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量是谁发明的(测量的科学是谁提出的)

今天给各位分享测量是谁发明的的知识,其中也会对测量的科学是谁提出的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文章目录:

第一台监测地震的仪器是谁发明的?他用的什么原理?

张衡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测量地震的仪器,名字叫做“地动仪”。在一千三百二十二年,科学家张衡发明了世界上首个测量地震方向的仪器,叫做“侯风地动仪”。盯液那时候张衡在京城洛阳放置了一台侯风地动仪。

说到张衡,就不得不提一下“候风”。要知道的是东汉是一个地震频发的时代,张衡研制出了世界上首个用来测量地震方位的仪器。当地动仪接收到地震波后,中心的铜柱物则羡会朝震源方向倾斜,并带动与之相连的横梁,横梁会将龙头推向龙口,让龙口的铜珠落入下方的蛤蟆嘴里,以精确监控地震的方位。这是一种早于欧洲“第一台”地动仪一千七百多年的历史。

同时张衡也是一位天文学者,他的作品《灵宪》是中国古代最早的天文学说专著。张衡对天的形成与结构、宇宙的起源与演化、日月星象的性质等问题进行了较为详尽的论述,首次对月蚀的原因作出了准确的说明,大大提高了我国古代天文的水准,使之走在了世界的前列。

而在一八三八年三月一日(汉永和三年二月三日),地动仪上的一个龙头部件忽然启动,朝着西北方向的铜珠掉了下去,落入了仪器下方的蛤蟆嘴里。数日之后,陇西的驿站罩拍马不停蹄地赶到了京师,禀告陇西大地震,二郡也发生了一场6.5级的大地震。陇西位于洛阳的西北,事实摆在眼前,所有人都不得不承认,侯风地动仪是真的好用,很多人对张衡的发明也是赞叹不已。而欧洲在一千七百多年后才发明了“第一台”地动仪,而波斯也一直到11世纪才有了相似的地震仪。不过地动仪的出现与当时的社会条件有关,古人用自己的聪明才智证实地震是可以预见的,由于当时的通信条件很差,人们从预报到民众的反应,都需要几天的时间,再加上地震等灾害并不常见,所以人们对地震仪不是很了解。

第一台水准仪是谁发明的

远在4000多年前,夏禹治水就利用简单的工具进行了测量肢山。春秋战国时期发明的指南针,至今仍在广泛地使用。长沙马王堆神饥扒三号墓出土的西汉时期长沙国地图——最早的可见的古地图。北宋时沈括的《梦溪笔谈》中记载了磁偏角的发现。清朝康熙年间, 1718年完成了世界上最早的地形图之一《皇兴全图》。东汉张衡创造了世界上第一架地震仪——喉风地动仪,他所创造的天球仪正确地表示了天象,在天文测量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唐代南宫说于公元724年,在现今河南省丈量了300KM的子午线弧长,是世界上第一次子午线弧长测量。宋代沈括使用水平尺、罗盘进行了地形测量。元代郭守敬拟定了全国经纬计算计划测定了27点的纬度。清康熙年间进行了全国测绘工作。总之,几千年来我国劳动力人民对世界测绘科学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17世纪初望远镜的游昌发明和应用对测量技术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1683年法国进行了弧度测量,证明地球是两极略扁的椭球体。1794年德国高斯提出最小二乘法理论,以后又提出横椭圆柱正形投影学说,对测量理论做出了宝贵的贡献。1903年飞机的发明,促进了航空摄影测量技术的发展,大大减轻了野外测绘的劳动强度。

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测量地震的仪器的发明者是谁

世界上第一台地震仪是中国誉乎东汉张衡发明的,但是真正意义上的地震仪是意大利科学家发肢虚友明的,在19世纪末期发明的,它有历槐负责的机械系统。

古代的计量单位都有什么?它们都是谁发明的?

中国古代的大部分计量单位虽然已经不再使用,有些涉及计量单位的成语、歇后语却流传了下来,在日常生活中不时被提及。

中国古代计量在其发展过程中,涌现出一大批计量学家,为中国计量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中国最早的计量裂胡学家●商鞅

商鞅(前395年-前338年),卫国(今河南安阳市内黄梁庄镇一带)人。战国时期政治家、思想家,中国最早的计量学家。商鞅应秦孝公求贤令入秦,说服秦孝公变法图强,为秦国厘定度量衡单位制,检定、校验、制造度量衡器,制作的商鞅铜方升、高奴禾石铜权等度量衡器制作精良,为后世制作权衡器作出了范例。

新莽嘉量的设计制作者●刘歆

刘歆(前50年—23年),字子骏,中国汉代律历学家,西汉末年沛县(今江苏沛县)人。西汉末年,王莽秉政,指派刘歆考订历代度量衡制度。刘歆采用以音律校验黄钟律管的长度,以度审容,以黍的容重定衡重的方法,厘定度量衡三个单位量的标准。在刘歆的主持下,制作了一批度量衡标准器,其中最有名的是新莽嘉量(现存于台北故宫博物院),新莽嘉量集中了长度、容量、衡重三者的单位量值,以及三者之间存在的相成相通关系,被后世奉为古制,延用到明清时代。

浑天仪和地动仪的发明者●张衡

张衡(78年-139年),字平子,南阳西鄂(今河南南阳市石桥镇)人。我国东汉时期伟大的科学家,为我国天文学、地震学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张衡观测记录了两千五百颗恒星,创制了世界上第一架能比较准确地表演天象的漏水转浑天仪,第一架测试地震的仪器——候风地动仪,还制造出了指南车、自动记里鼓车、飞行数里的木鸟等。

发明割圆术的数学家●刘徽

刘徽(225年—295年),山东临淄人,魏晋期间伟大的数学家,中国古典数学理论的奠基者之一,是中国最早明确主张用逻辑推理的方式来论证数学命题的人。刘徽发明了“割圆术”,找到了计算圆周率的科学方法,圆周率是度量衡设计不可缺少的一个关键数据,对度量衡技术至关重要。刘徽运用他得出的圆周率(3.14)测量并计算了魏大司农斛和新莽铜斛,得到了它们的精确数据。

第一个给风定级的科学家●李淳风

李淳风(602年-670年),岐州雍人(今陕西省岐山县)。唐代杰出的天文学家、数学家,精通天文、历算、阴阳之说。他考订了历代度量衡的发展演变,用自己设计的“三脚鸡风动标”观风、测风,并将风定为八级,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给风定级的古代科学家。1000年后,欧州人才在李淳风所定八级风基础上细化为十三级风。

戥秤的创制者●刘承珪

刘承珪(949年-1012年),楚州山阳(今江苏淮安)人,字大方。他掌管内藏三十年,对度量衡很有研究,为宋朝的权衡改制,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在对历代度量衡考证和研究中,发现权衡器从“一钱至十斤共五十余种,轻重无准。”经过反复校验,创制了两种小型精密的戥子,作为国家级的标准器。刘承硅创制的戥秤,称量比一般杆秤精确,深受行市、商贾欢迎,成为此后称量金银、药物等贵重物品的专用工具而沿用了近千年。

修订#授时历#的天文学家●郭守敬

郭守敬(1231年-1316年),中国元朝的天文学家、数学家、水利专家和仪器制造专家,顺德邢台(今河北邢台)人。郭守敬改进天文仪器,发明了简仪;精推历理,经4年时间制订出《授时历》,通行360多年,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一种历法。

钢琴理论的鼻祖●朱载堉

朱载堉(1536年—1611年),字伯勤,号句曲山人,明代著名的律学家(有“律圣”之称)。朱载堉对累黍定尺、古代货币和度量衡的关系等都有极其细密的调查和实物实验,简慎特别是关于历代度量衡制变迁的研究一直影响到今天。他提出了一系列管口校正的计算方法和计算公式,创建了十二平均律,此理论被广泛应用在世界各国的键盘乐器上,包括钢琴 ,故朱载堉被誉为“钢琴理论的鼻祖”。

古代的计量单位含义

1、长度

长度单位包括忽、秒(丝)、毫、厘、寸、尺、丈、咫、寻、常、仞。这些名称中尺为最基本的长度单位,古人常将一尺默认为一手之长,因此便有了“布手知尺”的说法。其中,一仞等于八尺,同时古人也常说:“度长短者,不失毫厘”,其意思是长度测量单位中也存在着一些十分微小的精度之处,比如:蚕会吐丝,便被古人认为所吐之丝即忽,十忽为一秒,十秒即一毫,十毫是一厘,十厘就是一分了。

2、容积(体积)

由于在上古时期计量农产品肆咐拦时多用量器,因此量器成为人类最早使用的一种计量单位,包括:溢、掬、釜、钟、豆、区、斗、斛、升(掬),其中认为一只手所能盛的水成为一溢,两只手合起来叫做掬。这些计量单位最早出自于先秦时期的文学作品,例如《左传》与《礼记》,这两部作品都认为掬四谓豆,由于掬即升,因此可以认为四升为一豆,相当于双手合起来舀四次水才够一豆。除此之外,斛也是常有单位,宋朝以后多见一些,普遍认为一斛就是五斗。

3、重量

由于重量单位各朝各代众说纷纭,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但对比各种说法,不难发现相似之处较多,比如:重量单位自古以来最常见的为:两、斤、铢、均、石,统称五权。二十四铢即一两,十六两即一斤,三十斤为一均,四均就是一石,可见石是最大的单位。

古代的计量单位举例

钧是古代的一种重量单位,《说文》中有记载“钧,三十斤也。”所以说,一钧则是代表三十斤。

钧作为重量单位最早是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据《吕氏春秋-仲春纪》记载:“日夜分则同度量,钧衡石。”在我们现在所熟知的成语“千钧一发”中,其意思是千钧重量吊在一根头发丝上。而现在看来,千钧的重量就是三万斤,如此沉重的重量赋予到了一根头发丝上面,足以看出当时情况的危急了。

荀子《劝学》中曾有这样一句:“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荀子虽然是告诫我们滴水穿石,不断努力坚持的重要性。

但另一方面,“跬”也是古代计量长度的单位之一。古代一脚迈出后着地的距离就称为跬。因为每个人脚的大小不一样,所以跬的长度也不能确定。

仞与上面的跬一样,都是古代的计量单位,《孔安国曰》中记载说八尺曰仞。除此之外,在《正字通》中也有记载:“古以周尺八尺为仞,中人之身,长八尺,两臂寻之,亦八尺,两足步之,亦八尺。度高深以仞,度短长以寻,度地以步。”但这只是周代的规制,到了汉代又成了七尺为仞。

唐代王之涣的《凉州词》中有这样一句“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这其中的仞就是七尺为仞的仞。

现在汉字中常说的舍,大都是指的是建筑物,例如屋舍、房舍、宿舍等。

但在古代舍确实是名副其实的长度单位,成语中有“退避三舍”这个成语,其中的“舍”指的就是长度,古代以三十里为一舍,一里是500米,那么三舍就是45000米,如此看来晋君当年撤退,牺牲的确蛮大的。

斛原是古代的一种容器,形状是方形的,口较小,底较大。除此之外也是古代的一种容量单位。

在唐朝以前,斛本来是对石(一种容量单位)的旧称呼,所以一斛原来指的是十斗,后来宋代以后,将斛与石区别开,一石等于两斛,所以一斛也就是五斗了。

作为古代的容量单位之一的合,原来也只是一种方型或者圆筒形的装粮食的器具,制作材料也都是古代常见的木头与竹子。

十勺等于一合,而十合等于一升,所以一合也就等于现在的一百毫升,如此看来,虽然顶了一个集合的“合”的名头,但是容量却也不是很大。

寻是古代的长度单位之一,但是对于寻的长度大小从古到今一直都具有争议。

在《说文解字·寸部》中记载:“度人臂之两倍为寻,八尺也。”也就是说《说文解字》中把八尺看作一寻。而在《说文通训定声》中却考证说“度广四寻,度深四仞。皆伸两臂为度,度广则身平臂直,而适得八尺,度深则身侧臂曲,而仅得七尺。”即最终测定的结果是七尺为一寻。

而在我们现在的生活,寻大多作为帆船的运动术语而使用,是常用的深度单位,是在航海中测量水深,一般一寻即六英尺。

说起豆,大家大都会想到的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所吃的豆子,但是在我国古代生活中,豆不仅是一种事物,还是一种容器更是一种容量单位。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这里面的“箪”跟“豆”都是古代一种盛放食物的容器,主要用来盛放肉食和羹,形状像高脚盘。《说文》中也有解释:“豆,古食肉器也。”

《阿房宫赋》中“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这一句道出了秦始皇秦皇室的索取无度,不知节约,锱也是古代的质量单位之一,古代六铢等于一锱,四锱等于一两。常以锱铢连用,表示比较微小的数量。

如此看来,古人渊博的学识不仅体现在诗词歌赋上,连小小的计量单位也体现了古人的智慧哪!而我们现在所使用的计量单位大都是为了使用方便简化而来的,那也算是取古人的精华了。

宋高宗赵构时期,曾出现了一个“真假公主”事件,一个自称是柔福帝姬(宋徽宗时皇帝女儿都称帝姬)的女子在土匪的营寨里被发现,经过老宫人的盘查与询问后,确定这个女子是公主,宋高宗大喜。后来将其许配给高世荣,据记载,柔福帝姬的嫁妆足足有一万八千缗,而前后受到的赏赐也高达四十八万缗左右。

而“缗”本意是穿铜钱用的绳子,后来慢慢演化成了古代的一种计量单位。

清代诗人邵长蘅的《青门剩稿》中有这样的记载“钱千万缗”即有千万贯钱的意思,古代的一缗钱即一贯钱。唐及以前的朝代中,一缗钱指的是1000文铜钱。等到宋代,钱数大大减少,一缗钱仅等于770文铜钱。

西汉时汉武帝采取重农抑商的策略,决定由国家向商人征收财产税,这种财产税的名称叫做“算缗”,后来又因为有些商人隐瞒自家财产不如实上报缴税,又出现了“告缗”这种举报型的税收,其中的“缗”即为缗钱,颜师古曾注引过这样的话:“缗,丝也,以贯钱也。一贯千钱,出算二十也”。

“算缗告缗”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古代商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土地兼并,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

参考资料:《青门剩稿》《说文解字》《正字通》

世界上第一台测定地震方向的仪器,是谁发明的?

世界上第一台测定地震方向的仪器是张衡发明的,名字叫”地动仪“。

铜珠掉出,陇西报震,众皆叹服—— 132年,科学家、文学家张衡发明制造了世界上第一台测定地震方位的仪器——候风地动仪。张衡将候风地动仪安置在都城洛阳。起初,满朝文武都不相信这台地动仪能够测出地震的方向。

凑巧138年3月1日(汉永和三年二月初三)地动仪中有一个龙头机件突然发动,朝向西北方向的铜珠落了下来,掉进仪器下面的蟾蜍口里。几天后,陇西驿者日夜奔驰来京师,报告陇西地震,二郡山崩(震级约为6,5级)。陇西正好在洛阳的西北方向。在事实面前,大家都不得不承认候风地动仪的灵验,佩服张衡的发明。而相隔1700多年,欧洲人芹搏才制造出“第一台”地动仪,古波斯直到公元11世纪才有类似的地震仪器。

地动仪的问世受制于当时的社会环境,古代人用自己的智慧证明了地震是可以预测的,但因当时的通讯十分落后,从预戚消测到公众响应躲避自救,快马加鞭可能好几天以后了,而且像地震这种灾害也不是频繁发生。

可以想想地动仪这种高超技艺的仪器,在那个时代,只是做一台并维护就需要花费很大的金钱和人力,如果多做几台,巨额投入简直不可想象,封建君主对这个东西肯定会不屑一顾。

我们都知道四大发明,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这与我们的政治经济军事社会生活息息相关,制作简单实用便捷。所以能发扬光大,传播四海。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和推动者。如果一件物件儿没有得到人民群众的认可,不适合在人民群众中操作使用,我想是不会流传下来的。

如果地动仪在这个时代被发嫌仔祥明出来,加上现代先进的通讯技术,分秒之间就能把预警信息推送到公众手上。

古人自己的智慧证明了地震可以预测,现代人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借鉴地动仪的制作理念,加上通讯技术手段证明地震不但可以预测,还能及时得到预警预防。只能说张衡发明地动仪理念太先进,脚步太快,社会和公众还不能理解和接受。

卡尺谁发明的

游标卡尺是工业上常用的测量长度的仪器,已成为现代工业中不可缺少的测量工具之一。长期以来,人们普遍认为,游标卡尺是法国数学家维尼尔·皮尔(Pierre Vernier)(公元1580年—1637年)在1631年发明的。其实早在公元初年,滑动卡尺已在我国出现了。西汉末年,王莽建立新政后,积极推进变法改制。为了制定更精确的测量尺度,一种非常像现代活动扳手的测量工具出现了。这是一种铜制的可滑动调节的卡尺,有14.22厘米长,主要有固定吃、固定卡抓、鱼形柄、导槽、导销、组合套、活动尺、活动卡抓等部分组成,当然它还没有现代活动扳手那样的旋转螺杆。这种卡尺的活动尺,正面刻5寸,固定尺正面也刻5寸,除右端1寸外,左边4寸,每寸又刻10分。在固定尺的另一面刻有一段古代铭文:“始建国元年正月癸酉朔日制。”从原理、性能、用途看,这个游标卡尺同现代的游标卡尺相比,其结构已经非常相似了,但它比西雀物方科学家制成的游标卡尺早1700多年,是中国古代劳绝岁卖动人民智慧的结晶。王莽新政时期的原始铜制滑动卡尺,于1992年5月在扬州市西北8公里的邗江县甘泉乡(今邗江区甘泉镇)的一座东汉早并逗期的砖室墓出土。它的发现为研究我国古代科学技术史、数学史和度量衡史提供了实例,显得弥足珍贵。需要说明的是,有现代意义的滑动卡尺是法国人维尼尔·皮尔发明的。1638年,威廉加斯科因(William Gascoigne)在此基础上发明了螺旋千分尺,它在天文测量上大放异彩。至于欧洲最早的测径尺规出现在何时,一般认为不会超过文艺复兴达·芬奇的时代,据说他曾画过类似的草图,但是否动手制作过,却没有任何资料可证实。

关于测量是谁发明的和测量的科学是谁提出的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