文化传统所不容。

技术的进步亦然。中国总是将自己的技术发展控制在一定的限度之内,并且主要不用来征服和控制自然界。这难道不令今天的后现代主义者大加称道吗?是的,中国发明了火药但不用于战争而用于民间娱乐(放焰火),这究竟是愚蠢还是伟大?中国具有足够的远洋航行的物质和技术条件,郑和下西洋航海技术水平之高超、船队阵容之庞大,令哥伦布们望尘莫及,但中国人不是用之去开发不属于自己的土地,去屠杀灭绝那里的土著,而是遍施德威,传播仁道精神,这究竟是愚蠢还是伟大?

与现代化落后问题密切相关联的是科学技术的落后问题。英国学者李约瑟毕生致力于研究中国的科技文明,指出在近代之前中国有着西方远远不及的技术成就。继之,他又提出了一个著名的问题史称“李约瑟难题”,即中国古代科学既然如此发达,为何近代科学不在中国首先出现?

李约瑟的问题如同他的中国科学技术史研究一样,隐含着一个单向线性的普遍的科学技术发展数轴,他的中国科技史研究主要是在这个数轴上排列中国人的成就,从而发现中国科技在前现代时期的“先进”性。因此,李约瑟难题只是现代性话语中的问题。它认为有一种普遍主义的科学,它忽视了前现代时期科学与文化系统之间不可分割的联系。

如果说西方文化和中国文化就象两颗树那样各自的生长着,那么,在一棵树上长出的东西为何没有在另一棵树上长出来,这样的问题并不是很有意义。我们根本没有一个超越的标准以衡量中国传统科学和西方近代科学哪一个更先进。落后只是一个现代性的概念,只是在近代科学引入中国之后,在中国被拖入普遍性的现代化进程之后,才出现了中国人在近代科学方面的落后。

这个落后首先是因为我们“后进”——中国不是近代科学的故乡,正如中国不是佛教的故乡一样。但后进可以变为先进,佛教在中国发扬光大而在故乡印度反倒受了冷落就是一例。因此有意义的问题倒是,中国人又不笨,为什么学习近代科学学得那样慢,为什么总不能出于兰而胜于兰。这方面倒是有许多社会原因可找。

战争是谁发明的

战争是一种暴力行径,任何动物都具备这种能力,只不过是人类把他放大而已,举个例子,一两个人打架,然后到几十人,几百人,上千人,甚至上万人,随后,又形成了各种战术,武器,冷热兵器都算,肆逗等等,然后战争会不断扩大,各种新军事理论也会加入进去,人类的进步同时也拉到战争的进步,军事的进步又拉到人类的进步。战争不是谁发明的,可能你会你的好朋友打一架,然后不断扩大,就成了战争,人类也是这样,之所以动物无法裂段卖爆发战争是因为动物不团结,数量太少,缺乏人的智力等等一系列因素,战争是所有动物天生都具备燃配的,可能感觉不出来,但是一旦扩大就是战争,

科学家爱迪生的故事

科学家爱迪生的故事(精选7篇)

爱迪生是著名的科学家,医生发明过很多东西,下面是我为大家精心搜集的科学家爱迪生的故事,供大家参考,希望大家喜欢。

科学家爱迪生的故事 篇1

在很久以前没有发明灯泡的时候,很多人晚上的照明一般是使用蜡烛灯、煤油灯等,让人们生活倍感不便,那时候的爱迪生内心十分的苦恼,他决心要发明一种能够耐用的光线明亮的灯泡。于是爱迪生在实验室里面不断地进行各种材料试验,使用了一种碳条进行试验可是这种材料十分的脆弱,根本难以作为灯泡材料,失败之后又开始使用了钌和铬这些材料进行试验,当灯泡亮起来时候他非常高兴,认为这种材料十分适合用于制作灯泡的灯丝,可是大约几分钟之后灯丝也烧断了。

几年之后爱迪生失败的经历被许多的人嘲笑,认为他是做白日梦,尤其是认为爱迪生做了很多失败的实验。面对别人的质疑和不信任,爱迪生却并没有放弃灯丝实验计划,反而以此为动力继续展开自己的科学实验,于是又试验了一种碳化棉签作为灯丝材料,把灯泡中真空花,这种材料还是坚持很久,可是在四十五小时不久就烧断了,但是爱迪生已经兴奋不已了,他已经尝试了超过六千多次的实验了,而这一次无疑是找到突破点。

爱迪生又开始进行了灯丝实验,功不负有心人,他发现了钨丝可以作为电灯材料,为此他欣喜若狂,这种材料是灯泡的绝佳材料,发出的光线十分的明亮,又不易烧断适合长期使用。如此灯泡便慢慢的进入了寻常百姓家,成为我们夜晚中必备的照明工具。

科学家爱迪生的故事 篇2

爱迪生是世界有名的“发明大王”。他一生发明的东西大约有两千种,像留声机、电灯、电影、蓄电池等等。爱迪生对人类的贡献可大啦!在世界科学发展史上,他的名字好像一颗明亮的星,永远闪耀着光辉。

1847年2月11日,爱迪生诞生在美国俄亥俄州的米兰市。

他小时候,身体比较瘦弱,也不爱讲话,很文静,爱动脑筋,爱思考问题,对周围发生的一切事情,总是充满着一种好奇心。他常常一个人坐在村庄的十字路旁,看大榆树怎么冒出了绿芽,看秋风怎么染红了枫叶。他还久久地思索着:为什么清晨太阳总是从东方慢慢升起来,傍晚又躲到西边的山后去?为什么蓝色的天空里会有朵朵白云在飘浮……

在他5岁那一年,有一天,爱迪生突然不见了。爸爸急得四处寻找,最后发现他在鸡窝里蹲着呢!

“你在这儿干什么呀?”爸爸奇怪地问。

“我在孵小鸡呢。”爱迪生认真地回答着。原来前一天,他看见母鸡卧在鸡蛋上孵出了小鸡,就想自己也来试一试,看看能不能孵出小鸡来。

爸爸又好气又好笑地拉起他来,对他说:“傻孩子!你是孵不出小鸡来的!快走吧!”

小爱迪生皱起眉头,不满意地问:“为什么我不能孵出小鸡,母鸡能呢?”

爱迪生就是这样一个好奇的孩子,他什么都想知道,什么都想亲自试一试。

还有一次,他发现花园的篱笆上有一个野蜂窝。啊,这里面有什么奥秘呢?他小心翼翼地探头往里看了看,似乎蜂儿都不在家。真是好机会!他想:今天我倒要看看野蜂窝里部有些什么东西。他抄起一根棍子就往里边捅。这下可糟啦!一群野蜂“嗡”的一声从窝里飞出,直向他扑来。顿时,爱迪生的脸就肿得跟面包一样,痛得他丢了棍子就跑。

他常去邻近的锯洞孙仿木厂、船厂,对那里的各种工具特别感兴趣,他总爱缠着工人师傅问这问那,有时问得别人无法回答,只好说“不知道”。他还不罢休,非追着问“为什么你不知道”。爱迪生就是这样一个孩子。

爱迪生7岁的时候,全家搬到密执安州的休伦港。在那里,他上学了。

当时学校里只开读书、写字、算术三门课。在课堂上,老师讲得枯燥无味,却常用木板惩罚学生。偏偏爱迪生喜欢打破砂锅问到底,经常问得老师张口结舌,说不出话来。老师恼羞成怒,常常当众骂他是“傻瓜”。

爱迪生受不了这样的侮辱,眼泪汪汪地回到家中,向妈妈纳纤诉说自己的委屈,并表示再也不进学校的大门了。

他妈妈当过教员,比较懂得教育方法。她很同情儿子的处境,生气地说:

“老师不能这样对待学生!”她拉着儿子的手,找到学校,责备老师说:“你教不好这样的学生,只能说明你自己无能!我要自己教育他,让你看看,他能成为什么样的人!”妈妈一怒之下,给爱迪生退了学。从此,爱迪生就离开了学校。

回到家里,妈妈叫着他凯厅的小名,严肃地对他说:“汤姆,从今以后,我教你读书,你有没有决心学好?”

妈妈的话深深地打动了爱迪生的心。他以少有的严肃神情,回答说:“妈妈,您放心!我一定好好读书,长大了要在世界上做一番事业!”

爱迪生非常勤奋好学。他在妈妈的具体指导和耐心帮助下,认真学习了英语、算术、化学、地理、历史……其中最吸引他的还是化学。他想方设法找化学书看,并且把自己攒下的零用钱全去买了实验的仪器和药品。

家里的地窖,成了他的“实验室”。在他自制的木架上面,有二百多个瓶子,里面装着各种的药品。每天他在妈妈那儿上完课以后,便飞快地跑进地窖,做他心爱的实验。这对爱迪生来说,是一件最快乐的事情。

有一天,爱迪生抬头看见飞鸟在天空中自由地翱翔,于是,脑子里就浮现出一个念头:鸟能飞,人为什么不能飞?能不能想出一个办法,让人也飞上天去?他思索着,忽然想到:如果人的身体里充满了气体,不也会像气球一样升上天去吗?经过仔细观察,爱迪生发现,有一种药粉能产生气体。他高兴极了,就去动员小伙伴米吉利来做一次试验。爱迪生把一份大剂量的药粉让米吉利喝下去,不多一会儿,米吉利肚子痛得在地上直打滚,大声哭喊着,把全家人都惊动了。爸爸妈妈问明了情况,非常惊慌,赶紧请来医生,抢救了米吉利的性命。爸爸气得用柳条鞭狠狠地抽了爱迪生一顿。可是爱迪生一边挨打,一边心里还在想:“米吉利已经试验到一半,但他不肯忍耐,真可惜!”

爱迪生的鲁莽,使妈妈很恼火,她想,这些化学药品,大都有毒,随便吃下去会有生命危险的,小汤姆太胡闹了!于是,她生气地责备说:“这地窖不许你再用了,也不许你再搞实验了。”爱迪生一听急得都要哭了。他感到自己是做错了,怕妈妈真的不让做实验,所以他苦苦地哀求妈妈:“我要是不做实验,怎么能研究学问?怎么能做出一番事业来呢?”

妈妈听了儿子的话,不禁暗暗地吃了一惊。原来孩子的誓言,不是随便说的,这是他铭刻在心里的志向。妈妈收回了禁令,爱迪生的第一个化学实验室就这样存在下去了。

科学家爱迪生的故事 篇3

爱迪生很喜欢了解他自己感兴趣的事物。但是另一方面,他的成绩可就不是那么理想了。他8岁那年上学,当时他家刚搬迁到另一个大湖旁的休伦港不久。整天困在教室里,他感到太没意思了。

那个时候老师信奉棍棒教育,爱迪生十分害怕藤条,于是很努力的学习,但是他还是学不进老师教的那一大堆知识。而每次他老是问问题,老师感到很烦。

就这样,爱迪生成了班上最差的学生,一连3个月都是如此。后来他听见老师议论他,说他有毛病,说他“addled”。爱迪生知道这是什么意思:addled蛋就是坏的、变质的蛋。一怒之下,他冲出了教室,再也不愿回去。

在家里,他的母亲南茜站在他一边。有一段时间爱迪生时断时续地去过一些别的学校。但大部分时间里是母亲亲自教他。或者不如说,她任由他去自学。在她的鼓励下,他如饥似渴地读书:莎士比亚、历史、《圣经》。在他9岁那年,有一天,她给了他一本科学方面的书,这是他第一次看这种书。书名叫《自然哲学的学校》,它让读者们在家里做一些简单的实验。从那时候起,艾尔的生活就起了变化。

他如痴似醉地将这本书读完,做了里面所有的实验,然后他做起了自己的实验。他买来化学制品,四处搜寻电线之类的边角料,在卧室里建起了一个实验室。他做的实验之一是将两只大猫的尾巴搁在电线上,将它们的毛相互摩擦,试图产生静电。唯一的结果是他被两只猫抓得鲜血淋淋!

他的另一项早期实验是让一个朋友服用大剂量的起泡粉,希望这种粉在人体内产生的气会像充满气的气球一样将他送上天。

科学家爱迪生的故事 篇4

爱迪至12岁时开始他艰苦的闯荡生涯,他作过火车上的.报童,学会了发报技术,到过波士顿、纽约,一直到24岁时才有了自己的工厂和美满幸福的家庭,爱迪生在1878年时宣布要发明一种光线柔和、价格便宜的安全电灯。为了找到合适的灯丝,爱迪生试验过硼、钌、铬、碳精以及各种金属合金,共1600多种材料,历时13个月,但是都没有成功。一些人吹起了冷风,说爱迪生这次是“吃进了自己啃不动的东西”。

一个曾经在爱迪生那里工作过的物理学家称这个试验是“大海捞针”。但是,爱迪生不怕失败,坚持试验,下决心要从大海中捞起针来。功夫不负有心人。1879年10月10日星期天下午5时,爱迪生点亮了用碳化棉丝作灯丝的灯泡,他亲自观察和做记录。

这一次,灯泡明亮、稳定,1小时、2小时、3小时、……灯泡一直亮着。从19日、20日到21日,没有一个人去休息。直到21日下午2时,当点燃到第45个钟头的时候,爱迪生叫助手把电压加高一点,灯泡更亮了。又过了几分钟,灯丝终于烧断了。12月21日,纽约先驱论坛报用整版篇幅详细报道了灯泡试验成功的消息。爱迪生获得了全部专利,人们公认白炽灯是由他发明的。1879年除夕,爱迪生把60个灯泡点亮了挂在门罗公园里,当时下着大雪,竟有3000多人顶着大雪来参观。

爱迪生是一个讲究实际的人。他的座右铭是:“我探求人类需要什么,然后我就迈步向前,努力去把它发明出来。”有人说,发明是命运的产物,爱迪生是天才。爱迪生却感叹地说:“天才,百分之一是灵感,百分之九十九是血汗!”

当有人问他在发明灯泡的1万次失败期间是怎样坚持下去的时候,他说,在这个过程中他从未失败过;相反,他找到了1万种无效的方法。他一生中写下的3400本详细记录发明设想、实验情况的笔记,就是这段话的有力佐证。爱迪生77岁那年有人问他:“您什么时候退休?”

他脱口而出说:“在我出殡前的那一天!”有一次,有人半开玩笑地问爱迪生:“您是否同意给科学十年休假?”爱迪生严肃地回答说:“科学是一天也不会休息的,在已经过去的亿万年间,它每分钟都在工作,并且还要这样继续工作下去。”的确,爱迪生实践了自己的诺言,他已经80多岁了,为了“做出更多的发明”,仍在勤奋地工作,致力于从本国的杂草中提取胶乳。

科学家爱迪生的故事 篇5

爱迪生是家喻户晓的科学家,一千多项发明专利熠熠闪光,为人类创造了巨大的财富,他的一生光辉而灿烂。

然而,当读完《中外科学家的故事爱迪生》这本书时,我才知道,原来在他“成功”的光环下,他也曾饱受“失败”的折磨:他在发明电灯的试验中失败了几千次;他在进行科学计算时也有过健忘和失算;他在开采矿山、经营水泥的那段时间,遭遇了起起落落……他的一位好朋友曾经对他说:“花了那么多的时间,做了这么多大量的工作,可都失败了。”他微笑着反驳道:“怎么能说失败了呢?至少我已知道了几千多种办法是不能用的。”正是爱迪生正确对待失败和成功的科学态度,才成就了今天他在大众心目中的“巨人”形象。

“失败和成功一样重要”,是这本书带给我的最大思考:失败并不意味着结束,而是意味着开始,失败从来都是人生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从我们出生起,我们牙牙学语,我们蹒跚学步,需要不断地尝试,经历一次次失败,最后我们才学会了说话,学会了行走。如果我们没有失败,那么我们将永远不会说话和行走。

每当想起去年的期末考试,我心里非常委屈,甚至一度失去了去努力获取成功的信心。但是,读完爱迪生的故事之后,我幡然醒悟,一次失败算什么,千万次失败又奈我何?关键要自己正确面对失败,把失败当作财富并从中找到失误所在,寻找对策,迎难而上,这样你才有机会去收获成功!

现在有一种流行的游戏叫“愤怒的小鸟”,很多人喜欢这个游戏。他们一关一关地闯,虽然经常失败,却乐此不疲,失败激发了斗志,大有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勇气,最终成功通关。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有几人在经历失败后,能够最终克服困难实现目标?为什么爱迪生能做到这一点,而一般人却做不到?我想,那是因为,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人们往往会被外界因素所羁绊,而伟人却是将失败当作垫脚石。

让我们永远铭记爱迪生的话:“失败也是我需要的,它和成功一样有价值,因为只有直到我知道一切失败的方法之后,我才知道做好一件工作的方法是什么。”

请记住:失败和成功一样重要!

科学家爱迪生的故事 篇6

爱迪生发明灯泡的艰辛历程

在电灯问世以前,人们普遍使用的照明工具是煤油灯或煤气灯。这种灯因燃烧煤油或煤气,因此,有浓烈的黑烟和刺鼻的臭味,并且要经常添加燃料,擦洗灯罩,因而很不方便。更严重的是,这种灯很容易引起火灾,酿成大祸。多少年来,很多科学家想尽办法,想发明一种既安全又方便的电灯。

19世纪初,英国一位化学家用2000节电池和两根炭棒,制成世界上第一盏弧光灯。但这种光线太强,只能安装在街道或广场上,普通家庭无法使用。无数科学家为此绞尽脑汁,想制造一种价廉物美、经久耐用的家用电灯。

这一天终于来到了。1879年10月21日,一位美国发明家通过长期的反复试验,终于点燃了世界上第一盏有实用价值的电灯。从此,这位发明家的名字,就象他发明的电灯一样,走入了千家万户。他,就是被后人赞誉为“发明大王”的爱迪生。

1847年2月11日,爱迪生诞生于美国俄亥俄州的米兰镇。他一生只在学校里念过三个月的书,但他勤奋好学,勤于思考,其发明创造了电灯、留声机、电影摄影机等1000多种成果,为人类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爱迪生12岁时,便沉迷于科学实验之中,经过自己孜孜不倦地自学和实验,16岁那年,便发明了每小时拍发一个信号的自动电报机。后来,又接连发明了自动数票机,第一架实用打字机、二重与四重电报机,自动电话机和留声机等。有了这些发明成果的爱迪生并不满足,1878年9月,爱迪生决定向电力照明这个堡垒发起进攻。他翻阅了大量的有关电力照明的书籍,决心制造出价钱便宜,经久耐用,而且安全方便的电灯。

他从白热灯着手试验。把一小截耐热的东西装在玻璃泡里,当电流把它烧到白热化的程度时,便由热而发光。他首先想到炭,于是就把一小截炭丝装进玻璃泡里,刚一通电可马上就断裂了。

“这是什么原因呢?”爱迪生拿起断成两段的炭丝,再看看玻璃泡,过了许久,才忽然想起,“噢,也许因为这里面有空气,空气中的氧又帮助炭丝燃烧,致使它马上断掉!”于是他用自己手制的抽气机,尽可能地把玻璃泡里的空气抽掉。一通电,果然没有马上熄掉。但8分钟后,灯还是灭了。

可不管怎么说,爱迪生终于发现:真空状态时白热灯显得非常重要,关键是炭丝,问题的症结就在这里。

那么应选择什么样的耐热材料好呢?

爱迪生左思右想,熔点最高,耐热性较强要算白金啦!于是,爱迪生和他的助手们,用白金试了好几次,可这种熔点较高的白金,虽然使电灯发光时间延长了好多,但不时要自动熄掉再自动发光,仍然很不理想。

爱迪生并不气馁,继续着自己的试验工作。他先后试用了钡、钛、锢等各种稀有金属,效果都不很理想。

过了一段时间,爱迪生对前边的实验工作做了一个总结,把自己所能想到的各种耐热材料全部写下来,总共有1600种之多。

接下来,他与助手们将这1600种耐热材料分门别类地开始试验,可试来试去,还是采用白金最为合适。由于改进了抽气方法,使玻璃泡内的真空程度更高,灯的寿命已延长到2个小时。但这种由白金为材料做成的灯,价格太昂贵了,谁愿意化这么多钱去买只能用2个小时的电灯呢?

实验工作陷入了低谷,爱迪生非常苦恼,一个寒冷的冬天,爱迪生在炉火旁闲坐,看着炽烈的炭火,口中不禁自言自语道:“炭炭……”

可用木炭做的炭条已经试过,该怎么办呢?爱迪生感到浑身燥热,顺手把脖子上的围巾扯下,看到这用棉纱织成的围脖,爱迪生脑海突然萌发了一个念头:

对!棉纱的纤维比木材的好,能不能用这种材料?

他急忙从围巾上扯下一根棉纱,在炉火上烤了好长时间,棉纱变成了焦焦的炭。他小心地把这根炭丝装进玻璃泡里,一试验,效果果然很好。

爱迪生非常高兴,紧接又制造很多棉纱做成的炭丝,连续进行了多次试验。灯炮的寿命一下子延长13个小时,后来又达到45小时。

这个消息一传开,轰动了整个世界。使英国伦敦的煤气股票价格狂跌,煤气行也出现一片混乱。人们预感到,点燃煤气灯即将成为历史,未来将是电光的时代。

大家纷纷向爱迪生祝贺,可爱迪生却无丝毫高兴的样子,摇头说道:“不行,还得找其它材料!”

“怎么,亮了45个小时还不行?”助手吃惊地问道。“不行!我希望它能亮1000个小时,最好是16000个小时!”爱迪生答道。

大家知道,亮1000多个小时固然很好,可去找什么材料合适呢?

爱迪生这时心中已有数。他根据棉纱的性质,决定从植物纤维这方面去寻找新的材料。

于是,马拉松式的试验又开始了。凡是植物方面的材料,只要能找到,爱迪生都做了试验,甚至连马的鬃,人的头发和胡子都拿来当灯丝试验。最后,爱迪生选择竹这种植物。他在试验之前,先取出一片竹子,用显微镜一看,高兴得跳了起来。于是,把炭化后的竹丝装进玻璃泡,通上电后,这种竹丝灯泡竟连续不断地亮了1200个小时!

这下,爱迪生终于松了口气,助手们纷纷向他祝贺,可他又认真地说道:“世界各地有很多竹子,其结构不尽相同,我们应认真挑选一下!”

助手深为爱迪生精益求精的科学态度所感动,纷纷自告奋勇到各地去考察。经过比较,在日本出产的一种竹子最为合适,便大量从日本进口这种竹子。与此同时,爱迪生又开设电厂,架设电线。过了不久,美国人民便用上这种价廉物美,经久耐用的竹丝灯泡。

竹丝灯用了好多年。直到1906年,爱迪生又改用钨丝来做,使灯泡的质量又得到提高,一直沿用到今天。

当人们点亮电灯时,每每会想到这位伟大的发明家,是他,给黑暗带来无穷无尽的光明。1979年,美国花费了几百万美元,举行长达一年之久的纪念活动,来纪念爱迪生发明电灯一百周年。

科学家爱迪生的故事 篇7

自从我读了《中外著名科学家的故事爱迪生》这篇记录爱迪生一生的书,我知道了天才就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明白了无论小时候虽然成绩不好,但只要勤学苦练,一样可以成才的。

这本书的内容有很多,都是讲述了爱迪生从小到大的故事,在这里简单的说一下吧:爱迪生在很小的时候,非常爱提问题。正是因为爱提问题,在上小学的时候,数学老师教1+1=2,2+2=4时,爱迪生问为什么,数学老师却疑惑地问:“1+1就是=2,2+2就是=4,这还用问吗?”就这样,小小年纪的爱迪生因爱提一些没头没脑的问题被学校开除了。此时,爱迪生的妈妈南希担起照顾儿子的重任。长大后,爱迪生不停得读书,看书,做实验,发明了1000多种东西,为国家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读到这里,我想起了自己。记得小时候,我又哭又闹的吵着不肯上学,讨厌那老师枯燥的话语,觉得很没意思。后来听了妈妈说读书的种种好处时,才心不甘,情不愿的被托进了教室。在学习的过程中,我渐渐变的懂事了,懂礼貌了,现在想起来还真是有所收获啊!

爱提问题,每个人都应该做到,它会让我们有所发现,有所收获,有所创造。

;

有关爱迪生的故事

爱迪生,影响世界的伟大发明家。直到12岁还不会阅读,他只在正规学校呆过3个月,数学和读写能力很差,不能集中注意力,是一个爱捣蛋的问题儿童。他有阅读障碍是因为小时候听力受到了损害。终其一生,书写拼字都有困难。

爱迪生最早的兴趣是在化学方面,他收集了二百来个瓶子,并节省每个小钱去购买化学药品装入瓶中。12岁时,他到火车上去卖报挣钱。

1861年美国爆发了南北战争,爱迪生利用火车的便利条件,办了一份小报来传递战况和沿途消息。他一人兼任记者、编辑、排字、校对、印刷、发行的工作。小报受到欢迎,他也从紧张的工作中增长了才干、知识和经验,还挣了不少钱,得以继续进行化学试验。

但不幸的是,一次他在火车上做实验时,列车突然颠簸,使一块磷落在木板上,引起燃携游乱烧。列车员赶来扑灭了火焰,也狠狠地给了他一个耳光,打聋了他的左耳,他被赶下了火车,那时爱迪生才16岁。

挫折并没有使爱迪生灰心,他又迷上了电报,经过反复钻研,在1868年他发明了一台磨春自动电力记录器,这是他的第一个发明。后来他又发明了两种新型的电报机。1877年他发明了碳精电话送话器,使原有的电话声音更为清晰;此外他还发明了留声机。人们都称他为“魔术师”。

爱迪生于1931年10月18日去世,终年82岁。然而至今为止还没有人能打破他持有1093个发明专利权的记录,人们称他为发明之王。

扩展资料:

主要成就

一,辩档留声机

1877年,爱迪生发现电话传话器里的膜板随着说话声会引起振动的现象,便拿短针作了试验,从中得到很大的启发。爱迪生让助手按图样制出一台由大圆筒、曲柄、受话机和膜板组成的“怪机器”。

制成之后,爱迪生取出一张锡箔,卷在刻有螺旋槽纹的金属圆筒上,让针的一头轻擦着锡箔转动,另一头和受话机连接,然后爱迪生摇动曲柄,对着受话机唱歌,之后把针又放回原处,再摇动曲柄,接着机器就回放出爱迪生的声音。

12月,爱迪生公开展示这台“锡箔筒式留声机”,轰动了全世界。

二,电灯

最初电灯的发明者不是爱迪生,爱迪生是改进了电灯。早在1801年,英国一位名叫汉弗里·戴维的化学家就在实验室中用铂丝通电发光。

1879年10月,爱迪生终于成功制成了以碳化纤维作为灯丝的白炽灯泡,称之为“碳化棉丝白炽灯”,随后大量投产,并成立公司设立发电站和输电网等相应基础设施,很快使电灯在美国被普遍使用。

期间,他不断改进技术,最终确定以钨丝作为灯丝,称之为“钨丝灯”,并定型使用至今,爱迪生也由此成为公认的电灯发明者。

三,电影方面

1,活动电影摄影机

2,活动电影放映机

3,有声电影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1931年10月18日 美国发明家爱迪生逝世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托马斯·阿尔瓦·爱迪生

古代刑罚喜欢打屁股,发明此刑的初衷是为了安全吗?

打屁股是个通俗说法,它的正式名称叫笞(chī)刑和杖刑,二者的差别在于程度不同。以唐朝刑罚为例,打十到五十下就是笞刑,打六十到一百下就是杖刑。

要想说清楚古代刑罚为何喜欢打屁股,我们得先弄清楚打屁股这个刑罚是怎么来的。

刑罚这个词出自《尚书·周书·吕刑》:“刑罚世轻世重,惟齐非齐,有伦有要。”这里的刑罚是个组合词,刑指的是五刑,罚指的是以金钱赎罪。

五刑是夏朝开始出现,到西周时期被编入《吕刑》的五种大刑,之所以是五种,是因为扯上了五行的理论。《逸周书逸文》记载“火能变金色,故墨以变其肉;金能克木,故剕以去其骨节;木能克土,故劓以去其鼻;土能塞水,故宫以断其淫;水能灭火,故大辟以绝其生命。”

就这么实施了几百年,到西汉的腔唤时候,人们发现不对了,这刑罚缺少等级啊,墨刑一过就是割鼻子剁脚这么严重,中间不来点缓冲?

汉文帝时期,医生淳于意因拒绝给权贵看病而被权贵诬陷,被判处肉刑。他的女儿淳于缇萦上书汉文帝,痛陈父亲无罪,又表示愿身充官婢,代父受刑。

一方面文帝是个孝子,看到上书很感动,另一方面他也明白断人肢体的肉刑太不人道了,便于当年下令废除肉刑。打这起,旧有的五刑逐渐被新的五刑替代,割鼻子跺脚这种刑罚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打屁股。

为什么是屁股而不是其他部位呢?

想想我们小时候犯错,父母是一巴掌呼过来还是一巴掌拍在屁股上呢?大部分都是屁股吧,因为屁股上肉多,打几下既疼又没有损伤,父母也怕把我们打坏啊。

像打屁股这种刑罚,本身就不是判给死刑犯的,目的不是为了把人打死,自然要挑伤害小的地方打。比如你打脖子,三两下人就上天了,不如砍头来得痛快,打脚又容易打断致残,屁股无疑是最佳的选择。

汉文帝给肉刑选择替代刑罚的时候,就考虑到了这一点,他选中了先秦时期用鞭子或者棍子惩罚失职官吏的杖刑,并规定只能打屁股。汉景帝时期的《棰律》更是明确规定了刑具规格、受刑部位等等要素,固定化杖刑。

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杖刑正式成为五刑之一,北魏五刑有鞭刑、杖刑、徒刑、流刑和死刑,南梁杖刑分大杖、法杖、小杖三种刑具。

隋朝时废鞭刑,新立笞刑,与杖刑形成五刑中最轻微的两种刑罚,唐朝延续。

宋朝则把杖刑和笞刑发扬光大,将之设为五刑底孙圆缓线,一旦被判刑,不仅判笞刑和杖刑的得打屁股,判徒刑、流刑和死刑的也得打屁股,所以《水浒传》中被发配(流刑)的好汉们都是要挨板子的。

明朝是杖刑和笞刑的巅峰年代,这时候挨打的可不止小老百姓了,就连士大夫们也得挨打,刑不上大夫的规矩被朱八八同志熟练运用的廷杖打得七零八落。这里也衍生出打屁股的另一个作用——羞辱。

人活一张脸,士大夫群体和女性群体都是最讲脸面的,打屁股这道刑罚就是要让他们既遭受到身体上的伤害,又感受心理上的屈辱,把他们的脸面给丢掉。则模

宋朝以后,但凡女子受刑,都是要褪去衣物的,以示羞辱,表明正经女子不应受刑。明朝的廷杖也是如此,受刑大臣要露出白花花的屁股挨打,所不同的是前期还盖个棉毰防伤害,后期就直接打了,中间的转折点就是正德初年的大太监刘瑾,这招一出,当场打死十几个大臣。

打屁股不是为了防伤害吗?怎么还会打死人?这就扯到了怎么打和打多少的问题。

打人屁股不是三百六十行之一,但这一行也是有状元的,熟手们完全可以做到人板合一,完美控制住下手的力度。

据说打板子的新人都是拿豆腐练手,练到能够打到里面豆腐烂掉,表面却完好无损,那就是能手了,这时候,就可以向挨板子的人光明正大地收钱了,作为这一行当的额外收入,走上发家致富的大道。

如果受刑人不懂规矩或者手里没有钱,那不好意思,只好照实打了。正常打的话,其实二十大板就能打的人皮开肉绽;打过六十大板,死人也不是什么奇事;打过一百大板的话,能够活下来的都不是一般人。所以杖刑的上限一百已经非常恐怖了,再往上加没有必要,直接死刑伺候算了,多少痛快点。

挨打是谁发明的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挨打的原因、挨打是谁发明的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