榛子是谁发明的(榛子是谁发现的)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榛子是谁发明的,以及榛子是谁发现的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文章目录:

举出近200年来世界的100件伟大发明

也许不足100件吧~~~~~~~~~~不过我只能找这么多了!

1796年,种牛痘

天花是一种会留下疤痕和造成失明的疾病。在18世纪,这种病的传播达到巅峰,造成了6000万欧洲人的死亡。安特·爱德华·詹纳是一位来自英格兰乡间的普通医师,他于1796年5月14日从格洛斯特郡一名挤牛奶女工身上的小脓包里提取到感染牛痘的淋巴液,并把它注射到一名8岁男孩的身上。7周后,詹纳给这个男孩注射了天花疫苗。男孩的免疫系统经受住了天花病毒的攻击,免疫学终于确立了。肝炎、白喉、小儿麻痹症、麻疹疫苗的接种使公共卫生状况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1812年,罐头

第一批罐头食品出现于1812年,第一只罐头开瓶器出现在1885年。尽管刚开始的时候开罐头是件麻烦事,它还是成为厨房里长期保存食物的器皿,为死气沉沉的冬日餐桌送上了夏季的盛肴。传说拿破仑曾悬赏求贤,只要有谁能为军队提供可长期贮存的食物,就重重有赏。1795年,法国酿酒商尼古拉·阿贝尔用高温杀菌和密闭封存的方法将食物贮存在坛子中,而他并不晓得消毒的原理。到1809年,他的工厂开始为全法国的港口供应坛装食品。伦敦的唐金·豪尔和甘宝公司将他的方法应用于锡罐,这就是后来我们偏爱的食物储存方法。

1826年,照相

1826年,一扇窗户缓缓打开,它比以前任何一扇窗都开得更为宽敞,向人类展示了一种新的“看”的方式。这扇窗户坐落在勃艮第一所房子的阁楼上。正是从这个乡村小楼的有利位置,约瑟夫·尼塞福尔·尼厄普斯拍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张照片———一个模糊的画面,上面有一座庭院和一个谷仓,两边分别是鸽舍和一个面包烘炉的烟囱。这位马上要与聪明的改进者路易·雅克·芒代·达盖尔携起手来的尼厄普斯是固定影像的第一人。从这些毫不起眼的起点开始,摄像改变了我们对于世界的观察方法。最为重要的是,尼厄普斯的发明使我们能够在很远的地方或与人们熟悉的名人一起留下自己的身影,以便与朋友、陌生人以及后代共同分享。

1830年,蒸汽火车

1830年9月15日,100万英国人聚集在利物浦和曼彻斯特之间,观看了世界上第一列完全以蒸汽为动力的火车的首发式。

那个时候也存在着其它的铁路线,但在途中都部分使用了马拉车的办法,并且没有一条线可以承受利物浦至曼彻斯特火车每小时30英里的高速度。那些先进的机器和铁轨是由乔治·斯蒂芬逊和他大学毕业的儿子罗伯特设计的。

尽管在首发式那天,有一名国会议员被撞死,这列利物浦至曼彻斯特的火车还是在世界上激起了一股铺铁路热。铁路使工业革命达到白热化,刺激了贸易。

1834年,冰箱

千万年来人类一直试图让他们自身和他们的食物保戚判持清凉。早在公元前1000年,中国人就把冰放高冲改在地窖里。但是一直要等到1834年,已经六十八岁高龄、来自马萨诸塞而客居伦敦的发明家雅各布·珀金斯申请到了压缩机的发明专利后,人们才知道如何制作人造冰块。珀金斯的机器与今天的家用电冰箱原理一样:蒸发一种压缩的流体———他用的是乙醚,我们后来用氨和氟里昂———以达到制冷的效果,接着再重新将其冷凝。

17年后第一批商用电冰箱在澳大利亚的一家酿酒厂里投入使用。19世纪末冰箱已得到广泛应用:装运牛排送到世界各地,在巴黎的餐馆里冰葡萄酒,甚至还用来造溜冰场。1902年,威利斯·凯瑞尔在布鲁克林的一家印刷厂里装上了世界上第一台空调器———它不仅能降温,还可以控制温度。不久他的机器就出现在各大商店与影剧院中。第一批家用冰箱出现于20世纪20年代初。

1839年,橡胶

包括电器的外壳、网球、避孕套、橡皮擦,还有最最重要的轮胎———对我们的现代生活来说必不可少。它的原料是天然橡胶,一种原产于南美洲原始森林里的树胶,这种物质至少在哥伦布时代就有了,但是冬天它硬得像块石头,高温下又软得像堆烂泥。

一位并不以投资大胆而著称的康涅狄格人古德耶决定制造适应商业需求的橡胶。当他被债主们关在监狱里的时候,他开始用生橡胶与每一种能找到的物质混合,不管是榛子还是乳酪。1839年,他无意中将一滴橡胶与硫黄散落在燃烧的火炉里,从而发明了硫化制橡胶的方法,为日后汽车的出现及其给商业带来的繁荣打下了基础。

1844年,电报

没有任何一项发明可以和电报一样使世界一下子变得这么小,因为电报可以以每秒一万六千英里的速度穿越陆地和海洋。所以1844年5月24日当塞缪尔·F�B�摩尔斯启用他的第一条电报线由华盛顿特区至巴尔的判昌摩时,他拍了一条引自圣经上的感叹:“看上帝创造了什么呀”

电报刺激了跨国公司和洲际铁路的发展,也帮助改变了战争的速度和规模,大大繁荣了新闻业。1848年,六家报社组成了美联社的前身,并和电报来收集和发布报道。不久,世界各地的人们就能够看到当天发生在世界各个角落的重大事件了。

1851年,缝纫机

1830年,当法国裁缝巴台勒密·莱蒙尼埃为第一台缝纫机申请专利的时候,他的同行们觉得自己会因此变得过时;这种新机器每分钟可缝200针,而手工缝每分钟只能缝30针。1841年他们洗劫了蒂蒙尼埃在巴黎的商店。因此带领服装业自动化的荣誉落在了一个德裔美国移民的儿子头上,他就是以萨克·梅里特·辛格,他在1851年时改进了艾利亚斯·豪的早期设计。1856年,辛格又第一个提出分期付款的方法,使人们买得起缝纫机。

1854年,吹氧法

瑞典人从13世纪起就开始在坩锅里靠熔化铁来小规模地炼钢。但是,直到1864年,当英国发明家亨利·倍斯麦着手为拿破仑三世制造一种更坚固的大炮时,才有人找到制造足以承受炮弹爆炸或支撑起桥梁的高强度钢的方法。倍斯麦的方法就是用一股氧气烧去熔铁中多余的碳。从此人类迈进了钢铁时代。

很快,钢铁搭起了高楼,在空中勾勒出了建筑物的轮廓。它在河面上撑起了桥梁,在全世界铺上了铁轨,并使美国成为了汽车的王国。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工厂钢的年产量达到了850万吨。

1854年,电梯

一个四十岁的事业不成功的机械师,留着整齐如划的小胡子,戴着高顶礼帽,站在一个平台上。那个平台由一根缠在驱动轴上的缆绳高高地吊着,悬在参加1854年纽约市博览会的观众们的上方。突然艾立沙·格拉弗斯·奥迪斯下令砍断缆绳。观众们屏住了呼吸。平台在落下几英尺后又停住了。奥迪斯脱下帽了欢呼道:“完全安全,先生们,完全安全”电梯就在这座城市里诞生了。

在此之前电梯就已经出现了。但奥迪斯设计了一种弹簧,把两个钢齿嵌到滑道的V型切口中以防缆绳受到断裂,这样他就造出了世界上第一部安全电梯。

1867年,炸药

如果阿尔弗莱德·诺贝尔没在1867年发明炸药,人们可能要花上几个世纪的时间来开凿那条通向洛杉矶的九十二英里长的水渠,而现在人们只花了七年。有了炸药,堤坝、铁路和公路造起来了,巴拿马运河得以开凿,地球也被炸开,挖出了丰富的矿源。诺贝尔的发明是用一种作为吸收剂的沙子与硝化甘油相混合并做成棒状,这一发明使爆炸品可以安全地送到任何一处战场和建筑工地。一时间,人类可以重新规划其环境,然后再毁掉其先前亲手做下的事情。

1876年,电话

1876年3月10日,世界上第一次用电话传输的是一条简单的信息:“华生先生到这儿来我需你”但是亚历山大·格兰汉姆·贝尔的发明却永远改变了人们的通讯方式。贝尔在20年的时间里一直梦想着用电线来传递话音。当他努力尝试发明一种改良的电报时,他发现了这样的一个使电话成为可能的现象:被吸收到鼓状薄膜里的声音要先被转化为电磁波。

靠着技术助理托马斯·华生的帮助,贝尔找到一种方法,可以把那些电磁波发送到一个接收器,再把他们还原成声音。他所参与建立的公司后来成了“AT&T”,世界上最大的公司之一。

今天,世界上大约有7.5亿电话用户。计算机,包括1070万因特网用户分享着这个网络。写信进入了一个令人惊讶的复苏阶段———但这一次是在电话互上,通过电子邮件进行的。

1876年,灯泡

托马斯·阿尔瓦·爱迪生1876年在曼乐公园造了一栋两层的四方楼,这就是世界上第一家用来发明而不是生产的工厂。1879年,曼乐公园的研究小组试验了一种卡纸板做的细丝,经过炭化后,这种细丝可能连续几天发出光亮。经过一千多次的试验,爱迪生终于成功了,他发明了用途广泛的白炽灯泡。他的目标并不是要发明电灯———早在好几年前就已有人发明了电灯,他要发明一种持久、便宜的灯泡,以及从发电厂到插座等一整套电力系统,从而使电灯得到广泛应用。而在爱迪生之前,人们只能生活在刺眼、闪烁、短暂和危险的人造光中。

1895年,电影

1889年,乔治·伊斯特曼发明了卷状胶片,托马斯·爱迪生曾用这种胶片和他研制的活动放映机来放电影,但一次只能播放给一个人看。在法国,奥古斯特和路易·鲁米埃尔兄弟致力于使电影可以面向一群人。1895年12月28日,他们播放了10部电影。在《火车大劫案》的播放过程中,惊呆了的观众因片中的火车驶来而纷纷闪避。

制作电影的技术到位后,电影的制作手法开始迅速发展。爱迪生用一具木偶代替真人来模拟苏格兰女王玛丽的斩首,而科幻小说的创始人乔治·梅里耶则在1902年拍摄的《登月之行》中

1895年,X光

伴随着越来越多的科学突破,X射线也被一位叫做威廉·伦琴的德国物理学家在他研究电的特性时偶然地发现了。1895年11月8日那天,他得到了这个意外的收获。他把一支一头带有电线的真空试管放进一个暗盒里,然后关掉了实验室的灯。

当他给试管通上电时,一种神奇的荧光开始发光了,他把自己的手伸到屏幕前,成了第一个看到自己骨头阴影的人。

两个月后伦琴公布了他的这一发现,立刻引起了轰动。杂志上刊登了有关X射线的诗歌,维多利亚时代的伦敦商店贴满了防X射线的服装广告。几个月内,医生们开始用这一新技术查看伤员体内的裂骨和子弹。后来,这一技术经过完善,减少了灼伤和脱发等副作用。到了20世纪70年代,X光摄影缩短了曝光时间,从而降低了致癌的危险性。随之而来的相关技术,从CAT扫描到MRI,都为探究事物的结构和进行人体研究打开了窗口。

1901年无线电

20世纪初期,几乎没有人能够想象一种电磁波可以在没有任何金属线或电缆作导体的情况下穿行任何有意义的距离。那么无线电信号怎么可能沿着地球的表面行进呢当然它可以沿着一直线射离地平线。但是古格里尔莫·马可尼认为,如果提供一些条件的话,无线电波是可以沿着地球表面行进的。1895年,在他的出生地意大利,他发射了一个无线电信号,穿行了1�5英里;6年后,即1901年12月12日,年仅27岁的马可尼创造了奇迹,他将无线电天线牢牢地系在高飞的风筝上,发射了一个摩尔斯电码“S”。它穿行了约2000英里,横跨了大西洋。这个信号从英国康沃尔郡的波尔德胡镇发出,在不到1秒钟的时间内就到达了接收地纽芬兰的圣约翰,马可尼听到了三声微弱的滴答声。这是通讯事业宣告诞生的声音,是电子时代到来的第一道冲击波。这个时代包括了无线电广播、电视和蜂窝式电话———因此这是一项将会打开我们想象力的发现。

1903年飞机

1903年12月17日,在太阳下山以前,奥维尔·莱特和威尔布·莱特已经能使他们用木头、电线和布料制成的飞机飞行59秒钟了。但却很少有报社愿意对这件事作出评论,因为人类飞上天空成为当代的代达罗斯和伊卡洛斯的念头,被大多数头脑清醒的人认为是荒诞可笑的。可是一旦成功了,这项事业的发展就是极为迅猛的。事实上,仅仅在15年后,所有现代飞机的各种部件即使没有全都制造出来,那么至少关于它们的想法已经诞生了。

1907年塑料

在得知塑料的发明之后,全世界最开心的莫过于大象了。几百年来,从小刀的把手到台球,一切都以象牙为标准原料。19世纪80年代,象牙供应的逐步减少与台球运动的兴起就曾引发了一场危机。美国最大的台球生产商费兰与考兰德公司迫不及待地悬赏价值1万美元的黄金———这是一笔很可观的奖赏———招募任何能够提供代替象牙的合成品的“发明天才”。

一直到1907年,利奥·贝克兰,一位曾因发明了用于拍摄快速运动照片的相纸而获丰厚利润的比利时籍发明家,无意中发明了苯酚和甲醛的化合物。这种首创的纯合成塑料———酚醛塑料,具有防热、防电和防腐蚀的功能。它不仅使台球游戏获益,塑料的一大好处在于其用途的多面性,从电话机到马桶,从烟灰缸到飞机零件,一切东西都用得上塑料。到1968年,年轻的毕业生若要在一个有前途而又会成功的行业里找一份工作,就一定要听从一个词———塑料。

1928年青霉素

人们称青霉素是本世纪最有贡献的药品,它的发明者是英国细菌学家亚历山大·弗莱明。1928年,这位发明家在一次细菌培养实验中偶然地发现有一种后来被称为青霉素的霉菌正吞噬他在培养皿中培养的细菌。根据弗莱明研究的成果,英国牛津大学的研究者们经过十年的努力,终于找到了提炼这种霉菌的办法,并投入医学治疗试验。1943年,为了医治在二战中负伤的战士,盟军开始将青霉素投入工业生产。在半个多世纪中,青霉素救活了无数人的生命,并促使人们开始重视抗生素家族的研究开发。

1923年电视机

电视机的发明者是英国的电子工程师约翰·贝尔德,1923年他为自己发明的能产生8线图像的装置申请了专利。1930年底卖出了第一台电视机。1932年,英国广播公司播出了世界上第一个规范的电视节目。从此,人类开始步入了电视时代。今天,人们利用卫星等途径,将电视信号传播到地球的每一个角落。

1942年核武器

原子时代开始于1942年。为了打败轴心国法西斯,美国最高当局决定启动旨在研制原子武器的“曼哈顿工程”。年底,作为“曼哈顿工程”的一部分,第一个核反应堆在芝加哥大学一个体育设施下面建成并开始运行。1945年的7月16日,一团蘑菇云从位于美国新墨西哥州的洛斯阿拉莫斯原子能研究中心腾空而起,世界上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是年的8月6日和9日,美国先后将两颗取名为“胖子”和“小男孩”的原子弹投向日本的广岛和长崎。日本天皇随后宣布无条件投降,原子弹似乎为赢得二战的胜利立了大功,但是人类从此便生活在可怕的原子武器的阴影中。

1943年计算机

计算机是人类社会进入信息时代的基础,但它是因战争而诞生的。1943年,为破译德国的密码,英国数学家阿兰·图灵设计了第一台名为“巨人”电动机械式计算机,虽然这仅仅是一台用于解码的假想计算机,但却开创了计算机技术发展的先河,从此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1947年,晶体管计算机问世;1959年,集成电路计算机诞生;1970年,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产生;从80年代开始,新一代微型计算机异军突起。在此基础上,人类迎来了网络新时代。

1953DNA

1953年2月28日,英国著名遗传学家弗朗西斯·克里克宣布他“发现了生命的秘密”。克里克和他美国的同行詹姆斯·沃森多年来一直致力于生命科学的研究,终于从细胞核中发现了决定生命遗传的脱氧核糖核酸双螺旋分子结构,破译了人类、植物和动物的遗传密码。这个发现初步揭示了生命的秘密,推进对各种疾病的研究和医治,也促进了人类对改善食物结构的研究。在下世纪的前20年,人类就可能通过采用基因治疗的办法消除遗传缺陷,进而攻克癌症、心脏病、血友病、糖尿病以及其它致命的机能失调症。人类对DNA分子结构的研究成果,无疑是对人类研究生命、治疗疾病具有极大的作用,但是也使人们面临着因此而造成的道德危机,比如克隆技术的发展,就给人类自己出了个难题。

1954年,避孕药:

1954年,美国医师格雷戈里·平卡斯发明了避孕药,它是由两种抑制女性排卵的激素组成的混合物。避孕药之所以被列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科学成就之一,原因就在于它把妇女从被动的生育中解放出来从此妇女们可以自主地控制生育,按照自己的意愿决定是否要小孩,根据自己的情况决定何时怀孕。更重要的是,它打破了禁锢妇女性自由的枷锁,使她们有权走出家庭参加社会工作,最终扩大妇女们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影响。

1957年人造卫星

1957年10月4日,苏联为了纪念十月革命胜利40周年,发射了人类历史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标志着航天时代的开始。1961年4月2日,苏联宇航员加加林乘飞船进入太空,成为第一个进入太空的人。1969年7月20日,美国两名宇航员乘宇宙飞船登上月球。卫星可以传输电视、广播节目信号,还可以为航空、海航、天气预报、科技信息等提供服务,从而把地球大大地“缩小”了。为了进一步探索宇宙的奥秘,人类在太阳系的主要行星上投放了许多探针,并且一个建立国际太空站的宏伟计划也在酝酿之中。

1967器官移植

1967年,南非外科医师克里斯蒂安.巴纳德成功地进行了首次心脏移植手术。此后,随着医药和医疗器械越来越先进,医学家们逐渐解决了移植器官感染等难题,成功地进行了手肢、肝脏、皮肤、视网膜甚至睾丸的移植手术。医学界认为,器官移植的下一个前沿技术就是脑细胞移植,来根治诸如老年痴呆症和帕金森氏症等医学顽症。下世纪,医学家们将致力于攻克异种器官移植难题,将其它动物的器官移植到人体中。

1978试管婴儿:

英国姑娘路易斯.布朗是世界上第一个试管婴儿,现在21岁。当年,她的母亲的卵子和她父亲的精子在试管中交配成功,孕育了她。此后,体外孕技术不断发展完善,1984年,胚胎冷冻技术试验成功;1990年,胚胎移植技术试验成功。试管婴儿的培育成功,给了那些不育夫妇很大的希望,但是这也引起了人们对一个道德问题的忧虑,比如说,一个妇女在50多岁甚至60岁时通过体外孕技术生一个孩子,有可能在孩子还未成年时,老人就会去世,那么谁来抚养这个孤儿呢?(本文部分资料摘自《人类1000年,上海三联)

费列罗巧克力是最好吃的吗?

费列罗巧克力是最好吃的。

费列罗喊瞎公司在1946年成立,Michele Ferrero在1950年接掌公司后,把一间小型朱古力厂,打造为国际的朱古力王国。以下是几个相关的小故事:

1、一年生产46亿粒金莎朱古力,费列罗集团是世界第四大朱古力生产商,主打朱古力榛子产品,旗下除了熟悉的金莎朱古力(Ferrero Rocher),还有榛子朱古力酱,在全球大受欢迎,集团每年营业额逾90亿美元(约698亿港元)。集团每年生产46亿粒金莎朱古力,销售往全球逾130个国家郑仔空和地区;平均每2.5秒就卖出一瓶榛子朱古力酱Nutella,比人类诞生的速度 (每8秒诞生1个人)还要快。

2. 金莎靠榛子酱起家,Pietro Ferrero在1942年二次大战接近结束时,在意大利北部小镇皮埃蒙特成立朱古力实验室,供应食物给他的妻子Piera营运的咖啡店和糕饼店。当时由於战争导致可可短缺,而当地盛产榛子,令他想出用榛子酱作为原材料,在朱古力中加入榛子,再混合便宜的菜油,藉此减少朱古力用量,制成牛油般的榛子朱古力酱,名为「Pasta Gianduja」,用来涂面包和做甜品。 费列罗第一个发明的产品榛子朱古力酱,用来涂面包和做甜品。

3. 不同地方的金莎有不同味道,Michele继承父业,发明一系列朱古力榛子产品,1982年推出金莎朱古力(Rocher)。同系列还有雪莎( RondNoir)和朗莎(Raffaello)。原来金莎朱古力於戚链意大利不同地区生产,各厂会针对出口地区的口味,制造不同口味及包装。金莎朱古力各厂按出口地区的口味,制造不同口味及包装。

铁岭榛子的起源及历史

我国榛树果实的采集和利用已有悠久的历史。在陕西省半坡村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发现了大量的已经碳化的榛果和果壳,说明距今五、六千年前人类就已经采集榛子为食了。

铁岭榛子,历史上就很有名气。铁岭县李千户渗旅毕镇马侍郎桥村产的野生榛子,自明朝万历年间成为贡品,历经明清两代,至今已有450余年历史。开原榛子也是名甲天下。传说清初顺治皇帝时,大臣们从京城来铁岭,点名要开原榛子。返京后,往往拿开原榛子孝敬皇上与娘娘。原本出身东北的皇家早就知道开原榛子特别好吃,责成盛京内务府每年向朝廷进献。据开原县志记载:“榛,誉为本地有名特产,以梅家镇册寨产最为著名,前清作进呈贡品”。 《奉天通志》记载:奉天榛子“香美甲于他省,经荒火烧落者尤佳。产于梅家寨者为全省之冠”。 铁岭流人戴梓,曾是清朝康熙年间的皇帝南书房重臣,是中国历史上少见的兵器科学家,由于他发明了“连珠炮”而得罪了西洋传教士南怀仁,被诬陷丛芹为“私通东洋”,流放到了铁岭。在铁岭,戴梓艰难地生活了35年,被迫以卖字画为生。史料记载他“常冬夜拥败絮卧冷炕,凌晨蹋冰入山拾榛子以疗饥”。

沈阳特产方便送人的

1.杨家吊炉饼杨家吊念棚炉饼是沈阳的传统特色小吃,选用优质的面粉作为原料,所制作出来的吊炉饼色泽金黄,外焦里嫩,香酥可口,独具风味。

2、老龙口白酒老龙口白酒是沈阳的特色名酒,它的制作工艺十分复杂,产出的老龙口白酒绵甜醇厚,回味悠长。

3、小梁山西瓜小梁山西瓜外观靓丽,个坦高毁大皮薄,果肉细嫩,甘美爽口。

4、沈阳羽毛画沈阳羽毛画是沈阳的传统工艺品,制作出来的成品羽毛层次清晰,形象逼真,美观让备大方。

5、不老林糖不老林糖主要的成分是糖浆、淀粉、各种干果仁、吃起来又香又甜,老人小孩都喜欢。

6、沈阳回头沈阳回头,用手将面团按扁、擀平、抽薄、上馅,折叠成长方形,再把两头包紧制成的清真食品。其色泽金黄,口味鲜香。

7、东陵红树莓东陵红树莓,辽宁省沈阳市东陵区特产,富含多种维生素,它的果形端正饱满,果面光泽亮丽,果肉柔软多汁,酸甜适口,香味浓郁。

8、辽中大米辽中大米,米粒为椭圆形或长圆形,米粒晶莹透明。

中国是最早进行动植物驯化的古老民族

罗桂环:我国早期的植物驯化与我国文伍腔明的起源

作物的栽培是农业起源和定居的重要标志之一,人类的生活资料的获得也从原先的狩猎、采集带有掠夺性的方式进入以种植和养殖为主的生产性经营方式。自从人类栽培植物以来,各类农作物,尤其是粮食作物、纤维作物和各种蔬果就开始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重要性。对于它们的起源和传播研究无疑将对我国文明的形成和发展的探讨有重大的意义。由于现在相关的资料调查还有很多欠缺,这方面的研究还有许多工作要做。本文仅就笔者所见的一些资料对早期我国栽培植物的起源和发展作一些非常初步的探讨。

一、 西北地区。西北向来被认为与我国文明起源和发展有重要关系的一个地区。传说中的神农产生于陕西岐山西面的姜水。而神农在先秦以来的古代传说中正是农业和医药的创立者。这种情况的出现恐怕不是偶然的。传说中的神农以水为姓,即姜姓,一般认为姜姓是古羌族的一支(1)。《说文解字》中释羌字的意思为牧羊人。但诚如有些学者指出的那样,甲骨文中的“羌”字更可能是伪装成羊的猎羊人。实际情况很可能是随着第三纪晚期以来青藏高原的迅速隆起,我国西北的甘青地区不断腔清衫干旱化(2),后来生活在这里的古羌族“猎羊人”狩猎变得越来越困难,所以南迁进入黄河支流的渭水流域和长江支流的嘉陵江上游开始了农业生产。

进入渭河流域的古羌族人可能很早就开始了对粟(稷)的驯化工作。从距今约8000年左右的甘肃秦安大地湾遗址出土的粟遗存可以发现这一点,这里地处富有森林的秦岭北坡,又处黄土高原南面,而且处在渭水的上游,既可以有森林作为庇护所,并从中采集、狩猎各种生物资源,又可以在干旱的黄土高原这里得到莠(粟的野生种)等适合当地干旱和黄土等气候和地质条件的一年生禾本科作物的籽实,满足食物的需求,使人们对莠的周期性迅速繁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逐步地人们开始了粟的栽培和果树的管理和培育。

上述过程在古籍中记载的传说中也可看出一些痕迹,《淮南子·修务训》记载:“古者民茹草饮水,采树木之实,食蠃虫龙之肉,采树木之实,时多疾病伤毒之害。于是神农氏乃始教民播种五谷…”,这条记载说明,由于采集和渔猎所得古人容易得病,因此神农发明了农业和种植业。但在《新语·道基》上还有这样的说法:“…民人食肉饮血,衣皮衣,至于神农,以为行虫走兽难以养民,乃求可食之物,尝百草之食,察酸苦之味,教民食五谷”。似乎是说,渔猎所得不足以养民,于是开始发展农业。《周书》中也说:“神农之时,天雨粟,神农遂耕而种之。作陶冶斤斧,为耒耜鉏蓐,以垦草莽。然后五谷兴助,百果藏食”(3),开始了农业生产。古人早期的农作方法,《国语·鲁语》是这样记述的:“昔烈山氏之有天下也,其子曰柱,能殖百谷百疏。夏之兴也,周弃继之,故祀以为稷。”(4)这里的烈山氏可能指的是放火烧荒,柱可能指的是早期用木棍点播的一种栽培方式。形象地道出了神农驯化粟的“棍耕火种”过程。

当然,正如上面所说的那样,这里驯化的作物还有蔬、果。从大地湾文化的后继者西安半坡的仰韶文化遗址中曾出土了大量的栗子,而现今秦安所在的天水地区仍然分布着大面积的天然野生栗子林这一情况分析,栗子这种坚果可能也是由这一地区首先栽培的。另外,桃子也可能首先是由这一地区栽培的。桃无疑是我国栽培史最古老的果树之一,虽然还未见有栽培的果实(或种子)在我国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出现,但河北藁城曾出土商代的栽培桃核,《诗经》中也反映我国黄河流域的人民非常熟悉这种水果,加之天水的小陇山(秦岭北坡)仍有大量野生桃(甘肃桃)的分布,这种野生桃与栽培桃在形态上十分相似,应当就是栽培桃的野生祖先,因此推测它在大地湾文化时期被栽培是有可能的。在蔬菜方面,西安半坡遗址出土过罐装菜籽,很可能是芜菁(因为我正袜国唐代以前北方似乎一直没有白菜),这种耐干旱的蔬菜可能也起源于这一地区。在农业社会中,除食物生产之外,穿衣是另一最受人关注的事情。因此纤维植物很早也为人栽培。甘肃林家马家窑文化遗址出土的栽培类型的大麻籽,说明大麻也可能最早起源于这一地区。这种作物在中亚和我国西北分布很广,西安半坡出土的陶器有的底部有麻布纹,说明这种纤维植物的利用是有相当久远的历史的。

在这里值得一提的是,西亚原产的小麦可能在马家窑文化时期已经传入我国的渭河流域。因为距今约四五千年前的陕西赵家来客省庄文化遗址中曾发现小麦遗存(5)。从上述史料分析可以看出,渭河上游的陕甘地区的秦岭山麓及周边的黄土高原地区是我国温带耐旱作物的重要起源中心之一。这里发源的作物对中华文明后来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尤其是稷(粟)几乎成了中华民族的一个重要图腾,不但神农的后代称作稷,而且周人的祖先因为从母亲氏族--神农族那里继承了这种作物的栽培方法,也被尊为稷。他们都被后人认为是五谷神,与土地神--社合称便成为国家的代名词社稷。而其它几种作物都是适合早期粗放栽培的,对我国北方旱作农业生产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二、华北地区。华北地区的农业发端应当也是很早的。根据地质学家的研究,这里在第四纪(260万年至今,是新生代最新的一个纪,包括更新世和全新世)时期,植被主要是夏绿林;进入全新世初期(从11700年前开始至今),以松属为主的针叶林占据统治地位。气候比较寒冷;从距今7000-8000年至5000年前,气候逐渐变得比现在还要温暖一些,阔叶树种逐渐占优势,草本植物也达到高峰(6),说明这一时期是非常适于农业发展的。虽然早期的新石器遗址没有发现有栽培作物的存在。但是与上述大地湾遗址同期并处在黄土高原的河北武安磁山文化遗址却曾发现大量的粟的遗存。这里所见的贮藏粟量非常之大,说明它的栽培有相当的历史。但现在还很难说它是由黄河上游地区传来,还是当地起源。上述遗址出土的其它作物包括核桃、榛子。值得注意的是核桃,这种坚果原先一直认为是汉代的时候,张骞“凿通”西域后才传进内地栽培的。但在河北容城曾出土过距今九千多年前的核桃,磁山文化遗址也出土过核桃(7);此外,同处黄土高原边缘的河南新郑裴李岗文化遗址中同样出土过核桃(8),这表明它的利用和栽培在我国有着异常古老的历史。而且我国西南的西藏林芝地区至今还分布有野生的核桃林,这说明这种果树很可能是我国本地起源的(磁山出土的核桃据说很小,虽在考古文献上标了核桃的说明,但我怀疑它可能是核桃属的其它种)。顺便提一下,从《诗经·鄘风·定之方中》可以看出,榛子曾经是一种栽培的果树,但在后代似乎没有得到改良和发展。

另外,在裴李岗文化遗址中还出土了不少酸枣,在新郑沙窝李的新石器遗址中曾出土了枣核,这说明这种果树也开始为人们所栽培。这种果树与西北地区的起源的栗子在我国北方古代农业生产中有重要意义,它们一直是我国华北地区重要的“木本粮食”(9)。华北地区起源的重要作物可能还有桑,这种植物的果实可能很早就被人采食,传说黄帝的妃子发明了养蚕,甲骨文中已有桑字(10);《诗经》中不但有20余处提到桑,而且有大规模种桑的记述。人们对它的重视和熟悉程度都非同寻常,可能有很久远的栽培历史,估计在5000年前已被栽培。这是一种非常具有中华文明特色的栽培植物,对后世的影响极为深远。

三、长江中下游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是我国农业发源最早的地区之一,也是世界上最早开始栽培水稻的地方。这里地处亚热带,气候温和暖湿。据孢粉研究,我国东南部地区距今11000-8000年前,以松或栎等(阔)叶树种为主,植被从森林草原型向森林植被方向发展,属于落叶阔叶树稳定上升期,这个时期气温迅速上升;距今8000-6500年前的常绿林达到顶峰,这个时期气候温暖潮湿;距今6500-3500年前的前半段为亚热带植被发育期,而后半段草本植物蒿属达到高峰,常绿阔叶林成份逐渐减少(11)。大体上以森林植被为主。可能很早就有人类在各大湖的周围捕鱼拾贝、采集植物果实和嫩芽。传说中的蛇身人首的伏羲(包牺)可能就是爬行动物众多长江下游和华东地区人们的远古始祖。《易传·系辞下》记载他曾:“作结绳为网罟,以佃以渔,盖取诸离”。后来“包牺氏没,神农氏作”,意味着农业就从这里开始了,但其中的原因并不清楚。

这一地区驯化的最重要的作物无疑是粮食作物水稻。考古学上的证据表明,水稻栽培在我国有很悠久的栽培历史。距今1万多年前的江西万年县仙人洞和吊桶环遗址曾经出土过水稻的植硅石(12);在差不多同一时期的湖南道县玉蟾岩(13)遗址曾出土栽培稻谷的果实(14);后来考古学家又在湖南澧县八十垱遗址中出土了大量距今约八九千年的栽培稻谷(15)。这无疑很好地证明了我国是水稻的原产地之一。当然得出这样的结论还有一个很好的理由,那就是,现今我国从东南的福建、台湾到西南的云南,北到江西、南到海南都有普通野生稻的分布。我国广泛分布的这种普通野生稻和我国栽培的普通栽培稻的亲缘关系很近,同具24条染色体,可杂交和产生可育后代。我国已故著名水稻育种专家丁颖认为:中国的普通栽培稻是由普通野生稻演化而来。从喜马拉雅山麓的栽培发源地向南传播,经马来半岛、加里曼丹、菲律宾等岛屿,演化为籼稻;北路进入黄河流域演化为粳稻。我国是粳、籼稻两个亚种分化地之一(16)。他关于水稻栽培起源地的说法可能是不对的,但关于普通野生稻是普通栽培稻的祖先这种观点大体上是站得住脚的。湖南、江西这一地区不但至今仍有普通野生稻的分布,并且是水稻的主要产区之一。因此以前苏联学者瓦维洛夫认为水稻起源于印度的说法可能是值得商榷的,而认为起源于我国长江中游的说法大约是比较可信的(17)。笔者认为,我国长江中下游大湖区周围应该是它的栽培起源地。这类“大泽”向来是古人生活资料来源的重要基地,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封建社会的早期。作为一种食物经长期的采集,加上适当品种的选择导致栽培,这似乎是很顺理成章的事。

另外,湖南道县还可能是柑橘的栽培起源地之一。因为历史上早期记载都说洞庭湖一带的柑橘很有名,屈原还写过《橘颂》,至今浙江的温州,江西的南丰还是我国著名的柑橘产区。道县还有野生橘的分布。两湖则有近缘种宜昌橙的分布。另一近缘属金橘属的野生种也主要分布在这一地区。我国另外一种果树梅应当也起源于这一地区,它的果实早期可能主要用于调味,从《尚书》的有关记载不难发现这一点。它的野生种在我国湖北等地山区仍有分布。它可能在很早的时候就通过汉水流域传到黄河流域的南部一些地区,在河南驻马店杨庄出土过夏代的梅核(18)。长江中下游地区还可能是我国最早大量使用竹类植物的地区,因为在浙江吴兴钱三漾的新石器遗址中出土过竹编的器物。后世《禹贡》中提到荆州的贡品包括竹产品;《尔雅·释地》有:“东南之美者,有会稽之竹箭焉。”此外,苎麻可能也是由这个地方首先驯化而成为栽培植物的,良渚文化的钱山漾遗址曾发现有较多的碳化苎麻平纹布和细绳(19)。这表明此种作物的栽培已经有一定的历史。值得注意的是,在河姆渡遗址中还出土过一个漆碗,表明漆树这种经济植物很早就为人们所利用了。上述情况表明这里当是我国一个栽培植物的发源中心。

这里驯化的水稻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意义无疑是深远的,它很快在周边地区传播开来。河南舞阳贾湖遗址也出土过距今约8000多年前的稻粒印纹,说明向淮河流域发展很早,而长江下游的浙江河姆渡出土了大量七千多年前的栽培稻谷(20),似乎表明水稻向周边传播似乎是同步的。不仅如此,考古学的证据表明水稻后来很快向黄河流域和南方的珠江流域传播。成为我国广泛栽培的谷物,为我国文明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它至今仍是我国最重要的粮食,也是世界上产量最多的粮食作物。

另外,这里首先大量运用的竹子,到后来栽培竹子对我国文明的发展也有深远的影响。我国这一地区有大量的竹林分布,因此当地的百姓除了食用竹笋之外,还广泛运用竹子制作各种生产和生活器物,它充斥在我国南方人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近代比利时传教士金尼阁曾指出竹子在我国有大大小小的600多种用途,以至于有些外国人称我国的文明为“竹子文明”。

此外,漆树的利用也是很引人注目的。漆树分布较多和现今栽培较多的是在我国的川东和湖北一带山区。长江流域应当是首先利用这种植物的地方,很可能这种树脂的利用在长江中游大巴山区的汉水流域也有相当长的历史,并通过那一地区将漆树的利用方法传到中原地区。河北一些商代的遗址曾出土过漆器,这说明漆的利用历史从南到北都很久远。《诗经》的有关记述表明,漆树在周代的时候肯定是一种栽培植物;战国时期的庄子还当过漆园吏,说明当时黄河流域也有相当规模的栽培。漆树也是很有我国文明特色的一种栽培植物,对我国后代的手工业和文化、艺术都有重要的影响。

四、长江上游的西南地区。上述“猎羊”的古羌人或他们生活在陇南的后裔可能有部分进入四川的岷山山地的岷江和嘉陵江上游地区(21),成为“三星堆”远古居民的先祖。从《史记》等有关文献记载来看,这里应当是芋头驯化地和分化中心之一,这一地区至今仍有野生芋分布。但这种作物的驯化的时间还有待推考。云南地区可能是我国最早栽培葫芦和小豆、豇豆的地方。这一地区的人们有许多关于人类源于葫芦的传说,有许多葫芦崇拜的习俗,盘瓠(盘古)创造人类的神话可能与这一地区有关。虽然我国现今出土葫芦的文化遗址主要在长江中下游的大溪文化阴湘城遗址、河姆渡遗址、罗家角、崧泽、水田畈等新石器遗址中。但很可能是由上游向下游传播的结果。当然,也不排除此种植物由华南传入的可能性。至于小豆,上述阴湘城遗址据说出土过豆角(22),笔者推测那不可能是由美洲传进来的那种“豆角”,更可能是小豆(或饭豆)抑或豇豆。这两种植物的野生种至今在我国云南地区仍有分布。葫芦的利用和种植对我国古代文明的发展有重要意义。在早期这种植物的嫩果是供食用的,后来它的成熟果实就被当成日常家用的容器,甚至早期的一些陶器的形状都是模仿葫芦做的。很可能还被当作浮水的用具。葫芦还被古人作为乐器,即笙,传说笙是女娲发明的。在华南和西南这种形式的乐器一直在封建社会都存在着。当然它在古人的审美艺术和宗教发展过程中都起过重要作用。

从上面的简单的论述,可以看出我国作为一个有悠久农业发展史的文明古国,栽培植物的出现也是很早的。而且很早的时候,在不同地域的人民就在长期利用自然的过程中驯化出了各具特色的栽培植物,并且一些重要的栽培植物很早就在各部落中开始了互相传播和交流。除上面提到的一些例子外,像葫芦很早就出现在河南的裴李岗遗址中,粟和大麻出现在阴湘城的大溪文化遗址中。这种情况的出现,对于促进各民族的交融、中华文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结合上述各地后来青铜技术的发展,如陕西临潼出土过仰韶文化早期的黄铜残片;甘肃永靖出土过齐家文化时期的铜刀等器物;地处华北的河南新郑、安阳出土个不少商代的铜器;而地处长江中下游江西新干和地处长江上游的四川广汉在同一时期都有各自发达的青铜技术。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四川广汉的青铜器物与中原的类型有较大的差别;另外江西新干出土的不少商代铜器农具显示当时江南的青铜冶炼技术水平更高,产量更多;反观中原地区,青铜农具是很少见的。这些清楚地表明后来中华文明的发展,是各地大地域--至少是各大河流域区域文明相互影响、会同而成长壮大的。不是仅仅哪儿有个“摇篮”,然后往周边传播、扩张的。(原载:《农业考古》, 2003(1):64-67;从玉蟾岩与牛栏洞对比分析看中国稻作农业的起源)。

摘自新浪网友,谢谢。

通过上述对榛子是谁发明的和榛子是谁发现的的解读,相信您一定有了深入的理解,如果未能解决您的疑问,可在评论区留言哟。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评论