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水是谁发明的(渭水起源)

今天给各位分享渭水是谁发明的的知识,其中也会对渭水起源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文章目录:

渭河是从哪发源的?

渭河,古称渭水,是黄河的最大支流。发源于甘肃省定西市渭源县鸟鼠山,主要流经今甘肃天水、陕西省关中平原的宝鸡、咸阳、西安、渭南等地,至渭南市潼关县汇入黄河。

渭河南有东西走向的秦岭横亘,北有六盘山屏障。渭河流域可分为东西二部:西为黄土丘陵沟壑区,东为关中平原区。

渭河干流,横跨甘肃东部和陕西中部。全长818公里,流域总面积134766平方公里。

扩展资料

渭河流域是中华民族人文初祖轩辕黄帝和神农炎帝的起源地。黄帝与炎帝被视为中华民族的始祖。《国语·晋语》载:“昔少典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二帝用师以相济也,异德之故也。”这是我们目前所能看到的最早记载炎帝饥伍数、黄帝诞生地的史料。

经过史学家考证,姬水烂首和姜水都位于今天的陕西省境内的渭河流域一带,姜水位于宝鸡,姬水则是关中中部武功县一带的漆水河,两河均是渭河的支流。

因此,不管怎样,轩辕黄帝和神农炎帝都是起源于陕西省渭河流域的两个血缘关系相近的部落首领。后来,两个部落展开阪泉之战,黄帝打败了炎帝,两个部落渐渐融合成华夏族,华夏族在汉朝以后称为汉人,唐朝以后又称为唐人。炎帝和黄帝也是中国文化、技术的始祖,传说他们以及他们的臣子、后代创造了上古几乎所有重要的发橘卜明。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渭河

渭河的资料

渭河(Weihe River ),又称渭水,亦作Wei River ,Wei Ho或Wei He。

渭河全长818公里渭河,流域面积13.43万平方公里。上游以及北岸泾河、洛河等支流,流经黄土高原,夹带大量泥沙。中、下游渠道纵横,自汉至唐,皆为关中漕运要道。《山海经.海内东经》:“渭水出鸟鼠同穴山,东注河,入华阴北。”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渭水》:“渭水出首阳县首阳山渭首亭南谷山,在鸟鼠山西北,此县有高城岭,岭上有城号渭源城,渭水出焉。”唐张籍《登咸阳北寺楼》诗:“渭水西来直,秦山南去深。”

渭河接纳的支流有葫芦河、泾河、洛河等。渭河渭河流域降水集中在夏季,又多暴雨,水土流失严重。其中泾河年输沙2.96亿吨,在各支流中输沙量最大。关中平原是中国水利事业发展最早的地区。西元前246年秦开郑国渠,引泾水注入洛河,全长125公里,灌溉面积280万亩。汉武帝又开白公渠引泾水入渭。在此以前沿秦岭北麓还有从长安(今西安)引渭入黄的前枝漕渠,既是水运航道,又有灌溉之利。后经历代扩建,使渭河中下游渠道纵横,有泾惠渠、渭惠渠、洛惠渠等灌溉工程,是历史上著名的产粮区。

2 自然气候编辑本段

渭河流域属大陆性气候,年均温6~13℃,年降水量500~800毫米渭河,其中6~9月份占60%,多为短时暴雨,冬春降水较少,春旱、伏旱频繁。咸阳站年径流量54亿立方米,年输沙量1.7亿吨。水量主要来自右岸支流,沙量则主要来自左岸支流。

渭河流域属于干旱半干旱地区,年平均气温6~14℃,年平均降水量450~700毫米,年蒸发量1 000~2 000毫米,无霜期120~220天。多年平均径流量102亿立方米(1934~1970年系列),年内变化与降水相似。6~10月为

3 人文历史编辑本段

渭河流域是中华民族人文初祖轩辕黄帝和神农炎帝的起源地。黄帝与炎帝被视为中华民族的始祖。《国语·晋语》载:“昔少典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黄帝渭河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二帝用师以相济模余也,异德之故也。”这是我们目前所能看到的最早记载炎帝、黄帝诞生地的史料。

经过史学家考证,姬水和姜水都位于渭河流域一带,姜水位于宝鸡,姬水则是关中中部武功县一带的漆水河,两河均是渭河的支流。

因此,不管怎样,轩辕黄帝和神农炎帝都是起源于渭河流域的两个血缘关系相近的部落首领。后来,两个部落展开阪泉之战,黄帝打败了炎帝,两个部落渐渐融合成华夏族,华夏族在汉朝以后称为汉人,唐朝以后又称为唐人。炎帝和黄帝也是中国文化、技术的始祖,传说他们以及他们的臣子、后代创造了上古几乎所有重要的发明。

4 流域地貌编辑本段

渭河流域地貌复杂,山地包括横贯陕甘的秦岭山脉北坡及六盘山、陇山,断陷盆地包括关中冲积平原及黄土台原,黄土高原包括陇东、宁南、陕北的高原沟壑及丘陵沟壑区。河源至宝鸡峡出口为上游,长430公里,河道狭窄,川峡相间,水流急湍,平均比降1/260。宝鸡峡至咸阳铁桥为中游,长177公里,河床宽浅,沙洲较多,水流分散,为游荡性河床,比降由1/500逐渐变缓为1/1500。咸阳至潼关河口为下游,长211公里,华县船北以下,河道蜿蜒曲折,单股无汊,由于泥沙淤积和受黄河三门峡水库回水影响,河道纵坡由1/5000渐变为1/6000。渭河渭河下游在三门峡水库修建前为输沙近于平衡的相对稳定河道,渭河入黄口高程(潼关高程)323米(1000立方米每秒流量水位)。三门峡水库建成后,由于回水淤积影响,潼关渭河入黄高程最高曾到329米,因而影响渭河下游河道也淤积抬高,常有洪泛发生,因而在渭淤36断面以下的208公里,两岸修建堤防控制,并建有一些护滩控导工程。大堤维修及河道整治工程任务较大。后三门峡枢纽经过两次改建并改变水库运用方式,潼关渭河入黄高程有所降低,大致稳定在326~327米。

渭河流域范围内大部分为深厚的黄土覆盖,质地疏松,且多孔隙,垂直节理发育,富含碳酸钙,易被水蚀;加之历史上长期滥垦乱伐,植被遭到破坏,以及广种薄收、单一经营的农业生产方式,因而水土流失严重,使渭河成为一条多泥沙河流。

5 渭河现状编辑本段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旦悔滚治理渭河干支流河道的同时,一系列大型水利工程陆续问世渭河。由我国近代著名水利科学家李仪祉在30年代主持兴建的泾惠渠,经过整治扩建,引水能力已由新中国成立前的16立方米每秒提高到现在的50立方米每秒,灌溉面积相应由50万亩发展到135万亩,成为一个亩产千斤的先进典型灌区。

自从宝鸡峡塬上干渠于1971年建成后,引渭灌区灌溉面积已达300万亩。1950年建成的洛惠渠,1976年扩建了洛西工程,灌地已达77万亩。1970年建成的东方红抽渭灌溉工程,装机容量25000千瓦,八级提灌累计最高净扬程86米,灌地130万亩。1981年建成的千河冯家山水库,总库容3.89亿立方米,可灌地136万亩,其引水干渠于1973年建成了万米隧洞(实长12614米,过水能力36立方米每秒)。

渭河南岸支流石头河上的石头河水库于1984年建成,最大坝高114米,总库容1.47亿立方米,控制流域面积672平方公里。水库设计开发任务是以灌溉为主,结合发电,设计灌溉面积128万亩,装机4台,总容量2.15万千瓦。实际装机3台,总容量1.65万千瓦。

渭河的主要来沙支流是葫芦河、泾河和北洛河,年输沙量分别为0.66亿、3.09亿、0.97亿吨。河道来水含沙量大,不仅淤积抬高河床,威胁两岸安全,同时淤库淤渠,给水利工程的建设和管理带来问题。

6 面临的问题编辑本段

6.1 水灾泥沙

一、渭河小水大灾 泥沙淤积祸害

洪涝灾害依然是中华民族的心腹之患。渭河是黄河流域第一大支流,陕西华县站以上流域面积10.65万平方公里,2003年8月24日到10月13日,由于受大范围暴雨影响,发生了自1981年以来的最大洪水,历时50天,先后出现了六次洪峰(以下简称渭河“03.9”洪水),首尾相接,洪量不断叠加,演进慢,历时长,洪水总量达到渭河1954年洪水的两倍多,渭河经历了历史上罕见的严重秋汛,形成了“小洪水、高水位、大灾害”的被动局面,灾害损失是惨痛的,教训是深刻的,引发出的问题是令人深思的。

6.2 干旱缺水

二、干旱缺水制约渭河流域经济社会发展

渭河流域水资源紧缺。据陕西省渭河流域综合规划资料,渭河干流1991-2000年年均降雨量537毫米,1956-1996年年均降雨量628毫米,前者较后者减少约15%;而径流量则从80.23亿立方米,减至48.11亿立方米,前者较后者减少约40%。通过渭、泾、洛河的水沙和泥沙淤积简况渭河下游到2002年汛后,累计淤积泥沙13.65亿立方米,为三门峡建库以来淤积最严重时期。从渭河口的潼关到咸阳长达200多公里的渭河河床,都不同程度地被泥沙淤积所抬高,其最高位置在潼关,曾经比建库前抬高了5.25米;泥沙淤积末端逐年上延,目前已经延伸到咸阳铁路桥位置,即渭淤35断面处;对于两岸带来的影响如同雪上加霜。1992年8-9月间的北洛河大水,三门峡库区华阴部队农场田地上的泥沙淤积曾厚达1米多。

7 解决途径编辑本段

7.1 水环境

一、解决渭河水环境问题的途径

解决渭河洪涝、干旱等问题的四大途径:一是开源,搞好上中游地区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二是防治水污染;三是建设节水型社会;四是跨流域引水,包括曾经做过一些前期工作的(1)引洮(河)济渭;(2)引嘉(陵江)济渭;(3)引(重庆)小(江)济渭等方案。

7.2 水土保持

二、水土保持有利于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渭河渭河最大的生态系统建设工程,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在中国西北地区,有水就有绿洲,无水一片荒凉;塔里木河和黑河都是通过紧急输水来挽救其下游生态危机的。

渭河水资源开发利用,从过去的生活用水、工农业生产用水,发展到生态用水,并且把水保生态和生态用水纳入国家和行业规划。据水利部《2005年中国水资源公报》,全国总用水量5633亿立方米,其中生态用水92.7亿立方米,虽然数字和所占比重不大,但意义重大;这是认识上的飞跃,理论上的突破,实践中的发展。

8 治理建议编辑本段

1、全面实施《渭河流域重点治理规划》,促进流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渭河流域重点治理规划》于2005年12月已经国务院正式批复,规划包括了防洪、节水、水土保持、污染治理、水资源配置、基础技术研究等多项内容,是一个综合性的解决渭河存在严重问题的规划。因此,全面实施渭河流域重点治理规划,对促进渭河流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实施渭河流域重点治理规划,近期要持续推进渭河流域防洪减淤体系的建成,同时,坚持节流与开源并举,加大节水和治污的力度,把解决渭河流域水资源不足和水污染问题放到突出位置。加快水价改革步伐,建立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健全总量控制与定额管理相结合的用水管理制度,实行水资源统一管理。切实加强以多沙粗沙区治理为重点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南山支流治理和水源保护,严格控制地下水开采,充分发挥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进一步深入分析渭河流域当前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科学研究,从更高的层次上研究和探索渭河流域的治理措施。

2、 加快“引汉济渭”工程建设步伐,破解水资源短缺“瓶颈”

渭河流域主要是资源性缺水,其水资源已经难以支撑关中经济社会发展对水的需求,已成为制约陕西经济发展的最大“瓶颈”。缓解渭河流域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水资源短缺问题,首要和可行的是实施省内跨流域调水工程。引汉济渭工程是国务院批复的《渭河流域重点治理规划》中明确提出解决渭河流域缺水问题的重点调水工程,是促进关中地区乃至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改善的战略措施,是十分必要和紧迫的。近期应加快引汉济渭调水工程建设,在节约用水、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的基础上,形成陕西水资源配置的总体格局。

3、探索流域水资源管理模式,维护渭河健康生命

水的资源特性、流域特性、功能特性、服务特性决定了水资源必须进行统一管理,这也是新时期治水方针的要求。目前,渭河水量统一调度初步建立了计划用水制度和流域管理与区域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河流下游生态环境的用水,促进了流域内水资源合理配置,标志着渭河流域水资源向统一管理迈出了坚实的一步。鉴于渭河流域复杂的情况、特殊的河情,加之基础工作薄弱,技术管理手段落后,许多基本情况、基础规律还没有完全认识清楚,调度过程中暴露出的许多问题不能有效解决,调度工作在很多方面难以满足水量统一调度的要求。近期要加强水文监测及取、退水计量设施建设、水量调度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水资源管理能力建设和基础研究工作,推进水量精细化调度和干、支流水量统一调度的实施。同时,要以流域管理与区域管理相结合为基础,理顺流域管理与区域管理的关系,在流域水资源管理及水量统一调度中找准两者的结合点,明确事权划分。

4、构建渭河绿色生态长廊,支撑关中生态文明建设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要保护好人类生存的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在渭河治理中,要以和谐社会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为目标,加快渭河水生态环境建设,将渭河建设成为生态型河流,促进关中地区经济率先发展。近期,以渭河河道水环境为依托,按照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紧密结合渭河沿岸各大中城市的城市规划,立足于大关中建设,尽快推动陕西省绿色生态渭河建设,构筑关中绿色生态走廊,支撑“关中—天水经济带”建设。

解决渭河水资源问题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和努力,让我们携起手来,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强协作,共同行动,转变用水观念,创新发展模式,努力解决好渭河水资源问题,使渭河更好地造福于人民。

5、渭水 - 建国后的改造工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治理渭河干支流河道的同时,一系列大型水利工程陆续问世。由我国近代著名水利科学家李仪祉在30年代主持兴建的泾惠渠,经过整治扩建,引水能力已由新中国成立前的16立方米每秒提高到现在的50立方米每秒,灌溉面积相应由50万亩发展到135万亩,成为一个亩产千斤的先进典型灌区。自从宝 鸡峡塬上干渠于1971年建成后,引渭灌区灌溉面积已达300万亩。1950年建成的洛惠渠,1976年扩建了洛西工程,灌地已达77万亩。1970年建成的东方红抽渭灌溉工程,装机容量25000千瓦,八级提灌累计最高净扬程86米,灌地130万亩。1981年建成的千河冯家山水库,总库容3.89亿立方米,可灌地136万亩,其引水干渠于1973年建成了万米隧洞(实长12614米,过水能力36立方米每秒)。渭河南岸支流石头河上的石头河水库于1984年建成,最大坝高114米,总库容1.47亿立方米,控制流域面积672平方公里。水库设计开发任务是以灌溉为主,结合发电,设计灌溉面积128万亩,装机4台,总容量2.15万千瓦。实际装机3台,总容量1.65万千瓦。

9 相关问题编辑本段

9.1 主要问题

①河流水沙循环通道不畅,河床失稳;

②枯水期水量严重不足,河道水流连续性受到威胁;

③水环境质量达不到水域功能要求;

④河流生态结构受损;

⑤洪水风险和洪涝灾害问题突出。

⑥下游三门峡威胁渭河

9.2 主要措施

①构建水环境监测及污染控制体系; 

②构建洪水管理体系;

③完善河道监测评价及劣变应对体系;

④完善防洪减灾工程体系;

⑤构建渭河旅游娱乐生态景观体系;

⑥组建一支河流综合管理队伍等。

10 管理条例编辑本段

《陕西省渭河流域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开始面向全省征求意见。

条例指出,渭河流域实行取水许可制度,凡是在渭河干流、重要支流上新建、改建、扩建的建设项目需要取水的,建设单位应当提交水资源论证报告书。

按照保护级别,条例中将渭河流域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分为一级、二级保护区,并明确,必要时,可在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外围划定一定的区域作为准保护区。保护区由所在地县政府设置标牌、界桩,区内禁设排污口。

每过一个时期,省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定期向社会公布水环境质量状况和重点排污单位的水环境信息,开展渭河流域企业环境行为评价,并将其纳入企业环境信用体系。

在修建、修整河堤、堤顶路时,在符合渭河流域综合规划和有关专业规划的前提下,规定渭河城市段可以进行生态景观建设,在堤顶路上修建护栏、凉亭等,在有条件的河段,还可以修建渭河绿地公园。

在渭河流域,由于河道采砂实行许可制度,任何人在没有得到许可的情况下,不得在河道内违法采砂,并禁止企业或个人将建筑、生活垃圾以及其他废弃物倒入渭河流域河道管理范围内。凡是违规倾倒垃圾、废弃物者,除了由水行政主管部门或省渭河流域管理机构责令清除补救外,还将处以三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

不准向渭河流域丢垃圾,不准在渭河洗车

望采纳

诸葛亮的故事大全:诸葛亮5大发明,3种已失传,最后一种真恐怖

诸葛亮的故事大全:诸葛亮5大发明,3种已失传,最后一种真恐怖

《三国演义》里历史人物诸葛亮的故事,三国里关于诸葛亮的14个故事。诸葛亮在三国里一生的故事都经历了哪些历史故事?

整理一下《三国演义》里历史人物诸葛亮的故事。

1、初出茅庐

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答应出山相助。曹操命大将夏侯悙引兵十万杀奔新野。关羽、张飞对刘备以师礼待诸葛亮很不满,面临大战之际,二人态度消极,将信将疑。诸葛亮假借刘备剑印,遣兵调将,令关羽、张飞引兵埋伏在博望之左右,调赵云回来担任前部诱敌,刘封、关平带人埋伏负责放火。曹将夏侯悙果然轻敌上当,不听部将劝告,长驱直入,被大火烧得死伤无数,又遭各路伏兵夹击,损兵折将,丢弃博望城,逃回许昌。诸葛亮一战成名,使刘备及手下大为敬服,奠定了自己的威望。

故事反映诸葛亮的性格:小心谨慎 旷世济民

2、火烧博望

博望坡军师初用计——孔明令曰:“博望之左有山,名曰豫山;右有林,名曰安林:可以埋伏军马。云长可引一千军往豫山埋伏,等彼军至,放过休敌;其辎重粮草,必在后面,但看南面火起,可纵兵出击,就焚其粮草。翼德可引一千军去安林背后山谷中埋伏,只看南面火起,便可出,向博望城旧屯粮草处纵火烧之。关平、刘封可引五百军,预备引火之物,于博望坡后两边等候,至初更兵到,便可放火矣。”又命:“于樊城取回赵云,令为前部,不要赢,只要输,主公自引一军为后援。各须依计而行,勿使有失。” …… 孔明谓玄德曰:“主公今日可便引兵就博望山下屯住。来日黄余升昏,敌军必到,主公便弃营而走;但见火起,即回军掩杀。亮与糜竺、糜芳引五百军守县。”命孙乾、简雍准备庆喜筵席,安排功劳簿伺候。

有诗曰:“博望相持用火攻,指挥如意笑谈中。直须惊破曹公胆,初出茅庐第一功!”

3、火烧新野

火烧博望坡之后,曹操卷土重来,派曹仁和曹洪大军进攻新野。诸葛亮料新野呆不了,就留下空城,民房屋上藏硫磺等引火之物。曹军进城之后住入了民房。夜里狂风大作,埋伏在城外的刘备军往城里射火箭。大火迅速烧起来。曹兵逃奔出城,被刘备军截杀,大败而归。

4、舌战群儒

曹操大军沿江结寨,准备并吞江东。东吴君臣惊疑忧惧,是和是战难以定夺。诸葛亮运用谋略,与东吴群臣纵论天下大事,巧舌辩驳,说服他们和孙权要与刘备联合抗曹。才有后来的赤壁之战。此成语原指与众多儒生谋士争辩,驳倒对方的议论,后指与很多人激烈争辩并驳倒对方。

5、智激周瑜

孔明曰:操本好色之徒,久闻江表乔公二女有沉鱼落雁之容,闭目羞花之貌。操曾发誓:“愿得江东二乔,置之铜雀台,以乐晚年,虽死无恨矣。”今虽引百万之众虎视江南,其实为此二女也。将军何不以千金买此二女.差人送与曹操。操必班师矣。此范蠢献西施之计,何不速为之?周瑜听罢.勃然大怒,离座指此而骂曰:“老贼欺吾太甚!”

6、用奇谋孔明借箭(草船借箭)

周瑜刁难诸葛亮,令其十天内造出十万支箭,诸葛亮却立军令状三天完成。他前二天按兵不动,暗中叫鲁肃备大嫌则船二十,各船扎草人千个。第三天四更,江上大雾迷漫,诸葛亮率船到曹军水寨前擂鼓呐喊佯攻,曹军怕中计,下令弓箭手向江中射箭。这一妙计使诸葛亮不费吹灰之力就完成了任务。

7、祭七星坛借东风

周瑜为没有东南风而病倒在床上。诸葛亮给周瑜开了个“药方”,上面写着:“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说他能借来东风,他让周瑜为他搭起高九尺的七星坛,然后自己在坛上做法。几天之后,果然刮起了东南风。周瑜嫉妒,便派人去杀诸葛亮。然而诸葛亮早有预防,事先回夏口去了。

8、孔明巧布八阵图

刘备兵败,陆逊追至夔关,遇此阵,土人言:“此处地名鱼腹浦。诸葛亮入川之时,驱兵竖者老到此,取石排成阵势于沙滩之上。自此常常有气如云,从内而起。”逊入阵不得出,后被孔明岳父黄承彦放出。

八阵图“名八阵图。反复八门,按遁甲休、生、伤、杜、景、死、惊、开。每日每时,变化无端,可比十万精兵。”

9、武侯弹琴退仲达(空城计)

空城计:诸葛亮屯兵于阳平,把部队都派去攻打魏军了,只留少数老弱残兵在城中。忽然听到魏军大都督司马懿率15万大军来攻城,诸葛亮临危不惧,传令打开城门,还派人到城门口洒扫。诸葛亮自己却登上城楼,端坐弹琴,态度从容,琴声不乱。司马懿来到城前,见此情形,心生疑窦,爬城中有埋伏,因此不敢贸进,便下令退兵。

故事反映诸葛亮性格:智勇双全 沉着冷静 知己知彼 胆识过人

10、挥泪斩马谡

马谡自告奋勇驻守街亭,遇到了魏将张郃所率主力部队的抵抗。马谡违背了诸葛亮原先的部署,又不听从部将王平的建议,在众寡不敌的形势下,居然不下据城,而舍水上山,结果被张郃军队切断水道,杀得大败。街亭失守,使诸葛亮十分被动,一场十分有利的战局顿时变成败局。尽管诸葛亮十分爱惜马谡的才华,但是,为了严明军纪,他毅然按照军法处斩了马谡,还上疏朝廷,自请贬官三级,追究个人“不能训章明法”、用人不当的责任。

故事反映诸葛亮性格:军纪严明,以身作则

11、见木像魏都督丧胆(羽扇纶巾)

诸葛亮积劳成疾,临终与众将诀别,并安排了军国大事。他死后虽秘不发丧,但司马懿见蜀兵后 退已知真相,故催军速追。突然五丈原上炮响旗飘,诸葛亮端坐四轮车出现,,他羽扇纶巾。魏军见诸葛亮尚在,弃甲逃命,溃不成军。两日后,司马懿方知车上是木人。此成语形容诸葛亮的装束,也形容谋士镇定自若的潇洒风度。

12、六出祁山

诸葛亮恢复与吴联盟、平定南中后,就准备北伐曹魏。

第一次北伐在蜀汉建兴六年(228年)春,他令赵云等作疑兵,摆出由斜谷攻郿城的态势,吸引魏军;自己则率主力向祁山方向进攻,陇右的天水、南安、安定等郡相继叛魏降蜀,又收服了姜维,一时关中大震。可是马谡违背诸葛亮部署,丢了街亭;赵云等出兵也不利,诸葛亮只得退回汉中。不久,天水、南安、安定三郡又叛汉附魏。

第二次北伐是同年冬,诸葛亮乘陆逊在石亭打败曹休之机,出散关,包围陈仓,攻打二十多天未破,魏的援军赶到,他不得已又退回汉中。

第三次北伐是建兴七年,亮进攻武都、阴平,打败魏援军,占了这两郡,留兵据守,自己率部回师。次年,魏军进攻汉中,诸葛亮加强防守,又增调援军,再由于连续大雨,子午谷、斜谷等道路不通,魏军撤退。

第四次北伐是建兴九年,蜀军包围祁山,魏军统帅司马懿迎击,诸葛亮准备决战。司马懿知蜀军远来,军粮不多,凭险坚守,拒不出战。诸葛亮想用退兵的办法引诱敌人,但司马懿追赶很谨慎,蜀军一停,他就扎营拒守。此时李严假传刘禅要求退兵的圣旨,加上蜀军粮草将尽,诸葛亮只得班师,在归途中以伏兵杀了魏国名将张郃。

第五次北伐是十二年春,诸葛亮率十万大军出斜谷口,到达郿县,在渭水南岸五丈原扎营。司马懿也筑营阻拦,不与蜀军作战,料知蜀军远来,粮草运输困难,想把蜀军拖垮。诸葛亮也有准备,在渭水分兵屯田,作长期战争的打算。诸葛亮在这次出兵前曾与孙权约定同时攻魏,五月吴军十万攻魏,不胜,撤回江东,所以蜀军只得与魏军单方面周旋。八月间诸葛亮积劳成疾,病情日益严重,不久就与世长辞。死后,姜维等遵照他的遗嘱,秘不发丧,整军退入斜谷。

诸葛亮出师北伐共为五次,真正出兵祁山只有二次;还有一次是魏军进攻汉中,不是诸葛亮出击。后世概而言之,说成是「六出祁山」。

故事反映诸葛亮性格:意志坚定 性格倔强

13、七擒孟获

孔明归到寨中,升帐而坐,谓众将曰:“吾今此计,不得已而用之,大损阴德。我料敌人必算吾于林木多处埋伏,吾却空设旌旗,实无兵马,疑其心也。吾令魏文长连输十五阵者,坚其心也。吾见盘蛇谷止一条路,两壁厢皆是光石,并无树木,下面都是沙土,因令马岱将黑油柜安排于谷中,车中油柜内,皆是预先造下的火炮,名曰‘地雷’,一炮中藏九炮,三十步埋之,中用竹竿通节,以引药线;才一发动,山损石裂。吾又令赵子龙预备草车,安排于谷中。又于山上准备大木乱石。却令魏延赚兀突骨并藤甲军入谷,放出魏延,即断其路,随后焚之。吾闻:‘利于水者必不利于火。’藤甲虽刀箭不能入,乃油浸之物,见火必着。蛮兵如此顽皮,非火攻安能取胜?使乌戈国之人不留种类者,是吾之大罪也!”众将拜伏曰:“丞相天机,鬼神莫测也!”孔明令押过孟获来。孟获跪于帐下。孔明令去其缚,教且在别帐与酒食压惊。孔明唤管酒食官至坐榻前,如此如此,分付而去。却说孟获与祝融夫人并孟优、带来洞主、一切宗党在别帐饮酒。忽一人人帐谓孟获曰:“丞相面羞,不欲与公相见。特令我来放公回去,再招人马来决胜负。公今可速去。”孟获垂泪言曰:“七擒七纵,自古未尝有也。吾虽化外之人,颇知礼义,直如此无羞耻乎?”遂同兄弟妻子宗党人等,皆匍匐跪于帐下,肉袒谢罪曰:“丞相天威,南人不复反矣

故事反映诸葛亮性格:以德服人

14、星落五丈原

次曰,诸葛均回,孔明嘱付曰:吾受刘皇叔三顾之恩,不容不出。汝可躬耕于此,勿得荒芜田亩。待我功成之曰,即当归隐。后人有诗叹曰:身未升腾思退步,功成应忆去时言。只因先主丁宁后,星落秋风五丈原。后日本诗人土井晚翠拿这句诗作题目,咏叹诸葛亮。

另外一些关于诸葛亮的故事

躬耕陇亩:

诸葛亮于汉灵帝光和四年(181年)出生在琅邪郡阳都县的一个官吏之家,诸葛氏是琅邪的望族,先祖诸葛丰曾在西汉元帝时做过司隶校尉,诸葛亮的父亲诸葛珪在东汉末年做过泰山郡丞;诸葛亮3岁时母亲章氏病逝,诸葛亮8岁时丧父,与弟弟诸葛均一起跟随由袁术任命为豫章太守的叔父诸葛玄到豫章赴任,东汉朝廷派朱皓取代了诸葛玄职务,诸葛玄就去投奔荆州刘表。

建安二年(197年),诸葛亮的叔父诸葛玄病逝;汉献帝已从长安李傕手中逃出,迁到了曹操的许县。诸葛亮此时已16岁,平日好念《梁父吟》,又常以管仲、乐毅比拟自己,当时的人对他都是不屑一顾,只有好友徐庶、崔州平等好友相信他的才干。

他与当时的襄阳名士司马徽、庞德公、黄承彦等有结交。黄承彦曾对诸葛亮说:“听到你要选妻,我家中有一丑女,头发黄、皮肤黑,但才华可与你相配。”诸葛亮应许这头亲事,迎娶她。当时的人都以此作笑话取乐,乡里甚至作了句谚语:“莫作孔明择妇,正得阿承丑女”,但也有一种说法指黄月英本人极美,因此遭到乡里其他年轻女性的嫉妒而诋毁她的容貌。

隆中对策:

当时,刘备依附于刘表,屯兵于新野。后来司马徽与刘备会面时,表示:“那些儒生都是见识浅陋的人,岂会了解当世的事务局势?能了解当世的事务局势才是俊杰。此时只有卧龙(诸葛亮)、凤雏(庞统)。”诸葛亮又受徐庶推荐,刘备希望徐庶引亮来见,但徐庶却建议:“这人可以去见,不可以令他屈就到此。将军宜屈尊以相访。”

刘备便亲自前往拜访,去了三次才见到诸葛亮(史称“三顾茅庐”)。与诸葛亮相见后,刘备便叫其他人避开,对他提问:““现今汉室衰败,奸臣假借皇命做事,皇上失去大权。我没有衡量自己的德行与能力,想以大义重振天下,但智慧、谋略短小、不够,所以时常失败,直至今日。不过我志向仍未平抑,先生有没有计谋可以帮助我?”

诸葛亮遂向他陈说了三分天下之计,分析了曹操不可取,孙权可作援的形势;又详述了荆、益二州的州牧懦弱,有机可乘,而且只有拥有此二州才可争胜天下;更向刘备讲述了攻打中原的战略。这篇论说后世称之为《隆中对》。刘备听后大赞,力邀诸葛亮相助,于是诸葛亮便出山入幕。刘备常常和他议论,关系也日渐亲密。关羽、张飞等大感不悦,刘备向他们解释道:““我有了孔明,就像鱼得到水般,希望诸位不要再说了。””关羽、张飞等便不再抱怨。诸葛亮所提出的《隆中对》是此后数十年刘备和蜀汉的基本国策。

赤壁大战:

建安十三年(208年),刘表之妻刘琦后母蔡氏屡进谗言,刘表对刘琦渐渐不悦。刘琦数次向诸葛亮请教自安之术,但诸葛亮每每推辞,刘琦便在一次饮宴时用上屋抽梯之计令诸葛亮说出解决办法,诸葛亮便反问刘琦:“你不见到春秋时期申生在内而有危险,但重耳(指的是晋文公)在外却可得安吗?”当时黄祖被东吴杀害,刘琦便上荐为江夏太守外求自保。同年八月,刘表病逝,其二子刘琮继位,听到曹操南下的消息,遣使投降。刘备在樊城知道后,率军队和百姓南逃,曹军在当阳长坂追上并大破刘军。

刘备败走夏口,而孙权之前又派鲁肃到来观察情况,并向刘备建议向孙权求救,诸葛亮便自荐到柴桑作说客,与鲁肃结为朋友。到达柴桑后,诸葛亮面见孙权,先用二分法给孙权两个选择,“如果能以吴、越的军力与中原之国抗衡,不如早和曹操断交”;另一个选择则是激将法,“如果认为不能抵挡,为何不停止军事行动,向北方称臣呢!”孙权却反问诸葛亮,刘备又何解不投降。诸葛亮便提高刘备身价,说刘备有气节,绝不投降,以向孙权显示刘备的决心。

孙权大怒,誓言不会向曹操投降,但却有所担心,刘备还有多少兵力战斗。诸葛亮最后才分析两军的情况,先说出自军散兵归还和关羽水军有万人,加上刘琦凡江夏士兵亦不下万人,再说出曹军远来疲弊,追刘备时,又用轻骑一日一夜行了三百多里,正是“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而且北方人不习水战,荆州百姓又是被逼服从曹操,不是心服;最后肯定地说曹操必定可打败。孙权十分高兴,后又受到鲁肃、周瑜的游说,决定联刘抗曹,派周瑜、程普、鲁肃等率三万水军,与曹操开战。

诸葛亮随军回到刘备处;十一月,曹操大军在赤壁遭遇孙刘联军火攻,曹操军遭受了非常大的损失,而此时曹操军中又爆发瘟疫,曹操不得已引军北还。

足食足兵:

赤壁之战后,刘备于建安十三年十二月平定荆南四郡,任命诸葛亮为军师中郎将,住于临烝,督令零陵、桂阳、长沙三郡,负责调整赋税,充实军资。

建安十六年(211年),益州牧刘璋派法正、孟达请刘备助攻张鲁。诸葛亮便与关羽、张飞、赵云等镇守荆州。至次年十二月,刘备与刘璋决裂,还攻成都。诸葛亮便与张飞、赵云等入蜀助阵,留关羽负责荆州防务,分兵平定各郡县,与刘备一起围成都。至建安十九年(214年),刘璋投降,刘备入主益州。

诸葛亮受金五百斤,银千斤,钱五千万,锦千匹,并受任为军师将军,署左将军府事。每当刘备出兵征伐,诸葛亮便负责镇守成都,为刘备足食足兵,如汉中之战就替刘备提供资援。

汉献帝延康元年(220年),曹丕篡汉自立。魏黄初二年(221年),群臣听到汉献帝被害的消息,劝已成为汉中王的刘备登基为帝,刘备不答应,诸葛亮用耿纯游说刘秀登基的故事劝刘备。于是刘备才答应,任诸葛亮为丞相、录尚书事,假节;同年张飞被害,诸葛亮领司隶校尉一职。

先主托孤:

章武二年(222年)八月,刘备在东征夺回荆州的途中被打败,撤退至永安,诸葛亮大叹:“可惜法正故去,否则必能阻止陛下东征之举。”至章武三年(223年)二月,刘备病重,召诸葛亮到永安,与李严一起托付后事,刘备对诸葛亮说:“你的才能是曹丕的十倍,必定能够安顿国家,终可成就大事。如果嗣子(刘禅)可以辅助,便辅助他;如果他没有才干,你可以自行取度。”诸葛亮涕泣地说:“臣必定竭尽股肱的力量,报效忠贞的节气,直到死为止!”刘备又要刘禅视诸葛亮为父。

延至四月,刘备逝世,刘禅继位,封诸葛亮为武乡侯,开设官府办公。不久,再领益州牧,政事上的大小事务,刘禅都依赖于诸葛亮,由诸葛亮决定。本来南中地区因刘备逝世而乘机叛乱,诸葛亮因国家刚逝去君主,先不发兵,而派邓芝及陈震赴东吴修好。

建兴三年(225年)春天,诸葛亮率军南征,临行前刘禅赐诸葛亮金鈇钺一具,曲盖一个,前后羽葆鼓吹各一部,虎贲六十人。后诸葛亮深入不毛之地讨伐雍闿、孟获,诸葛亮采取参军马谡的建议,以攻心为主,先打败雍闿军,再七擒七纵孟获,至秋天平定所有乱事。蜀汉在南中安定并获得大量的资源,并且组建了无当飞军这支劲旅。经过长期积累,有了北伐的基础。

北伐中原:

建兴六年(228年)春,诸葛亮事先扬声走斜谷道取郿,让赵云、邓芝设疑兵吸引曹真重兵,自己率大军攻祁山(。陇右的南安、天水和安定三郡反魏附蜀,关中震响。魏明帝西镇长安,命张合率领步骑五万人前往,大破马谡于街亭。而同时赵云寡不敌众,失利于箕谷。诸葛亮乃拔西县千余家返回汉中。第一次北伐失败。

同年冬,诸葛亮趁魏兵东下,关中虚弱,趁机北伐,出兵散关(今陕西省宝鸡市西南)围陈仓(今陕西省宝鸡市东),为魏将郝昭所拒,诸葛亮劝降不成,而又粮草不继,不得已退还汉中。魏将王双来追,被斩。

建兴七年(229年)春,诸葛亮遣陈式攻武都(今甘肃省成县周边)、阴平(今甘肃省文县周边)二郡。雍州刺史郭淮引兵救之,亮自出至建威(今甘肃省西和县西),郭淮退,遂得二郡。

建兴八年(230年)秋,魏军三路进攻汉中,司马懿走西城(今陕西省安康市西北),张合走子午谷,曹真走斜谷。诸葛亮驻军于城固(今陕西省城固县东)、赤坂(今陕西省洋县东二十里)。时大雨三十余天,魏军撤退。同年,诸葛亮使魏延、吴懿西入羌中,大破魏后将军费曜(瑶)、雍州刺史郭淮于阳溪(南安郡内,当在今甘肃省武山西南一带)。

建兴九年(231年)二月,诸葛亮率大军攻祁山,始以木牛运。时曹真病重,司马懿都督关中诸将出拒。诸葛亮割麦于上邽(今甘肃省天水县)。司马懿追亮至卤城(今甘肃省天水市与甘谷之间),掘营自守,有“畏蜀如畏虎”之讥。

据《汉晋春秋》记载,同年五月,诸葛亮使魏延、高翔、吴班赴拒,大破司马懿,汉军获甲首三千级,玄铠五千领,角弩三千一百张,于是司马懿退还保营。该史料后被《资治通鉴》引用。

《晋书》则记魏军卸甲轻装,日夜兼程,在汉阳与诸葛亮相遇,司马懿派将军牛金率轻骑做饵,诸葛亮退兵至祁山,屯兵卤城,据南北二山,堵水筑围墙。魏军攻破,大破蜀军,俘获斩首数万。而陈寿所着《三国志》里,两种说法均无记载。

六月,李严因运粮不济呼诸葛亮还师。张合追亮退兵至木门,中箭身亡——此为二出祁山。

建兴十二年(234年)二月,诸葛亮率大军出斜谷道,据武功五丈原(今陕西省岐山南),屯田于渭滨,与司马懿对於渭南,并约吴国共同发兵。期间诸葛亮既屡屡遣使者下战书,又致巾帼妇人之饰,以激怒司马懿,但司马懿忍辱据守不出,并以“千里请战”的妙计平息将怒。

司马懿曾向蜀汉使者询问诸葛亮的睡眠、饮食和办事多少,不打听军事情况,使者答道:“诸葛公早起晚睡,凡是二十杖以上的责罚,都亲自披阅;所吃的饭食不到几升。”司马懿告诉人说:“诸葛孔明进食少而事务烦,他还能活多久呢!”

诸葛亮乃分兵屯田,在魏国境内与魏国百姓共同种粮自给自足,打算长期驻扎下去,但诸葛亮却因过于操劳而病重。

病逝五丈原:

刘禅派遣尚书仆射李福前来问候,同时询问国家大事。李福来到,诸葛亮谈话完毕,辞别而去,几天之后又回来。诸葛亮说:“我知道您返回来的意图,近来虽然整天谈话,有些事还没有交待,又来听取决定了。你所要问的事蒋琬适合。”李福道歉说:“日前确实不曾询问,如您面年这后,谁可以担负重任,所以就又返回。再请问蒋琬之后,谁可承担重任?”诸葛亮说:“费可以继任。“又问费祎之后怎么样?诸葛亮没有回答。

八月,诸葛亮病故于五丈原(宝鸡境内),享年五十四岁。杨仪等率军还,姜维等遵照诸葛亮遗嘱,秘不发丧,缓缓退军。司马懿率军追击,见蜀汉军帅旗飘扬,孔明羽扇纶巾坐在车里。司马懿怀疑是孔明用计诱敌,赶紧策马收兵,于是便有“死诸葛吓走活仲达”一事。

这六次用兵,出祁山只有两次;第四次是魏军主动进攻,蜀军防守,由于连日大雨,山洪暴发,冲毁栈道,蜀魏并未交战。

大军返回成都后,刘禅追谥诸葛亮为忠武侯。

诸葛亮遗言命令部下将自己葬在汉中定军山,依山势修建坟墓,墓穴仅能容纳下棺材,穿平时的衣服入殓,不必用其他器物殉葬。

诸葛亮归葬定军山勉县的武侯墓。诸葛亮曾经上表指出自己没有多余财产,只有800株桑树和15顷土地,而自己穿的都是朝廷赐封,就算儿子都是自给自足,自己没有一点多余的财产。果然,诸葛亮直至死时也是如此,甚至在临死前,也吩咐了他下葬时只需要挖洞一个,棺木能够放进去便足够,自己则穿着平常的服装即可,不须要其他配葬物。

蜀汉各地多上书请立诸葛亮庙,蜀汉朝堂以此违背礼制不纳,于是百姓在四时的节日于道路上私祭诸葛亮。直至景耀六年(263年),在习隆、向充的建议下,刘禅在沔阳为诸葛亮立庙。

诸葛亮死后30年,司马昭派遣邓艾、钟会伐蜀。他的长子诸葛瞻和长孙诸葛尚一起在绵竹之战中战死沙场。

诸葛亮5大发明,3种已失传,最后一种真恐怖,百万雄师都阻挡不了

1.地雷:喜欢历史的朋友都知道,地雷是我国最早发明的。历史记载,早在汉末三国地雷就已经诞生了,正是我国大名鼎鼎的军事奇才诸葛孔明发明的。

当然,三国时期制作的地雷是比较简单的,只用一个竹筒、适量的火药以及一根引线。这种地雷的爆炸威力肯定是没有我们现代的地雷厉害,但是在那个军事技术落后,军队还都是冷兵器的时代,这种竹筒地雷的杀伤力也是相当恐怖的。

2.孔明灯:顾名思义,就是以诸葛亮名字命名的。现在每到元宵节,很多小孩子们或者小情侣们都会放孔明灯,可以说已经是我国一个传统风俗习惯了。

据记载,在平阳战役中,诸葛亮率领的军队被曹魏大军围的水泄不通,当时想派人去搬救兵是绝对不可能的。于是诸葛亮急中生智,把平时的纸灯笼改装一番,写上求救信息,等到起风时候,放飞空中,援兵收到信号后因此得救。

3.木牛流马:有人说其实是诸葛亮的老婆黄月英发明的,可惜制作资料并没有流传下来。当年诸葛亮在北伐时为解决蜀国大军粮食运输问题之际,所研发的一种性能先进的运量工具。可以说非常有创意也非常实用,其外观设计以牛和马为造型,因此得其名。并且操作简单,一天可行驶30多公里,运载量高达五百斤。

4.诸葛连弩:这可以说是诸葛亮毕生发明中最厉害的、最凶猛的冷兵器,不过让人感到惋惜的是,我们只能从零星的史书资料看到关于它的只言片语。由于很多历史因素,它早已失传。诸葛连弩是采用普通的床弩根据作战的需要改造而来的;可同时一次发射十支箭,射程超过500米,在有效射程内所有的防御护甲都形同虚设。

5.火兽:据记载,这项发明是诸葛亮从孟获以兽群作为军队在战场作战引发的灵感,可惜也失传了。

据说在战场上,只要发动机关,这个大火兽就可以往前自动往前走,同时从大嘴中不断的喷出熊熊烈火;纵使敌方拥有百万雄师、金戈铁马也断然不敢靠前,否则就会活活烤死,只是非常受环境限制。

曹操和诸葛亮渭水一战典故

渭南之战是汉献帝建安十六年(211年),丞相曹操击破马超、韩遂等关中联军的作战。当时曹操在南方战线失利,所以决定向凉州拓展。马超、韩遂等受消息影响,起兵抵抗,在关中潼关、渭南与曹军发生大战,最后曹操用计取胜,压制关中。渭南之战是一场讲求深谋远略,灵活用兵以智取胜的精彩战役。

时间

渭水之战(公元211年)准确说应该是三国时期。

东晋(公元317年—公元420年)十六国时期,北方各政权,时兴时灭,虽称十六国,实际上还未计及冉魏、西燕、代、北魏,吐谷浑、柔然等政权。各政权统治者素质多与三国时不同,故在谋略运用方面不及三国。少数民族多为全民皆兵、骑兵为主,所建政权,为保持民族特点,多实行两种军事组织体系。随着战争发展,中原地区到处建起坞壁城堡,使骑兵难以攻坚,加之需扩充兵力,步兵渐多,但骑兵仍是主兵。少数民族本为轻装骑兵,采用机动战术。但在坞堡林立的中原,与用传统方阵战术的汉族军队作战,加之此时已有了马蹬,所以两种战法开始结合,出现了以密集方阵作战为主的重装骑兵,并出现了以掠夺人口、物资、摧毁敌方战争潜力的破坏战略。

东晋仍沿袭魏晋兵制,部曲私兵更为发展。因位于江南,水军发达,不仅有了载乘2000人的连舫,并开始用指南针导航,还发明了接舷战时重型兵器拍竿等。

历史背景

自运戚郑刘备袭取益州(治今成都市)(参见益州之战)后,三国鼎立局面正式开始形成。三国为自保及发展,不断争夺战略要地:孙、曹争夺淮南,在合肥(今合肥市西北)(参见合肥之战)、皖城(今安徽潜山北)(参见皖城之战)、濡须坞(今安徽无为东北)五战,互有胜负;刘、曹争夺汉中(今属陕西)(参见汉中之战),经定军山(今陕西勉县东南)一战,曹军败退长安(今西安西北)。随后又发生三家争夺荆州之战。荆州蜀将关羽,乘刘备攻占汉中、孙权进攻合肥之有利时机,北攻樊城(今湖北襄樊)(参见樊城之战),企图夺取曹军占据的荆州二郡,为实施诸葛亮两路出兵恢复汉室的战略计划作好准备。

而孙权却与曹操联合,乘关羽后方空虚用吕蒙袭占江陵(参见江陵之战),俘杀关羽。刘备为夺回荆州,东进攻吴,在夷陵之战中败于吴将陆逊。孙权夺取了蜀占荆州四郡,并控制了上游,获得战役上的胜利;曹操运用谋略实施离间,拆散了孙、刘联盟,获得了战略上的主动;唯刘备丧地损兵,成为三角斗争中的失败者,战略地位大为削弱,已无力实现两路出兵恢复汉室的战略计划。

曹操死后,曹丕废汉献帝自立,刘备、孙权亦相继称帝,三国鼎立局面于是确立。魏文帝曹丕曾两次攻吴,均因水军不强,难越长江天堑。蜀昭烈帝刘备死后,诸葛亮迅速恢复蜀、吴联盟,摆脱两面作战的不利局势,尔后平定南中(今云南、贵州和四川西南部)(参见南中之战),巩固后方,积极准备北进。五次由祁山(今甘肃东南部渭水、西汉水间)攻魏,均因魏军采取坚壁拒守方针,无功而返(参见诸旁颂葛亮攻魏之战)。

此间,孙权与蜀呼应,曾三次在淮南攻魏,亦均无功而还。大将军司马昭掌握魏国大权后,开始筹划统一全国。

历史人物

势必要说的历史人物一是曹操,另一个就是马超了,曹操是不用说的,而马超其人,用翻译原文的说法就是:

超,蜀骠骑将军、五虎上将之一。父腾,汉征西将军。年十七,随父腾、韩遂袭长安,杀李傕将李蒙、王方。曹操诱杀腾,超、遂举西凉兵报仇,酣战许褚。因操离间超、遂,事败,往汉中投张鲁。鲁使超救刘璋与先主战,超与张飞大战百余合。后受张鲁谋士杨松诬陷,投先主,威使刘璋降备,拜平西将军、前都亭侯,后升左将军。先主称仔物帝,以马超为骠骑将军,领凉州牧,镇守西境。后诸葛亮北伐,往扫超墓。

诸葛亮对马超的评价是很高的“孟起(马超字孟起)兼资文武,雄烈过人,一世之杰,黥、彭之徒,当与益德并驱争先,犹未及髯公(髯公指关羽,羽素美须髯,有“美髯公”之称,故诸葛亮以髯公称之)之绝伦逸群也。”而杨阜也说:“超有信、布之勇,甚得羌、胡心。”所以也不难理解曹操曾谈言“马儿不死,吾无葬地也。”

渭水之战

渭水之战是曹操为平定关中,与马超等关中联军的最后决战,也称渭南之战。

借考三国志演义的书目,此战重要的叙述章节是卷十二,而其前因后果则不仅是如此而已,引用史书原文:“公乃与克日会战,先以轻兵挑之,战良久,乃纵虎骑夹击,大破之,斩成宜、李堪等。”三国史上最大规模的一场会战,陈寿只用了三十多个字就给交差了,实在有点那个,此战是中国历史上兵力最悬殊的以少胜多的战役,是明确记载到美国西典军校的中国战争史上最经典的战争之一。

在这场战争中,双方的指挥员体现出来的战争素养几乎决定了整个战争的走向。而整个战役所带来的影响,也决定了后近五百年的历史走向。这场战争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奇迹,是战争史上战术应用的奇迹。而其间表现出的战略战术之绝妙,曹操对气候、士气等战事环境的掌握,及用兵的深谋远虑也绝非史书上那简简单单的三十多个字可以表达的了的。可以说,这场战役虽然不是三国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战役,其对三国形势的影响也不及官渡、赤壁、夷陵三大战役,但其谋运之深远,则远非三大战役可比。

渭水之盟

626年,唐太宗初即位,突厥颉利、突利二可汗合兵10余万人攻占泾州,进至武功,京都长安戒严。

突厥军进攻高陵,被泾州道行军总管尉迟敬德击败,杀千余人,并俘其俟斤阿史德乌没啜。颉利又领兵至渭水便桥之北,派亲信执失思力进长安探听消息。太宗指责突厥负盟,囚执失思力于门下省。太宗亲率高士廉、房玄龄等6骑至渭水边,隔岸责颉利负约。继而唐大军赶至,颉利见状,请和。双方在便桥上,杀白马,订立盟约。唐给突厥金帛,突厥军队撒离唐境。

这是有名的“渭水之盟”。

 

为什么陕西关中地区渭河两岸老一辈人都把渭河称为禹河?

陕西关中地区,渭河两岸的老一辈人总是把渭河叫做禹河有两个原因,第一个原因就是根据传说“大禹治水”而来,第二个原因就是方言的发音把“渭河”读作“yǔ河”。不管是哪一个原因,都没有历史依掘早键据可以参考,在渭河的官方记录,也没有这方面的记载。古代也没有拼音,所以到底怎么读也不得而知。可是其中“大禹治水”确实在渭河留下来历史足迹。

传说在很久以前,黄河水泛滥,导致中原地区的庄稼、房屋常常被淹没,人民流离失所。大禹总结前人治水失败的教训,发明了疏导治水的新方法,疏通水道,让水能够顺利地东流入海。大禹治水不仅是他一个人的功劳,还有很多部落、群众共同的努力,他们一起劳动,挖山掘石。

大禹的足迹遍布各地,后代人们感念他的功绩,为他修庙筑殿,在河道的两岸也流传着许多大禹治水的佳话。

水患解决了,人们的生活得到了很大改善,人们感念大禹的功绩,他的故事就一代代流传下来。如今渭河滋睁带养了八百里秦川,一路从西往东流,奔腾不息,造就了无数奇美景观。

水判巧源充足的地方就会有人聚居,有人就会有文化,渭河就是在这样不断发展中形成了现在的模样。现在“禹河”的称呼已经很少听到了,无论它的名字是什么,都是一条汇集了从古到如今人类智慧的河流!

另外,题主的问题焕我儿时的记忆。老家就在渭北岐山罗局塬上。那时大人们将渭河就称为"禹河"。幼年常与玩伴去渭河滩玩耍,捉小鱼小虾,堆沙包,打水仗。当时渭河的水好大哟,河水涛涛,水声震耳,距离很远就能听到轰隆声。过河有渡船,木质的,能载几十个人,靠人力划到南岸。

关于渭水是谁发明的和渭水起源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知识了吗?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百科问答相关的内容,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