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ll是谁发明的(谁发明了篮球英语翻译)

今天给各位分享ball是谁发明的的知识,其中也会对谁发明了篮球英语翻译进行解释,如果未能解决您的问答,可在评论区留言!

文章目录:

篮球的谁创造者是谁的?

篮球的起源

来源: 发布时间:2005-07-02 16:42

1891年12月初在美国马萨诸塞州斯普林菲尔德市基督教青年会国际训练学校(后为春田学院),由该校体育教师詹姆斯·奈史密斯博士发明,当年的篮球规则只有13条,奈史密斯博士于1939年去世,终年78岁。他未曾料到,由他创建的篮球项目竟然在二百多个国家流传市面着,而且至今美国篮球还誉满全球。为了纪念奈史密斯博士发明的篮球的功绩,在春田学院校园内修建了美国篮球名人馆—詹姆斯·奈史密斯纪念馆。

起初,奈史密斯将两只桃篮别钉在键身房内看台的栏杆上,桃篮上沿距离地面3.04米,用足球作比赛工具,向篮投掷。投球入篮得1分,按得分多少决定胜负。每次投球进篮后,要大凳爬梯子将球取出再重新开始比赛。以后逐步将竹篮改为活底的铁篮,再改为铁圈下面挂网。

到1893年,形成近似现代的篮板、篮圈和篮网。最初的篮球比赛,对上场人数、场地大小,比赛时间均无严格限制。只需双方参加比赛的人数必须相等。比赛开始,双方队员分别站在两端线外,裁判员鸣哨并态亏将球掷向球场中间,双方跑向场内抢球,开始比赛。持球者可以抱着球跑向篮下投篮,首先达到预定分数者为胜。 1892年,奈史密斯制定了13条比赛规则,主要规定是不准持球跑,不准有粗野动作,不准用拳击球,否则即判犯规连续3次犯规判负1分;比赛时间规定为上、下半时,各15分钟;对场地大小也作了规定。上场比赛人数逐步缩减为每队10人、9人、7人,1893年定为每队上场5人。

1904年在第3届奥林匹克运动会上第1次进行了篮球表演赛。1908年美国制定了全国统一的篮球规则,并有移种文字出版,发行于全世界,这样,篮球运动逐渐传遍美洲、欧洲和亚洲,成帆仿神为世界性运动项目。 1936年第11届奥运会将男子篮球列为正式比赛项目,并统一了世界篮球竞赛规则,此后,到1948年的10多年间,规则曾多次修改,与现行规则有关的重要变化是:将得分后的中圈跳球,改为失分队在后场端线外掷界外球继续比赛;进攻队必须在10秒钟内把球推进到前场;球进前场后不得再回后场;进攻队员不得在“限制区”内停留3秒钟;投篮队员被侵犯时,投中罚球1次,投不中罚球2次等。1952年和1956年第15、16两届奥运会的篮球比赛中,出现了两米以上的多人,国际业余篮球联合会曾两次扩大篮球场地的“限制区”(也叫“3分区”);还规定,一个队控制球后,必须在30秒内投篮出手。60年代初有关10秒和球回后场的规定,一度因1960年第17届奥运会后取消了中场线改画边线的中点而中止。1964年第18届奥运会后,又恢复了中场线,这些规定又继续执行。1977年增加了每队满10次犯规后,在防守犯规时罚球两次,防投篮时犯规两罚有1次不中再加罚1次的规定。1981年又将10次犯规后罚球的规定缩减到8次。很明显,人员的变化的技术,战术的发展引起了规则的改变,而规则的改变又促进了人员和技术、战术的进一步发展变化。特别是50年代后期以来,规则的改变对篮球比赛的攻守速度,对运动员的身体、技术、战术以及意志、作风等各方面都不断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促进了篮球技术水平的迅速提高,女子篮球是1976年第21届奥运会上才列为正式比赛项目的。

篮球运动是1896年前后由天津中华基督教青年会传入中国的,随后在北京、上海基督教青年会里也有了此项活动。在1910年的全运会上举行了男子篮球表演赛之后,在全国各大城市的大、中学校的篮球活动逐渐开展起来,其中以天津、北京、上海开展得较好,水平也较高,当时的比赛规则很简单,在球场中间画一个约有1米直径的中圈,中锋队员跳球时一只手必须置于背后腰部,任何一足不得踏出圈外。技术也简单,中圈跳球后,谁接到球就自己运球,超过防守人就投篮。当时只会直线运球前进,传球方法是单、双手胸前传球,跑动投篮是用单手低手上篮,立定投篮无论远近都是用双手腹前低手投篮。1925年前后,进攻和防守的5名运动员,有了较明确的分工,中锋对中锋,后卫对前锋,有人盯人,各自盯住自己的对手。但前锋的职责是只管进攻投篮,不管退守;后卫的职责是只管防守抢截球,不管投篮。前锋和后卫很少全场跑动,只有中锋要攻守兼顾。以后又逐渐改为两后卫1人助攻(活动后卫),1人留守后场(固定后卫),两前锋也变为1人留在前场专管偷袭、快攻,1人退守后场助防。技术动作也有所发展,跑动投篮出现了单手、高手投篮,立定投篮出现了双手胸前投篮,传球出现了单、双手击地传球,运球出现了两手交替运球躲闪防守和超越防守向前推进的技术。规则中增加了罚球区和罚球线,队员犯规4次即被取消比赛资格,犯规罚球可由队长指定任何1个队员主罚。比赛时间分为上、下半时各20分钟,中间休息10分钟。每次投中或罚中后,都在中圈跳球,重新开始比赛。而中国篮球运动水平在1926年以后有了较大提高。

乒乓BALL源于哪个国家?

乒乓球运动属于隔网对抗的技能类体育项目,比赛是按规则将球击中对方桌面迫使对手回球出界、落网或犯规。 乒乓球运动的起源有很多种说法,而最为流行的说法是:乒乓球运动于19世纪末起源于英国,是由网球运动派生而来的。 据说,在19世纪末的一天,伦敦遇到少有的闷热。两个英国上流社会贵族青年看过温布尔顿网球赛后,到一家上等饭馆的单间去吃饭。先是用雪茄烟的木盒盖当扇子,继而讨论网球技战术,捡起香槟酒的软木酒瓶塞当球,以大餐桌当球台,中间拉一细绳为网,用烟盒盖当作球拍打球。侍者在一旁喝彩,闻声赶来的女店主见此情景,不禁脱口喊出“Table Tennis”,这一声将乒乓球命名为“桌上网球”。 最初,乒乓球运动仅仅是一种宫廷游戏,名字也不叫乒乓球,而是叫“佛利姆—佛拉姆”(Flim—Flam),又称“高希马”(Goossime)。后来一名叫海亚特的美国人发明了一种玩具空心球叫“赛璐珞”。大约在1890年,英国人吉姆斯吉布(James Gibb)去美国旅行时,见到了虚歼芹赛璐珞制的玩具球,带回英国,取代了原来的实心球。 当时的球拍柄长、两面贴着羊皮纸、中间是空洞的,用这种球拍打赛璐珞球时发出“乒”的声音、落台时发出“乓”的声音,由此,乒乓的名字诞生了。这种玩具球被称为乒乓。从欧洲、美国开始,然后在亚洲传播开来。英国一家体育用品公司首先用“乒乓”(Ping-Pong)一词作了广告上的名称,作为商标来登记。1891年英格兰人查尔斯巴克斯特把乒乓球作为商业专利权申请了许可证。 国际乒乓球联合会是由参加国际乒联的乒乓球组织(简称为协会)组成的联合体。国际乒联目前的协会成员已经超过200个,使乒乓球成为世界上参与人数最多的三个体育运动项目之一,其简称为:国际乒联,英文为:International Table Tennis Federation,缩写为:ITTF。它于1926年12月在英国伦敦成立,总部原设在英国东苏塞克斯郡的黑斯廷斯,2000年迁至瑞士洛桑。 1926年12月12日在英国伦敦伊沃蒙塔古的母亲斯韦思林女士的图书馆里,举行了第一次具有历史性的国际乒乓球改凳联合会代表大会。在会议上,正式通过了国际乒联章程和竞赛规则。由于发现“乒乓”(Ping-Pong)一词是商业注册名称,于是将国际乒联重新命名为“桌上网球”(Table Tennis)协会,这个名字一直沿用至今。 20世纪20年代以前,乒乓球运动一直停留在游戏阶段。20世纪20年代以后开始举行邀请赛。 1926年12月6日至11日在伦敦弗灵顿街麦摩澳大厅举行了第1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比赛设男子团体、男子单打、女子单打、男子双打和男女混合双打5个项目比赛。此外,还有男子单打安慰赛。由于参赛的女运动差毕员总共才16名,所以没有进行女子团体和女子双打的比赛。 第1届世界锦标赛结束了乒乓球作为娱乐的历史阶段,使之成为一项体育运动项目而发展起来。

篮球是怎么发明的?

篮球起源于美国。始于1891年12月21日美国马塞诸塞州斯普林菲尔德基督教青年会训练学校体育教师奈史密斯在体拆培育馆内组织学生进行的游戏。

奈史密斯是加拿大人,当时在美国麻省的春田学院任体育指导员。由于麻省11月就开始下雪,室外运动无法进行,奈史密斯就在工人们投掷水蜜桃的启发下,发明了篮球。最早的篮球以装水蜜桃的篮子钉在室内运动场两端,二楼凸出悬空的走廊外缘,由旅凯唯于悬廊有十英尺高,因此决定篮子就订在十英尺高的地方,并拟定了十三条游戏规则。就在圣诞节假期过后的体育课上,奈史密斯将十八位学生分成两队,每队九人。1893年3月11日在斯普林菲尔德基督教青年会训练学校举行了教师队与学生队的比赛,这是世界上有记载的最早的篮球赛。同年篮板、篮圈、篮网形成,每队上场人数由最初的9人减为7人,1920年规定为5人。

因游戏使用的器材主要是篮和球,故称“篮球(Basket Ball)”。直到1921年才转化成一个词“Basketball”。初期的篮球游戏,篮筐有底,每投中一次,球便留在篮子里,必须有人拿梯子爬上去把球拿下来,才能继续比赛。因一名学生从梯子上摔下来,便改为无底篮筐。在美国,篮球诞生后立即被人们所接受。1895年美国各大学开始把它作为一项竞技运动,1898年成立孙早了第一个职业联盟。1908年美国制定了全国统一的篮球规则,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篮球运动传人欧洲。1950年举行首届世界篮球锦标赛,1953年起举行世界女子篮球锦标赛。男女篮球分别于1936年和1976年被列为奥运会比赛项目。

通过上述对ball是谁发明的和谁发明了篮球英语翻译的解读,相信您一定有了深入的理解,如果未能解决您的疑问,可在评论区留言哟。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