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百科问答的知识要给大家谈谈半音是谁发明的,以及半音阶是谁发明的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学习有所帮助。
文章目录:
伶伦发明了什么
伶伦发明了音律。
泠伦,也有人称作伶伦。《吕氏春秋.仲夏纪》里记载,泠伦是中国音乐的始祖!相传正或伍泠伦是三皇五帝时代黄帝身边的一个乐官,是我国古代音律的发明者。
伶伦根据凤凰鸣叫的两个六声,经过长时间的揣摩、推敲,终于创制出音乐上12音律,受到了黄帝的赞扬。在此之后,伶伦又对各种飞禽走兽的叫声都一一记录下来,不断丰富他所创制的音律。比如用擂鼓可以表现马奔跑的蹄声,用口哨可以表现各种鸟啼声。
有人说,现代音乐上用的简谱符号音乐简谱上用12356,最早还是起源于中华民族,也可能源于伶伦制定的音律,不过团茄那时的音符不这样写罢了。
详细介绍:
远古时代,伶伦是黄帝主持祭祀的乐官。他一直在思考如何制作和谐好听的音乐。有一天,伶伦来到凤岭,躺下来休息思考,听见树上传来一阵美妙的鸟鸣声。伶伦仔细一看,树上有两只凤凰正在鸣叫,声音高昂的是凤,声音柔和的是凰。凤凰举或交替鸣叫各六声,再合叫。一对走后,再来一对。
从此,伶伦发明了十二音律。音律实际上就是声音从低到高的变化规律。人们把八度音高分成12个单位,也就是12个半音。有了音律,伶伦发明了6个音孔的竹笛,能吹奏出优美和谐的曲子。
十二音体系是谁发明的?
十二音体系是阿诺尔德·勋伯格发明的。
勋伯格的“十二音列体系前轮拍”是纷繁复杂的现代音乐中的一个重要派别。
其主要内容为:
一、在一个八度之内,互为半音关系的十二个音同等重要。传统的大调、小调音阶被完全放弃,而运用“半音阶”,也就无所谓“调性”了。
二、这十二个音符,可以按照任意顺序排成一个序列,但不能存在重复现象。
三、一个序列进行完毕之后,下一个序列不是对上一个序列的简单重复,而是通过复慧羡杂而严格的顺序原则再次出现。
四、和声用音也依照上述桐首排列原则。传统的“三和弦”被彻底摒弃。
十二平均律起源于什么时候?
十二平均律起源于中国明代,由音乐理论家、数学家朱载堉创造的。朱载堉 (公元1536-1610年),字伯勤,曲山人,明仁宗后裔,郑恭王朱厚安之子。他不重视头衔,致力于学术研究。万历十二年(公元1584年),他撰写了《律学新说》,提出了运散凳“十二平均律”的理论。巴赫的十二均等律是指音阶中每个音符的音高规律性。至少在西周早期,一个音阶中有十二种音律。十二平均律,又称“十二等程律”,是指八度音程的间隔(双频间隔)。按频率分成12个相等的部分,每个相等的部分被称为半音,或小二度。
十二平均律又称十二等程律,掘敏它把一个音阶分成十二个相等的半音,使相邻音阶之间的频率差异相等,因此有十二平均律的气质。在十二等法发明之前,中国早在春秋时期就使用三点损益法来确定管弦乐的长度与其旁旅发音的关系。用三分损益法计算的十二定律,相邻两个定律之间的长度差(或频率差)并不完全相同,所以这个定律也叫十二不平均律。
与此同时,一个比基音高(或低)八度的音符只能是大约两倍高(或更低),而不是恰好两倍。例如,基频do的相对频率是1,高八度do的相对频率不是2,而是略高于2,两者之间有一定的差异。对于“调制”或和声来说,这不是一个好情况。平均十二定律完全消除了三点损益法的差异。平均十二定律的发明彻底解决了平均十二定律不能重复的问题。现代乐器是用调性好的键盘调音的。十二平均律的诞生对世界音乐文化史的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现存的民间音乐中,也有琴、笙、琵琶、阮的合奏。因此,这三律的结合已成为中国传统音乐中的一种。十二平均律的半音比第五音律的半音大,比纯音律的半音小。因此,使用十二平均律和弦是不纯粹的,不足以发挥旋律的引导作用,所以在音乐的演奏中,特别是在乐队的多声部合奏中,实际上,多音律的使用,根据实际情况,在演奏过程中,以一种音律体系存在。
音乐的连续音阶为什么会有半音呢?
音阶中之所以存在“半音”和“全音”,要从乐音体系的起源讲起。
其实与此相类的问题还有如“为什么自然大音阶只有七个自然音?” 这里需要稍稍用到一些有关音律方面的简单计算。如果题主具备初中物理课声学部分的基础知识,一下绝灶内容就不难理解。
首先,乐音的音高是由其音频所决定,音频,即声音声波振动的频率,也就是发声物体振动的频率。而人耳感知的音高关系,是两音音频的频比关系。当这种频比关系的比数越单纯时,两音在人耳听来就越协和。音乐原理中所讲的“音程”、“全音”、“半音”等基础概念,本质上都是某种特定的频比关系。
最为协和的频比关系,当然是比值为1或者2,这中频比关系上的两音,在音程上的说法,就是“同度”与“八度”音程关系。但是,这两种频比关系上两音,性质过于雷同,协和有余,变化不足。故需要引入另一种频比关系,即高音比低音的音频比为3:2。在音程上讲,这种关系,就是纯五度音程关系。是最为协和的音关系,既有对比,又有相互的支持。
所以早期的乐音体系,即是以3:2这种频比关系,作为核心标准,来计算体系中乐音的音高的。中国古代,有“三分损益法”,西方古代有“毕达哥拉斯律”,都是相同的原理,今天将这类乐律,统称为“五度相生律”。
事实上,即便是今天,“五度相生律”的影响仍存在于音乐原理的本质中,十二平均律只是一种人工强制等程的近似律。
七声音阶中的半音和拦宏滚全音,是自然产生的。系有自然律制的不一律性所导致。通过我们模拟C调自然大音阶产生的过程,就能发现这一现象:
一、假定C音的唱名为“do”,音频为1;
二、通过C的音频,乘以3/2,求得G音(唱名做“so”5)音频3/2;
三、通过G(乘以3/2),求D的音频(唱名做“re”2),9/4,乘以1/2(降低一个八度)等于9/8;
四、通过D求(再乘以3/2)A(唱名做“la”6),得27/16;
五、通过A(再乘以3/2)求E(唱名作“mi”3),得81/32,降下一个八度(乘以1/2),等于81/64;
六、通过E(再乘以3/2)求B(唱名做“xi”7),的243/128;
七、由C向下纯五度求(乘以2/3)F,得2/3,乘以2(升高一个八度),等于4/3。 这样,我们得到音阶上各音的音频:
1 2 3 4 5 6 7 i C D E F G A B 简余 c 1 9/8 81/64 4/3 3/2 27/16 243/128 2
当我们想比较音阶中,相邻两音的关系,就拿这两个音的音频形成比数关系来看;这里所有的全音位置上,两音频比关系是相同的——都是9:8;所以,我们说,这些个音之间的音高差是相同的。
但是,第三级和第四级之间,也就是F:E的比数,却是4/3:81/64=256/243≈1.0535;而9/8=1.125;前者明显小于后者。
于是,就出现了“半音”——这个音高差小于“全音”音高差的一半(1.125^1/2)。但在十二平均律中,这个半音就被人为地等分了(2^1/12≈1.059463),则全音约为1.12246,略小于五度相生律的全音。
所以,这种半音、全音的不一律性,是音乐中的一种自然现象。
事实上,就这个问题后半部分而言,音乐中是有全音阶的——即邻音之间都是全音关系。但这种音阶属于一种人工制造的音阶,只有六个音——1 2 3 #4 #5 #6;因为一个八度内容不下七个全音。
当然也有“半音音阶”——即邻音之间都是半音。
半音是谁发明的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啦,感谢您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半音阶是谁发明的、半音是谁发明的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