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给各位分享方寸是谁发明的的知识,其中也会对方寸是谁发明的呢进行解释,如果未能解决您的问答,可在评论区留言!
文章目录:
从古至今谁发明了第一枚钱币
最早的钱币是贝币。钱币是春秋战国时期的金属铸币之一,由铲形工具钱演变而来。有银质的,多数为青铜的,后代专指铜铸币。原始的钱币与工具钱凯迅氏同形状,后来逐渐脱离,具有自己的特点。这种货币便称为钱。“钱”字由此成为货币的名称之一。
钱的使用地区,最初是在西周、东周、晋国,后来扩及燕国与秦国以及昌轮与它们接壤的国家之边界地区。钱币以釿为货币单位。秦始皇统一方孔半两钱,废各国钱币。
扩展资料
以币面文字命名。春秋战国时期的“齐刀”、“即墨刀”、“安阳刀”、“明刀”,汉、魏、晋、南齐等时期的“五铢”以及唐朝以后的“元宝”、“重宝”、“通宝”等,都是因币面的文字而得名。以币面图案命名。清末各省多铸银元,因钱币中央有蟠龙纹,故称“龙洋”。
以币体形状命名。春秋战国时期的“针首刀”、“圆首刀”、“三孔布”,汉代的“荚钱”,以及秦后的“方孔钱”,都是根据币体的不同形状而命名的。
以币体重量命名。秦始皇时全国统一铸盯散币“半两”和开始铸于汉文帝五年时的“四铸”,都是以当时每枚钱币的实际重量命名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钱币
现代兵器枪是谁发明的是我国哪个朝代的人
火枪是用一个或两个竹筒装上火药,绑缚在长枪枪头下面,与敌人交战时,可先发射火焰烧灼敌兵,再用枪头刺杀。这种火器在南宋时非常盛行。
火枪由中国发明,并在欧洲发扬光大,欧洲的军队对于火枪这样的装备是非常热衷的。尤其是德国和英国。德国的火枪技术和火枪的普及率乃是欧洲第一,不论是在发明了火门枪的火药时代,或者是普鲁士王朝战争时期,火枪的运用处于领先地位。
突火枪:火铳就是最早期的火枪,是在中国宋代发明的,因为气密性和枪管长度等问题,杀伤力不大,射程仅仅5─10m。南宋理宗开庆元年(公元1259),宋军发明此种管状火器。以巨竹筒为枪身,内部装填火药与子窠--子弹。点燃引线后,火药喷发,将“子窠”射出,射程远达150步(约230米)。这是世界第一种发射子弹的步枪。当时叫做“突火枪”,其基本形状为:前段是一根粗竹管;中段膨胀的部分是火药室,外壁上有一点火小孔;后段是手持的木棍。其发射时以木棍拄地,左手扶住铁管,右手点火,发出一声巨响,射出石块或者弹丸,未燃尽的火药气体喷出枪口达两三米。这种原始的火枪真正所能起到的,也只有心理威慑作用,首先,由于火药的原料配比问题,其推力相当有限,射程大概不到一百米,又因为射击方式很僵硬,根本不可能运用现代的“三点一线”式瞄准方式,再因为其枪管为竹管,在射击了大约四到五次之后,枪管末段的竹质就会因为火药爆炸时的灼烧而变得十分脆弱,摔在地上就会折断,更有甚者,射击的时候因为膛压过高干脆炸膛,竹子哪里撑的住那样的爆炸(至于其他后期火枪也有的弊病,暂时先不谈),总而言之,威慑,威慑力量而已。
“梨花枪”,金人称“飞火枪”,枪头下装有2尺长的药筒。内含柳炭、铁滓、磁末、硫磺、砒霜等混合药剂,具有燃烧、毒烟、喷射等作用。明代火枪改进一步,枪柄6尺长,末端有铁钻,枪头1尺长,枪头下夹装两支喷射药筒,用引信相连。使用时两个药筒相继点燃喷射火焰;枪头两侧有钩镰状的铁叉,两州袭哗长刃向上可作镋用,两短刃向下可作镰用,具有烧、刺、叉、钩等作用。
明代梨花枪,只有一个铁筒,状如尖笋,小头口径3分,可安引信,大头口径1寸8分,内装毒药,用泥封口。兵士们可随身携带数个药筒,以备更换发射。喷射出的毒焰可达几丈远。清代梨花枪,长7尺3寸,枪头由两个5寸的直刃和6寸长的横刃制成,刃下装竹药筒,长2尺6寸,束三道铁箍,内装毒性烟雾火药,杀伤力亦很强。梨花枪经过几代更迭而不衰,是因为它制作简单,使用方便,且又有多种杀伤性能。因喷药筒内装有形似梨花的铁蒺藜、碎铁屑而得名“梨花枪”。这时期火枪是战斗中主要的轻型武器之一。南宋有位武将,名叫“李全”,据说他曾凭借一杆梨花枪称雄山东,被公认为“二十年梨花枪,天下无敌手”。
鸟铳,又称鸟嘴铳,是明朝与清朝时对火绳枪和燧发枪的统称。在明嘉靖时传入中国,与明朝原有的铳器相比是具有照门、照星、铳托、铳机这几种部件,所以中国开始有可以在双手同时持握时发射的铳器。
鸟铳在明嘉靖时由西洋传入日本再传入中国。明万历26年(1598年)赵士桢著成的《神器谱》中记载了鸟铳传入中国后,中国原有的诸火器皆失其利,是因为中国原有的铳器需一手持柄一手燃药因而较难命中目标,而形容鸟铳为:“后有照门,前有照星,机发弹出,两手不动,对准毫厘,命中方寸,兼之筒长气聚,更能致远摧坚。”
《神器禅岁谱》中也记载了赵士桢参考了鸟铳与三眼铳的特色而制出迅雷铳(多管的鸟铳),参考了鸟铳与佛郎机铳的特色制出了掣电铳(后膛定装弹药的鸟铳)。
明天启元年(1621年)刻印的《武备志》有将各国制的鸟铳相比较,认为噜蜜铳最远最毒。
明崇祯3年(1630年)刻印的《兵录》记载已有燧发式的鸟铳,也册行记载子母鸟铳配有插管式的铳刀(刺刀)。
和欧洲同时代的使用20至35克弹丸的轻型火绳枪相比,部分的鸟枪是高速轻弹(10克弹丸),精度较高,而威力较低,在与身着铁甲的八旗军对射时破甲力不足。
马宪、李槐等人整理和传授的鸟铳制造工艺一直沿用到清末都没有较大的变化,虽然欧洲的火绳枪在三十年战争后被燧发枪替代(东欧在十七世纪仍然偏好重型火绳枪),但在中国,火绳枪和火绳枪工艺却一直未被淘汰,直到民国初年。在此期间,明末毕懋康发明中国的自生火铳燧发枪,并被后来的清政府所采用,但是其延伸品却被做成御制自来火枪一直被满清贵族所占有,决大多数的清军依旧装备大线枪与兵丁鸟枪等旧式火绳枪,甚至于依靠传统的刀剑弓矢与装备着先进燧发枪(鸦片战争时,欧洲已经开始普及用雷汞击发发射药的击发枪,鸦片战争中英军用的仍然是老式的燧发枪)的外国侵略者战斗。
宋应星的《天工开物》中说:“凡锤鸟铳,先以铁挺一条大如箸者为冷骨,裹红铁锤成。先为三接,接口炽红,竭力撞合。合以后以四棱钢锥如箸大者,透转其中,使极光净,则发药无阻滞。”这就是延用了数百年的鸟铳制作工艺,虽然在中国火铳的点火技术经过了几次改良,但是传统铳体的制造工艺一直到晚清洋务运动兴起时才被彻底抛弃,从第一支火绳枪起到二次大战的数百年中一直采用,可谓渊源流长;明代早期采用铆接,因制造不便,后期采用两段铜箍固定,虽然清洗不便,却缩短了鸟铳的制作时间,清代学习土耳其的方法,固定铳管用细绳子扎,在一支铳上分成几段扎上一种牢固的细棉绳,在清洗铳管时只要解开绳子就能取下铳管,只是绳子容易被射击后炽热的铳管烙断。
孙思邈的故事
孙思邈是古雍州华原人。七岁上学,每天能诵读一千多字。二十岁左右时,他喜欢谈论庄、老及百家学说,也喜欢佛经。洛阳的总管独孤信,在见了他之后感叹地说:“这是一个圣童,只怕他器大识小,很难被任用。”后周宣帝的时候,孙思邈以王室多变故的原因,隐居到太白山里去了。隋文帝辅政的时候,让他做国子博士。他称病不起,没有接受此职。他常常对周围亲近的人说:“再过五十年,应当有一个圣人出世,那时候我将助他济世救人。”
五十年后,唐太宗即位,把他召到京城,感叹他的容貌之年轻,对他说:“看见你,我因此懂得有道的人实在应当受到尊重,羡门、广成等神仙确实不是虚传。”太宗要授给他爵位,他坚辞不受。唐显庆四年,唐高宗召见他,请他做谏议大夫,他又坚辞不受。上元元年时,他托病请求还乡,高宗特赐良马给他,并把鄱阳公主的城邑赐给他居住。当时的名士,如宋之问、孟诜、卢照邻等,都以师弟的礼节待他。
卢照邻病了,住在孙思邈的住宅里,当时庭院前有一棵大梨树,卢照邻就为那梨树作了一篇辞赋。他在赋的序言中写道:“癸酉这年,我因病住在长安光德坊的官舍里,这里的老人说,这是鄱阳公主的城邑。从前鄱阳公主未嫁前就死了,所以她的城邑一直荒废着。当时的一位处士叫孙思邈,他通晓古今,学尽各种数术。他深谙道家的理论,他的学问深入不二,就像当今的维摩诘;至于推算天文历法,度量乾坤,则可以与洛下闳、安期先生相提并论。他自称生于开皇辛酉年,已经九十三岁了。到乡间去打听他,人们都说他已经几百岁了。另外,他和人们一起谈论起周、齐的事来,清清楚楚,就像亲眼见过一样。以此为参照,就知他不止是一百岁的人了。然而他耳不聋,眼不花,神采奕奕。可以说是古代聪明博达长生不老之人。”
当时卢照邻负有盛名,不幸得了重病,他嗟叹每凳洞茄个人遭遇的不同,人的寿命竟如此的悬殊。于是他问孙思邈:“名医治病,其道理何在呢?”孙思邈回答说:“我听说善于论天的人,必定由这个人的本质而定;善于谈论人的人,一定要以天的道理为依据。天有四时的变化,五行的运转,寒暑交替。它运转时,和而为雨,怒而为风,凝而为霜雪,张而为虹霓。这是天地的规律。人有四肢和五脏,一醒一睡,呼吸吐纳,循环往复。流而为荣卫,彰而为气色,发而为音声。这是人体的规律。阳用其精,阴用其枣察形,这是天和人相同的地方。等到失去这种正常现象,蒸则生热,否则生寒,结而为疣赘,陷而为痈疽,奔而为喘乏,竭而为焦枯。病情呈现在表面,病变却在形体内。这种道理同样可推及到天地,也是这样的。所以五纬盈缩,星辰失度,日月错行,彗孛流飞,这是天地的危病。寒暑不时,此天地之蒸否也。石立土踊,此天地之疣赘也。山崩地陷,此天地之痈疽也。奔风暴雨,此天地之喘乏也。雨泽不时,川源涸竭,此天地之焦枯也。良医治病,用药石疏导,救人时才用针剂;圣人用道德来调和,用政事来辅助。所以,故身体有可治愈之疾,天地有可消之灾。”他又说:“胆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圆而行欲方。《诗经》上说,‘如临深颤胡渊,如履薄冰’,说的是小心;‘赳赳武夫,公侯干城’,说的是大胆;‘不为利回,不为义疚’,说的是行为的方正;‘见机而作,不俟终日’,这是心智的圆融。”他的文学造诣,如此超拔出群;他的道术也不可胜纪。
当初魏征等人受诏编修齐、梁、周、隋等五代史,恐怕有遗漏,就曾多次向孙思邈请教。他用口传授,像曾亲眼目睹一样。东台侍郎孙处约,曾经带着五个儿子孙侹、孙儆、孙俊、孙侑、孙佺去拜见孙思邈。孙思邈说:“孙俊应当首先显贵;孙侑应当显达得较晚;孙佺的地位最高,灾祸出在执掌兵权上。”后来都像他说的一样应验了。太子詹事卢齐卿,小时候向孙思邈请教人伦的事情,孙思邈说:“五十年后,你的官职可达一方诸侯之长,我的孙子会成为你的部下,你应当自己保重才是。”卢齐卿后来做了徐州刺史,孙思邈的孙子孙溥,果然是徐州萧县的县令。孙思邈当初对卢齐卿说这话的时候,孙溥尚未出生,而他已预先知道了孙溥的事情。在孙思邈身上发生了许多这样奇异的事情。永淳元年,孙思邈逝去,死前留下话要薄葬,不准在墓中放任何殉葬品,不准用活着的牛羊祭奠。一个多月过去了,他的颜貌不改。举起他的尸体往棺材里装的时候,只剩下空空的衣服而已,他已尸解而去,当时的人都惊叹不已。
他撰写了《千金方》三十卷、《福禄论》三十卷、《摄生真箓》、《枕中素书》、《会三教论》各一卷。开元年间,又有人发现他隐居在终南山。曾经有一个神仙从天而降,对孙思邈说:“你所著的《千金方》,济人的功德也很广了。而用动物做药,残害的生命也太多了。你会成为一个尸解的神仙,但不能白日升天成仙了。”此后孙思邈以草木代替虻虫、水蛭做药,他作《千金方翼》三十篇,每篇有龙宫仙方一首。
从此,孙思邈时隐时现。咸通末年,山下一家村民,有一个十几岁的男孩,不食荤血,父母认为他喜欢善行,让他到白水僧院做了童子。忽然有一位自称孙处士的游客,在院中游了一周之后,从袖中取出一包汤药末交给童子说:“为我像烹茶那样煎这药。”药煎好之后,处士饮了一些,把余下的汤汁给了童子。童子觉得汤汁味道极美,希望再给他一碗。处士说:“这汤就是为你而煎的!”就把方寸这样大的一匙药沫再给他煎着吃。他向同伴们说了此事后,出门一看,发现处士已离去了。童子也腾空飞了起来。众人正在惊异之间,一看那煎汤的锅子,已变成金了。这以后也时常有人见到孙思邈。
有一次在行路时,孙思邈看见一个牧童在杀一条小蛇,那蛇已经受伤出血了。孙思邈恳求牧童不要杀它,并脱下自己的衣服来送给牧童,赎救了小蛇。然后又用药物把蛇封裹起来,把它放回到草丛中去。
一个多月后,孙思邈又外出行走,看见一个白衣少年,仆人和马匹都很壮实,下马来拜见他,并感谢他说:小弟承蒙道者救了一命。孙思邈听后没有介意。少年又再次拜他,并请他骑上另一匹马。两马驰行如飞,到了一处城郭的地方。那里花木繁盛,春景和媚,门庭灿然显赫,人物繁杂,简直就像是君王的住处。原来孙思邈救的小蛇是龙王的儿子,那里就是龙宫的所在“泾阳水府”。
龙王为报孙思邈救子之恩,临行时要送他许多金珠宝物,但都被孙思邈坚决的推辞了。龙王见他不爱富贵,便叫儿子取出龙宫药方三十首来赠送给他,并告诉他说:“这是真方,可以济世救人”。孙思邈回家后把每一个药方都试用了,发现都有神效。后来孙思邈在撰写自己的方书《千金方》三十卷时,便把龙宫药方分散放在里面。
迄今为止的后世方剂学家们,在研究《千金方》时都注意到一个事实:《千金方》中的有些方剂,无法用中医已有的理论通过辩证论治的精神去衡量和理解。这一类“奇崛”的方剂中,有些是配伍方法奇怪,与方剂配伍的通常理论不吻合(比如“神丹”);有些则不仅配伍方法超常,而且用药多而繁杂,一方之中寒热温凉气血攻补兼备,简直无法用医理作方剂分析。其实,这些“奇崛”的方剂可能正是龙宫药方,以及孙思邈根据自己对龙宫药方的体悟而仿制的一些方剂。
有一天深夜,雷声“隆隆”,暴雨随之瓢泼似地“哗哗”而下。但孙思邈修筑在高山悬崖下的茅屋木门竟此时被人“笃笃笃地敲响彻云霄了。孙真人正疾书撰述,只得定住神绪思路,停下笔来,静听辨识一会儿。果然是有人在执意不断地敲着门。
唉!如此暴雨,深更半夜,难道还有求医之人不成?”孙思邈心里说着话,急忙走过去打开门来。只见门口站口着一位白衣秀士,当时天空雷轰电闪,暴雨如注,奇怪的是这位秀士竟然衣服滴水未沾!便是他脸色一片赤红,仿佛憋着一口闷气已有许久。孙真人就说:‘是你要找瞧病吗?“这白衣秀士急忙点点头。
孙真人即让他进屋坐下切脉,这心中也犯开了嘀咕:“嗯,这脉不浮不沉,不虚不涩,非人类之脉啊?”他皱眉摇头,百思不得其解。忽地天空中一首闪电照进屋来,那雨早就停了,孙真人的心灵也随着这道闪电忽然明白。便沉心静气地地观察一番,即说道:“你非人类吧?”
白衣秀士一愣,随即镇静下来说:“何以见得?”
人类之肪,医书脉典载得明白,吾一向行医岂能不知?
这些就不必细说。但是你这脉象实在奇怪,起如腾云驾雾,落如翻江倒海,这怎么是人类之脉象呢?“孙真人双眼紧盯着白衣秀士。
白衣秀士一点儿也不生气问道:“那么真人能断定我的身份吗?
孙思邈微微一笑:“你来则有电闪雷鸣、狂风暴雨相助,静则风雷电全息。你的衣服在暴雨中丝毫不湿,加之你的脉象无不显示特异属性。如我猜得无误,你定是水府之尊枣神龙吧?”
这白衣秀士听了连连点头,佩服得五体投地!连称:“难怪真人的大名,天上地下无所不知。真是盛名之下,其实不虚!”说完急忙介绍自己的病症道:“数日之前, 我因一时饿得急了,饮食勿勿,不知什么物件一下堵塞了我的食道。于是连日来苟延残喘,只能喝些稀汤以维持生命。”
听了化形白衣秀士的神龙如此诉说,孙思邈略微思索了一会儿,就说:“你的病我能治好,但你秘须听我的话。俗话说‘良药苦口、医人手狠‘,不能由着你自己的性子。岐典之道,旨在利物救命,痛苦时要能忍耐。”随即唤过童子,如此如此交待他去准备汤药,又径入内室将一切医用之物拢入袖口之中。
不一会儿,童子提着一桶汤药放在白衣秀士座前。孙思邈即督促他尽快饮服,中间不可稍息,否则此病难治。
这老龙所化白衣秀士一听急忙捧起桶来,仰首闭气“咕咚,咕咚”像往深渊中地饮服起来。本来他那喉头堵着,饮食都极困难但此进竟然毫无阻碍地一口气就将那一桶汤药给灌入了肚中。这肚中“咕嘟嘟……”一阵翻腾,那喉头又觉忍耐不住,立即低下头来,“哇”的一声,就着那桶吐个不止。当那白衣秀士惊疑地看到在那吐出的秽物中竟有一条长蛇混杂混杂其中时,他由衷地赞到:“真人灵丹妙药,确是手到病除!”
孙思邈“哈哈”一乐道:“什么灵丹妙药,只不过一桶醋拌蒜泥而已,酸辣交加,那蛇自然待不住了。”他顿一顿,接着说:“你病根虽除,元气未服,我再为你扎上一针,即可一劳永逸。”那白衣秀士听了连声称好。
孙思邈即走到白衣秀士的背后,取也一支尺余长的金针,对准他那顶心偏后的位置猛地扎下。那白衣秀士一声吼叫,即化出原形枣真正一条银光鳞鳞水桶粗细巨龙。软瘫盘结在地上动也不能动一下。那银灯似的一对大眼,定定地瞅着孙思邈。
孙思邈说:“我金针拔下,你即腾身向屋内石壁猛窜。如能穿此山岩石壁,腾身云中,你的元气也就真正恢复了。”说着话就伸手拔下那龙身上的金针,喝道:“快穿石岩!”那白龙扭动身姿即向那石岩窜去。很快在那石壁上没入身形。但是那石壁上从此也就留下了一座宽阔幽深的巨洞。
不一会儿,空中传来白衣秀士的声音:“真人德加异类,为神仙之榜样。我即返还府,防涝救旱,永为人类(?)服务!”孙思邈打开门来,只见空中一道闪电,白龙身形在云际中晃,好没入那茫茫的雷天空之中。
唐代名医孙思邈,京兆华原人。少时因病学医,对医学有很深的研究,并博涉经史百家学术,兼通佛典。一生救人无数,自己也寿逾百岁,被后人尊为药王。人们为求安康,全国各地都有供奉药王的庙宇。花山、青龙山一带也曾建有药王庙,塑有孙思邈的神像,香火旺盛。过去游方郎中手持的铜环,名曰虎撑,就是孙思邈时留传下来的。虎守杏林的故事早已家喻户晓。可是孙思邈早年出道时,却很不得地,为谋生计,不得不远走他乡。
孙思邈初次行医,在大唐都城长安。时太宗在位,文韬武略,盛极一时。国都长安,乃天子脚下,万国都会,十分繁华。真是楼台连阡陌,道路通九洲。商贾云集,名流荟萃,凡有一技之长的人才,都想到长安发展。一则挣钱容易,二则有可能结交权贵,谋得一官半职。然而孙思邈初来乍到,没有显赫的名望,挂牌行医,就医者了了,真是门可罗雀。
忽一日,有邻里李小二跑来,说:“孙先生,家母突然晕倒,请你快去看看。”孙思邈二话没说,赶紧跟随到小二家,一看,一家人整围着一老太太呼叫,有的捶胸,有的捶背,一片慌乱。孙思邈让人把老太太扶在床上,那老太太见孙思邈来了,微微睁了一下眼。孙思邈让众人让开,把老太太放平,伸手为老太太号脉。号完脉后,拿起药箱往外走,李小二追出,问:“怎么样,我妈她要紧不要紧?”孙思邈说:“准备后事吧,你妈已无药可救了。”李小二不解地说:“不是刚才已经醒了吗?怎么就没救了呢?”孙思邈说:“老夫人心脉本已微弱,被你们家人乱捶乱喊,扰得老夫人心脉已断。刚才是回光返照,所以没药可救了。”李小二一家见孙思邈不下药就说没救了,很不理解,怀疑孙思邈医术不精。
又一日,孙思邈外出,有一家人在夯土筑墙,遥见孙思邈跚跚走来,其中一小伙子说:“孙思邈来了,我装病让他看一看,试试他的医道如何。”众人只为博得一笑取乐,就高声喊:“孙思邈快来呀,有人病了。”那小伙子便一头栽倒装病。孙思邈过来,把那小伙子放平,手按寸、关、尺,一号脉,遂站起来说:“准备后事吧,没救了。”众人大笑,一个个笑的前仰后合,把孙思邈笑得一头雾水。内中有一人说:“他是装病逗你的,其实根本没有病。”孙思邈一本正经的说:“他已死了,怎么没病,他的胆已破了,心脉也乱了。”众人大惊,只见那装病的小伙子已脸色发紫,不一会儿,便气息皆无。
找孙思邈看病,没有一个被医好的,孙思邈看谁谁死,消息象风一样传遍了长安城,人们背地里都叫他“背时郎中”。时运不济,空有满腹学问,为了糊口,不得不背起行装,作游医度日。一日正在长安大街上行走,被一江湖术士拦住去路:“先生相貌大有来头,绝非等闲之人。”便约他到茶馆一叙,孙思邈说:“实不相瞒,初次行医,医谁谁死,坐堂行医,无人上门,不得已,才想云游天下,等待时运好转,再作打算。”那术士说:“生死由命,所说被医死之人,都是命中该死,并非你医术不精,在你施救之前,早已死去,与你不相干,不过长安已不能留。”孙思邈说:“到何处方能发迹?还望先生指点迷津。”那术士将手入袖中,占卜一课,神秘的说:“先生的卦象很特殊,据此看来,利在东,必须东出潼关,若是遇到有一丈二尺高的茅草的地方,脚穿三十斤重的靴子时侯,就不要再走了,那就是先生发迹的地方。”
孙思邈遵照术士指点的方向,东出潼关,一路跋山涉水,展转江北数省。经亳洲,入小沛,寻访神医华佗、扁鹊遗迹,收集古方、验方,考察许多药材产地,医术大有长进。于贞观八年秋,沿运河北上,经济南,进长山,本想经临淄到登州。时值深秋天气,又逢秋雨连绵,连日不开,正走到前面一大山,山虽不甚高,但也气势雄伟,但绵延数十里,中间一条大道。
沿大道来到山中,两傍陡峭如刀削,上面古松倒挂,枯藤缠绕,殷红色的粘土,又粘又滑,雨水沿山道汇成溪流,颜色暗红如血。此处前不见村,后不靠店,秋雨霏霏,寒风嗖嗖。更添几分阴森气氛,孙思邈又冷又累,看见路边有一棵大树,实在走不动了,就来到树下休息。这棵大树,粗细足有三人合抱,树干早已枯空了,上面有一个树洞,长出一蓬茅草。由于年深日久,或是风雨吹打,或是鸟儿啄来的草籽,在树洞中发芽,长出茅草。孙思邈抬头看见茅草,估摸离地有一丈二尺多高,心想一丈二尺高的茅草找到了。低头看着自己的双脚,靴子上粘满了粘粘的红泥,抬脚一拈量,足有30斤重。想起术士言语,看来只好至此为止,不能往前走了。此处不靠村、不靠店,漫山坡里何处安身?此时孙思邈浑身湿透了,身上寒冷,腹中饥饿,筋疲力尽,寸步难行。猛然见山下树林中,露出一角青瓦,半壁白墙,原来是一道观。过去巫医一家,道家多有行医者,医家见了道家如同见了同行。孙思邈如见救星,拖着疲惫的身子奔向道观。
到山门下叩门,一道士出迎,孙思邈说明来意,道士带去见了观主,观主见孙思邈相貌清奇,举止文雅,颇有好感,便问孙思邈来历,孙思邈说:“本是京兆人,累世行医,至在下已历三世,先祖曾有数代为将者,至吾祖始从文行医。”孙思邈问起此处山川地名,观主答道:“此处青龙山,所来古道,乃马陵道也。”孙思邈说:“莫非此处是孙膑灭庞涓处也?”观主答曰:“正是此处。相传孙膑、庞涓同出于梓橦山鬼谷子先生门下,庞涓在魏国为将,因嫉孙膑之才,设计害孙膑至残,后由齐将田单救归,拜为军师,孙膑用增兵减灶之计,诱魏军追至马陵道,全歼魏军,马陵道,又称红线沟,此处土色殷红,皆魏将士鲜血所染,因当年杀伐太重,至今马陵道阴气森森,单身客人不敢通过。”孙思邈听后,毛骨悚然。孙思邈长途跋涉又经风寒,竟然病倒。只得在观中暂住。第二天孙思邈口授药方求观主帮助在山上采来草药,两剂汤药后,孙思邈寒热即退。那些道士平时都是喜欢装神弄鬼,愚弄老百姓的。那观主见孙思邈医术如此高明,遂心生机巧,在观中三清像后,设一布幔,让孙思邈藏在后面,自己在前面击罄念咒,谎称祖师显灵,为人看病。只要病人在三清像前跪着说明病情,就天降灵方,病人照神仙所赐药方抓药,百治百愈,药到病除。这样医好很多病人,观主坐收酬金和香火钱。道观中有神仙显灵,给人看病的消息象长了翅膀,一传十、十传百,很快传到长山郡。
郡守裴绪,闻听本郡地方有神仙显灵,为人看病,心中感到奇怪。毕竟郡守太爷裴绪是颇有见识之人,料定是道士弄鬼,就招了个曾去看过病的人来仔细盘问,觉得其中有诈。一日带自己的夫人前去求神,夫人跪在神像前,诉说病情,裴绪却在一旁观看动静。当看到神像后抛出的药方,拣起来一看,上面墨迹未干,断定布幔后有人刚刚写完。再看字迹,真是字字珠玑,行行锦绣,心想此人绝非凡夫俗子。于是高声说:“何方高人,请出来相见,裴绪这厢有礼了。”孙思邈本是至诚君子,早已厌烦了这样胡弄百姓的勾当,见郡守老爷来了,知瞒不过去,于是走出帏幔与郡守行礼。裴绪见孙思邈一表非俗,就请到衙内叙话。孙思邈同裴绪到府衙,便把自己由于时运不济,才流落到此,为了生活寄居道观,任观主摆布,走此下策,实出无奈。裴绪说:“观先生之才,绝非平庸之辈。没有发迹,只是时运未到。正所谓大鹏未会风云,蜇龙未闻惊雷。若先生时来运转,我这里的小小长山城是容不下您的了。若不嫌弃,可在衙前为先生设馆,供先生暂住,一应费用,由裴某垫支。如若亏损,由裴某承担。”在裴绪的支持下,孙思邈安顿下来行医。
孙思邈本来就医术高明, 又得郡守支持,医馆很快红火起来,不但衣食不愁,且赢余越来越多,一时声名鹊起。一日孙思邈在馆中闲坐,闻听大街上人声扰嚷,伴有哀哀哭声。循声望去,见一行人抬着棺木,后面有人哭泣。棺木下面,鲜血点滴落下。孙思邈出门看到此景,高声叫抬棺人住下,说:“人尚未死,怎么就可出殡。”出殡的队伍停下后,孙思邈说:“人尚未死,一定能救。”出殡的是一位产妇,其丈夫说:“难产已半天了,早已没有了气息。”孙思邈说:“开棺看看再说。”死者半路开棺是不吉利的,产妇的丈夫不同意。孙思邈说:“我以性命担保,赶快开棺!晚了就真没救了。”产妇家属只好开棺让孙思邈看。开棺后,见产妇面色清白,毫无气息,孙思邈号了脉后,取出药包,抽出一支银针,对着产妇的肚子扎了下去,只听产妇呻吟了一声,渐渐缓过气来。随后,棺中传出婴儿啼哭,一家人大喜,一齐跪倒给孙思邈叩头。齐声说:“感谢神医,起死回生,一针救了母子两条人命。”孙思邈连说:“诸位请起,救助苦难,本是医家份内事,不必客气,赶快回家照顾病人吧。”事后,裴绪闻讯赶来,一是祝贺孙先生又做了一件感天动地的善事,二来感谢救了本郡平民的性命。两人寒喧之后,在医馆品茶,裴绪问:“先生怎知那产妇没死,又怎么能一针救了两条人命?”孙思邈说:“我在馆内闲坐,听外面哭声甚哀。当即出去观看,见棺内有血水滴出,血色鲜红。只有健康的活人流出的血,才这样鲜红不凝结。若棺内是死人,即便有血水流出,也是有腐臭味,血色暗紫带血块。一问是产妇,所以我断定此人仍活着,一定能救。”裴绪问:“怎么你一针刺下,就使产妇苏醒,婴儿降生?”孙思邈诙谐地说:“那孩儿不愿出生,一手抓住他母亲的心系子,把他母亲痛晕了,自己也降生不了。我一针下去,正好刺中那孩子的手心,那孩儿手疼,自然就松了手。他母亲也就醒了,那孩子也就降生了。那孩子不愿来到人间受苦,所以一生下来便啼哭。”裴绪大笑。孙思邈本就精于针灸,对产妇如何进行针灸、刺激哪些穴位,自然是有科学道理的,只是讲故事的人不明白罢了。
自此,孙思邈名声大振,求医者络绎不绝。二年后,裴绪奉旨进京,孙思邈随入长安。孙思邈又请裴绪出面,在长安郊外,买一片地,凡经他医好的患者,可自愿来山坡上种杏树一株。日久山坡上万杏成林,才引出了虎守杏林的故事。
由于孙思邈总结了唐以前的临床经验和医学理论,为后人留下了《千金药方》、《千金翼方》等,丰富了祖国的医学宝库,对祖国的医药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被后人尊为药王,青龙山下,至今有药王庙,每年三月十六日是药王庙庙会日,附近群众都赶会,祈求药王保佑一年家人健康平安。
关于方寸是谁发明的和方寸是谁发明的呢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知识了吗?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百科问答相关的内容,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