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是谁发明的的简单介绍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通讯是谁发明的,以及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文章目录:

通信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简短

推荐于 2017-05-21

人类进行通信的历史已很悠久。早在远古时期,人们就通过简单的语言、消团壁画等方式交换信息。千百年来,人们一直在用语言、图符、钟鼓、烟火、竹简、纸书等传递信息,古代人的烽火狼烟、飞鸽传信、驿马邮递就是这方面的例子。现在还有一些国家的个别原始部落,仍然保留着诸如击鼓鸣号这样古老的通信方式。在现代社会中,交通警的指挥手语、航海中的旗语等不过是古老通信方式进一步发展的结果。这些信息传递的基本方都是依靠人的视觉与听觉。

19世纪中叶以后,随着电报、电话的发有,电磁波的发现,人类通信领域产生了根本性的巨大变革,实现了利用金属导线来传递信息,甚至通过电磁波来进行无线通信,使神话中的“顺风耳”、“千里眼”变成了现实。从此,人类的信息传递可以脱离常规的视听觉方式,用电信号作为新的载体,同此带来了一系列铁技术革新,开始了人类通信的新时代。

1837年,美国人塞碰橘缪乐.莫乐斯(Samuel Morse)成功地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台电磁式电报机。他利用自己设计的电码,可将信息转换成一串或长或短的电脉冲传向目的地,再转换为原来的信息。1844年5月24日,莫乐斯在国会大厦联邦最高法院会议厅进行了“用莫尔斯电码”发出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一份电报,从而实现了长途电报通信。

1864年,英国物理学家麦克斯韦(J.c.Maxwel)建立了一套电磁理论,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说明了电磁波与光具有相同的性质,两者都是以光速传播的。

1875年,苏格兰青年亚历山大.贝尔(A.G.Bell)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电话机。并于1876年申请了发明专利。1878年在相距300公里的波士顿和纽约之间进行了首次长途电话实验,并获得了成功,后来就成立了著名的贝尔电话公司。

1888年,德国青年物理学家海因里斯.赫兹(H.R.Hertz)用电波环进行了一系列实验,发现了笑桥团电磁波的存在,他用实验证明了麦克斯韦的电磁理论。这个实验轰动了整个科学界,成为近代科学技术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导致了无线电的诞生和电子技术的发展。

无线电通信是谁发明的?

1895年,意大利工程师马可尼与俄国物理学家、工程师波波夫分别发明了无线电报。

早在19世纪80年代之前,一些科学家如法拉第、麦克斯韦、赫兹等人,就已对无线电的基本概念进行过研究。德国物理学家赫兹于1887年首先用实验证实了麦克斯韦有关电磁波存在的预言,发现了电磁波。在特定波长范围内的电磁波又称为无线电波,因为在接收装置与发送装置不直接由导线相连的情况下,也可在远处接收到发送端的信号。

马可尼与波波夫意识到无线电波可应用于通信,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他们终于在无线电通信上取得了重大的进展。

马可尼于1874年4月25日生于意大利北部的波伦亚。少年时他对父亲收藏的科学书籍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学生时代,他就立志钻研电学,母亲特地把教授请到家中为他做个别指导。马可尼在家中的阁楼上建立了实验室,进行各种电学实验。

20岁时,马可尼阅读到赫兹有关电磁波实验的文章,激发起钻研无线电通信的兴趣。第二年——1895年春,他通过阁楼上的发报机,用莫尔斯电码发出“察数S”的信号,摆放在庭园中的收报机成功地接收到了这个信号。同年6月,他成功地进行了火花放电式莫尔斯电报的试验,通信距离为2.41千米。

由于当时的意大利政府对马可尼的成就不感兴趣,为了实现马可尼的抱负,母亲鼓励他到国外去,求得进一步的发展。1896年2月,马可尼带着他的无线电报机来到伦敦。他用气球和风筝升高天线,把无线电报通信的距离延长到6.4千米。在英国邮政总局的支持下,同年6月他在英国获得收发信号的无线电报机的专利。1897年,他回到意大利,开办了无线电报通信公司(马可尼无线电公司的前身),开展船舶间的通信业务。1898年,从英国的怀特岛首次进行收费无线电广播。

1899年3月27日,马可尼又成功地使无线电信号越过英吉利海峡,从布伦传到多佛,传送距离达51千米。同年9月,马可尼用无线电设备装备了两艘美国船舶,用无线电报向纽约新闻界报道了美国杯快艇赛的消息,引起世界轰动。在这一年,他还利用无线电报为救援“马西乌斯”号进行通信联络,取得成功。1900年,英国军舰首次安装了马可尼无线电发报机。

独立从事无线电报研究的先驱者,还有俄国的波波夫,他生于1859年3月4日。1882年,他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圣彼得堡大学。从1883年开始在俄国海军鱼雷学校任教。在1887年赫兹发现电磁波后,波波夫立刻意识到电磁波的重要性,就开始寻求远距离接收电磁波的方法,并进行接收大气中闪电的无线电波的研究和试验。

1895年春,波波夫制成了一台风暴预警仪。其中使用了由他本人改进的金属粉末检波器,还首次在接收机上使用了天线,以提高接收的灵敏度。这台主要用于检测雷电的接收仪,实际上是一台电磁波接收器败唯首。它能把高空雷击放电时辐射的电磁波通过电铃或打字机接收并记录下来。同年5月7日,波波夫在俄罗斯物理-化学学会上进行了表演。不久,他用电报机代替电铃作为接收机的终端,构成一个比较完整的无线电收发报系统。

1896年3月24日,波波夫在圣彼得堡大学两座相距250米的建筑物之间演示了用电磁波传送莫尔斯电码装置的操作,他用莫尔斯电码发出“赫兹”一词,在另一座楼上的物理学会会长收到山渗了信号。同年,他对上述装置又加以改进,使无线电通信开始投入实际使用。

1898年,波波夫同俄国海军一起成功地实现了相距约10千米的舰船与海岸间的通信。1899年底,又把通信距离延长到45千米。1901年,俄国陆军开始使用波波夫的无线电通信设备进行通信。

波波夫比马可尼早几年开展研究工作,而且他是第一个采用天线的人,但是幸运的马可尼在比波波夫稍早些的1895年春就进行了传送无线电报的实验。因此,通常认为无线电报的创始人为马可尼,但波波夫的贡献也不容抹煞,他们都对无线电通信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世界上第一次手机通信是谁打出的?

接打手机的确会产生电磁辐射,但这种辐射量很小,一般不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影响。但如果手机质量不合格,或者长时间打手机,就得当心了!

手机的问世是通信技术的重大进步,它使我们能随时随地与家人朋友保持联系,而不需要受固定电话才有的电话线的束缚。手机问世那富于喜剧芹碰森色彩的一幕,至今还在被人们津津乐道呢。

1973年4月的一天,一名男子站在纽约街头,掏出一个约有两块砖头大的无线电话,并打了一通,引得过路人纷纷驻足侧目。这个人就是手机的发明者马丁?库帕,他打出的正是世界上第一次手机通信。当时,库帕是美国著名的摩托罗拉公司的工程技术人员。

这世界上的第一个移动电话,是打给库帕在贝尔实验室工作的一位对手,对方吵早当时也在研制移动电话,但尚未成功。库帕所使用的手机是一部便携式蜂窝电话,这种手机可大啦,是现在人们所使用的手机的十几倍大。手机其实早在20世纪40年代就出现了。1946年,美国最大的通讯公司贝尔实验室造出了第一部所谓的移动通讯电话。但是,由于它的体积太大,研究人员只能把它放在实验室的架子上,这个“庞然大物”显然不适合人们带在身上使用,于是人们慢慢淡忘了它,一直到库帕打出第一个移动电话。

随着技术的发展,手机除了重量和体积越来越小外,它在通讯技术方面也越来越进步。当库帕打世界第一个移动电话时,他可以使用任意的电磁频段,当然这是一种最原始的技术。到了今天,更新的、靠编码的不同来区别不同的手机的CDMA技术应运而生。应用这种技术的手机不但通话质量和保密性更好,还能减少辐射,可称得上是“绿色手机”。

手机是通过收发无线电波也即电磁辐射,来实现通话的,所以它会产生一定量的电磁辐射。在我们生活的空间中,充满着各种各样的无线电波,这就是看不见的电磁辐射。电磁辐射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自然界中产生的各种频率的电磁辐射(如太阳光等),这样的电磁辐射被认为是无污染的;另一类是现代电磁设备所产生和发射的电磁辐射,它包括电台、电视台、高压输电线、雷达、干扰发射机、微波加热设备、手机等,这些电磁辐射如果超过规定的量,就会对环境造成污染。

手机呼出时与网络最初取得联系的几秒钟内电磁辐射最强,因此在最初几秒内,最好不要马上将手嫌亩机贴在耳边接听。

马可尼为什么能发明“无线电通讯”?

在创造活动中,思维的独创性常常伴随人们走过每一步橘嫌。即使是科学巨匠,一旦离开了思维的独创性,也会把自己禁锢在世俗的常规之中,远离创造的乐园。德国的赫兹是“电磁波的报春人”,他1888年成功地进行了电磁波的发生和接受实验,而当别人提出利用电圆陵手磁波进行无线电通讯的设想时,他却一口否定了这种可能。可是事隔不到10年,物理学造诣远不及赫兹的马可尼却成功地发明了无线电通讯,并由此而获得了诺贝尔奖金。马可尼之所以能享此殊荣,完全出自于他思维的独创性。

19岁时,生长在意大利的马可尼就听到了赫兹发现电磁波的消息,汪派于是开始了对无线电通讯的研究。

在实验室里,马可尼用银粉末和镍粉末制造出了粉末检波器,并且坚持每天做实验,经过一个多月的努力,终于完成了电磁波的发送和接受实验。

在这以后,马可尼又进一步开动脑筋,将赫兹振荡器挂在高柱子上,并且一端连接一金属板作天线,另一端连接埋入地下的金属板作地线,通过对连接有天、地线的通信装置的观察,得出了天线越高,装置的灵敏度也越高的结论。1895年,他在自家窗户和2.4千米远的山丘之间进行了通讯试验,获得了成功,从而进入了发明创造的乐园。

关于通讯是谁发明的和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知识了吗?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百科问答相关的内容,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