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丽是谁发明的(高丽是什么时候)

本篇百科问答的知识要给大家谈谈高丽是谁发明的,以及高丽是什么时候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学习有所帮助。

文章目录:

造纸术是谁发明的?是蔡伦吗?

纸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它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项杰出的发明创造。蔡伦改进了造纸术。

扩展资料

从迄今为止的考古发现来核梁看,造纸术的发明不晚于西汉初年。最早出土的西汉古纸是1933年在新疆罗布淖尔古烽燧亭中发现的,年代不晚于公元前49年。

1957年5月在陕西省西安市灞桥出土的古纸经过科学分析鉴定,为西汉麻纸,年代不晚于公元前118年。1973年在甘肃居延肩水金关发改袜运现了不晚于公元前52年的两块麻纸,暗黄色,质地较粗糙。

1978年在陕西扶风中延村出土了西汉宣帝时期(公好亏元前73~49年)的三张麻纸;1979年在甘肃敦煌县马圈湾西汉烽燧遗址出土了五件八片西汉麻纸。1986年甘肃天水放马滩出土的西汉文帝时期(公元前179~前141年)的纸质地图残片,表明了当时的纸可供写绘之用。从上述西汉出土的纸的质量来看,西汉初年的造纸技术已基本成熟。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  造纸术

称呼韩国人为高丽人带有贬义吗?

不是这样的!你的朋友我想他是不了解自己国家的历史!

高丽王朝是朝鲜半岛上出现过的一个不错的王朝!

只不过在中国有一些不尊重韩国人的人喜欢用高丽棒子称呼人家!我想你的朋友误会你了!也就是 高丽这个词在韩国一点贬义都没有,上次汉城想和朝鲜合办奥运会 就曾经提出用高丽的名称!

高丽(西元918年-1392年),又称高丽王朝, 王高氏丽, 是朝鲜半岛封建王朝之一。918年后高句丽国弓裔王的部将王建推翻弓裔建立高丽国,定都于自己的家乡开京(即今朝鲜开城)。1392年被朝鲜王朝所取代。

高丽王朝自称继承高句丽。高丽的英文名“Goryeo”源于高句丽的英文名“Goguryeo”。 而韩国的英文名“Korea”是高丽英文名“Goryeo”的变形。

佛教是高丽王朝的国教。历经16年时间雕刻成的高丽大藏经是世界瑰宝之一。高丽王朝青瓷制作手艺精湛。另外,高丽同时也是最早发明金属活字印刷术的国家。

历史

[编辑本段]

9世纪以后,新罗王朝日益腐朽,再加上贵族叛乱和农民起义,国家统治机构趋向衰落,地方封建集团乘机扩张势力范围。公元900年,土豪家庭出身的裨将甄萱在完山州(今全罗北道全州)割地自立,建立后百济国。 904年新罗王室庶子弓裔在铁圆(今江原道铁原)自称为王,建立了后高句丽国。衰落的新罗、后百济和后高句丽国三国鼎立时期,成为韩国历史上所谓的“后三国”。

建国

弓裔称王建国后,王建从其父投弓裔,献松岳郡(京畿道开城),弓裔即以王建为松岳城主。918年,弓裔的部将王建以弓裔行为不轨和滥用权力而推翻了他,并寻求和得到了地主和商人们的支持(此时地主和商人的政治和经济势力前举都已远远胜过新罗政府 ),自己称王,改国号为“高丽”。 王建立国后,采取了敌对后百济,但与新罗友好的策略。 935年合并新罗,936年吞并后百济。 统一朝鲜后三国后,王建自封天子,迁都于自己的家乡松岳,并改称为开京(即今朝鲜开城)。

政治、经济等制度

高丽王朝成立后,采用了皇室制度。首都被称为“皇都”;首都的皇宫被称为“皇城”;国王的命令称为“诏”;国王的继任人被称为“太子”; 国王的母亲被称为“太后”。与中国不同的是高丽国王被称为“大王”,“陛下”和“海东天子”。 1275年高丽向元朝称臣后,这些称呼被禁止使用。

高丽王朝公布法律废除奴婢制度,进行土地改革颁行田柴科制度。 并建立科举制度,任命地方官员。从而有效地消弱地方地主势力,确立了中央集权统治。

高丽契丹战争

契丹926年灭了渤海国后,高丽太祖吸纳渤海遗民并打算北伐。为了防止高丽与宋的联合抗辽, 942年,契丹送给高丽50匹骆驼, 但遭高丽太祖拒绝。 契丹来使被放逐到孤岛,所送骆驼也都被饿死。以后的高丽国王都对契丹采取敌对的政策。993年,80万契丹大军从辽出发,越过鸭绿江大举入侵高丽西北部。高丽军队与契丹在凤山郡展开激烈的斗争。最终将契丹大军控制在清川江。 见识高丽的反侵的迅速和坚决,契丹意识到以武力征服朝鲜半岛的代价将是巨大的。于是契丹开始与高丽进行谈判。在高丽同意断绝与宋的联盟后,契丹撤退,并将鸭绿江以东土地赠送给高丽。 双方建立了友好的睦邻关系。1009年高丽发生军变。抗辽大将康肇杀死穆宗,拥立显宗为王。 契丹趁机以为穆宗报仇为由,发动40万大军再次入侵高丽。康肇率军奋力抵抗,但最终不敌契丹而战死沙场。显宗逃离皇城。契丹占领开城后,由于战线拉的太长担心会受到高丽反击,开始撤退。高丽趁势反攻,给予契丹沉重打击。1018年,契丹派10万大军卷土重来。但不敌高丽军队,几乎全军覆灭。双方之后谈和,以后契丹再也没敢入侵高丽。

高丽蒙古战争

1231年蒙古军进攻高丽,高丽皇氏从松都(今开城)迁往隐帆江华岛,其后蒙古数征高丽,进行掳掠,但仍对江华岛没有办法。高丽三别抄义军抵抗蒙古和元朝军队至1273年。高丽内部对蒙古的入侵存在两派。文派反对与蒙古交战,而以崔氏家族为首的武派则坚持继续抗蒙。1258年崔氏政权首领被文派杀害后,蒙古与高丽达成和平协议。高丽成为蒙古帝国潘属。蒙古同意保留高丽的国家主权和传统文化。高丽君主从忠烈王开始娶蒙古公主为妻,高丽君主继承人按照约定,必须在蒙古帝国首都哈拉和林以蒙古人的方式长大成慧携碧人后,方可回高丽。

灭亡

1388年,高丽禑王派都统使李成桂进攻辽东。李成桂反对出兵,发动政变,1392年在开城废黜国王自立,改国号为朝鲜,高丽灭亡。

高丽历史,谁知道?

高丽〔918-1392〕,简称丽,是亚洲中世纪时一个位于东亚朝鲜半岛的王国(西元918年-1392年),由王建所建立。1287年起高丽王兼任征东行省达鲁花赤,成为元朝属国,1356年恭愍王回复独立。 13世纪至14世纪时曾向元朝称臣,被元朝划为行省之一,全称为“征东行中书省”,直到元朝灭亡为止。为免与高句丽混淆,在中国大陆又称之为王氏高丽。

9世纪末,同北方的渤海(698—926)并存的后期新罗(670—935),由于农民反对封建残酷剥削的斗争,逐渐衰落下去。在此过程中,西南地区的甄萱和北部地区的弓裔,分别成立了后百济国(900—936)和泰封国,从而朝鲜半岛被分裂成了“后三国”。

后三国各自扩张领土,展开角逐,空前加强封建剥削和压迫。

在这种情况下,松岳(开城)地方的大封建势力、原弓裔的泰封国臣下王建(高丽始祖王)趁弓裔因残酷暴政丧失民心的机会,918年6月伙同洪儒、裴玄庆、申崇谦、卜智谦等人发动政变,推翻泰封国,建立了新王朝。国号定名为高丽,定都于开京。 还有当欧洲进入黑暗时代后,高丽人被分为了三个对立的王国:北部的Koguryo,西南部的Paekche和东南部的Shilla。在中国的帮助下,Shilla于公元七世纪征服了其它两个王国,后来又消除了以前与中国人的关联。然而在当地领主的压迫下,Shilla的中心政权在公元8、9世纪被分裂。公元十世纪,高丽族人又一次联合起来,组成了Koryo,之后,在公元993年,恢毁渣羡复之后的领土,以Amnok河与中国接壤。公元1170年,一场军事政变将平民贵族赶下了台,这一军事统治长达60年之久。

公元1231年,蒙古入侵,引发了一场30年之久的战争。蒙古族经常被他们在中国的战争所干扰,但最终还是积聚了足够的权力以承担Koryo与入侵者在1258年达成的和平协议。在蒙古族的领导下,Koryo保留了他们特有的文化,并以一场旋风式的艺术成就向征服者们展示了自己的优越性。

土地改革,新官僚机构的形成,佛教的衰弱,以及儒教的形成,这些发生在15世纪初的事件都是新王国诞生的一部分。Choson将统治高丽一直到20世纪。公元1234年,高丽已成为学习和木版印刷技术的重要中心。

历史

918年后高句丽国弓裔王的部将王建被部将拥立为王,推翻弓裔,定都于迁都至自己的家乡松岳,并改称为开京(即今朝鲜开城),改国号为高丽。935年灭新罗,936年灭后百济,建立高丽王朝。 高丽王朝成立后,采用了中土国家的皇室制度,直到1275年向元朝称臣为止。这与后来朝鲜王朝采用比中国低一级的名称的诸侯制度区别很大。例如: 首都被称为“皇都”;

首都的皇宫被称为“皇城”;

国王的命令称为“诏”;

国王的继任人被称为“太子”,而不是“王世子”或“元子”;

国王的母亲被称为“太后”,而不是朝鲜王朝的“大妃”。

官制与中原相同,尚书省、中书省、六部、枢密院等。

993年,高丽被辽国击败,被迫断绝和北宋的关系,向辽国称臣。此后为防入侵,高丽在北方修筑了千里长城。1127年被迫臣服金国。1135年西京平壤发生“妙清之乱”,引发全国范围内的农民暴动。 在抵御契丹和女真期间,军人势力大增,梁或1170年和1173年,以武将郑仲夫为首,发生两次政变。政变军人废立国王,大杀贵族文官,最终建立了武将崔忠献挟持国王的“都房”政权。1231年蒙古军进攻高丽,国王和王室贵族迁都江华岛,高丽三别抄义军抵抗蒙古和元朝军队至1273年。 1275年,元朝命令高丽更改官职爵号,尚书省和中书省改为佥议府,枢密院改为密直司,御史台改为检察司,吏部和礼部改为典理司,刑部改为典法司,侍中改为中赞,平章事改为赞成事,朕改为孤,奏改为呈等等。同时废止了高丽的庙号制度。之后的李氏朝鲜亦继承了高丽向中原称臣之后的官职及习惯。 1280年元朝为了进攻日本在沈阳设置征东行省,干涉高丽国政。1281年随着进攻日本失败解散征东行省,1287年再设征东行省,这以后高丽王兼任征东行省达鲁花赤,成为元朝属国,1356年恭愍王时回复独立。 1359年红巾军侵入高丽。1368年明朝推翻元朝,1387年朱元璋要收复原东北元朝属地,高丽纤拍国王仍然依附蒙古残余势力北元,拒绝归还,派都统使李成桂进攻辽东。李成桂反对出兵,发动政变,1392年在开城废黜国王自立,改国号为朝鲜,高丽灭亡。

高丽 (314 至 1598)

当欧洲进入黑暗时代后,高丽人被分为了三个对立的王国:北部的Koguryo,西南部的Paekche和东南部的Shilla。在中国的帮助下,Shilla于公元七世纪征服了其它两个王国,后来又消除了以前与中国人的关联。然而在当地领主的压迫下,Shilla的中心政权在公元8、9世纪被分裂。公元十世纪,高丽族人又一次联合起来,组成了Koryo,之后,在公元993年,恢复之后的领土,以Amnok河与中国接壤。公元1170年,一场军事政变将平民贵族赶下了台,这一军事统治长达60年之久。

公元1231年,蒙古入侵,引发了一场30年之久的战争。蒙古族经常被他们在中国的战争所干扰,但最终还是积聚了足够的权力以承担Koryo与入侵者在1258年达成的和平协议。在蒙古族的领导下,Koryo保留了他们特有的文化,并以一场旋风式的艺术成就向征服者们展示了自己的优越性。

土地改革,新官僚机构的形成,佛教的衰弱,以及儒教的形成,这些发生在15世纪初的事件都是新王国诞生的一部分。Choson将统治高丽一直到20世纪。公元1234年,高丽已成为学习和木版印刷技术的重要中心。

在宋代中称之为高丽国的,是现在的哪个国家

高丽(西元918年-1392年),又称高丽王朝, 王氏高丽, 是朝鲜半岛封建王朝之一。918年后高句丽国弓裔王的部将王建推翻弓裔建立高丽国,定都于自己的家乡开京(即今朝鲜开城)。1392年被朝鲜王朝所取代。 高丽王朝自称继承高句丽。高丽的英文名“Goryeo”源于高句丽的英文名“Goguryeo”。 而韩国的英文名“Korea”是高丽英文名“Goryeo”的变形。 佛教是高丽王朝的国教。历经16年时间雕刻成的高丽大藏经是世界瑰宝之一。高丽王朝青瓷制作手艺精湛。另外,“高丽同时也是最早发明金属活字印刷术的国家”的说法是错误的! 编辑本段历史 9世纪以后,新罗王朝日益腐朽,再加上贵族叛乱和农民起义,国家统治机构趋向衰落,地方封建集团乘机扩张势力范围。公元900年,土豪家庭出身的裨将甄萱在完山州(今全罗北道全州)割地自立,建立后百济国。 904年新罗王室庶子弓裔在铁圆(今江原道铁原)自称为王,建立了后高句丽国。衰落的新罗、后百济和后高句丽国三国鼎立时期,成为韩国历史上所谓的“后三国”。 建国 弓裔称王建国后,王建从其父投弓裔,献松岳郡(京畿道开城),弓裔即以王建为松岳城主。918年,弓裔的部将王建以弓裔行为不轨和滥用权力而推翻了他,并寻求和得到了地主和商人们的支持(此时地主和商人的政治和经济势力都已远远胜过新罗政府 ),自己称王,改国号为“高丽”。 王建立国后,采取了敌对后百济,但与新罗友好的策略。 935年合并新罗,936年吞并后百济。 统一朝鲜后三国后,王建自封天子,迁都于自己的家乡松岳,并改称为开京(即今朝鲜开城)。 政治、经济等制度 高丽王朝成立后,采用了皇室制度。首都被称为“皇都”;首都的皇宫被称为“皇城”;国王的命令称为“诏”;国王的继任人被称为“太子”; 国王的母亲被称为“太后”。与中国不同的是高丽国王被称为“大王”,“陛下”和“海东天子”。 1275年高丽向元朝称臣后,这些称呼被禁止使用。 高丽王朝公布法律废除奴婢制度,进行土地改革颁行田柴科制度。 并建立科举制度,任命地方官员。从而有效地消弱地方地山森主势力,确立了中央集权统治。 高丽契丹战争 契丹926年灭了渤海国后,高丽太祖吸纳渤海遗民并打算北伐。为了防止高丽与宋的联合抗辽, 942年,契丹送给高丽50匹骆驼, 但遭高丽太祖拒岁茄绝。 契丹来使被放逐到孤岛,所送骆驼也都被饿死。以后的高丽国王都对契丹采取敌对的政策。993年,80万契丹大军从辽出乎唯察发,越过鸭绿江大举入侵高丽西北部。高丽军队与契丹在凤山郡展开激烈的斗争。最终将契丹大军控制在清川江。 见识高丽的反侵的迅速和坚决,契丹意识到以武力征服朝鲜半岛的代价将是巨大的。于是契丹开始与高丽进行谈判。在高丽同意断绝与宋的联盟后,契丹撤退,并将鸭绿江以东土地赠送给高丽。 双方建立了友好的睦邻关系。1009年高丽发生军变。抗辽大将康肇杀死穆宗,拥立显宗为王。 契丹趁机以为穆宗报仇为由,发动40万大军再次入侵高丽。康肇率军奋力抵抗,但最终不敌契丹而战死沙场。显宗逃离皇城。契丹占领开城后,由于战线拉的太长担心会受到高丽反击,开始撤退。高丽趁势反攻,给予契丹沉重打击。1018年,契丹派10万大军卷土重来。但不敌高丽军队,几乎全军覆灭。双方之后谈和,以后契丹再也没敢入侵高丽。 高丽蒙古战争 1231年蒙古军进攻高丽,高丽皇氏从松都(今开城)迁往江华岛,其后蒙古数征高丽,进行掳掠,但仍对江华岛没有办法。高丽三别抄义军抵抗蒙古和元朝军队至1273年。高丽内部对蒙古的入侵存在两派。文派反对与蒙古交战,而以崔氏家族为首的武派则坚持继续抗蒙。1258年崔氏政权首领被文派杀害后,蒙古与高丽达成和平协议。高丽成为蒙古帝国潘属。蒙古同意保留高丽的国家主权和传统文化。高丽君主从忠烈王开始娶蒙古公主为妻,高丽君主继承人按照约定,必须在蒙古帝国首都哈拉和林以蒙古人的方式长大成人后,方可回高丽。 灭亡 1388年,高丽禑王派都统使李成桂进攻辽东。李成桂反对出兵,发动政变,1392年在开城废黜国王自立,改国号为朝鲜,高丽灭亡。 [中] 高丽 [韩] [英] Corea 高丽〔918-1392〕,简称丽,是亚洲中世纪时一个位于东亚朝鲜半岛的王国(西元918年-1392年),由王建所建立。1287年起高丽王兼任征东行省达鲁花赤,成为元朝属国,1356年恭愍王回复独立。 13世纪至14世纪时曾向元朝称臣,被元朝划为行省之一,全称为“征东行中书省”,直到元朝灭亡为止。为免与高句丽混淆,在中国大陆又称之为王氏高丽。 9世纪末,同北方的渤海(698—926)并存的后期新罗(670—935),由于农民反对封建残酷剥削的斗争,逐渐衰落下去。在此过程中,西南地区的甄萱和北部地区的弓裔,分别成立了后百济国(900—936)和泰封国,从而朝鲜半岛被分裂成了“后三国”。 后三国各自扩张领土,展开角逐,空前加强封建剥削和压迫。 在这种情况下,松岳(开城)地方的大封建势力、原弓裔的泰封国臣下王建(高丽始祖王)趁弓裔因残酷暴政丧失民心的机会,918年6月伙同洪儒、裴玄庆、申崇谦、卜智谦等人发动政变,推翻泰封国,建立了新王朝。国号定名为高丽,定都于开京。 还有当欧洲进入黑暗时代后,高丽人被分为了三个对立的王国:北部的Koguryo,西南部的Paekche和东南部的Shilla。在中国的帮助下,Shilla于公元七世纪征服了其它两个王国,后来又消除了以前与中国人的关联。然而在当地领主的压迫下,Shilla的中心政权在公元8、9世纪被分裂。公元十世纪,高丽族人又一次联合起来,组成了Koryo,之后,在公元993年,恢复之后的领土,以Amnok河与中国接壤。公元1170年,一场军事政变将平民贵族赶下了台,这一军事统治长达60年之久。 公元1231年,蒙古入侵,引发了一场30年之久的战争。蒙古族经常被他们在中国的战争所干扰,但最终还是积聚了足够的权力以承担Koryo与入侵者在1258年达成的和平协议。在蒙古族的领导下,Koryo保留了他们特有的文化,并以一场旋风式的艺术成就向征服者们展示了自己的优越性。 土地改革,新官僚机构的形成,佛教的衰弱,以及儒教的形成,这些发生在15世纪初的事件都是新王国诞生的一部分。Choson将统治高丽一直到20世纪。公元1234年,高丽已成为学习和木版印刷技术的重要中心。 历史 918年后高句丽国弓裔王的部将王建被部将拥立为王,推翻弓裔,定都于迁都至自己的家乡松岳,并改称为开京(即今朝鲜开城),改国号为高丽。935年灭新罗,936年灭后百济,建立高丽王朝。 高丽王朝成立后,采用了中土国家的皇室制度,直到1275年向元朝称臣为止。这与后来朝鲜王朝采用比中国低一级的名称的诸侯制度区别很大。例如: 首都被称为“皇都”; 首都的皇宫被称为“皇城”; 国王的命令称为“诏”; 国王的继任人被称为“太子”,而不是“王世子”或“元子”; 国王的母亲被称为“太后”,而不是朝鲜王朝的“大妃”。 官制与中原相同,尚书省、中书省、六部、枢密院等。 993年,高丽被辽国击败,被迫断绝和北宋的关系,向辽国称臣。此后为防入侵,高丽在北方修筑了千里长城。1127年被迫臣服金国。1135年西京平壤发生“妙清之乱”,引发全国范围内的农民暴动。 在抵御契丹和女真期间,军人势力大增,1170年和1173年,以武将郑仲夫为首,发生两次政变。政变军人废立国王,大杀贵族文官,最终建立了武将崔忠献挟持国王的“都房”政权。1231年蒙古军进攻高丽,国王和王室贵族迁都江华岛,高丽三别抄义军抵抗蒙古和元朝军队至1273年。 1275年,元朝命令高丽更改官职爵号,尚书省和中书省改为佥议府,枢密院改为密直司,御史台改为检察司,吏部和礼部改为典理司,刑部改为典法司,侍中改为中赞,平章事改为赞成事,朕改为孤,奏改为呈等等。同时废止了高丽的庙号制度。之后的李氏朝鲜亦继承了高丽向中原称臣之后的官职及习惯。 1280年元朝为了进攻日本在沈阳设置征东行省,干涉高丽国政。1281年随着进攻日本失败解散征东行省,1287年再设征东行省,这以后高丽王兼任征东行省达鲁花赤,成为元朝属国,1356年恭愍王时回复独立。 1359年红巾军侵入高丽。1368年明朝推翻元朝,1387年朱元璋要收复原东北元朝属地,高丽国王仍然依附蒙古残余势力北元,拒绝归还,派都统使李成桂进攻辽东。李成桂反对出兵,发动政变,1392年在开城废黜国王自立,改国号为朝鲜,高丽灭亡。

请教王建高丽的具体历史

以下是王建的生平典故~

建(约767-831)字仲初,颍川(今河南许昌)人。家贫,“从军走马十三年”,居乡则“终日忧衣食”,四十岁以后,“白发初为吏”,沉沦于下僚,任县丞、司马之类,世称王司马。他写了大量的乐府,同情百姓疾苦,与张籍齐名。又写过宫词百首,在传统的宫怨之外,还广泛地描绘宫中风物,是研究纯李唐代宫廷生活的重要材料。他写过一些小词,别具一格,《调笑令》,原题为“宫中调笑”,可见本是专门供君王开开玩笑的,王建却用来写宫中妇女的哀怨:“团扇,团扇,美人并来遮面。玉颜憔悴三年,谁复商量管弦?弦管,弦管,春草昭阳路断。”末句斩钉截铁,守望之情,跃然纸上。又如《江南三台》:“扬州池边小妇,长干市里商人,。三年不得消息,各自拜鬼求神。”纯是白描,别有情趣。

唐代诗人。门第衰微,早岁即离家寓居魏州乡间。20岁左右,与张籍相识,一道从师求学,并开始写乐府诗。贞元十三年(797),辞家从戎,曾北至幽州、南至荆州等地,写了一些以边塞战争和军旅生活为题材的诗篇。在“从军走马十三年”(《别杨校书》)后,离开军队,寓居咸阳乡间,过着“终日忧衣食”(《原上新居十三首》)的生活。元和八年(813)前后,“白发初为吏”(《初到昭应呈同僚》),任昭应县丞。长庆元年(821),迁太府寺丞,转秘书郎。在长安时,与张籍、韩愈、白居易、刘禹锡、杨巨源等均有往来。大和初,再迁太常寺丞。约在大和三年(829),出为陕州司马。世称王司马。大和五年,为光州(治所在今河南潢川)刺史,贾岛曾往见赠诗。此后行迹不详。

王建一生答裤敏沉沦下僚,生活贫困,因而有机会接触社会现实,了解人民疾苦,写出大量优秀的乐府诗。他的乐府诗和张籍齐名,世称“张王乐府”。其诗题材广泛,生活气息浓厚,思想深刻,爱憎分明。如《田家行》、《簇蚕辞》、《当窗织》、《织锦曲》、《促刺词》、《去妇》、《水夫谣》、《海人谣》等,反映了劳动人民备受残酷剥削压迫的痛苦生活,特别对劳动妇女的悲惨境遇深表同情;《白□歌二首》、《羽林行》、《射虎行》等,揭露了君主荒淫、权豪凶横和藩镇混战等黑暗的社会现实;《古从军》、《辽东行》、《渡辽水》、《凉州行》等,抨击了给广大人民带来灾难的开边战争,同时也谴责了边将的无能,不知收复失地,表现了既反对穷兵黩武,又慨叹国土沦丧的进步立场。此外,他还有一些作品,如《赛神曲》、《田家留客》等描写了农村风俗和生活画面;《寄远曲》、《镜听词》等,表现了妇女对出门远行亲人的思念之情;《望夫石》、《精卫词》等,歌颂了坚贞的爱情和被压迫者的斗争精神。也有少数作品,流露出人生无常、叹老伤贫等消极情绪。

王建乐府诗,善于选择生活中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事件和环境加以艺术概括,集中而形象地反映现实,揭示矛盾。他很少在诗中发议论,而是运用比兴、白描、对比、映衬等手法,通过各种形象或人物的自白来再现现实;或在结尾用重笔突出主题,戛然而止。用笔简清枝洁峭拔,入木三分,语气含蓄,意在言外。体裁大多是七言歌行,篇幅较短。语言通俗明晰而凝炼精悍,富有民歌谣谚的色彩。用韵平仄相间,往往隔二句或四句换韵,节奏短促,激越有力。这些特色,形成了王建乐府诗特有的艺术风格。

王建又以《宫词》知名。他的《宫词》百首,突破前人抒写宫怨的窠臼,广泛地描绘宫禁中的宫阙楼台、早朝仪式、节日风光,以及君王的行乐游猎,歌伎乐工的歌舞弹唱,宫女的生活和各种宫禁琐事,犹如一幅幅风俗图画,是研究唐代宫庭生活的重要资料。欧阳修《六一诗话》曾指出它的内容“多言唐宫禁中事,皆史传小说所不载者”。诗中的描绘也栩栩如生,因而广为传播,颇有仿作。魏庆之《诗人玉屑》引《唐王建宫词旧跋》说,后世“效此体者虽有数家,而建为之祖”。王建的五、七言近体,有一部分征戍迁谪、行旅离别、幽居宦况之作,因有真实的生活体验,也能“感动神思,道人所不能道”(《唐才子传》)。但这些诗往往杂有消极颓废思想,艺术上也缺乏明显特色。他的绝句,则清新婉约,多可诵之作。还写过《宫中三台》和《江南三台》等小令,是中唐文人词的重要作者之一。

王建的著作,《新唐书·艺文志》、《郡斋读书志》、《直斋书录解题》等皆作10卷,《崇文总目》作2卷。今传刻本有:《王建诗集》10卷,南宋陈解元书棚本;1959年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以此为底本,并参照其他刊本校补排印。《王建诗集》8卷,明汲古阁刻本。《王建诗》8卷,《唐六名家集》本。《王司马集》8卷,清胡介祉刊本。《王建诗集》10卷,《唐诗百名家全集》本。《宫词》1卷,有单刻本及明顾起经注本。事迹见《唐诗纪事》、《唐才子》。

二、

王建(847-918)】 五代十国时前蜀国的建立者。前蜀高祖。字光图。陈州项城(今河南沈丘)人,一作许州舞阳(今河南舞阳西)人。少时以屠牛、盗驴、贩私盐为生,后投忠武军(治许州,今河南许昌)。僖宗为避黄巢起义军兵锋而逃奔成都,王建等五都头率兵入蜀,被号为随驾五都,归宦官田令孜指挥。令孜认其为养子。后分典神策军。宦官杨复恭掌禁军,疑王建,出之为壁州(一作利州)刺史。王建招集溪洞酋豪,组织起800人的队伍,逐步扩大地盘,占领成都西、南诸州。大顺二年(891),攻占成都。乾宁四年(897),破梓州(东川节度使治所),占有东西两川之地。天复二年(902)取山南西道。三年,唐封王建为蜀王。王建北有汉中,东有三峡,割据蜀地的基础稳固。后梁开平元年(907),在成都称帝,国号蜀,史称前蜀。武成二年(909),王建颁《永昌历》。天汉元年(917),改国号为汉。次年,复号为蜀。当时中原战乱,文士多奔于蜀,王建目不知书而喜与文士谈论。前蜀建立后没有大规模战争,民众得以继续进行生产。

三、

收三千里河山,高丽太祖-王建

公元九世纪初,立国已经900余年的新罗王朝王权衰落。随着“安史之乱”以后唐的日益衰败,新罗的统治同样陷入了危机之中。

新罗经历了“弓福之乱”后,在公元880年新罗王朝中心金州迎来了个回光返照的“城中无草屋”的兴盛期以后终于无可奈何的衰落下去了。公元887年第五十一代真圣女王即位,这时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已经十分微弱了。

同大唐的衰落原因极其相似,以元宗、哀奴起义为开端,农民暴动再掀起高潮,各地地方豪族势力乘机纷纷自称将军、城主,凭武力据地设置独立的权力机构,新罗王室所领被不断的蚕食,最后只相当与以金州为中心的一个地方政权了。

在弱肉强食的兼并战争中,甄萱与弓裔脱颖而出,剪除了其他势力与新罗平分天下。 甄萱,尚州农民出身,军人起家。他最初不过是一介步卒,后因累积战功而被新罗朝廷拔擢为将军。他在朝鲜半岛西南沿海地区积聚实力,准备举兵。真圣女王六年(公元892年),甄萱乘农民起义之机起兵,纠集一群亡命之徒袭取了武珍州(全罗南道光州),后又据完山州(全罗北道全州)自立,初时号称“新罗西面都统治指挥兵马制置、持节都督全武公等州军事、行全州刺使兼御使中丞、上柱国、汉南郡开国公”等,公元900年称王。声称要复兴被新罗所灭的百济,定国号百济,史称后百济。

弓裔,公元899年起兵自立之初,自称新罗王室出身,乃宪康王之庶子。孝恭王五年(公元901年),弓裔放弃正统,在开城建都称王,声称复兴高句丽,定国号高句丽,史称后高句丽。公元904年改国号为摩震,独自建元。公元905年迁都铁圆(江原道铁原郡),复改国号泰封。随即向新罗展开激烈攻势又出兵北方,更从海路南下袭百济后背,一时间所向披靡,锐不可当。但弓裔的统治没有一点仁政的味道。他因为仇视新罗,就试图杀死所有的新罗人。弓裔利用佛教来维系自己的统治,他自称弥勒佛,头戴金帻,身披方袍,以长子为青光菩萨,以季子为神光菩萨。他曾经自述“佛经”二十余卷,其中全是为自己歌功颂德的歪理邪说。有僧人释聪批评弓裔所授皆为“邪说怪谈”,弓裔听说以后,立即将释聪逮捕,用铁锥活活打死。和世界上一切暴君一样,弓裔对自己的部下百般猜忌,有许多人因为他的无端怀疑而被诛杀。为了震慑人们的心理,弓裔宣称自己具有洞察别人内心世界的神力,结果搞得他的部下人人自危。弓裔的倒行逆施终于导致了他的垮台,从而使他的心腹大将王建登上了朝鲜的历史舞台。

王建字若天,松岳郡(京畿道)人,生于唐僖宗乾符四年(公元877年)。王建在弓裔部下累任松岳城主、铁原太守,因战功而成为弓裔的最得力的将领,统率西南海域的水军,实力渐增。关于王建的出身,史籍上众说纷纭,不乏疏漏。《高丽世系》一书记载了高丽时代流传的许多关于王氏祖先的传说。此书略云,太祖王建之先名虎景、自称圣骨将军。虎景生康忠,康忠有子宝育,天资慈惠,入知异山修道。宝育之女配唐贵姓,生作帝建,作帝建晚年居俗离山长岬寺,常读佛典卒。作帝建之子曰隆建,即世祖而太祖之父也。时桐里山有道誢,与世祖相见如旧识,同登鹄岭究山水之脉,上观天文,下察地理,筑松岳之新第,预言将一统三韩,诞生英主云云。然而,这种说法其实是出自高丽毅宗王时金宽毅的《编年通录》,是后人的假作。据《松京志》云: 《丽史》论曰,金永夫、金宽毅皆毅宗朝臣也。宽毅作《编年通录》,永夫采而进之。其剳子亦曰宽毅访集诸家私畜文书,其后闵渍作《编年纲目》,亦因宽毅之说。独李齐贤援据《宗族记盛源录》,斥其传讹之谬。齐贤一代名儒,岂无所见而轻有议于时君世系乎?(中略)《太祖实录》乃政堂文学修国史黄周亮所撰也。周亮仕太祖孙显宗朝。太祖时事,耳目所及,其于追赠,据实书之。以贞和为国相之配,以为三代而略无一语及于世传之说,宽毅乃世宗时微官,且去太祖二百六十余年,可舍当时实录,而信后代杂出之书邪?(《松京志》卷七)

根据现代学者的研究,王氏源于开城西面的礼成江下游的礼成港。这里在八、九世纪时是一个水陆交通的枢纽,也是一个商贾云集的都会,朝鲜半岛前往中国大陆的贸易就是以此为起点的。现在估计王氏原本是依靠贸易起家的巨商,其后逐渐壮大为开城地方颇有势力的豪强。王建的父亲王隆建控制了开城并将其作为据点,公元896年王隆携子王建归附了弓裔,此后的王建便成为了弓裔部下的得力干将。新罗景明王二年(公元918年)弓裔部下军官起事,王建的心腹骑将洪儒、裴玄庆、申崇谦和朴智谦驱逐弓裔拥戴王建为王(弓裔在出亡的路上被杀)。《东国通鉴》卷十二并《高丽史•太祖本纪》云,太祖二年,迁都松岳郡,升郡为开州,创建宫阙。王建同样自称为高句丽的后继者,定国号为高丽,定年号为天授。至此,朝鲜半岛后三国的局面正式形成了。 高丽与后百济迅速陷入了对峙与战争中。

公元920年(高丽天授三年)王建首先向新罗景明王发出联合的信息,向新罗聘使,同年,甄萱攻陷新罗西部的大耶城,进军高丽南端的进礼城,新罗向王建求救。 随之开始了长达16年的统一战争。战争初期双方互有胜负形成了拉距,双方都积极的向外界寻求援助。公元922年百济遣使日本希望日本加入半岛的战局,但日本回绝了。于是甄萱又入贡后唐,换取了“持节都督全武等州军事行全州刺使海东西面都统指挥兵马制置等事百济王食邑二千五百户、检校太尉兼侍中判百济事”。此外弓裔早在公元900年刚刚称王时就向吴越派遣了使节(实际上公元896年他就向当时还未称王的浙东节度使钱镠派遣过使节)。但后百济的外交活动并无助其在战争中取得优势。(当时的中原王朝本身的实力就很有限,所谓的封号只不过是一纸空文,而江南割据政权的力量就更弱了。)

公元926年,高丽与百济之间展开了规模空前的决战。9月后百济直取金州,10月城陷,城陷之时,景哀王正与妃嫔游鲍石亭、摆曲水宴,结果俱为百济兵所获。王建亲自领兵赴援,大败而归,王建仅以身免。景哀王自尽,甄萱虽然取胜,自是付出相当代价的,于是12月甄萱主动向王建提出休战。王建于翌年3月表示同意。甄萱利用几个月的时间加紧整军备战,获得喘息的机会。5月起在庆尚北道北部,忠清北道南部再开战端。公元929年后百济在庆尚北道势如破竹,进展迅速。同年甄萱又一次向日本请援,又被拒绝。

从公元930年开始高丽展开了反击,这一年王建在古昌郡大破后百济。公元933年王建遣使入后唐朝聘,得封为高丽国王。同年,王建废自立年号“天建”,开始采用后唐所赐的年号“长兴”。得到中原王朝册封的王建获得了正统的名义,得以名正言顺的取代新罗统一半岛。公元934年,高丽大军南下忠清道,甄萱再次以“和亲”为名向王建提出休战的请求。当时,军中诸将大都以为甄萱势孤请和,进言王建允准“和亲”,惟独老将瘐黔弻力言不可不战。王建采纳了瘐黔弻的意见,派遣精锐骑兵数千,奇袭后百济军,大获全胜。高丽在运州取得了对后百济决定性的胜利 ,熊津以北之地尽入高丽。

公元935年后百济发生内乱,甄萱长子神剑联合二子良剑和三子龙剑幽禁其父于“金山佛宇”,弑杀被甄萱立为储君的四子金刚,自立为王。公元935年夏六月,甄萱带着最小的儿女“奔罗州,请入朝”,向老对手王建俯首称臣。这一年还发生了一件大事,对于这一事件《高丽史》中有一段记载:“.....冬十月壬戌(10月30日)新罗王金傅,遣侍郎金封,请入朝...... 十一月甲午(12月1日),新罗王率百僚发王都,士庶皆从之.香车宝马连亘三十余里,道路填咽、观者如堵。沿路州县供亿甚盛,王遣人问尉。 己未(26日),罗王上书曰:‘本国久经危乱,历数已穷,无复望保基业,愿以臣礼见!’不允。 十二年辛酉(29日),群臣上奏曰:‘天无二日,土无二王;一国二君,民何以堪?愿听罗王之请!’...... 除新罗国为庆州......。” 这里所记载的是新罗末王敬顺王金傅向王建臣服的史实。9年之前朴氏出身的景哀王为甄萱所杀,后百济王在金州烧杀抢掠之余并未灭亡新罗。他将金氏王族后裔金傅扶上了新罗国王的宝座,身为傀儡的金傅眼看国土日窘、仅剩金州一隅,决定向王建臣服。他的儿子反对道:“当与忠臣义士谋,收合民心以死守国。”(《三国史记•新罗本纪》)然而,新罗的江山毕竟已经无可挽回,不过臣服后的金傅和新罗的王室还是受到了王建的礼遇。王建将长女乐浪公主许给金傅为妻,封金傅为乐浪王仍以新罗旧都庆州交其治理。

公元936年夏六月后三国的历史在一件戏剧性的事件中划上了句号。甄萱主动向王建请兵去讨伐自己的三个不孝子,他说“愿仗威灵,以诛贼子”(《高丽史•太祖本纪》)。王建当然不可能错失良机,他与甄萱“亲率三军赴天安,进次一善。神剑率文武官僚出降。得逆臣能奂,数罪诛之。”(《东国史略•高丽纪》)老子打儿子来成全别人的天下,这样的事情在世界史的舞台上也是罕见的。不过王建以神剑“为人所胁且归命乞罪”将其赦免。不久以后,甄萱“忧懑发疽,数日卒于黄山佛舍”。 王建将良剑和龙剑流放晋州,不久便将二人杀死。同时任命甄萱之婿朴英为规爵佐丞,以示对甄氏的怀柔之意。

统一半岛之后,王建面临着两大难题的考验:对内如何巩固高丽王朝的统治;对外如何面对新近崛起的强邻——契丹。王建参照泰封、新罗和中原王朝的典章制度,为新兴的高丽王朝初步确立了中央政府的架构。高丽置三省:内议、广评和内奉省,其中又以广评省的地位最为重要。广评省下辖选、兵、民刑、礼、工六官,分管国家的各种事务,可以说是高丽王朝的中枢所在。高丽的最高军事机关为循军部,军队由从自耕农当中征发的府兵组成。此外,驻扎在都城开京的六军,具有禁军地位,直接由国王掌握。从高丽王朝朝廷的结构来看,它在表面上完全承袭了中原隋、唐帝国的中央集权利制度。然而表面上的类似无法掩盖高丽王朝和中华上国社会基础上的巨大差异。王建所建立的高丽王朝归根到底是在地方豪族支持下建立的(其实王建的家族也是众多豪族中的一员),高丽王国的统一程度是无法与中原王朝相比的。

地方豪族势力的兴起和新罗后期各地军镇的建立有着直接的联系。新罗朝廷设置军镇是为了扼守战略要冲以保卫国土,前期军镇主要设在北部边境以防御渤海国。但是随着海贼的骚扰对海上贸易的威胁日益严峻之后,新罗朝廷开始在南部沿海地区建立一系列的要塞。张保皋(即弓福)镇守的清海镇、位于今日南阳的官城镇和江华岛上的穴口镇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三镇。和张保皋一样,这些镇将所掌握的武装大都是以其家族成员为核心的私兵。他们在事实上世世代代控制着远离京城金州的大部分新罗国土,这些地方望族在他们的地盘上广筑城池,因此他们也被称为“城主”。这些城主大都以官军的名义驻扎一方,并从自己的`属民当中征募士兵,所以在史籍中他们往往被称为“将军”。城主的社会背景是复杂的,张保皋那样起于草莽的自不待言,有些城主也是从具有京城贵族背景的人中产生的。这些金州的贵族有些出身于真骨贵族、有些则出自身份较低的六头品,他们因为犯罪或是在政治斗争中失败而被逐出了京城。不过,更多的城主则是在地方上的豪门望族。有势力的家族把周围的土地和百姓置于自己的控制后,大大的扩充了自己的势力。这两类城主逐渐代替了由朝廷委派的地方官,成了地方上的“土皇帝”。

王建的统一标志者王朝战争的结束,但是地方上的城主们和他们的城寨依然保持着独立和半独立的地位,这一点和后三国时期并无区别。早在王建登位之初,就有许多豪族前来依附,据《高丽史》太祖十三年二月乙末条记载:“是时,新罗以东沿海州郡、部落皆来降。自溟州至兴礼府、总百十余城。”这些豪族的归附对于当时力量较弱的王建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因而在他定鼎天下之后,是不能不加以回报的。此外,那些跟随王建出生入死的将领们在地方上的权势是受到朝廷认可的,太祖在地方上的统治还得靠他们的维系。为了安抚地方的豪族,并将他们纳入王朝的统治体系,王建采取拉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和地方豪族连姻的策略,是为了巩固王室和豪族之间的关系,促使在他们为了高丽政权的强化、社会的安定上作出贡献。王建和全国二十多个大族有姻亲关系,比如贞州柳氏、平山瘐氏和朴氏、广州王氏。另一方面,王建按照地方豪族对王朝的功勋、他们多领城邑的大小、多寡,将全国大小豪族的领地相应的设置成府、州、县,执掌这些府、州、县的官员依然是原来的豪族,这样一来他们就被王建纳入了高丽的国家机器中,高丽的郡县制由此而来的(高丽的地方政区设置沿袭我国的唐朝,包括道、府、州、郡、县这五级,王建时代府、州、郡、县仅仅是一个开端,至高丽成宗十四年(公元995年),地方政区的设置才告一段落)。尽管王建想方设法笼络地方豪族,他们仍然不愿安分守己(王建政策的本身也有从容豪族的缺点),王建死后两年就爆发了“王规之乱”,差点没颠覆高丽王朝,这场叛乱宣告了王建怀柔策略的失败。

如果说在对待国内豪族的问题上,王建采取了怀柔和推恩的策略,那么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王建在朝鲜半岛的北部积极进取的战略。在王建经略北境的全盘战略里,平壤的重要地位是值得一提的。自公元668年被唐军攻破以后,平壤逐渐荒废,王建以防御女真侵扰为由将平壤升格为西京,派遣从弟王式廉为长官驻守。在高丽王朝的早期,西京平壤的长官拥有很大的权力,他只需要对国王本人负责,其部下官员的任免完全由长官自己决定。与此同时,王建采取了移民实边的策略,将大量的人口从半岛的南部迁往北部。王建的这些措施增强了高丽北部的边防力量,大大拓展了国土面积。

高丽太祖天授八年(公元925年),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兴兵灭亡渤海国,并以皇太子耶律倍为人皇王,在渤海故地建立了“东丹国”。到公元928年,由于契丹用兵中原的需要和渤海遗民的不断反抗,“东丹国”被迁移到了辽东,一时间广袤的渤海故地成了无人过问的空地。渤海的灭亡,使高丽与契丹的关系迅速紧张,契丹与后百济的盟约更使王建不能不有所防范。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高丽开始主动的吸纳渤海的遗民,自天授十一年(公元928年)三月“渤海人金神等六十户来投”起,渤海人便源源不断的涌入了高丽境内。其中比较著名的有,天授十七年(公元934年)“渤海国世子大光显率众数万来投”,四年后“渤海人朴升以三千余户来投”,景宗献和王四年(公元979年)“渤海人数万来投”。公元942年,契丹再次遣使高丽为修复国交做最后的努力,结果失败。据《高丽史•太祖世家》所载:“壬寅二十五年冬十月,契丹遣使来遗橐驼五十匹。王以契丹尝与渤海连和,忽生疑贰,背盟轸灭。此甚无道,不足远结为邻,遂绝交聘。流其使三十人于海岛,系橐驼于万夫桥下,皆饥死”。于是,高丽与契丹的关系彻底决裂。与此同时,王建经略北边的步伐一刻也未停止,到他统治的末期,高丽的北境已经远及今咸境南道的永兴和清川江的南岸,疆域大大超过了新罗。

高丽文化的一大特色是佛教的兴盛,这一点和独尊儒术的李朝是截然不同。既然提及高丽佛教,太祖王建对佛教的热忱是不能不提的。据《东国通鉴》卷十儿并《高丽史•太祖本纪》记载,太祖二年,迁都松岳郡,升郡为开州,创造宫阙。又建法王、慈云、王轮、内帝释、舍那、天禅、新兴、文殊、圆通、地藏十寺于京内,此乃高丽官办寺院之始。纵观王建一朝,他在全国各地广建寺院、佛塔,其中最著名者莫过于开京内所立之七层宝塔和平壤所建之九层宝塔。王建推崇佛教的原因,除去他个人的宗教信仰以外,也有维系国家稳定的考虑。李齐贤所撰之《开国寺重修记》中记载:“天授十八年,太祖用术家之言,造开国寺,募卒伍为工徒,破戈盾充结构,所示偃兵息民也。”由此可见,王建利用宗教为己所用的用意。晚年的王建因为对死亡的恐惧而成为一名虔诚的佛教徒。《白云山内院寺事迹》有云:“太祖敕诸州,建丛林,设禅院,造佛造塔,凡至三千五百余所”王建此举,如果不是出于真诚的信仰,是很难做到的。

后晋天福八年(公元943年),高丽太祖王建薨,年六十七。王建传给惠宗义恭王遗训十条,兹抄录一二如下:

其一曰,我国家大业,必资诸佛护卫之力,故创禅教寺院,差遣住持焚修,使各治其业。后世奸臣执政,徇僧请揭,各业寺社,争相换夺,切宜禁之。

其二说,诸寺院皆道誢推占山水顺逆而开创。道誢云,吾所占定外,妄加创造,则损薄地德,祚业不久。朕念后世国王公侯、后妃朝臣,各称愿堂,或增创造,则大可忧也。新罗之末,竞造浮屠,衰损地德,以底于亡,可不戒哉?(《高丽史》卷二)

可见,王建对于佞佛事的危害并非没有认识,但是他的后世子孙终究还将为此付出代价。不过,王建对此已经无能为力,因为这位文武双全的好国王安息了。

历史上高丽族的起源

最近关于历史教科书修改的一事,闹的很厉害,其实我们应该从历史,地理等方面说明这一切问题。因为事实胜与雄辩。

在地理方面高丽本唯岁来在我们国家的东北,曾经在我国的辽宁省的辽阳建立首都。按地理位置是在我们国家的,何况在高丽的最东面也没有触机到鸭绿江,在说古代朝鲜 是在我们国家的滦河,辽河之间大体在我们国家河北的北部,辽宁的大部分。朝鲜 与韩国单方面说高丽是他们的也是他们一相情愿,道听途说。高丽本来是我们国家的这是无可争议的事实。何况在古代的战胜中,新罗在与大唐击败高丽后也不存在高丽与新罗是一个民族的争论。后来朝鲜的教科书竟然又把渤海国也看成自己的民族的国家,真是贻笑大方。

我在读《朝鲜通史》的时候,就发现这本有朝鲜发表的书,存在很多的漏洞,很多东西很片面,他们考察的很不彻底。古朝鲜是在中国,后来的高丽也在中国,在历史文物方面由于朝鲜民族的落后性,根本不可能自己有什么发明,所以大部分都是继承我们古代中国的文化,就连文字也没有自己的。他们开始的时候是使用汉字的。关于在古代西京现在的平壤是 我们国家度运动规律的具体表现。

高丽王朝是朝鲜封建国家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一方面社会经济文化高度发展;另一方面又先后遭到契丹(辽)、女真(金)和蒙古等外族的入侵。高丽在同外族侵略的斗争中虽然一再失利,但却利用有利时机扩大了北部疆域。高丽乘宋辽斗争之机,竭力向大同江以北中国辖区扩张。辽圣宗(983-1030)时,为缓解宋辽斗争紧张的压力,把鸭绿江以东数百里之地割让给高丽。于是高丽王朝北部边界由大同江推进到鸭绿江流域,版图扩大近1/4

7世纪,朝鲜半岛上分立着三个封建国家:半岛北部,以平壤为中心的是中国少数民族政权高句丽,盛时统治着汉江以北的广大地区;半岛南部是朝鲜人的两个国家:西南部为百济,东南部为新罗。三国为争夺朝鲜半岛的霸权,互相攻伐,争战不已。在互相角逐中,百济多遭败绩,领土日蹙,国势衰弱,时常联合日本或高句丽以与新罗对抗。新罗则和唐朝联盟,以加强自己在半岛的势力。660年(唐高宗显庆五年)唐新联手攻灭百济国,遂后又于 668年攻灭高句丽。唐朝消灭高句丽分裂政权后,在平壤设立安东都护府,恢复了对故有领土的统治权。此后,新罗利用唐军主力回撤内地,中国在朝鲜半岛军事力量较为空虚的时弯饥机,逐渐向百济、高句丽故地扩张。735年(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唐新两国以大同江为界,首次正式划定中朝国界:大同江以南为新罗所领,其北为唐朝所有。

于是,朝鲜半岛绝大部分尽为新罗所有,朝鲜统一国家由是形成。

新罗统一是朝鲜历史发展中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埋山返事件。(1)新罗统一结束了朝鲜半岛长期以来的政治动乱局面,为朝鲜国家和社会经济文化之发展创造了稳定的社会环境;(2)新罗继承并进一步发展了中国在朝鲜半岛所积蓄的封建文化遗产,确立了封建制度在全国的统治地位,较之欧洲国家早若干世纪跨入了封建主义文明之林;(3)朝鲜半岛各部族在统一国家的共同生活下,逐渐融合为统一的朝鲜民族,成为东亚世界的重要成员。

统一后的新罗国家,模拟唐制,建立了一套中央集权的国家体制和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度,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封建社会的基础是封建土地所有制,即大土地占有制和小农生产相结合的封建生产方式。在中央集权和土地国有制的条件下,封建制度进一步发展,必然导致土地国有制的破坏,从而也破坏了封建国家赖以建立的封建生产方式基础和国家职能,造成新的社会动乱。在长期动乱中必然会出现一种新的势力集团。918年,以王建为首的封建军事集团夺取权力,建立高丽王朝。①新王朝改革和调整统治政策,促进封建社会向更高层次发展。高丽王朝继续贯彻执行中央集权制和土地国有制原则,封建制度发展到一定高度,又出现了土地兼并和国有土地制度遭受破坏的现象,从而出现新的更加深入和广泛的高丽国家的大动乱。于是便有李氏朝鲜应运而生。从新罗到高丽,从高丽到李朝,这一系列的王朝更替,可以说是以专制集权制和土地国有制为基本原则的封建制度运动规律的具体表现。

高丽王朝是朝鲜封建国家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一方面社会经济文化高度发展;另一方面又先后遭到契丹(辽)、女真(金)和蒙古等外族的入侵。高丽在同外族侵略的斗争中虽然一再失利,但却利用有利时机扩大了北部疆域。高丽乘宋辽斗争之机,竭力向大同江以北中国辖区扩张。辽圣宗(983-1030)时,为缓解宋辽斗争紧张的压力,把鸭绿江以东数百里之地割让给高丽。于是高丽王朝北部边界由大同江推进到鸭绿江流域,版图扩大近¼

纵观历史可以不难发现属于朝鲜人的历史只有百济与新罗,高丽完全属于我们中国,它同我们国家的任何一个朝代与古代国家一样,是 我们民族历史上不可泯灭的事实,不要因为民族的原因我们就更改我们的历史,同样在我们国家的朝鲜族,是世界朝鲜民族的优秀中的优秀。他们不害怕战争顽强的在我们国家的 白山黑水之间生存下来,是我们中华民族优秀的儿女。

我也是朝鲜族的,最近对朝鲜,韩国企图篡改我们的历史很生气。其实属于他们的只有他们半岛南方的两个小国家。

高丽是谁发明的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高丽是什么时候、高丽是谁发明的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