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网今天要给大家分享的是有关闰年是谁发明的的知识,希望对于各位朋友学习闰年是谁发现的的过程中有帮助。
文章目录:
- 1、农历二十四节气,是谁发明的呢?闰年又是怎么来的呢?
- 2、闰年和平年是谁发明的
- 3、闰年是谁创造的?
- 4、世界上最早采用闰年的是哪个国家?
- 5、闰月和闰年是如何形成的?
- 6、中国的“二十四节气”是谁发明的?闰年又是谁研究出来的?
农历二十四节气,是谁发明的呢?闰年又是怎么来的呢?
廿四节气一直是个热门话题,探究其起源和计入历法的过程,着实复杂——因为存在不少传说,发现者和发明者的籍贯粗升闭又不同。影响大的涉及三位古人,分别是周公姬旦,他于河南登封创建了“周公测景(影)台”;西汉淮南王刘安,他于封地安徽寿县整理、纂辑了《淮南子》;还有四川阆中人落下闳。
落下闳曾参与西汉《太初历》的制订,这是司马迁和《汉书》都明确记载了的。《汉书·律历志》记载:汉兴,依张苍建议沿用《颛顼历》,“而朔晦月见,弦望满亏,多非是”。至武帝朝,公孙卿、壶遂和司马迁等人一致建言改历,议造汉历,“乃选治历邓平及长乐司马可、酒泉候宜君、侍郎尊及与民间治历者,凡二十余人,方士唐都、巴郡落下闳与焉。都分天部,而闳运算转历。其法以律起历……”这就是首次收录廿四节气的国家历法《太初历》。
在竺可桢先生之前,清人赵绍祖认为廿四节气见于《逸周书》。他在《消暑录》中说:“一岁中二十四气,并见《逸周书》。《猗觉寮杂记》乃分举见于经史子类著,如《管子》《月令注》《诗笺》《国语》《南史》《初学记》所载,而尚不能备也。”
但竺可桢认为《逸周书》不可信,《淮南子》才是最早完整归纳和记载廿四节气的著作:“四季之递嬗,中国知之极早,二至、二分,已见于《尚书·尧典》……降及战国、秦、汉之间,遂有廿四节气之名目。廿四节气全部之名称,始见于《淮南子·天文篇》。《汲冢周书·时训解》虽亦有廿四节气之名,唯后儒王应麟等均疑此书为东汉人伪托,非周公之旧。”
《汲冢周书》即《逸周书》。好像是针对赵绍祖似的,竺可桢又将《管子》《月令注》,包括《大戴礼记·夏小正》中与之相关的记述都检阅了一遍。为显示后学超越前贤的读书的细密,他对惊蛰和雨水两个节气顺序的错置和倒置予以解释:“《淮南子》与《逸周书》均已先雨水而后惊蛰;至新旧《唐书》,则又先惊蛰后雨水;至《宋史》始,雨水在前,惊蛰在后。”
淮南王刘安是汉武帝刘彻的父辈,武帝因他雅好文艺而善意笼络,但刘安阳奉阴违,谋反而自杀在公元前122年,其整理、纂辑的《淮南子》一书不迟于这一年。而武帝改历,系元封六年(前105)下令,翌年历成,当年(前104)五月改年号为“太初”,颁布实施新历《太初岩裂历》。《汉书·律历志》曰:“汉兴,北平侯张苍首律历事。”和秦朝以十月为正不同,汉朝以十一月为首,“十一月,乾之初九,阳气伏于地下,始著为一,万物萌动……二十四铢而成两者,二十四气之象也”,以大雪开头、小雪为终,总的排序是大雪、冬至、小寒、大寒、立春、惊蛰、雨水、春分、谷雨、清明、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
再回首——《吕氏春秋》记录了十个节气的名称,《淮南子》完整记载了廿四节气,《太初历》首次在国家历法中收录了廿四笑拍节气。接着,《魏书·律历志》记载:“肃宗以历就,大赦改元,因名《正光历》,班于天下。”北魏《正光历》之廿四节气以冬至开头、大雪为终;又“因冬至虎始交后,五日一候”,遂正式入列七十二候。至此,作为历法里的廿四节气并七十二候,臻于完备。
刘安和落下闳整理创制的廿四节气固然有其所在地域的经验,但他们并非源头。“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间”,包括周朝和汉朝、西晋与北魏,都活跃在黄河流域,从来文献丰富,皆属皇家;刘安奉命整理文艺,获得宫室藏史及文献资料,有其正当理由。因此,《淮南子》完整记载廿四节气,是学术交流和运用宫室文献的结果。这一点,从七十二候草木虫鱼之动静反映的是黄河流域豫陕地界的表现,便可证明。落下闳虽然参与了《太初历》的创制,但由于归总人是邓平,七十二候自然也就不显著对应川北地界。
这就必须要说到周公姬旦和河南登封的古观星台了。今年6月21日夏至恰逢日食,世界文化遗产“天地之中”所在地登封市,当地人在“廿四节气核心传习地”——周公测景台祭周公。中原地区一直将此地视为廿四节气的起源地。周公的天文探索和发明创造,直接演化为秦、汉的遗产,而月令七十二候,至今仍对应太行中条和伏牛秦岭之间,大河两岸的风土物候。
筚路蓝缕,以启山林。今人好奇廿四节气反映出的天地律动,立足一小块地方再次实验,以验证古人和前人的经验,这看似简单,却又不简单。
项丽敏就是这样一个人,她用文字和影像记录的节气物候,颇具皖南特色,与经典的廿四节气有同有异。比如皖南同样称立春为“打春”,但与北方的“春雨贵如油”不同,皖南雨多,她在《山中岁时》里说:
进入雨水节气,季候随之启动了降雨模式。
“百年难遇水浇春”,这是民间的说法。这个说法颇为生动,尤其“水浇春”三个字,让人觉得空中有一只提着水龙头的巨手,看见大地草木萌动,鸟雀出巢,就吱扭一声旋动开关,浇洒起来,好比一个殷勤的花农,提着洒水壶,一遍一遍浇灌他的园子。
还有深冬,与黄河两岸说“十冬腊月”不同,皖南人曰“腊月黄天”。大寒节气时,项丽敏站在黄山的山脚下望雪:“比如这场雪,在城里只剩下薄薄的一层,无法造景,到山里就是另一个世界——从进入山门开始,便如同进入古代,进入唐、宋,或更古老的时空。”
闰年和平年是谁发明的
一开始,人类试图将自然的时间表与我们的日历相匹配的做法就有缺陷。有些古代日历,如5000年前苏美尔人发明的历法,简单的将一年分为12个月,每个月30天。因此,苏美尔人的一年为360天,比地球绕太阳空厅伍旋转一周的时间短了近一周。
然而,在一年之中添加几天的做法至少跟360天的纪年历法一样古老。
“埃及人采用苏美尔人的历法时发现了这个问题,不过他们没有在日历中添加额外的天数。他们只在每年的年底加入了5天的节日和聚会时间。”Lowe说道。
更早期的埃及人(大约公元前3100年)以及中国、罗马等国家曾经使用过阴历纪伏森年。
不过,阴历每个月平均29.5天,一年只有354天。因此,由于存在11天的差别,使用阴历的国家很快就发现无法与实际季节保持同步。
为了修正这一历法,罗马人试图在该历法中不定期的添加天数或月份,不过这些修补措施更突显革新的需要。
“混乱之年”
到尤利乌斯•凯撒与克利欧佩特拉享受着浪漫关系的时候,罗马的日历与季节已经相差了3个月。不过,埃及的历法一年是365天,自公元前3世纪起他们就开始使用闰年系统对日历进行矫正。
尤利乌斯下令一次性加入334天的“混乱之年”矫正长期以来造成的纪年误差(公元前46年)。后来他又规定每年为365.25天,每四年加入一天闰日。
不过即使这种方法也有缺陷,因为每年增加0.25天比太阳年小数点部分的0.242天略长。这就导致日历年度比太阳年长11分钟,每128年会相差一天。
“事实证明,如果每4年增加1天稍微有点多,”普吉特湾大学的物理学家、《天文学历史杂志》的编辑James Evans说道。
在尤利乌斯•凯撒公元前46年引入“混乱之年斗或”和公元前16世纪之间,这一微小的差异已经导致一些重要的日子出现较大误差,如基督教节日差了10天。教皇格列高利十三世认为这种局面不能维持下去,因此1582年他推出了格列高利历(公历)。
“格列高利改革了历法,并将1582年的10月减少了10天。接着他们更改了闰日规则来矫正这一问题。”Evans说道。
如今,能被100除尽的整百数年份不一定是闰年,如1900年。除非还能被400除尽,如2000年才算是闰年。现在在世的人没人能记住上一个减少的闰日是哪一天,不过每400年减少3天闰日的做法可使日历与实际保持一致。
闰年是谁创造的?
为了协调回归年与农历年的矛盾,我们的祖先在天文观测的基础上,找出了“ 闰月 ”的办法,保证农历年的正月到三月为春季,四月到六月为夏季,七月到九月为秋季,十月到十二月为冬渗毁脊季,也同时保证了农历岁首在冬末春初(以上均指农历季节)。 史料相关记载 《书·尧典》:“以闰月定四时,成岁。” 孔传:“一岁有馀十二日,未盈三岁足得一月,则置闰焉。” 《左传·文公六年》:“闰月不告朔,非礼也。闰以正时,时以作事,事以厚生,生民之道,于是乎在矣。不告闰朔,弃时政也,何以为民?” 缘故 闰月是每逢闰年所加的一个月。阴阳历以朔望月的长度(29.5306日)为一个月的平均值,全年12月,同回归年(365.2422日)相差约10日21时,故顺置闰,三年闰一个月,五年闰二个月,十九年闰七个月。闰月加在某月之后叫“闰某月”,如刚刚过去的2009年农历闰月为己丑年闰五月(2009年6月23日——2009年7月21日)、即将来临的农历闰月为2012年的壬辰年闰四月(2012年5月21日——2012年6月19日)等。 农历为什么会有 闰月 ?农历置闰月是余粗为了协调回归年与农历年的矛盾! 回归年与农历年有什么矛盾呢?先记住:回归年的总长度为365.2422日,朔望月的长度为29.5306日。 十二个朔望月构成农历年,长度为29.5306×12=354.3672日,比回归年少10.88天(即将近11天),每个月少0.91天(近1天)。 依此,如农历年某年春节为大雪纷飞的冬天,第二年的春节就会在季节上提前11天,第16个农历年就会出现在赤日炎炎的夏天! 如按十三个朔望月构成农历年,长度为29.5306×13=383.8978日,比回归年又多出18天多。 如果按上述规定制定历法,就会出现天时与历法不合、时序错乱颠倒的怪现象。这就是矛盾。 为了克服这一缺点,我们的祖先在天文观测的基础上,找出了“ 闰月 ”的办法,保证农历年的正月到三月为春季,四月到六月为夏季,七月到九月为秋季,十月到十二月为冬季,也同时保证了农历岁首在冬末春初(以上均指农历季节)。 闰月置闰法 农历年中月以朔望月长度29.5306日为基础,所以大月为30日,小月为29日。为保证每月的头一天(初一)必须是朔日,就使得大小月的安排不固定,而需要通过严格的观测和计算来确定。因此,农历中连续两个月是大月或是小月的事是常有的,甚至还出现过如1990年三、四月是小月,九、十、十一、十二连续四个月是大月的罕见特例。 那么多长时间加一个闰月呢?最好的办法就是求出回归年日数与朔望月的日数的最小公倍数:我们希望m个回归年的天数与n个朔望月丛渗的天数相等,也就是应有等式: m×365.2422=n×29.5306 在这个等式中我们不能直接求出m和n,但可以求出它们的比例: 这个比例的近似值分别为: 3/37、5/62、8/99、11/136、14/173、19/235、27/334、...... 在这些分式中,分子表示回归年的数目,分母表示朔望月的数目。例如第六个分数式19/235=19/(19×12+7)表示19个回归年中必须加7个闰月。 19个回归年中加7个闰月的结果比较: 19个回归年=19×365.2422=6939.6018(天) 一个朔望月有29.5306天,235个朔望月=235×29.5306=6939.6910(天) 19个回归年中加7个闰月后,矛盾消除得只差:6939.6910-6939.6018=0.0892(天)——即2小时9分多,这已经是够精确的了。 所以,农历就采用了19年加7个闰月的办法,即“十九年七闰法”,把回归年与农历年很好地协调起来,使农历的元旦(春节)总保持在冬末春初。古人把235个朔望月称之为“闰周”。 农历置闰的方法可以使农历年的平均长度接近回归年,而农历中的月又有鲜明的月相特征,保持了公历和阴历两全其美的特点。 现在置闰的方法是两个冬至之间,如仅有12个月则不置闰,若有13个月即置闰。置闰的月从“冬至”开始,当出现第一个没有“中气”的月份,这个月就是闰月,其名称是在前个月的前面加一个“闰”字。 农历闰哪个月?决定于一年中的二十四个节气。 我国农历将二十四个节气分为十二个节气和十二个中气。 农历以月亮为周期(阴历),十二个月历总共约有354天;再配合年历(阳历),年历则是根据地球公转所形成的四季变化而得的周期所编制。而月历较年历短,两者相差了11天,因此,便要每19年加多7个闰月来填补误差。而决定那一个月做闰月,则依24节气而定,农历月份通常包含一个节气和一个中气,如惊蛰/春分等等,若某农历月份只有节气而没有中气,历法便会把该月作为上个月的闰月。以2006年为例,农历七月之后正好有一个只有节气而没有中气的月份,因此便置闰七月来调整误差。 二十四节气在农历中的日期是逐月推迟的,于是有的农历月份,中气落在月末,下个月就没有中气。 一般每过两年多就有一个没有中气的月,这正好和需要加闰月的年头相符。所以农历就规定把没有中气的那个月作为闰月。 例如2001年5月21日,农历四月二十九日,是中气小满,再隔一个月后,6月21日农历五月初一才是下一个中气夏至,而当中这一个月(2001年5月23日——2001年6月20日)没有中气,就定为闰月。因为它跟在四月后面,所以叫闰四月。
世界上最早采用闰年的是哪个国家?
公元前6世纪(春秋中叶)中国就开始采用闰年。并渗使用19年7闰的方法,即19年中设7个闰年绝穗脊,以将阴族游历和阳历协调起来。中国是世界最早采用闰年的国家。
闰月和闰年是如何形成的?
闰月和闰年的来历:
“闰年”,我们通常所说的一年365天,其实是个约数,准确的数字应是365.2422日。那么一年365天,就与实际的一年相差0.2422日,这样四年之后就比实际的一年少了近一天。为了弥补这个差值,历法中规定,4年设一闰,即能被4整除的年份为闰年,另附加规定,凡遇世纪年(末尾数字为两个零的年份),必须能被400所整除才算闰年,其它的整百年不是闰年,即“百年不闰”。如1996年即闰年,2000年也是闰年,而1700年则不是闰年。阳历闰年的二月有29天,2月29日为闰日,阳历闰年有366天。也就是说阳历闰年的二月陵含并不叫闰二月。说“闰月”,则为伏坦阴阳历(汉历、藏历等)所特有。
闰月(Leap Month),是一种历法置闰方式。在亚洲(尤其在中国),闰月特指汉历(民间亦称农历)每逢闰年增加的一个月(为了协调回归年与汉历年的矛盾,防止汉历年月与回归年及四季脱节,每2至3年置1闰,古代曾采用19年置7闰的闰周,到唐代的《麟德历》时废除了固定闰周,采用无中气缺汪桐月置闰,因此是该闰时置闰)。有时,闰月也指公历的闰年中包含闰日的月份(特指公历闰年的二月)。
闰月这种制历方法最早是我国发明使用的,大约开始于公元前500多年,比古希腊要早160多年。我国历法采用十九年七闰月的方法,在不同的时期和国别是不同的。 在中国传统的阴阳历中以朔月的长度29.5306日为1个月的平均值,全年12个月,同回归年的长度365.2422日相差约10日21时,需要置闰,使阴阳历各个月份和天象物候保持对应的关系。
中国的“二十四节气”是谁发明的?闰年又是谁研究出来的?
中国的“二十四节气”是谁发明的?闰年又是谁研究出来的?我们知道,二十四节气和闰年都是我国古代历法的一部分,也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说的农历,整个发明过程比较复杂,应该是众多古人智慧的结晶,但是被精细化整理出来的人应该是颛顼和祖冲之,中国人至今还保留着跟着节气生活的习惯,尤其是农耕更是如此,什么节气种什么,吃什么、穿什么也都有明确的讲法。
一般大家都公咐巧认,我们的农历“二十四节气”是由颛顼发明的。可能有人还不认识颛顼(zhuanxu)这两个字,(zhuan)颛的意思是圆头胖脑,(xu)顼是饰品的意思,所以合起来的意思就是头戴玉的人。颛顼(zhuān xū)中国上古时期部落的首领,属于“五帝”之一,姬姓,号高阳氏,黄帝之孙,昌意之子 。颛顼生于弱水,生活在穷桑,后封地于高阳。后来称帝。废除鸟官制,建立五官制。并把少昊创立的八卦历废除,根据当时农业生产和生活需要,创立了更为科学实用的颛顼历法。颛顼历法以孟春为一年的开始,正月初一为立春。一年分十二月,每月三十天,每年的十二月为三十六天。一年分成春夏秋冬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节气,四季共十二个节气。这是二十四节气的雏形和基础。
其实我国古代的历法并不是纯阴历的,而是采用阴阳历。阴阳历平年十二个月,六个大月各三十天,叫“大尽”,六个小月各二十九天,叫“小尽”,全年354.355天。而朔望月的长度为29.5306天,全年天数与太阳年365.2422天相差约十天二十一时故须置闰,即三年闰一个月,五年闰两个月,春秋中叶后规定十九年闰七个月。每逢闰年加一个月叫“闰月”,闰月加在某月之后就叫“闰某月”。古人很重视置闰,置闰可使历年的平均长度约等于一个太阳年,并和自然季节大致吻合。所以《尚书·尧典》说“以闰月定四握颤时成岁”。
如果单论二十四节气来历,我们敢于肯定的是始于春秋,确立于秦汉,不应是只有一个人的发明,是集体的经验智慧完善后总结而得。闰年比较精确算准之功归功于祖冲之是对的。而二十四节气是逐步完善的,先测定二分二至,再到段简败四立再及其他。最先是利用土圭测日影法确定。
如今河南嵩山脚大还保留有最古老的“周公测量台”,就是最好佐证,有兴趣的小伙伴可以去实地考察。
关于闰年是谁发明的和闰年是谁发现的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