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箱是谁发明的(沉箱技术谁先发明)

本篇百科问答的知识要给大家谈谈沉箱是谁发明的,以及沉箱技术谁先发明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学习有所帮助。

文章目录:

茅以升主要成就

修建钱塘江大桥。

1933年至1937年,茅以升任钱塘江大桥工程处主任,主持修建了中国第一座现代桥梁——“钱塘江大桥”。他采用“注水法”、“沉箱法”、“浮远法”解决桥梁施工中的技术难题。从此,茅以升的足迹遍布全国,他的名字和新建的这座桥也留在了全国各地。经过五年的努力,茅以升终于建成了现代钱塘江大桥。9月26日是钱塘江大桥建成通车74周年纪念日。

钱塘江大桥始于1934年。当时,浙赣铁路正在修建,为了与沪杭铁路连接,钱塘江上必须修建一座桥。钱塘江是著名的险恶河流,水文地质条件极其亩芹悔复杂。其水势不仅受上游山洪的影响,还受下游海潮涨落的制约。遇到台风,江面往往波涛汹涌。钱塘江底流沙厚达41米,变幻莫测,故有“钱塘江无底”之称。所以民间有句谚语“钱塘江不可能架桥”,工程技术界也认为钱塘江架桥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少年茅以升先生立志从事桥梁工作,后来在美国失去了事业。他在康奈尔大学和卡内基梅隆大学技术学院专攻桥梁,并获得博士学位。他痛心地看到,祖国河流上的钢桥都是外国人建的,他决心为中国人有所作为,建造自己的桥梁。于是,迎难而上,我被任命为桥梁工程处处长,请康奈尔大学的同学罗颖做总工程师。

建桥遇到的第一个困难是打桩。为了稳固桥基,需要在9个桥墩上打入1440根木桩,穿过41m厚的淤泥,木桩立在石层上。沙层又厚又硬,轻者下不去,重者断桩。受茅以升浇花将土冲出小洞的做法启发,采用“射水法”将河水抽到厚硬泥沙上的深孔中再打桩,使原来一昼夜打桩增加到30个打桩,大大加快了施工进度。大桥建设遇到的第二个难点是水流快,施工难度大。茅以升发明了“沉箱法”,即用钢筋混凝土制成的箱口沉入水中,盖在河底,然后用高压气体将箱内的水挤出。工人们在箱子里挖沙子,这迅正样沉箱和木桩就逐渐融为一体了。在沉箱上建造桥墩。放置沉箱并不容易。起初,一个沉箱一会儿被河水冲向下游,一会儿被潮水推向上游,一会儿首穗又匆匆上下。后来3吨的铁锚改成了10吨,沉箱问题解决了。第三个难点是钢梁的架设。茅以升采用了巧妙利用自然力的“漂浮法”。涨潮时,钢梁用船在两个桥墩之间运输,落潮时,钢梁落在两个桥墩上,省工省时,进度大大加快。

茅以升的主要成就

你好,茅以升主持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工作30余虚察年,为铁道科学技术进步作出了卓越的贡献。积极倡导土力学学科在工程中应用的开拓者。茅以升曾主持修建了中国人自己设计并建造的第一座现代化大型桥梁——钱塘江大桥,成为中国铁路桥梁史上的一块里程碑;新中国成立后,他又参与设计了武汉长江大桥。晚年,他编写了《中国桥梁史》、《中国的古桥和新桥》等。

茅以升(1896年1月9日—1989年11月12日),字唐臣,江苏镇江人。中共党员,耐没九三学社社员,生前系九三学社中央名誉主席,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院长,中国科协名誉主席,土木工程学家,桥梁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工程院院士,中央研究院院士。

茅以升1916年毕业于西南交通大学(时称交通部唐山工业专门学校),1917年获美国康乃尔大学硕士学位,1919年获美国卡耐基理工学院(现卡耐基梅隆大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历任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教授、国立东南大学(1928年更名为国立中央大学)教授、工科主任、国立河海工科大学校长、交通部唐山大学校长(今西南交通大学)、北洋工学院院长、江苏省水利厅厅长、钱塘江大桥工程处处长、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代院长、院长、中国桥梁公司总经理、北洋大学校长、中国/北方交通大学(时含今西南交通差亩茄大学和今北京交通大学)校长、铁道科学研究院院长等职。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谁发明了气压沉箱法

沉箱是从潜水钟发展起来的。1841年法国工程师M.特里热在采煤工程中为克服管状沉井下沉困难,把沉井的一段改装为气闸,成了沉箱,并提出了用管状沉箱建造水下基础的方案。1851年J.赖特在英国罗切斯特梅德韦河建桥时,首次下沉了深18.6米颤慎的管状沉箱。1859年法国弗勒尔-圣德尼在莱茵河上建桥时,下沉了底面和基底相同的矩形沉箱,以后被广泛应用。 沉箱基础

租哗早期的沉箱多用钢铁制造,以后又相继出现石沉箱、弊洞行木沉箱、钢筋混凝土沉箱等。特大型的沉箱应推1878~1880年法国土伦干船坞钢沉箱,其平面为41×144米。下沉最深的沉箱为1955年位于密西西比河上、跨度 655米的管道悬索桥,因采用了沉箱周围打深井抽水以降低地下水位的措施,使刃脚下工作最低处在静水位以下达44米

关于沉箱是谁发明的和沉箱技术谁先发明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